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2757B -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2757B
CN112182757B CN202011030802.9A CN202011030802A CN112182757B CN 112182757 B CN112182757 B CN 112182757B CN 202011030802 A CN202011030802 A CN 202011030802A CN 112182757 B CN112182757 B CN 112182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craft
impact
manned spacecraft
perforation
mm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308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2757A (zh
Inventor
武江凯
迟润强
郑世贵
韩增尧
庞宝君
闫军
孙国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craft System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craft System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craft System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103080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27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2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2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2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2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2Reliability analysis or reliability optimisation; Failure analysis, e.g. worst case scenario performanc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包括:获取MMOD通量数据、载人航天器不同撞击/威胁方向的MMOD分布信息;建立载人航天器有限单元模型并进行面元划分,并针对各面元进行结构和材料信息设定;利用虚外墙法并结合蒙特卡洛方法,随机生成包含速度、直径和方向的MMOD初始射击线,并与载人航天器面元进行相交计算;进行射击线与载人航天器面元的相对撞击速度解算;针对MMOD分布的所有射击线完成相交计算并撞击特性分析后,得到各个部组件的失效概率,计算得到载人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和生存概率。本发明解决了MMOD环境下载人航天器生存概率精准评估难题,为载人航天器防护设计以及在轨任务规划提供支撑。

Description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天器空间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未来大型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寿命要求大于10面,并且由于暴露面积大、在轨飞行时间长、MM/OD(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撞击的风险大大增加,即使在采取防护设计的前提下,严重的撞击事件也是将导致航天器部组件、甚至引起系统级的失效和航天员伤亡,进而影响在轨使命和任务。
当前以“压力舱击穿”准则进行系统失效风向评估方法太过保守,评估结果也不够精准,因此对航天器在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的易损性提供一种更为精准的评估方法成为研究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解决现有评估方法精准性低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易损性评估方法,包括:S1、针对载人航天器运行轨道和飞行时间,获取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的通量数据,根据载人航天器飞行姿态,对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在各个撞击/威胁方向的通量数据进行离散,得到载人航天器不同撞击/威胁方向的MMOD分布信息;
S2、根据MMOD分布信息,利用虚外墙等方法并结合蒙特卡洛方法随机生成包含MMOD速度、直径和方向的初始射击线,采用射线拾取法,将每条射击线与载人航天器面元进行相交计算,其中MMOD表示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
S3、针对与载人航天器相交的射击线,结合射击线包含的速度、直径和方向信息以及航天器自身姿态和轨道信息,进行相对撞击速度解算;
S4、针对被撞击面元的不同,进行具体的分析;
S5、所有射击线的相交计算及撞击特性分析完成后,根据系统-部组件的功能组成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或神经网络计算得到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和生存概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步骤S4中,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密封舱结构,则根据相交航天器密封舱结构面元的结构材料撞击极限或穿孔极限参数,首先开展针对密封舱结构撞击特性分析:
基于裂纹长度经验公式,计算裂纹长度是否达到临界裂纹长度,判断是否会引起密封舱裂纹扩展、失压解体;
基于穿孔孔径经验公式,计算穿孔孔径及对应密封舱内总压和氧分压随时间变化,判断密封舱内航天员是否可以完成紧急逃生;
根据穿孔孔径和穿孔位置计算密封舱穿孔漏气形成的干扰力和干扰力矩,判断是否超过载人航天器姿态控制能力;
针对穿孔后碎片或碎片云,再次生成密封舱内射击线并进行射击线运动方向的相交计算和撞击特性分析,直至射线终止: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计算碎片云运动路径上冲击波作用下密封舱内压力和温度分布,考虑航天员在密封舱内位置和朝向,判断高温、高压环境是否引起航天员致命性损伤;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以及密封舱内构型布局和航天员在密封舱内位置、朝向,计算冲击波作用下碎片云对航天员的撞击损伤,判断是否引起航天员致命性损伤;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以及部组件设备在舱内的布局位置和易损性模型,计算碎片云对部组件设备的撞击损伤,判断是否引起部组件设备的失效;
针对撞击碎片和碎片云质量/直径、速度、方向和在舱体的撞击位置,判断是否引起密封舱内闪光和易燃物爆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步骤S4中,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舱外功能类部组件,根据被撞击部件的易损性模型,获取其失效概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步骤S4中,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非密封舱结构,则根据非密封舱结构面元的结构材料撞击极限或穿孔极限参数,开展结构撞击特性分析,若碎片穿孔,则针对穿孔后碎片或碎片云,再次生成进入舱内的射击线并进行射击线运动方向的相交计算和撞击特性分析,针对舱内部组件,根据被撞击部件的易损性模型,进行舱内部组件撞击失效概率计算,直至射线终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步骤S4中,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非密封舱结构,则根据非密封舱结构面元的结构材料撞击极限或穿孔极限参数,开展结构撞击特性分析,若碎片穿孔,则针对穿孔后碎片或碎片云,再次生成进入舱内的射击线并进行射击线运动方向的相交计算和撞击特性分析,针对舱内部组件,根据被撞击部件的易损性模型,进行舱内部组件撞击失效概率计算,直至射线终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进行步骤S1之前,还包括:
根据地面或在轨试验结果,建立结构撞击特性、穿孔特性模型和描述部组件撞击特性和功能失效的易损性模型;
根据试验或仿真结果,建立描述碎片云质量、速度和方向分布的经验模型公式;
根据系统功能组成,采用FMEA法和FTA法,并通过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从部组件功能失效/降阶概率到系统失效/降阶概率计算模型。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在步骤S5中,利用公式计算得到载人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和生存概率:
Figure GDA0003761270760000031
其中,
Figure GDA0003761270760000032
为针对每个碎片射击线,第i个部组件失效概率。
其中PK/H为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载人航天器系统级的生存概率为:PS=1-PK/H
根据本发明的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载人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通过生成表征MMOD环境分布的射击线,建立MMOD对载人航天器面元的撞击模型,并结合结构撞击极限/穿孔极限特性、部组件易损性模型、碎片云经验模型,建立对载人航天器结构和部组件的撞击失效概率计算模型,根据系统功能组成模型,开展系统级失效概率计算,解决MMOD环境下,载人航天器生存概率精准评估难题,为载人航天器防护设计以及在轨任务规划提供支撑,并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影响航天器安全的空间环境或空间主动威胁源作用下,航天器、载人航天器生存力评估。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地描述,实施方式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
结合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包括S1、针对载人航天器运行轨道和飞行时间,获取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的通量数据,根据载人航天器飞行姿态,对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在各个撞击/威胁方向的通量数据进行离散,得到载人航天器不同撞击/威胁方向的MMOD分布信息;
S2、根据MMOD分布信息,利用虚外墙等方法并结合蒙特卡洛方法随机生成包含MMOD速度、直径和方向的初始射击线,采用射线拾取法,将每条射击线与载人航天器面元进行相交计算,其中MMOD表示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
S3、针对与载人航天器相交的射击线,结合射击线包含的速度、直径和方向信息以及航天器自身姿态和轨道信息,进行相对撞击速度解算;
S4、针对被撞击面元的不同,进行具体的分析;
S5、所有射击线的相交计算及撞击特性分析完成后,根据系统-部组件的功能组成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或神经网络计算得到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和生存概率。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方法,再进行在开展载人航天器生存力评估前,应首先完成以下数据准备:①根据地面或在轨试验结果,建立结构撞击特性、穿孔特性模型和描述部组件撞击特性和功能失效的易损性模型;②根据试验或仿真结果,建立描述碎片云质量、速度和方向分布的经验模型公式;③根据系统功能组成,采用FMEA法和FTA法,并通过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从部组件功能失效/降阶概率到系统失效/降阶概率计算模型。
然后进入步骤S1,针对载人航天器运行轨道和飞行时间,获取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M i cro-Meteoro i d&Orb it debr i s,以下简称MMOD)的通量数据,根据载人航天器飞行姿态,对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在各个撞击/威胁方向的通量数据进行离散,得到载人航天器不同撞击/威胁方向的MMOD分布信息。
接着,S2,根据MMOD分布信息,利用虚外墙等方法并结合蒙特卡洛方法随机生成包含MMOD速度、直径和方向的初始射击线,采用射线拾取法,将每条射击线与载人航天器面元进行相交计算;
S3,针对与载人航天器相交的射击线,结合射击线包含的速度、直径和方向信息以及航天器自身姿态和轨道信息,进行相对撞击速度解算。在S3中,在步骤S3中,首先根据载人航天器结构以及不同部组件的构型、结构和材料特性,对载人航天器不同位置处的面元模型进行简化,建立等效的结构撞击特性、穿孔特性模型和部组件易损性分析模型;针对MMOD穿孔后的碎片云射击线生成过程,应根据碎片云速度、质量和质量分布经验计算公式生成新的射击线。
然后进入步骤S4,针对被撞击面元的不同,进行具体的分析。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密封舱结构,则根据相交航天器密封舱结构面元的结构材料等撞击极限或穿孔极限参数,首先开展针对密封舱结构撞击特性分析:
基于裂纹长度经验公式,计算裂纹长度是否达到临界裂纹长度,判断是否会引起密封舱(包括航天器居住舱、储箱、气瓶等压力容器)裂纹扩展、失压解体;
基于穿孔孔径经验公式,计算穿孔孔径及对应密封舱(居住舱)内总压和氧分压随时间变化,判断密封舱内航天员是否可以完成紧急逃生;
根据穿孔孔径和穿孔位置计算密封舱(包括航天器居住舱、储箱、气瓶等压力容器)穿孔漏气形成的干扰力和干扰力矩,判断是否超过载人航天器姿态控制能力;
针对穿孔后碎片或碎片云,再次生成密封舱内射击线并进行射击线运动方向的相交计算和撞击特性分析,直至射线终止: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计算碎片云运动路径上冲击波作用下密封舱内压力和温度分布,考虑航天员在密封舱内位置和朝向,判断高温、高压环境是否引起航天员致命性损伤;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以及密封舱内构型布局和航天员在密封舱内位置、朝向,计算碎片云对航天员的撞击损伤,判断是否引起航天员致命性损伤;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以及部组件设备在舱内的布局位置和易损性模型,计算碎片云对部组件设备的撞击损伤,判断是否引起部组件设备的失效;
针对撞击碎片和碎片云质量/直径、速度、方向和在舱体的撞击位置,判断是否引起密封舱内闪光和易燃物爆燃。
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舱外功能类部组件,则根据被撞击部件的易损性模型,获取其失效概率(针对部组件撞击,一般考虑碎片回弹或撞击穿孔后停留在部组件内部,1次撞击后不会发生贯穿现象)。
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非密封舱结构,则根据非密封舱结构面元的结构材料等撞击极限或穿孔极限参数,开展结构撞击特性分析,若碎片穿孔,则针对穿孔后碎片或碎片云,再次生成进入舱内的射击线并进行射击线运动方向的相交计算和撞击特性分析,针对舱内部组件,根据被撞击部件的易损性模型,进行舱内部组件撞击失效概率计算,直至射线终止。
最后在步骤S5中,所有射击线的相交计算及撞击特性分析完成后,根据系统-部组件的功能组成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或神经网络计算得到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和生存概率。具体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Figure GDA0003761270760000071
其中,
Figure GDA0003761270760000072
为针对每个碎片射击线,第i个部组件失效概率。
其中PK/H为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载人航天器系统级的生存概率为:PS=1-PK/H
根据本发明的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载人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通过生成表征MMOD环境分布的射击线,建立MMOD对载人航天器面元的撞击模型,并结合结构撞击极限/穿孔极限特性、部组件易损性模型、碎片云经验模型,建立对载人航天器结构和部组件的撞击失效概率计算模型,根据系统功能组成模型,开展系统级失效概率计算,解决MMOD环境下,载人航天器生存概率精准评估难题,为载人航天器防护设计以及在轨任务规划提供支撑,并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影响航天器安全的空间环境或空间主动威胁源作用下,航天器、载人航天器生存力评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包括:
S1、针对载人航天器运行轨道和飞行时间,获取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的通量数据,根据载人航天器飞行姿态,对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在各个撞击/威胁方向的通量数据进行离散,得到载人航天器不同撞击/威胁方向的MMOD分布信息;
S2、根据MMOD分布信息,利用虚外墙方法并结合蒙特卡洛方法随机生成包含MMOD速度、直径和方向的初始射击线,采用射线拾取法,将每条射击线与载人航天器面元进行相交计算,其中MMOD表示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
S3、针对与载人航天器相交的射击线,结合射击线包含的速度、直径和方向信息以及航天器自身姿态和轨道信息,进行相对撞击速度解算;
S4、针对被撞击面元的不同,进行具体的分析;
S5、所有射击线的相交计算及撞击特性分析完成后,根据系统-部组件的功能组成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或神经网络计算得到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和生存概率;
在步骤S4中,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密封舱结构,则根据相交航天器密封舱结构面元的结构材料撞击极限或穿孔极限参数,首先开展针对密封舱结构撞击特性分析:
基于裂纹长度经验公式,计算裂纹长度是否达到临界裂纹长度,判断是否会引起密封舱裂纹扩展、失压解体;
基于穿孔孔径经验公式,计算穿孔孔径及对应密封舱内总压和氧分压随时间变化,判断密封舱内航天员是否可以完成紧急逃生;
根据穿孔孔径和穿孔位置计算密封舱穿孔漏气形成的干扰力和干扰力矩,判断是否超过载人航天器姿态控制能力;
针对穿孔后碎片或碎片云,再次生成密封舱内射击线并进行射击线运动方向的相交计算和撞击特性分析,直至射线终止: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计算碎片云运动路径上冲击波作用下密封舱内压力和温度分布,考虑航天员在密封舱内位置和朝向,判断高温、高压环境是否引起航天员致命性损伤;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以及密封舱内构型布局和航天员在密封舱内位置、朝向,计算冲击波作用下碎片云对航天员的撞击损伤,判断是否引起航天员致命性损伤;
基于穿孔后碎片云分布模型,以及部组件设备在舱内的布局位置和易损性模型,计算碎片云对部组件设备的撞击损伤,判断是否引起部组件设备的失效;
针对撞击碎片和碎片云质量/直径、速度、方向和在舱体的撞击位置,判断是否引起密封舱内闪光和易燃物爆燃;
在步骤S4中,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舱外功能类部组件,根据被撞击部件的易损性模型,获取其失效概率;
在步骤S4中,若被撞击面元为航天器非密封舱结构,则根据非密封舱结构面元的结构材料撞击极限或穿孔极限参数,开展结构撞击特性分析,若碎片穿孔,则针对穿孔后碎片或碎片云,再次生成进入舱内的射击线并进行射击线运动方向的相交计算和撞击特性分析,针对舱内部组件,根据被撞击部件的易损性模型,进行舱内部组件撞击失效概率计算,直至射线终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首先根据载人航天器结构以及不同部组件的构型、结构和材料特性,对载人航天器不同位置处的面元模型进行简化,建立等效的结构撞击特性、穿孔特性模型和部组件易损性分析模型;针对MMOD穿孔后的碎片云射击线生成过程,应根据碎片云速度、质量和质量分布经验计算公式生成新的射击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步骤S1之前,还包括:
根据地面或在轨试验结果,建立结构撞击特性、穿孔特性模型和描述部组件撞击特性和功能失效的易损性模型;
根据试验或仿真结果,建立描述碎片云质量、速度和方向分布的经验模型公式;
根据系统功能组成,采用FMEA法和FTA法,并通过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从部组件功能失效/降阶概率到系统失效/降阶概率计算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利用公式计算得到载人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和生存概率:
Figure FDA0003809537790000031
其中,
Figure FDA0003809537790000032
为针对每个碎片射击线,第i个部组件失效概率;
其中PK/H为航天器系统级失效概率,载人航天器系统级的生存概率为:PS=1-PK/H
CN202011030802.9A 2020-09-27 2020-09-27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Active CN1121827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0802.9A CN112182757B (zh) 2020-09-27 2020-09-27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30802.9A CN112182757B (zh) 2020-09-27 2020-09-27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2757A CN112182757A (zh) 2021-01-05
CN112182757B true CN112182757B (zh) 2022-11-08

Family

ID=73945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30802.9A Active CN112182757B (zh) 2020-09-27 2020-09-27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275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21248B (zh) * 2021-10-27 2024-04-12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一种空天飞行器空间碎片撞击风险确定方法
CN115600317B (zh) * 2022-10-17 2023-06-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载人航天器密封舱气体泄漏失效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7150825B (zh) * 2023-10-31 2024-02-1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装甲类目标最大易损方向的获取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8083A (zh) * 2018-03-02 2018-08-17 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 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风险防控方法
CN110147598A (zh) * 2019-05-10 2019-08-20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图像处理的超高速撞击碎片云建模及损伤评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56507B (zh) * 2014-07-23 2017-05-2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用于飞机部件易损性排序的方法
US10267694B2 (en) * 2016-01-15 2019-04-23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Nasa Micrometeoroid and orbital debris impact detection and location using fiber optic strain sensing
CN107944094B (zh) * 2017-11-06 2021-04-13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复杂外形航天器投影面积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8408086B (zh) * 2018-03-02 2019-01-29 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 应用于低轨载人航天器的m/od防护方法
CN111241634B (zh) * 2019-11-19 2022-04-08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一种航天器再入陨落的分析预报方法
CN111645886B (zh) * 2020-04-10 2021-07-13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一种异形结构航天器密封舱遭受空间碎片撞击监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8083A (zh) * 2018-03-02 2018-08-17 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 载人航天器在轨运行风险防控方法
CN110147598A (zh) * 2019-05-10 2019-08-20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图像处理的超高速撞击碎片云建模及损伤评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SCSurv评估系统介绍——M/OD 环境下载人航天器及航天员生存力评估系统介绍及对我国的发展启示;武江凯 等;《空间碎片研究》;20180615;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2757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82757B (zh) 空间碎片和微流星体环境下航天器易损性评估方法
Nelessen et al. Mars 2020 entry, descent, and landing system overview
Aglietti et al. RemoveDEBRIS: An in-orbit demonstration of technologies for the removal of space debris
Reed et al. Development of harpoon system for capturing space debris
Lubert Sixty years of launch vehicle acoustics
Barbee et al. Conceptual design of a flight validation mission for a Hypervelocity Asteroid Intercept Vehicle
Capristan et al. Range Safety Assessment Tool (RSAT): An analysis environment for safety assessment of launch and reentry vehicles
Lubert From Sputnik to SpaceX: 60 years of rocket launch acoustics
Konokman et al. Analysis of aircraft survivability against fragmenting warhead threat
Mathias et al. Simulation assisted risk assessment applied to launch vehicle conceptual design
Wang et al. Research on space-based kinetic impactor disrupting small-sized asteroids under short warning time conditions
Ernst et al. For a cleaner space, the de-orbiting approach of the PROBA P200 platform with the dragsail subsystem ADEO 2
Prisbell et al. Analysis of plume impingement effects from orion crew service module dual reaction control system engine firings
Ahmadloo et al. De-orbiting collision risk assessment and detailed orbital simulation of LEO space debris removal drag sail
Corliss et al. The Multi-Mission Earth Entry Vehicle for Sample Return Missions–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remaschi et al. Launch vehicle design and GNC sizing with ASTOS
Lawrence Contributions of Engineering Risk Assessment to the Artemis Program
Lorenz NEIGHBOR: A reliable de-orbit device for CubeSats
Nitta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debris protection design standard at JAXA
James et al. Loads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Requirements for Spaceflight Hardware
Hawkins Analysis of an inflatable gossamer device to efficiently de-orbit CubeSats
Soto et al. The simulation of dust effects from fragmenting charges
Schonberg Pressure wall hole size and maximum tip-to-tip crack length following orbital debris penetration
Chrostowski et al. Analysis of a hypergolic propellant explosion during processing of launch vehicles in the VAB
De Rosa et al.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IDAA XXV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