CN112450005A -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50005A
CN112450005A CN202011317279.8A CN202011317279A CN112450005A CN 112450005 A CN112450005 A CN 112450005A CN 202011317279 A CN202011317279 A CN 202011317279A CN 112450005 A CN112450005 A CN 1124500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lla
planting
ridge
purple perilla
pur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172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娟
余中莲
蒲盛才
杨成前
杨天建
雷美艳
全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CULTIVATION
Priority to CN2020113172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500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50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500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紫苏锈病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将土地起垄地后再种植紫苏;所述垄地宽1.4m±0.05,高0.15m±0.05m;然后将紫苏种植于垄地之上,紫苏种植的株距为0.55±0.05m,行距为0.95±0.05m。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增加了通风通光性,扩大紫苏生存空间,使根系充分苏展,进一步扩大株形,使叶面充分接受太阳光,增强株苗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本发明显著降低紫苏锈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从而降低了花叶病的传播、危害,进而提高了紫苏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紫苏锈病的紫苏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紫苏锈病是由真菌中的鞘锈菌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病害表现主要是叶背面散生黄色近圆形裸生的小疱,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发生严重时,病斑数量很多布满叶背,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会影响紫苏的产量和品质,使其受到损失,特别是高温高湿的南方,紫苏锈病发生率高,传播快,损失严重。
目前,专门从事紫苏锈病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多数是从农药防治、生物防治等角度对紫苏锈病进行了研究。生物防治主要是实行轮作换茬,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地块种植,或作高畦,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施足腐熟的农家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但是生物防治主要依赖于地势和化肥,这样会限制紫苏种植的量和增加成本,而且抗病力也会逐渐变弱。农药防治主要是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可保温、保湿、吸胀,提高种子发芽率,使幼苗健壮。驱避地下虫害,隔离病毒感染。发病初期,喷杀菌剂+植物细胞免疫因子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可提升植物抗逆性,可使病毒DNA断裂凋亡。强大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和活性细胞介素,抑制残余病毒复制,促进植物正能量生态生长。但是紫苏的抗性会随着病菌的不断更新迭代而变弱,还有可能会反弹,新的病菌变种会更加猖獗。
总的来说,现有技术不论是农药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且3R问题(residue残留、resistance抗性、resurgence再度猖獗)影响突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
所述模型包括垄地,紫苏设置于垄地之上,所述紫苏株距为0.55±0.05m,行距为0.95±0.05m;所述垄地宽1.4±0.05m,高0.15±0.05m。
过在合理范围内扩大所述紫苏种植株行距,增加所述紫苏植株之间的通风性,透光性,也扩大了所述紫苏植株之间的生存空间,使其紫苏根系充分苏展,进一步扩大了紫苏的株形,使叶面充分接受太阳光,即增强株苗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如果种植间距过大,平均每亩的种植量变少,影响经济收益,而且会降低生态使用,滋生更多的杂草,设置一个合理的行株距,在保证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前提下,保证一定的经济收益,使土地合理化运用。
优选地,所述紫苏株距为0.55m,行距为0.95m;所述垄地宽1.4m,高0.15m。
进一步,还包括排水沟,所述排水沟顺着所述垄地的方向设置于所述垄地之间,所述排水沟宽度为0.3m-0.5m。
进一步,所述紫苏为双色紫苏或全紫紫苏。
进一步,所述双色紫苏为一面青,一面紫的紫苏;所述全紫紫苏为双面均为紫色的紫苏。
本发明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方法。
所述方法为将土地起垄地后再种植紫苏;所述垄地宽1.4±0.05m,高0.15±0.05m;然后将紫苏种植于所述垄地之上,所述紫苏种植的株距为0.55±0.05m,行距为0.95±0.05m。
进一步,在顺着所述垄地的方向设置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宽度为0.3m-0.5m。
进一步,所述排水沟深度在种植1个月内不低于紫苏根部,在种植1月后低于紫苏根部。
具体地,在早期种植后,紫苏需要大量水分,为此,为方便紫苏早期充分吸收水分,排水沟在种植一个月内不低于紫苏根部,便于排出多余水分,在紫苏种植一个月后排水沟低于其种植紫苏根部,用于的后期紫苏水分管理进行精确控制,控制土壤养分。
进一步,在起垄地的时候施入底肥,所述底肥具体为新洋丰有机肥200Kg/亩。
进一步,在紫苏种植后,田间温度控制在16-22℃。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
进一步,所述紫苏平均光照在11±0.5小时/天。
进一步,所述紫苏为双色紫苏或全紫紫苏。
进一步,所述双色紫苏为一面青,一面紫的紫苏;所述全紫紫苏为双面均为紫色的紫苏。
进一步,种植可以选择直播种植和育苗移栽种植,优选为育苗移栽种植。
具体地,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种植和田间管理:
(a)育苗
苗床宜选向阳温暖处,施足基肥,并配加适量过磷酸钙,于3月初浇透水,然后撒种,覆细土约1厘米。经7-10天即发芽出苗。苗出齐后,间去过密的幼苗。一般要间苗3次,苗距约3厘米。及时除草,适时浇水。注意及时通风透气以防高脚苗。
(b)移栽
定植一般在4月中下旬秧苗15厘米高、3―4对真叶时移栽。
(c)田间管理
灌溉:紫苏在幼苗和花期时需要水份较多,生长发育期土壤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于紫苏的生长发育,水分的管理以苗床湿润、土面不见白为佳,雨天注意排积水。干旱时应及时浇透水。在雨季时应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积水乱根和脱叶。
施肥:进入6月份以后,紫苏开始旺盛生长,需要较多养分和水分,应保持土壤湿润,并追施速效氮肥2次。
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紫苏种植方法可以使叶面充分接受太阳光,增强株苗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动,能显著降低紫苏锈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从而降低了花叶病的传播、危害,进而提高了紫苏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紫苏种植模型a。
图2为紫苏种植模型b。
图3为双色紫苏锈病发病规律。
图4为双色紫苏锈病发病率。
图5为全紫紫苏锈病发病规律。
图6为全紫紫苏锈病发病率。
其中,图1,图2中,1为紫苏,2为垄地,3为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容仅局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紫苏种植模型a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参考图1,1为紫苏,3为垄地,紫苏的株距为0.55m,行距0.95,垄地的高度为0.15m,宽度为1.4m。
实施例2紫苏种植模型b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参考图1,1为紫苏,2为排水沟,3为垄地,紫苏的株距为0.55m,行距0.95,垄地的高度为0.15m,宽度为1.4m,排水沟的宽度为0.4m。
实施例3紫苏种植及调查
(1)紫苏种植
本发明实施例所选种植紫苏地段为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白房村华耳寺,所选地段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所选用种植品种为一面青,一面紫的双色紫苏和双面紫色的全紫紫苏。
品种双色紫苏和品种全紫紫苏在每年播种季节4月份进行种植,种植前,进行垄地,垄地高0.15m,宽1.4m,并施加底肥新洋丰有机肥200Kg/亩。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宽度为0.4m。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种植和田间管理:
(a)育苗
苗床宜选向阳温暖处,施足基肥,并配加适量过磷酸钙,于3月初浇透水,然后撒种,覆细土约1厘米。经7-10天即发芽出苗。苗出齐后,间去过密的幼苗。一般要间苗3次,苗距约3厘米。及时除草,适时浇水。注意及时通风透气以防高脚苗。
(b)移栽
定植一般在4月中下旬秧苗15厘米高、3―4对真叶时移栽。
(c)田间管理
灌溉:紫苏在幼苗和花期时需要水份较多,生长发育期土壤保持一定的水分有利于紫苏的生长发育,水分的管理以苗床湿润、土面不见白为佳,雨天注意排积水。干旱时应及时浇透水。在雨季时应注意排水防涝,防止积水乱根和脱叶。
施肥:进入6月份以后,紫苏开始旺盛生长,需要较多养分和水分,应保持土壤湿润,并追施速效氮肥2次。
每个品种三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五次,共30个小区内进行种植。
双色紫苏处理1(BT1):株行距0.3m×0.3m;
双色紫苏处理2(BT2):株行距0.35m×0.6m;
双色紫苏处理3(BT3):株行距0.55m×0.95m;
全紫紫苏处理1(QT1):株行距0.3m×0.3m;
全紫紫苏处理2(QT2):株行距0.35m×0.6m;
全紫紫苏处理3(QT3):株行距0.55m×0.95m。
(2)紫苏调查
在5月底开始,对紫苏开始抽查,抽查时间为每个10-15天抽查一次,抽查为五点抽查法,调查每个小区的紫苏发病规律及发病情况,记载和计算了每个小区的紫苏发病率。
a双色紫苏情况
结合图3所示,双色紫苏在按照株距0.3m,行距0.3m种植(BT1),于五月下旬开始出现锈病,最终于六月中旬全部发病;
按照株距0.35m,行距0.6m种植(BT2),于五月下旬开始出现锈病,最终于六月下旬全部发病;
按照株距0.55m,行距0.95m种植(BT3),结合图1可知,于六月上旬开始出现锈病,最终于七月中旬全部发病。
综上,所有处理最终发病率都是为100%,但在全部发病之前,同一时期,株行距越大,锈病发病率越低。
以有处理出现100%发病率的时间,即2019年6月中旬为节点深入分析紫苏种植株行距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关系。使用SPSS21.0对图3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法,α=0.05),结果如图4所示。分析表明,各处理双色紫苏锈病的发病率(F=49.263.P<0.001)间有显著差异。
b全紫紫苏情况
结合图5所示,全紫紫苏按照株距0.3m,行距03m种植(QT1)于五月下旬开始出现锈病,最终于六月下旬全部发病;
按照株距0.35m,行距0.6m种植(QT2),于六月上旬开始出现锈病,最终于七月中旬全部发病;
按照株距0.55m,行距0.95种植(QT3),在六月下旬出现锈病,八月中旬全部发病。
综上,所有处理最终发病率都为100%。但是在全部发病之前,同一时期,株行距越大,锈病发病率越低。
已有处理出现发病率的时间,即2019年7月中旬为节点深入分析紫苏种植株行距与紫苏发病率的关系。使用SPSS21.0对图5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法,α=0.05),结果如图6所示,分析表明,各处理全紫紫苏锈病的发病率(F=34.889,P<0.001)间有显著差异。
综上,按照株距0.55m,行距0.95m种植紫苏能够显著降低紫苏紫苏锈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从而降了花叶病的传播、危害,进而提高了紫苏的品质和经济效益。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垄地,紫苏设置于垄地之上,所述紫苏株距为0.55±0.05m,行距为0.95±0.05m;所述垄地宽1.4±0.05m,高0.15±0.05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模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沟,所述排水沟顺着所述垄地的方向设置于所述垄地之间,所述排水沟宽度为0.3m-0.5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种植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紫苏为双色紫苏或全紫紫苏。
4.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将土地起垄地后再种植紫苏;所述垄地宽1.4±0.05m,高0.15±0.05m;然后将紫苏种植于所述垄地之上,所述紫苏种植的株距为0.55±0.05m,行距为0.95±0.05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顺着所述垄地的方向设置排水沟,所述排水沟宽度为0.3m-0.5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沟深度在种植1个月内不低于紫苏根部,在种植1月后低于紫苏根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起垄地的时候施入底肥,所述底肥具体为为新洋丰有机肥200Kg/亩。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紫苏种植后,田间温度控制在16-22℃。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苏在发芽后光照在11±0.5小时/天。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紫苏为双色紫苏或全紫紫苏。
CN202011317279.8A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Pending CN1124500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7279.8A CN112450005A (zh)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7279.8A CN112450005A (zh)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50005A true CN112450005A (zh) 2021-03-09

Family

ID=74798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17279.8A Pending CN112450005A (zh) 2020-11-23 2020-11-23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5000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0852A (zh) * 2014-07-21 2014-11-26 宁国千方中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唇形科植物紫苏子的种植方法
CN104303813A (zh) * 2014-11-17 2015-01-28 成都红柿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苏的种植方法
CN105766347A (zh) * 2016-04-09 2016-07-20 陈键 一种紫苏的种植方法
CN106211965A (zh) * 2016-07-19 2016-12-14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紫苏的高产培植方法
CN107114083A (zh) * 2016-02-24 2017-09-01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鸿德源铁皮石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紫苏的种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0852A (zh) * 2014-07-21 2014-11-26 宁国千方中药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唇形科植物紫苏子的种植方法
CN104303813A (zh) * 2014-11-17 2015-01-28 成都红柿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紫苏的种植方法
CN107114083A (zh) * 2016-02-24 2017-09-01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鸿德源铁皮石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紫苏的种植方法
CN105766347A (zh) * 2016-04-09 2016-07-20 陈键 一种紫苏的种植方法
CN106211965A (zh) * 2016-07-19 2016-12-14 南京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紫苏的高产培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佑棠等主编, 中原农民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99994A (zh) 一种早播马铃薯种植系统及利用该系统种植早播马铃薯的方法
CN105052518B (zh) 毛黄堇的人工种植方法
CN110870449A (zh) 一种柴胡的栽培方法
CN109511478B (zh) 一种柴胡黑色全膜微垄沟穴播种植方法
CN107646335B (zh) 一种元胡高效种植方法
CN114847108B (zh) 一种山区坡地魔芋种植方法
CN112450005A (zh) 一种降低紫苏锈病发病率的种植模型及种植方法
CN113841571A (zh) 一种高山旱稻的种植方法
CN112425467A (zh) 一种菜心的种植方法
CN108718966B (zh) 一种水稻机械化生产促秸秆全量还田集成方法
CN112535082A (zh) 一种露地蔬菜套种栽培方法
CN112470830A (zh) 一种菊科植物苍术的种子繁殖技术
CN111528033A (zh) 大花黄牡丹的栽培方法
CN111296089A (zh) 一种钻天柳人工繁育方法、钻天柳种苗、应用
CN110972867A (zh) 一种魔芋高产高抗病新品种培育方法
CN110604025A (zh) 一种黄精套种油茶的种植方法
CN110896794A (zh) 黄芩栽培方法
CN110881385A (zh) 川牛膝高产高质栽培方法
CN110800542B (zh) 一种黑沙蒿的育苗方法
CN107494125A (zh) 一种泡桐埋根育苗的方法
CN113973664A (zh) 一种利用天然屏障繁育草莓生产苗的方法
CN115720800A (zh) 一种国槐套种柴胡的种植方法
CN111802190A (zh) 一种优质高产玉米套种大豆的方法
CN114208574A (zh) 一种品质青花椒树培育方法
CN115349404A (zh) 一种高产黄花菜的种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