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03773A -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03773A
CN112303773A CN202011572780.9A CN202011572780A CN112303773A CN 112303773 A CN112303773 A CN 112303773A CN 202011572780 A CN202011572780 A CN 202011572780A CN 112303773 A CN112303773 A CN 112303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ultrasonic
indoor
exchange reg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727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岩民
刘玉习
房玉成
李荣泉
房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Jintuo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iantong Hui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Jintuo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iantong Hui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Jintuo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Tiantong Huiz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Jintuo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727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037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03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03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换热调控系统包括墙体、换热调控组件、换热机、控制组件、真空泵和温度传感组件;换热调控组件包括保温层、超声波反射层以及超声波发射单元,保温层的外表面包覆有超声波反射层,超声波反射层开设有超声波入口,超声波发射单元产生的超声波通过超声波入口进入保温层;超声波反射层与换热机之间形成封闭空间,真空泵与封闭空间连通,且与控制组件电连接;温度传感组件包括与控制组件电连接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换热调控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对建筑墙体换热性能的不同需求,能够有效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能耗指的是建筑使用能耗,通常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和空调能耗的占比最大,这是由于我国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所导致的,因此低能耗建筑成为了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的发展方向。
低能耗建筑是指在围护结构、能源和设备系统、照明、智能控制、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综合选用各项节能技术,能耗水平远低于常规建筑的建筑物。低能耗建筑一方面利用再生能源对建筑提供能源供给,另一方面对建筑自身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其中建筑自身的保温结构对于低能耗建筑的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应用于建筑的换热调控系统的保温结构通常为设置于墙体外表面的保温层,虽然可以提高隔热效果,但是其不能充分利用室内和室外的温差情况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在温度调节过程中只能依赖空调系统,增大了能量消耗,导致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建筑换热调控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调控系统的保温结构不能充分利用建筑室内和室外的温差情况对建筑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包括墙体、换热调控组件、换热机、控制组件、真空泵以及温度传感组件;
所述换热调控组件包括保温层、超声波反射层以及超声波发射单元,所述超声波发射单元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保温层的外表面包覆有所述超声波反射层,所述超声波反射层开设有超声波入口,所述超声波发射单元产生的超声波通过所述超声波入口进入所述保温层,所述墙体与所述保温层一侧表面的超声波反射层贴合;
所述超声波反射层与所述换热机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封闭空间连通,且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用于对所述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
所述温度传感组件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墙体表面,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换热机的外表面,且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机包括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和热管,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保温层相对所述墙体一侧表面的超声波反射层贴合,所述热管设于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且所述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进行热交换,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金属板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填充有聚氨酯泡沫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声波入口设置于所述超声波反射层的中部位置,且所述超声波入口相对所述超声波反射层倾斜设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的建筑的换热调控方法,包括:
控制室内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并确定室内温度是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若所述室内温度高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则控制空调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并控制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温度;
判断所述室外温度是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
若所述室外温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向保温层发射超声波。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室外温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室内温度低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则控制空调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并控制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温度;
判断所述室外温度是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
若所述室外温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向所述保温层发射超声波。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室外温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室内温度位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则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
本发明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墙体表面设置换热调控组件,保温层在超声波发射单元和超声波反射层的协同作用下具有更好的传热系数,极大地提高了换热调控系统的室内外热交换效率。同时,在超声波发射单元未开启时,保温层也具备良好的保温效果。
(2)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换热调控组件和换热机之间设置封闭空间,并通过真空泵对其进行抽真空,从而在需要对室内进行保温时可以阻隔热量的传递,进一步改善保温效果;通过设置换热机,可以迅速对室内外热量进行传递,进一步改善了传热效率。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对建筑墙体换热性能的不同需求,从而更好地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方法的实现流程示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包括墙体10、换热调控组件20、换热机30、控制组件40、真空泵50以及温度传感组件。其中,换热调控组件20包括保温层21、超声波反射层22以及超声波发射单元23,超声波发射单元23与控制组件40电连接,保温层21的外表面包覆有超声波反射层22,超声波反射层22开设有超声波入口220,超声波发射单元23产生的超声波通过超声波入口220进入保温层21,墙体10与保温层21一侧表面的超声波反射层22贴合。超声波反射层22与换热机30之间形成封闭空间70,真空泵50与封闭空间70连通,且与控制组件40电连接,用于对封闭空间70进行抽真空。温度传感组件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61和室外温度传感器62,室内温度传感器61设于墙体10表面,室外温度传感器62设于换热机30的外表面,且室内温度传感器61和室外温度传感器62均与控制组件40电连接。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40用于对换热调控系统的其他组件进行控制。例如,控制组件40用于对真空泵5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以便在需要时对封闭空间70进行抽真空。当封闭空间70处于真空状态时,热量无法在超声波反射层22与换热机30之间进行传导,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控制组件40还用于获取温度传感组件(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61和室外温度传感器62)采集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并据此对超声波发射单元23进行控制。上述的保温层21在通常状态下(超声波发射单元23处于关闭状态)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当超声波发射单元23开启时,超声波发射单元23产生的超声波作用于超声波反射层包覆的保温层21上,使得保温层21的材料分子产生高频振动,不断拉伸和挤压保温层21的材料分子,使得保温层21的材料分子孔隙直径发生变化,缩短了热量在多孔介质传导过程中的传热路径,可以极大提高保温层21的传热系数,此时有利于室内热量传导至换热机30,或者室外热量通过换热机30和保温层21传导至室内,极大提高了室内外热交换效率。封闭空间70还可以开设有开口,开口处设置开关,例如可以为电磁阀,当需要对封闭空间70进行充气时,控制电磁阀打开,此时开口与外部空气连通,封闭空间70可以进行充气。当对封闭空间70进行抽真空时,控制电磁阀关闭即可确保封闭空间70的封闭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可用于建筑中,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且需要降低室内温度时,控制组件40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23工作,超声波发射单元23产生的超声波作用于保温层21上,提高了保温层21的传热系数,室内热量通过保温层21传导至换热机30,并通过换热机30传导至室外,从而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
当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且需要提高室内温度时,控制组件40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23工作,超声波发射单元23产生的超声波作用于保温层21上,提高了保温层21的传热系数,室外热量通过换热机30传导至保温层21,并通过保温层21传导至室内,从而有助于提高室内温度。
当需要对室内进行保温时,控制组件40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23关闭,同时控制真空泵50对封闭空间70进行抽真空,以使得封闭空间70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此时保温层21的传热系数低,同时封闭空间70阻隔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墙体10表面设置换热调控组件20,保温层21在超声波发射单元23和超声波反射层22的协同作用下具有更好的传热系数,极大地提高了换热调控系统的室内外热交换效率。同时,在超声波发射单元23未开启时,保温层21也具备良好的保温效果。
(2)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换热调控组件20和换热机30之间设置封闭空间70,并通过真空泵50对其进行抽真空,从而在需要对室内进行保温时可以阻隔热量的传递,进一步改善保温效果;通过设置换热机30,可以迅速对室内外热量进行传递,进一步改善了传热效率。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对建筑墙体换热性能的不同需求,从而更好地降低能耗。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为了描述方便,将包覆于保温层21的相对两侧面的超声波反射层22分别记为第一超声波反射层221和第二超声波反射层222,第一超声波反射层221与墙体10贴合。请参阅图2,换热机30包括第一金属板31、第二金属板32和热管33,第一金属板31与保温层22相对墙体10一侧表面的超声波反射层22(即第二超声波反射层222)贴合,热管33的数量可以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其设于第一金属板31和第二金属板32之间,且热管3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金属板31和第二金属板32进行热交换,室外温度传感器62设于第二金属板32表面。
热管33是一种传热元件,其充分利用热传导原理与制冷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利用蒸发制冷,使得热管两端温度差较大,热量可以快速传导,从而可以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热管33包括管壳、吸液芯,第一金属板31和第二金属板32相当于热管33两端的端盖,将管内抽至预设压强(例如1.3ⅹ101~1.3ⅹ104Pa的负压)后充以适量的工作液体,使得津贴管内壁毛细多孔材料中的吸液芯充满液体后加以密封。在使用过程中,管的一端为蒸发段,另一端则为冷凝段,当热管的一端受热时毛细芯中的液体蒸发液化,蒸汽在微小的压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热量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蒸发段。通过循环,则热量可以由一端传至另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金属板32与室外环境直接接触,第一金属板31与保温层21进行传热,通过热管33可以实现室内外热量的传递,极大提高了热量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换热机30传热过程中热量通过热管33快速传递,在第一金属板31和第二金属板32之间还填充有聚氨酯泡沫板。聚氨酯材料导热系数低,热工性能好,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作用。不仅如此,聚氨酯材料还具有防火、阻燃、耐高温、防水、防潮、隔热性能,有助于提高换热调控系统的整体性能,例如防火、阻燃、隔热性能等。
进一步地,超声波入口220设置于超声波反射层22的中部位置,且超声波入口220相对超声波反射层22倾斜设置。超声波发射单元23超声波发射口朝向所述超声波入口220设置,确保超声波发射单元23产生的超声波能够进入保温层21并在保温层21内多次进行反射,使得保温层22各位置的传热系数均可以得到提高,保温层22传热更加均匀,传热质量更好。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调控系统应用于建筑时,墙体10形成室内空间,室内空间设置有空调,空调与控制组件40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控制组件40控制空调的工作状态。空调可以具有制冷功能,还可以具有制热功能,此处不做限制。
第二方面,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上述换热调控系统的换热调控方法,该换热调控方法可以通过上述换热调控系统中的控制组件40实现,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801:控制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并确定所述室内温度是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其中预设温度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是24℃~26℃。
若所述室内温度高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此时意味着室内温度并未达到适宜温度,从而需要对温度进行调整,则进行下述步骤:
步骤S802:控制空调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并控制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温度。
步骤S803:判断所述室外温度是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
若所述室外温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此时意味着室内热量较高,可以通过热量传导的方式将室内热量传导至室外,则进行下述步骤:
步骤S804: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向所述保温层发射超声波。保温层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传热系数提高,且由于真空泵并未工作,此时室内热量可以通过保温层和换热机迅速传导至室外,有助于室内温度的快速下降,减少空调的能量消耗。
若所述室外温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此时意味着室外热量较高,如果通过热量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则室外的热量会传导至室内,不利于室内温度的下降,则进行下述步骤:
步骤S805: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通过对封闭空间抽真空,可以阻隔保温层和换热机之间的热量传导,同时保温层的传热系数较低,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避免室外热量传递至室内,空调可以快速对室内进行降温,减少空调的能量消耗。
在步骤S801后,若所述室内温度低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此时意味着室内温度并未达到适宜温度,从而需要对温度进行调整,则进行下述步骤:
步骤S806:控制空调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并控制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温度。
步骤S807:判断所述室外温度是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
若所述室外温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此时意味着室外热量较高,可以通过热量传导的方式将室外热量传导至室内,则进行下述步骤:
步骤S808: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向所述保温层发射超声波。保温层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传热系数提高,且由于真空泵并未工作,此时室外热量可以通过保温层和换热机迅速传导至室内,有助于室内温度的快速升高,减少空调的能量消耗。
若所述室外温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此时意味着室内热量较高,如果通过热量传导的方式传递热量,则室内的热量会传导至室外,不利于室内温度的升高,则进行下述步骤:
步骤S809: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通过对封闭空间抽真空,可以阻隔保温层和换热机之间的热量传导,同时保温层的传热系数较低,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避免室外热量传递至室内,空调可以快速对室内进行升温,减少空调的能量消耗。
在步骤S801后,若所述室内温度位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此时意味着室内温度达到适宜温度,从而无需对温度进行调整,则进行下述步骤:
步骤S810: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通过对封闭空间抽真空,可以阻隔保温层和换热机之间的热量传导,同时保温层的传热系数较低,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终端设备9包括:处理器90、存储器9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9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9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92,例如换热调控程序。所述处理器9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92时实现上述各个换热调控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4所示的步骤S801至步骤S810。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9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9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9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92在所述终端设备9中的执行过程。
所述终端设备9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终端设备9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90、存储器9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仅仅是终端设备9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9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终端设备9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9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91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9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设备9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91也可以是所述终端设备9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设备9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 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 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9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终端设备9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9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终端设备9所需的其它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9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终端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换热调控组件、换热机、控制组件、真空泵以及温度传感组件;
所述换热调控组件包括保温层、超声波反射层以及超声波发射单元,所述超声波发射单元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保温层的外表面包覆有所述超声波反射层,所述超声波反射层开设有超声波入口,所述超声波发射单元产生的超声波通过所述超声波入口进入所述保温层,所述墙体与所述保温层一侧表面的超声波反射层贴合;
所述超声波反射层与所述换热机之间形成封闭空间,所述真空泵与所述封闭空间连通,且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用于对所述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
所述温度传感组件包括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墙体表面,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换热机的外表面,且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包括第一金属板、第二金属板和热管,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保温层相对所述墙体一侧表面的超声波反射层贴合,所述热管设于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且所述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进行热交换,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二金属板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之间填充有聚氨酯泡沫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波入口设置于所述超声波反射层的中部位置,且所述超声波入口相对所述超声波反射层倾斜设置。
5.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调控系统的换热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室内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并确定室内温度是否在预设温度范围内;
若所述室内温度高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则控制空调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并控制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温度;
判断所述室外温度是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
若所述室外温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向保温层发射超声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室外温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室内温度低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则控制空调对室内空间进行制热,并控制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外温度;
判断所述室外温度是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
若所述室外温度高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超声波发射单元向所述保温层发射超声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室外温度低于所述室内温度,则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室内温度位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内,则控制所述真空泵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以使得所述封闭空间的真空度达到预设要求。
CN202011572780.9A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Pending CN1123037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2780.9A CN112303773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72780.9A CN112303773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03773A true CN112303773A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87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72780.9A Pending CN112303773A (zh) 2020-12-28 2020-12-28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0377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7693A (zh) * 2022-05-18 2022-08-05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外墙对流换热的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288A (zh) * 2012-04-12 2012-08-01 王建军 组合装配式保温板
CN107449305A (zh) * 2017-07-26 2017-12-08 西安交通大学 储热单元
CN206737168U (zh) * 2017-05-07 2017-12-12 徐州工程学院 保温板
CN109853762A (zh) * 2019-03-26 2019-06-07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控压保温隔热板及其连接构件和装配式结构
CN110273484A (zh) * 2019-07-08 2019-09-24 重庆大学 一种建筑换热调控墙体及其房屋内外换热控制方法
US20190323241A1 (en) * 2018-04-24 2019-10-24 Genesis Ap Llc Water draining spandrel assembly and insulated panel window wall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288A (zh) * 2012-04-12 2012-08-01 王建军 组合装配式保温板
CN206737168U (zh) * 2017-05-07 2017-12-12 徐州工程学院 保温板
CN107449305A (zh) * 2017-07-26 2017-12-08 西安交通大学 储热单元
US20190323241A1 (en) * 2018-04-24 2019-10-24 Genesis Ap Llc Water draining spandrel assembly and insulated panel window walls
CN109853762A (zh) * 2019-03-26 2019-06-07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控压保温隔热板及其连接构件和装配式结构
CN110273484A (zh) * 2019-07-08 2019-09-24 重庆大学 一种建筑换热调控墙体及其房屋内外换热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57693A (zh) * 2022-05-18 2022-08-05 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外墙对流换热的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13155B2 (ja) 直冷式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熱交換天井板
CN201396875Y (zh) 嵌入式机柜专用空调
CN112303773A (zh) 一种换热调控系统及换热调控方法
CN104613556A (zh) 电器元件的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503758A (zh) 换热效率高的电器盒、空调及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09520088A (zh)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206118272U (zh) 一种节能机房用循环散热系统
CN103292398A (zh) 一种集成吹风型空调与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
CN108224637B (zh) 一种建筑温度调节系统
CN109668273A (zh) 制冷装置控制方法、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0458291C (zh) 一种冷热全效除湿通风空调系统
CN104501340A (zh) 节能型环境控制系统
CN203687236U (zh) 电器元件的散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5065980U (zh) 空调器
CN212691969U (zh) 电器盒、空调
CN211143342U (zh) 一种通水调温模块
CN209027056U (zh) 制冷配件及空调系统
CN209541138U (zh) 一种暖通空调多进多出散热器
CN210568952U (zh) 一种新型空调末端装置
CN203336744U (zh) 一种集成吹风型空调与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
CN208566971U (zh) 一种超节能冷热空调机
CN113340012A (zh) 一种用于基站的制冷系统
CN109520188A (zh) 制冷装置控制方法、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04089350A (zh) 一种温湿独立控制土壤自然源毛细管空调系统
CN109520090A (zh) 制冷装置散热控制方法和装置、制冷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