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7758A - 动力工具 - Google Patents

动力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07758A
CN112207758A CN201910614533.1A CN201910614533A CN112207758A CN 112207758 A CN112207758 A CN 112207758A CN 201910614533 A CN201910614533 A CN 201910614533A CN 112207758 A CN112207758 A CN 112207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act
guide
mode
switch
pull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145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07758B (zh
Inventor
谢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1453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077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207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77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077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077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工具,包括壳体;马达,刀具主轴、冲击机构、传动机构及模式切换机构,冲击机构包括可相对旋转的撞锤和导向件,模式切换机构,用于可操作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撞锤与导向件能够相对旋转,所述撞锤冲击所述刀具主轴;当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撞锤和导向件无相对旋转,所述撞锤不冲击所述刀具主轴;所述动力工具包括能够控制马达旋转方向的正反转开关,其中正反转开关使马达切换旋向时,正反转开关同时联动控制模式切换机构转换至第二状态,从而避免堵转现。

Description

动力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工具。
背景技术
动力工具是电动工具的一种,至少具有冲击模式,可以实现冲击钻功能和/或冲击螺丝批功能。其中一种实现冲击的方式是采用凸轮式主动冲击结构,具体的:设置撞锤和导向件,撞锤与导向件无相对旋转时,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撞锤与导向件无相对旋转时,动力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
传统技术中,还设置模式调节机构来改变撞锤与导向件的相对运动状态,其中模式调节机构包括冲击切换件,冲击切换件可与导向件结合或分离,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结合时可以限定导向件的运动,动力工具进入冲击模式。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动力工具进入非冲击模式。
在实现传统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冲击模式下,当输出轴反转时,导向件不动,撞锤反向旋转,撞锤不一定能顺利转动,容易出现堵转现象。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冲击模式下反转时易出现堵转现象问题,提供一种动力工具。
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壳体;
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提供动力;
刀具主轴,具有中心轴线,用于接收工具头;
传动机构,用于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
冲击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撞锤和导向件;
模式切换机构,用于可操作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撞锤与导向件能够相对旋转,所述撞锤冲击所述刀具主轴;当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撞锤和导向件无相对旋转,所述撞锤不冲击所述刀具主轴;
所述动力工具包括能够控制马达旋转方向的正反转开关,所述正反转开关相对所述壳体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马达以第一旋向转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转换至第一状态;当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马达以第二旋向转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转换至第二状态。
上述动力工具,当正反转开关使马达切换旋向时,正反转开关同时联动控制模式切换机构转换至第二状态,从而避免堵转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包括冲击切换件及与冲击切换件抵接的弹性元件,所述冲击切换件具有与所述导向件啮合的位置和分离的位置,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元件提供使所述冲击切换件与所述导向件保持啮合的作用力从而将所述导向件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冲击切换件克服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力与所述导向件分离,从而使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可旋转。
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拉杆,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拉杆,所述正反转开关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拉杆与所述正反转开关无相互作用;所述正反转开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拉杆由所述正反转开关驱动从而带动所述冲击切换件克服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力运动至与所述导向件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杆上设有导引部,所述正反转开关具有与所述导引部配合的滑动销,所述滑动销配置为仅沿远离所述导向件的方向运动时能给予所述引导部推力,或配置为能在与所述冲击切换件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往返运动,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滑动销与所述导引部不抵接,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滑动销与所述引导部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杆上设有驱动槽,所述引导部设置为位于所述驱动槽一侧的槽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槽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槽壁和第二段的槽壁之间通过斜面过渡;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滑动销在所述第一段中且与所述第一段的槽壁不抵接,所述正反转开关不作用于所述拉杆;所述滑动销由第一段运动至第二段的过程中,所述滑动销抵推所述斜面,以驱动所述拉杆运动并带动所述冲击切换件运动至与所述导向件分离;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滑动销在所述第二段中时,所述滑动销与所述第二段的槽壁抵接使所述冲击切换件保持在与所述导向件分离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冲击切换件的运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槽宽的宽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模式调节件,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进行调节从而使所述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钻模式、螺丝批模式其中之一;当所述模式调节件处于钻模式位置或者螺丝批模式位置时,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当所述模式调节件处于冲击模式位置时,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一位置使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二位置使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杆的远离所述冲击切换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还设有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配置为能提供使所述拉杆朝所述导向件运动的驱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杆包括弧形的驱动部,所述弧形的驱动部的两端均设有卡勾,冲击切换件的上对应设有卡槽,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槽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弧形的驱动部的中部设有与所述正反转开关配合的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反转开关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正反转开关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冲击切换件的运动方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的爆炸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4为根据另一实施例中刀具主轴与冲击结构轴为一体设置时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的导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动力工具的冲击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式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9为非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时的示意剖视图;
图10为冲击模式下,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啮合时,正反转开关与拉杆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1为正反转开关移动至使冲击切换件与导向件分离的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的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
10、壳体
20、传动机构
30、马达
40、冲击机构 410、撞锤
420、导向件 421、第二固定齿 4211、第二抵挡面
431、蓄能元件 432、第一导引件 433、第二导引件
4331、爬坡段 4332、跌落段 434、冲击结构轴
4341、挡板 4342、凹槽 4343、空腔
4344、复位件 435、支撑座 436、钢球
50、刀具主轴
60、模式调节机构 610、冲击切换件 611第一固定齿
6111、第一抵挡面 612、模式配接部
613、卡槽 620、模式调节件 621、模式导引部
630、弹性元件
80、正反转开关 810、滑动销
90、拉杆 910、引导部 921、第一段
922、第二段 923、斜面 930、弹性复位件
940、支柱 950、驱动部 951、卡勾
960、连接部
200、工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至图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动力工具,至少包括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动力工具包括壳体10、设置在壳体10内的传动机构20、设置于壳体10内并向传动机构20提供动力的马达30、由传动机构20驱动工作的冲击机构40、刀具主轴50和模式切换机构60。
刀具主轴50用于接收工具头200,具有中心轴线X。冲击模式下,刀具主轴50沿其中心轴线X往复运动。非冲击模式下,刀具主轴50不作往复运动。模式切换机构60则用以使动力工具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下面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3、图5,冲击机构40包括撞锤410、导向件420、与撞锤410抵接的蓄能元件431,撞锤410上设置有第一导引件432、设置在导向件420设置有第二导引件433。冲击模式下,撞锤410相对导向件420旋转,使得第一导引件432通过第二导引件433能驱动撞锤410克服蓄能元件431的作用力沿中心轴线X朝第一方向A运动,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非冲击模式下,撞锤410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水平向右,第二方向B为水平向左。
传动机构20用于将马达30的动力传递至撞锤410和导向件420两者中的至少一个。模式切换机构可操作地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下,撞锤410能够相对导向件420旋转,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此时撞锤410冲击刀具主轴50,刀具主轴50既旋转且产生冲击动作;第二状态下,导向件420能够由马达30驱动旋转,但撞锤410与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动力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由此,通过操作模式切换机构,能够使动力工具在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之间转换,切换方便,丰富了动力工具的功能。
操作模式切换机构使撞锤410与导向件420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可以有多种的实现方式。
如参图3所示,冲击机构40还包括由传动机构20驱动旋转的冲击结构轴434,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10固定,二者之另一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和撞锤410二者之一相对于壳体的固定被解除且在第一导引件432和第二导引件433的作用下随二者之另一转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撞锤410及导向件420均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导向件420被限制旋转以相对于壳体10固定,如此撞锤410由冲击结构轴434驱动旋转时,蓄能元件431能够驱动撞锤410沿中心轴线X朝第二方向B运动以冲击刀具主轴50。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导向件420能够被马达30驱动旋转,此时撞锤410也同步转动,故导向件420和撞锤410无相对旋转,撞锤410无轴向往复运动。
在另一实施例中,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均旋转。具体的,此时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具有旋转速度差,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相对旋转运动,进而撞锤410能够冲击刀具主轴50。
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冲击结构轴434与刀具主轴50为分体设置。然而,冲击结构轴434与刀具主轴50也可以为一体设置。如图4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刀具主轴50的左端用于接收工具头200,中部用于驱动撞锤410和导向件420,右端与传动机构20配合,以接收马达30的动力。
撞锤410与导向件420能够相对转动时,蓄能元件431可以使撞锤410轴向运动。具体的,如图3所示,导向件420套设于撞锤410外侧,第二导引件433设置于导向件420的内周面,第一导引件432设置于撞锤420的外周面。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导引件432为可活动地设置于撞锤410的滚珠,所述第二导引件433包括若干个爬坡段4331和跌落段4332。当滚珠经过爬坡段4331时,滚珠驱动撞锤410克服蓄能元件431的作用力朝第一方向A运动;当滚珠经过跌落段4332时,蓄能元件431驱动撞锤410朝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第二方向B运动从而实现冲击。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爬坡段4331的最高顶点与跌落段4332的最高顶点连接。进一步地,爬坡段4331可以呈螺旋线型,跌落段4332可以呈直线型,且跌落段4332沿刀具主轴50的中心轴线X延伸。优选地,为了保证撞锤410对刀具主轴50形成足够的冲击力,且动力工具的体积紧凑,爬坡段4331在轴向方向爬坡高度大于3mm且小于等于15mm,优选地,爬坡高度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12mm,更为优选地,爬坡高度为10mm。需要说明的是,“爬坡高度”指的是爬坡段4331的两端之间的在刀具主轴50的中心轴线X上的轴向距离。当第一导引件432自爬坡段4331最高顶点跌落时,可以沿着跌落段4332跌至下一个爬坡段4331的底部,也可以是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方式不经过跌落段4332直接跌至下一个爬坡段4331的底部,换句话说,跌落段4332也可以设置成设置在爬坡段4331与爬坡段4331之间的间断部分。
本实施例中,将撞锤410套在冲击结构轴434的外部,导向件420套在撞锤410外部。为了实现导向件420与撞锤410的相对旋转,冲击机构40还包括固定在壳体10内的支撑座435,支撑座434与导向件420之间还设置有在导向件420转动时支撑导向件420的钢球436。这样,导向件420能够旋转时,导向件420与支撑座435之间摩擦力较小。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冲击结构轴434上套设有挡板4341,也即挡板4341外套于冲击结构轴434的外周壁,蓄能元件431位于撞锤410与挡板4341之间,元件431远离撞锤410的一端可以与挡板4341配合。当撞锤410朝向蓄能元件431移动一定距离后,撞锤410与挡板4341可以压缩蓄能元件431。由此,蓄能元件431可以对撞锤410形成推动力。蓄能元件431可以采用弹簧,且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撞锤410上开设的空腔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导引件433为固定地设置于导向件420的凸轮槽。滚珠在凸轮槽中螺旋运动,从而实现撞锤410在刀具主轴50的轴向上的往复运动。此时,撞锤410可以套在导向件420的外部,第一导引件432设置在撞锤410的内周面。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导引件433起到引导部的作用,使得撞锤410相对导向件420旋转时能够沿引导部运动。第一导引件432则为撞锤410运动的转换件。
参考图1和图2,模式切换机构包括冲击切换件610和模式调节件620。模式调节件620相对壳体10活动设置,可操作地进行调节使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m1)、钻模式(m2)、螺丝批模式(m3)之一。
当模式调节件620处于钻模式位置或者螺丝批位置时,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旋转,动力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此时刀具主轴50只能够旋转,无冲击动作。其中,模式调节件620处于钻模式位置时,马达30向刀具主轴50传递最大扭矩且扭矩不可调节。当模式调节件620处于螺丝批位置时,马达30向刀具主轴50传递的扭矩可以调节。如可以设置扭矩调节件,当模式调节件620处于钻模式位置时,扭矩调节件被压死,不能改变马达30向刀具主轴50传递的扭矩。当模式调节件620处于螺丝批位置时,扭矩调节件可以被调节,以改变马达30向刀具主轴50传递的扭矩。
当模式调节件620处于冲击模式位置时,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啮合,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固定,动力工具进入冲击模式。
本实施例中,模式切换件620以相对于壳体10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并通过转动驱动冲击切换件610进行轴向移动。这样,可以减小模式切换件620的操作空间。这种方式下,在钻模式位置或者螺丝批位置与冲击模式位置之间切换时,模式切换件620是转动一定的角度的方式实现位置切换。当然,模式切换件620也可以是相对壳体10轴向运动以改变位置,进而驱动冲击切换件610进行轴向移动。
如图5和图6所示,冲击切换件610设有第一固定齿611,导向件420设有第二固定齿421,模式调节件620相对壳体10旋转并驱动冲击切换件610沿中心线轴线X移动以使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或分离。如图8所示,当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冲击切换件610可以限定导向件420的运动,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固定,动力工具进入冲击模式。如图9所示,第一固定齿611与第二固定齿421分离时,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旋转,动力工具进入非冲击模式。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齿611和第二固定齿421分别设置成具有抵挡面的棘齿,当第一固定齿611和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时,第一固定齿611的第一抵挡面6111与第二固定齿421的第二抵挡面4211相互抵接。
进一步地,导向件420具有一个导向本体426。导向本体具有一个外周面4261。第二固定齿421凸设于导向本体的外周面4221,且第二固定齿421与外周面4261的靠近冲击切换件610的端部之间具有间隔。如此,冲击切换件610可在外周面4261的支撑下朝向导向件420移动直到与第二固定齿421啮合或与第二固定齿421分离,以保证导向件420往复移动平顺且稳定。
参考图6,冲击切换件610上还设有模式配接部612。参考图7,模式调节件620上设置有模式导引部621。参考图1和图2,模式调节机构还包括与冲击切换件610抵接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给冲击切换件610提供向导向件420移动至与导向件420啮合的位置的驱动力。
模式调节件620在图8中的钻模式位置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啮合,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固定,撞锤410被驱动旋转时,撞锤410相对导向件420旋转,从而撞锤410轴向冲击刀具主轴50,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当模式调节件620由图8中的钻模式位置转动到图9中的冲击模式位置时,模式导引部621克服弹性元件的作用力驱动模式配接部612运动至使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以旋转,故会跟随撞锤410转动,撞锤410和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撞锤410不能轴向冲击刀具主轴50,动力工具处于非冲击模式。当模式调节件620由图9中的冲击模式位置时返回图8中的钻模式位置时,在冲击切换件610抵接的弹性元件提供的驱动力作用下,冲击切换件610移动至与导向件420啮合的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动力工具还还包括能够控制马达30旋转方向的正反转开关80。冲击模式下,当作业完毕,会通过操控正反转开关80切换马达30的旋转方向,使工具头200顺利退出。正反转开关80与马达30的控制电路联动,其可相对移动地组配于壳体10。
马达30反转时,撞锤410如果不能顺利旋转将出现堵转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通过控制正反转开关80,联动地控制模式切换机构60进行模式切换,避免反转时出现堵转现象。其中,正反转开关80被配置为相对壳体10可在第一位置(图10所示)和第二位置(图11所示)之间运动。正反转开关80在第一位置时,马达30以第一旋向转动,且使模式切换机构60转换至第一状态,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当所述正反转开关80运动至第二位置时,马达30以第二旋向转动,且使模式切换机构60转换至第二状态,撞锤410和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撞锤410不冲击刀具主轴50。如此,马达30反转时,撞锤410和导向件420无相对旋转,不会出现堵转现象。
具体的,参考图2、图10和图11,动力工具还包括由正反转开关80控制移动的拉杆90。正反转开关80在第一位置时,马达30以第一旋向转动,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使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啮合,拉杆90与正反转开关80无相互作用;正反转开关80在其第二位置时,马达30以第二旋向转动,拉杆90由正反转开关80驱动而带动冲击切换件610克服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运动至与导向件420分离。
换言之,操作正反转开关80将马达30切换为反转时,正反转开关80还通过拉杆90使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从而导向件420相对壳体10可以旋转,撞锤410旋转时带动导向件420一起旋转,撞锤410与导向件420之间无相对旋转,动力工具在切换正反转时也切换为非冲击模式,从而避免堵转现象。
具体的,设定冲击模式下,马达30能够以第一旋向(如图1中自左侧观察时,马达30为逆时针方向,定义为正转)旋转,正反转开关80可被操作相对壳体10运动以使马达30切换为以相反的第二旋向(顺时针方向,定义为反转)旋转。正反转开关80使相对壳体10运动的过程中,正反转开关80同时带动拉杆90运动,以使冲击切换件610克服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与导向件420分离,如图11所示。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后,正反转开关80可被复位以使马达30切换回正转。正反转开关80复位后释放拉杆90,这样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使冲击切换件610移动并回位至与导向件420啮合,如图10所示。之后,通过控制操作模式调节件620,可以正常进行冲击模式和非冲击模式的切换。本实施例中,利用正反转开关80联动冲击切换件610,使得正反转开关80在将马达30切换为反转时,同步实现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的分离,使得动力工具在切换为反转时进入非冲击模式,从而避免马达30反转时出现堵转现象。
此外,本实施例中,模式切换机构60还包括模式调节件620。因此,马达30正转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模式调节件620和弹性元件630,也可以实现冲击和非冲击模式的转换,丰富了动力工具的功能选择。具体的,当正反转开关80处于第一位置时,模式调节件620由其钻模式位置运动至其冲击模式位置以驱动冲击切换件610克服所述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运动至与导向件420分离,当模式调节620件由其冲击模式位置运动至其钻模式位置时,弹性元件630驱动冲击切换件610运动至与导向件啮合。需要说明的是,模式调节件620被配置为只能推动冲击切换件610远离导向件420移动;冲击切换件610靠近导向件420移动的驱动力则由弹性件630提供,并非模式调节件620提供,因此模式调节件620不会阻挡正反转开关80的运动。同样,模式调节件620从其冲击模式位置回到其钻模式位位置时,即非冲击模式切换为冲击模式时,模式调节件620自身的移动并也不会带动正反转开关80一起运动。当正反转开关80在正反转开关80的第二位置时,正反转开关80与拉杆90抵接冲击切换件610克服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与导向件420分离,此时操作模式调节件620对冲击切换件不起作用,无需担心模式调节件620被误操作。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拉杆90上设有引导部910,正反转开关80具有与引导部910配合的滑动销810。正反转开关80相对壳体10移动时,滑动销810可抵接引导部910,从而实现驱动拉杆90运动。
一具体的实施结构中,滑动销810能够在与冲击切换件610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往返运动,以能给予引导部910推力。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冲击切换件610是沿刀具主轴50的轴向运动,滑动销810是沿刀具主轴50的径向运动。当滑动销810沿径向向内的方向运动时,滑动销810驱动拉杆90带动冲击切换件610远离导向件420运动,滑动销810沿径向向外的方向运动时,滑动销810与导引部910不抵接,滑动销810对拉杆90不起作用,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使冲击切换件610移动至与导向件420啮合的位置。此处的径向向内,指图9和图10中,垂直图面向内的方向,也是自壳体10外部向壳体10内部的方向;径向向外则刚好相反。
由此,当正反转开关80在其第一位置时,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使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啮合,拉杆90处于与正反转开关80无相互作用的第一状态。当正反转开关80由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滑动销810抵接导引部910,驱动拉杆90带动冲击切换件610远离导向件420运动。当正反转开关80处于其第二位置时,拉杆90处于与正反转开关80相互作用的第二状态;此时滑动销810与导引部910保持抵接状态。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拉杆90上设有驱动槽,引导部910设置为位于驱动槽一侧的槽壁。滑动销810能通过抵接驱动槽的槽壁而驱动拉杆90运动。
具体的,驱动槽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921和第二段922,第一段921的槽壁和第二段922的槽壁之间通过斜面923过渡。因此引导部910包括中间的斜面923和两侧的彼此平行的两个平面。如图9所示,正反转开关80在第一位置时,滑动销810在第一段921中且与第一段921的槽壁不抵接,拉杆90处于第一状态;滑动销810由第一段921运动至第二段922的过程中,滑动销810沿斜面923前进并推动拉杆80运动,以使冲击切换件610沿远离与导向件420的方向移动;当滑动销810到达第二段922中时,拉杆90处于第二状态,此时冲击切换件610刚好与导向件420分离,滑动销810与第二段922的槽壁抵接使冲击切换件610保持在与导向件420分离的位置。如此,实现移动正反转开关80使冲击切换件610保持在与导向件420分离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滑动销810在第一段921中时靠近第一段921的远离导向件420的槽壁。且在冲击切换件610的运动方向上,第一段921的槽宽大于第二段922的槽宽,使滑动销810在第一段921中时有左右活动的空间。这样,当正反转开关80在第一位置时,滑动销810处于在第一段921中,马达30正转是,此时操控模式调节件620使其由钻模式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则模式调节件620切换冲击模式至非冲击模式,冲击切换件610远离导向件420移动时虽然带动拉杆90移动,但拉杆90不会抵推滑动销810,不会触发正反转开关80。同样地,马达30正转情况下,操控模式调节件620使其由冲击模式位置返回至钻模式位置时,能切换非冲击模式至冲击模式时,滑动销810已靠近第一段921的临近导向件420的槽壁,弹性件630驱动冲击切换件610和拉杆90靠近导向件420移动时,拉杆90可相对滑动销810运动,也不会带动正反转开关80运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拉杆90与冲击切换件610之间具有允许二者相对运动的间隙,如此弹性件630驱动冲击切换件610靠近导向件420移动时,冲击切换件610能够相对拉杆90运动一定距离,不会马上带动拉杆90运动,因此拉杆90也不会带动正反转开关80运动。
由此,冲击模式下,马达30处于正转时,可以正常利用模式调节件620将冲击模式切换为非冲击模式,再切换回冲击模式;需要马达30反转时,可利用正反转开关80将马达30切换为反转,同时冲击切换件610与导向件420分离,动力工具也进入非冲击模式,防止反转时堵转。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滑动销810也可以是配置为仅沿远离导向件420的方向运动时能给予引导部910推力。即滑动销810沿刀具主轴50的轴向运动,且当滑动销810远离导向件420移动时,滑动销810作用于引导部910,使拉杆90和冲击切换件610远离导向件420移动;当滑动销810靠近导向件420移动时,滑动销810对引导部910不起作用,弹性元件630的作用力使冲击切换件610移动至与导向件420啮合的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拉杆90的远离冲击切换件610的一端与壳体10之间还设有弹性复位件930,弹性复位件930配置为能提供使拉杆610朝导向件420运动的驱动力。当正反转开关80将马达30切换回正转后,弹性复位件930与弹性元件630一起推动拉杆610运动,从而提供足够大的复位力,保证冲击切换件61能够顺利地返回至与导向件420啮合的位置。
进一步地,拉杆90的远离所述冲击切换件的一端设有支柱940。弹性复位件930的一端套在支柱940上。弹性复位件930优选为弹簧。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6所示,拉杆90包括弧形的驱动部950,弧形的驱动部950的两端均设有勾住冲击切换件610的卡勾951,冲击切换件610上对应设有卡槽613,卡勾951与卡槽613可拆卸地连接。驱动部950从两侧勾住冲击切换件610,使得连接可靠,拉杆90能带动冲击切换件610平稳地移动。弧形的驱动部950的中部连接有连接部960。连接部960与正反转开关80配合。驱动槽即设置在连接部960,具体的可以设置在连接部960的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正反转开关80与壳体10滑动连接。这样,用户只需要左右移动正反转开关80即可完成马达30正反转的切换。
进一步地,正反转开关80的滑动方向垂直于冲击切换件610的运动方向。具体的,冲击切换件610沿刀具主轴50的轴向运动,而正反转开关80沿刀具主轴50的径向运动,这样,正反转开关80在壳体10内部的部分占用的动力工具的轴向空间小,利于结构紧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动力工具,包括:
壳体;
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提供动力;
刀具主轴,具有中心轴线,用于接收工具头;
传动机构,用于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
冲击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包括撞锤和导向件;
模式切换机构,用于可操作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撞锤与导向件能够相对旋转,所述撞锤冲击所述刀具主轴;当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撞锤和导向件无相对旋转,所述撞锤不冲击所述刀具主轴;
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工具包括能够控制马达旋转方向的正反转开关,所述正反转开关相对所述壳体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马达以第一旋向转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转换至第一状态;当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所述马达以第二旋向转动,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转换至第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包括冲击切换件及与冲击切换件抵接的弹性元件,所述冲击切换件具有与所述导向件啮合的位置和分离的位置,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元件提供使所述冲击切换件与所述导向件保持啮合的作用力从而将所述导向件相对所述壳体固定;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冲击切换件克服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力与所述导向件分离,从而使所述导向件相对壳体可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工具还包括拉杆,所述正反转开关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拉杆与所述正反转开关无相互作用;所述正反转开关在第二位置时,所述拉杆由所述正反转开关驱动从而带动所述冲击切换件克服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力运动至与所述导向件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上设有导引部,所述正反转开关具有与所述导引部配合的滑动销,所述滑动销配置为仅沿远离所述导向件的方向运动时能给予所述引导部推力,或配置为能在与所述冲击切换件的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往返运动,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滑动销与所述导引部不抵接,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滑动销与所述引导部相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上设有驱动槽,所述引导部设置为位于所述驱动槽一侧的槽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槽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槽壁和第二段的槽壁之间通过斜面过渡;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滑动销在所述第一段中且与所述第一段的槽壁不抵接,所述正反转开关不作用于所述拉杆;所述滑动销由第一段运动至第二段的过程中,所述滑动销抵推所述斜面,以驱动所述拉杆运动并带动所述冲击切换件运动至与所述导向件分离;当所述拉杆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滑动销在所述第二段中时,所述滑动销与所述第二段的槽壁抵接使所述冲击切换件保持在与所述导向件分离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冲击切换件的运动方向上,所述第一段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二段的槽宽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切换机构还包括相对壳体活动设置的模式调节件,所述模式调节件可操作地进行调节从而使所述动力工具处于冲击模式、钻模式、螺丝批模式其中之一;当所述模式调节件处于钻模式位置或者螺丝批模式位置时,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当所述模式调节件处于冲击模式位置时,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一位置使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一状态,所述正反转开关运动至第二位置使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处于第二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的远离所述冲击切换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之间还设有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配置为能提供使所述拉杆朝所述导向件运动的驱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弧形的驱动部,所述弧形的驱动部的两端均设有卡勾,冲击切换件的上对应设有卡槽,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槽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弧形的驱动部的中部设有与所述正反转开关配合的连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转开关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反转开关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冲击切换件的运动方向。
CN201910614533.1A 2019-07-09 2019-07-09 动力工具 Active CN1122077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4533.1A CN112207758B (zh) 2019-07-09 2019-07-09 动力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14533.1A CN112207758B (zh) 2019-07-09 2019-07-09 动力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7758A true CN112207758A (zh) 2021-01-12
CN112207758B CN112207758B (zh) 2022-06-14

Family

ID=74047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14533.1A Active CN112207758B (zh) 2019-07-09 2019-07-09 动力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0775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4138A2 (en) * 2008-11-08 2010-05-12 BLACK & DECKER INC. Multi-speed power tool transmission with alternative ring gear configuration
CN202278564U (zh) * 2010-01-07 2012-06-20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具有带可移除的接触脱开组件的驱动机具的螺旋传动工具
CN202378014U (zh) * 2011-12-08 2012-08-15 宁波捷美进出口有限公司 一种电锤
CN102639301A (zh) * 2009-07-29 2012-08-15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冲击工具
CN102470518B (zh) * 2009-07-29 2015-10-21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冲击工具
CN107214664A (zh) * 2011-12-27 2017-09-2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手持式工具装置
CN109129342A (zh) * 2017-06-28 2019-01-04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多功能钻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4138A2 (en) * 2008-11-08 2010-05-12 BLACK & DECKER INC. Multi-speed power tool transmission with alternative ring gear configuration
CN102639301A (zh) * 2009-07-29 2012-08-15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冲击工具
CN102470518B (zh) * 2009-07-29 2015-10-21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冲击工具
CN202278564U (zh) * 2010-01-07 2012-06-20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具有带可移除的接触脱开组件的驱动机具的螺旋传动工具
CN202378014U (zh) * 2011-12-08 2012-08-15 宁波捷美进出口有限公司 一种电锤
CN107214664A (zh) * 2011-12-27 2017-09-2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手持式工具装置
CN109129342A (zh) * 2017-06-28 2019-01-04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多功能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07758B (zh) 202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8472B2 (en) Hammer drill
JP5055749B2 (ja) ハンマドリル
CN210790852U (zh) 手持工具和夹头附件
US5653294A (en) Impact mechanism for a hammer drill
EP2103388B1 (en) Hammer drill
EP1413402B1 (en) Hammer
CN210589103U (zh) 冲击工具
JP2003501276A (ja) ハンマードリルのスピンドルロック及びチッピング機構
EP1762343A2 (en) Impact rotary tool with drill mode
WO2009006845A1 (fr) Outil de puissance
US8240225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witching mechanism for office machine
US20210114193A1 (en) Power tool having hammer mechanism
CN112296946B (zh) 电锤
CN112207758B (zh) 动力工具
CN210996649U (zh)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210998437U (zh) 手持工具
CN209774563U (zh) 手持工具
EP3812097B1 (en) Rotary hammer
CN112720367B (zh) 手持工具
CN217890879U (zh) 冲击工具
CN112720366A (zh) 手持工具
CN221390893U (zh) 冲击电钻
CN110405698B (zh) 模式切换机构及其电动工具
CN113814941A (zh) 冲击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