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77259B -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77259B CN112377259B CN202011245115.9A CN202011245115A CN112377259B CN 112377259 B CN112377259 B CN 112377259B CN 202011245115 A CN202011245115 A CN 202011245115A CN 112377259 B CN112377259 B CN 11237725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l
- gas
- trap
- layer
- fra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6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5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4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3034 coal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706 hydr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933 burial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08000003044 Closed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251 gamma ra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91 measur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12 mi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8 mig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use in mines or tunnels, not covered elsewher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drawing- off gases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use of the gas for any purpo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封闭采空区的工艺信息;S2:获取开采煤层赋存和地质情况;S3:获取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底板破坏带深度、岩层导水裂隙角;S4:进行瓦斯圈闭形成判断;S5:获取不可采煤层、含气岩层信息;S6: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体积;S7: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所形成的瓦斯圈闭类型,确定圈闭内煤柱数量信息;S8: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量、含气岩层甲烷排放率;S9:进行圈闭瓦斯资源量计算。本发明用于判定封闭采空区是否能够形成集聚和储存瓦斯的优势裂隙空间,在生产矿井的封闭采空区瓦斯抽采和废弃矿井瓦斯地面开发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用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封闭采空区和废弃矿井瓦斯地面抽采技术领域,涉及到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按照我国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个工作面回采结束后都要及时封闭。由于采煤工艺和设备的制约,煤层开采时回采率较低,封闭采空区内残留有大量煤炭。这些煤炭及采空区四周煤柱解吸的甲烷,将在采空区集聚;另外,采空区卸压范围内的不可采煤层及含气岩层中的瓦斯也将向采空区运移。这些瓦斯运移和集聚的结果使采空区成为瓦斯富集场所。
我国每年生产矿井新形成的封闭采空区以及报废矿井封闭采空区的数量巨大,据估算,采空区瓦斯储量有数千亿立方米。如果得到抽采利用,这些瓦斯就成为清洁能源,产生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果任由其滞留于采空区,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可能因其运移至邻近矿井而影响安全生产;另一方面,瓦斯可能通过采动裂隙或大的地质构造而逸出地表,造成人身伤害,同时因温室效应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因此,废弃矿井瓦斯开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废弃矿井瓦斯地面抽采利用工程。
地面抽采封闭采空区(生产矿井或废弃矿井)瓦斯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瓦斯抽采方法,是通过在煤矿封闭采空区地面施工垂直钻井,采用负压抽采的方式,将采空区赋存的瓦斯资源抽取出来,加以利用。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封闭采空区都是合适的瓦斯富集场所(瓦斯圈闭),也不是所有适合富集瓦斯的封闭采空区都富集有大量的瓦斯资源,因此,如何判定一个封闭采空区是否构成瓦斯储集的优势裂隙裂隙空间(瓦斯圈闭)以及该空间瓦斯资源量计算,仍是目前封闭采空区,特别是废弃矿井地面瓦斯抽采,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判定封闭采空区是否构成瓦斯集聚和储存的场所(瓦斯圈闭),以及该场所(瓦斯圈闭)赋存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通过该方法实现对生产矿井和废弃矿井封闭采空区瓦斯富集区域的准确定位及资源量的掌握,可指导生产矿井封闭采空区瓦斯抽采地面钻井井位选择;也可为瓦斯地面开发的目标废弃矿井优选奠定基础。
本发明为判定矿井封闭采空区形成集聚和储存瓦斯的优势裂隙空间提供了一种便利手段,在生产矿井的封闭采空区瓦斯抽采和废弃矿井瓦斯地面开发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用价值。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封闭时间、工作面布置、四周保护或隔离煤柱、工作面回采工艺信息;
S2: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开采煤层赋存和地质情况、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含气岩层的孔隙率和瓦斯体积分数。
S3: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底板破坏带深度、岩层导水裂隙角;
S4:进行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是否构成圈闭判断,依次从盖层、侧向遮挡屏蔽层、裂隙储集体和底板遮挡屏蔽层四方面进行判别,如果都满足设定的条件,则表明该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构成了圈闭,可进入下一步骤S5;
S5: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邻近不可采煤层、含气岩层信息;
S6: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体积;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积水情况及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
S7: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所形成的圈闭类型,确定圈闭内煤柱数量及其相关信息;
S8: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量、含气岩层甲烷排放率;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煤柱、遗留煤炭量及两者的可解吸瓦斯量;
S9:进行圈闭瓦斯资源量计算;圈闭的瓦斯资源主要来源于圈闭内煤柱、遗留煤炭和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内的瓦斯和裂隙空间的游离气体5个部分组成:Q=Qcp+Qrc+Quc+Qrg+Qfg
式中:Q为圈闭瓦斯资源量,Qcp、Qrc、Quc、Qrg和Qfg分别为瓦斯圈闭煤柱、遗留煤炭、邻近不可采煤层、岩层和裂隙储集体游离瓦斯资源量。
步骤S3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底板破坏带深度、岩层导水裂隙角获取,分别进行:
①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的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当煤层倾角为0~54且煤层上覆岩层为坚硬、中硬、软弱和极软弱岩层时,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选用下表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注:1.∑M—累计采厚,m;2.公式应用范围:单层采厚1~3,累计采厚不超过15m;3.计算公式中±号项为中误差;
当煤层倾角为55°~90°且煤层顶、底板为坚硬、中硬、软弱和极软弱岩层时,用垮落法开采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选用下表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底板破坏带深度:
③岩层导水裂隙角,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或利用煤矿已有的地表移动观测数据估算获得,实践表明,采场岩层导水裂隙角比其采动移动角大4~10°,利用导水裂隙角和导水裂隙带的最大高度可得到导水裂隙带超出开采边界的最大距离。
步骤S4中进行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是否构成圈闭判断,依次判断采场弯曲下沉带能否作为圈闭盖层、采场四周煤柱及其上覆和下伏岩层能否作为圈闭侧向遮挡屏蔽层、煤层群开采时,煤层间距能否作为底板遮挡屏蔽层、圈闭裂隙体是否有储存瓦斯的空间:
①盖层;采场弯曲下沉带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可作为瓦斯圈闭盖层:
第一,采场弯曲下沉带岩层没有沟通地表的裂隙或地质构造;
第二,应满足水体下煤炭开采的安全保护层厚度;为确保弯曲下沉带岩层能隔断采场导水裂隙与地表水的联系,起到封盖作用,不同岩性的弯曲下沉带岩层最小厚度应大于该覆岩岩性条件下最大防水安全煤岩柱要求的厚度值,不同覆岩岩性的最大保护岩层厚度见下表:
第三,整个弯曲下沉带的等效泥岩厚度不能小于6m,其中,整个弯曲下沉带的等效泥岩厚度He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He为盖层的等效泥岩厚度,n为弯曲下沉带范围内不同岩性层段数;Mri为i层岩层段的厚度,m;ki为i层岩层段的岩性权重,各层岩层段的岩性权重见下表中所列的数值;hi为i层岩层顶板至导水裂隙带顶端的距离,m,岩性的权重见下表:
②侧向遮挡屏蔽层,采场四周煤柱和其上覆和下伏岩层分别满足以下条件时即可作为圈闭的侧向遮挡屏蔽层:
第一,四周煤柱能保持稳定:煤柱作为采场岩移瓦斯圈闭的侧向遮挡屏蔽体的一部分,不应发生因其破坏而导致相邻采空区连通现象,不仅受采动应力影响时,煤柱应能保持稳定,而且受到采空区积水影响时,煤柱也能保持稳定;
采空区无积水时:区段煤柱两边煤层开采后,应力重新分布的结果会使煤柱形成三个区,即两侧的屈服区和中间的弹性核区,此时煤柱保持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弹性核区的宽度B1应不小于煤柱高度的2倍,即煤柱宽度B应满足:
B=x1+2M+x2
采空区有积水时:采空区积水实际作用面应是塑性区与弹性区分界面,按照《煤矿防治水细则》,抵抗静水压的煤柱弹性核区宽度B'由下式计算:
此时,煤柱弹性核区宽度不仅要满足2倍煤层开采厚度的要求,还要满足静水压力对弹性核区宽度的要求,即B1=max{2M,B′},
式中,B1为煤柱弹性核区宽度;B′为抵抗静水压的煤柱弹性核区宽度;K为安全系数;Kp为煤的抗拉强度,MPa;P为水头压力MPa;其它参数同上;
第二,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内的煤柱上覆岩层、底板破坏深度范围内的下伏岩层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首先: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不连通;因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侧向轮廓线会超出开采边界一定距离,相邻采空区之间煤柱宽度决定了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之间的连通性,若煤柱宽度大于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超出开采边界距离之和,则相邻采空区独立,否则,将其视为同一采空区;
其次: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和底板破坏深度范围之内,相邻采空区间不存在渗透性岩层,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和底板破坏深度范围之内,不能存在渗透率大于0.1μm2的渗透性岩层,若存在,刚该组岩层不能起到侧向遮挡屏蔽体的作为,相邻圈闭则应视为同一个圈闭;
③底板遮挡屏蔽层;对于单一开采煤层,采场底板破坏带下为原始岩层,为良好的屏蔽层,煤层群开采条件下,上组煤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下组煤层导气裂隙带发育最大高度及两者之间的隔离保护层厚度三者决定了上、下煤层采空区的连通性,若上下两煤层间距大于这三者之和,即满足下列式子的要求,则上下两煤层的圈闭不连通,互为独立,否则,则连通为一体:
H≥hd+hb+Hli
式中:hd为上组煤层底板破坏最大深度;hb为上组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与下组煤层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之间的隔离保护距离;Hli为下组煤层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hd由底板带破坏深度的公式计算得到,Hli由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公式计算得到,hb参照前面盖层密闭性从两方面进行判别;
④裂隙储集体;裂隙储集体为采场走向和倾向方向上导水裂隙带和底板破坏带所构成的空间体,是封闭采空区瓦斯集聚和储存的空间,裂隙储集体的裂隙空间体积,即瓦斯圈闭储集体裂隙最大容积:
Vmax=RvMF
式中:Vmax为瓦斯圈闭储集体裂隙最大容积,m3;F为采面面积,m2;Rv—回采空间保留率;其它参数同上;
如果回采空间保留率太低或裂隙储集体的孔隙空间被采空区积水充满,则不能形成瓦斯圈闭。
步骤S5中,导水裂隙带高度、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数量及其各自面积,按下列方式确定:
①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指位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和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煤层或岩层,不包括冒落带和弯曲下沉带范围内的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
②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距开采层距离均以开采层底板为起点;
③当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位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时,其位于圈闭内的面积按下式计算:
Si=(B+2hictgδ)(L+2hictgδ)
式中,Si为第i邻近不可采煤层或含气岩层在圈闭裂隙储集体范围内的面积;B为采空区宽度;L为采空区的长度;δ为采场岩层称导水裂隙角;hi为第i邻近不可采煤层或含气岩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
④当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位于底板破坏带范围内时,其位于圈闭内的面积按下式计算:
步骤S6中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体积可按下式进行:
Vrc=(1-η)MBL+BLMi
式中,Vrc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的体积;B为采空区宽度;L为采空区的长度;η为工作面煤炭回收率,Mi为冒落带范围内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厚度;其它参数同上。
步骤S6中,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可按不同情况分别计算:
①当圈闭内最大积水深度hs不大于遗留煤炭厚度hrc时:
Vrcw=Vw
式中,Vrcw为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Vw为采空区积水体积;
②当圈闭内最大积水深度hs大于遗留煤炭厚度hrc时:
式中,Vrcw为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Vw为采空区积水体积;hrc为采空区遗留煤炭厚度;α为煤层倾角;Rv为回采空间保留率。
步骤S7中,瓦斯圈闭的类型:由一个采场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单一采场型;由单一煤层相邻的两个或多个采场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水平型;由相邻煤层2个或多个垂向相邻采空区共同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垂直型;由相邻煤层的2个或多个水平和垂向相邻采空区共同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
步骤S8中,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量,当没有现场实测数据时,可按照《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提供的方法计算:
qi=(1-Ki)qi0-qic
式中,qi为第i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气含量;qi0为第i不可采煤层原始瓦斯含量;qic为第i不可采煤层残存瓦斯含量;Ki为第i不可采煤层受采动影响瓦斯排放率;当开采煤层采高小于4.5m时,Ki按下式计算:
式中,hi为第i不可采煤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hp表示受采动影响顶底板岩层形成贯穿裂隙,邻近层向工作面释放卸压煤层瓦斯的岩层破坏范围;
当开采煤层采高大于4.5m时,Ki按下式计算:
式中,hi为第i不可采煤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L表示开采层工作面长度;其它参数同上;
含气岩层的甲烷排放率计算可参照不可采煤层排放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估算。
步骤S8中,采用现场实测数据或者类比经验取值的方法获得煤柱和遗留煤炭的可解吸瓦斯含量。
步骤S9中,各类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如下:
①煤柱瓦斯资源量按下列方法计算:
1)单一采场型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对于采场四周的煤柱,经掘进和回采阶段,靠近工作面侧均已形成了一定宽度的预排瓦斯等值带,已不再向巷道空间排放瓦斯,工作面回采结束并封闭采场后,采场四周煤柱中的残留瓦斯将不会扩散或渗流至圈闭之内,因此,对于单一采场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尽管拥有采场四周多个煤柱,但这些煤柱中残留瓦斯不能构成瓦斯圈闭的有效资源;
2)多采场水平型和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与单一采场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一样,多采场水平型和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四周煤柱的残留瓦斯量不能参与圈闭瓦斯资源量计算;但是,对于由多个采场形成的瓦斯圈闭,采场间的保护煤柱遭到破坏后,其所遗留瓦斯将逐渐得到释放,并在瓦斯圈闭中储存下来,因此,该部分瓦斯量应计入圈闭资源量,并采用体积法利用下式进行计算:
Qcp=(Vcp-Vcpw)γcpqcp
式中:Qcp为圈闭煤柱的瓦斯资源量,m3;Vcp为圈闭内煤柱体积,m3;Vcpw为圈闭内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柱体积,m3;γcp为圈闭内煤柱煤炭的平均容重,t/m3;qcp为圈闭内煤柱煤炭的平均可解吸气量,t/m3;
②圈闭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按下列方法计算:
对于单一采场所形成的瓦斯圈闭,其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仍能够按体积法进行计算:
Qrc=(Vrc-Vrcw)γrcqrc
式中:Qrc为圈闭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m3;V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体积,m3;Vrcw为圈闭内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遗留煤炭体积,m3;γ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的平均容重,t/m3;q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的平均可解吸气量,t/m3;
对于由多个采场所形成的瓦斯圈闭,其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为其各采场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之和;
③圈闭邻近不可采煤层瓦斯资源量用下式计算:
其中:Quc为圈闭邻近不可采煤层瓦斯资源量,m3;S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在圈闭内面积,m2;M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厚度,m;γ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容重,t/m3;q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平均可解吸瓦斯量,t/m3;n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不可采煤层的层数;
④圈闭邻近含气岩层瓦斯资源量用下式计算:
式中:Qrg为圈闭邻近含气岩层瓦斯资源量,m3;Srgj为第j个含气岩层在圈闭内面积,m2;Mrgj为第j个气岩层的厚度;nrgj为第j个含气岩层孔隙率,%;为圈闭内第j个含气岩层瓦斯体积分数,%;δrgj为圈闭内第j个含气岩层甲烷排放率,%;m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含气岩层的层数;
⑤圈闭裂隙储集体内游离瓦斯资源量按下式计算
本发明为判定矿井封闭采空区形成集聚和储存瓦斯的优势裂隙空间提供了一种便利手段,在生产矿井的封闭采空区瓦斯抽采和废弃矿井瓦斯地面开发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的岩层结构及瓦斯圈闭构成示意图;
图2为采空区积水与煤柱稳定性示意图;
图3为煤柱宽度与两侧导水裂隙带关系示意图;
图4为上下两煤层裂隙储集体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瓦斯圈闭类型示意图
图6为封闭采空区形成优势瓦斯集聚和储存场所—瓦斯圈闭的判定及其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的岩层结构及瓦斯圈闭构成示意图;图中,煤炭开采且采场围岩移动稳定后,工作面顶板岩层从下到上,依次形成了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底板则形成了底板破坏带。其中弯曲下沉带岩层只发生整体位移,没有纵向裂隙,使其作为圈闭盖层成为可能;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和底板破坏带富含裂隙和孔隙,为瓦斯富集提供了条件,使其作为圈闭储集层成为可能;采场四周煤柱及其上覆和下伏岩层绝大部分为非渗透性岩层,具有很好的密闭性,使其作为圈闭侧向遮挡屏蔽层成为可能;采场破坏带下伏原始岩层也大多为非渗透性岩层,具有很好的密闭性,使其作为圈闭底板遮挡屏蔽层成为可能。
图2示出了采空区积水与煤柱稳定性示意图;图中,煤柱两侧形成的屈服区渗透性增大,不可作为遮挡屏蔽层,只有煤柱中间的弹性核区才能作为遮挡屏蔽层。当采空区有积水时,水头作用面为弹性核区与屈服区的分界面,而不是煤柱外侧。
图3示出了煤柱宽度与两侧导水裂隙带关系示意图;图中,采空区间煤柱宽度应大于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超出开采边界距离之和,保证相邻导水裂隙带不连通。
图4示出了封闭采空区形成优势瓦斯集聚和储存场所—瓦斯圈闭的判定及其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1-6所示,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封闭时间、工作面布置、四周保护或隔离煤柱、工作面回采工艺信息;
S2: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开采煤层赋存和地质情况、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含气岩层的孔隙率和瓦斯体积分数。
S3: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底板破坏带深度、岩层导水裂隙角;
S4:进行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是否构成圈闭判断,依次从盖层、侧向遮挡屏蔽层、裂隙储集体和底板遮挡屏蔽层四方面进行判别,如果都满足设定的条件,则表明该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构成了圈闭,可进入下一步骤S5;
S5: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邻近不可采煤层、含气岩层信息;
S6: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体积;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积水情况及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
S7: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所形成的圈闭类型,确定圈闭内煤柱数量及其相关信息;
S8: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量、含气岩层甲烷排放率;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煤柱、遗留煤炭量及两者的可解吸瓦斯量;
S9:进行圈闭瓦斯资源量计算;圈闭的瓦斯资源主要来源于圈闭内煤柱、遗留煤炭和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内的瓦斯和裂隙空间的游离气体5个部分组成:Q=Qcp+Qrc+Quc+Qrg+Qfg
式中:Q为圈闭瓦斯资源量,Qcp、Qrc、Quc、Qrg和Qfg分别为瓦斯圈闭煤柱、遗留煤炭、邻近不可采煤层、岩层和裂隙储集体游离瓦斯资源量。
步骤S3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底板破坏带深度、岩层导水裂隙角获取,分别进行:
①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的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当煤层倾角为0~54且煤层上覆岩层为坚硬、中硬、软弱和极软弱岩层时,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选用下表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注:1.∑M—累计采厚,m;2.公式应用范围:单层采厚1~3m,累计采厚不超过15m;3.计算公式中±号项为中误差;
当煤层倾角为55°~90°且煤层顶、底板为坚硬、中硬、软弱和极软弱岩层时,用垮落法开采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选用下表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底板破坏带深度:
③岩层导水裂隙角,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或利用煤矿已有的地表移动观测数据估算获得,实践表明,采场岩层导水裂隙角比其采动移动角大4~10°,利用导水裂隙角和导水裂隙带的最大高度可得到导水裂隙带超出开采边界的最大距离。
步骤S4中进行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是否构成圈闭判断,依次判断采场弯曲下沉带能否作为圈闭盖层、采场四周煤柱及其上覆和下伏岩层能否作为圈闭侧向遮挡屏蔽层、煤层群开采时,煤层间距能否作为底板遮挡屏蔽层、圈闭裂隙体是否有储存瓦斯的空间:
①盖层;采场弯曲下沉带同时满足3个条件,即可作为瓦斯圈闭盖层:
第一,采场弯曲下沉带岩层没有沟通地表的裂隙或地质构造;
第二,应满足水体下煤炭开采的安全保护层厚度;为确保弯曲下沉带岩层能隔断采场导水裂隙与地表水的联系,起到封盖作用,不同岩性的弯曲下沉带岩层最小厚度应大于该覆岩岩性条件下最大防水安全煤岩柱要求的厚度值,不同覆岩岩性的最大保护岩层厚度见下表:
第三,整个弯曲下沉带的等效泥岩厚度不能小于6m,其中,整个弯曲下沉带的等效泥岩厚度He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He为盖层的等效泥岩厚度,n为弯曲下沉带范围内不同岩性层段数;Mri为i层岩层段的厚度,m;ki为i层岩层段的岩性权重,各层岩层段的岩性权重见下表中所列的数值;hi为i层岩层顶板至导水裂隙带顶端的距离,m,岩性的权重见下表:
②侧向遮挡屏蔽层,采场四周煤柱和其上覆和下伏岩层分别满足以下条件时即可作为圈闭的侧向遮挡屏蔽层:
第一,四周煤柱能保持稳定:煤柱作为采场岩移瓦斯圈闭的侧向遮挡屏蔽体的一部分,不应发生因其破坏而导致相邻采空区连通现象,不仅受采动应力影响时,煤柱应能保持稳定,而且受到采空区积水影响时,煤柱也能保持稳定;
采空区无积水时:区段煤柱两边煤层开采后,应力重新分布的结果会使煤柱形成三个区,即两侧的屈服区和中间的弹性核区,此时煤柱保持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弹性核区的宽度B1应不小于煤柱高度的2倍,即煤柱宽度B应满足:
B=x1+2M+x2
采空区有积水时:采空区积水实际作用面应是塑性区与弹性区分界面,按照《煤矿防治水细则》,抵抗静水压的煤柱弹性核区宽度B'由下式计算:
此时,煤柱弹性核区宽度不仅要满足2倍煤层开采厚度的要求,还要满足静水压力对弹性核区宽度的要求,即B1=max{2M,B′},
式中,B1为煤柱弹性核区宽度;B′为抵抗静水压的煤柱弹性核区宽度;K为安全系数;Kp为煤的抗拉强度,MPa;P为水头压力MPa;其它参数同上;
第二,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内的煤柱上覆岩层、底板破坏深度范围内的下伏岩层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首先: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不连通;因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侧向轮廓线会超出开采边界一定距离,相邻采空区之间煤柱宽度决定了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之间的连通性,若煤柱宽度大于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超出开采边界距离之和,则相邻采空区独立,否则,将其视为同一采空区;
其次: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和底板破坏深度范围之内,相邻采空区间不存在渗透性岩层,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和底板破坏深度范围之内,不能存在渗透率大于0.1μm2的渗透性岩层,若存在,刚该组岩层不能起到侧向遮挡屏蔽体的作为,相邻圈闭则应视为同一个圈闭;
③底板遮挡屏蔽层;对于单一开采煤层,采场底板破坏带下为原始岩层,为良好的屏蔽层,煤层群开采条件下,上组煤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下组煤层导气裂隙带发育最大高度及两者之间的隔离保护层厚度三者决定了上、下煤层采空区的连通性,若上下两煤层间距大于这三者之和,即满足下列式子的要求,则上下两煤层的圈闭不连通,互为独立,否则,则连通为一体:
H≥hd+hb+Hli
式中:hd为上组煤层底板破坏最大深度;hb为上组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与下组煤层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之间的隔离保护距离;Hli为下组煤层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hd由底板带破坏深度的公式计算得到,Hli由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公式计算得到,hb参照前面盖层密闭性从两方面进行判别;
④裂隙储集体;裂隙储集体为采场走向和倾向方向上导水裂隙带和底板破坏带所构成的空间体,是封闭采空区瓦斯集聚和储存的空间,裂隙储集体的裂隙空间体积,即瓦斯圈闭储集体裂隙最大容积:
Vmax=RvMF
式中:Vmax为瓦斯圈闭储集体裂隙最大容积,m3;F为采面面积,m2;Rv—回采空间保留率;其它参数同上;
如果回采空间保留率太低或裂隙储集体的孔隙空间被采空区积水充满,则不能形成瓦斯圈闭;
步骤S5中,导水裂隙带高度、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数量及其各自面积,按下列方式确定:
①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指位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和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煤层或岩层,不包括冒落带和弯曲下沉带范围内的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
②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距开采层距离均以开采层底板为起点;
③当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位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时,其位于圈闭内的面积按下式计算:
Si=(B+2hictgδ)(L+2hictgδ)
式中,Si为第i邻近不可采煤层或含气岩层在圈闭裂隙储集体范围内的面积;B为采空区宽度;L为采空区的长度;δ为采场岩层称导水裂隙角;hi为第i邻近不可采煤层或含气岩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
④当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位于底板破坏带范围内时,其位于圈闭内的面积按下式计算:
步骤S6中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体积可按下式进行:
Vrc=(1-η)MBL+BLMi
式中,Vrc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的体积;B为采空区宽度;L为采空区的长度;η为工作面煤炭回收率,Mi为冒落带范围内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厚度;其它参数同上。
步骤S6中,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可按不同情况分别计算:
①当圈闭内最大积水深度hs不大于遗留煤炭厚度hrc时:
Vrcw=Vw
式中,Vrcw为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Vw为采空区积水体积;
②当圈闭内最大积水深度hs大于遗留煤炭厚度hrc时:
式中,Vrcw为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Vw为采空区积水体积;hrc为采空区遗留煤炭厚度;α为煤层倾角;Rv为回采空间保留率。
步骤S7中,瓦斯圈闭的类型:由一个采场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单一采场型;由单一煤层相邻的两个或多个采场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水平型;由相邻煤层2个或多个垂向相邻采空区共同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垂直型;由相邻煤层的2个或多个水平和垂向相邻采空区共同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
步骤S8中,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量,当没有现场实测数据时,可按照《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提供的方法计算:
qi=(1-Ki)qi0-qic
式中,qi为第i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气含量;qi0为第i不可采煤层原始瓦斯含量;qic为第i不可采煤层残存瓦斯含量;Ki为第i不可采煤层受采动影响瓦斯排放率;当开采煤层采高小于4.5m时,Ki按下式计算:
式中,hi为第i不可采煤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hp表示受采动影响顶底板岩层形成贯穿裂隙,邻近层向工作面释放卸压煤层瓦斯的岩层破坏范围;
当开采煤层采高大于4.5m时,Ki按下式计算:
式中,hi为第i不可采煤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L表示开采层工作面长度;其它参数同上;
含气岩层的甲烷排放率计算可参照不可采煤层排放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估算。
步骤S8中,采用现场实测数据或者类比经验取值的方法获得煤柱和遗留煤炭的可解吸瓦斯含量。
步骤S9中,各类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如下:
①煤柱瓦斯资源量按下列方法计算:
1)单一采场型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对于采场四周的煤柱,经掘进和回采阶段,靠近工作面侧均已形成了一定宽度的预排瓦斯等值带,已不再向巷道空间排放瓦斯,工作面回采结束并封闭采场后,采场四周煤柱中的残留瓦斯将不会扩散或渗流至圈闭之内,因此,对于单一采场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尽管拥有采场四周多个煤柱,但这些煤柱中残留瓦斯不能构成瓦斯圈闭的有效资源;
2)多采场水平型和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与单一采场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一样,多采场水平型和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四周煤柱的残留瓦斯量不能参与圈闭瓦斯资源量计算;但是,对于由多个采场形成的瓦斯圈闭,采场间的保护煤柱遭到破坏后,其所遗留瓦斯将逐渐得到释放,并在瓦斯圈闭中储存下来,因此,该部分瓦斯量应计入圈闭资源量,并采用体积法利用下式进行计算:
Qcp=(Vcp-Vcpw)γcpqcp
式中:Qcp为圈闭煤柱的瓦斯资源量,m3;Vcp为圈闭内煤柱体积,m3;Vcpw为圈闭内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柱体积,m3;γcp为圈闭内煤柱煤炭的平均容重,t/m3;qcp为圈闭内煤柱煤炭的平均可解吸气量,t/m3;
②圈闭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按下列方法计算:
对于单一采场所形成的瓦斯圈闭,其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仍能够按体积法进行计算:
Qrc=(Vrc-Vrcw)γrcqrc
式中:Qrc为圈闭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m3;V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体积,m3;Vrcw为圈闭内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遗留煤炭体积,m3;γ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的平均容重,t/m3;q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的平均可解吸气量,t/m3;
对于由多个采场所形成的瓦斯圈闭,其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为其各采场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之和;
③圈闭邻近不可采煤层瓦斯资源量用下式计算:
其中:Quc为圈闭邻近不可采煤层瓦斯资源量,m3;S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在圈闭内面积,m2;M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厚度,m;γ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容重,t/m3;q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平均可解吸瓦斯量,t/m3;n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不可采煤层的层数;
④圈闭邻近含气岩层瓦斯资源量用下式计算:
式中:Qrg为圈闭含气岩层瓦斯资源量,m3;Srgj为第j个含气岩层在圈闭内面积,m2;Mrgj为第j个气岩层的厚度;nrgj为第j个含气岩层孔隙率,%;为圈闭内第j个含气岩层瓦斯体积分数,%;δrgj为圈闭内第j个含气岩层甲烷排放率,%;m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含气岩层的层数;
⑤圈闭裂隙储集体内游离瓦斯资源量按下式计算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封闭时间、工作面布置、四周保护或隔离煤柱、工作面回采工艺信息;
S2: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开采煤层赋存和地质情况、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
S3: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底板破坏带深度、岩层导水裂隙角;
S4:进行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是否构成圈闭判断,依次从盖层、侧向遮挡屏蔽层、裂隙储集体和底板遮挡屏蔽层四方面进行判别,如果都满足设定的条件,则表明该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构成了圈闭,可进入下一步骤S5;
S5: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邻近不可采煤层、含气岩层信息;
S6: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体积;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积水情况及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炭体积;
S7:获取待评价封闭采空区所形成的圈闭类型,确定圈闭内煤柱数量及其相关信息;
S8: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量、含气岩层甲烷排放率;获取圈闭裂隙储集体内煤柱、遗留煤炭量及两者的可解吸瓦斯量;
S9:进行圈闭瓦斯资源量计算;圈闭的瓦斯资源主要来源于圈闭内煤柱、遗留煤炭和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内的瓦斯和裂隙空间的游离气体5个部分组成:Q=Qcp+Qrc+Quc+Qrg+Qfg
式中:Q为圈闭瓦斯资源量,Qcp、Qrc、Quc、Qrg和Qfg分别为瓦斯圈闭煤柱、遗留煤炭、邻近不可采煤层、岩层和裂隙储集体游离瓦斯资源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采空区导水裂隙带高度及底板破坏带深度、岩层导水裂隙角获取,分别进行:
①导水裂隙带高度: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的经验公式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当煤层倾角为0~54且煤层上覆岩层为坚硬、中硬、软弱和极软弱岩层时,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选用下表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注:1.∑M—累计采厚,m;2.公式应用范围:单层采厚1~3m,累计采厚不超过15m;3.计算公式中±号项为中误差;
当煤层倾角为55°~90°且煤层顶、底板为坚硬、中硬、软弱和极软弱岩层时,用垮落法开采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选用下表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②底板破坏带深度:
③岩层导水裂隙角,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或利用煤矿已有的地表移动观测数据估算获得,实践表明,采场岩层导水裂隙角比其采动移动角大4~10°,利用导水裂隙角和导水裂隙带的最大高度可得到导水裂隙带超出开采边界的最大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进行采场岩层移动稳定后是否构成圈闭判断,依次判断采场弯曲下沉带能否作为圈闭盖层、采场四周煤柱及其上覆和下伏岩层能否作为圈闭侧向遮挡屏蔽层、煤层群开采时,煤层间距能否作为底板遮挡屏蔽层、圈闭裂隙体是否有储存瓦斯的空间:
①盖层条件;采场弯曲下沉带若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即可作为瓦斯圈闭盖层:
第一,采场弯曲下沉带岩层没有沟通地表的地质构造;
第二,应满足水体下煤炭开采的安全保护层厚度;为确保弯曲下沉带岩层能隔断采场导水裂隙与地表水的联系,起到封盖作用,不同岩性的弯曲下沉带岩层最小厚度应大于该覆岩岩性条件下最大防水安全煤岩柱要求的厚度值,不同覆岩岩性的最大保护岩层厚度见下表:
第三,整个弯曲下沉带的等效泥岩厚度不能小于6m,其中,整个弯曲下沉带的等效泥岩厚度He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He为盖层的等效泥岩厚度,n为弯曲下沉带范围内不同岩性层段数;Mri为i层岩层段的厚度,m;ki为i层岩层段的岩性权重,各层岩层段的岩性权重见下表中所列的数值;hi为i层岩层顶板至导水裂隙带顶端的距离,m,岩性的权重见下表:
②侧向遮挡屏蔽层条件;采场四周煤柱和其上覆、下伏岩层分别满足以下条件时即可作为圈闭的侧向遮挡屏蔽层:
第一,四周煤柱能保持稳定:煤柱作为采场岩移瓦斯圈闭的侧向遮挡屏蔽体的一部分,不应发生因其破坏而导致相邻采空区连通现象,不仅受采动应力影响时,煤柱应能保持稳定,而且受到采空区积水影响时,煤柱也能保持稳定;
采空区无积水时:区段煤柱两边煤层开采后,应力重新分布的结果会使煤柱形成三个区,即两侧的屈服区和中间的弹性核区,此时煤柱保持稳定的基本条件是弹性核区的宽度B1应不小于煤柱高度的2倍,即煤柱宽度B应满足:
B=x1+2M+x2
采空区有积水时:采空区积水实际作用面应是塑性区与弹性区分界面,按照《煤矿防治水细则》,抵抗静水压的煤柱弹性核区宽度B'由下式计算:
此时,煤柱弹性核区宽度不仅要满足2倍煤层开采厚度的要求,还要满足静水压力对弹性核区宽度的要求,即B1=max2M,B′,
式中,B1为煤柱弹性核区宽度;B′为抵抗静水压的煤柱弹性核区宽度;K为安全系数;Kp为煤的抗拉强度,MPa;P为水头压力MPa;其它参数同上;
第二,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内的煤柱上覆、底板破坏深度范围内的下伏岩层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首先: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不连通;因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侧向轮廓线会超出开采边界一定距离,相邻采空区之间煤柱宽度决定了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之间的连通性,若煤柱宽度大于相邻采空区导水裂隙带超出开采边界距离之和,则相邻采空区独立,否则,将其视为同一采空区;
其次: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和底板破坏深度范围之内,相邻采空区间不存在渗透性岩层,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和底板破坏深度范围之内,不能存在渗透率大于0.1μm2的渗透性岩层,若存在,刚该组岩层不能起到侧向遮挡屏蔽体的作为,相邻圈闭则应视为同一个圈闭;
③底板遮挡屏蔽层;对于单一开采煤层,采场底板破坏带下为原始岩层,为良好的屏蔽层,煤层群开采条件下,上组煤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下组煤层导气裂隙带发育最大高度及两者之间的隔离保护层厚度三者决定了上、下煤层采空区的连通性,若上下两煤层间距大于这三者之和,即满足下列式子的要求,则上下两煤层的圈闭不连通,互为独立,否则,则连通为一体:
H≥hd+hb+Hli
式中:hd为上组煤层底板破坏最大深度;hb为上组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与下组煤层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之间的隔离保护距离;Hli为下组煤层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hd由底板带破坏深度的公式计算得到,Hli由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公式计算得到,hb参照前面盖层密闭性从两方面进行判别;
④裂隙储集体;裂隙储集体为采场走向和倾向方向上导水裂隙带和底板破坏带所构成的空间体,是封闭采空区瓦斯集聚和储存的空间,裂隙储集体的裂隙空间体积,即瓦斯圈闭储集体裂隙最大容积:
Vmax=RvMF
式中:Vmax为瓦斯圈闭储集体裂隙最大容积,m3;F为采面面积,m2;Rv为回采空间保留率;其它参数同上;
如果回采空间保留率太低或裂隙储集体的孔隙空间被采空区积水充满,则不能形成瓦斯圈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导水裂隙带高度、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数量及其各自面积,按下列方式确定:
①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指位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和底板破坏带深度范围内的煤层或岩层,不包括冒落带和弯曲下沉带范围内的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
②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距开采层距离均以开采层底板为起点;
③当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位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时,其位于圈闭内的面积按下式计算:
Si=(B+2hictgδ)(L+2hictgδ)
式中,Si为第i邻近不可采煤层或含气岩层在圈闭裂隙储集体范围内的面积;B为采空区宽度;L为采空区的长度;δ为采场岩层称导水裂隙角;hi为第i邻近不可采煤层或含气岩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
④当邻近不可采煤层和含气岩层位于底板破坏带范围内时,其位于圈闭内的面积按下式计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体积可按下列方式进行:
Vrc=(1-η)MBL+BLMi
式中,Vrc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遗留煤炭的体积;B为采空区宽度;L为采空区的长度;η为工作面煤炭回收率;Mi为冒落带范围内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厚度;其它参数同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中,瓦斯圈闭的类型:由一个采场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单一采场型;由单一煤层相邻的两个或多个采场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水平型;由相邻煤层2个或多个垂向相邻采空区共同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垂直型;由相邻煤层的2个或多个水平和垂向相邻采空区共同构成的瓦斯圈闭为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8中,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量,当没有现场实测数据时,按照《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提供的方法计算:
qi=(1-Ki)qi0-qic
式中,qi为第i不可采煤层可解吸瓦斯气含量;qi0为第i不可采煤层原始瓦斯含量;qic为第i不可采煤层残存瓦斯含量;Ki为第i不可采煤层受采动影响瓦斯排放率;当开采煤层采高小于4.5m时,Ki按下式计算:
式中,hi为第i不可采煤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hp表示受采动影响顶底板岩层形成贯穿裂隙,邻近层向工作面释放卸压煤层瓦斯的岩层破坏范围;
当开采煤层采高大于4.5m时,Ki按下式计算:
式中,hi为第i不可采煤层与开采层垂直距离;L表示开采层工作面长度;其它参数同上;
含气岩层的甲烷排放率计算参照不可采煤层排放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估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8中,采用现场实测数据或者类比经验取值的方法获得煤柱和遗留煤炭的可解吸瓦斯含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9中,各类瓦斯资源量计算方法如下:
①煤柱瓦斯资源量按下列方法计算:
1)单一采场型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对于采场四周的煤柱,经掘进和回采阶段,靠近工作面侧均已形成了一定宽度的预排瓦斯等值带,已不再向巷道空间排放瓦斯,工作面回采结束并封闭采场后,采场四周煤柱中的残留瓦斯将不会扩散或渗流至圈闭之内,因此,对于单一采场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尽管拥有采场四周多个煤柱,但这些煤柱中残留瓦斯不能构成瓦斯圈闭的有效资源;
2)多采场水平型和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与单一采场和多采场垂直型瓦斯圈闭一样,多采场水平型和多采场混合型瓦斯圈闭四周煤柱的残留瓦斯量不能参与圈闭瓦斯资源量计算;但是,对于由多个采场形成的瓦斯圈闭,采场间的保护煤柱遭到破坏后,其所遗留瓦斯将逐渐得到释放,并在瓦斯圈闭中储存下来,因此,该部分瓦斯量应计入圈闭资源量,并采用体积法利用下式进行计算:
Qcp=(Vcp-Vcpw)γcpqcp
式中:Qcp为圈闭煤柱的瓦斯资源量,m3;Vcp为圈闭内煤柱体积,m3;Vcpw为圈闭内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煤柱体积,m3;γcp为圈闭内煤柱煤炭的平均容重,t/m3;qcp为圈闭内煤柱煤炭的平均可解吸气量,t/m3;
②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按下列方法计算:
对于单一采场所形成的瓦斯圈闭,其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仍能够按体积法进行计算:
Qrc=(Vrc-Vrcw)γrcqrc
式中:Qrc为圈闭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m3;V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体积,m3;Vrcw为圈闭内被采空区积水淹没的遗留煤炭体积,m3;γ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的平均容重,t/m3;qrc为圈闭内遗留煤炭的平均可解吸气量,t/m3;
对于由多个采场所形成的瓦斯圈闭,其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为其各采场遗留煤炭瓦斯资源量之和;
③圈闭邻近不可采煤层瓦斯资源量用下式计算:
其中:Quc为圈闭邻近不可采煤层瓦斯资源量,m3;S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在圈闭内面积,m2;M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厚度,m;γ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的容重,t/m3;quci为第i个不可采煤层平均可解吸瓦斯量,t/m3;n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不可采煤层的层数;
④圈闭邻近含气岩层瓦斯资源量用下式计算:
式中:Qrg为圈闭邻近含气岩层瓦斯资源量,m3;Srgj为第j个含气岩层在圈闭内面积,m2;Mrgj为第j个气岩层的厚度;nrgj为第j个含气岩层孔隙率,%;为圈闭内第j个含气岩层瓦斯体积分数,%;δrgj为圈闭内第j个含气岩层甲烷排放率,%;m为圈闭裂隙储集体内含气岩层的层数;
⑤圈闭裂隙储集体内游离瓦斯资源量按下式计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45115.9A CN112377259B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45115.9A CN112377259B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77259A CN112377259A (zh) | 2021-02-19 |
CN112377259B true CN112377259B (zh) | 2023-07-14 |
Family
ID=74579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45115.9A Active CN112377259B (zh) | 2020-11-10 | 2020-11-10 |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772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37347A (zh) * | 2021-11-25 | 2022-02-11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关闭煤矿采空区煤层气资源选区多层次评价方法 |
CN115510776B (zh) * | 2022-09-14 | 2023-04-28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采空区覆岩渗流能力计算与修复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30632A (en) * | 1977-09-30 | 1980-04-10 | Coal Ind | Borehole Plug |
CN103323887B (zh) * | 2013-07-09 | 2016-03-02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煤矿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量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
CN104712358A (zh) * | 2015-02-05 | 2015-06-17 | 中国矿业大学 | 基于首采全岩卸压工作面沿空留巷的高瓦斯煤层群卸压共采方法 |
CN109667562B (zh) * | 2018-12-19 | 2021-12-07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 采动体瓦斯井上下联合全域抽采方法 |
CN109812293A (zh) * | 2019-02-18 | 2019-05-28 | 河南理工大学 | 一种利用煤矿废弃矿井采空区封存co2的方法 |
-
2020
- 2020-11-10 CN CN202011245115.9A patent/CN11237725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77259A (zh) | 2021-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23887B (zh) | 一种煤矿采动稳定区煤层气储量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 |
AU2013252230B2 (en) | Method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and use of underground water in mine | |
CN113175325B (zh) | 基于关键层保护的煤与共生砂岩型铀矿协调开采方法 | |
CN112377259B (zh) | 一种瓦斯圈闭形成的判定方法及圈闭瓦斯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 |
CN106337426B (zh) | 一种增加承压水地层基坑抗突涌稳定性的降水方法 | |
CN112392431A (zh) | 通过采动裂隙带内水平长钻孔动态保压注浆封堵裂隙防治煤层顶板水害技术 | |
CN106055892A (zh) | 一种复合刀柱式残采区中层弃煤开采可行性的判别方法 | |
CN109252868A (zh) | 软硬不均地层盾构施工孤石及基岩凸起处理方法 | |
CN104405372A (zh) | 一种基于高位钻孔流量的测试采场覆岩竖三带高度方法 | |
CN106224002B (zh) | 一种煤矿采空区积水量的测控方法 | |
CN115263304A (zh) | 煤铀协调开采区含矿含水层水位主动智能调控方法 | |
Li et al. | Theory of gas traps in stop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round extraction of abandoned mine gas: Part 1–Gas trap in stope and resources estimation | |
CN111581703B (zh) | 无煤柱沿空留巷保水采煤支护设备的确定方法 | |
CN107542454A (zh) | 一种采场围岩裂隙发育程度评价方法 | |
CN110807608B (zh) | 一种上铀下煤资源叠置区资源开采规划评价技术方法 | |
CN117231293A (zh) | 采动覆岩复合帷幕及覆岩多离层层位精准注浆减沉方法 | |
Bukowski | Determining of safety pillars in the vicinity of water reservoirs in mine workings within abandoned mines in the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 (USCB) | |
CN106285677A (zh) | 超前上向进路扩帮回采分区充填间柱开采方法 | |
CN114444266A (zh) | 一种近松散层下煤层提高回采上限安全开采的可行性评价方法 | |
CN111577284A (zh) | 一种由空场法转崩落法的方法 | |
CN113464139B (zh) | 一种源头减弱采动地裂缝发育的煤柱间隔错式工作面布局方法 | |
CN220621952U (zh) | 提高覆岩离层注浆效果的采动覆岩复合帷幕 | |
CN115163072B (zh) | 一种“三下”矿体开采的关键层构造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5370367B (zh) | 一种煤层群开采矿井采空区内煤柱留设方法和系统 | |
CN117967396B (zh) | 煤矿采空区封存超临界co2的人工盖层构筑设计及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