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43332B - 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43332B CN112243332B CN201910641270.3A CN201910641270A CN112243332B CN 112243332 B CN112243332 B CN 112243332B CN 201910641270 A CN201910641270 A CN 201910641270A CN 112243332 B CN112243332 B CN 11224333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cooling
- valve
- water
- cooling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63—Liquid cooling without phase chang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该系统包括第一制冷单元、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用于接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有效利用制冷单元输出的冷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避免了分别对不同工作温度的待冷却件分别设置一个制冷系统造成的资源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背景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分布式计算架构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承担的计算量越来越大,对计算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种种挑战,数据中心的功率节节攀升,除了带来高能耗问题,高密度也给数据中心制冷系统和配电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风冷面对高功率密度机柜已显疲态,由于液冷系统可以允许将冷却液直接通入液冷服务器,实现芯片级制冷,液冷系统渐渐成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技术发展方向。但是受行业技术成熟度及成本限制,目前数据中心基本都处于风冷服务器和液冷服务器混合部署的过度阶段。
现有技术中,对于同时部署有风冷服务器和液冷服务器的数据中心,通常采用以下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将风冷服务器与液冷服务器共用一套供回水系统;第二种方案是将风冷服务器与液冷服务器的制冷系统隔离,为每套系统单独配置水泵、换热器、冷塔等散热设备。
然而,对于第一种方案,由于风冷服务器与液冷服务器的供回水温度的最高限值不同,因此共用一套供回水系统只能将供回水温度设置为较低的限值,会导致冷量的浪费,进而对数据中心的能效指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PUE)造成影响,对于第二种方案,虽然对PUE影响较低,但是初期需投入较高的硬件成本,并且会降低数据中心的空间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及设备,以提高冷量利用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第一制冷单元、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
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用于接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
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待冷却组件的工作温度比所述第二待冷却组件的工作温度低。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待冷却件为风冷服务器,所述第二冷却件为液冷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一备用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一备用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管路关闭时,连通所述第一制冷单元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和第一阀门;
所述第二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管路内液压与所述第二管路内液压之间的压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二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二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阀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值和所述第二压力值,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的开启程度,以调节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压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回水管路和第二阀门;
所述回水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回水管路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管路内液压与所述回水管路内液压之间的压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回水管路上,用于获取所述回水管路的第三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三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阀门连接,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压力值和所述第三压力值,控制所述第二阀门的开启程度,以调节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回水管路之间的压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
所述第三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阀门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的进水口;所述第一阀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阀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回水管路;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开启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关闭所述第三阀门,以使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和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并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制冷单元;
所述第二制冷单元,用于接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包括:
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制冷系统。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该制冷系统通过将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串联,并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单元接收第二冷却组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所述第一冷却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所述第二冷却组件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并将该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完成整个水循环,并且实现了采用温度较低的第一冷冻水为工作温度较低的第一冷却组件降温,采用温度较高的第二冷冻水为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冷却组件降温,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制冷单元输出的冷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避免了分别对不同工作温度的待冷却件分别设置一个制冷系统造成的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
10:第一制冷单元;11:冷机;12:冷塔;13:冷却泵;14:板换;15:冷冻泵;20:第一冷却组件;30:第二冷却组件;40:第一管路;50:第一备用管路;60:第二管路70:第一阀门;80:回水管路;90:第二阀门;100:第一压力传感器;110:第二压力传感器;120:第三压力传感器;130:第三阀门;140:第二制冷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对于同时部署有风冷服务器和液冷服务器的数据中心,目前业内存在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风冷服务器与液冷服务器共用一套供回水系统;第二种是将风冷服务器与液冷服务器的制冷系统隔离,为每套系统单独配置水泵、换热器、冷塔等散热设备。
具体的,对于风冷服务器与液冷服务器共用一套供回水系统的解决方案,风冷服务器空调末端一般要求供回水温度为17℃/23℃,最高也仅可达到23℃/29℃。而液冷服务器末端进水温度可以高达40~45℃。共用一套供回水系统的解决方案,受风冷服务器空调末端最高进水温度限制,液冷服务器末端节能性无法发挥优势,造成冷量浪费影响数据中心PUE。对于将风冷服务器与液冷服务器的制冷系统隔离方案,虽降低了液冷服务器的pPUE,但初投资成本增加,数据中心空间利用率低下。这两种方案另一个弊端是,在北方冬季,由于回水温度较低,冷却侧管路及冷塔需要配套电伴热及电加热等辅热设备来防冻,使数据中心PUE升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量利用率低,重复设置制冷设备导致成本较高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本发明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第一制冷单元10、第一冷却组件20和第二冷却组件30。
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用于接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
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待冷却组件的工作温度比所述第二待冷却组件的工作温度低。
可选地,所述第一待冷却件为风冷服务器,所述第二冷却件为液冷服务器。液冷服务器是指通过低温液体带走服务器部件散发的热量的服务器。具体的,因为服务器的处理芯片是主要散热源,可以在所述处理芯片上设置液冷冷板来对处理芯片进行散热。所述处理芯片可以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风冷服务器是指通过冷风带走服务器部件散发的热量的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可以为风冷空调,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可以为换热器和冷板。
可选地,图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所示,所述制冷单元包括:冷机11、冷塔12、冷却泵13、板换14、冷冻泵15。
所述冷冻泵15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连接,所述冷冻泵15的出口与所述板换14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板换14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冷机11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所述冷机11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连接;即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返回的高温回水依次经过冷冻泵15、板换14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冷机11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形成第一冷冻水,以输出到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的进水口。
所述冷却泵13的出水口与所述板换14的第二进水口连接,所述板换14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冷机11的第二进水口连接,所述冷机11的第二出水口与所述冷塔1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塔12的出水口与所述冷却泵13的进水口连接;即所述冷却泵13、所述板换14、所述冷机11和所述冷塔12构成了冷却水循环系统,依次通过所述板换14和所述冷机11对所述高温回水进行了量级冷却,得到所述第一冷冻水。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制冷单元仅为示例说明,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制冷单元,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下面以所述第一待冷却组件为风冷服务器,所述第二待冷却组件为液冷服务器为例,对所述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进行示例说明:假设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采用风冷空调,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采用换热器和液冷冷板,首先,将所述风冷空调设置在风冷服务器机房内,将所述液冷冷板设置在所述液冷服务器的散热部件(例如CPU和GPU)上,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接收所述换热器(第二冷却组件30)返回的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可以将温度设为23℃)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所述第二冷冻水的温度,与所述风冷服务器的功率相关,例如,可以为29℃),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液冷服务器的工作温度要高所述风冷服务器的工作温度,所述高温回水的温度可以达到40℃),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完成一次水循环的过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将第一冷却组件20和第二冷却组件30串联,并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接收第二冷却组件30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并将该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完成整个水循环,并且实现了采用温度较低的第一冷冻水为工作温度较低的第一冷却组件20降温,采用温度较高的第二冷冻水为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冷却组件30降温,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制冷单元输出的冷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避免了分别对不同工作温度的待冷却件分别设置一个制冷系统造成的资源浪费。
考虑到连接各组件之间的管路可能会出现损坏,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40和第一备用管路50。
所述第一管路40,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一备用管路50,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的进水口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管路40关闭时,连通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
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管路40与所述第一备用管路50上均设置有阀门,通过阀门的开闭来选用或切除管路。例如第一管路40出现问题,则将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40上的阀门关闭,以将所述第一管路40从水循环系统中切除。
优选地,制冷系统正常工作中,所述第一管路40与所述第一备用管路50同时应用,以便在所述第一管路40或所述第一备用管路50中任一管路出现故障的时候,及时完成切除。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备用管路,便于在第一管路40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由所述备用管路完成水循环,继续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实际应用中第一冷却组件20可以包括多个制冷末端,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可以包括多个风冷空调,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可以包括多个换热器和液冷冷板。其中,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的出水口连接,第一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的进水口连接,第二进水口与所述液冷冷板的出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与所述液冷冷板的进水口连接,由此,所述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以及所述液冷冷板构成了水循环,能够使液冷冷板内的液体在换热器完成与第二冷冻水的热交换。以使进入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的第二冷冻水升温后形成高温回水,返回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
本实施例中,能够并行的为多台风冷空调提供第一冷冻水,并通过多台换热器为液冷冷板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节省了设备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为了保证该制冷系统的水循环顺畅进行,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60和第一阀门70。
所述第二管路60,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一阀门7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40与所述第二管路60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管路40内液压与所述第二管路60内液压之间的压差。
本实施例中,从第一冷却组件20输出的第二冷冻水通过该第二管路60进入第二冷却组件30,并且第一管路40与第二管路60之间设有管路,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70,当第一管路40内的液压和第二管路60内的液压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将第一阀门70的开启程度调小,增大压差,反之,则将第一阀门70的开启程度调大,减小压差。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在第一管路40和第二管路60之间设置阀门,能够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启程度,控制流过阀门的水流量,进而实现调整第一管路40内液压与所述第二管路60内液压的压差,防止第一管路40内的液体停止流动或倒流,达到使该制冷系统的水循环正常流通的目的。
为了调整所述第二管路60与所述回水管路80之间的压差,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回水管路80和第二阀门90。
所述回水管路80,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二阀门9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60与所述回水管路80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管路60内液压与所述回水管路80内液压之间的压差。
本实施例中第二阀门90的调节原理可参照图5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阀门70的调节,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在回水管路80和第二管路60之间设置阀门,能够通过调节阀门的开启程度,控制流过阀门的水流量,进而实现调整第一管路40内液压与所述第二管路60内液压的压差,防止第二管路60内的液体停止流动或倒流,达到使该制冷系统的水循环正常流通的目的。
为了实现自动化控制,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100、第二压力传感器110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40上,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管路40的第一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二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11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60上,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管路60的第二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二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阀门70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值和所述第二压力值,控制所述第一阀门70的开启程度,以调节所述第一管路40与所述第二管路60之间的压差。
可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压力传感器120。
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120,设置在所述回水管路80上,用于获取所述回水管路80的第三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三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阀门90连接,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压力值和所述第三压力值,控制所述第二阀门90的开启程度,以调节所述第二管路60与所述回水管路80之间的压差。
可选地,为了能够实现第一冷却组件20和第二冷却组件30的连接方式的转换,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130。
所述第三阀门13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60上,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阀门90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70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的进水口;所述第一阀门7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40;所述第二阀门9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回水管路80。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开启第一阀门70和所述第二阀门90,关闭所述第三阀门130,以使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和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并联。
通过设置该第三阀门130,能够在第三阀门130关闭,第一阀门70和第二阀门90开启的情况下,实现第一冷却组件20和第二冷却组件30的并联设置,即从第一制冷单元10输出的第一冷冻水同时输入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和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分别为第一待冷却件和第二待冷却件降温。以提高降温速度。在第三阀门130开启,第一阀门70和第二阀门90为关闭或者为调节压差的微开状态时,实现第一冷却组件20和第二冷却组件30的串联设置,即从第一制冷单元10输出的第一冷冻水首先通过第一冷却组件20为第一待冷却件降温,在通过第二冷却组件30为第二冷却件降温。以节省冷量。提高冷量利用率。由此可以自由切换工作模式,满足不同需求。
考虑到制冷单元可能会发生损坏,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制冷单元140;
所述第二制冷单元140,用于接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制冷单元10和第二制冷单元140,可以在第一制冷单元10出现故障时,启用第二制冷单元140,反之,在第二制冷单元140出现故障时,启用第一制冷单元10,当然,为了提高制冷效率也可以两个制冷单元同时启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第一制冷单元10和第二制冷单元140,能够使两个制冷单元互为备用,在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和所述第二制冷单元140中任一制冷单元出现故障时,能够启用另一制冷单元,保证制冷系统的连续正常工作,提高制冷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通过设置有所述制冷系统,能够通过将第一冷却组件20和第二冷却组件30串联,并通过所述第一制冷单元10接收第二冷却组件30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所述第一冷却组件20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所述第二冷却组件30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并将该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完成整个水循环,并且实现了采用温度较低的第一冷冻水为工作温度较低的第一冷却组件20降温,采用温度较高的第二冷冻水为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冷却组件30降温,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制冷单元输出的冷量,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避免了分别对不同工作温度的待冷却件分别设置一个制冷系统造成的资源浪费。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以上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制冷单元、第一冷却组件和第二冷却组件;
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用于接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
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冷冻水吸收第一待冷却组件散发的热量,得到第二冷冻水,并将所述第二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二冷却组件;
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冷冻水吸收第二待冷却组件散发的热量,得到所述高温回水,并将所述高温回水返回所述制冷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待冷却组件的工作温度比所述第二待冷却组件的工作温度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待冷却组件为风冷服务器,所述第二待冷却组件为液冷服务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一备用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一备用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管路关闭时,连通所述第一制冷单元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和第一阀门;
所述第二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管路内液压与所述第二管路内液压之间的压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二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二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阀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压力值和所述第二压力值,控制所述第一阀门的开启程度,以调节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压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回水管路和第二阀门;
所述回水管路,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的出水口连接,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制冷单元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回水管路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管路内液压与所述回水管路内液压之间的压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三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回水管路上,用于获取所述回水管路的第三压力值,并将所述第三压力值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阀门连接,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压力值和所述第三压力值,控制所述第二阀门的开启程度,以调节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回水管路之间的压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阀门;
所述第三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冷却组件的出水口和所述第二阀门的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阀门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冷却组件的进水口;所述第一阀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阀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回水管路;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开启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关闭所述第三阀门,以使所述第一冷却组件和所述第二冷却组件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制冷单元;
所述第二制冷单元,用于接收高温回水,并将高温回水降温为第一冷冻水后将所述第一冷冻水输出给所述第一冷却组件。
10.一种数据中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41270.3A CN112243332B (zh) | 2019-07-16 | 2019-07-16 | 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41270.3A CN112243332B (zh) | 2019-07-16 | 2019-07-16 | 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43332A CN112243332A (zh) | 2021-01-19 |
CN112243332B true CN112243332B (zh) | 2023-05-02 |
Family
ID=74167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41270.3A Active CN112243332B (zh) | 2019-07-16 | 2019-07-16 | 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4333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34089A (zh) * | 2021-10-29 | 2022-02-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5077282A (zh) * | 2022-04-26 | 2022-09-20 | 深圳市欢太科技有限公司 | 热回收系统、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25873A (zh) * | 2011-11-16 | 2012-04-25 | 广州市设计院 | 单机双级压缩式制取高低温冷冻水的方法及专用冷水机组 |
CN205037619U (zh) * | 2015-06-01 | 2016-02-17 | 北京京能未来燃气热电有限公司 | 一种大温差供冷系统 |
CN106440137A (zh) * | 2016-09-30 | 2017-02-22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和制冷方法 |
CN108055813A (zh) * | 2017-12-28 | 2018-05-18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
-
2019
- 2019-07-16 CN CN201910641270.3A patent/CN11224333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25873A (zh) * | 2011-11-16 | 2012-04-25 | 广州市设计院 | 单机双级压缩式制取高低温冷冻水的方法及专用冷水机组 |
CN205037619U (zh) * | 2015-06-01 | 2016-02-17 | 北京京能未来燃气热电有限公司 | 一种大温差供冷系统 |
CN106440137A (zh) * | 2016-09-30 | 2017-02-22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和制冷方法 |
CN108055813A (zh) * | 2017-12-28 | 2018-05-18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中心的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43332A (zh) | 2021-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12513B (zh) | 一种无需行间空调的数据中心及其散热系统 | |
US10401077B2 (en) | Chilled water cooling system | |
CN202485287U (zh) | 机房空调系统 | |
CN103307658A (zh) | 一种热交换器及一种机柜 | |
CN112243332B (zh) | 制冷系统及数据中心 | |
CN111278262B (zh) | 服务器芯片重力型热管和热管背板结合的服务器散热系统 | |
CN116487757A (zh) |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1258402A (zh) | 一种服务器芯片重力型热管的服务器散热系统 | |
CN116437639A (zh) | 液冷系统、液冷机柜、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071972A (zh) | 一种用于高功率密度机柜的泵驱双环路热管组合散热系统 | |
CN114867306A (zh) | 一种以纳米流体作为介质的5g基站机房节能液冷系统 | |
CN110940014A (zh) | 一种节能空调水系统 | |
CN210519308U (zh) | 一种数据中心板冷式液体冷却系统 | |
CN106852086B (zh) | 双级串联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 |
CN106912185B (zh) | 内循环并联式双级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 |
CN207842707U (zh) | 一种动力电池冷却加热管理系统及动力电池 | |
CN211792613U (zh) | 服务器芯片重力型热管和热管背板结合的服务器散热系统及装置 | |
CN106852088B (zh) | 单级串联式液气双通道自然冷却数据中心散热系统 | |
CN209843904U (zh) | 温控系统及储能电池柜 | |
CN210986801U (zh) | 一种数据中心机房系统 | |
CN209418728U (zh) | 一种动力电池温度管理装置及动力电池系统 | |
CN221829313U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21448921U (zh) | 一种风液混冷的冷却系统及微型数据中心 | |
CN217357655U (zh) | 恒温冷却系统、空调机组测试装置及空调机组 | |
CN110602930A (zh) | 一种数据中心机房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