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15580B -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15580B
CN112415580B CN201910775751.3A CN201910775751A CN112415580B CN 112415580 B CN112415580 B CN 112415580B CN 201910775751 A CN201910775751 A CN 201910775751A CN 112415580 B CN112415580 B CN 1124155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value
smooth path
smooth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757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15580A (zh
Inventor
梁硕博
刘小民
裴云龙
隋俊杰
任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77575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155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15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5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15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155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282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dels, synthetic seismogra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3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velocity profiles or travel tim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所述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包括:在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周围预设的缓冲距离内创建缓冲区域;按照预设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根据每一条平滑路径两端样点的速度值以及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将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作为各样点的速度值,使得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递增或递减,以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本发明消除了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从而消除成像假象甚至假断层,提高了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精度。

Description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地震资料处理中通常需要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其关键是做好叠前深度域速度建模工作。
在叠前深度域速度建模过程中,通常采用网格层析对深度域的初始速度模型进行速度更新,即根据深度偏移道集是否拉平情况进行网格层析,以获得速度更新量,但当工区存在某一区域位置的地质低速或高速时,例如存在盐丘、气云区等情况,这种位置的深度偏移道集信噪比较低,通过网格层析该地区无法进行速度更新,此时,会根据地质认识对相应区域位置的速度模型先直接对速度进行人工编辑,再通过网格层析对速度进行更新,但是人工编辑后的区域位置容易出现与周围速度模型差异巨大的突变界面,导致成像假象,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现象,给后期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供错误的信息。
另外,在叠前深度域速度建模过程中,当多块资料连片处理以进行深度域速度建模时,将两块工区的深度域的初始速度模型直接拼接在一起,在拼接处,也会出现突变界面现象,导致成像假象,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现象,给后期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供错误的信息。
现在亟须一种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叠前深度域速度建模过程出现突变界面时,导致成像假象,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现象,给后期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提供错误的信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在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周围预设的缓冲距离内创建缓冲区域;
S200,按照预设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
S300,根据每一条平滑路径两端样点的速度值以及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
S400,将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作为各样点的速度值,使得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递增或递减,以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优选地,步骤S10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0,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形成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
S120,以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为边界,在该边界相对两侧距离不超过预设缓冲距离的样点组成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域。
优选地,在步骤S200中,所述预设方向与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深度方向垂直。
优选地,步骤S30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0,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和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S320,将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作为该平滑路径小段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
优选地,步骤S31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1,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S312,根据速度起始值、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以及平滑路径的分段数确定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优选地,在步骤S311中,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通过以下表达式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其中,D为平滑路径的分段数,v0为速度起始值,vt为速度结束值,δv为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
优选地,在步骤S312中,根据速度起始值、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以及平滑路径的分段数,确定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vi=v0+iδv
其中,vi为当前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v0为速度起始值,δv为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i为从平滑路径起始端计算的当前平滑路径小段的分段数。
优选地,在步骤S400之后,还包括:
判断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是否已经消除;
当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仍未消除时,对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进行修正,并令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等于速度梯度修正值,返回步骤S300,以对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继续进行修正。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上述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获得已消除突变界面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
利用所述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进行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方法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应用本发明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在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周围预设缓冲距离内创建缓冲区域,并在缓冲区域内构建多条平滑路径,计算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使得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递增或递减,消除了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以及成像假象甚至假断层,提高了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精度;
2)本发明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能够对拼接或者人工编辑速度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进行平滑,以快速实现速度模型的速度编辑和速度拼接;
3)应用本发明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当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未消除时,对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进行修正,并令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等于速度梯度修正值,以对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进行修正,通过调整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并根据调整后的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继续计算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直到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消除。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未消除突变界面轮廓线的速度模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四已消除突变界面轮廓线的速度模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五未消除突变界面轮廓线的速度模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未消除突变界面轮廓线的速度模型对应的偏移剖面;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六已消除突变界面轮廓线的速度模型对应的偏移剖面,
在附图中,401-突变界面轮廓线,402-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403-缓冲区域的第二边界,404-缓冲区域,501-突变界面轮廓线,502-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503-缓冲区域的第二边界,504-缓冲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
参照图1,本实施例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在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周围预设的缓冲距离内创建缓冲区域;
S200,按照预设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
S300,根据每一条平滑路径两端样点的速度值以及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
S400,将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作为各样点的速度值,使得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递增或递减,以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S500,判断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是否已经消除:若是,则执行步骤S700;若否,则执行步骤S600;
S600,当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仍未消除时,对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进行修正,并令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等于速度梯度修正值,返回步骤S300,以对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继续进行修正;
S700,保持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不变。
实施例二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一提供了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对实施例一中步骤S100和步骤S300进一步改进。
参照图2,本实施例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形成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
S120,以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为边界,在该边界相对两侧距离不超过预设缓冲距离的样点组成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域;
S200,按照预设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
S310,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和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S320,将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作为该平滑路径小段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
S400,将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作为各样点的速度值,使得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递增或递减,以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S500,判断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是否已经消除:若是,则执行步骤S700;若否,则执行步骤S600;
S600,当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仍未消除时,对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进行修正,并令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等于速度梯度修正值,返回步骤S310,以对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继续进行修正;
S700,保持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不变。
实施例三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提供了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其中,本发明实施例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对实施例二中步骤S310进一步改进。
S110,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形成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
其中,深度域层速度模型通过以下步骤得到:
对时间域的偏移道集进行速度谱的拾取,以获得时间域的均方根速度;
通过DIX公式将时间域的均方根速度转换成时间域的层速度;
通过时深转换将时间域的层速度转换成深度域层速度模型。
S120,以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为边界,在该边界相对两侧距离不超过预设缓冲距离的样点组成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域;
S200,按照预设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其中,所述预设方向与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深度方向如图3的Z方向垂直;
S311,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其中,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通过以下表达式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其中,D为平滑路径的分段数,v0为速度起始值,vt为速度结束值,δv为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
S312,根据速度起始值、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以及平滑路径的分段数确定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具体地,根据速度起始值、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以及平滑路径的分段数,确定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vi=v0+iδv
具体地,vi为当前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v0为速度起始值,δv为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i为从平滑路径起始端计算的当前平滑路径小段的分段数。
S320,将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作为该平滑路径小段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
S400,将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作为各样点的速度值,使得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递增或递减,以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S500,判断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是否已经消除:若是,则执行步骤S700;若否,则执行步骤S600;
S600,当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仍未消除时,对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进行修正,并令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等于速度梯度修正值,返回步骤S311,以对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继续进行修正;
S700,保持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不变。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实施例三的方法应用于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由两块工区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拼接而形成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对两个工区的时间域的偏移道集进行速度谱的拾取,以获得两个工区的时间域的均方根速度;
通过DIX公式将每个工区的时间域的均方根速度转换成时间域的层速度;
通过时深转换将每个工区的时间域的层速度转换成深度域层速度模型;
在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由两块工区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拼接而形成的情况下,在拼接处形成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形成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例如X-Z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参见图3;
以图3的X-Z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401为边界,在该边界相对两侧距离不超过预设缓冲距离的样点组成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域404,其中,缓冲区域包括第一边界402和第二边界403;
按照预设方向如图3中的箭头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
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平滑路径在缓冲区域内界面上的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平滑路径在缓冲区域外界面上的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例如,当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速度起始值为40m/s,速度结束值为50m/s,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为1m/s,该平滑路径分段数为10段,从平滑路径起始端开始,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依次是41m/s、42m/s、43m/s、44m/s、45m/s、46m/s、47m/s、48m/s、49m/s和50m/s,当平滑路径的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之间包括均匀分布的19个样点时,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到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之间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依次为41m/s、41m/s、42m/s、42m/s、43m/s、43m/s、44m/s、44m/s、45m/s、45m/s、46m/s、46m/s、47m/s、47m/s、48m/s、48m/s、49m/s、49m/s、50m/s,因此,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到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之间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为41m/s、41m/s、42m/s、42m/s、43m/s、43m/s、44m/s、44m/s、45m/s、45m/s、46m/s、46m/s、47m/s、47m/s、48m/s、48m/s、49m/s、49m/s、50m/s。
判断是否已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若是,则保持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不变;若否,则将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调小,例如为0.5m/s,此时,该平滑路径分段数为20段,从平滑路径起始端开始,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依次是40.5m/s、41m/s、41.5m/s、42m/s、42.5m/s、43m/s、43.5m/s、44m/s、44.5m/s、45m/s、45.5m/s、46m/s、46.5m/s、47m/s、47.5m/s、48m/s、48.5m/s、49m/s、49.5m/s和50m/s,当平滑路径的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之间包括均匀分布的19个样点时,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到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之间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依次为40.5m/s、41m/s、41.5m/s、42m/s、42.5m/s、43m/s、43.5m/s、44m/s、44.5m/s、45m/s、45.5m/s、46m/s、46.5m/s、47m/s、47.5m/s、48m/s、48.5m/s、49m/s和49.5m/s。
再次判断是否已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若是,则保持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不变;若否,则继续将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调小,直到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其中,图4为已消除了图3的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速度模型示意图,对比图3和图4可知,消除了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速度模型没有成像假象以及假断层。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描述的是实施例三的方法应用于对一个工区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部分区域进行人工编辑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分别对该工区的时间域的偏移道集进行速度谱的拾取,以获得该工区的时间域的均方根速度;
通过DIX公式将该工区的时间域的均方根速度转换成时间域的层速度;
通过时深转换将该工区的时间域的层速度转换成深度域层速度模型;
在对一个工区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部分区域进行人工编辑的情况下,在编辑区域与非编辑区域的边界处形成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形成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例如X-Y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参见图5;
以图5的X-Y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501为边界,在该边界相对两侧距离不超过预设缓冲距离的样点组成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域504,其中,缓冲区域包括第一边界502和第二边界503;
按照预设方向如图5中的箭头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
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平滑路径在缓冲区域内界面上的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平滑路径在缓冲区域外界面上的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例如,当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速度起始值为40m/s,速度结束值为50m/s,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为1m/s,该平滑路径分段数为10段,从平滑路径起始端开始,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依次是41m/s、42m/s、43m/s、44m/s、45m/s、46m/s、47m/s、48m/s、49m/s和50m/s,当平滑路径的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之间包括均匀分布的19个样点时,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到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之间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依次为41m/s、41m/s、42m/s、42m/s、43m/s、43m/s、44m/s、44m/s、45m/s、45m/s、46m/s、46m/s、47m/s、47m/s、48m/s、48m/s、49m/s、49m/s、50m/s,因此,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到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之间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为41m/s、41m/s、42m/s、42m/s、43m/s、43m/s、44m/s、44m/s、45m/s、45m/s、46m/s、46m/s、47m/s、47m/s、48m/s、48m/s、49m/s、49m/s、50m/s。
判断是否已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若是,则保持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不变;若否,则将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调小,例如为0.5m/s,此时,该平滑路径分段数为20段,从平滑路径起始端开始,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依次是40.5m/s、41m/s、41.5m/s、42m/s、42.5m/s、43m/s、43.5m/s、44m/s、44.5m/s、45m/s、45.5m/s、46m/s、46.5m/s、47m/s、47.5m/s、48m/s、48.5m/s、49m/s、49.5m/s和50m/s,当平滑路径的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之间包括均匀分布的19个样点时,从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到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之间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依次为40.5m/s、41m/s、41.5m/s、42m/s、42.5m/s、43m/s、43.5m/s、44m/s、44.5m/s、45m/s、45.5m/s、46m/s、46.5m/s、47m/s、47.5m/s、48m/s、48.5m/s、49m/s和49.5m/s。
再次判断是否已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若是,则保持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不变;若否,则继续将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调小,直到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实施例六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本实施例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上述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获得已消除突变界面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
利用所述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进行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对比图6和图7可知,存在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会导致偏移剖面存在假断层的现象,已消除突变界面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对应的偏移剖面不存在假断层。
实施例七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
本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的步骤。
虽然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0,在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周围预设的缓冲距离内创建缓冲区域;
S200,按照预设方向构建从缓冲区域的第一边界至第二边界的多条平滑路径,所述预设方向与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深度方向垂直;
S300,根据每一条平滑路径两端样点的速度值以及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
所述步骤S30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0,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和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S320,将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作为该平滑路径小段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
S400,将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平滑值作为各样点的速度值,使得同一条平滑路径上的各样点的速度值依次递增或递减,以消除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
在步骤S400之后,还包括:
判断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是否已经消除;
当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仍未消除时,对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进行修正,并令预设的速度梯度初始值等于速度梯度修正值,返回步骤S300,以对每一条平滑路径上各样点的速度值继续进行修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0,根据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突变界面形成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
S120,以二维突变界面轮廓线为边界,在该边界相对两侧距离不超过预设的缓冲距离的样点组成的区域作为缓冲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1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1,以平滑路径起始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起始值,并以平滑路径结束端样点的速度值为速度结束值,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S312,根据速度起始值、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以及平滑路径的分段数确定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11中,根据速度起始值、速度结束值和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通过以下表达式确定平滑路径的分段数:
其中,D为平滑路径的分段数,v0为速度起始值,vt为速度结束值,δv为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12中,根据速度起始值、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以及平滑路径的分段数,确定每一个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
vi=v0+iδv
其中,vi为当前平滑路径小段的速度值,v0为速度起始值,δv为预设速度梯度初始值,i为从平滑路径起始端计算的当前平滑路径小段的分段数。
6.一种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获得已消除突变界面的深度域层速度模型;
利用所述深度域层速度模型进行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7.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910775751.3A 2019-08-21 2019-08-21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Active CN1124155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5751.3A CN112415580B (zh) 2019-08-21 2019-08-21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75751.3A CN112415580B (zh) 2019-08-21 2019-08-21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5580A CN112415580A (zh) 2021-02-26
CN112415580B true CN112415580B (zh) 2024-01-23

Family

ID=74779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75751.3A Active CN112415580B (zh) 2019-08-21 2019-08-21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1558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10797A2 (en) * 2003-07-23 2005-02-03 Lee Wook B Improved 3d veloctiy modeling, with calibration and trend fitting using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particularly advantageous for curved-ray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and for such migration followed by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CN105301639A (zh) * 2015-10-21 2016-0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基于vsp旅行时双加权层析反演速度场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7870352A (zh) * 2016-09-26 2018-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拼接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65489B2 (en) * 2002-10-02 2005-03-08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mild lateral velocity variations in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in the frequency-wave number domain
US8902709B2 (en) * 2008-07-18 2014-12-02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Methods for concurrent generation of velocity models and depth images from seismic data
US8335651B2 (en) * 2008-08-01 2012-12-18 Wave Imaging Technology, Inc. Estimation of propagation angles of seismic waves in geology with application to determination of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angle-domain imaging
US11360223B2 (en) * 2017-09-21 2022-06-14 Chevron U.S.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10797A2 (en) * 2003-07-23 2005-02-03 Lee Wook B Improved 3d veloctiy modeling, with calibration and trend fitting using geostatistical techniques, particularly advantageous for curved-ray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and for such migration followed by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CN105301639A (zh) * 2015-10-21 2016-0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基于vsp旅行时双加权层析反演速度场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7870352A (zh) * 2016-09-26 2018-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拼接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约束初至波层析反演的近地表建模技术";高利东;《石油化工应用》;第32卷(第6期);全文 *
Velocity smoothing for depth migration: how much is too much?;Samuel H. Gray;SEG 2000 Expanded Abstracts;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15580A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5651B (zh) 一种基于测井匹配的全波形反演初始速度模型构建方法
CA2876632C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gration velocity modeling
CN112150582B (zh) 一种面向多模态数据的地质剖面图近似表达方法
CN111596366A (zh) 一种基于地震信号优化处理的波阻抗反演方法
CN109696705A (zh) 深海obs上下行波场成像数据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8828669B (zh) 一种二维相交测线静校正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415580B (zh) 消除速度模型突变界面的方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方法
CN109188522B (zh) 速度场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09725354B (zh) 各向异性速度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12540408B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静校正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1175825B (zh) 深度域速度建模方法
CN113820749A (zh)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数据速度场异常反演方法
CN111856557A (zh) 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及装置
CN111060966B (zh) 一种用于静校正技术的初至拾取方法
CN113219533B (zh)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建模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960658B (zh) 一种基于地质地震模型的测井约束速度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14002735B (zh) 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速度求取方法及装置
CN112859167B (zh) 畸变地质体速度场的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13219534B (zh) 一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质控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722287B (zh) 一种基于渐进数据同化方法的震相特征识别波形反演方法
CN113433588B (zh) 一种分偏移距扫描叠加的近地表速度分析方法
CN115598701A (zh) 一种双参数剩余动校正方法
CN116413798A (zh) 各向异性参数的求取方法及装置
CN117991358A (zh) 一种程函方程的间断伽辽金快速扫描方法及系统
CN117452500A (zh) 一种基于反射波的近地表结构反演及静校正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