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2542A -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2542A
CN112422542A CN202011240178.5A CN202011240178A CN112422542A CN 112422542 A CN112422542 A CN 112422542A CN 202011240178 A CN202011240178 A CN 202011240178A CN 112422542 A CN112422542 A CN 112422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value
module
equipment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401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晓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New Mdt Info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New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New Mdt Infotech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New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4017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25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2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54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L25/4906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binar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7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of data in networks, e.g. transport arrangements for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or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4Protocols for data compression, e.g. ROH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监测模块、控制器、报警模块以及云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并进行分析,得出数据包的传输优先值,根据传输优先值的大小依次对对应数据包进行处理;数据传输模块将待传输的数据包转化为二进制数据流,通过Deflate算法压缩及解压,实现高效的序列化过程,从而不仅节约了网络通信数据传输的时间,也节省了CPU的占用、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流量损耗,有效利用系统资源的同时使用户体验更佳,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并根据信号影响系数判断数据包是通过光纤传输或蓝牙传输,提高通信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系统对传输的数据速率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据高速传输的同时,占用的频道带宽也相应的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是通信技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公开号CN106464688A的文件公开了无线通信系统,主机经由无线对接和被对接器提供服务,主机具有主机无线通信单元和近场接收机,当用户在近场通信距离内将被对接器放置在主机附近时,近场发射机发送服务搜索信号,其包括被对接器标识符和用于指示与被对接器有关的被对接器服务列表。主机确定在主机上可用的匹配服务集合,并且经由主机通信单元发送服务可用信号,其中经由主机通信单元,服务可用信号包括被对接器标识符和匹配服务集合。被对接器处理器确定是否所接收被对接器标识符对应于被对接器标识符,而如果接收,则启动与主机的无线对接。
但在现有技术中,数据传输时无法对数据进行分类,企业生产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数据,随着企业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系统中的无线资源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导致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不佳,且无线通信系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何在恶劣的无线通信环境以及越来越多的数据量的情况下为各类数据传输提供保证,提高通信效率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本发明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得出数据包的传输优先值,根据传输优先值大小依次对对应数据包进行处理,使数据处理更加有层次,有条不紊,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数据传输模块通过二进制序列化的方式将对象数据直接转换成二进制数据流,通过Deflate算法将二进制数据流压缩后输出,接收压缩后的数据流后通过Deflate算法解压,再通过反二进制序列化的方式直接将解压后的二进制数据流转换为对象数据,不仅仅节省了对象数据的转换时间,也节约了系统资源,减少传输流量的损耗;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通信环境数据信息,结合相关算法得到空气气压迁移值、空气湿度迁移值和空气含氧迁移值,最后得到信号影响系数,根据信号影响系数判断数据包是通过光纤传输或蓝牙传输,提高通信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监测模块、控制器、报警模块以及云存储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包并将采集的数据包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并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获取预设时间内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采集设备、采集时间、数据类型以及数据大小;
步骤二:获取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
步骤三:获取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
步骤四:利用公式计算得出数据包的传输优先值Yim,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021
其中b1、b2和b3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b1+b2+b3=1,β为均衡因子,取值0.65564321;Yim表示第i个采集设备采集的第m种数据类型的传输优先值;
步骤五:根据传输优先值Yim的大小依次对对应数据包进行处理;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包并进行传输,具体传输步骤为:
S1:获取待传输的数据包,并将其标记为对象数据;
S2:将对象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包括:将对象数据转换为字符串;将字符串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
S3:压缩二进制数据流,包括:使用Deflate算法对二进制数据流进行压缩;
S4:输出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流;将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流传输至云存储模块,云存储模块接收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使用Deflate算法,对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进行解压,将解压后的二进制数据流转换为对象数据;
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通信环境数据信息;
控制器用于接收预警信号、第一监测信号和第二监测信号并进行识别,当识别到预警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对通信设备进行维护;
当识别到第一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通过光纤将数据包传输到云存储模块,并将该数据包标记为光纤数据;
当识别到第二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对数据包进行分配传输,并将该数据包标记为分配数据,具体分配步骤为:
DD1:数据传输模块将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发送至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
DD2:工作人员到达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后,通过手机终端发送实时位置至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接收到工作人员发送的实时位置并进行验证;
DD3:当工作人员的实时位置与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相同,则验证成功;
数据传输模块控制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与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进行蓝牙连接,同时生产设备将分配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工作人员将分配数据通过手机终端发送至云存储模块内存储。
进一步地,步骤二中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的获取方法包括:
S21: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设备频次,将设备频次标记为F1i;其中i表示第i个采集设备;
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采集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设备总量,将设备总量标记为F2i;设备频次F1i与设备总量F2i一一对应;
S22: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时间标记为T1x,x=1,…,F1i;将系统当前时间标记为TO;
利用公式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041
计算得出该采集设备的时效值SAi;其中A1为预设系数;
S23:设定采集设备的所有的型号均对应一个预设值,将采集设备的型号与所有型号进行匹配获取得到对应的设备预设值并标记为CYi;
对设备频次、设备总量、时效值以及设备预设值进行权重分配,将设备频次的权重标记为Z1,将设备总量的权重标记为Z2,将时效值的权重标记为Z3,将设备预设值的权重标记为Z4,其中Z1+Z2+Z3+Z4=1;
S24:利用公式Qi=F1i×Z1+F2i×Z2+SAi×Z3+CYi×Z4分别计算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的获取方法包括:
S31: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类型频次,将类型频次标记为F3m;其中m表示第m种数据类型;
S32: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类型总量,将类型总量标记为F4m;类型频次F3m与类型总量F4m一一对应;
S33:设定所有的数据类型均对应一个设定值,将数据包对应的数据类型与所有的数据类型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获取得到对应的类型设定值并标记为DYm;
S34:对类型频次、类型总量和类型设定值进行权重分配,将类型频次的权重标记为Z5,将类型总量的权重标记为Z6,将类型设定值的权重标记为Z7;其中Z5+Z6+Z7=1;
S35:利用公式Pm=F3m×Z5+F4m×Z6+DYm×Z7分别计算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
进一步地,监测模块的工作步骤为:
SS1:获取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通信信号强度信息标定为通信信号强度数据,并将通信信号强度数据设定为XQ;
SS2:将XQ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对;
若XQ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生成预警信号;
若XQ大于等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执行下一步;
SS3: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气压信息标定为空气气压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气压数据中的第一空气气压值和第二空气气压值,将第一空气气压值设定为CQ1,将第二空气气压值设定为CQ2;
利用空气气压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气压迁移值,该空气气压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061
其中,HQ表示为空气气压迁移值,β表示为预设空气气压迁移系数,KQ0表示为预设空气气压阈值,T0表示为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值;
SS4: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湿度信息标定为空气湿度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湿度数据中的第一空气湿度值和第二空气湿度值,并将第一空气湿度值设定为SY1,将第二空气湿度值设定为SY2;
利用空气湿度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湿度迁移值,该空气湿度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062
其中,HS表示为空气湿度迁移值,δ表示为预设空气湿度迁移系数,KS0表示为预设空气湿度阈值;
SS5: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含氧量信息标定为空气含氧量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含氧量数据中的第一空气含氧值和第二空气含氧值,并将第一空气空气含氧值设定为KY1;将第二空气含氧值设定为KY2;
利用空气含氧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含氧迁移值,该空气含氧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063
其中,HY表示为空气含氧迁移值,ε表示为预设空气含氧迁移系数,KY0表示为预设空气含氧阈值;
SS6:对通信信号强度数据、空气气压迁移值、空气湿度迁移值和空气含氧迁移值进行权重分配,将通信信号强度数据的权重标记为B1,将空气气压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2,将空气湿度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3,将空气含氧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4;其中B1+B2+B3+B4=1;
利用公式WQ=XQ×B1-HQ×B2-HS×B3-HY×B4计算得到信号影响系数WQ;
SS7:将信号影响系数WQ与预设影响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一监测信号;
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二监测信号。
进一步地,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包括通信信号强度信息、空气气压信息、空气湿度信息和空气含氧量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获取预设时间内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的基本信息,获取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获取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利用公式计算得出数据包的传输优先值Yim;根据传输优先值Yim的大小依次对对应数据包进行处理,使数据处理更加有层次,有条不紊,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2、本发明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对数据包进行传输,将待传输的数据包转化为二进制数据流,通过Deflate算法压缩及解压,实现高效的序列化过程,从而不仅节约了网络通信数据传输的时间,也节省了CPU的占用、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流量损耗,有效利用系统资源的同时使用户体验更佳;
3、本发明通过监测模块监测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通信信号强度信息标定为通信信号强度数据XQ;若XQ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生成预警信号,控制器控制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对通信设备进行维护;若XQ大于等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结合相关算法得到空气气压迁移值、空气湿度迁移值和空气含氧迁移值,再利用公式WQ=XQ×B1-HQ×B2-HS×B3-HY×B4计算得到信号影响系数WQ,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通过光纤将数据包传输到云存储模块,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对数据包进行分配传输;在外界环境干扰严重时,生产设备将分配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工作人员将分配数据通过手机终端发送至云存储模块内存储,提高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监测模块、控制器、报警模块以及云存储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包并将采集的数据包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并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获取预设时间内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的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采集设备、采集时间、数据类型以及数据大小;
步骤二:获取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具体步骤为:
S21: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设备频次,将设备频次标记为F1i;其中i表示第i个采集设备;
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采集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设备总量,将设备总量标记为F2i;设备频次F1i与设备总量F2i一一对应;
S22: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时间标记为T1x,x=1,…,F1i;将系统当前时间标记为TO;
利用公式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091
计算得出该采集设备的时效值SAi;其中A1为预设系数;
S23:设定采集设备的所有的型号均对应一个预设值,将采集设备的型号与所有型号进行匹配获取得到对应的设备预设值并标记为CYi;
对设备频次、设备总量、时效值以及设备预设值进行权重分配,将设备频次的权重标记为Z1,将设备总量的权重标记为Z2,将时效值的权重标记为Z3,将设备预设值的权重标记为Z4,其中Z1+Z2+Z3+Z4=1;
S24:利用公式Qi=F1i×Z1+F2i×Z2+SAi×Z3+CYi×Z4分别计算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
步骤三:获取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具体步骤为:
S31: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类型频次,将类型频次标记为F3m;其中m表示第m种数据类型;
S32: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类型总量,将类型总量标记为F4m;类型频次F3m与类型总量F4m一一对应;
S33:设定所有的数据类型均对应一个设定值,将数据包对应的数据类型与所有的数据类型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获取得到对应的类型设定值并标记为DYm;
S34:对类型频次、类型总量和类型设定值进行权重分配,将类型频次的权重标记为Z5,将类型总量的权重标记为Z6,将类型设定值的权重标记为Z7;其中Z5+Z6+Z7=1;
S35:利用公式Pm=F3m×Z5+F4m×Z6+DYm×Z7分别计算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
步骤四:利用公式计算得出数据包的传输优先值Yim,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101
其中b1、b2和b3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b1+b2+b3=1,β为均衡因子,取值0.65564321;Yim表示第i个采集设备采集的第m种数据类型的传输优先值;
步骤五:根据传输优先值Yim的大小依次对对应数据包进行处理;使数据处理更加有层次,有条不紊,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包并进行传输,具体传输步骤为:
S1:获取待传输的数据包,并将其标记为对象数据;
S2:将对象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包括:将对象数据转换为字符串;将字符串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
S3:压缩二进制数据流,包括:使用Deflate算法对二进制数据流进行压缩;
S4:输出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流;将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流传输至云存储模块,云存储模块接收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使用Deflate算法,对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进行解压,将解压后的二进制数据流转换为对象数据;
本发明能够通过直接将待传输的数据包转化为二进制数据流,通过Deflate算法压缩及解压,实现高效的序列化过程,从而不仅节约了网络通信数据传输的时间,也节省了CPU的占用、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流量损耗,有效利用系统资源的同时使用户体验更佳;
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通信环境数据信息,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包括通信信号强度信息、空气气压信息、空气湿度信息和空气含氧量信息,监测模块的工作步骤为:
SS1:获取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通信信号强度信息标定为通信信号强度数据,并将通信信号强度数据设定为XQ;
SS2:将XQ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对;
若XQ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生成预警信号;
若XQ大于等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执行下一步;
SS3: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气压信息标定为空气气压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气压数据中的第一空气气压值和第二空气气压值,将第一空气气压值设定为CQ1,将第二空气气压值设定为CQ2;
利用空气气压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气压迁移值,该空气气压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111
其中,HQ表示为空气气压迁移值,β表示为预设空气气压迁移系数,KQ0表示为预设空气气压阈值,T0表示为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值;
SS4: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湿度信息标定为空气湿度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湿度数据中的第一空气湿度值和第二空气湿度值,并将第一空气湿度值设定为SY1,将第二空气湿度值设定为SY2;
利用空气湿度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湿度迁移值,该空气湿度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112
其中,HS表示为空气湿度迁移值,δ表示为预设空气湿度迁移系数,KS0表示为预设空气湿度阈值;
SS5: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含氧量信息标定为空气含氧量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含氧量数据中的第一空气含氧值和第二空气含氧值,并将第一空气空气含氧值设定为KY1;将第二空气含氧值设定为KY2;
利用空气含氧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含氧迁移值,该空气含氧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121
其中,HY表示为空气含氧迁移值,ε表示为预设空气含氧迁移系数,KY0表示为预设空气含氧阈值;
SS6:对通信信号强度数据、空气气压迁移值、空气湿度迁移值和空气含氧迁移值进行权重分配,将通信信号强度数据的权重标记为B1,将空气气压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2,将空气湿度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3,将空气含氧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4;其中B1+B2+B3+B4=1;
利用公式WQ=XQ×B1-HQ×B2-HS×B3-HY×B4计算得到信号影响系数WQ;
SS7:将信号影响系数WQ与预设影响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一监测信号;
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二监测信号;
控制器用于接收预警信号、第一监测信号和第二监测信号并进行识别,当识别到预警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对通信设备进行维护;
当识别到第一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通过光纤将数据包传输到云存储模块,并将该数据包标记为光纤数据;
当识别到第二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对数据包进行分配传输,并将该数据包标记为分配数据,具体分配步骤为:
DD1:数据传输模块将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发送至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
DD2:工作人员到达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后,通过手机终端发送实时位置至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接收到工作人员发送的实时位置并进行验证;
DD3:当工作人员的实时位置与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相同,则验证成功;
数据传输模块控制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与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进行蓝牙连接,同时生产设备将分配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工作人员将分配数据通过手机终端发送至云存储模块内存储。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在工作时,首先通过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包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包并进行分析;获取预设时间内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的基本信息;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设备频次,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采集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设备总量,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时间标记为T1x,利用公式
Figure BDA0002768174840000131
计算得出该采集设备的时效值SAi;设定采集设备的所有的型号均对应一个预设值,将采集设备的型号与所有型号进行匹配获取得到对应的设备预设值,对设备频次、设备总量、时效值以及设备预设值进行权重分配,利用公式Qi=F1i×Z1+F2i×Z2+SAi×Z3+CYi×Z4分别计算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类型频次,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类型总量,设定所有的数据类型均对应一个设定值,将数据包对应的数据类型与所有的数据类型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获取得到对应的类型设定值,利用公式Pm=F3m×Z5+F4m×Z6+DYm×Z7分别计算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利用公式计算得出数据包的传输优先值Yim,根据传输优先值Yim的大小依次对对应数据包进行处理,使数据处理更加有层次,有条不紊,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包并进行传输,将对象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使用Deflate算法对二进制数据流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流传输至云存储模块,云存储模块接收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使用Deflate算法对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进行解压,将解压后的二进制数据流转换为对象数据,不仅仅节省了对象数据的转换时间,也节约了系统资源,减少传输流量的损耗;
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通信信号强度信息标定为通信信号强度数据XQ;将XQ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对,若XQ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生成预警信号;若XQ大于等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结合相关算法得到空气气压迁移值、空气湿度迁移值和空气含氧迁移值,再利用公式WQ=XQ×B1-HQ×B2-HS×B3-HY×B4计算得到信号影响系数WQ,将信号影响系数WQ与预设影响系数阈值进行比较;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一监测信号;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二监测信号;控制器接收到预警信号时,则控制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对通信设备进行维护;接收到第一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通过光纤将数据包传输到云存储模块,当接收到第二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对数据包进行分配传输;在外界环境干扰严重时,生产设备将分配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工作人员将分配数据通过手机终端发送至云存储模块内存储,提高通信效率。
上述公式均是由采集大量数据进行软件模拟及相应专家进行参数设置处理,得到与真实结果符合的公式。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5)

1.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监测模块、控制器、报警模块以及云存储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包并将采集的数据包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用于接收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并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获取预设时间内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包的基本信息;所述基本信息包括采集设备、采集时间、数据类型以及数据大小;
步骤二:获取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
步骤三:获取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
步骤四:利用公式计算得出数据包的传输优先值Yim,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68174830000011
其中b1、b2和b3均为预设比例系数,且b1+b2+b3=1,β为均衡因子,取值0.65564321;Yim表示第i个采集设备采集的第m种数据类型的传输优先值;
步骤五:根据传输优先值Yim的大小依次对对应数据包进行处理;
所述数据传输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数据包并进行传输,具体传输步骤为:
S1:获取待传输的数据包,并将其标记为对象数据;
S2:将对象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包括:将对象数据转换为字符串;将字符串转换为二进制数据流;
S3:压缩二进制数据流,包括:使用Deflate算法对二进制数据流进行压缩;
S4:输出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流;将压缩后的二进制数据流传输至云存储模块,所述云存储模块接收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使用Deflate算法,对被压缩的二进制数据流进行解压,将解压后的二进制数据流转换为对象数据;
所述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通信环境数据信息;
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预警信号、第一监测信号和第二监测信号并进行识别,当识别到预警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报警模块发出警报,提示工作人员对通信设备进行维护;
当识别到第一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通过光纤将数据包传输到云存储模块,并将该数据包标记为光纤数据;
当识别到第二监测信号时,控制器控制数据传输模块对数据包进行分配传输,并将该数据包标记为分配数据,具体分配步骤为:
DD1:数据传输模块将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发送至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
DD2:工作人员到达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后,通过手机终端发送实时位置至数据传输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接收到工作人员发送的实时位置并进行验证;
DD3:当工作人员的实时位置与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的位置相同,则验证成功;
数据传输模块控制分配数据对应的生产设备与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进行蓝牙连接,同时生产设备将分配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工作人员的手机终端上,工作人员将分配数据通过手机终端发送至云存储模块内存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的获取方法包括:
S21: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设备频次,将设备频次标记为F1i;其中i表示第i个采集设备;
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采集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设备总量,将设备总量标记为F2i;设备频次F1i与设备总量F2i一一对应;
S22:按照采集设备将同一采集设备的采集时间标记为T1x,x=1,…,F1i;将系统当前时间标记为TO;
利用公式
Figure FDA0002768174830000031
计算得出该采集设备的时效值SAi;其中A1为预设系数;
S23:设定采集设备的所有的型号均对应一个预设值,将采集设备的型号与所有型号进行匹配获取得到对应的设备预设值并标记为CYi;
对设备频次、设备总量、时效值以及设备预设值进行权重分配,将设备频次的权重标记为Z1,将设备总量的权重标记为Z2,将时效值的权重标记为Z3,将设备预设值的权重标记为Z4,其中Z1+Z2+Z3+Z4=1;
S24:利用公式Qi=F1i×Z1+F2i×Z2+SAi×Z3+CYi×Z4分别计算每个采集设备的采集吸引值Q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的获取方法包括:
S31: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采集次数累加形成类型频次,将类型频次标记为F3m;其中m表示第m种数据类型;
S32:按照数据类型将同一数据类型的数据大小累加形成类型总量,将类型总量标记为F4m;类型频次F3m与类型总量F4m一一对应;
S33:设定所有的数据类型均对应一个设定值,将数据包对应的数据类型与所有的数据类型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获取得到对应的类型设定值并标记为DYm;
S34:对类型频次、类型总量和类型设定值进行权重分配,将类型频次的权重标记为Z5,将类型总量的权重标记为Z6,将类型设定值的权重标记为Z7;其中Z5+Z6+Z7=1;
S35:利用公式Pm=F3m×Z5+F4m×Z6+DYm×Z7分别计算每种数据类型的采集吸引值P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模块的工作步骤为:
SS1:获取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通信信号强度信息标定为通信信号强度数据,并将通信信号强度数据设定为XQ;
SS2:将XQ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对;
若XQ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生成预警信号;
若XQ大于等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则执行下一步;
SS3: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气压信息标定为空气气压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气压数据中的第一空气气压值和第二空气气压值,将第一空气气压值设定为CQ1,将第二空气气压值设定为CQ2;
利用空气气压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气压迁移值,该空气气压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FDA0002768174830000041
其中,HQ表示为空气气压迁移值,β表示为预设空气气压迁移系数,KQ0表示为预设空气气压阈值,T0表示为两个不同时间点的差值;
SS4: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湿度信息标定为空气湿度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湿度数据中的第一空气湿度值和第二空气湿度值,并将第一空气湿度值设定为SY1,将第二空气湿度值设定为SY2;
利用空气湿度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湿度迁移值,该空气湿度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FDA0002768174830000051
其中,HS表示为空气湿度迁移值,δ表示为预设空气湿度迁移系数,KS0表示为预设空气湿度阈值;
SS5:将通信环境数据信息中的空气含氧量信息标定为空气含氧量数据,获取两个不同时间点的空气含氧量数据中的第一空气含氧值和第二空气含氧值,并将第一空气空气含氧值设定为KY1;将第二空气含氧值设定为KY2;
利用空气含氧迁移计算式获取空气含氧迁移值,该空气含氧迁移计算式为:
Figure FDA0002768174830000052
其中,HY表示为空气含氧迁移值,ε表示为预设空气含氧迁移系数,KY0表示为预设空气含氧阈值;
SS6:对通信信号强度数据、空气气压迁移值、空气湿度迁移值和空气含氧迁移值进行权重分配,将通信信号强度数据的权重标记为B1,将空气气压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2,将空气湿度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3,将空气含氧迁移值的权重标记为B4;其中B1+B2+B3+B4=1;
利用公式WQ=XQ×B1-HQ×B2-HS×B3-HY×B4计算得到信号影响系数WQ;
SS7:将信号影响系数WQ与预设影响系数阈值进行比较;
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一监测信号;
若WQ<预设影响系数阈值,则生成第二监测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环境数据信息包括通信信号强度信息、空气气压信息、空气湿度信息和空气含氧量信息。
CN202011240178.5A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Withdrawn CN1124225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0178.5A CN112422542A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0178.5A CN112422542A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2542A true CN112422542A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80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40178.5A Withdrawn CN112422542A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22542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5992A (zh) * 2021-07-08 2021-10-08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计量中心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687027A (zh) * 2021-08-19 2021-11-23 安徽钟南人防工程防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和氧气再生系统
CN113938928A (zh) * 2021-10-12 2022-01-14 广州浩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陆湖泊观测网的通讯系统
CN114363064A (zh) * 2022-01-04 2022-04-15 安徽中科锟铻量子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业务适配的动态数据加密策略系统
CN114650565A (zh) * 2022-05-23 2022-06-21 深圳市天翊瑞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网关用智能流控管理系统
CN114710794A (zh) * 2022-04-08 2022-07-05 重庆伏特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在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5438073A (zh) * 2022-09-06 2022-12-06 广西柳州晨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信息分析系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5992A (zh) * 2021-07-08 2021-10-08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计量中心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687027A (zh) * 2021-08-19 2021-11-23 安徽钟南人防工程防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和氧气再生系统
CN113687027B (zh) * 2021-08-19 2023-11-14 安徽钟南人防工程防护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和氧气再生系统
CN113938928A (zh) * 2021-10-12 2022-01-14 广州浩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陆湖泊观测网的通讯系统
CN113938928B (zh) * 2021-10-12 2022-05-17 广州浩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内陆湖泊观测网的通讯系统
CN114363064A (zh) * 2022-01-04 2022-04-15 安徽中科锟铻量子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业务适配的动态数据加密策略系统
CN114710794A (zh) * 2022-04-08 2022-07-05 重庆伏特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在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4710794B (zh) * 2022-04-08 2022-10-25 重庆伏特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在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4650565A (zh) * 2022-05-23 2022-06-21 深圳市天翊瑞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智能网关用智能流控管理系统
CN115438073A (zh) * 2022-09-06 2022-12-06 广西柳州晨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信息分析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22542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通信系统
CN108694938A (zh) 用于在可穿戴设备上进行能量高效且低功率分布式自动语音辨识的系统和方法
CN111405633B (zh)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电力通讯监控系统
CN112653636B (zh) 一种网络数据智能分发服务系统
US950338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CN106534152B (zh) 一种基于数据压缩及加密的远程数据传输方法
CN111611129B (zh) PaaS云平台的性能监控方法及装置
CN109347606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14444096B (zh) 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网络数据储存加密检测系统
CN108712200B (zh) 一种小卫星智能无线星务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524029A (zh) 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电力通讯系统
CN112335203A (zh) 处理局域网诊断数据
WO2021147319A1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002035A (zh) 基于业务级别的电力数据传输拥塞规避方法
CN110992662A (zh) 一种用于智慧建造与运维的广域窄带数据无线采集系统
CN114095570A (zh) 用于输变电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输变电物联网
CN108062956A (zh) 一种单主机多终端的语音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3918303A (zh) 基于微服务的多任务分布调度系统
CN106961479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大气环境监控系统及方法
CN114641078A (zh) 一种资源分配的动态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16633870B (zh) 一种基于云加端模式的运维数据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4710794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在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7959347A (zh) 一种移动变电站近站有线调度端接快速通信的系统及方法
CN107995175A (zh) 一种车载计算机的上网方法
CN117240886A (zh) 一种物联网设备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