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2204B - 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32204B CN112432204B CN202011402084.3A CN202011402084A CN112432204B CN 112432204 B CN112432204 B CN 112432204B CN 202011402084 A CN202011402084 A CN 202011402084A CN 112432204 B CN112432204 B CN 1124322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vity
- wall surface
- edge wall
- rear edge
- combustion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R—GENERATING COMBUSTION PRODUCTS OF HIGH PRESSURE OR HIGH VELOCITY, e.g. GAS-TURBINE COMBUSTION CHAMBERS
- F23R3/00—Continuous combustion chambers using liquid or gaseous fuel
- F23R3/42—Continuous combustion chambers using liquid or gaseous fuel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form of the flame tubes or combustion chamb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Method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该凹腔结构包括凹腔前缘壁面、凹腔底壁面与凹腔后缘壁面,所述凹腔前缘壁面、凹腔底壁面、凹腔后缘壁面依次相连且沿发动机来流方向设在燃烧室壁面上,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为样条曲线,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两端与凹腔底壁面、燃烧室壁面平滑相连。该凹腔结构根据凹腔中流场结构和压力分布优化设计的凹腔后缘弯曲壁面结构,不仅能够优化凹腔后缘壁面的负推力分布,有效降低发动机内阻,还能够减弱跨声速段激波,有效降低发动机内部流动损失,同时由于凹腔后缘壁面光滑过渡,使得凹腔后缘壁面热应力集中,可以将已有的主动冷却热防护、被动热防护技术很好的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背景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实现高速突防、2小时全球到达、廉价进入空间的战略性高技术,其发展将改变未来战争形态,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新的制高点,世界各大国正竞相发展相关技术并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高超声速吸气式飞行的最佳备选动力装置,已成为各航空航天大国研究的热点。作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核心部件,超声速燃烧室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发动机研制的成败。由于来流速度高、驻留时间短,超声速燃烧室的成功设计必须借助于可靠的火焰稳定技术。壁面凹腔既可以有效地稳定火焰,又不会导致过分的总压损失,因而得到广泛应用,如图1所示。采用凹腔稳定火焰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凹腔形成一个低速回流区,稳定于回流区附近的亚声速燃烧可作为一个持续点火源,不断地引燃超声速主流。
但置于超声速气流中的凹腔是发动机内阻和导致推力损失的重要部件。相较于发动机内流道壁面摩擦阻力,凹腔内的高压燃烧区直接在后缘壁面上形成与推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后缘壁面上形成的负推力是燃烧室阻力的主要来源。为在兼顾凹腔的稳焰能力的同时减小后端面对超声速流动的阻滞作用,并减小推力损失,凹腔后缘壁面通常为一定角度的倾斜壁面,这种结构方案对于减小发动机内阻具有一定的贡献。
但是现有的凹腔后缘壁面设计并未考虑发动机的内流特性与凹腔中的压力分布,会在流道中引入较强激波,导致较大的总压损失,同时凹腔后缘壁面产生的负推力依然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根据凹腔中流场结构和压力分布优化设计的凹腔后缘弯曲壁面结构,实现发动机内流减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包括凹腔前缘壁面、凹腔底壁面与凹腔后缘壁面,所述凹腔前缘壁面、凹腔底壁面、凹腔后缘壁面依次相连且沿发动机来流方向设在燃烧室壁面上,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为样条曲线,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两端与凹腔底壁面、燃烧室壁面平滑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腔前缘壁面的型线与凹腔底壁面的型线均为直线,所述凹腔底壁面的型线与燃烧室壁面的型线平行,所述凹腔前缘壁面的型线与凹腔底壁面的型线、燃烧室壁面的型线均垂直相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基于发动机来流方向的空气参数得到燃烧室的喉部尺寸;
步骤2,基于发动机来流方向的空气参数、燃烧室的入口尺寸、燃烧室的喉部尺寸与凹腔的初始结构参数进行数值仿真;
步骤3,根据数值仿真结果得到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并基于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得到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
步骤4,在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选取若干控制点,通过调节控制点的坐标实现对凹腔后缘壁面型线的调节,直至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最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1中,所述基于发动机来流方向的空气参数得到燃烧室的喉部尺寸,具体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2中,所述凹腔的初始结构包括凹腔前缘壁面的深度、凹腔底壁面的长度和凹腔直线后缘的倾斜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3中,所述基于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得到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具体为:
F=∫ps(s)sin αds
式中,F为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ps(s)为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s为凹腔后缘壁面型线上的任意位置到凹腔后缘壁面型线底端点的距离;α凹腔后缘壁面型线的曲线切向与当地水平方向的夹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4中,所述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具有上述的凹腔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具有上述的燃烧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根据凹腔中流场结构和压力分布优化设计的凹腔后缘弯曲壁面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能够优化凹腔后缘壁面的负推力分布,有效降低发动机内阻;
2.能够减弱跨声速段激波,有效降低发动机内部流动损失;
3.凹腔后缘壁面光滑过渡,使得凹腔后缘壁面热应力集中,可以将已有的主动冷却热防护、被动热防护技术很好的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凹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凹腔后缘壁面型线设计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凹腔后缘壁面型线设计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凹腔后缘壁面型线设计过程控制点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凹腔前缘壁面1、凹腔底壁面2、凹腔后缘壁面3、燃烧室壁面4。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物理连接或无线通信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该凹腔结构包括凹腔前缘壁面1、凹腔底壁面2与凹腔后缘壁面3,凹腔前缘壁面1、凹腔底壁面2、凹腔后缘壁面3依次相连且沿发动机来流方向设在燃烧室壁面4上,凹腔后缘壁面3的型线为样条曲线,凹腔后缘壁面3的两端与凹腔底壁面2、燃烧室壁面4平滑相连。
其中,凹腔前缘壁面1的型线与凹腔底壁面2的型线均为直线,凹腔底壁面2的型线与燃烧室壁面4的型线平行,凹腔前缘壁面1的型线与凹腔底壁面2的型线、燃烧室壁面4的型线均垂直相连。
基于上述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设计方法,参考图3-4,该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基于发动机来流方向的空气参数得到燃烧室的喉部尺寸,具体为:
步骤2,基于发动机来流方向的空气参数、燃烧室的入口尺寸、燃烧室的喉部尺寸与凹腔的初始结构参数进行数值仿真,凹腔的初始结构包括凹腔前缘壁面的深度h2、凹腔底壁面的长度L6和凹腔直线后缘的倾斜角θ9,其中,通过Ansys Fluent来进行数值仿真,该仿真过程为常规手段,因此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步骤3,提取数据仿真过程中凹腔结构的流场结构,得到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ps(s),并基于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得到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具体为:
F=∫ps(s)sin αds
式中,F为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ps(s)为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s为凹腔后缘壁面型线上的任意位置到凹腔后缘壁面型线底端点的距离;α凹腔后缘壁面型线的曲线切向与当地水平方向的夹角。
步骤4,在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选取若干控制点,通过调节控制点的坐标实现对凹腔后缘壁面型线的调节,直至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最小。本实施例中,控制点的数量为三个,如图5中的点31、32和33为控制点,通过调节控制点的坐标,通过样条插值可实现对型线的调节。
将基于上述型线设计方法得到的型线应用于凹腔结构的凹腔后缘壁面,即能得到本实施例中的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该凹腔结构根据凹腔中流场结构和压力分布优化设计的凹腔后缘弯曲壁面结构,相较于现有的凹腔设计,本实施例中的凹腔结构不仅能够优化凹腔后缘壁面的负推力分布,有效降低发动机内阻,还能够减弱跨声速段激波,有效降低发动机内部流动损失,同时由于凹腔后缘壁面光滑过渡,使得凹腔后缘壁面热应力集中,可以将已有的主动冷却热防护、被动热防护技术很好的应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基于发动机来流方向的空气参数得到燃烧室的喉部尺寸,具体为:
步骤2,基于发动机来流方向的空气参数、燃烧室的入口尺寸、燃烧室的喉部尺寸与凹腔的初始结构参数进行数值仿真;
步骤3,根据数值仿真结果得到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并基于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得到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
步骤4,在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选取若干控制点,通过调节控制点的坐标实现对凹腔后缘壁面型线的调节,直至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最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凹腔的初始结构包括凹腔前缘壁面的深度、凹腔底壁面的长度和凹腔直线后缘的倾斜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基于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得到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具体为:
F=∫ps(s)sinαds
式中,F为凹腔后缘壁面所产生的负推力;ps(s)为凹腔后缘壁面的压力分布,s为凹腔后缘壁面型线上的任意位置到凹腔后缘壁面型线底端点的距离;α凹腔后缘壁面型线的曲线切向与当地水平方向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控制点的数量至少为三个。
5.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凹腔前缘壁面、凹腔底壁面与凹腔后缘壁面,所述凹腔前缘壁面、凹腔底壁面、凹腔后缘壁面依次相连且沿发动机来流方向设在燃烧室壁面上,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为样条曲线,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两端与凹腔底壁面、燃烧室壁面平滑相连,所述凹腔后缘壁面的型线采用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设计方法设计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前缘壁面的型线与凹腔底壁面的型线均为直线,所述凹腔底壁面的型线与燃烧室壁面的型线平行,所述凹腔前缘壁面的型线与凹腔底壁面的型线、燃烧室壁面的型线均垂直相连。
7.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凹腔结构。
8.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02084.3A CN112432204B (zh) | 2020-12-04 | 2020-12-04 | 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02084.3A CN112432204B (zh) | 2020-12-04 | 2020-12-04 | 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32204A CN112432204A (zh) | 2021-03-02 |
CN112432204B true CN112432204B (zh) | 2022-04-22 |
Family
ID=74692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02084.3A Active CN112432204B (zh) | 2020-12-04 | 2020-12-04 | 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322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79477B (zh) * | 2023-04-20 | 2024-08-27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一种斜坡凹腔燃烧室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R0211398A (pt) * | 2001-07-23 | 2004-08-17 | Int Engine Intellectual Prop | Câmara de combustão |
CN104964310B (zh) * | 2015-06-12 | 2017-08-25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 一种亚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 |
CN105180212B (zh) * | 2015-09-02 | 2017-06-16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 |
US10641490B2 (en) * | 2017-01-04 | 2020-05-05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Combustor for use in a turbine engine |
JP7005974B2 (ja) * | 2017-07-11 | 2022-01-24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直噴式内燃機関の燃焼室構造 |
CN109539312B (zh) * | 2018-10-12 | 2019-08-23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空间凹腔亚燃引导燃烧室及发动机燃烧室 |
CN110541773B (zh) * | 2019-09-25 | 2021-09-28 | 上海交通大学 | 宽速域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及其工作方法 |
-
2020
- 2020-12-04 CN CN202011402084.3A patent/CN11243220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32204A (zh) | 2021-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413644B (zh) | 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双喉道燃烧室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 |
CN112432204B (zh) | 一种能够内流减阻的凹腔结构及超燃冲压发动机 | |
CN102218378A (zh) | 超声速非均匀流喷管及其设计方法 | |
CN114036869B (zh) | 考虑头部钝度效应的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预测方法 | |
CN112577070B (zh) | 一种低阻高效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推力室一体化设计方法 | |
AU2018279792B2 (en) | Flight vehicle air breathing propulsion system with isolator having obstruction | |
CN115828412A (zh) | 考虑外弹道约束的单室双推固体火箭发动机配比参数设计方法 | |
CN110758730B (zh) |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及其弹道设计 | |
CN118008618A (zh) | 一种起爆区扰动实现斜爆轰发动机加速起爆的方法 | |
Mikhail | Spike-nosed projectiles-computations and dual flow modes in supersonic flight | |
CN117688697A (zh) | 旋转爆震发动机进气道设计方法 | |
CN117703591A (zh) | 基于非对称马赫反射的两级压缩进气道强制起爆方法 | |
Albers et al. | Effect of subsonic inlet lip geometry on predicted surface and flow mach number distributions | |
CN108304602B (zh) | 高速飞行器钻石型强制转捩装置设计方法及装置 | |
CN112685893B (zh) | 激波诱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设计方法 | |
CN109677630A (zh) | 基准流场激波形状可控的强几何约束下的乘波体设计方法 | |
CN103470400B (zh) | 一种进出口形状可控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排气喷管的设计方法 | |
Levensteins et al. |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sonic wakes. | |
Strahle |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f combustion effects on base pressure in supersonic flight | |
Bian et al. |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wo-Dimensional Hypersonic Inlet At Finite Flight Angles | |
CN107804473A (zh) | 一种改善前缘热环境的变后掠舵或翼的设计方法 | |
Yuhendri et al. | Impact of Cowl Deflections on Scramjet Intake Aerodynamics with Shock-on-Lip Condition | |
CN116696597A (zh) | 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加速过程燃烧室推力控制方法 | |
Rice | The Integrated Gas/Steam Nozzle With Steam Cooling: Part II—Design Considerations | |
Joseph et al. | Experimental Studies to Design a Robust and Optimal Scramjet Engine Intake Configur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