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0428A -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0428A
CN112180428A CN201910592953.4A CN201910592953A CN112180428A CN 112180428 A CN112180428 A CN 112180428A CN 201910592953 A CN201910592953 A CN 201910592953A CN 112180428 A CN112180428 A CN 1121804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line
point
shot
shot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929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0428B (zh
Inventor
李红远
肖虎
王井富
门哲
程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59295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04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0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0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0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0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003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in general, e.g. survey desig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10Aspects of acoustic signal generation or detection
    • G01V2210/12Signal generation
    • G01V2210/121Active source
    • G01V2210/1212Sho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Testing Of Short-Circuits, Discontinuities, Leakage, Or Incorrect Line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

Description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采集技术领域,是一种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推拉式观测系统用于石油勘探采集,可减轻地面电子设备的压力。推拉式观测系统是由常规观测系统的模板变换而来,常规观测系统一般采用正交式观测系统,炮点位于接收线的中间,随着接收线的纵向滚动,横向滚动,炮点只重复一次;推拉式观测系统中,炮点对称出现在接收线的两侧,随着纵横向的滚动,炮点在原设计位置出现两次。
推拉式观测系统的优点是减轻了地面电子设备的压力;缺点是由于激发重复,激发炮点的工作量增加了近一倍,而由于炮点记录重复,野外技术人员在SPS(ShellProcessing Support format for 3d surveys)制作过程中,获得炮点与接收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个炮点与一条接收线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为接收关系,因此,当炮点记录重复时,如何快速生成接收关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用以快速生成推拉式观测系统的接收关系,避免炮点重复,该方法包括:
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线束范围内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
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
本发明提出一种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装置,用以快速生成推拉式观测系统的接收关系,该装置包括:
数据获得模块,用于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
炮点获得模块,用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
接收关系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上述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然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在上述过程中,重复炮点只取一次,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落入第二炮点范围的炮点的索引值不同,因此可避免炮点的重复;最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上述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经过上述计算即可迅速获得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且能够避免炮点重复,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的详细流程图;
图3为输入炮点文件和线束范围的对话框的示意图;
图4为输入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的对话框的示意图;
图5为输入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的对话框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
步骤102,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线束范围内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
步骤103,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首先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然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在上述过程中,重复炮点只取一次,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落入第二炮点范围的炮点的索引值不同,因此可避免炮点的重复;最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上述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经过上述计算即可迅速获得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且能够避免炮点重复,效率高。
具体实施时,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包括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包括前排接收道数、后排接收道数、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小值、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大值、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采集的炮点数据可以是SPS炮点文件,包括且不少于炮线的线号(SLine)、炮点的点号(SPoint)、炮点的索引值(SPointIndex)、东坐标(SEast)、北坐标(SNorth)、高程(SElevation)信息。对于炮点数据,重复炮点仅取一次。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包括每束线的线束号,例如101-107共7组线束。每束线的炮点范围包括两个,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其中第一炮点范围可以是大号排列范围,第二炮点范围可以是小号排列范围,出现在大号排列范围的炮点的索引值可以设置为第一设定值,例如可以为1,出现在大号排列范围的炮点的索引值可以设置为第二设定值,例如可以为2。最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获得的接收关系也就不包含重复炮点。
具体实施时,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的方法有多种,下面给出其中一个实施例。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包括: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根据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
根据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包括标准参考线束的线束号Swath_ref、标准参考线束的首接收线的线号R_first、标准参考线束的末接收线的线号R_Last、接收线号增量R_inc。
在一实施例中,采用如下公式,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R_Sw_first=(Sw-Swath_ref)×R_inc+R_first (1)
R_Sw_last=(Sw-Swath_ref)×R_inc+R_Last (2)
其中,R_Sw_first为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
R_Sw_last为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Sw为每束线的线束号;
Swath_ref为标准参考线束的线束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R_fir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首接收线的线号;
R_La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末接收线的线号。
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为R_Sw_first-R_inc到R_Sw_first;第二炮点范围为R_Sw_last到R_Sw_last+R_increment。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包括:每一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每一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和结束接收通道号;
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包括前排接收道数、后排接收道数、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小值、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大值、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
在上述实施例中,接收关系除了上述参数,还可以包括炮线的线号SLine、炮点的点号SPoint、炮点的索引值SPointIndex、接收线的线号R_cur。
具体实施时,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的方法有多种,下面给出其中一个实施例。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包括: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对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每一炮点以及该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前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和后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接收结束检波点的点号;
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在一实施例中,采用如下公式,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R_real_first=Max{(Sw-Swath_ref)×R_inc+R_first,MinimumReceiverLine} (3)
R_real_last=Min{(Sw-Swath_ref)×R_inc+R_Last,MaximumReceiverLine} (4)
其中,R_real_first和R_real_last分别为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Sw为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线束号;
Swath_ref为标准参考线束的线束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R_fir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首接收线的线号;
R_La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末接收线的线号;
MinimumReceiverLine为炮点数据中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小值;
MaximumReceiverLine为炮点数据中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大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实际首接收线和实际末接收线,与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相比,是考虑了炮点数据中接收线的线号之后的。
在一实施例中,采用如下公式,对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每一炮点以及该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前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R_small_Stake=Max{MinimumStake,SPoint-(frontReceiveNumber-0.5)} (5)
其中,R_small_Stake为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MinimumStake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
SPoint为该炮点的点号;
frontReceiveNumber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前排接收道数;
采用如下公式,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和后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R_big_Stake=Min{MaximumStake,SPoint+(backReceiveNumber-0.5)} (6)
其中,R_big_Stake为该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MaximumStake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
SPoint为该炮点的点号;
backReceiveNumber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后排接收道数;
采用如下公式,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Channel_start=(R_cur-R_real_first)/R_inc×(R_big_Stake-R_small_Stake+1)+1 (7)
其中,Channel_start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R_cur为该接收线的线号;
R_real_first为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采用如下公式,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线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Channel_end=((R_cur-R_real_last)/R_inc+1)×(R_big_Stake-R_small_Stake+1) (8)
其中,Channel_end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R_cur为该接收线的线号;
R_real_last为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通过上述实施例,确定了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每一炮点以及每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之后即可按照每束线的线束号的顺序,采用SPS2.1关系文件的格式输出接收关系,同时输出上述接收关系对应的炮点文件。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提出如下一个实施例来说明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的详细流程,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的详细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的详细流程包括:
步骤201,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
步骤202,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步骤203,对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根据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
步骤204,对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根据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
步骤205,对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
步骤206,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步骤207,对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每一炮点以及该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前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步骤208,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和后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接收结束检波点的点号;
步骤209,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步骤210,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方法的详细流程还可以有其他变化例,相关变化例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下面给出一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具体应用。
以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获得对应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系统,在该系统中输入采用标准SPS2.1格式的炮点文件表示的炮点数据,炮点坐标可为测量实测成果或理论坐标其坐标可为测量实测成果或理论坐标。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可以是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线束号,图3为输入炮点文件和线束范围的对话框的示意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的线束号为212-217,共5组线束。
在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系统中,输入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图4为输入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的对话框的示意图。
在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系统中,输入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图5为输入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的对话框的示意图。
对上述5组线束,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采用公式(1)和公式(2)获得每束线的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然后获得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为R_Sw_first-R_inc到R_Sw_first;第二炮点范围为R_Sw_last到R_Sw_last+R_inc。
对上述5组线束,遍历炮点文件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1,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2。
采用公式(3)和公式(4)获得每束线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对上述5组线束,对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的每一炮点以及每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采用公式(5),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前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采用公式(6),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的点号点和后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接收结束检波点的点号;采用公式(7),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采用公式(8),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按照每束线的线束号的顺序,采用SPS2.1关系文件的格式输出接收关系,所述接收关系包括每一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R_small_Stake、每一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R_big_Stake、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Channel_start和结束接收通道号Channel_end、炮线的线号SLine、炮点的点号SPoint、炮点的索引值SPointIndex、接收线的线号R_cur。按照SPS2.1炮点文件的格式输出对应的炮点文件。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方法中,首先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然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在上述过程中,重复炮点只取一次,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落入第二炮点范围的炮点的索引值不同,因此可避免炮点的重复;最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上述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经过上述计算即可迅速获得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且能够避免炮点重复,效率高。本方法有效减轻了室内制作SPS的难度。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这些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相似,因此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在赘述。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
数据获得模块601,用于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
炮点获得模块602,用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
接收关系生成模块603,用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炮点获得模块602具体用于: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根据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
根据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包括:每一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每一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和结束接收通道号;
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包括前排接收道数、后排接收道数、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小值、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大值、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
在一实施例中,接收关系生成模块603具体用于: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对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的每一炮点以及该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前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和后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接收结束检波点的点号;
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装置中,首先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然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在上述过程中,重复炮点只取一次,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落入第二炮点范围的炮点的索引值不同,因此可避免炮点的重复;最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上述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经过上述计算即可迅速获得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且能够避免炮点重复,效率高。本装置有效减轻了室内制作SPS的难度。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
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包括: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根据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
根据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和接收线号增量,获得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包括:每一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每一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和结束接收通道号;
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包括前排接收道数、后排接收道数、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小值、接收线的线号的最大值、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包括:
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对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每一炮点以及该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前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和后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接收结束检波点的点号;
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公式,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和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R_Sw_first=(Sw-Swath_ref)×R_inc+R_first
R_Sw_last=(Sw-Swath_ref)×R_inc+R_Last
其中,R_Sw_first为理论首接收线的线号;
R_Sw_last为理论末接收线的线号;
Sw为该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线束号;
Swath_ref为标准参考线束的线束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R_fir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首接收线的线号;
R_La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末接收线的线号。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公式,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获得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R_real_first=Max{(Sw-Swath_ref)×R_inc+R_first,MinimumReceiverLine}
R_real_last=Min{(Sw-Swath_ref)×R_inc+R_Last,MaximumReceiverLine}
其中,R_real_first和R_real_last分别为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的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和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Sw为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线束号;
Swath_ref为标准参考线束的线束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R_fir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首接收线的线号;
R_Last为标准参考线束的末接收线的线号;
MinimumReceiverLine为实际接收线线号的最小值;
MaximumReceiverLine为实际接收线线号的最大值。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公式,对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每一炮点以及该束线中的每一接收线,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和前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R_small_Stake=Max{MinimumStake,SPoint-(frontReceiveNumber-0.5)}
其中,R_small_Stake为该接收线的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MinimumStake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小检波点的点号;
SPoint为该炮点的点号;
frontReceiveNumber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前排接收道数;
采用如下公式,根据该炮点的点号、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和后排接收道数,确定该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R_big_Stake=Min{MaximumStake,SPoint+(backReceiveNumber-0.5)}
其中,R_big_Stake为该接收线的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
MaximumStake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单线最大检波点的点号;
SPoint为该炮点的点号;
backReceiveNumber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后排接收道数;
采用如下公式,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该接收线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Channel_start=(R_cur-R_real_first)/R_inc×(R_big_Stake-R_small_Stake+1)+1
其中,Channel_start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起始接收通道号;
R_cur为该接收线的线号;
R_real_first为实际首接收线的线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采用如下公式,根据该接收线的线号、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开始接收检波点的点号和结束接收检波点的点号,确定推拉式观测系统该接收线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Channel_end=((R_cur-R_real_last)/R_inc+1)×(R_big_Stake-R_small_Stake+1)
其中,Channel_end为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结束接收通道号;
R_cur为该接收线的线号;
R_real_last为实际末接收线的线号;
R_inc为接收线号增量。
8.一种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得模块,用于获取推拉式观测系统的炮点数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和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
炮点获得模块,用于根据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查找待生成接收关系的线束范围内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所述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分别位于每束线的两侧;遍历炮点数据中的炮点,重复炮点只取一次,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一设定值,若炮点落入每束线的第二炮点范围,设置该炮点的索引值为第二设定值;
接收关系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推拉式观测系统的参数、标准参考线束的参数和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的第一炮点范围和第二炮点范围内的炮点,确定待生成接收关系的每束线中,每一炮点与每一接收线之间的接收关系。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CN201910592953.4A 2019-07-03 2019-07-03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21804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92953.4A CN112180428B (zh) 2019-07-03 2019-07-03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92953.4A CN112180428B (zh) 2019-07-03 2019-07-03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0428A true CN112180428A (zh) 2021-01-05
CN112180428B CN112180428B (zh) 2023-12-26

Family

ID=73914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92953.4A Active CN112180428B (zh) 2019-07-03 2019-07-03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0428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0350A (en) * 1967-11-06 1970-07-29 Mobil Oil Corp Multiple coverage seismic exploration
CN1395114A (zh) * 2001-07-05 2003-02-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三维地震班报及观测系统恢复技术
CN101105536A (zh) * 2006-07-12 2008-01-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杂地表区的条带状地震采集方法
CN102914790A (zh) * 2012-11-07 2013-02-06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二维观测系统和三维观测系统一次采集的观测系统方法
CN103995281A (zh) * 2014-05-08 2014-08-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观测系统快速滚动布设的方法
CN104050359A (zh) * 2014-05-30 2014-09-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三维观测系统排列片数据分割的正演模拟方法
CN105319576A (zh) * 2014-07-31 2016-02-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凹多边形区域的观测系统自动满覆盖快速布设方法
US20170160415A1 (en) * 2014-07-17 2017-06-08 Cgg Services Sas Systematic departure from pattern regularity i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US20180067218A1 (en) * 2015-06-05 2018-03-08 Fujitsu Limited Observation system and observation method
CN109143405A (zh) * 2018-08-01 2019-01-0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观测系统有效采样均匀性定量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0350A (en) * 1967-11-06 1970-07-29 Mobil Oil Corp Multiple coverage seismic exploration
CN1395114A (zh) * 2001-07-05 2003-02-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三维地震班报及观测系统恢复技术
CN101105536A (zh) * 2006-07-12 2008-01-1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杂地表区的条带状地震采集方法
CN102914790A (zh) * 2012-11-07 2013-02-06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二维观测系统和三维观测系统一次采集的观测系统方法
CN103995281A (zh) * 2014-05-08 2014-08-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观测系统快速滚动布设的方法
CN104050359A (zh) * 2014-05-30 2014-09-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基于三维观测系统排列片数据分割的正演模拟方法
US20170160415A1 (en) * 2014-07-17 2017-06-08 Cgg Services Sas Systematic departure from pattern regularity i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CN105319576A (zh) * 2014-07-31 2016-02-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凹多边形区域的观测系统自动满覆盖快速布设方法
US20180067218A1 (en) * 2015-06-05 2018-03-08 Fujitsu Limited Observation system and observation method
CN109143405A (zh) * 2018-08-01 2019-01-0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观测系统有效采样均匀性定量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IJS J. O. VERMEER: "3D symmetric sampling of sparse acquisition geometries" *
冯凯;和冠慧;: "一种优化的过渡带三维观测系统", no. 05 *
吴安楚等: "可控震源高效交替扫描技术在中东大沙漠区的应用" *
李华喜等: "沙特沙漠区地震采集方法技术研究" *
王海龙;马彦良;佟琳;赵竞赛;: "二维地震勘查设计及预算问题的讨论", no. 12 *
肖虎等: "可控震源动态扫描技术及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0428B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55640B (zh) 一种海底电缆地震数据初至计算方法及装置
US7747401B2 (en) Fast intrinsic mode decomposition of time series data with sawtooth transform
CN111352152B (zh) 地震数据观测系统快速质控方法及装置
CN109738946B (zh) 两步法剔除异常地震初至的方法及系统
CN109298450A (zh) 地震采集观测系统属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9190674A (zh) 训练数据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2180428B (zh) 推拉式观测系统接收关系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2764102A (zh)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
CN112733234A (zh) 一种基于电缆信息传递的三维桥架自动计算及生成的装置
CN108828427B (zh) 信号完整性测试的判据查找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824559B (zh) 共坐标点道集的生成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3196460A (zh) 一种估计步长的方法和装置
CN111077940A (zh) 一种自动创建波形序列的方法及装置
CN105447635A (zh) 一种工作流中的审批方法及装置
CN111965729B (zh) 可控震源组合中心实时监控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7491481B (zh) Lod模型搜索方法及系统、建立lod模型数据库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
CN110376642B (zh) 一种基于锥面波的三维地震速度反演方法
CN111624655B (zh) 初至波剩余静校正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444876A (zh) 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856557A (zh) 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及装置
CN103020999A (zh) 一种形变区域识别的方法及系统
CN113420091A (zh) 基于区块链的用户行为采集方法及装置
CN107577604B (zh) 测试数据的生成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880732B (zh) 一种十字子集的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1125339A (zh)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和知识图谱的试题推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