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27046B -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27046B
CN112327046B CN202011242008.0A CN202011242008A CN112327046B CN 112327046 B CN112327046 B CN 112327046B CN 202011242008 A CN202011242008 A CN 202011242008A CN 112327046 B CN112327046 B CN 1123270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power
sequence
value
total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420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27046A (zh
Inventor
袁全波
王慧娟
魏国晟
李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ji Taichuan Technology Lang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201124200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2704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270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70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270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270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1/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electric power or power fact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3Clustering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06F18/241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relat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e.g. parametric or non-parametric approaches
    • G06F18/2411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relat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model, e.g. parametric or non-parametric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proximity to a decision surface, e.g.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12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using genetic models
    • G06N3/126Evolutionary algorithms, e.g. genetic algorithms or genetic program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测量设定时间段内所有负荷的运行功率,提取负荷特征集;对监测总功率序列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选定中心点值最大的聚类,构建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比较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之间的距离,识别出最大贡献负荷;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进行估计;将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从原监测总功率序列中减去,并进行误差校验;重复步骤2到步骤5,直到所有负荷分解完成。本发明对目前电网环境环境下的智能电表监测数据进行负荷分解,模型操作简单,在提高负荷分解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计算成本。

Description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负荷监测是实现智能用电、节电的第一步工作,也是实现智能用电的重要环节。了解电能的消耗情况,才能对电力消耗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有效的节能措施,激发高效的用电方式。电力负荷监测对电力系统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如电网调峰、负荷削峰填谷、负荷预测、负荷建模等,负荷监测是电力系统优化和管理的基础。更进一步说,为了实现智能电网的配电网重构、故障定位、分布式电源并网规划等高级功能,就需要深入用户内部,监测用户内部的负荷用电细节。通过用电细节反馈,可以实现电力部门的需求响应,达到有效的能源节省,对居民用户、电网和全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是实现电力负荷监测的重要手段,目前的研究多采用高频负荷特征,而作为智能电网主要用户量测设备,智能电表只能测量秒级以上的低频数据。利用现有的智能电网量测体系的实现方案更利于推广,但由于低频负荷特征提供的信息少,目前的负荷种类复杂,对采用低频特征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了解决低频采样环境下将总的负荷信息分解为单独负荷信息这一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如何使硬件开销更少、监测效率更高的难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对目前电网环境环境下的智能电表监测数据进行负荷分解,模型操作简单,在提高负荷分解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计算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测量设定时间段内所有负荷的运行功率,提取负荷特征集;
步骤2,对监测总功率序列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选定中心点值最大的聚类,构建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
步骤3,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比较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之间的距离,识别出最大贡献负荷;
步骤4,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进行估计;
步骤5,将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从原监测总功率序列中减去,并进行误差校验;
步骤6,重复步骤2到步骤5,直到所有负荷分解完成。
可选的,所述步骤1,测量设定时间段内所有负荷的运行功率,提取负荷特征集,具体包括:
在设定时间段T内,获取各负荷运行的功率值组成训练数据库DT
从训练数据库中提取每种负荷的运行曲线通过减去阈值的方式进行去噪处理后构成负荷特征集S={Si}。
可选的,所述步骤2,对监测总功率序列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选定中心点值最大的聚类,构建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具体包括:
对监测总功率序列P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
中心值最大的聚类中的功率值被提取后,其它值均设置为0得到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Aj
可选的,所述步骤3,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比较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之间的距离,识别出最大贡献负荷,具体包括:
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Si
计算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Aj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Si之间的距离,如下:
D(Aj,Si)=DTW(Aj,Si);
选取距离最短的特征序列对应的负荷作为当前最大贡献负荷。
可选的,所述步骤4,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进行估计,具体包括:
步骤4.1,将负荷特征集按照运行周期进行分割,用作功率值估计的训练数据;
步骤4.2,使用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回归算法的c和g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步骤4.3,使用功率做为唯一特征,采用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进行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估计,处理为与P等长的序列Aj'。
可选的,所述步骤5,将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从原监测总功率序列中减去,并进行误差校验,具体包括:
步骤5.1,按照下式计算不包括当前最大贡献负荷运行的新的总功率序列:
P=P-Aj'
步骤5.2,对当前新的总功率序列进行误差校验,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检查当前新的总功率序列,若功率值出现负值,认为有估计误差,将该值设置为前后两个功率值的平均值,并反过去调整支持向量回归算法估计的功率值;
第二,如果聚类后获得的子序列短于特征中对应负荷的子序列,认为有估计误差,将错误的聚类功率值调整为该聚类邻居的中心值,并补偿先前的功率估计;
第三,标识为同一负荷的多个同时运行状态的值被认为是估计误差,重新将最大贡献负荷识别为距离与Aj次近的负荷。
可选的,所述步骤6中,重复步骤2到步骤5,直到所有负荷分解完成,具体为:
迭代进行步骤2到步骤5的过程,直至只剩恒运行负荷为止,所述恒运行负荷指的是在运行期间功率无明显变化的负荷。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采用模糊聚类识别对功率贡献最大的负荷,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可对功率贡献最大的负荷运行期间的功率值进行估计,算法提出基础是贡献最大的负荷的功率序列与监测总功率序列相似度最大,对目前电网环境环境下的智能电表监测数据进行负荷分解;可适用于时间采样间隔为1分钟的监测量功率数据的负荷分解,采样环境适应性强,硬件成本低,且能达到较高的负荷分解准确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4种典型家用负荷的监测功率值;
图3为本发明多次将功率值聚类结果的对比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回归算法的c和g参数进行优化的流程;
图5为本发明基因编码结构;
图6(a)为本发明利用AMPds2数据集中冰箱负荷估计值和测量值对比图;
图6(b)为本发明利用AMPds2数据集中空调负荷估计值和测量值对比图;
图6(c)为本发明利用AMPds2数据集中网络设备负荷估计值和测量值对比图;
图6(d)为本发明利用AMPds2数据集中熨烫机负荷估计值和测量值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对目前电网环境环境下的智能电表监测数据进行负荷分解,模型操作简单,在提高负荷分解准确率的同时,降低了计算成本。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测量设定时间段内所有负荷的运行功率,提取负荷特征集;
步骤2,对监测总功率序列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选定中心点值最大的聚类,构建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
步骤3,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比较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之间的距离,识别出最大贡献负荷;
步骤4,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进行估计;
步骤5,将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从原监测总功率序列中减去,并进行误差校验;
步骤6,重复步骤2到步骤5,直到所有负荷分解完成。
其中,所述步骤1,测量设定时间段内所有负荷的运行功率,提取负荷特征集,具体包括:
在设定时间段T内,获取各负荷运行的功率值组成训练数据库DT
从训练数据库中提取每种负荷的运行曲线通过减去阈值的方式进行去噪处理后构成负荷特征集S={Si},由于所选设备的最小功率大于30瓦,因此预设阈值设置为30瓦。
本实施例以公共数据集AMPds2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的户内用电负荷熨烫机、空调、网络设备、冰箱的部分功率监测值,见图2所示,数据采样间隔为1分钟。考虑到用户习惯对特征集的影响,设定时间T至少包含一周,为了减少侵入性,确定T=7天。
所述步骤2,对监测总功率序列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选定中心点值最大的聚类,构建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具体包括:
对监测总功率序列P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
中心值最大的聚类中的功率值被提取后,其它值均设置为0得到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Aj
几次聚类的结果见图3,其中横坐标表示聚类得到的簇编号,功率点用小星号表示,每个簇的中心值用略大的星号表示。每次聚类的结果中,中心值最大的聚类即为当前最大贡献的负荷运行的功率值类,将其中的功率值提取后,其它值均设置为0得到总功率序列Aj
总功率序列Aj与特征集中的特征序列Si最相似的负荷被认为是对当前总功率序列贡献最大的负荷。由于Aj和Si序列的长短不同,为了衡量两者之间的相似性,通过计算Aj和Si动态时间规整距离来判断识别当前最大贡献的用电负荷。
所述步骤3,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比较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之间的距离,识别出最大贡献负荷,具体包括:
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Si
计算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Aj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Si之间的距离,如下:
D(Aj,Si)=DTW(Aj,Si);
选取距离最短的特征序列对应的负荷作为当前最大贡献负荷。
其中,Aj表示为Aj=[x(1),x(2),...,x(t)]T,Si表示为Si=[y(1),y(2),...,y(T)]T,Aj和Si之间的动态时间规整距离的计算方法如下:
首先,计算Aj和Si各元素之间的成对距离存储在本地成本矩阵Ct×T中,有:
Ct×T={C(m,n)}m=1,2,...,t;n=1,2,...,T
C(m,n)=d(x(m),y(n))m=1,2,...,t;n=1,2,...,T
其中,C(m,n)为Ct×T中m行n列的元素,即为x(m)和y(n)之间的欧式距离,即:
d(x(m),y(n))=|x(m)-y(n)|
其次,设Aj和Si之间从(1,1)到(m,n)的规整路径为p=(p1,p2,...,pk,...pl),其中pk=(mk,nk)∈{1,2,...,m}×{1,2,...,n},边界条件约束为:
p1=(1,1),pl=(m,n)
m1≤m2≤...≤ml,n1≤n2≤...≤nl
pk+1-pk∈{(1,1),(0,1),(1,0)}
l为路径长度,则规整路径p的累积距离为:
Figure GDA0002859874650000061
其中,k∈{1,2,...,l},l∈[max(m,n),m+n-1]。
最后,采用下式所示的动态规划算法搜索Aj和Si之间的最佳路径,得到最短累积距离D(t,T),得到:
DTW(Aj,Si)=D(t,T)
即为总功率序列段Aj和Si的距离。
所述步骤4,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进行估计,具体包括:
步骤4.1,将负荷特征集按照运行周期进行分割,用作功率值估计的训练数据;
步骤4.2,使用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回归算法的c和g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优化流程如图4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对c和g参数进行基因编码,基因编码结构见图5,初始化种群构建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功率序列进行估计;
其次,通过计算估计的功率序列P与测量的真实功率序列之间的欧式距离d获得序列的估计误差Ec,即:
Figure GDA0002859874650000071
将序列的估计误差Ec作为适应度值,Ec越小,则参数的值越优;
最后,按照图4的流程,经过选择、交叉、变异等过程,迭代计算得到最优的c和g,进行c、g参数优化后,即可使用现成的模型进行训练和估计;
步骤4.3,使用功率做为唯一特征,采用步骤4.3得到的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进行训练,并进行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估计,得到与P等长的序列Aj'。
所述步骤5,将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从原监测总功率序列中减去,并进行误差校验,具体包括:
步骤5.1,按照下式计算不包括当前最大贡献负荷运行的新的总功率序列:
P=P-Aj'
步骤5.2,对当前新的总功率序列进行误差校验,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检查当前新的总功率序列,若功率值出现负值,认为有估计误差,将该值设置为前后两个功率值的平均值,并反过去调整支持向量回归算法估计的功率值;
第二,如果聚类后获得的子序列短于特征中对应负荷的子序列,认为有估计误差,将错误的聚类功率值调整为该聚类邻居的中心值,并补偿先前的功率估计;
第三,标识为同一负荷的多个同时运行状态的值被认为是估计误差,重新将最大贡献负荷识别为距离与Aj次近的负荷。
所述步骤6中,重复步骤2到步骤5,直到所有负荷分解完成,具体为:
迭代进行步骤2到步骤5的过程,直至只剩恒运行负荷为止,所述恒运行负荷指的是在运行期间功率无明显变化的负荷。由于恒运行的负荷在运行期间功率变化不大,聚类算法只能将功率值分为2类及以上,所以当只剩恒运行负荷在运行时,该方法不再试用,只需直接估计恒运行负荷的功率值即可。本发明从AMPds数据集中选取了1周的数据用于特征集提取,1周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4种用电负荷冰箱、空调、网络设备、熨烫机的估计值和测量值对比见图6(a)至图6(d)。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采用模糊聚类识别对功率贡献最大的负荷,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可对功率贡献最大的负荷运行期间的功率值进行估计,提出基础是贡献最大的负荷的功率序列与监测总功率序列相似度最大,对目前电网环境环境下的智能电表监测数据进行负荷分解;可适用于时间采样间隔为1分钟的监测量功率数据的负荷分解,采样环境适应性强,硬件成本低,且能达到较高的负荷分解准确率。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3)

1.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测量设定时间段内所有负荷的运行功率,提取负荷特征集;
步骤2,对监测总功率序列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选定中心点值最大的聚类,构建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
步骤3,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比较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之间的距离,识别出最大贡献负荷;
步骤4,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进行估计;
步骤5,将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从原监测总功率序列中减去,并进行误差校验;
步骤6,重复步骤2到步骤5,直到所有负荷分解完成;
所述步骤1,测量设定时间段内所有负荷的运行功率,提取负荷特征集,具体包括:
在设定时间段T内,获取各负荷运行的功率值组成训练数据库DT
从训练数据库中提取每种负荷的运行曲线通过减去阈值的方式进行去噪处理后构成负荷特征集S={Si};
所述步骤2,对监测总功率序列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选定中心点值最大的聚类,构建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具体包括:
对监测总功率序列P中的功率值进行模糊聚类;
中心值最大的聚类中的功率值被提取后,其它值均设置为0得到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Aj
所述步骤3,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比较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之间的距离,识别出最大贡献负荷,具体包括:
基于负荷特征集,提取各负荷的特征序列Si
计算待分解的总功率序列Aj与各负荷的特征序列Si之间的距离,如下:
D(Aj,Si)=DTW(Aj,Si);
选取距离最短的特征序列对应的负荷作为当前最大贡献负荷;
所述步骤4,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对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进行估计,具体包括:
步骤4.1,将负荷特征集按照运行周期进行分割,用作功率值估计的训练数据;
步骤4.2,使用遗传算法对支持向量回归算法的c和g参数进行优化,得到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步骤4.3,使用功率做为唯一特征,采用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进行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估计,处理为与P等长的序列Aj'。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将最大贡献负荷的功率值从原监测总功率序列中减去,并进行误差校验,具体包括:
步骤5.1,按照下式计算不包括当前最大贡献负荷运行的新的总功率序列:
P=P-Aj'
步骤5.2,对当前新的总功率序列进行误差校验,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检查当前新的总功率序列,若功率值出现负值,认为有估计误差,将该值设置为前后两个功率值的平均值,并反过去调整支持向量回归算法估计的功率值;
第二,如果聚类后获得的子序列短于特征中对应负荷的子序列,认为有估计误差,将错误的聚类功率值调整为该聚类邻居的中心值,并补偿先前的功率估计;
第三,标识为同一负荷的多个同时运行状态的值被认为是估计误差,重新将最大贡献负荷识别为距离与Aj次近的负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重复步骤2到步骤5,直到所有负荷分解完成,具体为:
迭代进行步骤2到步骤5的过程,直至只剩恒运行负荷为止,所述恒运行负荷指的是在运行期间功率无明显变化的负荷。
CN202011242008.0A 2020-11-09 2020-11-09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Active CN1123270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2008.0A CN112327046B (zh) 2020-11-09 2020-11-09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2008.0A CN112327046B (zh) 2020-11-09 2020-11-09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7046A CN112327046A (zh) 2021-02-05
CN112327046B true CN112327046B (zh) 2021-09-07

Family

ID=74316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42008.0A Active CN112327046B (zh) 2020-11-09 2020-11-09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270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4346B (zh) * 2021-05-25 2022-10-18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非侵入式负荷分解的用电异常检测方法和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95098A2 (en) * 2011-11-21 2013-05-22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 appliance based on users' feedback information
CN106936129A (zh) * 2017-03-23 2017-07-07 东北大学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电力负荷辨识方法及系统
CN108846530A (zh) * 2018-09-28 2018-11-20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基于“聚类-回归”模型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CN110009145A (zh) * 2019-03-29 2019-07-12 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时频变换特征提取及自回归趋势预测技术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8942A (zh) * 2010-12-13 2014-08-20 美国弗劳恩霍夫股份公司 用于非侵入式负载监测的方法和系统
CN103413253B (zh) * 2013-09-04 2016-05-1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经济、气象因素的年最大负荷分类预测方法
CN106485262B (zh) * 2016-09-09 2020-02-07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晋城供电公司 一种母线负荷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95098A2 (en) * 2011-11-21 2013-05-22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 appliance based on users' feedback information
CN106936129A (zh) * 2017-03-23 2017-07-07 东北大学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电力负荷辨识方法及系统
CN108846530A (zh) * 2018-09-28 2018-11-20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基于“聚类-回归”模型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
CN110009145A (zh) * 2019-03-29 2019-07-12 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时频变换特征提取及自回归趋势预测技术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for Electric Power Sysetms Using the PSO-SVR and FCM Clustering Techniques》;Duan, Pan;《ENERGIES 》;20110120;第4卷(第1期);173-18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27046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36129B (zh)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电力负荷辨识方法及系统
CN107578288B (zh) 一种考虑用户用电模式差异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
CN109598451A (zh) 一种基于pca与lstm神经网络的非侵入式负荷辨识方法
CN107392391A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电力负荷用电分解方法
CN109193630B (zh) 一种柔性负荷可调区间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0416995B (zh) 一种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和装置
CN113191253A (zh) 一种边缘机器学习下基于特征融合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方法
CN109904854B (zh) 一种面向需求响应的家庭电路负荷分解方法及系统
CN113805138A (zh) 一种基于参数有向遍历的智能电表误差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12327046B (zh)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方法
CN115577978A (zh) 一种配电网目标投资决策要素权重系数测算方法
CN113595071A (zh) 台区用户辨识与电压影响评估方法
Huang et al. Designing customized energy services based on disaggregation of heating usage
CN118536646A (zh) 一种区域中长期动态碳排放因子的预测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8137582A (zh) 基于区域级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多目标动态调度方法及系统
CN117477536A (zh) 一种考虑光伏的居民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方法、系统及介质
CN116951780A (zh) 一种智能中央热水器管理方法和系统
Aman et al. Learning to reduce: A reduce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prediction ensemble
Zheng et al. Non-intrusive load monitoring based on the graph least squares reconstruction method
CN116249186A (zh) 无线网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322063B (zh) 一种耗电功率仿真预测方法及存储介质
Chen et al. Clustering-based Two-stage Probabilistic Small-sign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Power Systems with Uncertainties
Ming et al. Electrical load prediction in energy internet via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pproach
CN112379159A (zh) 一种基于电器运行模式的非侵入式家用负荷分解方法
CN112993993A (zh) 基于改进型差分进化算法的非侵入式电力负荷感知识别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10

Address after: A07, 1st Floor, Office Building, No. 85 Huizhi Road, Long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ci District, Langfang City, Hebei Province, 065000

Patentee after: Zhengji Taichuan Technology (Langf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065000 AI min Dong Road, Langfang, Hebei Province, No. 133

Patentee before: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