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7568B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7568B
CN112187568B CN202010960361.6A CN202010960361A CN112187568B CN 112187568 B CN112187568 B CN 112187568B CN 202010960361 A CN202010960361 A CN 202010960361A CN 112187568 B CN112187568 B CN 112187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test
network identifier
port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603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7568A (zh
Inventor
李伟
周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603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75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7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7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7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7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50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46Resolving address allocation conflicts; Testing of addr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包括:通过交换芯片的第一端口接收第一测试报文,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经由系统级芯片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将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交换芯片;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则经由交换芯片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通过交换芯片的第三端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测试设备。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允许具有相同地址的多个待测设备接入同一测试设备,提高测试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测试是电子设备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测试对于发现电子设备中的缺陷,保证电子设备的质量,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是测试的两种基本手段。自动化测试能够高效的完成大量机械性测试和大量重复性测试,且能够模拟大量数据或者大量并发操作,从而能够有效缩短电子设备的测试周期,提高电子设备测试的可靠性以及准确度。
为了对电子设备进行自动化测试,在电子设备出厂前,可以部署测试设备和待测设备(即需要被测试的电子设备),由测试设备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由于待测设备的数量很多,需要对多个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因此,在自动化测试过程中,可以部署测试设备和多个待测设备,且所有待测设备的地址(如IP地址和MAC地址)相同。为了避免相同地址的待测设备之间发生冲突,测试设备只能连接一个待测设备,在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后,测试设备才连接下一个待测设备,以此类推。比如说,测试设备连接待测设备1,对待测设备1进行测试,在待测设备1的测试完成后,测试设备连接待测设备2,以此类推。
但是,上述方式需要依次连接每个待测设备,在对待测设备的测试完成后,测试设备才能连接下一个待测设备,测试效率低,需要消耗大量测试时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报文传输方法,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设备、中间转发设备和多个待测设备,所述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和多个系统级芯片,且系统级芯片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其中,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一端口与多个待测设备连接,且第一端口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二端口与多个系统级芯片连接,且第二端口与系统级芯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第三端口与所述测试设备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交换芯片的第一端口接收第一测试报文,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
经由系统级芯片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将所述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并将所述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其中,该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该系统级芯片对应的待测设备连接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经由所述交换芯片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
通过所述交换芯片的所述第三端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测试设备,以使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本申请提供一种中间转发设备,所述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和多个系统级芯片,系统级芯片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其中,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一端口与多个待测设备连接,且第一端口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二端口与多个系统级芯片连接,且第二端口与系统级芯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第三端口与测试设备连接,其中:所述交换芯片,用于通过第一端口接收第一测试报文,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
系统级芯片,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将所述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并将所述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其中,该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该系统级芯片对应的待测设备连接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所述交换芯片,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通过所述第三端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测试设备,以使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服务器与至少2个具有相同地址的电子设备进行网络通信的系统,包括:
交换芯片,包括:
至少2个第一网络接口,所述第一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电子设备电连接,其中,所有的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地址;
至少2个第二网络接口,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系统级芯片电连接,其中,所述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被配置第一网络标识,所述第二虚拟网卡被配置不同于所述第一网络标识的第二网络标识;所述第一网络接口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具有对应关系;
第三网络接口,所述第三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服务器电连接;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以使得所述系统的性能被限定为仅允许具有所述第一网络标识的数据可经由所述第一网络接口输入或输出;响应于所述系统被限定的性能,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以使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通道包括所述第一网络接口、所述第二网络接口、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连接的所述第一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三网络接口。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测试系统部署中间转发设备,且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和多个系统级芯片,系统级芯片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基于此,通过交换芯片和系统级芯片转发待测设备的报文,从而允许具有相同地址的多个待测设备接入同一测试设备,避免多个待测设备的地址冲突,提高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测试效率,节省测试时间,提高用户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测试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报文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报文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测试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测试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中间转发设备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本申请。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此外,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可以包括测试设备、中间转发设备和多个待测设备。测试设备也可以称为上位测试机,是用于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的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服务器,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等,对此测试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制。待测设备是需要进行测试的电子设备,可以是IPC(Internet ProtocolCamera,网络摄像机)、模拟摄像机、开关设备等,对此待测设备的类型不做限制。示例性的,针对多个待测设备来说,这些待测设备的地址可以相同,比如说,多个待测设备的IP地址均相同,或者,多个待测设备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存取控制)地址均相同,或者,多个待测设备的IP地址均相同,且多个待测设备的MAC地址均相同。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待测设备的地址也可以不同,对此不做限制。
在测试设备和多个待测设备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额外增加中间转发设备,中间转发设备位于测试设备与待测设备之间。中间转发设备可以包括交换芯片(也可以称为交换机芯片)和多个系统级芯片(如SOC(System on Chip)等),对此交换芯片和系统级芯片不做限制,能够实现本实施例的相关功能即可。
示例性的,系统级芯片的数量与待测设备的数量可以相同,或者,系统级芯片的数量可以大于待测设备的数量。为了方便描述,以系统级芯片的数量与待测设备的数量相同为例,即,系统级芯片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
示例性的,交换芯片与每个待测设备连接,将交换芯片上与待测设备连接的端口记为第一端口,即交换芯片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端口,且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一端口与多个待测设备连接。第一端口的数量与待测设备的数量可以相同,或者,第一端口的数量可以大于待测设备的数量。为了方便描述,以第一端口的数量与待测设备的数量相同为例,即,第一端口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
交换芯片与每个系统级芯片连接,将交换芯片上与系统级芯片连接的端口记为第二端口,即交换芯片可以包括多个第二端口,且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二端口与多个系统级芯片连接。第二端口的数量与系统级芯片的数量可以相同,或者,第二端口的数量可以大于系统级芯片的数量。为了方便描述,以第二端口的数量与系统级芯片的数量相同为例,即,第二端口与系统级芯片一一对应。
交换芯片与测试设备连接,将交换芯片上与测试设备连接的端口记为第三端口,即交换芯片包括第三端口,且交换芯片通过第三端口与测试设备连接。
示例性的,针对每个系统级芯片来说,该系统级芯片还可以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即第一虚拟网络适配器)和第二虚拟网卡(即第二虚拟网络适配器)。
参见图1所示,为测试系统的示意图,以n个待测设备为例,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设备11、待测设备12-1、待测设备12-2、…、待测设备12-n,所有待测设备的IP地址均相同,且所有待测设备的MAC地址均相同。在此基础上,测试系统还包括中间转发设备,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13、系统级芯片14-1、系统级芯片14-2、…、系统级芯片14-n,即系统级芯片和待测设备均为n个。
参见图1所示,交换芯片13包括2n+1个端口,n为待测设备的数量。
从图1可以看出,端口1-端口n与待测设备连接,即端口1-端口n为第一端口,显然,第一端口的数量n与待测设备的数量n相同,端口1与待测设备12-1连接,端口2与待测设备12-2连接,…,端口n与待测设备12-n连接。
从图1可以看出,端口n+1-端口2n与系统级芯片连接,即端口n+1-端口2n为第二端口,显然,第二端口的数量n与系统级芯片的数量n相同,端口n+1与系统级芯片14-1连接,…,端口2n与系统级芯片14-n连接。
从图1可以看出,端口2n+1与测试设备11连接,即端口2n+1为第三端口。
参见图1所示,系统级芯片14-1包括第一虚拟网卡151-a和第二虚拟网卡151-b,系统级芯片14-2包括第一虚拟网卡152-a和第二虚拟网卡152-b,…,系统级芯片14-n包括第一虚拟网卡15n-a和第二虚拟网卡15n-b。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交换芯片可以为每个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且为不同的第一端口配置的网络标识不同。针对每个第一端口,交换芯片确定与该第一端口连接的待测设备对应的系统级芯片,并为该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该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的网络标识与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交换芯片可以为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且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与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均不同。交换芯片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以下结合图1所示的应用场景,对网络标识的配置过程进行说明。
参见图1所示,端口1-端口n为第一端口,因此,交换芯片13需要为端口1-端口n配置网络标识,且不同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参见表1所示,为各端口的网络标识的示例,对此不做限制,只要不同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即可。
表1
端口 网络标识
端口1 网络标识1
端口2 网络标识2
端口n 网络标识n
针对端口1来说,端口1与待测设备12-1连接,若待测设备12-1与系统级芯片14-1对应(系统级芯片14-1用于转发与待测设备12-1有关的报文),则交换芯片13为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一虚拟网卡151-a配置网络标识1,如将网络标识1下发给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一虚拟网卡151-a。针对端口2来说,端口2与待测设备12-2连接,若待测设备12-2与系统级芯片14-2对应,则交换芯片13为系统级芯片14-2的第一虚拟网卡152-a配置网络标识2,如将网络标识2下发给系统级芯片14-2的第一虚拟网卡152-a,以此类推,基于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交换芯片13可以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
参见图1所示,端口2n+1为第三端口,交换芯片13需要为端口2n+1配置网络标识,且为端口2n+1配置的网络标识与每个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均不同,参见表2所示,以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为网络标识2n+1为例进行说明。
表2
端口 网络标识
端口1 网络标识1
端口2 网络标识2
端口n 网络标识n
端口2n+1 网络标识2n+1
交换芯片13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相同的网络标识,即网络标识2n+1,如为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二虚拟网卡151-b配置网络标识2n+1,为系统级芯片14-2的第二虚拟网卡152-b配置网络标识2n+1,以此类推。
在上述实施例中,针对每个第一端口,交换芯片为该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后,将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配置为access(访问)模式,即第一端口是access端口。比如说,端口m以access模式的方式加入某个网络标识(如网络标识m),m的取值范围是1≤m≤n,即端口m是第一端口,网络标识的取值范围可以为1~4096之间的任意整数,且每个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
针对第三端口,交换芯片为该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后,将该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配置为access模式,即第三端口是access端口。比如说,以access模式的方式为端口2n+1配置某个网络标识(如网络标识2n+1)。
参见表3所示,为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的示例。
表3
端口 网络标识 网络标识模式
端口1 网络标识1 access
端口2 网络标识2 access
端口n 网络标识n access
端口2n+1 网络标识2n+1 access
示例性的,将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配置为access模式是指:以端口1为例,针对从端口1接收到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网络标识,如果存在,则直接丢弃该报文,不再转发该报文,如果不存在,则为该报文添加端口1的网络标识1,并转发携带网络标识1的报文。针对需要通过端口1转发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端口1的网络标识1,如果不存在,则不能通过端口1转发该报文,如果存在,则从报文中去掉端口1的网络标识1(即将网络标识1从报文中剥离),并通过端口1转发去掉网络标识1后的报文。
示例性的,针对每个第二端口,交换芯片可以将该第二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配置为trunk(汇聚)模式,即第二端口是trunk端口。比如说,端口h以trunk模式的方式加入VLAN组(即所有VLAN),h的取值范围是n+1≤h≤2n,即端口h是第二端口。参见表4所示,为第二端口的网络标识的示例。
表4
Figure BDA0002680319390000081
Figure BDA0002680319390000091
示例性的,将第二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配置为trunk模式是指:以端口n+1为例,针对从端口n+1接收到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网络标识,如果不存在,则直接丢弃该报文,不再转发该报文,如果存在,则按照该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转发该报文。针对需要通过端口n+1转发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网络标识,如果不存在,则不能通过端口n+1转发该报文,如果存在,则直接通过端口n+1转发该报文,即不需要从报文中去掉网络标识。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端口具有网络标识,不同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每个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均为access模式。第三端口具有网络标识,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与每个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均不同,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为access模式。每个第二端口的网络标识模式为trunk模式。
针对每个系统级芯片来说,该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第一虚拟网卡具有网络标识和地址,第二虚拟网卡具有网络标识和地址。
针对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该网络标识与该系统级芯片对应的待测设备连接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如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待测设备12-1连接的端口1的网络标识1相同,以此类推。针对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该地址与该系统级芯片对应的待测设备的地址不同,若所有待测设备的地址均相同,则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与任一待测设备的地址不同即可。例如,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IP地址与待测设备12-1的IP地址不同,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IP地址所属子网与待测设备12-1的IP地址所属子网相同。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MAC地址与待测设备12-1的MAC地址不同,以此类推。
针对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如所有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均为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针对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该地址与测试设备11的地址不同。例如,第二虚拟网卡的IP地址与测试设备11的IP地址不同,第二虚拟网卡的IP地址所属子网与测试设备11的IP地址所属子网相同,第二虚拟网卡的MAC地址与测试设备11的MAC地址不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网络标识可以为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标识,网络标识也可以为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扩展局域网)标识,对此网络标识的类型不做限制。
基于上述配置操作,在测试设备11与待测设备12-1进行通信时,能够由系统级芯片14-1和交换芯片13实现报文转发,保证测试设备11与待测设备12-1正常通信。在测试设备11与待测设备12-2进行通信时,能够由系统级芯片14-2和交换芯片13实现报文转发,保证测试设备11与待测设备12-2正常通信,以此类推。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报文传输过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中间转发设备,参见图2所示,为该报文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交换芯片通过第一端口接收待测设备发送的第一测试报文,为该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并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该第二测试报文,即将第二测试报文转发给所有系统级芯片。
以待测设备12-1向测试设备11发送第一测试报文为例,第一测试报文的源地址为待测设备12-1的地址(如IP地址和/或MAC地址),第一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为广播地址(在未学习到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时为广播地址)或者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在学习到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时为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后续实施例介绍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的学习方式)。
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1接收到待测设备12-1发送的第一测试报文,由于端口1是access模式,且第一测试报文未携带网络标识,因此,交换芯片13需要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端口1的网络标识1,得到第二测试报文。
交换芯片13在得到第二测试报文后,需要转发第二测试报文。由于端口2-端口n,端口2n+1是access模式,且第二测试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1与这些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因此,不会通过这些端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由于端口n+1-端口2n是trunk模式,因此,交换芯片13需要通过端口n+1-端口2n转发第二测试报文,即通过所有第二端口将第二测试报文转发给所有系统级芯片。
步骤202,系统级芯片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并将该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交换芯片。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不同,则丢弃第二测试报文,即不再转发第二测试报文。
示例性的,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可以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将第二测试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并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测试设备的地址,以得到第三测试报文。
比如说,系统级芯片14-2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由于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1与本系统级芯片14-2的第一虚拟网卡152-a的网络标识2不同,因此,系统级芯片14-2丢弃第二测试报文,同理,针对系统级芯片14-3至系统级芯片14-n中的任意系统级芯片,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也会丢弃第二测试报文。
系统级芯片14-1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由于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1与本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网络标识1相同,因此,系统级芯片14-1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1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网络标识2n+1,将第二测试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并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测试设备11的地址,得到第三测试报文。
示例性的,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为广播地址,则可以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测试设备11的地址,或者,也可以保持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不变。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为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则可以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测试设备11的地址。关于如何获知测试设备11的地址,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预先在每个系统级芯片配置测试设备11的地址,这样,系统级芯片14-1就可以获知测试设备11的地址。或者,系统级芯片14-1可以学习测试设备11的地址,具体学习方式参见后续实施例。
系统级芯片14-1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后,将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交换芯片13,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n+1接收第三测试报文,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为2n+1,源地址为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目的地址为测试设备11的地址。
步骤203,交换芯片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并通过第三端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测试设备,以使测试设备根据该第四测试报文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关于测试过程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制。
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n+1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由于端口n+1是trunk模式,且第三测试报文携带网络标识2n+1,因此,需要按照网络标识2n+1转发第三测试报文。由于端口1-端口n是access模式,且第三测试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2n+1与这些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因此,不会通过这些端口转发第三测试报文。由于端口2n+1是access模式,且第三测试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2n+1与端口2n+1的网络标识相同,因此,需要通过端口2n+1转发第三测试报文。
在通过端口2n+1转发第三测试报文时,交换芯片13需要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2n+1,得到第四测试报文,即第四测试报文未携带网络标识,然后,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2n+1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测试设备11。
测试设备11在接收到第四测试报文后,若第四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为广播地址或测试设备11的地址,则可以根据第四测试报文对待测设备12-1进行测试,比如说,上述第一测试报文、第二测试报文、第三测试报文和第四测试报文均包括测试信息(即与测试有关的信息,对此测试信息不做限制),测试设备11能够根据该测试信息对待测设备12-1进行测试,对此测试过程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第四测试报文的源地址为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测试设备11将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作为待测设备12-1的地址,并在本地记录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测试设备11在需要向待测设备12-1发送报文时,报文的目的地址可以为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中间转发设备,参见图3所示,为该报文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301,交换芯片通过第三端口接收测试设备发送的第一控制报文,为该第一控制报文添加该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控制报文,并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该第二控制报文,即将第二控制报文转发给所有系统级芯片。
以测试设备11向待测设备12-1发送第一控制报文(为了与上述的测试报文进行区分,本文将测试设备11向待测设备12-1发送的报文记为控制报文)为例,则第一控制报文的源地址可以为测试设备11的地址(如IP地址和/或MAC地址),第一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为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
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2n+1接收到测试设备11发送的第一控制报文,由于端口2n+1是access模式,且第一控制报文未携带网络标识,因此,交换芯片13需要为第一控制报文添加端口2n+1的网络标识2n+1,得到第二控制报文。
交换芯片13在得到第二控制报文后,需要转发第二控制报文。由于端口1-端口n是access模式,且第二控制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2n+1与这些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因此,不会通过这些端口转发第二控制报文。由于端口n+1-端口2n是trunk模式,因此,交换芯片13需要通过端口n+1-端口2n转发第二控制报文,即,通过所有第二端口将第二控制报文转发给所有系统级芯片。
步骤302,系统级芯片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若该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与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且该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与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相同,则将该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控制报文,并将该第三控制报文发送给交换芯片。若该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与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不同,和/或,该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与该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不同,则丢弃该第二控制报文,即不再转发第二控制报文。
示例性的,系统级芯片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本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将第二控制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待测设备的地址,得到第三控制报文。
比如说,系统级芯片14-2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由于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与本系统级芯片14-2的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不同,因此丢弃第二控制报文,同理,针对系统级芯片14-3至系统级芯片14-n中的任意系统级芯片,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也会丢弃第二控制报文。
系统级芯片14-1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由于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2n+1与本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网络标识2n+1相同,且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与第二虚拟网卡151-b的地址相同,因此,系统级芯片14-1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网络标识1,将第二控制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待测设备12-1的地址,得到第三控制报文。
示例性的,关于如何获知待测设备12-1的地址,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预先在系统级芯片14-1配置待测设备12-1的地址。或者,系统级芯片14-1可以学习待测设备12-1的地址,比如说,在步骤202中,系统级芯片14-1可以从第二测试报文中解析出待测设备12-1的地址,即,第二测试报文的源地址为待测设备12-1的地址,并在系统级芯片14-1记录待测设备12-1的地址。
系统级芯片14-1得到第三控制报文后,将第三控制报文发送给交换芯片13,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n+1接收第三控制报文,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为1,源地址为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目的地址为待测设备12-1的地址。
步骤303,交换芯片接收到第三控制报文后,基于该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从所有第一端口中确定出目标第一端口,该目标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与该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相同,去除该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控制报文,并通过目标第一端口将该第四控制报文发送给待测设备。
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n+1接收到第三控制报文后,由于端口n+1是trunk模式,且第三控制报文携带网络标识1,因此,需要按照网络标识1转发第三控制报文。由于端口2-端口n、端口2n+1是access模式,且第三控制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1与这些端口的网络标识不同,因此,不会通过这些端口转发第三控制报文。由于端口1是access模式,且第三控制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1与端口1的网络标识相同,因此,端口1是目标第一端口,交换芯片13需要通过端口1转发第三控制报文。在通过端口1转发第三控制报文时,交换芯片13需要去除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1,得到第四控制报文,即第四控制报文未携带网络标识,然后,交换芯片13通过端口1将第四控制报文发送给待测设备12-1。
待测设备12-1接收到第四控制报文后,若第四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为待测设备12-1的地址,则根据第四控制报文进行处理,对此处理过程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第四控制报文的源地址为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待测设备12-1将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作为测试设备11的地址,并在本地记录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待测设备12-1在需要向测试设备11发送报文时,报文的目的地址可以为第一虚拟网卡151-a的地址。
示例性的,上述执行顺序只是为了方便描述给出的示例,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改变步骤之间的执行顺序,对此执行顺序不做限制。而且,在其它实施例中,并不一定按照本说明书示出和描述的顺序来执行相应方法的步骤,其方法所包括的步骤可以比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更多或更少。此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单个步骤,在其它实施例中可能被分解为多个步骤进行描述;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多个步骤,在其它实施例也可能被合并为单个步骤进行描述。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测试系统部署中间转发设备,且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和多个系统级芯片,系统级芯片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基于此,通过交换芯片和系统级芯片转发待测设备的报文,从而允许具有相同地址的多个待测设备接入同一测试设备,避免多个待测设备的地址冲突,提高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测试效率,节省测试时间,提高用户使用感受。
测试设备连接多个待测设备时,通过同时对多个待测设备进行测试,且能够避免相同地址的待测设备之间发生冲突。例如,测试设备只需要访问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就可以间接访问到待测设备12-1,测试设备只需要访问系统级芯片14-2的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就可以间接访问到待测设备12-2,以此类推。待测设备12-1只需要访问系统级芯片14-1的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就可以间接访问到测试设备,待测设备12-2只需要访问系统级芯片14-2的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就可以间接访问到测试设备,以此类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交换芯片可以获取网络标识配置文件,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包括网络标识的配置策略;基于网络标识的配置策略,交换芯片为每个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为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
示例性的,参见图4所示,中间转发设备可以包括存储器件16,且存储器件16用于存储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基于此,交换芯片13可以从存储器件16获取该网络标识配置文件,继而基于该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完成网络标识的配置。
示例性的,参见图5所示,中间转发设备可以包括控制芯片17和存储器件18,存储器件18用于存储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基于此,控制芯片17从存储器件18获取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将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发送给交换芯片13,交换芯片13接收该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基于该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完成网络标识的配置。
比如说,控制芯片17通过MDIO(anagement Data Input/Output,管理数据输入输出)接口或I2C(Inter 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接口与交换芯片13连接,且控制芯片17可以通过该接口将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发送给交换芯片13。
在上述实施例中,存储器件16或存储器件18可以称为程序存储器件,可以为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NORFLASH(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对此存储器件的类型不做限制。
在上述实施例中,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可以包括网络标识的配置策略,比如说,如何对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如何对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如何对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如何对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等。基于如何对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交换芯片可以为每个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基于如何对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交换芯片可以为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基于如何对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交换芯片可以为每个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基于如何对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的策略,交换芯片可以为每个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
关于为每个第一端口、第三端口、每个第一虚拟网卡及每个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的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对多个中间转发设备进行级联,通过多个中间转发设备的级联实现端口数量的扩展,系统级芯片数量的扩展。
比如说,待测设备的数量为100,中间转发设备存在101个端口,且中间转发设备包括50个系统级芯片,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两个中间转发设备进行级联。
例如,第一个中间转发设备的端口1-端口50分别与待测设备1-待测设备50连接,第一个中间转发设备的端口51-端口100分别与第一个中间转发设备的50个系统级芯片连接,第一个中间转发设备的端口101与测试设备连接。
第二个中间转发设备的端口1-端口50分别与待测设备51-待测设备100连接,第二个中间转发设备的端口51-端口100分别与第二个中间转发设备的50个系统级芯片连接,第二个中间转发设备的端口101与测试设备连接。
基于上述连接关系,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网络标识配置方式,为每个端口配置网络标识,并为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继而通过中间转发设备实现待测设备与测试设备之间的通信,对此不再重复赘述。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申请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中间转发设备,参见图6所示,为中间转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61和多个系统级芯片62,系统级芯片62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61通过多个第一端口与多个待测设备连接,且第一端口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61通过多个第二端口与多个系统级芯片62连接,且第二端口与系统级芯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61通过第三端口与测试设备连接。所述交换芯片61,用于通过第一端口接收第一测试报文,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
系统级芯片62,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将所述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并将所述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61;其中,该系统级芯片62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该系统级芯片62对应的待测设备连接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所述交换芯片61,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通过所述第三端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测试设备,以使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交换芯片61,还用于通过第三端口接收第一控制报文,为第一控制报文添加该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控制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控制报文;
系统级芯片62,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若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且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与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相同,则将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控制报文,并将第三控制报文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
所述交换芯片61,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三控制报文后,基于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从所有第一端口中确定出目标第一端口,所述目标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与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相同,去除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控制报文;通过所述目标第一端口将第四控制报文发送给待测设备。
示例性的,所述系统级芯片62,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不同,则丢弃所述第二测试报文;所述系统级芯片62,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若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与该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不同,则丢弃所述第二控制报文。
示例性的,所述系统级芯片62将所述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时具体用于: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将第二测试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并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所述测试设备的地址,得到第三测试报文;所述系统级芯片62将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控制报文时具体用于: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将第二控制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并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待测设备的地址,得到第三控制报文;其中,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与所述测试设备的地址不同;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与所述待测设备的地址不同。
示例性的,所述交换芯片61,还用于为每个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且为不同的第一端口配置的网络标识不同;针对每个第一端口,确定与该第一端口连接的待测设备对应的系统级芯片,并为该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该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的网络标识与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交换芯片61,还用于为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所述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与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均不同;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示例性的,所述交换芯片61,还用于获取网络标识配置文件,所述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包括网络标识的配置策略;基于所述网络标识的配置策略,为每个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为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
示例性的,所述中间转发设备还包括存储器件,所述存储器件,用于存储网络标识配置文件;所述交换芯片,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所述网络标识配置文件;或者,所述中间转发设备还包括控制芯片和存储器件,所述存储器件,用于存储网络标识配置文件;所述控制芯片,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件获取所述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并将所述网络标识配置文件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
基于与上述方法同样的申请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一种用于服务器与至少2个具有相同地址的电子设备进行网络通信的系统,包括:
交换芯片,包括:
至少2个第一网络接口(即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电子设备(即上述实施例的待测设备)电连接,其中,所有的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地址(比如说,所有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IP地址,或者,所有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MAC地址,或者,所有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IP地址,且所有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MAC地址);
至少2个第二网络接口(即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系统级芯片电连接,所述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被配置第一网络标识,所述第二虚拟网卡被配置不同于所述第一网络标识的第二网络标识;所述第一网络接口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具有对应关系;
第三网络接口(即上述实施例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服务器(即上述实施例的测试设备)电连接;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程序指令,以使得所述系统的性能被限定为仅允许具有所述第一网络标识的数据可经由所述第一网络接口输入或输出;响应于所述系统被限定的性能,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以使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通道包括所述第一网络接口、所述第二网络接口、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连接的所述第一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三网络接口;
所述系统还包括: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被设置为trunk模式,所述第一网络接口被设置为access模式,所述第三网络接口被设置为access模式。
第二网络接口为trunk模式是指:针对从第二网络接口接收到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网络标识,如果不存在,则直接丢弃该报文,不再转发该报文,如果存在,则按照该报文携带的网络标识转发该报文。针对需要通过第二网络接口转发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网络标识,如果不存在,则不能通过第二网络接口转发该报文,如果存在,则直接通过第二网络接口转发该报文,即不需要从报文中去掉网络标识。
第一网络接口(或第三网络接口)为access模式是指:针对从第一网络接口接收到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网络标识,如果存在,则直接丢弃该报文,不再转发该报文,如果不存在,则为该报文添加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标识,并转发携带该网络标识的报文。针对需要通过第一网络接口转发的报文,先判断该报文是否存在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标识,如果不存在,则不能通过第一网络接口转发该报文,如果存在,则从报文中去掉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标识,并通过第一网络接口转发去掉网络标识后的报文。
示例性的,所述系统级芯片的所述第一虚拟网卡被配置具有与所有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同一子网且不冲突的地址,所述系统级芯片的所述第二虚拟网卡被配置具有与所述服务器处于同一网段且不冲突的地址。
示例性的,所述系统的性能还被限定为允许具有所述第一网络标识或所述第二网络标识的数据可经由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输入或输出。
比如说,具有所述第一网络标识的的数据可经由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输入,具有所述第二网络标识的数据可经由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输出。
示例性的,在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时,所述系统被配置为:经由所述第二虚拟网卡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数据;经由所述第一虚拟网卡将所述接收到的数据转发至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关于上述过程的数据传输流程,可以参见步骤301-步骤303,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在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时,所述系统被配置为:对来自所述第一网络接口的数据添加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对应的第一网络标识;将添加后的数据发送至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网络接口;经由所述第二网络接口中所述第一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将所述添加后的数据发送至第三网络接口。关于上述过程的数据传输流程,可以参见步骤201-步骤203,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而且,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以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者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者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者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测试系统包括测试设备、中间转发设备和多个待测设备,所述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和多个系统级芯片,且系统级芯片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其中,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一端口与多个待测设备连接,且第一端口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二端口与多个系统级芯片连接,且第二端口与系统级芯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第三端口与所述测试设备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交换芯片的第一端口接收第一测试报文,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
经由系统级芯片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将所述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并将所述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其中,该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该系统级芯片对应的待测设备连接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与该待测设备的地址不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与测试设备的地址不同;
经由所述交换芯片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
通过所述交换芯片的所述第三端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测试设备,以使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2.一种中间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发设备包括交换芯片和多个系统级芯片,系统级芯片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其中,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一端口与多个待测设备连接,且第一端口与待测设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多个第二端口与多个系统级芯片连接,且第二端口与系统级芯片一一对应,所述交换芯片通过第三端口与测试设备连接,其中:所述交换芯片,用于通过第一端口接收第一测试报文,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
系统级芯片,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将所述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并将所述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其中,该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该系统级芯片对应的待测设备连接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与该待测设备的地址不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与测试设备的地址不同;
所述交换芯片,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通过所述第三端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测试设备,以使所述测试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待测设备进行测试。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间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换芯片,还用于通过第三端口接收第一控制报文,为第一控制报文添加该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控制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端口转发第二控制报文;
系统级芯片,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若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且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与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相同,则将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控制报文,并将第三控制报文发送给所述交换芯片;
所述交换芯片,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三控制报文后,基于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从所有第一端口中确定出目标第一端口,所述目标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与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相同,去除第三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控制报文;通过所述目标第一端口将第四控制报文发送给待测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级芯片,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不同,则丢弃所述第二测试报文;
所述系统级芯片,还用于在接收到第二控制报文后,若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与该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不同,则丢弃所述第二控制报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间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级芯片将所述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时具体用于: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将第二测试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并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所述测试设备的地址,得到第三测试报文;
所述系统级芯片将所述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控制报文时具体用于: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将第二控制报文的源地址修改为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并将第二控制报文的目的地址修改为待测设备的地址,得到第三控制报文;
其中,所述第二虚拟网卡的地址与所述测试设备的地址不同;
所述第一虚拟网卡的地址与所述待测设备的地址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间转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换芯片,还用于为每个第一端口配置网络标识,且为不同的第一端口配置的网络标识不同;针对每个第一端口,确定与该第一端口连接的待测设备对应的系统级芯片,并为该系统级芯片的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该第一虚拟网卡配置的网络标识与该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所述交换芯片,还用于为第三端口配置网络标识,所述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与各第一端口的网络标识均不同;为每个系统级芯片的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网络标识,为第二虚拟网卡配置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端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7.一种用于服务器与至少2个具有相同地址的电子设备进行网络通信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换芯片,包括:
至少2个第一网络接口,所述第一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电子设备电连接,其中,所有的所述电子设备具有相同的地址;
至少2个第二网络接口,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系统级芯片电连接,其中,所述系统级芯片包括第一虚拟网卡和第二虚拟网卡,所述第一虚拟网卡被配置第一网络标识,所述第一网络标识与所述系统级芯片对应的电子设备连接的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标识相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被配置不同于所述第一网络标识的第二网络标识;所述第一网络接口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具有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一虚拟网卡被配置具有与所有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同一子网且不冲突的地址,所述第二虚拟网卡被配置具有与所述服务器处于同一网段且不冲突的地址;
第三网络接口,所述第三网络接口被配置为与服务器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网络标识与所述第三网络接口的网络标识相同;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以使得所述系统的性能被限定为仅允许具有所述第一网络标识的数据可经由所述第一网络接口输入或输出;响应于所述系统被限定的性能,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以使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通道包括所述第一网络接口、所述第二网络接口、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连接的所述第一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三网络接口;
其中,所述系统被配置为:
经由第一网络接口接收第一测试报文,为第一测试报文添加该第一网络接口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二测试报文,通过所有第二网络接口转发第二测试报文;
经由系统级芯片接收到第二测试报文后,若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一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相同,则将第二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修改为第二虚拟网卡的网络标识,得到第三测试报文,并将所述第三测试报文发送给交换芯片;
经由交换芯片接收到第三测试报文后,若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与第三网络接口的网络标识相同,去除第三测试报文的网络标识,得到第四测试报文;
通过所述第三网络接口将第四测试报文发送给所述服务器,以使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第四测试报文对电子设备进行测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的性能还被限定为允许具有所述第一网络标识或所述第二网络标识的数据可经由所述第二网络接口输入或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时,所述系统被配置为:
经由所述第二虚拟网卡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数据;
经由所述第一虚拟网卡将所述接收到的数据转发至与所述第二网络接口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络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服务器与所述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通信时,所述系统被配置为:
对来自所述第一网络接口的数据添加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对应的第一网络标识;
将添加后的数据发送至与所述第一网络接口对应的所述第二网络接口;
经由所述第二网络接口中所述第一虚拟网卡和所述第二虚拟网卡,将所述添加后的数据发送至第三网络接口。
CN202010960361.6A 2020-09-14 2020-09-14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121875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0361.6A CN112187568B (zh) 2020-09-14 2020-09-14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0361.6A CN112187568B (zh) 2020-09-14 2020-09-14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7568A CN112187568A (zh) 2021-01-05
CN112187568B true CN112187568B (zh) 2022-11-01

Family

ID=739209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60361.6A Active CN112187568B (zh) 2020-09-14 2020-09-14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756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6158A (zh) * 2017-02-19 2017-05-17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服务期间互信通信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8933714A (zh) * 2018-10-24 2018-12-04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ip地址是否存在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46699B2 (en) * 2010-06-07 2016-01-26 Salesforce.Com,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esting multiple components of a multi-tenant, multi-domain, multi-tiered website
US9813358B2 (en) * 2015-07-08 2017-11-07 Infinera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RP mediation
CN105262638A (zh) * 2015-09-16 2016-01-20 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同时测试多台电子产品的方法
CN108063697B (zh) * 2017-12-15 2021-06-04 广州鲁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批量同时测试具有相同ip地址设备的方法和系统
CN108718258B (zh) * 2018-05-29 2020-10-09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板间链路的质量检测方法及设备
CN110602001B (zh) * 2019-09-03 2021-11-09 北京东土军悦科技有限公司 远端环回测试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86158A (zh) * 2017-02-19 2017-05-17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服务期间互信通信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8933714A (zh) * 2018-10-24 2018-12-04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ip地址是否存在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7568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0415B2 (en) Virtual network addresses
CN104468401B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878194B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和装置
JP2001223749A (ja) パケット分類エンジン
CN110784345A (zh) 网络流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31050A (zh) 流表的匹配方法及装置
CN110472216B (zh) 字段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1522772A (zh) 一种业务板配置的方法及装置
CN113014502B (zh) 基于线卡的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CN112187568B (zh)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0817177B1 (en) Multi-stage counters
TWI809888B (zh) 通信系統、電腦可讀記憶媒體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9039911B (zh) 一种基于hash查找方式共享ram的方法及系统
CN116760834A (zh)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系统、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131048A (zh) 网络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96378B (zh) 网络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02377661A (zh) 刀片服务器及在其中建立刀片最短传输路径的方法
CN112866208B (zh) 表项配置方法、报文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514702A (zh) 快速切换链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260896B (zh) 一种网络传输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237928A (zh) 容器间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676413A (zh) 一种乱序报文的重排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500688B (zh) 设备协议识别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464455B (zh) 报文输出方法和装置
CN112152941B (zh) 单端口大容量表项扩充的方法、网络传输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