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2155B - 一种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2155B
CN112332155B CN202011299616.5A CN202011299616A CN112332155B CN 112332155 B CN112332155 B CN 112332155B CN 202011299616 A CN202011299616 A CN 202011299616A CN 112332155 B CN112332155 B CN 112332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ectronic device
rotating
socket
card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996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2155A (zh
Inventor
张明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996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21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2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2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2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2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with contacts abutting directly the printed circuit; Button contacts therefore provided on the printed circuit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主要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切换组件,壳体设有接插口,切换组件与壳体连接,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壳体运动,以使得接插口能够在遮盖状态或者敞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可以通过切换组件打开或者盖住壳体上的接插口,这样既能够满足用户的插卡或者取卡等使用需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接插口侵入电子装置内。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普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娱乐工具,人们对于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此之外,电子设备的外观表现力、防水防尘性能等也愈发受到关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其中,该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切换组件,壳体设有接插口,切换组件与壳体连接,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壳体运动,以使得接插口能够在遮盖状态或者敞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可以通过切换组件打开或者盖住壳体上的接插口,这样既能够满足用户的插卡或者取卡等使用需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接插口侵入电子装置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装置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转动件朝向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环状支架朝向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密封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转动件朝向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电子装置在不同使用状态下沿X-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壳体沿XI-XI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按压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按压件沿XIII-X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0中卡合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0中卡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共同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子装置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a)所示的使用状态可以与本申请所述的接插口处于遮盖状态相对应,图2中(b)所示的使用状态则可以与本申请所述的接插口处于敞开状态相对应。
本申请中,电子装置10可以具有各种类型的接插口,以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相应的接插口将SIM卡、Nano-SIM卡、Micro-SIM卡等类型的用户身份识别卡插入电子装置10,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接插口将TF卡、SD卡等类型的存储卡插入电子装置10,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接插口将USB插头、网线插头、电源插头等类型的插头插入电子装置10。其中,用户还可以借助相应的卡托将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存储卡等插入电子装置1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存储卡大多为标准件,也即是其大小、形状等规格参数都是相对确定的。进一步地,本申请以用户直接或者借助相应的卡托将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插入电子装置10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作为示例性地,电子装置10可以是客户前置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常用于室内/近距离通信网络转接,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接收移动信号并以WiFi信号转发出来的移动信号接入设备;也可以作为一种将高速4G或者5G等信号转换成WiFi信号的设备。其中,随着5G的不断发展与普及,CPE这种类型的电子装置10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结合图1,电子装置10可以包括壳体11和切换组件12,切换组件12与壳体11连接。其中,壳体11设有接插口111,用户可以通过接插口111直接或者借助相应的卡托将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插入壳体11内,以使得电子装置10能够作为其他诸如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的WiFi信号源。进一步地,切换组件12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壳体11运动,以使得接插口111能够在遮盖状态(如图2(a)所示)或者敞开状态(如图2(b)所示)之间进行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3,电子装置1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13和与电路板13连接的卡座14,电路板13可以固定设置在壳体11内,并可以使得卡座14与接插口111连通。基于此,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具体可以是插入卡座14内,以便于其与电路板13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切换组件12可以包括一与壳体11活动连接的滑块,该滑块的大小、形状等参数设置成与接插口111适配。此时,用户拨动该滑块使之相对于壳体11滑动,即可打开或者盖住接插口111。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切换组件12可以包括一与壳体11铰接的盖体,该盖体的大小、形状等参数设置成与接插口111适配。此时,用户旋转或者翻转该滑块使之相对于壳体11转动,即可打开或者盖住接插口111。
通过上述方式,用户进行插卡或者取卡等操作之前,可以对切换组件12施加一作用力,使之相对于壳体11转动,进而使得接插口111切换至敞开状态;而用户完成上述插卡或者取卡等操作之后,同样可以对切换组件12施加另一作用力,使之相对于壳体11转动,进而使得接插口111切换至遮盖状态。如此设置,既能够满足用户的插卡或者取卡等使用需求,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接插口111侵入电子装置10内,也即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子装置10的防水防尘性能。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2,切换组件12可以包括与壳体11连接的转动件121,转动件121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壳体11,并转动设有第一避让口1211。其中,接插口111在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至第一避让口1211与接插口111错开时呈遮盖状态;而接插口111在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至第一避让口1211与接插口111重合时呈敞开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接插口111在遮盖状态与敞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需求,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的最小角度可以根据接插口111的大小、转动件121的大小等参数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接插口1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接插口111可以在壳体11上依次排布成圆形,以使得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即可实现多个接插口111中任意一个的打开。
进一步地,结合图2,转动件121背离壳体11的一面可以设有箭头图标(图中未标注),以示意用户打开接插口111所需的旋转方向。相应地,转动件121背离壳体11的一面还可以设有防滑凸起(图中未标注),以增加用户(的手指)与转动件121之间的摩擦力。
共同参阅图3至图5,图3是1中电子装置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转动件朝向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环状支架朝向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3及图1,壳体11可以部分下陷以容纳切换组件12,进而使得切换组件12可以与壳体11平齐,以便于改善电子装置10的外观表现力。此时,转动件121可以主要是在壳体11的下陷区内转动,这样也便于设计切换组件12与壳体11之间的配合关系。
进一步地,结合图3,壳体11还可以设有限位槽112。其中,限位槽112可以贯穿壳体11的壁厚,以增加限位槽112的深度,进而增加其对转动件121的止挡效果;限位槽112也可以不贯穿壳体11的壁厚,以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限位槽112侵入电子装置10内,进而改善电子装置10的防水防尘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2,由于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可以视作转动件121的自转,使得限位槽112可以为具有一定弧长的圆弧。其中,限位槽112的弧长大小可以与接插口111在遮盖状态与敞开状态之间切换时所需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的角度成正比。
相应地,结合图4,转动件121可以包括转动部1212和与转动部1212连接的限位部1213,第一避让口1211开设于转动部1212。其中,在切换组件12与壳体11组装之后,限位部1213伸入限位槽112,并在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的过程中沿限位槽112运动。换言之,当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至第一避让口1211与接插口111错开(也即是接插口111呈遮盖状态)时,限位部1213能够被限位槽112一侧的槽壁止挡,以使得转动件121无法继续转动;而当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至第一避让口1211与接插口111重合(也即是接插口111呈敞开状态)时,限位部1213能够被限位槽112另一侧的槽壁止挡,以使得转动件121无法继续转动。如此设置,可以增加转动件121打开或者盖住接插口111的精准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及图3,转动件121还可以包括与转动部1212连接的转轴部1214,转轴部1214与限位部1213位于转动部1212的同一侧。其中,转轴部1214与壳体11连接,并可以作为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的转轴。相应地,壳体11上可以设有与转轴部1214配合的转轴孔113。
需要说明的是:受制于壳体11的壁厚,或者转动件121与壳体11之间的连接需求,转轴孔113可以为通孔。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5及图3,切换组件12还可以包括环状支架122,环状支架122设置成能够将转动件121压设在壳体11上,且转动件121依旧能够相对于壳体11转动。
作为示例性地,环状支架122可以包括环状主体部1221和与环状主体部1221连接的连接部1222。其中,连接部1222还与壳体11连接,使得环状主体部1221位于转动部1212背离限位部1213的一侧,以与壳体11共同限制转动件121。换言之,环状支架122与壳体11连接时形成一收容转动件121的空间。进一步地,连接部12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连接部1222可以均匀地分布在环状主体部1221上,以增加环状支架122与壳体11连接的可靠性。相应地,壳体11上可以设有与连接部1222配合的安装孔114。此时,环状支架122与转动件121配合时,多个连接部1222可以均位于转动件121的外围。
进一步地,结合图2、图3及图5,转动部1212的边缘可以设有第一环状凹陷1215,环状主体部1221的内边缘可以设有第二环状凹陷1223。其中,在切换组件12与壳体11组装之后,第二环状凹陷1223与第一环状凹陷1215配合,使得环状主体部1221能够与壳体11接触,转动部1212能够位于环状主体部1221内。此时,转动部1212背离壳体11的一面可以与环状主体部1221背离壳体11的一面平齐,有利于增加切换组件12在结构上的紧凑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环状支架122与壳体11配合可以共同限制转动件121,使得环状支架122可以在环状主体部1221内转动,进而使得转动件121可以不用设置转轴部1214,壳体11也相应地可以不用设置转轴孔113,这样可以降低电子装置10的制作成本。
在其他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至图5,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可以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外界的灰尘、液体等可能通过接插口111、限位槽112、转轴孔113、安装孔114等侵入电子装置10内。此时,为了增加电子装置10的防水防尘性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密封处理。其中,上述密封处理可以主要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图5及图3,在切换组件12与壳体11组装时,环状支架122可以通过热熔等方式与壳体11连接。具体可以为:在连接部1222穿过安装孔114之后,对其背离环状主体部1221的端部进行加热处理使之软化或者熔化,上述端部在冷却之后可以呈球状。在此过程中,连接部1222可以堵住其与安装孔114之间的配合间隙,进而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安装孔114侵入电子装置10内。
2)结合图3,壳体11上可以设有第一密封圈115,第一密封圈115对应于转动部1212的边缘;和/或,转动部1212的边缘可以设有第一密封圈115,以使得接插口111、限位槽112、转轴孔113均位于第一密封圈115内,进而从整体上进行密封。此时,多个安装孔114可以均位于第一密封圈115的外围。其中,本实施例以第一密封圈115设置在壳体11上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3)结合图4,转动部1212上可以设有环绕第一避让口1211的第二密封圈1216;和/或,壳体11上可以设有第二密封圈1216,第二密封圈1216在接插口111处于遮盖状态时对应于第一避让口1211的边缘,以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第一避让口1211侵入转动件121与壳体11之间,进而从整体上进行密封。其中,本实施例以第二密封圈1216设置在转动部1212上为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对接插口111、限位槽112、转轴孔113进行单独的密封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共同参阅图6至图8,图6是图1中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密封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转动件朝向壳体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壳体11还可以设有第二避让口116,切换组件12还可以包括密封件123,密封件123设置在壳体11内。其中,在切换组件12与壳体11组装之后,密封件123能够部分嵌入第二避让口116。基于此,密封件123还能够在接插口111处于遮盖状态时进一步嵌入第一避让口1211,以对第一避让口1211进行密封。换言之,当接插口111切换至遮盖状态时,第一避让口1211与第二避让口116可以重合,密封件123则可以至少部分嵌入第二避让口116及第一避让口1211,并能够与转动部1212形成密封配合,同样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第一避让口1211侵入转动件121与壳体11之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1,当接插口111切换至遮盖状态时,密封件123还可以与转动件121平齐,以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堆积在第一避让口1211,进而有效地避免外界的灰尘、液体等通过第一避让口1211侵入转动件121与壳体11之间。
作为示例性地,结合图7,密封件123可以包括顺次一体连接的固定部1231、弦丝部1232和密封部1233。其中,固定部1231与壳体11连接,并使得弦丝部1232发生弹性变形,密封部1233随之部分嵌入第二避让口116。进一步地,密封部1233在接插口111处于遮盖状态时嵌入第一避让口1211,并能够在弦丝部1232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密封第一避让口1211。
基于此,当接插口111由遮盖状态切换至敞开状态的过程中,转动件121能够迫使密封件123从第一避让口1211内退出。具体而言,密封部1233朝着背离转动部1212的方向产生一个位移,该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转动部1212的厚度;弦丝部1232也因固定部1231与壳体11连接而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
进一步地,为了兼顾密封件123对第一避让口1211的密封效果与密封件123从第一避让口1211内退出的难易程度,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结合图7,弦丝部12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一弦丝部1232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部1231和密封部1233;弦丝部1232也可以呈弯曲状,以增加弦丝部1232的形变能力。
2)结合图7,密封部1233可以为圆台结构,第一避让口1211随之改变结构。作为示例性地,密封部1233可以包括外观面1234和密封面1235,密封面1235与外观面1234不垂直,也即是密封面1235相对于外观面1234呈斜面。相应地,第一避让口1211的孔壁也可以呈斜面。如此设置,在密封部1233嵌入第一避让口1211时,外观面1234可以与转动部1212背离壳体11的一面平齐,密封面1235则与第一避让口1211的孔壁之间形成密封配合。此时,由于密封面1235与第一避让口1211的孔壁均可以呈斜面,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两者之间形成的密封面的大小,也能够有效地减小密封部1233从第一避让口1211内退出时受到的阻力。基于此,密封面1235和/或第一避让口1211的孔壁上还可以设有密封圈(图中未示出),以进一步增加两者之间的密封效果。
3)结合图8,转动部1212还可以设有与第一避让口1211连通的避让槽1217,也即是对转动部1212靠近壳体11的一侧进行局部的减薄处理,密封件123在接插口111由遮盖状态切换至敞开状态的过程中能够伸入避让槽1217。在此过程中,密封部1233朝着背离转动部1212的方向产生一个较小的位移即可从第一避让口1211内退出,该位移的大小可以等于转动部1212在避让槽1217处的厚度。其中,结合图2,由于转动件121相对于壳体11转动可以视作转动件121的自转,使得避让槽1217可以为具体一定弧长的圆弧。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当接插口111处于敞开状态时,用户可以直接或者借助相应的卡托将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插入壳体11内(也即是插卡操作),用户也可以直接或者借助相应的取卡针将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从壳体11内取出(也即是取卡操作)。当用户直接进行取卡操作时,壳体11上可以设有相应的手抠位(例如位于接插口111附近的凹陷或者凹槽),以便于用户取卡;壳体11内也可以设有相应的弹出组件,用户按压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之后放手,即可通过上述弹出组件将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弹出。其中,关于上述弹出组件的具体结构,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当用户借助上述取卡针进行取卡时,大多是针对用户借助上述卡托进行插卡的情景,壳体11内可以设有相应的杠杆组件,壳体11上则可以设有相应的取卡孔,用户借助上述取卡针并通过上述取卡孔按压上述杠杆组件,即可通过上述杠杆组件将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弹出。其中,关于上述杠杆组件的具体结构,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在此基础之上,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卡托与弹性组件配合的结构,同样可以方便用户进行取卡操作,但可以不用设置额外的杠杆组件及与其配合的取卡孔。具体如下:
共同参阅图9及图10,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9中电子装置在不同使用状态下沿X-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a)所示的电子装置可以处于第一使用状态,该第一使用状态可以对应于卡托插入壳体内的情景(或者从壳体内取出的情景),弹性组件则可以处于自然状态(或者接近自然状态的微压缩状态);图10中(b)所示的电子装置可以处于第二使用状态,该第二状态可以对应于弹性组件与卡托形成卡接配合的情景,弹性组件则可以处于压缩状态;图10中(c)所示的电子装置可以处于第三使用状态,该第三状态可以对应于弹性组件将卡托从壳体内带出的情景,弹性组件则可以由上述压缩状态恢复至上述自然状态。其中,用户在进行取卡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弹性组件施加一按压力,使得上述第一使用状态切换至上述第二使用状态;再放手以便于弹性组件发生弹性恢复,使得上述第二使用状态切换至上述第三使用状态。显然,在第一使用状态下,卡托可以设置成不凸出壳体;而在第三使用状态下,卡托则可以凸出壳体。
结合图9,电子装置10还可以包括卡托15和弹性组件16,卡托15设置成能够通过接插口111插入壳体11内,弹性组件16设置在壳体11内,并能够部分外露以接收用户施加的按压力。其中,卡托15上可以放置有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并可以具体是插入卡座14内,以便于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与电路板13连接。进一步地,弹性组件16设置成能够在上述按压力的作用下沿卡托15的插入方向(例如图10中箭头Z所示的方向)运动,以与卡托15形成卡接配合,进而使得弹性组件16在弹性恢复的过程中将卡托15从壳体11内带出。如此设置,不仅可以方便用户进行取卡操作,还可以避免在壳体11上开设相关技术中的取卡孔,进而有利于改善电子装置10的防水防尘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于接插口111,弹性组件16同样可以在切换组件12的作用下显露或者不可见,甚至是可以与接插口111的打开或者遮盖同步。换言之,当切换组件12打开接插口111时,弹性组件16随之部分外露,以接收用户施加的按压力;切换组件12遮盖接插口111时,弹性组件16随之被遮蔽而不可见。
结合图10,弹性组件16可以包括按压件161、弹性件162和卡合件163。其中,按压件161与壳体11连接,并能够部分外露,以接收上述按压力。弹性件162可以为弹簧,其一端可以与按压件161接触,另一端则可以与壳体11接触,以便于在上述按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进一步地,卡合件163与按压件161连接,并至少部分沿上述插入方向延伸设置,以在上述按压力的作用下与卡托15形成卡接配合。其中,卡合件163与按压件161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例如:卡合件163与按压件161的材质均为塑胶,两者则可以借助注塑工艺进行加工成型。再例如:卡合件163的材质为金属,而按压件161的材质为塑胶,两者则可以借助金属嵌件注塑工艺进行加工成型。
进一步地,卡托15上可以设有凹陷,卡合件163上可以设有与凹陷配合的凸起;或者,卡托15上可以设有凸起,卡合件163上可以设有与凸起配合的凹陷,以使得卡合件163能够与卡托15形成卡接配合。当然,卡合件163与卡托15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卡接配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组件16可以设置在卡托15的一侧,并可以从卡托15的一侧与其形成卡接配合。此时,卡托15可以通过接插口111插入壳体11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弹性组件16可以包绕卡托15,并可以从卡托15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其形成卡接配合。此时,卡托15可以通过按压件161上开设的插卡口插入壳体11内。
共同参阅图11至图15,图11是图9中壳体沿XI-XI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按压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按压件沿XIII-XIII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0中卡合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0中卡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1及图10,壳体11可以包括面壳117、连接壁118和承载壁119。其中,连接壁118与面壳117连接,并朝向壳体11的内部延伸设置,承载壁119与连接壁118背离面壳117的一端弯折连接,以围设形成一容置腔120。进一步地,面壳117在容置腔120处为敞口结构,承载壁119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承载壁119相对设置,以使得容置腔120可以连通壳体11的内部与外界。此时,弹性组件16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置腔120内,卡托15则可以从两个承载壁119之间插入壳体11内。
进一步地,按压件161可以与面壳117或者承载壁119形成限位配合,以避免弹性组件16发生弹性恢复时从容置腔120内脱出。
结合图12及图10,按压件161可以包括按压部1611和与按压部1611连接的安装部1612,按压部1611外露以接收上述按压力。其中,按压部1611上还可以设有插卡口1613,卡托15可以通过插卡口1613插入壳体11内。进一步地,安装部1612可以沿上述插入方向延伸设置,弹性件162可以套设在安装部1612上。
进一步地,安装部1612背离按压部1611的一端可以与穿过承载壁119,并可以通过诸如螺母的紧固件164与承载壁119形成限位配合。此时,弹性件162与紧固件164可以分别位于承载壁119相背的两侧,以避免按压件161因弹性件162发生弹性恢复而从容置腔120内脱出。
进一步地,安装部16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安装部1612分别位于插卡口1613的相对两侧,且每一安装部1612上均可以套设有弹性件162。如此设置,可以增加弹性组件16发生弹性恢复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13,考虑到弹性组件16将卡托15从壳体11内带出所需的行程,该行程主要受制于弹性件162的长度及其形变量,按压部1611靠近安装部1612的根部可以设有环状槽1614,以使得弹性件162能够部分伸入按压部1611内,进而增加弹性件162所能产生的行程,以改善弹性组件16带出卡托15的效果。
结合图13,按压件161还可以包括与按压部1611连接的导向部1615,导向部1615沿插卡口1613的周向设置,并沿上述插入方向延伸设置。如此设置,以在卡托15通过插卡口1613插入壳体11内的过程中,导向部1615能够对卡托15进行导向,以增加插卡操作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导向部1615还可以对卡托15进行限位,以避免卡托15过多地插入卡座14内(俗称“过插”)。
结合图14及图10,卡合件163可以包括连接部1631和与连接部1631连接的卡合部1632,连接部1631与按压件161(具体可以为按压部1611)连接,卡合部1632相对于连接部1631呈弯折状,以沿上述插入方向延伸设置。
作为示例性地,卡合部1632背离连接部1631的端部可以设有凸起1633,凸起1633可以与卡托15上的凹陷配合,以使得卡合件163能够与卡托15形成卡接配合。进一步地,凸起1633与连接部1631之间设有切槽1634,以使得凸起1633能容易陷入卡托15上的凹陷内。
进一步地,结合图10,卡合部16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卡合部1632相对设置,并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连接部1631与按压部1611连接,以使得卡合件163能够从卡托15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其形成卡接配合,进而改善弹性组件16带出卡托15的效果。
再次结合图14,卡合件163还可以包括桥接部1635,桥接部1635的一端与一个卡合部1632连接,桥接部1635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卡合部1632连接,同样可以使得卡合件163从卡托15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其形成卡接配合。除此之外,由于桥接部1635的拉扯效果,使得凸起1633在陷入卡托15上的凹陷之后更不易从中脱离,以有效地避免卡合件163在弹性组件16带出卡托15的过程中与卡托15分离,进而改善弹性组件16带出卡托15的效果。
结合图15及图10,卡托15可以包括一体连接的卡托帽151和卡托座152,卡托座152上可以设有用于放置上述用户身份识别卡的卡槽153。其中,卡托帽151设置成能够被导向部1615止挡,以避免卡托15过多地插入卡座14内。进一步地,卡托座152上还可以设有第一凹槽154,卡合件163在上述按压力的作用下可以部分陷入第一凹槽154(例如图10中(b)所示),例如凸起1633陷入第一凹槽154,以使得卡合件163能够与卡托15形成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卡托15还可以设有第二凹槽155,第二凹槽155与第一凹槽154位于卡托15的同一侧,并在上述插入方向上间隔设置,卡合件163在卡托15插入壳体11内时部分陷入第二凹槽155(例如图10中(a)所示),例如凸起1633陷入第二凹槽155。此时,卡合件163同样能够与卡托15形成卡接配合,主要是用于避免卡托15从壳体11内掉出。
基于上述的相关描述,第一凹槽15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凹槽154位于卡托座152相对的两侧,以使得卡合件163能够从卡托15的相对两侧分别与其形成卡接配合,进而改善弹性组件16带出卡托15的效果。当然,第二凹槽15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凹槽155位于卡托座152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为了通过卡托15与弹性组件16配合以实现插卡或者取卡的目的,可以设计弹性件162产生的弹性恢复力大于卡合件163与卡托15之间的摩擦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壳体和切换组件,所述壳体设有接插口和第二避让口,所述切换组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连接的转动件以及密封件,所述转动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运动,并设有第一避让口,所述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能够部分嵌入所述第二避让口;
其中,所述接插口在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一避让口与所述接插口错开时呈遮盖状态,所述接插口在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至所述第一避让口与所述接插口重合时呈敞开状态,所述密封件还能够在所述接插口处于所述遮盖状态时进一步嵌入所述第一避让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限位槽,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部和与所述转动部连接的限位部,所述第一避让口开设于所述转动部,所述限位部伸入所述限位槽,并在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过程中沿所述限位槽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还包括与所述转动部连接的转轴部,所述转轴部与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转动部的同一侧,并与所述壳体连接,以作为所述转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的转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组件还包括环状支架,所述环状支架包括环状主体部和与所述环状主体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还与所述壳体连接,使得所述环状主体部位于所述转动部背离所述限位部的一侧,以与所述壳体共同限制所述转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的边缘设有第一环状凹陷,所述环状主体部的内边缘设有第二环状凹陷,所述第二环状凹陷与所述第一环状凹陷配合,使得所述环状主体部能够与所述壳体接触,所述转动部能够位于所述环状主体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顺次一体连接的固定部、弦丝部和密封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使得所述弦丝部发生弹性变形,所述密封部在所述接插口处于所述遮盖状态时嵌入所述第一避让口,并能够在所述弦丝部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密封所述第一避让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一避让口连通的避让槽,所述密封件在所述接插口由所述遮盖状态切换至所述敞开状态的过程中能够伸入所述避让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卡托和弹性组件,所述卡托设置成能够通过所述接插口插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能够部分外露以接收用户施加的按压力,所述弹性组件设置成能够在所述按压力的作用下沿所述卡托的插入方向运动,以与所述卡托形成卡接配合,进而使得所述弹性组件在弹性恢复的过程中将所述卡托从所述壳体内带出。
CN202011299616.5A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电子装置 Active CN1123321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99616.5A CN112332155B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99616.5A CN112332155B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2155A CN112332155A (zh) 2021-02-05
CN112332155B true CN112332155B (zh) 2022-11-11

Family

ID=74321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99616.5A Active CN112332155B (zh) 2020-11-18 2020-11-18 一种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215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60817U (zh) * 2012-08-09 2013-10-30 宁波公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用的旋转防尘结构
CN105098506A (zh) * 2014-04-25 2015-11-25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卡固定机构及具有该卡固定机构的电子装置
CN204464615U (zh) * 2015-03-26 2015-07-08 深圳市邦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插座模块及组合式墙体开关插座
CN110381190B (zh) * 2019-08-30 2021-02-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1655194U (zh) * 2020-04-14 2020-10-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口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2155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7222B2 (en) Connector socke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517751B1 (en) Dual orientation connector with external contacts and conductive frame
KR20190094411A (ko) 플렉서블 디바이스
CN104023500B (zh) 具有用于插入卡型外部装置的结构的电子设备
US2017032418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xcellent waterproof property
US20150188246A1 (en) Card connector
CN107785516B (zh) 可自拆装的电池盖结构
US2011025674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ust-proof device with self-driven arrangement
CN112332155B (zh) 一种电子装置
CN112333953B (zh) 电子设备
CN103401091A (zh) 卡座组件及具有该卡座组件的电子装置
CN112310744B (zh) 一种电子装置
CN102969598B (zh) 连接模块及应用其的机体
US20030087557A1 (en) Adapte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samrt card to motherboard
CN218415259U (zh) 适配器
CN212812233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9748949U (zh) 一种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US884042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equipped with enhanced locking mechanism thereon
US20150180147A1 (en) Combo connector for micro sd and micro usb/ssic thin cards
CN112904935A (zh) 扩展装置、电子设备及设备组件
CN218217945U (zh) 电子装置
CN213461197U (zh)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215897794U (zh) 电子设备
CN212752307U (zh) 电子设备及其功能组件
CN212989983U (zh) 一种按压结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