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2366A -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2366A
CN112422366A CN202011238581.4A CN202011238581A CN112422366A CN 112422366 A CN112422366 A CN 112422366A CN 202011238581 A CN202011238581 A CN 202011238581A CN 112422366 A CN112422366 A CN 112422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type
request
measurement
respon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385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述超
李兴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ibo Cuizhi Industri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ibo Cuizhi Industri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ibo Cuizhi Industri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ibo Cuizhi Industri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3858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23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2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36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7Jit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第一类型设备按照预设的规则在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向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发起测量请求;第二类型设备在所分配的测量响应时刻点发送测量请求响应;第一类型设备根据请求响应获得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第二类型设备间的时延值D;第一类型设备根据网络拓扑及小区容量配置,确定第一类型设备至所述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以此完成上行和或下行方向的网络时延特性测量。采用本发明的方法,为前传网络时间窗量化管理提升关键支撑,有效减少远端单元的接收存储需求,降低远端单元设备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时延测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迅猛增长的移动业务发展需求,移动网络及相关网络设备必须更加绿色、灵活及智能,实现方式应该更加软件化和虚拟化,因此,具有开放和标准接口的虚拟化网元,将是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参考设计方案的主要技术特征,开源技术、开放白盒化硬件,则是移动通信网络参考设计方案在软硬件实现时的主要技术方向,由此,整个网络架构的IT化程度将得到空前的改造,以适应上述的网络演进需求,相应的,IT化后网元间的通信(前传、中传、回传)方式也转换为基于以太网的数据包通信。
然而,基于以太网的数据包通信,由于网元间网络时延存在抖动,因此,典型的以太网数据包传输过程中,接收端在接收数据包时需要做缓存及排序以应对时延抖动带来的时间不确定性及乱序问题,然而,对于前传网络,由于前传数据吞吐存在冗余编码及冗余采样,因此,前传数据吞吐较中传或回传的数据吞吐需求要大得多,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基于网络时延特性做好发送窗的控制以减少接收窗的存储需求,则会给接收侧带来极大的存储压力进而导致成本显著增加,因此,对于前传网络,需要较为精准的测算出其网络时延特性(具体包括网络最小时延及最大时延),而后基于接收窗能力及网络时延特性,发送端控制数据包的发送窗,使得数据到达接收端时不会超过接收端的接收窗能力(详见图3所示),相应的,如果网络时延特性测量不准确,则只能增加接收端的存储空间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存储冲击,因此,如何准确的测量前传网络时延特性至关重要,是网络IT化改造后,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用以提升基带单元与远端单元间时延特性测量的准确度,进而减少远端单元的接收存储需求,降低远端单元设备成本。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1、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台第一类型设备和至少一台第二类型设备,所述一台第一类型设备至少连接一台第二类型设备,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类型设备与第一类型设备连接;
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所述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为第二类型设备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及测量响应时刻点,并发起测量请求,而后根据测量请求及测量响应过程完成最小时延计算,而后根据网络拓扑计算所述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第二类型设备间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并计算最大时延值,得到上行和或下行的网络时延特性;
第二类型设备子系统: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子系统根据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所配置的测量响应时刻点,在收到测量请求后,在响应时刻点发送请求响应。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时隙配比及所接入的第二类型设备数,为每台第二类型设备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及测量响应时刻点;
步骤2:第一类型设备按照预设的规则在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向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发起测量请求;
步骤3:第二类型设备在所分配的测量响应时刻点发送测量请求响应;
步骤4:第一类型设备根据请求响应获得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第二类型设备间的时延值D;
步骤5:第一类型设备根据网络拓扑及小区容量配置,确定第一类型设备至所述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
步骤6:第一类型设备把D-Delta、D+P+Delta的计算结果作为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间的最小时延值及最大时延值,以此完成上行和或下行方向的网络时延特性测量。
更好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具体方法为:
首先:确定接入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第二类型设备数K、下行空闲总时长T_totalfree_dl、测量请求包发送耗时T_request,
T_totalfree_dl=Q*T_free_dl,其中Q为无线帧周期数;
其次:计算得到下行空闲总时长所能切割的正交时段数C_dl,
C_dl=floor(x),其中floor(x)代表向下取整,x=T_totalfree_dl/T_request;
再次,将K台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均匀分配到C_dl个正交时段的起始时刻点;
更好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分配测量响应时刻点,具体方法为:
首先:确定接入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第二类型设备数K、上行空闲总时长T_totalfree_ul、测量响应包发送耗时T_response,所述上行空闲时长T_totalfree_ul等于无线帧周期数Q乘以每无线帧上行空闲时长T_free_ul,即T_totalfree_ul=Q*T_free_ul;
其次:计算floor(T_totalfree_ul/T_response)得到上行空闲总时长所能切割的正交时段数C_ul,其中floor(x)代表向下取整;
再次,将K台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均匀分配到C_ul个正交时段的起始时刻点;
更好的,所述步骤2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
第一类型设备周期性发送测量请求,和/或,第一类型设备基于事件性触发发送测量请求,所述事件性包括第二类型设备接收窗接收的异常数据包数量超过门限值,
或者,第一类型设备接收窗接收的异常数据包数量超过门限值.
更好的,所述步骤3中,
所述第二类型设备以接收到第一类型设备所发送的测量请求时刻点起,从后续的测量请求响应时刻点中选择一个时刻点进行测量请求响应;
选择最接近接收到测量请求时刻点的测量请求响应时刻点进行测量请求响应。
更好的,所述步骤2、3、4中,测量链路时延值可以采用Ecpri协议,
当测量下行链路时延时:
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quest,则测量响应则为response,此时下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所接收的response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接收时刻值减去第一类型设备发送request的发送时刻值得到;
或者,测量请求类型为request with follow up,则测量响应为response,此时下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所接收的response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接收时刻值减去第一类型设备发送request的发送时刻值得到;
当测量上行链路时延时:
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mote request,则测量响应为request,此时上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接收request的时刻值减去request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发送时刻值得到;
或者,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mote request with follow up,则测量响应为request+follow up,此时上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接收request的时刻值减去follow up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发送时刻值得到。
更好的,所述所述步骤5中,所述发送耗时P的计算方法为:
首先:确定第一类型设备A至第二类型设备B路由链路上存在设备间通信的链路数LinkNum、每条链路单位时间内的包数量PacketNumi及包大小PacketSizei_j、每条链路叠加在设备A与设备B链路上的那段传输的最小光口/电口传输速率MinSpeedi,其中i的取值为0、...、LinkNum-1;j的取值为0、...、PacketNumi-1;
其次,通过
Figure BDA0002767639930000031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类型设备至所述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
更好的,所述步骤6中,所述Delta由至少由第一设备发送抖动值Delta1、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定时偏差值Delta2、第二类型设备接收抖动值Delta3构成;
Delta值取链路最大延时值的5%-10%。
更好的,所述步骤6中,所述计算网络最小时延值,可以基于多次测量结果加权运算得到最终的网络最小时延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利用时分系统上下行时段流量非对称原则,在下行传输时段上行流量处于空闲状态时进行上行最小延时测量,在上行传输时段下行流量处于空闲状态时进行下行最小延时测量,从而提升网络最小时延测量准确性,而后基于小区分裂配置定量核算设备间路由链路上的流量延时开销,从而确定网络抖动值,最终准确的确定网络时延特性,为前传网络时间窗量化管理提升关键支撑,有效减少远端单元的接收存储需求,降低远端单元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流程示意;
图2是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示意;
图3是基于时间窗管理的收发控制时序、存储需求示意;
图4是接入系统前传网络拓扑及小区容量配置示意;
图5测量请求及测量响应时刻点分配示意;
图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如图1所示,具体包含以下的步骤:
步骤1: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时隙配比及所接入的第二类型设备数,为每台第二类型设备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及测量响应时刻点;
步骤2:第一类型设备按照预设的规则在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向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发起测量请求;
步骤3:第二类型设备在所分配的测量响应时刻点发送测量请求响应;
步骤4:第一类型设备根据请求响应获得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第二类型设备间的时延值D;
步骤5:第一类型设备根据网络拓扑及小区容量配置,确定第一类型设备至所述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
步骤6:第一类型设备把D-Delta、D+P+Delta的计算结果作为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间的最小时延值及最大时延值,以此完成上行和或下行方向的网络时延特性测量。
所述步骤1、2、3、4、5、6中,所述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由至少一台第一类型设备和至少一台第二类型设备构成,所述一台第一类型设备至少连接一台第二类型设备,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类型设备与第一类型设备连接,所述网络时延特性是指一台第一类型设备与一台第二设备设备间的下行网络时延特性(具体包括下行网络时延最小值、下行网络时延最大值)和或一台第一类型设备与一台第二设备设备间的上行网络时延特性(具体包括上行网络时延最小值、上行网络时延最大值);
所述步骤1中,所述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具体方法为:
首先:确定接入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第二类型设备数K、下行空闲总时长T_totalfree_dl、测量请求包发送耗时T_request,所述下行空闲时长T_totalfree_dl等于无线帧周期数Q乘以每无线帧下行空闲时长T_free_dl,即T_totalfree_dl=Q*T_free_dl,具体详见图5所示;
其次:计算floor(T_totalfree_dl/T_request)得到下行空闲总时长所能切割的正交时段数C_dl,其中floor(x)代表向下取整,例如,floor(3.1)等于3;
再次,将K台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均匀分配到C_dl个正交时段的起始时刻点;
所述步骤1中,所述分配测量响应时刻点,具体方法为:
首先:确定接入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第二类型设备数K、上行空闲总时长T_totalfree_ul、测量响应包发送耗时T_response,所述上行空闲时长T_totalfree_ul等于无线帧周期数Q乘以每无线帧上行空闲时长T_free_ul,即T_totalfree_ul=Q*T_free_ul,具体详见图5所示;
其次:计算floor(T_totalfree_ul/T_response)得到上行空闲总时长所能切割的正交时段数C_ul,其中floor(x)代表向下取整,例如,floor(3.1)等于3;
再次,将K台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均匀分配到C_ul个正交时段的起始时刻点;
所述步骤2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第一类型设备周期性发送测量请求,和或,第一类型设备基于事件性触发发送测量请求,所述事件性包括第二类型设备接收窗接收的异常数据包数量超过门限值,或者第一类型设备接收窗接收的异常数据包数量超过门限值;
所述步骤3中,所述第二类型设备以接收到第一类型设备所发送的测量请求时刻点起,从后续的测量请求响应时刻点中选择一个时刻点进行测量请求响应,优选的,选择最接近接收到测量请求时刻点的测量请求响应时刻点进行测量请求响应;
所述步骤2、3、4中,测量链路时延值可以采用Ecpri协议或者其他协议,具体不做限制,当采用Ecpri协议时,测量过程如下,其他协议根据协议差异做相应地调整即可:
当测量下行链路时延时:
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quest,则测量响应则为response,此时下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所接收的response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接收时刻值减去第一类型设备发送request的发送时刻值得到;
或者,测量请求类型为request with follow up,则测量响应为response,此时下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所接收的response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接收时刻值减去第一类型设备发送request的发送时刻值得到;
当测量上行链路时延时,
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mote request,则测量响应为request,此时上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接收request的时刻值减去request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发送时刻值得到;
或者,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mote request with follow up,则测量响应为request+follow up,此时上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接收request的时刻值减去follow up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发送时刻值得到。
所述步骤5中,所述发送耗时P的计算方法为:
首先:确定第一类型设备A至第二类型设备B路由链路上存在设备间通信的链路数LinkNum、每条链路单位时间内的包数量PacketNumi及包大小PacketSizei_j、每条链路叠加在设备A与设备B链路上的那段传输的最小光口/电口传输速率MinSpeedi,其中i的取值为0、...、LinkNum-1;j的取值为0、...、PacketNumi-1;
其次,通过
Figure BDA0002767639930000061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类型设备至所述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
所述步骤6中,所述Delta由至少由第一设备发送抖动值Delta1、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定时偏差值Delta2、第二类型设备接收抖动值Delta3构成,优选的,Delta值取链路最大延时值的5%-10%;
所述步骤6中,所述计算网络最小时延值,可以基于多次测量结果加权运算得到最终的网络最小时延值。
实施例
此处以图2为例,来阐述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
如图2所示,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包括: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第二类型设备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该子系统负责为第二类型设备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及测量响应时刻点,并发起测量请求,而后根据测量请求及测量响应过程完成最小时延计算,而后根据网络拓扑计算所述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第二类型设备间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并计算最大时延值,得到上行和或下行的网络时延特性;
第二类型设备子系统:该子系统负责根据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所配置的测量响应时刻点,在收到测量请求后,在响应时刻点发送请求响应。
下面用具体的实施例来描述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3所示,空口那条竖线左侧代表下行链路的收发窗示意:第二类型设备接收窗时长为T3-T2,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的下行网络最大时延值为T3-T1,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的下行网络最小时延值为T2-T0,第一类型设备的发送窗时长为T1-T0,从图3中可以看到,当T1-T0取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T3-T1和或T2-T0的取值发生变化,则需要调整T3-T2的值,否则,第一类型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到达第二类型设备时,会由于到达时间超出了T3-T2而导致数据覆盖,而T3-T1、T2-T0实际上为下行网络最大时延值及最小时延值,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测量网络时延,则只能把网络最小时延设置的小些,最大时延设置的大些,以保证所测量的结果可以覆盖实际网络时延的边界取值,最终对于下行方向,则导致第二类型设备的接收窗加大,进而导致缓存开销增多,设备成本增加。相应的,空口那条竖线右侧代表上行链路的收发窗示意,与下行原理一致,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测量网络时延,则只能把网络最小时延设置的小些,最大时延设置的大些,以保证所测量的结果可以覆盖实际网络时延的边界取值,最终对上行方向,则导致第一类型设备的接收窗加大,进而导致缓存开销增多,设备成本增加。本实施例的实际网络拓扑如图4示意,假如M的取等于2,N的取值等于2,整个第一类型设备涵盖三个小区,其中第二类型设备11承载小区0的数据,第二类型设备12承载小区1的数据,第二类型设备21和第二类型设备22共同承载小区2的数据,假如一个小区的上下行数据包皆为4个,每个数据包为40000比特,共小区的不同第二类型设备上行独立回传,测量规则采用周期测量,测量周期为两个无线帧长度,则本实施例设备间发送耗时P及测量时刻点分配计算方式如下:
1、第一类型设备与各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
1.1、下行方向,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各第二类型设备间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计算如下: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1间的路由链路上,参考图4,存在link0、link1,其link0为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1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25Gbps),link1是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2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10Gbps,但是,该链路叠加到link0的那段传输的光口最小速率是25Gbps,因此,计算link1对link0的发送耗时影响要按照25Gbps来算),因此,P=4*40000*2/25=12800纳秒;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2间的路由链路上,参考图4,存在link0、link1,其link1为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2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10Gbps),link0是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1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叠加到link1上的那段传输光口最小速率是25Gbps),因此,P=4*40000/25+4*40000/10=22400纳秒;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1间的路由链路上,由于共小区,则第二类型设备21、第二类型设备22上承载的数据完全一致,因此,只有一个小区的数据量传输,即link4,由于link4在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1间的路由链路上的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25Gbps,因此P=4*40000/25=6400纳秒;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2间的路由链路上,由于共小区,则第二类型设备21、第二类型设备22上承载的数据完全一致,因此,只有一个小区的数据量传输,即link4,由于link4在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2间的路由链路上的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10Gbps,因此P=4*40000/10=16000纳秒;
1.2、上行方向,所述各第二类型设备与第一类型设备间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计算如下: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1间的路由链路上,参考图4,存在link2、link3,其link2为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1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25Gbps),link3是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2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10Gbps,虽然该链路发往第一类型设备1的光口传输速率为25Gbps,但是由于第二类型设备12发往第二类型设备11的接口是10Gbps,而该接口的速率又直通发往第二类型设备11与第一类型设备1间的25Gbps光口,因此,其实还是按照10Gbps的速率把第二类型设备12的数据传输往第一类型设备1,因此,计算link3对link2的发送耗时影响要按照10Gbps来算),因此,P=4*40000/25+4*40000/10=22400纳秒;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2间的路由链路上,参考图4,存在link2、link3,其link3为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2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10Gbps),link2是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11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25Gbps),因此,P=4*40000/25+4*40000/10=22400纳秒;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1间的路由链路上,虽然是共小区,但由于共小区的两台第二类型设备上行数据独立回传,则相当于上行方向存在2个小区的数据量,参考图4,存在link5、link6,其link5为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1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25Gbps),link6是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2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10Gbps),link6的传输与link5链路存在重合而影响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1间上行的传输耗时,因此,P=4*40000/25+4*40000/10=22400纳秒;
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2间的路由链路上,虽然是共小区,但由于共小区的两台第二类型设备上行数据独立回传,则相当于上行方向存在2个小区的数据量,参考图4,存在link5、link6,其link6为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2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10Gbps),link5是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1间的通信链路(该链路最小光口传输速率是25Gbps),link5的传输与link6链路存在重合而影响第一类型设备1与第二类型设备22间上行的传输耗时,因此,P=4*40000/25+4*40000/10=22400纳秒;
2、各第二类型设备测量请求时刻点,测量响应时刻点分配:
由于总共有四台第二类型设备,即第二类型设备11、第二类型设备12、第二类型设备21、第二类型设备22,且测量周期为两个无线帧,因此,在一个测量周期内,针对每台第二类型设备,第一类设备1需要发送一次request、一次remote request,则在一个测量周期内,第一类型设备1在下行链路上需要发送8次请求;相应的,每台第二类型设备在每次收到来自第一类型设备1的请求时都需要发送请求响应(本实施例按照发送请求为request请求响应为response;发送请求为remote request请求响应为request),则在一个测量周期内,每台第二类型设备需要发送两次请求响应,因此,四台第二类型设备所发送的请求响应总共为8次,则上行也是一个测量周期内需要发送8次测量响应,由于请求包及响应包数据量比较小,因此耗时也比较短,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做法,一个测量周期内可以切割的正交时段数C_dl、C_ul远大于8,则根据均匀分布原则,按照图5分配请求发送时刻点及请求响应时刻点(8个时刻点与8台第二类型设备一一映射即可),可以看成,采用本发明的方式,利用前传下行网络空闲时段发送测量请求消息,由于网络空载,因此可以保证前传网络下行最小延时值的测量准确性,利用前传上行网络空闲时段发送测量响应消息,由于网络空载,因此可以保证前传网络上行最小延时值的测量准确性,再加上网络抖动的定量分析,因此,可以保证上下行网络最小时延值、最大时延值测量的准确性。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到,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利用时分系统上下行时段流量非对称原则,在前传网络下行空载时段测量前传网络下行的最小时延值,在前传网络上行空载时段测量前传网络上行的最小时延值,从而提升网络最小时延测量准确性,而后基于小区分裂配置定量核算设备间路由链路上的流量延时开销,从而确定网络抖动值,最终准确的确定网络时延特性,为前传网络时间窗量化管理提升关键支撑,有效减少远端单元的接收存储需求,降低远端单元设备成本。

Claims (10)

1.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
至少一台第一类型设备和至少一台第二类型设备,所述一台第一类型设备至少连接一台第二类型设备,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类型设备与第一类型设备连接;
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所述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为第二类型设备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及测量响应时刻点,并发起测量请求,而后根据测量请求及测量响应过程完成最小时延计算,而后根据网络拓扑计算所述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第二类型设备间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并计算最大时延值,得到上行和或下行的网络时延特性;
第二类型设备子系统: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子系统根据第一类型设备子系统所配置的测量响应时刻点,在收到测量请求后,在响应时刻点发送请求响应。
2.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步骤1: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时隙配比及所接入的第二类型设备数,为每台第二类型设备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及测量响应时刻点;
步骤2:第一类型设备按照预设的规则在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向所述第二类型设备发起测量请求;
步骤3:第二类型设备在所分配的测量响应时刻点发送测量请求响应;
步骤4:第一类型设备根据请求响应获得第一类型设备与所述第二类型设备间的时延值D;
步骤5:第一类型设备根据网络拓扑及小区容量配置,确定第一类型设备至所述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
步骤6:第一类型设备把D-Delta、D+P+Delta的计算结果作为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间的最小时延值及最大时延值,以此完成上行和或下行方向的网络时延特性测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所述分配测量请求时刻点,具体方法为:
首先:确定接入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第二类型设备数K、下行空闲总时长T_totalfree_dl、测量请求包发送耗时T_request,
T_totalfree_dl=Q*T_free_dl,其中Q为无线帧周期数;
其次:计算得到下行空闲总时长所能切割的正交时段数C_dl,
C_dl=floor(x),其中floor(x)代表向下取整,x=T_totalfree_dl/T_request;
再次,将K台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均匀分配到C_dl个正交时段的起始时刻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所述分配测量响应时刻点,具体方法为:
首先:确定接入所述第一类型设备的第二类型设备数K、上行空闲总时长T_totalfree_ul、测量响应包发送耗时T_response,所述上行空闲时长T_totalfree_ul等于无线帧周期数Q乘以每无线帧上行空闲时长T_free_ul,即T_totalfree_ul=Q*T_free_ul;
其次:计算floor(T_totalfree_ul/T_response)得到上行空闲总时长所能切割的正交时段数C_ul,其中floor(x)代表向下取整;
再次,将K台第二类型设备的测量请求时刻点均匀分配到C_ul个正交时段的起始时刻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
第一类型设备周期性发送测量请求,和/或,第一类型设备基于事件性触发发送测量请求,所述事件性包括第二类型设备接收窗接收的异常数据包数量超过门限值,
或者,第一类型设备接收窗接收的异常数据包数量超过门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中,
所述第二类型设备以接收到第一类型设备所发送的测量请求时刻点起,从后续的测量请求响应时刻点中选择一个时刻点进行测量请求响应;
选择最接近接收到测量请求时刻点的测量请求响应时刻点进行测量请求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3、4中,测量链路时延值可以采用Ecpri协议,
当测量下行链路时延时:
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quest,则测量响应则为response,此时下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所接收的response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接收时刻值减去第一类型设备发送request的发送时刻值得到;
或者,测量请求类型为request with follow up,则测量响应为response,此时下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所接收的response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接收时刻值减去第一类型设备发送request的发送时刻值得到;
当测量上行链路时延时:
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mote request,则测量响应为request,此时上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接收request的时刻值减去request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发送时刻值得到;
或者,所述测量请求类型为remote request with follow up,则测量响应为request+follow up,此时上行最小延时值计算方式为:第一类型设备根据接收request的时刻值减去follow up消息内所带的request发送时刻值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所述步骤5中,所述发送耗时P的计算方法为:
首先:确定第一类型设备A至第二类型设备B路由链路上存在设备间通信的链路数LinkNum、每条链路单位时间内的包数量PacketNumi及包大小PacketSizei_j、每条链路叠加在设备A与设备B链路上的那段传输的最小光口/电口传输速率MinSpeedi,其中i的取值为0、...、LinkNum-1;j的取值为0、...、PacketNumi-1;
其次,通过
Figure FDA0002767639920000031
计算得到所述第一类型设备至所述第二类型设备路由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发送耗时P。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6中,所述Delta由至少由第一设备发送抖动值Delta1、第一类型设备与第二类型设备定时偏差值Delta2、第二类型设备接收抖动值Delta3构成;
Delta值取链路最大延时值的5%-10%。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6中,所述计算网络最小时延值,可以基于多次测量结果加权运算得到最终的网络最小时延值。
CN202011238581.4A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Withdrawn CN1124223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38581.4A CN112422366A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38581.4A CN112422366A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2366A true CN112422366A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82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38581.4A Withdrawn CN112422366A (zh) 2020-11-09 2020-11-09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2236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4932A (ja) * 2000-02-28 2001-09-0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網遅延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
WO2014089764A1 (zh) * 2012-12-12 2014-06-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径时延测量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装置
CN108809617A (zh) * 2018-04-18 2018-11-13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时延补偿方法及终端
WO2019028921A1 (zh) * 2017-08-11 2019-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586839A (zh) * 2020-05-08 2020-08-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上行调度请求的响应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44932A (ja) * 2000-02-28 2001-09-0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網遅延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のシステム
WO2014089764A1 (zh) * 2012-12-12 2014-06-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径时延测量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装置
WO2019028921A1 (zh) * 2017-08-11 2019-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809617A (zh) * 2018-04-18 2018-11-13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时延补偿方法及终端
CN111586839A (zh) * 2020-05-08 2020-08-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上行调度请求的响应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20007482B1 (ko) 데이타 패킷 경로 지정장치
US699606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network throughput speed and streaming utilization
US7035220B1 (en) Technique for providing end-to-end congestion control with no feedback from a lossless network
CN105188150B (zh) 降低lte上行数据传输延时的方法和系统
US5446733A (en) Congestion processing mode and congestion processing circuit in frame relay exchange apparatus
EP0254047A2 (en) Packet length traffic control in a local area network
Zhang et al. Sharing bandwidth by allocating switch buffer in data center networks
CN111817977B (zh) 一种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6527584B (zh) 拥塞控制方法及装置、通信网络、计算机存储介质
US20100002719A1 (en) Map message expediency monitoring and automatic delay adjustments in m-cmts
CN101414942A (zh) 一种最小竞争窗口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WO2021098730A1 (zh) 交换网络拥塞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7990882B1 (en) Adaptively maintain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n distributed PBX networks
CN115296764A (zh) 时间戳置信水平
RU2481718C2 (ru) Способ оценки остаточной пропускн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US20110090796A1 (en) ADAPTIVELY MAINTAIN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IN DISTRIBUTED PBX NETWORKS
CN114501534A (zh) 一种探测包的发包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422366A (zh) 一种前传网络时延特性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0505037B (zh) 一种网络接口通信速率匹配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303552B2 (en) Receiv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in which program is stored
Wieselthier et al. Standard clock simulation and ordinal optimization applied to admission control i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7339951B2 (en) Transmitter and method for bandwidth allocation
Verma et al. Traffic scheduler for bbu resource allocation in 5g cran
KR20040058032A (ko) 파일전송 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과 그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기록매체
US5838662A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da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