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2240A -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2240A
CN112422240A CN202011159859.9A CN202011159859A CN112422240A CN 112422240 A CN112422240 A CN 112422240A CN 202011159859 A CN202011159859 A CN 202011159859A CN 112422240 A CN112422240 A CN 1124222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imes
repeated transmission
initial
repeated
data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598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2240B (zh
Inventor
向平叶
成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ng Cheng Laboratory
Original Assignee
Peng Cheng Labora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ng Cheng Laboratory filed Critical Peng Cheng Laboratory
Priority to CN2020111598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222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22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2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2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减少或避免因重复次数设置不合理,导致的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有效保证在满足业务可靠性的前提下使用最低时延的传输,同时优化映射关系数据库,使得后续的类似传输时延更小和更具有确定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面向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业务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已成为全球研发热点。在Release 16(Rel-16)中,5G明确需要支持的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ltra-Reliable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场景包括工厂自动化、自动驾驶和电力行业自动化,这些应用场景对时延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URLLC场景对网络的时延和可靠性要求看,Rel-16支持的这些场景,要求1ms的端到端的网络时延(无线侧的时延需要达到0.5-1ms)以及99.9999%的业务可靠性。为保证覆盖和较短传输时间内传输低时延超高可靠的业务,通信节点可以利用一个或多个时隙重复发送同一个传输块(TransportBlock,TB),在Release 15(Rel-15)的标准中重复传输次数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通知,而在Release 16的标准制定过程中,允许重复传输次数通过高层信令RRC指示,或者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指示。即使现有协议提出重复多次传输同一个TB,可通过RRC或DCI通知终端免授权传输块的传输次数,但这种重复传输次数的设置和选择却没有规定,若重复传输次数设置过大,则增加冗余传输时延,若重复传输次数设置过小,则会导致重复传输的可靠性低,在不满足可靠性的时候,基站调度终端重传,这样会增加调度时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减少或避免因重复次数设置不合理,导致的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
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
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
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包括:
构建多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是多个场景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组合而成;
根据终端服务场景和需求,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获取对应的子集;
根据信干噪比、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信干噪比、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包括:
基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的子集,确定当前业务的信干噪比位于所述子集中信干噪比对应的区间,选择左界信干噪比对应的重复传输次数为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所述区间为左闭右开区间;
当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小于等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将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作为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所述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由终端的时延要求确定;
当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大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调整调制编码方式,重新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低于原调制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终端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包括:
当所述序号小于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将所述序号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
当所述序号等于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不作调整。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校验结果中不存在确认字符,还包括:
当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小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将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与偏移次数的和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与偏移次数的和小于等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当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大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调整调制编码方式,重新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直至确定当前业务匹配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低于原调制编码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包括:
获取每一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信息;
获取第1个传输块解调后的校验结果、前2个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前3个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直至全部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
对每一个校验结果按时序进行排序,并对应赋值序号。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终端以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发送传输块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传输块的信干噪比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信干噪比为所述基站以块错误率为目标可靠性时对应的信干噪比。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库构建更新单元,被配置为离线构造和实时更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
选择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当前业务特性获取所述数据库中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结合所述当前业务的传输特性信息,确定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基站发送所述初始重复次数至终端;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基站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校验结果集合;
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校验结果动态调整重复传输次数及更新修正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数据传输方法程序,其特征在于,该数据传输方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上述任一所述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提供一种硬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和基站,所述终端和基站的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数据传输方法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从离线构造的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以该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作为后续发送传输块的数据依据,根据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初步减少或避免了重复传输次数设置的不合理性。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基站接收终端发来的传输块,初步解决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根据确认字符获得对应序号,为在线动态调整和自动优化预设的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对传输块进行校验的步骤是进一步对预设的数据库进行在线动态调整和自动优化,能够有效保证在满足业务可靠性的前提下使用最低时延的传输,同时可以优化映射关系数据库,使得后续的类似传输时延更小和更具有确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硬件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S110步骤细化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S113步骤细化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S140步骤细化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S130步骤细化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系统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中举例说明最大数据传输次数确定及冗余版本信息传输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减少或避免因重复次数设置不合理,导致的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有效保证在满足业务可靠性的前提下使用最低时延的传输,同时可以优化映射关系数据库,使得后续的类似传输时延更小和更具有确定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涉及一种硬件系统,包括如图1所示终端01和基站02。其中终端01至少包含一个处理器012和存储器011;基站至少包含一个处理器022和存储器021。
处理器(012和02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012和02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012和02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011和021),处理器(012和022)读取存储器(011和021)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011和021)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DataRate 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RAM)。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011和021)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参照图2,图2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
预设的数据库可以是多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组成的。
当前业务特性可以是当前业务数据传输特性,包括可靠性需求、时延要求、调制编码方式和信干噪比,在此不限定于上述特性,也可以是其他有关数据传输的特性。
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可以是终端发送给基站传输块的个数,重复传输次数若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增加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因此合适的重复传输次数设置是能保证业务低时延高可靠传输的关键。
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
基站即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移动设备接入互联网的接口设备,也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
步骤S120: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
终端发送的传输块可以是按照时间顺序发送的,发送的传输块个数与由基站确定并发送给终端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一致。
步骤S130: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
校验是数据传送时采用的一种校正数据错误的一种方式。
ACK(Acknowledgement确认),即确认字符,在数据通讯过程中,接收方在收到发送方的请求后,给发送方发送一种传输类控制字符,用以表示发来的数据已确认接收无误。
在TCP/IP协议中,如果接收方成功的接收到数据,就会回复发送方一个ACK数据。一般情况下ACK信号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长度和大小由接收方回复给发送方。其格式取决于采取的网络协议。当发送方接收到ACK信号,即得到回复时,发送方就可以发送下一个数据。如果发送方没有收到ACK确认信号,那么发送方可能会重发当前的数据包,也可能停止传送数据。具体情况取决于所采用的网络协议。
步骤S140: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根据校验结果对应的序号和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在线动态调整,并将预设的数据库进行更新修正,以保证当前业务对应的初始重复次数的合理性,减少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
同时,构建修正与该终端处于同一覆盖等级下的相同需求的终端的数据传输映射集合,用于基站指示相邻终端类似需求的初始重传次数。通过离线构建,在线调整,自动训练优化数据传输映射集合数据库,达到满足目标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最低的时延传输。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有益效果: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从离线构造的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以该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作为后续发送传输块的数据依据,根据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初步减少或避免了重复传输次数设置的不合理性。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基站接收终端发来的传输块,初步解决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根据确认字符获得对应序号,为在线动态调整和自动优化预设的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对传输块进行校验的步骤是进一步对预设的数据库进行在线动态调整和自动优化,能够有效保证在满足业务可靠性的前提下使用最低时延的传输,同时可以优化映射关系数据库,使得后续的类似传输时延更小和更具有确定性。
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S110的细化步骤,所述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包括:
步骤S111:构建多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是多个场景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组合而成。
多场景可以是离线构建不同场景(室内热点,密集城区,农村,城区宏蜂窝等)在不同传输信道(比如TDL(Tapped Delay Line,抽头延迟线)、CDL(Clustered Delay Line,集群延时线)等)下,不同业务类型对应的不同需求(比如工厂自动化,电力自动化等对可靠性和时延的不同要求)的终端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
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的关键参数包括:可靠性、时延要求、调制编码方式、信干噪比和重复传输次数。
步骤S112:根据终端服务场景和需求,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获取对应的子集。
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包含了不同场景、不同业务类型对应不同需求的各种子集。根据终端服务场景和需求,来确定对应的子集,为后续确定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提供数据支持。
步骤S113:根据信干噪比、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
根据信干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和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并在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
信干噪比是指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噪声和干扰)的强度的比值。
调制编码方式定义的是调制阶数、目标码率和频谱效率,其中调制阶数决定了一个RE(Resource Element)可以承载多少比特位,而不管它是有用的位,还是奇偶校验位。5GNR支持QPSK、16QAM、64QAM和256QAM调制。使用QPSK,每个RE可以传输2位,16QAM可以是4位,64QAM可以是6位,256QAM可以是8位。
RE(Resource Element)是频率上一个子载波及时域上一个符号,称为一个RE。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有益效果,根据信干噪比、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出来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是更加适应当前业务的需求,能够更好的减少或避免了重复传输次数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终端以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发送传输块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传输块的信干噪比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信干噪比为所述基站以块错误率为目标可靠性时对应的信干噪比。
其中,数据传输映射关系可以表述为{combination(MCS,重复传输次数)→SINR}。基于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在同一个预设的编码方式下,建立终端以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发送传输块与所述基站接收传输块的信干噪比之间的对应关系。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可以是QPSK、16QAM、64QAM,在此也不限定上述调制编码方式,根据场景情况进行调整。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有益效果:离线构建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保证了重复传输次数选择的合理性。
参照图4,图4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S113的细化步骤,所述根据信干噪比、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包括:
步骤S1131:基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的子集,确定当前业务的信干噪比位于所述子集中信干噪比对应的区间,选择左界信干噪比对应的重复传输次数为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所述区间为左闭右开区间。
基于当前业务特性,确定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的子集,根据当前业务的信干噪比确定位于子集中哪两个信干噪比对应的区间,其中在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子集中每个信干噪比对应一个重复传输次数,选择确定的信干噪比对应的区间的左界信干噪比对应的重复传输次数为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
步骤S1132:当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小于等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将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作为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所述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由终端的时延要求确定。
最大重复传输次数是根据终端对于时延要求来确定的,是终端在不超出时延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的能接受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候选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必须要小于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否则会导致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
步骤S1133:当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大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调整调制编码方式,重新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低于原调制编码方式。
当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大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会直接导致冗余传输时延或者重复的调度时延和重传时延,所以需要对初始重复传输次数进行在线调整,首先对调制编码方式进行调整,其中调整的方式是要降低调制编码方式,重新在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的子集里确定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再次进行判断,直至找到合适的重复传输次数。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有益效果: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确定方式保证了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参照图5,图5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S140的细化步骤,所述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终端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包括:
步骤S141:当所述序号小于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将所述序号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
序号是根据校验结果按照时序赋值所得,用于确定首次出现确认字符的校验结果,并获得所述序号。
当首次出现确认字符的校验结果对应的序号小于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把该序号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由基站将重复传输次数发送给终端,终端按照重复传输次数发送传输块给基站。
步骤S142:当所述序号等于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不作调整。
当首次出现确认字符的校验结果对应的序号等于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不对初始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有益效果,在线调整重复传输次数,能够更好的避免重复传输次数不合理带来的时延,更加保证了当前业务的低时延高可靠的需求。
参照图6,图6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当所述校验结果中不存在确认字符,还包括:
步骤S210: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
步骤S220: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
步骤S230: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
步骤S240: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
当所述校验结果中不存在确认字符时:
步骤S250:当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小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将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与偏移次数的和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与偏移次数的和小于等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是根据当前校验结果中不存在确认字符的情况来进行动态调整的,选择将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和偏移次数的和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且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小于等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步骤S260:当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大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调整调制编码方式,重新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直至确定当前业务匹配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低于原调制编码方式。
如果重复传输次数直接大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肯定会造成严重的时延问题,则本申请采用调整调制编码方式,在数据传输映射关系中重新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重复该过程,直至确定当前业务匹配的重复数据传输次数。其中调整调制编码方式是通过降低调制编码方式进行的。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包括步骤S250、步骤S260。其他步骤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有益效果:在校验结果中不存在确认字符的情况中,本申请也提供了动态调整重复传输次数的方法,更加全面的保证了重复传输次数的在线动态调整。
参照图7,图7为本申请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实施例中S130的细化步骤,所述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包括:
步骤S131:获取每一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信息。
RV(Redundancy Version,冗余版本),RV的设计用于实现增量冗余(Incrementalredundancy,IR)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即将编码器生成的冗余比特分成若干组,每个RV定义一个传输开始点,首次传送和各次HARQ重传分别使用不同的RV,以实现冗余比特的逐步积累,完成增量冗余HARQ操作。
步骤S132:获取第1个传输块解调后的校验结果、前2个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前3个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直至全部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
解调是从携带信息的已调信号中恢复消息的过程。在各种信息传输或处理系统中,发送端用所欲传送的消息对载波进行调制,产生携带这一消息的信号。接收端必须恢复所传送的消息才能加以利用。
在对消息进行解调时,按时序逐个加入传输块进行解调,直至全部传输块都加入,且进行了解调,得到了相应数量的校验结果。
步骤S133:对每一个校验结果按时序进行排序,并对应赋值序号。
根据每一个校验结果按照时序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并对应赋值每一个校验结果以序号,用以识别和判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的校验结果或者校验结果中不存在确定字符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在的有益效果:最终对应赋值的序号是进行重复传输次数在线动态调整的数据支持,保证重复传输次数在线动态调整的正确性。
本申请的数据传输系统如图8所示,包含数据库构建更新单元,被配置为离线构造和实时更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选择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当前业务特性获取所述数据库中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结合所述当前业务的传输特性信息,确定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基站发送所述初始重复次数至终端;接收单元,被配置为基站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校验结果集合;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校验结果动态调整重复传输次数及更新修正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
下面以URLLC的典型场景之一自动驾驶中终端上行数据传输过程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1:构建离线的不同场景下的{combination(MCS,重复传输次数)→SINR}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
步骤2:基站获取密集城区终端自动驾驶(属URLLC)业务数据的{combination(MCS,重复传输次数)→SINR}映射关系集合,根据当前终端的可靠性要求(99.9999%)和低时延要求(空口≤1ms),及MCS指示,SINR确定终端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N_initial;同时根据低时延要求确定终端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Tx_max。其中SINR可以是PRACH信号的接收SINR,或是SRS的接收SINR,也可以是TDD(Time Division Duplex)模式中下行链路的SINR,根据上下行信道互易获得的SINR等。
确定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过程为:根据当前配置MCS和映射集合,判断SINR位于哪两次重复传输次数对应的SINR区间内,该区间设为左闭右开区间,选择左界SINR对应的重复传输次数为终端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
举例1如表1所示:
假设以3GPP TS 38.214 MCS index table 3,SCS=30kHz,RBs=24,URLLC场景为例:
Figure BDA0002742744750000151
Figure BDA0002742744750000161
表1
为节省数据库的内存,可以将3GPP TS 38.214 MCS index table 3中的MCS按调制方式划分为3类,分别给出QPSK起始MCS0,16QAM起始MCS15,64QAM起始MCS21对应的不同重复传输次数下满足一定可靠性的SINR,以上表格中N为某一SCS(SubCarrier Spacing)下满足低时延的前提下的最大可重复传输次数;StepSize为离线构建{combination(MCS,重复传输次数)→SINR}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时,重复传输次数的设置步长,该步长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N的整数;SINR_nQm(k)为终端在某个MCS下以表格第二列中第k个数作为重复传输次数时,接收端BLER=99.9999%时的SINR值,n为2,4,6中的某个值,2Qm代表QPSK的意思,4Qm代表16QAM的意思,6Qm代表64QAM的意思;例如表格中的SINR_2Qm(1)表示MCS0、重复传输次数为1,BLER=99.9999%时的SINR,比如SCS=30kHz,时域符号配置为2个符号,时延要求为0.5ms时,可以将N配置为最大7次。StepSize可根据时延精度要求设置为1到7的任意整数。
如图9所示:假设时延要求为0.5ms时,PDSCH SCS=30kHz,单次传输时域符号为2个符号时,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可设为7次,并可选择按如下RV版本传输。
当链路SINR满足:SINR_nQm(k)<=SINR<SINR_nQm(k-1)时,其中k为1到
Figure BDA0002742744750000162
的整数,n为2,4,6中的某个值,选择重复传输次数为k*StepSize,即可以达到保证可靠性的同时,选择满足可靠性的最低重复传输次数的目的。
随着每个调制阶数对应的MCS Index的递增,SINR相应有个偏移值dB_offset,该dB_offset由多次仿真经验获得。根据仿真经验,该dB_offset一般为1dB。
也可以在构建离线映射关系库的时候针对每个MCS均有个一一映射关系,此时无需设置经验偏移值指示。
举例2如表2所示(重复传输次数集合可以不一样):
假设以3GPP TS 38.214 MCS index table 3,SCS=30kHz,RBs=24,URLLC场景为例:
Figure BDA0002742744750000171
表2
其中N为某一SCS(SubCarrier Spacing)下满足低时延的前提下的最大可重复传输次数。N_set为离线构建{combination(MCS,重复传输次数)→SINR}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时,重复传输次数的设置个数,该值为小于等于N的整数,比如SCS=30kHz,时域符号配置为2个符号,时延要求为0.5ms时,可以将N配置为最大7次。重复传输次数的可选值可根据时延精度要求设置为1到7的任意整数。
当链路SINR满足:SINR_nQm(k)<=SINR<SINR_nQm(k-1)时,其中k为1到N_set范围中的某个整数,选择重复传输次数为集合中的第k个可选值,保证可靠性的同时,选择满足可靠性的最低重复传输次数。
随着每个调制阶数对应的MCS Index的递增,SINR相应有个偏移值dB_offset,该dB_offset由多次仿真经验获得。根据仿真经验,该dB_offset一般为1dB。
也可以在构建离线映射关系库的时候针对每个MCS均有个一一映射关系,此时无需设置经验偏移值指示。
步骤3:基站发送初始重复传输次数N_initial给终端。
步骤4:终端根据接收到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依次传输相应TB的N_initial个RV版本信息。
步骤5:基站获取校验结果集合,所述校验结果集合包括对第1次,前2次传输合并解调,前3次传输合并解调,…前N次传输的数据的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每一校验结果按数据的时序进行排序。
步骤6:若所述校验结果集合中存在ACK,则确定首次出现校验结果为ACK对应的时序序号M,若M小于N_initial,则将M作为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发送给终端;
步骤6':若所述校验结果没有出现ACK,即均为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且N_initial小于当前业务需求最大可重复传输次数Tx_max,则将N+offset(其中N+offset<=Tx_max)作为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发送给终端,否则进入步骤8。
步骤7:若所述校验结果没有出现ACK,且N_initial等于当前业务需求最大重复传输次数Tx_max,则降低终端的MCS,重复步骤2-7,直到找到合适的重复传输次数。
步骤8:将调整后的{MCS,重复传输次数}与SINR的映射关系更新到对应的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中,所属集合关键参数包括可靠性,时延要求,MCS,SINR,重复传输次数。通过不断训练学习实际情况优化{combination(MCS,重复传输次数)→SINR}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应用于同一覆盖等级下的其他终端。
注:URLLC PUSCH传输使用的MCS表格为3GPP TS38.214 Table 5.1.3.1-3:MCSindex table 3 for PDSCH,如表3所示。
MCS index table 3(3GPP TS38.214 Table 5.1.3.1-3)
Figure BDA0002742744750000191
表3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并发送给终端;
接收终端以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为限依序发送的传输块;
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当校验结果中首次出现确认字符,获得所述确认字符在校验结果集合中对应的序号;其中,所述校验结果集合由所述校验结果组成;
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预设的数据库中获取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包括:
构建多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是多个场景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组合而成;
根据终端服务场景和需求,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获取对应的子集;
根据信干噪比、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信干噪比、调制编码方式,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包括:
基于当前业务特性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中的子集,确定当前业务的信干噪比位于所述子集中信干噪比对应的区间,选择左界信干噪比对应的重复传输次数为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所述区间为左闭右开区间;
当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小于等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将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作为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所述最大重复传输次数由终端的时延要求确定;
当所述候选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大于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调整调制编码方式,重新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其中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低于原调制编码方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序号和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的关系对终端的重复传输次数进行调整,包括:
当所述序号小于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将所述序号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
当所述序号等于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时,则不作调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校验结果中不存在确认字符,还包括:
当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小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将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与偏移次数的和作为动态调整后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初始重复传输次数与偏移次数的和小于等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当所述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大于所述当前业务对应的最大重复传输次数,则调整调制编码方式,重新选择初始重复传输次数,直至确定当前业务匹配的重复传输次数;其中调整后的调制编码方式低于原调制编码方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收到的传输块进行校验,包括:
获取每一传输块的冗余版本信息;
获取第1个传输块解调后的校验结果、前2个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前3个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直至全部传输块合并解调后的校验结果;
对每一个校验结果按时序进行排序,并对应赋值序号。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包括:
基于预设的调制编码方式,终端以不同的重复传输次数发送传输块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传输块的信干噪比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信干噪比为所述基站以块错误率为目标可靠性时对应的信干噪比。
8.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库构建更新单元,被配置为离线构造和实时更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数据库;
选择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当前业务特性获取所述数据库中对应的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结合所述当前业务的传输特性信息,确定初始重复传输次数和最大重复传输次数;
发送单元,被配置为基站发送所述初始重复次数至终端;
接收单元,被配置为基站接收终端发送的所述校验结果集合;
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校验结果动态调整重复传输次数及更新修正所述数据传输映射关系集合。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数据传输方法程序,其特征在于,该数据传输方法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硬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和基站,所述终端和基站的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数据传输方法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数据传输方法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011159859.9A 2020-10-26 2020-10-26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422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9859.9A CN112422240B (zh) 2020-10-26 2020-10-26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9859.9A CN112422240B (zh) 2020-10-26 2020-10-26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2240A true CN112422240A (zh) 2021-02-26
CN112422240B CN112422240B (zh) 2023-01-24

Family

ID=74841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59859.9A Active CN112422240B (zh) 2020-10-26 2020-10-26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2224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0562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3918A (zh) * 2007-11-26 2008-05-2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自适应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
CN103228048A (zh) * 2013-05-22 2013-07-31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偏移单载波调制的上行多用户频域资源分配方法
CN107169004A (zh) * 2017-03-31 2017-09-15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特征数据库更新方法及装置
CN109769305A (zh) * 2017-11-09 2019-05-17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处理的方法、基站、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198204A (zh) * 2019-05-16 2019-09-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低时延重传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3918A (zh) * 2007-11-26 2008-05-2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自适应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
CN103228048A (zh) * 2013-05-22 2013-07-31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偏移单载波调制的上行多用户频域资源分配方法
CN107169004A (zh) * 2017-03-31 2017-09-15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特征数据库更新方法及装置
CN109769305A (zh) * 2017-11-09 2019-05-17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处理的方法、基站、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198204A (zh) * 2019-05-16 2019-09-0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低时延重传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00562A1 (zh) * 2022-07-01 2024-01-0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2240B (zh) 202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2015487B2 (en) Ceasing transmission repetitions
US10917199B2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ment HARQ-ACK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48309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ack codebook determination
US1191667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ACK feedback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2651678B (zh) 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RU2477004C2 (ru) Проверка правильности обнаружения подтверждения приема по схеме н-аrq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комбинирования данных и повторного декодирования
CN102656917B (zh) 多基站联合上行链路数据处理
CN107624227B (zh) 用于在通信中处理束大小的配置的设备和方法
CN110225587B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接收方法、终端、基站及装置
CN105765894A (zh)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用户设备
CN113841449B (zh) 用于超可靠低时延通信上行链路的资源选择
US20220217696A1 (en) Feedbac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11824661B2 (en) HARQ-ack handling with multiple PUCCH in multi-TRP transmission in NR
CN114731229A (zh) 用于确定单次harq-ack码本的方法及设备
CN111031580A (zh) 用于传输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10945884B (zh) 反馈序列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WO2018028682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422240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硬件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4348576A (zh) 下行harq重传中msc等级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947895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48961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CN115379500B (zh) 信息反馈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880952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CN111431673A (zh) 用户设备中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RU2796198C1 (ru) Способ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й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