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71722B -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71722B
CN112271722B CN202011024747.2A CN202011024747A CN112271722B CN 112271722 B CN112271722 B CN 112271722B CN 202011024747 A CN202011024747 A CN 202011024747A CN 112271722 B CN112271722 B CN 1122717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od
power supply
cold
migration
service u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247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71722A (zh
Inventor
张致江
金辉
周熠烜
何飞
秦亚庆
张明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Flyte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Fly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iFlyte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2474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7172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71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71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71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717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7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 H02J3/0073Arrangements for selectively connecting the load or loads to one or several among a plurality of power lines or power sources for providing alternative feeding paths between load and source when the main path fails, e.g. transformers, busb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其中,节能调节方法包括: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其中,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上述方案,能够降低电力成本。

Description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制冷散热的能耗已成为大型商超、大中型通信机房及工业生产等工业、商业总能耗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数据中心为例,其能耗通常主要有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设备及系统、制冷散热系统、照明设备共三个部分。据统计,制冷散热相关能耗约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40%。由此而导致电力成本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工商业体的盈利能力。故此,如何降低电力成本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能够降低电力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节能调节方法,包括: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其中,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节能调节系统,包括制冷系统、蓄冷系统以及与制冷系统、蓄冷系统通信连接的控制设备,制冷系统和蓄冷系统由供电线路负载,且多路供电线路所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其中,控制设备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节能调节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节能调节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程序指令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节能调节方法。
上述方案,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并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且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从而在多路供电线路相互切换开启的情况下,有利于使属于制冷系统的互为备用设备集中负载于某一路或某几路供电线路,且由于属于制冷系统的互为备用设备能耗较大,进而能够降低某一路或某几路之外的其他供电线路的最大尖峰负载总和,故此能够降低多路供电线路总容量,从而能够降低多路供电线路的基本电费,进而能够有利于降低电力成本。此外,由于多路供电线路的总容量得到降低,故有利于降低电厂发电能耗,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节能调节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步骤S1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节能调节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节能调节系统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存储装置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此外,本文中的“多”表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节能调节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多路供电线路可以有两路。为了简化描述,两路供电线路可以分别称之为A路、B路,A路和B路可以相互切换开启,例如,在A路发生故障时,可以开启B路,以维持正常供电。此外,多路供电线路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设置有三路、四路等,在此不做限定。例如,在诸如重点保障通信机房、骨干传输网络机房等重要用电场所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三路供电线路、四路供电线路等等。
本公开实施例中,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制冷系统通电后可以制冷,从而可以向外输送冷气等。以数据中心为例,制冷系统具体可以包括:冷水机组、一次冷冻泵、一次冷却泵、冷却塔等,从而不同供电线路所负载的冷水机组、一次冷冻泵、一次冷却泵、冷却塔等可以互为备份,此外,制冷系统还可以包括相关配套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可以选择多路供电线路中的一路,并将该路供电线路所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或者,也可以选择多路供电线路中的两路以上等,并将所选择的两路以上供电线路所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在此不做限定。以多路供电线路有两路为例,可以选择两路供电线路中的B路,并将B路所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所选择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可以仅有一个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如冷水机组;或者,所选择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也可以有多个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如可以包括:冷水机组、一次冷冻泵、一次冷却泵及冷却塔,在此不做限定。仍以A、B两路供电线路为例,可以将B路负载的冷水机组、一次冷冻泵、一次冷却泵及冷却塔等互为备用设备统一作为目标迁移设备,以将其全部转移至A路。具体地,为了确保转移的有序性,可以按照冷水机组、一次冷冻泵、一次冷却泵、冷却塔及配套设备的先后顺序依次转移。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能耗较大的互为备用设备全部在A路市电上运行,B路尖峰负载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降低两路供电线路的最大尖峰负载总和,进而可以降低A、B两路供电线路的总容量,由于两部制电价中基本电费通常由总容量与线路容量单价的乘积得到,由此可以降低基本电费。在多路供电线路为三路、四路等情况下,或者,在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为其他数量的情况下,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需要说明的是,供电线路在各个时段的平均功率可以在二维坐标予以表示,横坐标可以为时间,纵坐标可以为功率值,从而得到一功率谱,功率谱上的峰值点即可作为最大尖峰负载,即供电线路的最大需量。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可以接收用户输入的对互为备用设备的选择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选择信息,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确定目标迁移设备。上述方式,可以由用户自定义选择目标迁移设备,从而能够有利于提高选择目标迁移设备的灵活性。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也可以根据各路供电线路的服务使用容量,自动从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确定目标迁移设备。例如,多路供电线路中某一路的服务使用容量较其他路的服务使用容量偏大,则可以将其他路所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确定为目标迁移设备;或者,多路供电线路中的某一路的服务使用容量较其他路的服务使用容量偏小,则也可以将其他路所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确定为目标迁移设备;或者,多路供电电路中每一路的服务使用容量均在同一数值范围内,则可以将任一路作为接受目标迁移设备的供电线路,而将其他供电线路所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确定为目标迁移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指的服务使用容量具体可以包括供电线路在不同时段下的平均使用功率。例如,记30天为以一个抄表周期,每一时段所持续的时长为15分钟,则一个抄表周期可以包含2880个时段,则供电线路的服务使用容量可以包含上述2880个时段下的平均使用功率,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步骤S12: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
在确定目标迁移设备之后,可以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可以以文字、图片、声音中的至少一种形式输出提示信息,以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本公开实施例所公开的节能调节方法可以在接收到用户触发之后执行。例如,可以在接收到用户节能调节指令的情况下,可以开始执行上述步骤S11以及后续步骤。节能调节指令可以由用户通过鼠标、键盘、语音中的至少一种形式输入,在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本公开实施例所公开的节能调节方法也可以在检测到多路供电线路中的任一路所负载的设备发生变动后自动执行。例如,在检测到多路供电线路中的任一路发生设备迁出或迁入的情况下,可以自动执行上述步骤S11以及后续步骤。
上述方案,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并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且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从而在多路供电线路相互切换开启的情况下,有利于使属于制冷系统的互为备用设备集中负载于某一路或某几路供电线路,且由于属于制冷系统的互为备用设备能耗较大,进而能够降低某一路或某几路之外的其他供电线路的最大尖峰负载总和,故此能够降低多路供电线路总容量,从而能够降低多路供电线路的基本电费,进而能够有利于降低电力成本。此外,由于多路供电线路的总容量得到降低,故有利于降低电厂发电能耗,节约能源。
请参阅图2,图2是图1中步骤S11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1:基于迁移前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构建关于迁移后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的目标函数。
如前述公开实施例所述,服务使用容量具体可以包括供电线路在不同时段下的平均使用功率。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迁移前第k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表示为Tk={Tk1,Tk2,…,TkN},其中,N表示第k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所包含的平均使用功率分别对应的时段总个数。仍以抄表周期30天,每个时段持续15分钟为例,N为2880。具体地,以多路供电线路包括A、B两路为例,A路供电线路迁移前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可以记为TA={TA1,TA2,...,TAi},类似地,B路供电线路迁移前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可以记为TB={TB1,TB2,...,TBj},其中,TAi、TBj分别表示A路供电线路第一服务使用容量第i个时段的平均功率、B路供电线路第一服务使用容量第j个时段的平均功率。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迁移前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具体可以在迁移前,对多路供电线路进行用电负荷采集而得到。例如,可以分别对供电线路每隔预设时段(如每隔15分钟)抄表一次,得到预设时段内的用电量,从而可以将预设时段内的用电量除以预设时段的时长,得到预设时段的平均功率,进而在一个抄表周期内进行多次抄表,可以分别得到每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
此外,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将迁移后第k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表示为T′k={T′k1,T′k2,…,T′kN}。具体地,以多路供电线路包括A、B两路为例,A路供电线路迁移后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可以记为T′A={T′A1,T′A2,...,T′Am},类似地,B路供电线路迁移后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可以记为T′B={T′B1,T′B2,...,T′Bn},其中,T′Am、T′Bn分别表示A路供电线路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第m个时段的平均功率、B路供电线路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第n个时段的平均功率。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本公开实施例中,迁移后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为未知量。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目标函数具体可以包括关于迁移费用的第一子函数和关于迁移后的基本电费的第二子函数。上述方式,不仅能够考虑迁移后的基本电费,还能够考虑迁移费用,故此能够提高目标函数的全面性,从而能够有利于提高目标迁移设备确定的准确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以利用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构建关于迁移费用的第一子函数。具体地,可以利用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与预设迁移费用系数的乘积,得到第一子函数。为了便于描述,以A、B两路供电线路为例,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可以分别表示为TA={TA1,TA2,...,TAi}、TB={TB1,TB2,...,TBj},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可以分别表示为T′A={T′A1,T′A2,...,T′Am}、T′B={T′B1,T′B2,...,T′Bn},则可以通过下式表示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
L=(T′A-TA)+(T′B-TB)……(1)
上述公式(1)中,“—”号表示集合相减,例如,T′A-TA表示属于T′A但不属于TA的元素,而T′B-TB则表示属于T′B但不属于TB的元素。此外,当存在三路供电线路、四路供电线路等时,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得到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之后,可以将该差异与预设迁移费用系数相乘,得到第一子函数。具体可以表示如下:
V1=λL……(2)
上述公式(2)中,V1表示迁移费用,L表示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λ表示预设迁移费用系数。具体地,预设迁移费用系数λ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对于大型设备应用场景,可以设置较大的预设迁移费用系数,而对于小型设备应用场景,可以设置较小的预设迁移费用系数。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可以利用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和线路容量单价,构建关于迁移后的基本电费的第二子函数。具体地,具体地,可以利用各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中最大的平均功率(即最大尖峰负载)与线路容量单价的乘积的和,得到第二子函数。为了便于描述,仍以A、B两路供电线路为例,A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T′A={T′A1,T′A2,...,T′Am}中最大的平均功率可以表示为T′A-max=max{T′A1,T′A2,...,T′Am},B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T′B={T′B1,T′B2,...,T′Bn}中最大的平均功率可以表示为T′B-max=max{T′B1,T′B2,...,T′Bn}。故此,第二子函数可以表示为下式:
V2=(T′A-max+T′B-max)×m基本……(3)
上述公式(3)中,V2表示迁移后的基本电费,m基本表示线路容量单价。线路容量单价m基本具体可以以电网公司实际公布价格为准,例如,26元/千伏安/月、28元/千伏安/月、39元/千伏安/月。以迁移后A、B两路最大的平均功率之和为500千伏安、线路容量单价m基本为28元/千伏安/月为例,迁移后A、B两路供电线路的基本电费为14000元/月。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又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在构建得到第一子函数和第二子函数之后,可以基于两者,构建得到目标函数。例如,可以利用第一权值、第二权值分别对第一子函数、第二子函数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目标函数。第一权值、第二权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地,在迁移费用比较重要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一权值相对第二权值较大,例如,可以设置第一权值为0.6,第二权值为0.4;或者,在基本电费比较重要的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二权值相对第一权值较大,例如,可以设置第一权值为0.4,第二权值为0.6,在此不做限定。以迁移费用和迁移后的基本电费同等重要为例,可以设置第一权值和第二权值均为1,则在此情况下,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Q′基本=V1+V2……(4)
上述公式(4)中,Q′基本表示迁移费用和基本电费之和。
步骤S112:求解目标函数,得到第二服务使用容量。
具体地,可以最小化目标函数,最终求解到多路供电线路迁移后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仍以A、B两路供电线路为例,通过最小化公式(4)所示的目标函数,最终可以得到A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T′A={T′A1,T′A2,...,T′Am}和B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T′B={T′B1,T′B2,...,T′Bn}。在供电线路有三路、四路等情况下,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上述方式,通过最小化求解目标函数,能够使得迁移所产生的费用最低。
步骤S113:基于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确定目标迁移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中,具体可以利用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一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分别确定各个时段平均功率的变化情况,再结合各个时段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哪些设备运行、设备运行时的额定功率、平均功率等),确定目标迁移设备。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可以获取各个时段下平均功率的变化值,从而可以将对应时段下运行的设备,按照平均功率(或额定功率)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并选择平均功率(或额定功率)在前若干位,且平均功率(或额定功率)之和等于该变化值的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例如,通过比对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发现供电线路A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在8:00至8:15时段的平均功率为1500瓦、供电线路B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在8:00至8:15时段的平均功率为200瓦、供电线路A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在8:00至8:15时段的平均功率为1700瓦、供电线路B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在8:00至8:15时段的平均功率为0瓦,则可以确定供电线路B在8:00至8:15时段所运行的设备需迁移到供电线路A,结合迁移前供电线路B各时段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供电线路B在8:00至8:15时段所运行的设备为设备01、设备02和设备03,设备为设备01和设备02的平均功率最小,且两者之和恰好为变化的平均功率(即200瓦),则可以将设备01和设备02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也可以获取各个时段下平均功率的变化值,从而可以在对应时段下运行的设备中,选择平均功率(或额定功率)等于(或近似于)该变化值的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需要说明的是,近似于是指两者之间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如,0至1,或0至10等)内。仍以上述供电线路A、B为例,在发现供电线路B在8:00至8:15时段所运行的设备为设备01、设备02和和设备03,且设备03的平均功率近似于变化的平均功率(即200瓦),则可以将设备03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基于迁移前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构建关于迁移后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的目标函数,从而求解目标函数,得到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并基于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确定目标迁移设备,能够有利于提高确定目标迁移设备的准确性。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能耗,除制冷系统之外,还可以配置有蓄冷系统,具体地,蓄冷系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供水二次泵、蓄冷罐,在此不做限定。蓄冷系统在充冷之后可以作为冷源,从而为商超、数据中心等供冷散热。在此情形下,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节能调节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
本公开实施例中,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公开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32: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
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公开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如前述公开实施例所述,上述步骤S31和步骤S32能够有利于降低基本电费。以A、B两路供电线路为例,在执行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之前,基本电费可以表示为:
Q基本=(TA-max+TB-max)×m基本……(5)
上述公式(5)中,TA-max、TB-max分别表示A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中最大的平均功率、B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中最大的平均功率,m基本表示线路容量单价。此外,仍以A、B两路供电线路为例,在执行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之后,基本电费Q′基本可以参阅前述公开实施例中的公式(4),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33: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入充冷状态。
具体地,可以控制制冷系统在第一时段为蓄冷系统充冷,以使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行充冷状态,从而可以在第二时段作为冷源向外界供冷。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可以直接将电费单价最低的计费时段,作为第一时段。例如,通常夜晚为一天中电费单价最低的计费时段,则可以直接将夜晚的至少部分时段(如,夜晚11点至次日6点,或者,夜晚10点至次日7点)作为第一时段。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为了提高第一时段的精度性,可以获取蓄冷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分别对应于不同电费单价的多个计费时段,从而利用运行效率,得到蓄冷系统的充冷时长。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时段的电费均价小于第二时段的电费均价,则在得到充冷时长之后,可以将多个计费时段,按照对应的电费单价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进而可以基于充冷时长与多个计费时段的时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将排列后位于前预设数量个计费时段的至少部分,作为第一时段,并将剩余部分作为对应于后续放冷状态的第二时段。上述方式,可以提高第一时段的精确性。此外,第一时段的时长不小于充冷时长,例如,第一时段的时长可以等于充冷时段;或者,还可以考虑在因蓄冷系统老化而导致运行效率降低的情况下,对计算得到的充冷时长进行冗余,例如,将计算得到的充冷时长加预设时长(如,半个小时、1个小时等等),作为第一时段的时长。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运行效率具体可以表示蓄冷系统每充冷一个小时可供放冷的时长,例如,当运行效率为3时,可以表示蓄冷系统每充冷1个小时,可供放冷3个小时,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在此情形下,可以获取预设周期的周期时长(如,24个小时),并获取运行效率与1的和值,从而将周期时长与和值的比值,作为充冷时长。具体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t=24÷(1+f)……(6)
上述公式(6)中,t表示充冷时长,f表示运行效率。以预设周期的周期时长为24个小时,且运行效率为3为例,充冷时长可以通过上述公式(6)可以计算得到,即充冷时长t为6个小时。在此情形下,由于蓄冷系统的运行效率为3,故充冷6小时,可以确保18个小时的放冷时长,从而可以确保充冷时长与放冷时长涵盖一天24小时,进而可以确保以天为周期循环运行充冷、放冷。在运行效率为其他值的情况下,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多个计费时段首尾相接为预设周期。具体地,预设周期可以设置为24个小时。例如,以峰谷分时时段为例,峰、平、谷的计费时段首尾相接,即为24小时。请结合参阅表1,表1是企业用电峰谷分时时段表,如表1所示,表中计费时段首尾相接即为24小时。
表1企业用电峰谷分时时段表
Figure BDA0002701810390000121
根据当前企业用电峰谷分时时段电费电价标准,峰时段为0.94元/度,平时段为0.63元/度,谷时段为0.39元/度。即整体而言,谷时段电费单价低于平时段电费单价,而平时段电费单价低于峰时段电费单价。则可以将表1中各计费时段按照对应的电费单价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23:00至次日8:00、8:00至9:00、12:00至17:00、22:00至23:00、9:00至12:00、17:00至22:00。在计费时段和电费单价为其他情况时,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以充冷时长是6小时为例,为了确保充冷的延续性,以及放冷的延续性,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首尾相接可以为预设周期,则由于充冷时长小于第一个计费时段的时长,则可以将第一个计费时段的至少部分,即23:00至次日5:00作为第一时段,并将剩余部分分,即5:00至23:00作为第二时段。类似地,在第一时段为谷时段(即23:00至次日8:00)的情况下,第二时段可以为8:00至23:00;或者,在第一时段为23:00至次日6:00,即部分谷时段的情况下,第二时段可以为6:00至23:00;或者,在第一时段为22:00至次日8:00,即部分平时段和谷时段的情况下,第二时段可以为8:00至22:00。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步骤S34: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
具体地,可以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并控制制冷系统在第二时段切换至关闭状态。上述方式,在蓄冷系统放冷时,关闭制冷系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能耗,并降低电度电费。此外,由于在第一时段制冷系统不仅要为蓄冷系统充冷,还要满足商超、数据中心等的制冷需求,故制冷系统在第一时段的负载率较高,经实测其负载率达到70%以上,而在第二时段制冷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故制冷系统在第二时段的负载率为0%,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制冷系统的冷水机组由于低负载率(如,20%至30%)而发生压缩机喘振的概率,从而能有利于提高冷水机组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制冷系统保持较高的负载率,故也能够免于使用板式换热器等作为假负载热源来提高制冷系统的负载率,从而也能够降低发生因人工提高制冷系统负载率而导致的能耗浪费的概率。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在执行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之前,电度电费可以表示为:
Q电度=(E1+E2+E3+E4+E5)×(t×m+t×m+t×m)……(7)
上述公式(7)中,E1表示制冷系统的冷水机组每小时耗电量,E2表示制冷系统中的一次冷冻泵每小时耗电量,E3表示制冷系统中的一次冷却泵每小时耗电量,E4表示蓄冷系统中的冷却塔每小时耗电量,E5表示蓄冷系统中的供水二次泵每小时耗电量。t、t、t分别表示峰、平、谷时段的时长,m、m、m分别表示峰、平、谷时段的电费单价。
而在行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步骤之后,在第一时段的时长等于充冷时长,且充冷时长不大于谷时段的时长的情况下,电度电费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01810390000131
/>
上式公式(8)中,t表示充冷时长。即在蓄冷系统充冷过程中,其每小时耗电量为E1+E2+E3+E4+E5,而在蓄冷系统放冷过程中,其每小时耗电量仅为E5。故此,可以将电费单价较大的峰时段、平时段的用电量转移至电费单价较小的谷时段,从而达到降低电度电费的目的。此外,在充冷时长大于谷时段时长的情况下,可以将充冷时长多出谷时段时长的部分转移至平时段。例如,请结合参阅表1,在充冷时长为10小时的情况下,可以将22:00至次日8:00作为第一时段,其他情况可以以此类推,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故此,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得到节省的基本电费和电度电费:
Q节省=(Q电度-Q′电度)+(Q基本-Q′基本)……(9)
本公开实施例中,步骤S31、步骤S32,以及步骤S33、步骤S34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按照先执行步骤S31、步骤S32,后执行步骤S33、步骤S34的顺序执行,或者,还可以按照先执行步骤S33、步骤S34,后执行步骤S31、步骤S32的顺序执行,在此不做限定。此外,步骤S31、步骤S32,以及步骤S33、步骤S33互不干扰,也可以仅执行步骤S33、步骤S34,在此不做限定。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从节约基本电费、节约电度电费两个维度,能够双管齐下,进一步降低电力成本。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节能调节系统4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具体地,节能调节系统40包括制冷系统41、蓄冷系统42以及与制冷系统41、蓄冷系统42通信连接的控制设备43,制冷系统41和蓄冷系统42由供电线路负载,且多路供电线路(如,供电线路A、供电线路B)所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41的设备。制冷系统41、蓄冷系统42及互为备用设备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公开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场景中,控制设备43具体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的方式与制冷系统41、蓄冷系统42通信连接,在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场景中,控制设备43具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控制设备43可以实现上述任一节能调节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可以在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并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或者,可以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入充冷状态,并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具体可以参阅前述公开实施例中的相关步骤,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方案,节能调节系统40包括制冷系统41、蓄冷系统42以及与制冷系统41、蓄冷系统42通信连接的控制设备43,制冷系统41和蓄冷系统42由供电线路负载,且多路供电线路所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41的设备,控制设备43可以实现上述任一节能调节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故此,通过控制设备43,能够实现对制冷系统41、蓄冷系统42的节能调节,从而能够降低电力成本。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电子设备5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电子设备50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51和处理器52,存储器51中存储有程序指令,处理器52用于执行程序指令以实现上述任一节能调节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在一个具体的实施场景中,电子设备5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型计算机、服务器,此外,电子设备50还可以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而言,处理器50用于控制其自身以及存储器51以实现上述任一节能调节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处理器52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5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52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另外,处理器52可以由集成电路芯片共同实现。
本公开实施例中,处理器52用于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处理器52用于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其中,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
上述方案,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并提示将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供电线路,且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从而在多路供电线路相互切换开启的情况下,有利于使属于制冷系统的互为备用设备集中负载于某一路或某几路供电线路,且由于属于制冷系统的互为备用设备能耗较大,进而能够降低某一路或某几路之外的其他供电线路的最大尖峰负载总和,故此能够降低多路供电线路总容量,从而能够降低多路供电线路的基本电费,进而能够有利于降低电力成本。此外,由于多路供电线路的总容量得到降低,故有利于降低电厂发电能耗,节约能源。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处理器52用于基于迁移前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构建关于迁移后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的目标函数;处理器52用于求解目标函数,得到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处理器52用于基于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确定目标迁移设备。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基于迁移前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一服务使用容量,构建关于迁移后多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的目标函数,从而求解目标函数,得到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并基于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确定目标迁移设备,能够有利于提高确定目标迁移设备的准确性。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目标函数包括关于迁移费用的第一子函数和关于迁移后的基本电费的第二子函数,处理器52用于利用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构建关于迁移费用的第一子函数;处理器52用于利用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和线路容量单价,构建关于迁移后的基本电费的第二子函数;处理器52用于基于第一子函数和第二子函数,构建目标函数。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迁移费用以及迁移后的基本电费两个维度构建目标函数,能够提高目标函数的全面性,进而能够有利于提高确定目标迁移设备的准确性。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处理器52用于利用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与预设迁移费用系数的乘积,得到第一子函数,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包括不同时段下的平均使用功率,处理器52用于利用各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中最大的平均使用功率与线路容量单价的乘积的和,得到第二子函数,处理器52用于利用第一权值、第二权值分别对第一子函数、第二子函数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目标函数。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利用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与预设迁移费用系数的乘积,得到第一子函数,能够提高迁移费用的准确性;通过利用各路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中最大的平均使用功率与线路容量单价的乘积的和,得到第二子函数,能够提高迁移后基本电费的准确性;通过利用第一权值、第二权值分别对第一子函数、第二子函数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目标函数,能够有利于在确定目标迁移设备过程中,自定义区别迁移费用、迁移后基本电费的重要程度。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处理器52用于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入充冷状态;处理器52用于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其中,第一时段的电费均价小于第二时段的电费均价。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入充冷状态,并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且第一时段的电费均价小于第二时段的电费均价,从而能够尽可能地使大能耗使用集中在电费均价较低的第一时段,进而能够有利于降低电度电费,从而降低电力成本。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处理器52用于控制制冷系统在第一时段为蓄冷系统充冷,以使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入充冷状态,处理器52用于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并控制制冷系统在第二时段切换至关闭状态。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制冷系统在第一时段的负载率较高,而在第二时段制冷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故制冷系统在第二时段的负载率为0%,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制冷系统的冷水机组由于低负载率而发生压缩机喘振的概率,从而能有利于提高冷水机组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率。此外,由于制冷系统保持较高的负载率,故也能够免于使用板式换热器等作为假负载热源来提高制冷系统的负载率,从而也能够降低发生因人工提高制冷系统负载率而导致的能耗浪费的概率。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处理器52用于获取蓄冷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分别对应于不同电费单价的多个计费时段;处理器52用于利用运行效率,得到蓄冷系统的充冷时长,并将多个计费时段,按照对应的电费单价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处理器52用于基于充冷时长与多个计费时段的时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将排列后位于前预设数量个计费时段的至少部分,作为第一时段,并将剩余部分,作为第二时段;其中,第一时段的时长不小于充冷时长。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获取蓄冷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分别对应于不同电费单价的多个计费时段,从而利用运行效率,得到蓄冷系统的充冷时长,并将多个计费时段,按照对应的电费单价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进而基于充冷时长与多个计费时段的时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将排列后位于前预设数量个计费时段的至少部分,作为第一时段,并将剩余部分,作为第二时段,且第一时段的时长不小于充冷时长。故此,能够有利于提高充冷时长的精确性,且由于第一时段是结合充冷时长及不同电费单价的计费时段共同确定的,能够有利于提高第一时段的精确性。
在一些公开实施例中,运行效率表示蓄冷系统每充冷一个小时可供放冷的时长,多个计费时段首尾相接为预设周期,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首尾相接为预设周期,处理器52用于获取预设周期的周期时长,并获取运行效率与1的和值;处理器52用于将周期时长与和值的比值,作为充冷时长。
区别于前述实施例,通过将运行效率设置为蓄冷系统每充冷一个小时可供放冷的时长,并获取预设周期的周期时长,以及运行效率与1的和值,从而将周期时长与和值的比值,作为充冷时长,能够确保以预设周期循环运行充冷、放冷。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存储装置60一实施例的框架示意图。存储装置60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601,程序指令601用于实现上述任一节能调节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上述方案,能够有利于降低电力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具有的功能或包含的模块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描述的方法,其具体实现可以参照上文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上文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倾向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参考,为了简洁,本文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和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8)

1.一种节能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所述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所述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其中,所述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制冷系统的设备;
提示将所述目标迁移设备迁移至其他所述供电线路;
其中,所述在多路供电线路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选择至少一路所述供电线路负载的至少一个所述互为备用设备,作为目标迁移设备包括:利用第一服务使用容量和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之间的差异与预设迁移费用系数的乘积,得到关于迁移费用的第一子函数;利用各路所述供电线路的第二服务使用容量中最大的平均使用功率与线路容量单价的乘积的和,得到关于迁移后基本费用的第二子函数;利用第一权值、第二权值分别对所述第一子函数、所述第二子函数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目标函数;求解所述目标函数,得到所述第二服务使用容量;基于所述第二服务使用容量,确定所述目标迁移设备;
和/或,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蓄冷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分别对应于不同电费单价的多个计费时段;利用所述运行效率,得到所述蓄冷系统的充冷时长,并将所述多个计费时段,按照对应的所述电费单价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基于所述充冷时长与所述多个计费时段的时长之间的大小关系,将排列后位于前预设数量个所述计费时段的至少部分,作为第一时段,并将剩余部分,作为第二时段;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入充冷状态;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段的电费均价小于所述第二时段的电费均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蓄冷系统在第一时段进入充冷状态,包括:
控制制冷系统在所述第一时段为所述蓄冷系统充冷,以使所述蓄冷系统在所述第一时段进入所述充冷状态;
所述在第二时段切换至放冷状态,包括:
控制所述蓄冷系统在所述第二时段切换至所述放冷状态,并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在所述第二时段切换至关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段的时长不小于所述充冷时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效率表示所述蓄冷系统每充冷一个小时可供放冷的时长,所述多个计费时段首尾相接为预设周期,所述第一时段和所述第二时段首尾相接为预设周期;
所述利用所述运行效率,得到所述蓄冷系统的充冷时长,包括:
获取所述预设周期的周期时长,并获取所述运行效率与1的和值;
将所述周期时长与所述和值的比值,作为所述充冷时长。
6.一种节能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蓄冷系统以及与所述制冷系统、蓄冷系统通信连接的控制设备,所述制冷系统和所述蓄冷系统由供电线路负载,且多路供电线路所负载的互为备用设备中至少包括属于所述制冷系统的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设备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节能调节方法。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节能调节方法。
8.一种存储装置,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运行的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节能调节方法。
CN202011024747.2A 2020-09-25 2020-09-25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Active CN1122717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4747.2A CN112271722B (zh) 2020-09-25 2020-09-25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24747.2A CN112271722B (zh) 2020-09-25 2020-09-25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71722A CN112271722A (zh) 2021-01-26
CN112271722B true CN112271722B (zh) 2023-05-30

Family

ID=74349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24747.2A Active CN112271722B (zh) 2020-09-25 2020-09-25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7172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4143A (zh) * 2010-10-26 2011-04-27 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节费式节能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3178603A (zh) * 2013-04-03 2013-06-2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10千伏配电网负荷转移控制系统及负荷转移方法
CN110557930A (zh) * 2019-08-08 2019-12-10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供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082508A (zh) * 2019-12-31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中供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1600375A (zh) * 2019-02-20 2020-08-28 深圳中瀚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36768B2 (en) * 2012-01-31 2016-01-12 Lorenzo Giuntini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control of parallel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i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4143A (zh) * 2010-10-26 2011-04-27 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节费式节能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3178603A (zh) * 2013-04-03 2013-06-2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10千伏配电网负荷转移控制系统及负荷转移方法
CN111600375A (zh) * 2019-02-20 2020-08-28 深圳中瀚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
CN110557930A (zh) * 2019-08-08 2019-12-10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供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1082508A (zh) * 2019-12-31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中供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71722A (zh) 202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lik et al. Appliance level data analysis of summer demand reduction potential from residential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US915396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management
Brady et al. A case study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in calculating 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for a data centre
US9246334B2 (en) Alleviating solar energy conges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grid via smart metering communications
CN100451472C (zh) 多路空调器中央控制系统及其功率控制方法
CN102687094B (zh) 多电源供电时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7194502B (zh) 一种居民用户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US11636310B2 (en) Building system with selective use of data for probabilistic forecasting
US20210056409A1 (en) Building system with model training to handle selective forecast data
EP3193179A1 (en) Electric quantity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8156944A1 (en) Providing demand response
CN112271722B (zh) 节能调节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存储装置
CN101216206A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Lee et al. Developing a simplified model for evaluating chiller-system configurations
US20120296711A1 (en) 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peak demand of electric utilities during air conditioning season
CN101971119B (zh) 基础设施的基于有效能的评估
KR20080066489A (ko) 시스템 에어컨의 실내기 그룹설정장치 및 그 방법
Wang et al. Learning-based energy management policy with battery depth-of-discharge considerations
Wang et al. Optimal scheduling of air conditioning loads by aggregator under dynamic price
US20140016259A1 (en) Multi-motherboard power data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for power supplies
Iqbal et al. Optimal load scheduling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to improve the load profile
JP2013106374A (ja) 需要電力制御装置および需要電力制御方法
CN114243681B (zh) 电力系统的用电调控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Hasnaeen et al. Load scheduling of a refrigerated warehouse with homogeneous compressors under dynamic pricing
CN115315134A (zh) 一种温度控制设备群控方法和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