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60823B -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60823B
CN112260823B CN202010976872.7A CN202010976872A CN112260823B CN 112260823 B CN112260823 B CN 112260823B CN 202010976872 A CN202010976872 A CN 202010976872A CN 112260823 B CN112260823 B CN 1122608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dentification code
acquisition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data acqui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768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60823A (zh
Inventor
卢元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7687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608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60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0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60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608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8Key distribution or management, e.g. generation, sharing or updating,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61Genera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rivation or calculation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66Genera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rivation or calculation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involving user or device identifiers, e.g. serial number, physical or biometrical information, DNA, hand-signature or measurabl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8Key distribution or management, e.g. generation, sharing or updating,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61Genera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rivation or calculation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69Generation of secret information including derivation or calculation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involving random numbers or see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中加密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具有随机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蓝牙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报警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系统故障、安全防范、感应检测、应急救灾等领域,与社会生产密不可分。报警数据推送分为无线以及有线的形式,涉及到安装便利等因素更多的电子报警器采用的是无线报警技术,常用的无线通讯连接为蓝牙通讯连接。
现有的数据传输方式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解密的密钥均为电子报警器上形成的固定密钥,安全性较低,其它信息接收端实现加密密钥的破解,也可对电子报警器发送的数据进行拦截,进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解决现有技术中数据传输方法安全性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其中,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的步骤包括: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基于待传输数据产生的随机因子;利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待传输数据的随机密钥;将随机密钥和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加密密钥。
其中,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的步骤包括:将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利用第二预设规则生成原始密钥。
其中,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断开与数据接收装置的连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的步骤包括:广播加密传输信息;与第二识别码对应的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并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
其中,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的步骤包括:数据采集装置通过蓝牙广播连接请求,并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蓝牙连接。
其中,原始密钥为数据采集装置或者数据接收装置生成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接收装置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连接请求,与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并将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发送至数据采集装置;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加密传输信息;其中加密传输信息是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到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的;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得到待传输数据。
其中,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的步骤之后包括:断开与数据采集装置的连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加密传输信息;其中加密传输信息是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到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的步骤包括: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加密传输数据;与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加密传输数据。
其中,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得到待传输数据的步骤具体包括:分析加密传输信息,并获取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将随机密钥和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解密密钥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其中,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判断随机因子是否与已接收的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相同;如果相同,则删除加密传输信息;如果不相同,则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于存储器中并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实现如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四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使数据采集装置与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并由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和接收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对待传输数据分配随机因子与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加密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具有随机性,不同的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由于随机因子的不同而不同,进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方法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一应用场景的传输网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应用场景中的传输网络中各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流向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智能终端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中一应用场景的传输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应用场景中的传输网络中各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数据流向图。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中的传输网络100包括数据采集装置10和数据接收装置20。
数据采集装置10广播连接请求,数据接收装置20进行扫描,扫描到数据采集装置10的连接请求,数据采集装置10和数据接收装置20建立连接关系。数据采集装置10将第一识别码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20,同时数据接收装置20将第二识别码发送给数据采集装置10;数据采集装置10接收数据接收装置20发送的第二识别码,同时数据接收装置20接收数据采集装置10发送的第一识别码。数据采集装置10基于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保存,数据接收装置20基于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保存。数据采集装置10断开与数据接收装置20的连接,数据采集装置10广播待传输数据,并分配随机因子。数据采集装置10基于随机因子和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数据采集装置10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数据采集装置10向数据接收装置20发送加密传输信息,数据接收装置20扫描并接收数据采集装置10发送的加密传输信息,数据接收装置20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得到待传输数据。
本应用场景并不对数据采集装置10和数据接收装置20的类型和数量进行限定,上述举例只对各终端构建传输网络后的结构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数据采集装置10。数据采集装置可以为触发节点,具体可以为门锁报警器。该数据采集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
具体地,数据采集装置通过蓝牙广播连接请求,并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蓝牙连接。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
S12: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
具体地,将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利用第二预设规则生成原始密钥,并保存该原始密钥。其中,原始密钥为数据采集装置或者数据接收装置生成。保存之后断开与数据接收装置的连接。
S13: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
具体地,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基于待传输数据产生的随机因子;利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待传输数据的随机密钥;将随机密钥和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加密密钥。
S14: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具体地,广播加密传输信息;与第二识别码对应的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并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加密传输信息中附带的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使数据采集装置与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并由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和接收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对待传输数据分配随机因子与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加密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具有随机性,不同的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由于随机因子的不同而不同,进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方法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数据采集装置10。数据采集装置可以为触发节点,具体可以为门锁报警器。该数据采集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
具体地,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数据接收端在扫描到数据采集装置的连接请求后,数据采集装置将第一识别码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同时接收到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第二识别码。其中,第一识别码为数据采集装置的UID(User Identification,用户身份证明)号,第二识别码为数据接收装置的UID号。UID号对于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均具有唯一性。
S22:将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利用第二预设规则生成原始密钥。
具体地,数据采集装置基于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通过蓝牙数据交互协商生成原始密钥。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采用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预设算法生成原始密钥,数据采集装置保存原始密钥。其中,预设算法可以为对称加密算法。例如,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算法,通过AES算法对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进行加密生成原始密钥,并将原始密钥保存在数据采集装置。其中,AES算法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原始密钥的算法。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数据采集装置中通过预设拼接规则生成原始密钥。其中,预设拼接规则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原始密钥的规则。
S23:断开与数据接收装置的连接。
具体地,在数据采集装置端生成并保存原始密钥后,断开与数据接收装置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采集装置只有在断开与数据接收装置的连接后才能执行广播数据。本实施例中的数据采集装置在广播时不可连接,进而可以使数据传输能够得到有效传输,防止在需要推送的时候不被连接而导致事件推送丢失,提高数据传输的成功率和抗干扰能力。
S24: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基于待传输数据产生的随机因子。
具体地,数据采集装置开始采集待传输数据,当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待传输数据后,数据采集装置为该待传输数据分配随机因子。数据采集装置将分配的随机因子与待传输数据进行关联组装。其中,随机因子具有唯一性,随机因子可以为字符串。
S25:利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待传输数据的随机密钥。
具体地,将待传输数据匹配的随机因子基于第一预设规则生成该待传输数据的随机密钥。具体地,该第一预设规则可以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随机密钥的规则。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采用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预设算法生成随机密钥。其中,预设算法可以为对称加密算法。例如,AES算法,通过AES算法对随机因子进行加密生成随机密钥。
S26:将随机密钥和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加密密钥。
具体地,将原始密钥结合获得的随机密钥通过特定的预设算法加密生成加密密钥,其中,特定的预设算法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加密密钥和生成解密密钥的算法。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特定的预设算法可以为散列算法。例如摘要算法(Message-Digest Algorithm5,MD5),它是计算机广泛使用的散列算法之一,用于确保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原始密钥和随机密钥通过MD5算法进行加密生成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
S27:广播加密传输信息,与第二识别码对应的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并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
具体地,数据采集装置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得到加密传输数据,且数据采集装置将该加密的待传输数据携带的随机因子、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与加密传输数据进行打包生成加密传输信息。数据采集装置对打包的加密传输信息进行广播,将该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加密传输信息中附带的随机因子以及数据接收装置中的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数据采集装置可以对于同一加密传输信息进行多次广播。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将加密传输信息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数据接收装置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本发明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使数据采集装置与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并由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和接收的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对待传输数据分配随机因子与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加密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具有随机性,不同的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由于随机因子的不同而不同,进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方法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装置20。数据接收装置具体可以为网关。该数据接收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31:数据接收装置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连接请求,与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并将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发送至数据采集装置。
具体地,数据接收装置扫描数据采集装置通过蓝牙广播的连接请求,并与扫描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蓝牙连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并将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发送至数据采集装置。
S32: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
具体地,数据接收装置基于第二识别码以及接收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保存该原始密钥。保存之后断开与数据采集装置的连接。
S33: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加密传输信息;其中加密传输信息是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到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随机因子以及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加密密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的。
具体地,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加密传输数据;与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加密传输数据。具体地,在接收到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加密传输信息后,分析该加密传输信息,获取随机因子并判断随机因子是否与已接收的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相同;如果相同,则删除加密传输信息;如果不相同,则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解密该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
S34:利用随机因子、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得到待传输数据。
具体地,分析加密传输信息,并获取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将随机密钥和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解密密钥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使数据接收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并由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和接收的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对加密传输数据进行分析获取随机因子结合原始密钥生成解密密钥,通过解密密钥对加密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加密传输数据中的随机因子具有唯一性,不同的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由于随机因子的不同而不同,使得解密密钥具有随机性,进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方法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上述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装置20。该数据接收装置具体可以为网关。该数据接收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1:数据接收装置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连接请求,与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并将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发送至数据采集装置。
具体地,数据接收装置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连接请求,数据接收装置在扫描到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连接请求后,与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数据接收装置将第二识别码发送给数据采集装置,同时接收到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第一识别码。其中,第一识别码为数据采集装置的UID号,第二识别码为数据接收装置的UID号。UID号对于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均具有唯一性。
S402:获取到基于第一识别码以及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
具体地,数据接收装置基于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通过蓝牙数据交互协商生成原始密钥。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采用数据接收装置和数据采集装置默认的预设算法生成原始密钥,数据接收装置保存生成的原始密钥。其中,预设算法可以为对称加密算法。例如AES算法,通过AES算法对第一识别码和第二识别码进行加密生成原始密钥,并将原始密钥保存在数据采集装置。其中,AES算法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原始密钥的算法。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在数据接收装置中通过预设拼接规则生成原始密钥。其中,预设拼接规则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原始密钥的规则。
S403:断开与数据采集装置的连接。
具体地,在数据接收装置端生成并保存原始密钥后,断开与数据采集装置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提供与数据接收装置连接的数据采集装置只有在断开与数据接收装置的连接后才能执行广播数据,将广播数据发送给数据接收装置。
S404: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加密传输数据。
具体地,数据接收装置实时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加密传输数据。数据接收装置对扫描到的加密传输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加密传输信息中的第一识别码。通过将获取的第一识别码与数据接收装置中预先接收的第一识别码进行比对,判断发送该加密传输信息的数据采集装置是否与数据接收装置预先建立了连接关系,如果加密传输信息中的第一识别码与数据接收装置中存在的第一识别码相对应,则与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装置判断广播加密传输信息的数据采集装置的蓝牙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是否与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关系的数据采集装置的蓝牙MAC地址相匹配。如果地址能够匹配,则与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
S405:与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
具体地,如果加密传输信息中的第一识别码与数据接收装置中存在的第一识别码相对应,则与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数据接收装置判断广播加密传输信息的数据采集装置的蓝牙MAC地址与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关系的数据采集装置的蓝牙MAC地址相匹配,则与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
S406:接收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加密传输数据。
S407:分析加密传输信息,并获取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
具体地,对接收的加密传输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加密传输数据以及加密传输数据携带的随机因子,获取到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
S408:判断随机因子是否与已接收的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相同。
具体地,数据接收装置对接收到加密传输信息进行分析,获取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通过将获取的随机因子与数据接收装置之前获取的加密传输数据的随机因子进行比对,判断接收的加密传输数据是否与其它加密传输数据重复。如果加密传输数据中的随机因子与已接收到的加密传输数据携带的随机因子相同,则执行步骤S409;如果加密传输数据中的随机因子与已接收到的加密传输数据携带的随机因子不相同,则执行步骤S410。
S409:删除加密传输信息。
具体地,如果加密传输数据中的随机因子与已接收到的加密传输数据携带的随机因子相同,则表明该加密传输数据与之前接收到的加密传输数据重复,为了减少数据接收装置的工作量,将接收到的重复的加密传输数据进行删除。
S410: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随机因子生成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
具体地,如果加密传输数据中的随机因子与已接收到的加密传输数据携带的随机因子不相同,则表明该加密传输数据为新采集的加密传输数据。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对从加密传输数据中获取的随机因子加密生成随机密钥。具体地,该第一预设规则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随机密钥的规则。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采用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预设算法生成随机密钥。其中,预设算法可以为对称加密算法。例如AES算法,通过AES算法对随机因子进行加密生成随机密钥。
S411:将随机密钥和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解密密钥对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具体地,数据接收装置将原始密钥结合获得的随机密钥通过特定的预设算法加密生成解密密钥,其中,特定的预设算法为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默认的生成加密密钥和生成解密密钥的算法。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特定的预设算法可以为散列算法,例如MD5算法,原始密钥和随机密钥通过MD5算法进行加密生成解密密钥,该解密密钥仅用于对携带该随机因子的加密传输信息中的加密传输数据进行解密。采用生成的解密密钥对随机因子匹配的加密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得到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待传输数据。数据接收装置得到解密后的待传输数据后,可以将其推送到应用层进行其它处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使数据接收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关系并由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和接收的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生成原始密钥,并对加密传输数据进行分析获取随机因子结合原始密钥生成解密密钥,通过解密密钥对加密传输数据进行解密,加密传输数据中的随机因子具有唯一性,不同的待传输数据的加密密钥由于随机因子的不同而不同,使得解密密钥具有随机性,进而提高了数据传输方法的安全性。
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智能终端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实施方式的智能终端70包括:处理器71、存储器72以及存储在存储器72中并可在处理器7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71执行时实现上述数据传输方法,为避免重复,此处不一一赘述。
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8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801,计算机程序中包括程序指令,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项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具体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80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80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80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实施方式的计算机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计算机设备的硬盘或内存。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计算机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所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所述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所述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
获取到基于所述第一识别码以及所述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
断开与所述数据接收装置的连接;
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所述随机因子以及所述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
通过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加密传输信息;
广播所述加密传输信息;
与所述第二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连接,并将所述加密传输信息发送至所述数据接收装置,以通过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利用所述随机因子、所述第一识别码以及所述第二识别码对所述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所述随机因子以及所述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的步骤包括:
采集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基于所述待传输数据产生的随机因子;
利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所述随机因子生成所述待传输数据的随机密钥;
将所述随机密钥和所述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所述加密密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到基于所述第一识别码以及所述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识别码以及所述第二识别码利用第二预设规则生成所述原始密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广播连接请求,并在与扫描到所述连接请求的数据接收装置连接后,将所述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发送至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并接收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发送的所述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的步骤包括: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通过蓝牙广播连接请求,并与扫描到所述连接请求的所述数据接收装置建立蓝牙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密钥为所述数据采集装置或者所述数据接收装置生成的。
6.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数据接收装置扫描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连接请求,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接收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所述数据采集装置的第一识别码,并将所述数据接收装置的第二识别码发送至所述数据采集装置;
获取到基于所述第一识别码以及所述第二识别码生成的原始密钥;
断开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的连接;
扫描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广播的加密传输信息;
与所述第一识别码对应的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建立连接;
接收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发送的所述加密传输信息;其中所述加密传输信息是所述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到待传输数据并获取到随机因子,利用所述随机因子以及所述原始密钥生成加密密钥,通过所述加密密钥对所述待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生成的;
利用所述随机因子、所述第一识别码以及所述第二识别码对所述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得到所述待传输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随机因子、所述第一识别码以及所述第二识别码对所述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得到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步骤具体包括:
分析所述加密传输信息,并获取所述加密传输信息中的随机因子;
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所述随机因子生成所述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
将所述随机密钥和所述原始密钥合成以生成解密密钥对所述加密传输信息进行解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所述随机因子生成所述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随机因子是否与已接收的加密传输信息中的所述随机因子相同;
如果相同,则删除所述加密传输信息;
如果不相同,则采用第一预设规则基于所述随机因子生成所述加密传输信息的随机密钥。
9.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于所述存储器中并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实现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或实现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CN202010976872.7A 2020-09-16 2020-09-16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2608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6872.7A CN112260823B (zh) 2020-09-16 2020-09-16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76872.7A CN112260823B (zh) 2020-09-16 2020-09-16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60823A CN112260823A (zh) 2021-01-22
CN112260823B true CN112260823B (zh) 2022-08-09

Family

ID=74232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76872.7A Active CN112260823B (zh) 2020-09-16 2020-09-16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6082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3184A1 (en) * 2014-10-02 2016-04-07 Huawei International Pte. Ltd. Key gene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377189A (zh) * 2018-05-09 2018-08-07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区块链上用户通信加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616354A (zh) * 2018-04-27 2018-10-0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移动通信中密钥协商方法和设备
CN110177354A (zh) * 2019-06-21 2019-08-27 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无线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417543A (zh) * 2018-04-27 2019-11-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加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430218A (zh) * 2019-08-23 2019-11-08 深圳和而泰家居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安全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45203A1 (en) * 2002-01-30 2003-07-31 Yves Audebert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mutual authentications between security tokens
KR102457809B1 (ko) * 2014-09-24 2022-10-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이터 통신 보안을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CN106487749B (zh) * 2015-08-26 2021-02-1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密钥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06936570B (zh) * 2015-12-31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密钥配置方法及密钥管理中心、网元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3184A1 (en) * 2014-10-02 2016-04-07 Huawei International Pte. Ltd. Key gene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8616354A (zh) * 2018-04-27 2018-10-0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移动通信中密钥协商方法和设备
CN110417543A (zh) * 2018-04-27 2019-11-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加密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8377189A (zh) * 2018-05-09 2018-08-07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区块链上用户通信加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77354A (zh) * 2019-06-21 2019-08-27 湖北亿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无线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430218A (zh) * 2019-08-23 2019-11-08 深圳和而泰家居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安全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60823A (zh) 2021-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68630B (zh) 区块链节点的加密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8737430B (zh) 区块链节点的加密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8989848B (zh) 一种视频资源文件的获取方法和管理系统
CN110049016B (zh) 区块链的数据查询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790223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及其系统
CN109218825B (zh) 一种视频加密系统
CN109151508B (zh) 一种视频加密方法
EP2940959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retrieving method, device, user terminal and server
CN110690956B (zh) 双向认证方法及系统、服务器和终端
KR20150079489A (ko) 실시간 통신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0566337C (zh) 增强无线局域网安全的方法
KR20150092140A (ko) 지문 인증 기반 이미지 관리 시스템 및 이미지 관리 방법
CN112566119A (zh) 终端认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50350375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rusted Server, and Cloud Server
CN106789963B (zh) 非对称白盒密码加密方法和装置及设备
CN113347143A (zh)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4194818A1 (zh) 一种用于发现设备的用户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12751868A (zh) 一种异构加密传输方法、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4386049A (zh) 加密方法、解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8513272B (zh) 短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260823B (zh) 数据传输方法、智能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49641A (zh) 一种基于双向认证图像多重保密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4501591B (zh) 智能设备入网方法及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10491A (zh) 一种基于隐藏技术的图像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792667B (zh) 一种用于机器人的网络接入认证方法以及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