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1880A -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1880A
CN112331880A CN202011624824.8A CN202011624824A CN112331880A CN 112331880 A CN112331880 A CN 112331880A CN 202011624824 A CN202011624824 A CN 202011624824A CN 112331880 A CN112331880 A CN 112331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liquid
distribution
fuel cell
groov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48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1880B (zh
Inventor
赵金
郝义国
刘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ve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entral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entral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entral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2482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18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1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8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18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18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67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having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e.g. heaters or coolant flow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3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having meandering or serpentine p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29Heat exchange using liqui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该盲端端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板面上具有冷却液流场、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入口相对的第一冷却液槽和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相对的第二冷却液槽,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和所述第二冷却液槽分别位于所述冷却液流场的两侧;所述冷却液流场区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所述冷却液流场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场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连通。本公开能保证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的散热冷却效果,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电池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
相关技术中,燃料电池包括依次堆叠的气口端板、第一集流板、燃料电池电堆、第二集流板和盲端端板,其中燃料电池电堆包括多个叠置的双极板和设置于相邻双极板之间的膜电极。使用时,氢气、氧气通过气口端板、第一集流板上的开口进入燃料电池电堆,在双极板处反应形成电流。同时,还会通过气口端板、第一集流板上的开口向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内通入冷却液,以带走燃料电池电堆发电时产生的热量。
然而,燃料电池电堆在发电的过程中,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上靠近第二集流板的部分双极板,因距盲端端板较近,在冷却液流动至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时,冷却液容易与盲端端板撞击而形成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以影响冷却液在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内的均匀性;且燃料电池电堆边缘位置的双极板因仅能通过单侧的冷却液流场实现散热冷却,因而冷却效果较差,不利于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能保证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的散热冷却效果,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所述盲端端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板面上具有冷却液流场、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入口相对的第一冷却液槽和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相对的第二冷却液槽,所述第一冷却液槽和所述第二冷却液槽分别位于所述冷却液流场的两侧;所述冷却液流场区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所述冷却液流场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场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板体的板面上还具有第一冷却液分配区,所述第一冷却液分配区包括多条冷却液分配槽;所述冷却液分配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连通,所述冷却液分配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场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连通,所述冷却液分配槽包括至少二段依次相连的分配段,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配段之间均具有夹角。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却液分配槽包括三段依次相连的所述分配段,第一段所述分配段和第三段所述分配段分别位于第二段所述分配段的两侧,第一段所述分配段与所述冷却液入口连通,第三段所述分配段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连通;第一段所述分配段与第二段所述分配段呈钝角分布,第二段所述分配段与第三段所述分配段呈锐角分布,第三段所述分配段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连接且第三段所述分配段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呈钝角分布。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段所述分配段的宽度和第二段所述分配段的宽度相同,第三段所述分配段的宽度大于第二段所述分配段的宽度,且第三段所述分配段内设有条状分隔凸起,所述条状分隔凸起的延伸方向与第三端所述分配段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条状分隔凸起与第三段所述分配段的两槽壁间隔布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板体的板面还具有第二冷却液分配区,所述冷却液流场区和所述第二冷却液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的两侧;所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结构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分配区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的冷却液分配槽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连通,所述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的冷却液分配槽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连通。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板体的板面还具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位于所述板体的同侧;所述缓冲槽包括用于与燃料电池的燃料入口相对的第一燃料槽、用于与燃料电池的燃料出口相对的第二燃料槽、用于与燃料电池的氧气入口相对的第一氧气槽和用于与燃料电池的氧气出口相对的第二氧气槽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分配段与至少2个所述冷却液流场槽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所述燃料电池包括前文所述的盲端端板、燃料电池电堆、第一集流板、第二集流板和气口端板,所述气口端板、所述第一集流板、所述燃料电池电堆、所述第二集流板和所述盲端端板依次重叠布置,所述气口端板、所述第一集流板、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第二集流板均设有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所述气口端板、所述第一集流板、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第二集流板的冷却液入口均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相对,所述气口端板、所述第一集流板、所述燃料电池电堆和所述第二集流板的冷却液出口均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相对。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燃料电池还包括气口侧密封圈和盲端侧密封圈,所述气口侧密封圈位于所述气口端板和所述第一集流板之间,所述盲端侧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集流板和所述盲端端板之间。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盲端端板和所述气口端板上均设有定位连接孔;所述燃料电池还包括连接螺杆和连接螺母,所述连接螺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气口端板和所述盲端端板的定位连接孔与所述连接螺母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的板体上设有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槽和第二冷却液槽,第一冷却液槽和第二冷却液槽分别位于冷却液流场区的两侧。其中,冷却液流场区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且冷却液流场槽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冷却液槽和第二冷却液槽连通。
由于第一冷却液槽是和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入口相对的,且第二冷却液槽是和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相对的,所以,向燃料电池通入冷却液时,冷却液流动至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时,冷却液还会继续沿着对应的冷却液槽流动一定距离,即通过冷却液槽能对冷却液进行缓冲,避免冷却液流动至盲端端板时直接和盲端端板的板面撞击而形成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以使得冷却液能均匀地分散在靠近盲端端板位置的双极板内,以提高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散热冷却效果。
同时,还在盲端端板上设置有冷却液流场区,冷却液流场区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以供从第一冷却液槽流入的冷却液流入,并将冷却液引导至第二冷却液槽,以将冷却液排出。即通过在盲端端板上设置冷却液流场区,以对燃料电池电堆边缘位置的双极板的另外一侧进行散热冷却,即实现对边缘位置的双极板的双侧进行散热的目的,以保证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的散热冷却效果,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同时设置冷却液流场区还能避免冷却液撞击盲端端板后直接返回,并通过冷却液流场区引导冷却液经过盲端端板后从第二冷却液槽排出,提高缓冲效果,进一步减少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的产生,保证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截面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爆炸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口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说明如下:
1-板体;
21-冷却液流场区,210-冷却液流场槽,22-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0-冷却液分配槽,2201-分配段,2202-条状分隔凸起,23-第二冷却液分配区;
31-第一冷却液槽,32-第二冷却液槽;
41-第一燃料槽,42-第二燃料槽,43-第一氧气槽,44-第二氧气槽;
51-盲端端板,52-燃料电池电堆,53-第一集流板,54-第二集流板,55-气口端板,56-气口侧密封圈,57-盲端侧密封圈;
61-冷却液入口,62-冷却液出口,63-燃料入口,64-燃料出口,65-氧气入口,66-氧气出口;
71-定位连接孔,72-连接螺杆,73-连接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底”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盲端端板51为平板结构,即盲端端板51的侧面为平面。采用该种盲端端板51的燃料电池中,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上靠近盲端端板51的部分双极板,因距盲端端板51较近,在冷却液流动至燃料电池电堆的边缘位置时,冷却液容易与盲端端板51撞击而形成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影响冷却液在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内的均匀性;且燃料电池电堆边缘位置的双极板因仅能通过单侧的冷却液流场实现散热冷却,因而冷却效果较差,不利于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盲端端板51包括板体1,板体1的板面上具有冷却液流场、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入口61相对的第一冷却液槽31和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出口62相对的第二冷却液槽32,第一冷却液槽31和第二冷却液槽32分别位于冷却液流场的两侧。
如图2所示,冷却液流场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210,冷却液流场槽210的一端与第一冷却液槽31连通,冷却液流场槽210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51的板体1上设有冷却液流场、第一冷却液槽31和第二冷却液槽32,第一冷却液槽31和第二冷却液槽32分别位于冷却液流场区21的两侧。其中,冷却液流场区21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210,且冷却液流场槽21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冷却液槽31和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
由于第一冷却液槽31是和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入口61相对的,且第二冷却液槽32是和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出口62相对的。图3是图2中的A-A截面图。如图3所示,所以,向燃料电池通入冷却液,冷却液流动至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时,冷却液还会继续沿着对应的冷却液槽流动一定距离,即通过冷却液槽能对冷却液进行缓冲,避免冷却液流动至盲端端板51时直接和盲端端板51的板面撞击而形成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以使得冷却液能均匀地分散在靠近盲端端板51位置的双极板内,以提高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散热冷却效果。
同时,还在盲端端板51上设置有冷却液流场区21,冷却液流场区21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210,以供从第一冷却液槽31流入的冷却液流入,并将冷却液引导至第二冷却液槽32,以将冷却液排出。即通过在盲端端板51上设置冷却液流场区21,以对燃料电池电堆52边缘位置的双极板的另外一侧进行散热冷却,即实现对边缘位置的双极板的双侧进行散热的目的,以保证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的散热冷却效果,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同时设置冷却液流场区21还能避免冷却液撞击盲端端板51后直接返回,并通过冷却液流场区21引导冷却液经过盲端端板51后从第二冷却液槽32排出,提高缓冲效果,进一步减少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的产生,保证散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2所示,板体1的板面还具有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包括多条冷却液分配槽220。冷却液分配槽220的一端与第一冷却液槽31连通,冷却液分配槽220的另一端与冷却液流场槽210的一端连通,冷却液流场槽210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冷却液分配槽220包括至少二段依次相连的分配段2201,相邻的两个分配段2201之间均具有夹角。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冷却液流场区21和第一冷却液槽31之间设置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能将从冷却液入口61流动而来的冷却液引导分配至冷却液流场区21内的各个冷却液流场槽210中。同时,将冷却液分配槽220划分为至少二段依次相连的分配段2201,相邻的两个分配段2201之间均具有夹角,也即冷却液经过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的冷却液分配槽220后,冷却液会改变至少两次流向,进而使冷却液均匀地分散至冷却液流场区21的各个冷却液流场槽210内,保证燃料电池的效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冷却液分配槽220包括三段依次相连的分配段2201,第一段分配段2201和第三段分配段2201分别位于第二段分配段2201的两侧,第一段分配段2201与冷却液入口61连通,第三段分配段2201与冷却液流场槽210连通。
如图2所示,第一段分配段2201与第二段分配段2201呈钝角分布,第二段分配段2201与第三段分配段2201呈锐角分布,第三段分配段2201与冷却液流场槽210连接且第三段分配段2201与冷却液流场槽210呈钝角分布。
其中,第一段分配段2201与第二段分配段220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这样冷却液经过第一段分配段2201后会与第二段分配段2201的槽壁相互碰撞,并改变冷却液的流向,即使得冷却液能均匀地分散至第二分配段2201的各处位置,使得冷却液在冷却液分配槽220内分布均匀。
其中,第二段分配段2201与第三段分配段2201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这样冷却液第二段分配段2201后,相较于两个分配段2201之间呈钝角分布,呈锐角分布的两个分配段2201之间的夹角更小,因而冷却液与第三段分配段2201的槽壁相互碰撞后,流动方向改变的角度更大,使得冷却液在冷却液分配槽220内分布更加均匀。
其中,第三段分配段2201与冷却液流场槽210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这样冷却液经过第三段分配段2201后会与冷却液流场槽210的槽壁相互碰撞,并改变冷却液的流向,即使得冷却液能均匀地分散至冷却液流场槽210的各处位置,使得冷却液在冷却液流场槽210内分布均匀,以提高散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和第二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相同,第三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大于第二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且第三段分配段2201内设有条状分隔凸起2202,条状分隔凸起22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端分配段2201的延伸方向平行,条状分隔凸起2202与第三段分配段2201的两槽壁间隔布置。
通过设置第三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更大,会降低冷却液分配槽220的流阻,为了保证冷却液分配槽220各处位置流阻统一,因而在第三段分配段2201内设置条状分隔凸起2202,以使得条状分隔凸起2202能将第三段分配段2201划分成两个与第一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和第二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相同的部分,以确保冷却液分配槽220各处位置宽度相当且流阻一致,便于实现冷却液的均匀合理地分配。
同时,由于第二段分配段2201与第三段分配段2201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冷却液与第三段分配段2201的槽壁相互碰撞后,流动方向改变的角度更大,会损耗更多的能量,因此,通过将第三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设置成大于第二段分配段2201的宽度,以降低第三段分配段2201的流阻,以不影响冷却液在冷却液分配槽220的正常流动。
可选地,分配段2201与至少2个冷却液流场槽210连通。如图2所示,每个分配段2201与2个冷却液流场槽210连通,即一个分配段2201用于向二个冷却液流场槽210同时分配冷却液。这样就使得分配段2201的宽度远大于单个冷却液流场槽210的宽度。因而,使得冷却液分配区的流阻也远小于冷却液流场区21的流阻,降低流阻也便于冷却液在冷却液分配区内流动。
为了保证燃料电池功率密度,通常选择体积小,流量大的冷却液循环泵,泵送冷却液,因而,选择的冷却液循环泵有很大的限制。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将分配段2201的宽度设置成远大于冷却液流场槽210的宽度,以使得分配段2201的流阻尽可能地小,从而有更多种冷却液循环泵可以选择。
可选地,如图2所示,板体1的板面还具有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冷却液流场区21和第二冷却液槽32分别位于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两侧。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结构与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结构相同,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冷却液分配槽220的一端与冷却液流场槽210连通,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冷却液分配槽220的另一端与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和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分别位于冷却液流场区21的两侧。
如图2所示,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包括多条冷却液分配槽220,冷却液分配槽220包括至少二段依次相连的分配段2201,相邻的两个分配段2201之间均具有夹角。通过设置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与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的结构相同,使得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也具备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相同的作用,使冷却液能均匀地分配至冷却液流场区21,即冷却液的通入方向也可逆,这样冷却液经过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冷却液分配槽220后,冷却液会改变至少两次流向,进而使冷却液均匀地分散至冷却液流场区21的各个冷却液流场槽210内,保证燃料电池的效率。
其中,以第一冷却液槽31和冷却液入口61相对为例,气体通过过桥通道进入第一冷却液槽31后,进入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依次经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内的多个分配段2201后,进入冷却液流场区21的冷却液流场槽210内;冷却液经过冷却液流场区21后,则进入第二冷却液流场区21,依次经过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多个分配段2201后进入到第二冷却液槽32内,并通过和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的冷却液出口62排出,以带走热量实现散热。
可选地,如图3所示,盲端端板51的板面还具有缓冲槽,缓冲槽与第一冷却液槽31位于板体1的同侧。
其中,缓冲槽包括用于与燃料电池的燃料入口63相对的第一燃料槽41、用于与燃料电池的燃料出口64相对的第二燃料槽42、用于与燃料电池的氧气入口65相对的第一氧气槽43和用于与燃料电池的氧气出口66相对的第二氧气槽44中的至少一种。
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缓冲槽包括第一燃料槽41、第二燃料槽42、第一氧气槽43和第二氧气槽44。
其中,由于第一燃料槽41和第二燃料槽42是和燃料电池的燃料入口63和燃料出口64相对的,所以,向燃料电池通入氢气时,氢气流动至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时。如图3所示,氢气还会继续沿着对应的燃料槽流动一定距离,即通过燃料槽能对氢气进行缓冲,避免氢气流动至盲端端板51时直接和盲端端板51的板面撞击而形成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以使得氢气能均匀地分散在靠近盲端端板51位置的双极板内,以提高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的发电效果,保证燃料电池的性能。
其中,由于第一氧气槽43和第二氧气槽44是和燃料电池的氧气入口65和氧气出口66相对的,所以,向燃料电池通入氧气或空气时,氧气或空气流动至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时。如图3所示,氧气或空气还会继续沿着对应的氧气槽流动一定距离,即通过氧气槽能对氧气或空气进行缓冲,避免氧气或空气流动至盲端端板51时直接和盲端端板51的板面撞击而形成湍流、涡流等流体效应,以使得氧气或空气能均匀地分散在靠近盲端端板51位置的双极板内,以提高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的散热效果,保证燃料电池的性能。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燃料电池包括图2和图3所示的盲端端板51、燃料电池电堆52、第一集流板53、第二集流板54和气口端板55。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料电池的爆炸图。如图5所示,气口端板55、第一集流板53、燃料电池电堆52、第二集流板54和盲端端板51依次重叠布置,气口端板55、第一集流板53、燃料电池电堆52和第二集流板54均设有冷却液入口61和冷却液出口62,气口端板55、第一集流板53、燃料电池电堆52和第二集流板54的冷却液入口61均与第一冷却液槽31相对,气口端板55、第一集流板53、燃料电池电堆52和第二集流板54的冷却液出口62均与第二冷却液槽32相对。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口端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气口端板55的板面上设有冷却液入口61、冷却液出口62、燃料入口63、燃料出口64、氧气入口65和氧气出口66,以便于向燃料电池中注入氢气、氧气和冷却液,以及排走燃料电池中的氢气、氧气和冷却液。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集流板53的板面上设有冷却液入口61、冷却液出口62、燃料入口63、燃料出口64、氧气入口65和氧气出口66,且各个开口和气口端板55上的各个开口相对,以将氢气、氧气和冷却液引导至燃料电池电堆52。
其中,在燃料电池中集流板是用于收集电子的板体1。
如图5所示,燃料电池电堆52通常包括多个重叠的双极板,且每个双极板上均设有冷却液入口61、冷却液出口62、燃料入口63、燃料出口64、氧气入口65和氧气出口66,且各个开口相对,以使得燃料电池电堆52上能形成由多个冷却液入口61合并的通道、多个冷却液出口62合并的通道、多个冷燃料入口63合并的通道、多个燃料出口64合并的通道、多个氧气入口65合并的通道和多个氧气出口66合并的通道。以使得氢气、氧气和冷却液能通过各个通道注入双极板内发电,并通过各个通道从双极板内排出且带走热量。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集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二集流板54的板面上设有冷却液入口61、冷却液出口62、燃料入口63、燃料出口64、氧气入口65和氧气出口66,且各个开口和燃料电池电堆52上的各个通道相对,以将氢气、氧气和冷却液引导至盲端端板51。
其中,第一集流板53和第二集流板54中的一个收集燃料电池电堆52反应生成的电子,以构成燃料电池的负极,第一集流板53和第二集流板54中的另一个则构成燃料电池的正极。
如图5所示,盲端端板51的板面上设有与冷却液入口61相对的第一冷却液槽31、与冷却液出口62相对的第二冷却液槽32、与燃料入口63相对的第一燃料槽41、与燃料出口64相对的第二燃料槽42、与氧气入口65相对的第一氧气槽43,以及与氧气出口66相对的第二氧气槽44。通过设置各个缓冲槽能使得氢气、氧气和冷却液能均匀地分散在靠近盲端端板51位置的双极板内,以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同时,在盲端端板51的板面还设有冷却液流场区21,能实现对边缘位置的双极板的双侧进行散热的目的,以保证燃料电池电堆52的边缘位置的散热冷却效果,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
如图5所示,燃料电池还包括气口侧密封圈56和盲端侧密封圈57,气口侧密封圈56位于气口端板55和第一集流板53之间,盲端侧密封圈57位于第二集流板54和盲端端板51之间。
其中,气口侧密封圈56包括环绕气口端板55上的冷却液入口61、冷却液出口62、燃料入口63、燃料出口64、氧气入口65和氧气出口66的6个橡胶环,以避免将氢气、氧气和冷却液泄漏。
其中,盲端侧密封圈57包括环绕盲端端板51上第一燃料槽41、第二燃料槽42、第一氧气槽43和第二氧气槽44的4个橡胶环,以避免将氢气、氧气泄漏。同时,盲端侧密封圈57还包括同时环绕第一冷却液槽31、冷却液流场区21和第二冷却液槽32的橡胶环,以避免冷却液泄漏。
可选地,如图5所示,盲端端板51和气口端板55上均设有定位连接孔71,燃料电池还包括连接螺杆72和连接螺母73,连接螺杆72的一端依次穿过气口端板55和盲端端板51的定位连接孔71与连接螺母73连接。
其中,气口端板55和盲端端板51的板面上的两侧区域均设有5个定位连接孔71,相应地,对应设置有10个连接螺杆72和10个连接螺母73。且气口端板55和盲端端板51上插入10个连接螺杆72后,第一集流板53、燃料电池电堆52和第二集流板54均被限制在连接螺杆72之间,因而将气口端板55、第一集流板53、燃料电池电堆52、第二集流板54和盲端端板51固定连接在一起。
以上,并非对本公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公开已通过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公开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盲端端板包括板体(1),所述板体(1)的板面上具有冷却液流场区(21)、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入口(61)相对的第一冷却液槽(31)和用于与燃料电池的冷却液出口(62)相对的第二冷却液槽(32),所述第一冷却液槽(31)和所述第二冷却液槽(32)分别位于所述冷却液流场区(21)的两侧;
所述冷却液流场区(21)包括多条冷却液流场槽(210),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31)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端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的板面上还具有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所述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包括多条冷却液分配槽(220);
所述冷却液分配槽(22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31)连通,所述冷却液分配槽(220)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所述冷却液分配槽(220)包括至少二段依次相连的分配段(2201),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配段(2201)之间均具有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盲端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分配槽(220)包括三段依次相连的所述分配段(2201),第一段所述分配段(2201)和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分别位于第二段所述分配段(2201)的两侧,第一段所述分配段(2201)与所述冷却液入口(61)连通,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连通;
第一段所述分配段(2201)与第二段所述分配段(2201)呈钝角分布,第二段所述分配段(2201)与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呈锐角分布,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连接且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呈钝角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盲端端板,其特征在于,第一段所述分配段(2201)的宽度和第二段所述分配段(2201)的宽度相同,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的宽度大于第二段所述分配段(2201)的宽度,且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内设有条状分隔凸起(2202),所述条状分隔凸起(2202)的延伸方向与第三端所述分配段(2201)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条状分隔凸起(2202)与第三段所述分配段(2201)的两槽壁间隔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盲端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的板面还具有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所述冷却液流场区(21)和所述第二冷却液槽(3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两侧;
所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结构与所述第一冷却液分配区(22)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冷却液分配槽(220)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连通,所述述第二冷却液分配区(23)的冷却液分配槽(22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32)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盲端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的板面还具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31)位于所述板体(1)的同侧;
所述缓冲槽包括用于与燃料电池的燃料入口(63)相对的第一燃料槽(41)、用于与燃料电池的燃料出口(64)相对的第二燃料槽(42)、用于与燃料电池的氧气入口(65)相对的第一氧气槽(43)和用于与燃料电池的氧气出口(66)相对的第二氧气槽(44)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盲端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段(2201)与至少2个所述冷却液流场槽(210)连通。
8.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盲端端板(51)、燃料电池电堆(52)、第一集流板(53)、第二集流板(54)和气口端板(55),
所述气口端板(55)、所述第一集流板(53)、所述燃料电池电堆(52)、所述第二集流板(54)和所述盲端端板(51)依次重叠布置,所述气口端板(55)、所述第一集流板(53)、所述燃料电池电堆(52)和所述第二集流板(54)均设有冷却液入口(61)和冷却液出口(62),所述气口端板(55)、所述第一集流板(53)、所述燃料电池电堆(52)和所述第二集流板(54)的冷却液入口(61)均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槽(31)相对,所述气口端板(55)、所述第一集流板(53)、所述燃料电池电堆(52)和所述第二集流板(54)的冷却液出口(62)均与所述第二冷却液槽(32)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还包括气口侧密封圈(56)和盲端侧密封圈(57),所述气口侧密封圈(56)位于所述气口端板(55)和所述第一集流板(53)之间,所述盲端侧密封圈(57)位于所述第二集流板(54)和所述盲端端板(5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盲端端板(51)和所述气口端板(55)上均设有定位连接孔(71);
所述燃料电池还包括连接螺杆(72)和连接螺母(73),所述连接螺杆(72)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气口端板(55)和所述盲端端板(51)的定位连接孔(71)与所述连接螺母(73)连接。
CN202011624824.8A 2020-12-31 2020-12-31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Active CN1123318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4824.8A CN112331880B (zh) 2020-12-31 2020-12-31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24824.8A CN112331880B (zh) 2020-12-31 2020-12-31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880A true CN112331880A (zh) 2021-02-05
CN112331880B CN112331880B (zh) 2021-05-28

Family

ID=74301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4824.8A Active CN112331880B (zh) 2020-12-31 2020-12-31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188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3446A (zh) * 2021-03-02 2021-06-22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倾斜式燃料电池电堆及封装结构
CN113437343A (zh) * 2021-05-31 2021-09-24 北京氢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CN113675427A (zh) * 2021-07-09 2021-11-19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密封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CN115347211A (zh) * 2022-10-20 2022-11-15 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7728Y (zh) * 2007-07-27 2008-09-17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复合端板
CN103746123A (zh) * 2014-02-18 2014-04-23 武汉理工大学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及其构成的电堆
US20150104729A1 (en) * 2013-10-11 2015-04-16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cell
CN104995777A (zh) * 2012-12-27 2015-10-21 智慧能量有限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的流体流动板
CN109378504A (zh) * 2018-12-05 2019-02-22 江苏氢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气体压力缓冲和增湿功能的电堆端板
CN211265631U (zh) * 2019-11-15 2020-08-1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堆端板及电堆结构
CN111883795A (zh) * 2020-06-17 2020-11-03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一种燃料电池用预热型端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7728Y (zh) * 2007-07-27 2008-09-17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复合端板
CN104995777A (zh) * 2012-12-27 2015-10-21 智慧能量有限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的流体流动板
US20150104729A1 (en) * 2013-10-11 2015-04-16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cell
CN103746123A (zh) * 2014-02-18 2014-04-23 武汉理工大学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及其构成的电堆
CN109378504A (zh) * 2018-12-05 2019-02-22 江苏氢电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气体压力缓冲和增湿功能的电堆端板
CN211265631U (zh) * 2019-11-15 2020-08-1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堆端板及电堆结构
CN111883795A (zh) * 2020-06-17 2020-11-03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 一种燃料电池用预热型端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3446A (zh) * 2021-03-02 2021-06-22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倾斜式燃料电池电堆及封装结构
CN113437343A (zh) * 2021-05-31 2021-09-24 北京氢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CN113675427A (zh) * 2021-07-09 2021-11-19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密封结构及其组装方法
CN115347211A (zh) * 2022-10-20 2022-11-15 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的冷却液流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1880B (zh) 2021-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31880B (zh) 燃料电池的盲端端板和燃料电池
RU2269842C2 (ru) Блок топлив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на твердом полимерном электролите, батарея топлив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и способ подачи химически активного газа в топливный элемент
CN114094134B (zh) 一种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RU2262160C2 (ru) Блок топлив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на твердом полимерном электролите, батарея топлив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и способ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блока топливных элементов
CN100367533C (zh) 燃料电池堆叠的冷却系统
CN109904484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及燃料电池
US20030091880A1 (en) Novel unitized regenerative fuel cell with bifunctional fuel cell humidifier and water electrolyzer
US8435690B2 (en) Fuel cell stack with coolant pump and fuel cell system using the same
KR100938023B1 (ko) 연료 전지용 공냉식 금속 분리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연료 전지 스택
KR101240976B1 (ko) 차량용 연료전지의 냉각 시스템
CN114400347B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CN111370744A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电堆组的分配歧管
US8053125B2 (en) Fuel cell having buffer and seal for coolant
US7041407B2 (en) Separator plate structure for fuel cell stack
CN217035679U (zh) 一种金属双极板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CN113991137A (zh) 双极板导流区结构、双极板和燃料电池
CN219286457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冷却流场结构
CN116826094A (zh) 一种氢燃料电池用导流型多孔流道及双极板结构
CN100511792C (zh) 对氢气进出通道及循环利用优化设计的集成式燃料电池
KR101406518B1 (ko) 분리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연료전지
US20230268521A1 (en) Bipolar plate and fuel cell stack
CN115064722A (zh) 一种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散热金属冲压双极板
CN214411259U (zh) 燃料电池的冷却液流场板、双极板和燃料电池
US11342575B2 (en) Fuel cell stack
CN220358139U (zh) 空冷燃料电池电堆及其双极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8

Address after: 430000 Building 1, No. 99, Weilai Third Road,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rove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09-6, 4th floor, building a, overseas talents building,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999 Gaoxin Avenue, Wuhan Free Trade Zone, 430205,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an central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Ltd.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Blind end plates and fuel cells for fuel cells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528

Pledgee: Jinan Luneng Kaiyuan Group Co.,Ltd.

Pledgor: Grove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98000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