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9064A -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9064A
CN112149064A CN201910574983.2A CN201910574983A CN112149064A CN 112149064 A CN112149064 A CN 112149064A CN 201910574983 A CN201910574983 A CN 201910574983A CN 112149064 A CN112149064 A CN 1121490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ncrypted
encryption
application program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49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石林
杨自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7498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490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49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90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10Protecting distributed programs or content, e.g. vending or licensing of copyrighted material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 G06F21/12Protecting executable soft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02Providing cryptographic facilities or ser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65Matching; Class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eth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加密解密方法包括: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及在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加密区后,将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本申请的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用户以第一时长对待加密的应用程序进行按压时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并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用户只需将APP移动到加密区即可以将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完成加密,加密操作简单,用户体验较好。

Description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通常,应用在加密时都需要使用系统自带的加密程序、或第三方的加密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等实现。以第三方加密APP为例,在加密时,需要先进入第三方APP设置密码,然后选择需要加密的APP进行加密,操作繁琐,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包括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阈值;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及在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加密区后,将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包括指纹识别模组、显示模组和处理器。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阈值;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内,所述显示模组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加密区后,将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的加密解密方法。
本申请的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用户以第一时长对待加密的应用程序进行按压时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并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用户只需将APP移动到加密区即可以将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完成加密,加密操作简单,用户体验较好。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可以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指纹识别区域及显示区域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的加密操作的场景示意图。
图5和图6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的取消加密操作的场景示意图。
图8至图1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用于指纹识别的原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感光层与成像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感光层与显示驱动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7和图1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20和图2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容式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至图25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LCM显示屏的截面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OLED显示屏的截面示意图。
图28和图2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容式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非易失性可读存储介质与处理器的交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加密解密方法包括:
011: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阈值;
012: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S1;及
013:在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加密区S1后,将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0。电子设备1000包括指纹识别模组200、显示模组100和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可为一个或多个。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阈值。指纹识别模组200位于显示模组100的显示区域911内,可以是:指纹识别模组200部分覆盖显示区域911;也可以是:指纹识别模组200覆盖整个显示区域911,在此不作限制,只需指纹识别模组200覆盖待加密APP所在的区域即可。在获取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后,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模组100显示加密区S1;处理器300用于在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加密区S1后,将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也即是说,步骤011可以由指纹识别模组200实现,步骤012可以由显示模组100实现,步骤013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指纹识别模组200仅仅表示其设置在电子设备1000内,并不能解释其区域大小与设置位置,指纹识别模组200区域大小与设置位置在下文进行阐述。
其中,电子设备10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眼镜等等)、虚拟现实设备、显示器、柜员机、游戏机、智能家具等等。本申请以电子设备10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0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手机。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指纹识别模组200可以是光学指纹模组、电容指纹模组、超声波指纹模组等。指纹识别模组200对应在显示模组100上的指纹识别区域912位于显示模组100的显示区域911内,具体地,指纹识别区域912的面积与显示区域911的面积的比值大于预定比值,比如预定比值可为15%,指纹识别区域912的面积与显示区域911的面积的比值可为15%、20%、30%、43%、56%、66.7%、72%、80%、90%、95%、99%、100%等等,当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100%)时,可以实现区域指纹识别(图3中的(1)所示);当比值为100%,可以实现全屏指纹识别(图3中的(2)所示)。此时,指纹识别模组200可以同时对多个触摸了指纹识别区域912的手指进行识别,而不是仅能对一个手指进行识别。
现有的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中,在对APP进行加密时,用户需要先进入加密APP设置密码(数字密码、图案密码、面部密码或指纹密码等),然后选择待加密APP才可以实现加密,操作十分繁琐,用户体验较差。
本申请利用区域指纹识别的优势,用户只需以第一时长按压位于指纹识别区域912内的待加密APP,指纹识别模组200在按压过程中识别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在显示模组100接收到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如拖动待加密APP等)的同时,显示模组100显示加密区S1,用户只需将待加密APP移动到加密区S1内,即可以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完成待加密APP的加密。
具体地,以指纹识别模组200为全屏指纹识别模组(即,指纹识别区域912的面积与显示区域911的面积的比值为100%)为例进行说明。在用户想要对待加密APP进行加密时,只需要在主界面找到待加密APP,然后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APP,其中,第一时长为用户按压待加密APP到放开待加密APP的持续时间,第一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可以理解,用户在对APP进行加密时,一般不想启动APP,由于启动APP一般通过普通触摸操作实现,而普通触摸操作的按压时长较短(如0.2S、0.3S、0.4S等),为了与普通的触摸操作区分开来,防止APP误启动,影响加密操作的完成,第一阈值可设置的较大,如2S、3S、4S、6S、8S、10S等等,处理器300可根据按压时长准确判断用户是进行普通触摸操作还是加密操作。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APP的过程中,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如图4所示,显示模组100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如,用户拖动待加密APP或者用户施加预定压力按压待加密APP(类似苹果手机的3DTouch功能)等),显示模组100即显示加密区S1,用户可将待加密APP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加密区S1内,其中,初始位置可位于电子设备1000主界面或应用菜单界面,用户通过触摸初始位置可启动待加密APP。需要指出的是:加密区S1在最初是不显示出来的,只有在要对加密状态进行修改时才可调出,例如要将待加密APP变更为已加密APP、或者将已加密APP的密码取消以变更为待加密APP。另外,加密区S1的显示形态可以是任意形式,例如用各种形式的框(虚线框、实线框、方框、圆框、椭圆框、各种特定图案框)界定出加密区S1、用背景图案界定出加密区S1、用亮暗界定出的加密区S1等等,在此不做限制。处理器300将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完成待加密APP的加密,待加密APP变更为已加密APP。而在用户不想对待加密APP进行加密时,此时若显示模组100已显示出加密区S1,处理器300可根据用户对加密区S1的第一退出操作,控制显示模组100将已加密APP移回初始位置进行显示,且将加密区S1隐藏,以退出当前加密操作。例如,第一退出操作可以是:在用户未将待加密APP移动到加密区S1时,点击加密区S1上的退出按钮B1;而在用户已将待加密APP移动到加密区S1进行加密后,用户若点击加密区S1上的退出按钮B1,显示模组100在初始位置显示该已加密APP,且将加密区S1隐藏。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及电子设备1000,在用户以第一时长对待加密的应用程序进行按压时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并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S1,用户只需将APP移动到加密区S1即可以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完成加密,加密操作简单,用户体验较好。
请参阅图2和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014:在用户以第二时长按压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第二时长大于第二阈值;
015: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解密已加密应用程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用户以第二时长按压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第二时长大于第二阈值;处理器300还用于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解密已加密应用程序。也即是说,步骤014可以由指纹识别模组200实现,步骤015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
具体地,在用户完成对APP的加密后,用户若想要对已加密APP进行解密,用户可以以第二时长按压已加密APP,其中,第二时长为用户按压已加密APP到放开已加密APP的持续时间,第二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阈值,可以理解,在用户解密APP时一般是想要启动APP,可以仅仅通过普通的触摸操作即触发解密操作,例如,用户仅触摸(如按压0.3S)已加密APP,指纹识别模组200即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以完成解密操作。因此,第二阈值可以设置的较小,如第二阈值可以和普通触摸操作的按压时长一样,设置为0.2s、0.3s、0.4s等等,从而快速完成APP的解密及启动,同时,为了防止按压到未加密APP时,指纹识别模组200也立刻进行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的操作,造成不必要的资源(电量、运算性能等)浪费,处理器300可在用户按压任一APP时就判断该APP是已加密APP还是未加密APP,只有按压的APP为已加密APP时,指纹识别模组200才在按压的瞬间就立刻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当然,第二阈值也可以设置的较大,如1S、2S、3S等等。此外,为了更准确地区分解密操作和加密操作并保证解密操作快速完成,不影响APP启动,第二时长应当设置的比第一时长小,如第二时长设置为0.3S,第一时长设置为2S等。
在用户以第二时长按压已加密APP过程中,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例如,在处理器300判断用户按压的APP为已加密APP时,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0立刻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相较于处理器300先判断按压时长是否达到第二时长后,指纹识别模组200再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而言,可提高解密操作的速度。在处理器300获取到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后,处理器300判断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即,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匹配,例如,处理器300判断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的相似度,在相似度达到预定相似度(如85%)后判定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解密并启动已加密APP。
请参阅图2、图6和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016:在用户以第三时长按压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第三时长大于第三阈值;
017: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根据用户的第二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S1及在加密区S1内显示所有已加密应用程序;及
018:在已加密应用程序从加密区S1移出后,删除密码以将被移出的已加密应用程序变更为未加密应用程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用户以第三时长按压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第三时长大于第三阈值;显示模组100还用于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根据用户的第二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S1及在加密区S1内显示所有已加密应用程序;处理器300还用于在已加密应用程序从加密区S1移出后,删除密码以将被移出的已加密应用程序变更为未加密应用程序。也即是说,步骤016可以由指纹识别模组200实现,步骤017可以由显示模组100实现,步骤018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
具体地,在用户想要对已加密APP取消加密时,用户可以第三时长按压已加密APP,其中,第三时长为用户按压已加密APP到放开已加密APP的持续时间,第三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三阈值。可以理解,用户在进行取消加密操作时,并不想解密以启动APP,由于启动APP一般通过普通触摸操作实现,而普通触摸操作的按压持续时长较短(如0.2S、0.3S、0.4S等),为了与普通的触摸操作区分开来,防止APP误解密及启动,影响取消加密操作的完成,第三阈值可设置的较大,如2S、3S、4S、6S、8S、10S等等,从而准确判断用户是进行普通触摸操作还是加密操作。
由于加密和取消加密分别是对未加密APP和已加密APP进行的操作,故第一时长和第三时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而由于取消加密和解密均是对已加密APP的操作,因此,第三时长需与第二时长不同,同时为了保证解密时启动APP的速度,可设置第三时长大于第二时长(如第三时长为3S,第二时长为0.3S等)。
处理器300判断按压的APP为已加密APP时,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0立刻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相较于处理器300先判断按压时长是否达到第三时长后,指纹识别模组200再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而言,可提高取消加密操作的速度。在处理器300获取到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后,判断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即,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匹配,判断是否匹配的方式可与前述解密操作提到的判断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根据用户的第二输入操作(如,第二输入操作可以是用户拖动待加密APP或者用户施加预定压力按压待加密APP(类似苹果手机的3DTouch功能),第二输入操作还可以仅仅是触摸已加密APP或用户松开已加密APP等等),显示模组100显示加密区S1并在加密区S1内显示所有已加密APP;或者,显示模组100仅显示以与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匹配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的已加密APP,从而实现多人使用同一台电子设备1000时,每个人都有对应的加密区S1及加密区S1内已加密APP。例如,用户A对待加密APP1和待加密APP2以第一当前指纹图像P1进行了加密,那么用户A对应的加密区S1内仅显示待加密APP1和待加密APP2,用户B对待加密APP3、待加密APP4和待加密APP5以第一当前指纹图像P2进行了加密,那么用户B对应的加密区S1内仅显示待加密APP3、待加密APP4和待加密APP5。
在用户将加密区S1内的已加密APP移出加密区S1后,处理器300删除移出加密区S1的已加密APP的密码(即,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已加密APP即变为未加密APP。
如图7所示,用户首先长按(即,以第三时长按压)已加密APP3,APP3上显示有加密图标(加密图标可以是在已加密APP图标上以一个小锁的形式显示,如图7中的APP1和APP2)以指示用户APP3为已加密APP,然后在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识别通过后,用户拖动APP3,此时,显示模组100对应显示加密区S1,加密区S1内显示有所有已加密APP(如图7中的APP1、APP2和APP3),用户选择想要取消加密的已加密APP并将其拖出加密区S1(如用户将APP3拖出加密区S1),此时显示模组100可弹出提示框S2,提示用户是否确定执行取消加密操作(如图7中提示框S2显示:“确认取消加密?”),在用户点击“是”按钮B3后,处理器300删除移出加密区S1的已加密APP的密码,并控制显示模组100取消显示APP3的加密图标,以指示用户已加密APP已变更为未加密APP。
而在用户不想进行取消加密操作时,处理器300可根据用户的第二退出操作退出当前取消加密操作。例如,第二退出操作可以是:在用户未将已加密APP移出到加密区S1时,只需点击加密区S1上的退出按钮B2即可完成第二退出操作;在用户已将已加密APP移出加密区S1时,用户需要先点击显示模组100显示的提示框S1中的“否”按钮B4,然后点击加密区S1上的退出按钮B2即可完成第二退出操作。
请参阅图2和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019: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
020:判断与按压位置对应的应用程序为未加密应用程序还是已加密应用程序,在与按压位置对应的应用程序为未加密应用程序时,执行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的步骤。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触控模组400(图11示),触控模组400用于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在与按压位置对应的应用程序为未加密应用程序时,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也即是说,步骤019可以由触控模组400实现,步骤020可以由指纹识别模组200实现。
具体地,触控模组400集成在显示模组100上,触控模组400覆盖整个显示区域911,触控模组400可获取到用户的按压位置,在用户按压到显示模组100时,触控模组400即持续发送相应的触控信号给处理器300,处理器300根据触控信号即可确定用户的按压位置,并根据开始接收到触控信号到停止接收触控信号的持续时间确定用户的按压时长。
相较于在处理器300判断用户的按压位置对应的APP为未加密的应用程序时,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0立刻获取第一当前指纹图像而言,在处理器300判断用户的按压位置对应的APP为未加密的应用程序,且用户按压的时长达到第一时长时,指纹识别模组200才获取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可在准确地确定用户想要加密APP时才获取第一当前指纹图像,防止在大部分场景中,用户仅仅是想要启动APP,指纹识别模组200也会获取第一当前指纹图像,造成不必要的资源(电量、运算性能等)浪费。
请参阅图2和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密解密方法包括:
019: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及
021:判断与按压位置对应的应用程序为未加密应用程序还是已加密应用程序,在与按压位置对应的应用程序为已加密应用程序,执行获取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的步骤。在执行了步骤021后,处理器300可执行步骤014(即,执行解密操作)或步骤016(即,执行取消加密操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触控模组400(图11示)用于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在与按压位置对应的应用程序为已加密应用程序时,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也即是说,步骤019可以由触控模组400实现,步骤021可以由指纹识别模组200实现。
具体地,用户按压触控模组400时,处理器300根据触控模组400产生的触控信号即可确定用户的按压位置。在处理器300判断用户的按压位置对应的APP为已加密的应用程序时,可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0立刻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相较于处理器300先判断按压时长是否达到第二时长后,指纹识别模组200再获取第二当前指纹图像而言,可提高解密操作和取消加密操作的速度。
请参阅图2和图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密解密方法包括:
022:验证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属于电子设备1000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若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属于电子设备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则执行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S1的步骤(步骤01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验证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属于电子设备1000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在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属于电子设备1000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时,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模组100显示加密区S1。也即是说,步骤022可以由处理器300实现,步骤023可以由显示模组100实现。
具体地,有时用户的手机解锁后可能被他人使用,此时他人若想要对APP进行加密,则需要验证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属于电子设备1000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即,验证当前进行加密的人是否为当前电子设备1000授权可使用的用户,从而防止其他用户恶意加锁APP,导致APP无法被打开。因此,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未加密APP时,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然后处理器300验证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属于电子设备1000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在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属于电子设备1000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时,显示模组100才显示加密区S1,从而保证APP不会被他人加密。而在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不属于电子设备1000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时,显示模组100不会显示加密区S1,而是直接启动对应的APP。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和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为多个。
具体地,用户在对APP进行加密时,可设置多个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多个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可以是一个用户的多个手指的指纹图像,也可以是多个用户的多个手指的指纹图像。在解密及取消解密时,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和密码匹配即可完成解密及取消解密。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和密码匹配可以是:任一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即视为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和密码匹配;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和密码匹配还可以是: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的数量与密码中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数量相同,多个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多个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一一对应。在一个例子中,用户在加密时,以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在解密时,由于需要快速启动APP,所以只需获取大拇指或食指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并进行匹配即可;而在取消加密时,需要同时获取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并与两个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对应匹配才可以执行取消加密操作。
请参阅图11及图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00包括相背的显示面91及底面11,指纹识别模组200设置在显示面91与底面11之间,指纹识别模组200包括感光层201及准直单元2021,准直单元2021开设有通光孔2022。感光层201包括多个感光单元2011。通光孔2022能够允许光信号穿过并到达感光单元2011。感光层201用于接收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号,目标光信号先后穿过显示面91及通光孔2022后,到达感光层201的感光单元2011;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噪声获取模组500(图14示),噪声获取模组500用于获取电子设备1000内的噪声信号;处理器300根据成像电信号及噪声信号获取第一当前指纹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指纹识别模组200为光学指纹模组,光学指纹模组包括感光层201及准直层202,准直层202包括多个准直单元2021。显示模组100包括背光层15、第一偏光层20、第一基板30、液晶层50、第二基板60、第二偏光层80、及盖板90。指纹识别模组200设置在显示模组100的显示面91与底面11之间,具体地,感光层201设置在第一基板30和液晶层50之间,准直层202设置在第二基板60和第二偏光层80之间。触控模组400集成在显示模组100中,具体地,触控模组400可设置在盖板70与第二偏光层80之间。触控模组400中的线路可以采用纳米银浆等透明金属材料制作,以避免对光学指纹模组获取接收光线以及显示模组100发射光线产生影响。
请结合图13及图16,第二基板60上形成有多个显示单元61及位于多个显示单元61之间的遮光件62。遮光件62上开设有过光孔621。准直单元2021开设有通光孔2022,通光孔2022及过光孔621对准感光单元2011。感光单元2011可接收从外界进入并先后穿过通光孔2022及过光孔621的目标光信号,该目标光信号是由用户的手指反射回来的信号,依据该目标光信号可获取触摸在显示模组100上的手指的指纹图像,指纹图像可用于指纹识别。
感光层201中的多个感光单元2011接收到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后号会产生成像电信号。但成像光信号除了包括目标光信号外,还包括干扰光信号、红外光信号等,感光单元2011工作时也会产生噪声信号,因此,成像电信号除了包括由目标光信号产生的目标电信号外,还包括由干扰光信号产生的干扰电信号、由红外光信号产生的红外电信号、由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噪声电信号、由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中的至少一种噪声信号。例如,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和干扰电信号两种信号;或者,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红外电信号、噪声电信号三种信号;或者,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红外电信号、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四种信号;或者,成像电信号包括目标电信号、干扰电信号、红外电信号、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五种信号等等。
成像电信号中由噪声信号产生的电信号会对采集的指纹图像的准确度产生影响,进一步地会影响指纹识别的准确率。因此,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通过设定噪声获取模组500来获取噪声信号,在感光层201获取到成像电信号后,将成像电信号中的除目标电信号以外的由噪声信号形成的电信号去除,从而避免由噪声信号形成的电信号对目标电信号造成干扰,使得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的指纹图像更加准确,基于更准确的指纹图像进行指纹识别,也会提升指纹识别的准确率及安全性。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0还包括机壳600。机壳600可用于安装显示模组100,或者说,机壳600可作为显示模组100的安装载体,机壳600还可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00的供电装置、成像装置、通信装置等功能模块,以使机壳600为功能模块提供防摔、防水等的保护。显示模组100可用于显示图片、视频、文字等影像。显示模组100安装在机壳600上。
请参阅图2、及图11至图13,在一个例子中,指纹识别模组200为光学指纹模组,光学指纹模组包括感光层201及准直层202。显示模组100包括依次堆叠的背光层15、第一偏光层20、第一基板30、液晶层50、第二基板60、第二偏光层80、及盖板90。指纹能识别模组200设置在显示模组100的显示面91与底面11之间,具体地,感光层201设置在第一基板30和液晶层50之间,准直层202设置在第二基板60和第二偏光层80之间。
如图11及图12所示,背光层15可以用于发射光信号La,或者背光层15可以用于导引光源(图未示)发出的光信号La。光信号La依次穿过第一偏光层20、第一基板30、感光层201、液晶层50、第二基板60、准直层202、第二偏光层80、触控模组400、及盖板90后进入外界。背光层15包括底面11,具体地,底面11可以是背光层15上与第一偏光层20相背的表面。
第一偏光层20设置在背光层15上,第一偏光层20具体可以是偏振片或偏振膜。第一基板30设置在第一偏光层20上,第一基板30可以是玻璃基板。
感光层201可以是制作在第一基板30上的膜层,例如通过TFT(Thin FilmTransistor)工艺制作在第一基板30上。请参阅图13至图15,感光层201包括多个感光单元2011及多个电路单元2012。
感光单元2011可以利用光电效应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解析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可以反映感光单元2011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在一个例子中,感光单元2011可以仅接收可见光信号以转化为电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感光单元2011可以仅接收不可见光以转化为电信号,在又一个例子中,感光单元2011可以接收可见光及不可见光以转化为电信号。多个感光单元2011的类型可以相同,多个感光单元2011的类型也可以不完全相同。多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以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列,多个感光单元2011的排列方式具体可以依据显示模组100的外形等需求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感光单元2011呈阵列排布,例如多个感光单元2011排成多行多列的矩阵。每个感光单元2011均可以独立工作而不受其他感光单元2011的影响,不同位置的感光单元2011接收到的光信号的强度可能不同,故不同位置的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也可能不同。另外,感光单元2011的朝向底面1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反光材料,从背光层15照射到感光单元2011的光信号可以由反光材料反射,避免该部分光信号影响感光层201进行成像的准确性。
电路单元2012可以与感光单元2011连接。电路单元2012可以将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电信号传输至电子设备1000的处理器300。电路单元2012具体可以包括晶体管等元件。电路单元20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连接在对应的一个电路单元2012上,多个电路单元2012通过连接线与处理器300连接。多个电路单元2012的排列方式可以与感光单元2011的排列方式类似,例如多个感光单元2011排列成多行多列的矩阵,多个电路单元2012也可以排列成多行多列的矩阵。
请参阅图11至图13,液晶层50设置在感光层201上,液晶层50内的液晶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可改变偏转方向,进而改变可通过液晶层50的光信号的量。相应地,请结合图15,在第一基板30上还可以制作有显示驱动层1a,显示驱动层1a在驱动芯片(图未示)的驱动作用下可以向液晶层50施加电场,以控制不同位置的液晶分子的偏转方向。具体地,显示驱动层1a包括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每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可以独立地控制对应位置的液晶的偏转方向。
请参阅图11、图13及图16,第二基板60设置在液晶层50上。第二基板60可以包括玻璃基板及设置在玻璃基板上的多个显示单元61及遮光件62。显示单元61可以是彩色滤光片,例如,R表示红外滤光片,G表示绿色滤光片,B表示蓝色滤光片,通过控制穿过不同颜色的滤光片的光信号的量,以控制显示模组100最终显示的颜色。多个显示单元61的排列方式可以与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的排列方式对应,例如一个显示单元61与一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对准。
遮光件62位于显示单元61之间,遮光件62间隔相邻的两个显示单元61,在一个例子中,遮光件62可以是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遮光件62的实体部分可以防止光线穿过,以避免显示模组100内的光线未经过显示单元61而进入外界,遮光件62还可以防止光信号穿过相邻的显示单元61时发生串光现象。
请结合图12,遮光件62上开设有过光孔621,过光孔621可用于供光信号通过。过光孔621的位置与感光单元2011对准,其中,对准可以指过光孔621的中心线穿过感光单元2011。光信号在穿过过光孔621的过程中,如果光信号到达过光孔621的内壁,则光信号会被过光孔621的内壁部分吸收或全部吸收,以使得能够穿过过光孔621的光信号的传播方向几乎与过光孔621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重合。过光孔621的分布方式可以与感光单元2011的分布方式相同,使得每个感光单元2011均与一个过光孔621对准。
请参阅图11至图13,准直层202设置在第二基板60上。准直层202包括多个准直单元2021,准直单元2021开设有通光孔2022,通光孔2022对准感光单元2011。具体地,通光孔2022还可以与过光孔621对准,即,通光孔2022的中心线可以与过光孔621的中心线重合,光信号穿过通光孔2022后、再穿过过光孔621以到达感光单元2011。准直单元2021的材料可以与遮光件62的材料相同,例如准直单元2021与遮光件62均由吸光材料制成,光信号到达准直单元2021的实体部分时,光信号会被部分吸收或全部吸收,例如,光信号到达准直单元2021的侧壁、或者光信号到达通光孔2022的内壁时,光信号被准直单元2021吸收,以使得传播方向与通光孔2022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重合的光信号得以穿过通光孔2022并到达感光单元2011,实现对光信号的准直,感光单元2011接收到的干扰光信号较少。多个准直单元2021在第二基板60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遮光件62内,以使准直单元2021不会遮挡到显示单元61,保证显示模组100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通光孔2022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于显示面91,以使得通光孔2022仅能通过传播方向与显示面91垂直的光信号,或者说,通光孔2022仅能通过从显示面91上垂直向下传播的光信号。通光孔2022的截面宽度与通光孔2022的深度的比值小于0.2,其中,通光孔2022的深度可以是通光孔2022沿中心线方向的深度,通光孔2022的截面宽度可以是通光孔2022由垂直于中心线的平面所截的图形的最大横跨尺寸,比值具体可以是0.1、0.111、0.125、0.19、0.2等数值,以使得准直单元2021对光信号的准直效果较好。
在一个例子中,准直层202还包括基体2023,基体2023可以是基本透光的,准直单元2021形成在基体2023上。在另一个例子中,准直层202可以仅包括准直单元2021,准直单元2021可以通过镀膜、溅射等方式形成在第二基板60上。
第二偏光层80设置在准直层202上,第二偏光层80具体可以是偏振片或偏振膜。
请继续参阅图11及图12,盖板90设置在第二偏光层80上。盖板90可以由玻璃、蓝宝石等材料制成。盖板90包括显示面91及背面92。显示模组100发出的光信号穿过显示面91后进入外界,外界的光线穿过显示面91后进入显示模组100。背面92可以与第二偏光层80贴合。在某些例子中,显示模组100也可以不包括盖板90,此时显示面91形成在第二偏光层80上。
显示面91形成有显示区域911,显示区域911指可以用于显示影像的区域,显示区域911可以呈矩形、圆形、圆角矩形、带“刘海”的矩形等形状,在此不作限制。另外,在一些例子中,显示面91也可以形成有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可以形成在显示区域911的周缘位置,非显示区可以用于与机壳600进行连接。显示面91上显示区域911的占比可以为80%、90%、100%等任意数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感光单元2011在显示面91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域911内。以使多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对触摸在显示区域911内的物体进行成像,对于用户使用手指触摸显示区域911的例子来说,多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对触摸在显示区域911上的手指的指纹进行成像,并用于指纹识别。
请参阅图11及图12,下面将举例描述显示模组100进行成像的具体细节:显示模组100发出的光信号La依次穿过第一偏光层20、第一基板30、感光层201、液晶层50、第二基板60、准直层202、第二偏光层80、触控模组400、及盖板90后进入外界,外界的光信号也可能依次穿过盖板90、触控模组400、第二偏光层80、准直层202、第二基板60、液晶层50后到达感光层201。如果光信号刚好到达感光层201中的感光单元2011上,则感光单元2011会产生电信号以反映该光信号的强度。由此,通过多个感光单元2011的电信号的强度,可以反映进入显示模组100的光信号的强弱分布。
以用户以手指2000触摸显示面91为例。显示模组100正在向外发出光信号La时,手指2000触摸显示面91的预定位置,手指2000会对光信号La进行反射形成L1,光信号L1随后开始进入显示模组100,光信号L1先穿过盖板90及第二偏光层80,对于传播方向与通光孔2022及过光孔621的延伸方向相同的光信号L1,光信号L1还能穿过通光孔2022及过光孔621,光信号L1穿过通光孔2022及过光孔621后,光信号L1再穿过液晶层50后到达感光单元2011。对于传播方向与通光孔2022或过光孔621的延伸方向不相同的光信号,光信号穿过盖板90及第二偏光层80后,光信号无法通过通光孔2022或过光孔621,进而无法到达与通光孔2022及过光孔621对准的感光单元2011。
可以理解,手指指纹存在波峰和波谷,手指2000触摸显示面91时,波峰与显示面91直接接触,波谷与显示面91之间存在间隙,光信号La到达波峰和波谷后,波峰反射的光信号(下称第一光信号)的强度与波谷反射的光信号(下称第二光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进而使得由于接收第一光信号而产生的电信号(下称第一电信号)与由于接收第二光信号而产生的电信号(下称第二电信号)的强度存在差异,处理器300依据第一电信号与第二电信号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取指纹的图像。该指纹的图像可以进一步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可以理解,用户在任意设置有感光单元2011的区域上方进行触摸,都能够达到对指纹进行成像并识别的目的。当显示区域911下方均对应设置有感光单元2011时,用户在显示区域911的任意位置进行触摸,均能够达到对指纹进行成像并识别的目的,而不限于显示区域911的某些特定位置。同时,用户也可以用多个手指同时触摸显示区域911上的多个位置,或者多个用户用多个手指同时触摸显示区域911上的多个位置,以实现对多个指纹进行成像并识别的目的,如此,可以丰富电子设备1000的验证方式及可应用的场景,例如仅当多个指纹同时通过验证后才予以授权。
当然,与用户以手指触摸触控模组400时同理,任何能够反射光信号La的物体(例如用户的手臂、额头、衣物、花草等)触摸触控模组400后均能对该物体的表面纹理进行成像,对成像进行的后续处理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进行设定,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14及图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信号包括干扰光信号L2,噪声获取模组500包括杂光感光单元501。盖板90的背面92上设置有油墨层93,杂光感光单元501与油墨层93的位置对应,油墨层93用于阻隔从外界穿入盖板90的光信号Lb。
在实际使用中,从背光层15中发出的光信号部分直接从显示面91中穿出,部分会在显示面91与背光层15之间进行一次或多次反射,而部分被反射的光信号L2可能会到达感光单元2011并对显示模组100成像造成干扰。即,在用于成像的成像光信号中,还包括干扰光信号L2,干扰光信号L2由显示模组100反射并到达感光层201上的感光单元2011。
上述背面92上与杂光感光单元50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油墨层93,显示模组100内的光线到达该油墨层93后大部分被油墨层93吸收,小部分(例如4%)由油墨层93反射,通过该油墨层93可以模拟盖板90对显示模组100内部的光信号的反射作用,另外,杂光感光单元501还可能会接收到从杂光感光单元501的侧向到达杂光感光单元501的光信号L2。综合来看,杂光感光单元501可以接收到与其余感光单元2011同等的干扰光信号L2,而同时,油墨层93会阻隔(反射或吸收)从外界穿入盖板90的光信号Lb,使得杂光感光单元501仅仅接收到干扰光信号L2,其余感光单元2011则可以同时接收到干扰光信号L2,及从外界穿入盖板90的光信号Lb。
杂光感光单元501的类型及性能与其余感光单元2011均相同,杂光感光单元501将由干扰光信号L2产生的干扰电信号传输到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干扰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在一个例子中,杂光感光单元501与其余感光单元2011均为CCD图像传感器,此时,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的相减可以在处理器300中进行,即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均传送至处理器300中,由处理器300执行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的操作,或者,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的相减也可以在模数转换器中进行,即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先均传送至模数转换器中,由模数转换器执行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的操作,再将二者相减后获得的电信号传送至处理器300中。在另一个例子中,杂光感光单元501与其余感光单元2011均为CMOS图像传感器,此时,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的相减可以在处理器300中进行,即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均传送至处理器300中,由处理器300执行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的操作,或者,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的相减也可以在感光单元2011中进行,感光单元2011中增设第一存储区、第二存储区及逻辑减电路,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存储在第一存储区中,干扰电信号由杂光感光单元501发送给感光单元2011并存储在第二存储区中,逻辑减电路执行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的操作后,再将二者相减后获得的电信号传送至处理器300中。上述对于成像电信号与干扰电信号的相减的描述仅为示例,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一个例子中,油墨层93设置在背面92的靠近边缘的位置,杂光感光单元501位于感光层201的边缘位置。例如如图14所示的a区域内设置杂光感光单元501,其中,a区域位于图14的感光单元2011阵列的最左侧的一列及最右侧的一列上。避免油墨层93对显示模组100的显示效果造成太大的影响。具体地,感光单元2011可以呈多行多列的矩阵排布,杂光感光单元501可以设置在该矩阵的边缘位置,例如靠近矩阵边缘的一列至三列,靠近矩阵边缘的一行至三行,以适应油墨层93的位置。
进一步地,由于杂光感光单元501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干扰电信号,多个干扰电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干扰电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干扰电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2011及杂光感光单元501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20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杂光感光单元501。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20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杂光感光单元501的区域(下称第二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二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二区域中的杂光感光单元501产生的干扰电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二区域中杂光感光单元501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二区域中的多个杂光感光单元501产生的多个干扰电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可以理解,杂光感光单元501与感光单元2011相距越近,杂光感光单元501与感光单元2011接收到的干扰光信号的量也更相近,产生的干扰电信号也更为相近,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后最终获得的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也更为准确。
请参阅图14及图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信号包括感光单元2011自身产生的噪声电信号。噪声获取模组500包括噪声感光单元502。显示模组100还包括遮光单元2024,遮光单元2024设置在准直单元2021上,遮光单元2024用于遮挡与噪声感光单元502对准的通光孔2022。
在使用中,感光单元2011的温度或者环境的温度会发生变化,而随着温度发生变化,感光单元2011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接收到相同强度的光信号时产生的电信号也不一致,因此,在进行成像时,需要对温度变化造成的干扰进行校正。
本实施方式中,噪声感光单元502的类型及性能与其余感光单元2011均相同,遮光单元2024遮挡通光孔2022,使得噪声感光单元502几乎接收不到光信号。噪声感光单元502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电信号,但由于噪声感光单元502几乎接收不到光信号,因此,噪声感光单元502产生的电信号,即可视为因材料及温度变化导致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噪声电信号。此时,其余感光单元2011则可以同时产生噪声电信号,及接收到成像光信号以产生成像电信号。噪声感光单元502将噪声电信号传输至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噪声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具体地,遮光单元2024也可以由吸光材料制成,遮光单元2024可以填充在通光孔2022内,遮光单元2024与准直单元2021可以一同制造而成。在一个例子中,遮光单元2024也可以直接设置在噪声感光单元502上,以使噪声感光单元502完全接收到不到光信号。噪声感光单元502可以设置在感光单元2011阵列的靠近边缘的区域,噪声感光单元502也可以设置在与杂光感光单元501相邻的区域,例如可以位于矩阵内的一列至三列,或者位于矩阵内的一行至三行,在此不作限制,图14所示的b区域内设置噪声感光单元502,其中,b区域位于图14的感光单元2011阵列的左起第二列及右起第二列上。
进一步地,由于噪声感光单元502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噪声电信号,多个噪声电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噪声电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噪声电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2011及噪声感光单元502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20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噪声感光单元502。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20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噪声感光单元502的区域(下称第三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三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三区域中的噪声感光单元502产生的噪声电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三区域中噪声感光单元502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三区域中的多个噪声感光单元502产生的多个噪声电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可以理解,噪声感光单元502与感光单元2011相距越近,噪声感光单元502与感光单元2011的温度也更相近,产生的噪声电信号也更为相近,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后最终获得的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也更为准确。
请参阅图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路单元2012包括感光电路单元20121及噪声电路单元20122,感光电路单元20121与感光单元2011连接,噪声电路单元20122上未连接感光单元2011。
感光电路自身存在硬件噪声,该硬件噪声会导致电路噪声信号,电路噪声信号会影响最终传输到处理器300的电信号的强度,因此,在进行成像时,需要对电路噪声信号造成的干扰进行校正。
本实施方式中,噪声电路单元20122上未连接感光单元2011,噪声电路单元20122上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均是出于噪声电路单元20122自身的硬件噪声。噪声电路单元20122将该电路噪声信号传输至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电路噪声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电路噪声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具体地,多个电路单元2012可以呈多行多列的阵列排布,噪声电路单元20122至少排列成完整的一行及完整的一列,以使噪声电路单元20122在任意一行及任意一列上均有分布,噪声电路单元20122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的样本更全面,依据该电路噪声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时,校正的效果更好。噪声电路单元20122也可以设置在多个电路单元2012排成的阵列的边缘位置,或者靠近上述的杂光感光单元501及噪声感光单元502设置。噪声电路单元20122的分布范围可以覆盖完整的一列至五列,及覆盖完整的一行至五行,在此不作限制。如图14所示的例子中,感光层201的c区域内设置噪声电路单元20122,其中,c区域位于图14的电路单元2012阵列的左起第三列、右起第三列、最上侧的一行及最下侧的一行上。
进一步地,由于噪声电路单元20122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电路噪声信号,多个电路噪声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电路噪声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电路噪声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电路噪声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2011及噪声电路单元20122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20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噪声电路单元20122。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20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噪声电路单元20122的区域(下称第四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四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四区域中的噪声电路单元20122产生的电路噪声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四区域中噪声电路单元20122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四区域中的多个噪声电路单元20122产生的多个电路噪声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
请参阅图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噪声信号包括红外光信号。噪声获取模组500包括多个红外感光单元503,红外感光单元503用于检测红外光。
由于外界环境中存在红外光,而红外光可能会穿透某些物体进入显示模组100。例如,红外光可能会穿透用户的手指、穿过显示面91、通光孔2022、及过光孔621并被感光单元2011接收到,而该部分红外光与用户的指纹并没有关联,该部分红外光(红外光信号)产生的红外电信号会对处理器300进行成像时造成干扰。因此,在进行成像时,需要对红外光信号造成的干扰进行校正。
红外感光单元503可仅接收红外光信号,并依据红外光信号产生红外电信号,其余感光单元2011可同时接收红外光信号及可见光信号,并依据红外光信号及可见光信号产生成像电信号。红外电信号进一步传输至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该红外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红外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以获得准确度更高的图像,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具体地,多个红外感光单元503可以间隔分布,例如均匀分布在感光单元2011阵列内,红外感光单元503在感光单元2011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较小,例如占1%、7%、10%等。请结合图12,当用户触摸到显示面91时,触控模组400可以感应到被触摸的位置,处理器300读取与被触摸的位置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红外感光单元503产生的红外电信号,并依据该红外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
另外,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红外感光单元503,而是在感光层201与显示面91之间设置红外截止膜,例如红外截止膜设置在第二基板60与准直层202之间,红外截止膜对可见光的透过率较高,可以达到90%或以上,而对红外光信号的透过率较低,以防止外界的红外光信号到达感光单元2011。
进一步地,由于红外感光单元503有多个,相应地会产生多个红外电信号,多个红外电信号的大小可能不一致,那么,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红外电信号时,在一个例子中,可以对多个红外电信号取平均,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取平均后得到的红外电信号。在另一个例子中,可以对感光单元2011及红外感光单元503分别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感光单元2011或者包括至少一个红外感光单元503。随后,可以根据每个包含感光单元2011的区域(下称第一区域)的位置以及每个包含红外感光单元503的区域(下称第五区域)的位置来确定与每个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五区域。对于每个第一区域中的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可以将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与该第一区域相距最近的第五区域中的红外感光单元503产生的红外电信号以得到每一个感光单元2011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如果第五区域中红外感光单元503的个数为多个,则可以先对该第五区域中的多个红外感光单元503产生的多个红外电信号取均值,再将成像电信号减去该均值得到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可以理解,红外感光单元503与感光单元2011相距越近,红外感光单元503与感光单元2011的接收到的红外光的量也更相近,产生的红外电信号也更为相近,在将成像电信号减去红外电信号后最终获得的用于成像的电信号也更为准确。
请参阅图14,同一个感光层201上也可以同时设置杂光感光单元501、噪声感光单元502、噪声电路单元20122、及红外感光单元503,以使得处理器300在处理电信号以进行成像时,同时考虑到上述的干扰电信号、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及红外电信号等的干扰因素,以得到较为准确的图像。
同一个感光层201上也可以同时设置杂光感光单元501、噪声感光单元502、噪声电路单元20122及红外感光单元503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例如同时设置杂光感光单元501与噪声感光单元502,此时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干扰电信号及噪声电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及噪声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再例如,同时设置杂光感光单元501与噪声电路单元20122,此时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干扰电信号及电路噪声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及电路噪声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再例如,同时设置噪声电路单元20122与红外感光单元503,此时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电路噪声信号及红外光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电路噪声信号及红外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再例如,同时设置噪声感光单元502、噪声电路单元20122及红外感光单元503,此时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及红外光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及红外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再例如,同时设置杂光感光单元501、噪声感光单元502、噪声电路单元20122及红外感光单元503,此时处理器300在成像时将依据干扰电信号、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及红外光信号对图像进行校正,例如将成像光信号产生的成像电信号减去干扰电信号、噪声电信号、电路噪声信号及红外电信号后作为最终用于成像的电信号等等。
请参阅图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呈多行多列的阵列排布,多个感光单元2011呈多行多列的阵列排布,位于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显示驱动单元1a1与感光单元2011的有效工作时间交错分布。
具体地,在制作时,可以先在第一基板30上制造显示驱动层1a,然后再在显示驱动层1a上制造感光层201。显示驱动单元1a1与感光单元2011间隔设置。在阵列中,可能有多个感光单元2011与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同时位于同一行或同一列,位于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显示驱动单元1a1与感光单元2011的有效工作时间交错分布。如图15所示的例子中,位于图15中最下方一行的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同时工作,且最下方一行的多个感光单元2011同时工作,而多个显示驱动单元1a1的工作时间与多个感光单元2011的工作时间不交叉,减少感光单元2011在工作时受到的显示驱动单元1a1的干扰,提高成像的准确性。
请参阅图19和图20,在另一个例子中,指纹识别模组200为电容式指纹模组40,。电容式指纹模组40集成在显示模组100中。具体地,显示模组100包括盖板70、显示屏10和胶体51。显示屏10、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盖板70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也即显示屏10的出光方向)设置。
盖板70用于保护电容式指纹模组40。盖板70的材质可以为蓝宝石(Sapphire)、玻璃、聚酰亚胺薄膜(Polyimide,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或复合板中的任意一种。复合板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和聚酰胺树脂(Polycarbonate,PC)。当盖板70的材质为蓝宝石时,盖板70的厚度可为0.2mm~0.5mm,其具有硬度高、强度高、砂纸跌落效果好(水泥地上能承受1.2m高度的跌落)、耐刮等优点。当盖板70的材质为PI或PET时,盖板70的厚度可为0.1mm~0.3mm,盖板70为柔性盖板,且具有砂纸跌落效果好等优点盖板70的材质为复合板时,盖板70的厚度为0.1mm~0.4mm,盖板70具有耐刮、韧性好等优点。盖板70包括相背的盖板出光面72和盖板背面73。盖板背面73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相对。请参阅图21,盖板背面73上可设置有油墨层87。油墨层13对可见光有较高的衰减率,例如可达到70%以上,使得用户在正常使用中,肉眼难以看到电子设备1000内被油墨覆盖的区域。油墨层87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油墨层87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2mm,使得显示模组100的厚度较薄,也有利于减小电子设备1000的厚度。
电容式指纹模组40位于盖板70和显示屏10之间且覆盖显示屏10的显示面71,以感应触摸至盖板70的用户指纹。电容式指纹模组40可通过胶体51设置在盖板70上,具体设置在盖板背面73的一侧。电容式指纹模组40包括相背的传感器出光面41和传感器背面42。传感器出光面41与盖板70相对(具体与盖板背面73相对),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屏10相对。电容式指纹模组40可部分或全部覆盖整个显示面71,以较好地实现全屏指纹识别功能。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厚度为0.3mm左右。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材质(也即后文的传感器基板48的材质)为玻璃或PI。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线路材质(即后文的传感器线路层49的材质)包括金属、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或纳米银浆中的任意一种。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材质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线路材质可进行任意搭配。
请参阅图22,电容式指纹模组40可包括像素传感器43、传感器板44、像素放大器45、输出线路46和电源47。像素传感器43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像素传感器43呈阵列分布。例如,在一个电容式指纹模组40内部,可包括100*100的像素传感器43,即10000个微型的像素传感器43。像素传感器43设置在传感器板44的一侧,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设置在传感器板44的另一侧。像素放大器45用于放大像素传感器43的信号,并通过输出线路46输出。输出线路46可包括多条,每个像素传感器43对应一个像素放大器45,并对应一条输出线路46。电源47与传感器板44连接,用于施加电压以形成电场。电源47可以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也可以不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当电源47可以设置在传感器板44上时,电源47可通过焊接方式或贴合方式安装在传感器板44上。电容式指纹模组40还可以包括半导体衬底(图未示),此时,半导体衬底与传感器板44相对,半导体衬底设置在传感器板44的另一侧,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均设置在半导体衬底上。传感器板44的设置有像素传感器43的一侧作为传感器出光面41,半导体衬底所在的一侧作为传感器背面42。
当电子设备1000用于指纹识别时,用户的手指通过盖板70按压在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上,像素传感器43构成电容的一个极板,手指皮肤构成电容的另一个极板。由于手指表面存在波峰和波谷,波峰和波谷与对应的像素传感器43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形成的电容值大小也不同,根据该电容值的大小可以获得对应的指纹图像。
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不仅用于实现指纹识别功能,还可以用作显示屏10的触控模组实现触控功能。也即是说,显示屏10无需另外设置触控模组,通过电容式指纹模组40即可实现指纹识别和触控双重功能,显示模组100的结构简单、厚度较薄、集成度高、成本较低、透光性也更好,还能减少显示模组100的连接端子的数量、体积和设计难度。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指纹识别功能与触控功能可以分时复用。当电容式指纹模组40用于实现指纹识别功能时,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不用于实现触控功能;当电容式指纹模组40用于实现触控功能时,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不用于实现指纹识别功能。请参阅图19,显示模组100还可包括传感器芯片201(处理器300为多个时,传感器201为其中一个处理器300),传感器芯片201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连接。传感器芯片201用于读取电容式指纹模组40检测得到的电容值,然后根据该电容值形成指纹图像并进行指纹识别,从而实现指纹识别功能。或者,传感器芯片201用于读取电容式指纹模组40检测得到的电容值,然后根据该电容值判断触摸点坐标、按压轨迹等,以实现触控功能。
请参阅图20,显示屏10通过胶体51设置在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上,具体设置在传感器背面42的一侧。显示屏10包括相背的显示模组正面102和显示模组背面103。显示模组正面102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相对(具体与传感器背面42相对)。显示屏10可以为硬屏或柔性屏。较佳地,当显示屏10为硬屏时,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材质为玻璃,成本较低;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线路材质包括金属、ITO、或纳米银浆中的任意一种。当显示屏10为柔性屏时,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材质为PI,以形成柔性传感器;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线路材质包括ITO或纳米银浆,以形成柔性线路。显示屏10可以为LCM显示屏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
胶体51用于粘合盖板70、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显示屏10。采用胶体51粘合盖板70、全屏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显示屏10,可以保证显示组件100的结构强度和指纹识别性能的可靠性。胶体51可以是光学胶,具体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PolyVinyl Butyral Film,PVB)、或DAF(Die attach film)中的任意一种。
请参阅图20,在一个实施例中,胶体51包括第一光学胶511和第二光学胶512。第一光学胶511用于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具体粘合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第二光学胶512用于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具体粘合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模组正面102。本实施例中,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的反方向,盖板70、第一光学胶511、电容式指纹模组40、第二光学胶512和显示屏10依次堆叠设置。
第一光学胶511可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具体地,将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以无缝隙的方式完全黏贴在一起,第一光学胶511涂覆盖板70的整面或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整面,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不存在空气层。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使得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粘合更为牢固,电容式指纹模组40相对于盖板70的位置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电容式指纹模组40进行指纹识别的可靠性,另外,也可以减小灰尘、水分等进入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的几率。第一光学胶511可包括OCA、PVB、或DAF中的任意一种。当第一光学胶511为OCA时,第一光学胶511较软,贴合加工工艺简单,且当用户的手指按压在盖板70上时,第一光学胶511能够对盖板70和电容式指纹模组4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第一光学胶511为PVB时,第一光学胶511的粘合效果较强,有利于保证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当第一光学胶511为DAF时,可以减少贴合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问题,有利于提高贴合良率,以及提高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的平整度。当第一光学胶511为OCA、PVB、或DAF时,第一光学胶511的厚度均为0.05mm~0.15mm。
第二光学胶512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
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即是:将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以无缝隙的方式完全黏贴在一起,第二光学胶512涂覆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整面或显示屏10的整面,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不存在空气层。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使得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粘合更为牢固,显示屏10相对于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位置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显示区域与指纹识别区域912的一致性,另外,也可以减小灰尘、水分等进入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的几率。
请参阅图23,采用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即是:将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的边框部分或边缘部分黏贴在一起,第二光学胶512涂覆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四周或显示屏10的四周(周围一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可存在空气层。当然,也可采用某些透明材料(如PET,PET成本比光学胶更低)来填充该空气层,以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并减小灰尘、水分等进入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的几率。采用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使得第二光学胶512的使用面积较小,有利于节省成本,且贴合良率更高。另外,当电容式指纹模组40发生损坏时,可以很容易地将电容式指纹模组40从显示屏10上拆卸下来,进行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更换,而无需将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显示屏10都进行更换;或者,当显示屏10发生损坏时,可以很容易地将显示屏10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上拆卸下来,进行显示屏10的更换,而无需将显示屏10和电容式指纹模组40都进行更换。
第二光学胶512可包括OCA、PVB、或DAF中的任意一种。当第二光学胶512为OCA时,第二光学胶512较软,贴合加工工艺简单,且当用户的手指按压在盖板70上时,第二光学胶512能够对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显示屏10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第二光学胶512为PVB时,第二光学胶512的粘合效果较强,有利于保证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当第二光学胶512为DAF时,可以减少贴合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问题,有利于提高贴合良率,以及提高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的平整度。当第二光学胶512为OCA、PVB、或DAF时,第二光学胶512的厚度均为0.05mm~0.15mm。
请参阅图24,显示模组100还可以包括补强层83,补强层83位于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显示屏10之间,具体位于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面71之间。补强层83包括相背的补强出光面831和补强背面832。补强出光面831与传感器背面42相对,补强背面832与显示模组正面102相对。补强层83与盖板70形成双层盖板结构。补强层83可以在盖板70的厚度只有0.3mm或更薄的情况下,加强整个显示模组100的强度,减少在后续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1000由于受到冲击或撞击导致电容式指纹模组40失效的概率。补强层83的材质可以为蓝宝石、玻璃、PI、PET、或复合板中的任意一种。补强层83的厚度为0.1mm~0.5mm。
当显示模组100包括补强层83时,胶体51用于粘合盖板70、电容式指纹模组40、补强层83和显示屏10。请参阅图24,在一个实施例中,胶体51包括第一光学胶511、第三光学胶513和第四光学胶514。第一光学胶511用于粘合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具体粘合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第三光学胶513用于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补强层83,具体粘合传感器背面42与补强出光面831。第四光学胶514用于粘合补强层83与显示屏10,具体粘合补强背面832与显示模组正面102。本实施例中,沿着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的反方向,盖板70、第一光学胶511、电容式指纹模组40、第三光学胶513、补强层83、第四光学胶514和显示屏10依次堆叠设置,即原有的第二光学胶512被第三光学胶513和第四光学胶514取代,并增加了设置在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的补强层83。第三光学胶513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补强层83,第四光学胶514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补强层83与显示屏10。第三光学胶513和第四光学胶514均可包括OCA、PVB、或DAF中的任意一种。当第三光学胶513和第四光学胶514的厚度可均为0.05mm~0.15mm。
请参阅图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00还可包括偏光片84。偏光片84通过胶体51设置在盖板70上,具体设置在盖板背面73的一侧。偏光片84位于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具体位于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之间。偏光片84包括相背的偏光出光面841和偏光背面842。偏光出光面841与盖板背面73相对,偏光背面842与传感器出光面41相对。偏光片84的厚度可为100μm~150μm。在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增设一层偏光片84,可以减小外界光线由盖板70入射至电容式指纹模组40的入射光的亮度,从而减少因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上金属网格走线反射而导致的显示模组100外观出现一定角度的异色现象(如呈现土黄色的现象)。
偏光片84可为圆偏光片。偏光片84包括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保护膜、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TAC)功能膜、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膜、光板TAC膜、压敏胶和离型膜。其中,可以对TAC功能膜的表面进行一些工艺处理,从而达到相应的附加功能。例如,可对TAC功能膜的表面进行防眩处理(AG)、防眩+低反射处理(AG+LR)、透明硬化+低反射处理(CHC+LR)、透明硬化处理(CHC)、防反射处理(AR)等。不同的表面处理方式可满足电子设备1000不同的应用需求。本申请实施方式对TAC功能膜的表面进行防反射处理,使得TAC功能膜具有防反射功能(利用干涉效应使膜的前后两个表面的反射光相互消除以减少反射),以减少电容式指纹模组40产生的反射光,从而进一步减轻显示模组100在特定角度下由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上金属网格线路反射导致的呈现土黄色的现象。
由于偏光片84会减小显示屏10的亮度,因此可将显示屏10中原有的偏光片取消。具体地,请参阅图26的(1),当显示屏10为LCM显示屏时,LCM显示屏包括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背光层11、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液晶层14、彩色滤光片层17(包括图11所示的第二基板60及设置在第二基板60上的显示单元61)和第二偏光层16,则可以将第二偏光层16取消,即LCM显示屏包括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背光层11、第一偏光层12、第一基板13、液晶层14和彩色滤光片层17(如图26的(2)所示),偏光片84可作为LCM显示屏中的第二偏光层16。请参阅图27的(1),当显示屏10为OLED显示屏时,OLED显示屏包括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玻璃TFT基板181、有机发光二极管182、封装玻璃183和OLED偏光片184,则可以将OLED偏光片184取消,即OLED显示屏包括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玻璃TFT基板181、有机发光二极管182和封装玻璃183(如图27的(2)所示),偏光片84可作为OLED显示屏中的OLED偏光片184。
当显示模组100包括偏光片84时,胶体51用于粘合盖板70、偏光片84、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显示屏10。请参阅图25,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胶体51包括第一光学胶511和第二光学胶512时,第一光学胶511用于粘合盖板70与偏光片84,具体粘合盖板背面73与偏光出光面841。第二光学胶512用于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具体粘合传感器背面42与显示模组正面102。本实施例中,沿着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的反方向,盖板70、第一光学胶511、偏光片84、电容式指纹模组40、第二光学胶512和显示屏10依次堆叠设置。第一光学胶511可采用全贴合方式粘合盖板70与偏光片84。第二光学胶512可采用全贴合方式或框贴方式粘合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
请参阅图2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00还可包括防反光膜85。防反光膜85位于盖板70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之间,具体位于盖板背面73与传感器出光面41之间。防反光膜85包括相背的防反光出光面851和防反光背面852。防反光出光面851与盖板背面73相对,防反光背面852与传感器出光面41相对。防反光膜85的厚度为200nm~300nm。防反光膜85又称之为抗反射膜、减反射增透膜、AR(Anti-Refletance)膜等。防反光膜85是通过溅射工艺在基片上镀多层复合光学膜形成,其采用低折射率(L)和高折射率(H)材料交替形成膜堆,通过膜层设计和膜厚控制,利用干涉效应减少基片表面反射。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基片可以是盖板70或电容式指纹模组40。具体地,防反光膜85可以形成在盖板背面73(图未示),或者形成在传感器出光面41(如图28所示)。在盖板背面73或传感器出光面41形成防反光膜85,可以减少电容式指纹模组40产生的反射光,使得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上金属网格线路反光导致的显示屏10侧边发黄现象减轻,提高外观显示效果;同时还可以起到防眩光的作用,在强光作用下,用户能够更清晰的看清显示屏10显示的影像。
请参阅图20和图2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显示模组100还可包括高阻抗膜86。此时,电容式指纹模组40包括沿显示模组100的出光方向设置的传感器基板48和传感器线路层49(即前述金属网格走线)。传感器线路层49设置在传感器基板48上,传感器线路层49用于在进行指纹识别时检测电容值以获取指纹图像。高阻抗膜86位于传感器线路层49与传感器基板48之间。请结合图30,在一个例子中,高阻抗膜86可开设有通孔,以便于传感器线路层49穿过通孔形成在传感器基板48上。高阻抗膜86包括相背的高阻抗出光面861和高阻抗背面862。高阻抗出光面861与传感器线路层49相对,高阻抗背面861与传感器基板48相对。高阻抗膜86的厚度为20nm~60nm。高阻抗膜86的成分为氧化石墨、氧化锡、表面活性剂和交联剂的混合物。在传感器线路层49与传感器基板48之间增加一层高阻抗膜86,可以避免或者减少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的相互干扰,避免由于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显示屏10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影响电容式指纹模组40和显示屏10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电容式指纹模组40与图22所示的电容式指纹模组40可以是相同或相对应的结构,或者是两种不同的结构。当其为相同或相对应的结构时,传感器基板48可相当于传感器板44,传感器线路层49可相当于像素传感器43、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或者当电容式指纹模组40还包括半导体衬底时,传感器基板48可相当于半导体衬底,传感器线路层49可相当于像素传感器43、传感器板44、像素放大器45和输出线路46。当然,电容式指纹模组40也可无需包括像素放大器45,在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2000。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2000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300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3000执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方式的加密解密方法。
例如,请结合图1\图2和图4,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300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3000执行以下步骤:011: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阈值;012: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控制显示模组100显示加密区S1;及013:在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加密区S1后,将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
再例如,请结合图2和5,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300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3000执行以下步骤:014:在用户以第二时长按压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第二时长大于第二阈值;015: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解密已加密应用程序。
再例如,请结合图2、图6和图7,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300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3000执行以下步骤:016:在用户以第三时长按压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控制指纹识别模组200获取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第三时长大于第三阈值;017:在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密码匹配时,根据用户的第二输入操作,控制显示模组100显示加密区S1及在加密区S1内显示所有已加密应用程序;及018:在已加密应用程序从加密区S1移出后,删除密码以将被移出的已加密应用程序变更为未加密应用程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解密方法包括:
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阈值;
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及
在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加密区后,将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用户以第二时长按压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二时长大于第二阈值;
在所述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所述密码匹配时,解密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用户以第三时长按压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三时长大于第三阈值;
在所述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所述密码匹配时,根据所述用户的第二输入操作,显示所述加密区及在所述加密区内显示所有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及
在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从所述加密区移出后,删除所述密码以将被移出的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变更为未加密应用程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
在与所述按压位置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为未加密应用程序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及
在与所述按压位置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为已加密应用程序时,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程序的加密解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解密方法还包括:
验证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属于电子设备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及
若是,则执行所述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的步骤。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指纹识别模组,在用户以第一时长按压待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一时长大于第一阈值;
显示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位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内,所述显示模组用于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显示加密区;及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在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从初始位置移动到所述加密区后,将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作为密码以对所述待加密应用程序进行加密形成已加密应用程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以第二时长按压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二时长大于第二阈值;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所述密码匹配时,解密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用户以第三时长按压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的过程中,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当前指纹图像,所述第三时长大于第三阈值;
所述显示模组还用于在所述第二当前指纹图像与所述密码匹配时,根据用户的第二输入操作,显示所述加密区及在所述加密区内显示所有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及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从所述加密区移出后,删除所述密码以将被移出的所述已加密应用程序变更为未加密应用程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用于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
在与所述按压位置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为未加密应用程序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触控模组,所述触控模组用于获取用户的按压位置;及
在与所述按压位置对应的所述应用程序为已加密应用程序时,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获取所述第二当前指纹图像。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验证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是否属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若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属于所述电子设备的授权用户的指纹图像,根据用户的第一输入操作,所述显示模组显示所述加密区。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相背的显示面及底面,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及所述底面之间,所述指纹识别模组包括感光层和准直单元,所述准直单元开设有通光孔,所述感光层用于接收包括目标光信号的成像光信号以形成成像电信号,所述目标光信号先后穿过所述显示面及所述通光孔后,到达所述感光层;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噪声获取模组,所述噪声获取模组用于获取所述电子设备内的噪声信号;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成像电信号及所述噪声信号获取所述第一当前指纹图像。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模组为电容式指纹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屏、盖板及胶体,所述胶体用于粘合所述盖板、所述电容式指纹模组和所述显示屏。
15.一种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加密解密方法。
CN201910574983.2A 2019-06-28 2019-06-28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1490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4983.2A CN112149064A (zh) 2019-06-28 2019-06-28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4983.2A CN112149064A (zh) 2019-06-28 2019-06-28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9064A true CN112149064A (zh) 2020-12-29

Family

ID=73869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4983.2A Pending CN112149064A (zh) 2019-06-28 2019-06-28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49064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8434A (zh) * 2014-12-03 2015-03-11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指纹感测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5447486A (zh) * 2016-01-18 2016-03-30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及具有该指纹识别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5653924A (zh) * 2015-12-30 2016-06-08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的操作方法及装置
CN106203061A (zh) * 2016-06-27 2016-12-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程序的加密方法及移动终端
US20170083227A1 (en) * 2015-09-23 2017-03-23 Quixey, Inc. Hidden Application Icons
CN107506111A (zh) * 2017-08-30 2017-1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应用的加密、解密方法及终端
CN108681664A (zh) * 2018-05-28 2018-10-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加密方法及装置
US20190034695A1 (en) * 2017-07-31 2019-01-3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s
CN109389023A (zh) * 2017-08-11 2019-02-2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生物辨识装置
CN208908034U (zh) * 2018-11-12 2019-05-28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9829452A (zh) * 2019-03-26 2019-05-31 上海箩箕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传感器模组及其形成方法
CN109886162A (zh) * 2019-01-30 2019-06-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验证方法及相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8434A (zh) * 2014-12-03 2015-03-11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指纹感测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170083227A1 (en) * 2015-09-23 2017-03-23 Quixey, Inc. Hidden Application Icons
CN105653924A (zh) * 2015-12-30 2016-06-08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的操作方法及装置
CN105447486A (zh) * 2016-01-18 2016-03-30 宸盛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及具有该指纹识别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6203061A (zh) * 2016-06-27 2016-12-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程序的加密方法及移动终端
US20190034695A1 (en) * 2017-07-31 2019-01-3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s
CN109389023A (zh) * 2017-08-11 2019-02-2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生物辨识装置
CN107506111A (zh) * 2017-08-30 2017-12-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应用的加密、解密方法及终端
CN108681664A (zh) * 2018-05-28 2018-10-1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加密方法及装置
CN208908034U (zh) * 2018-11-12 2019-05-28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9886162A (zh) * 2019-01-30 2019-06-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验证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9829452A (zh) * 2019-03-26 2019-05-31 上海箩箕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传感器模组及其形成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1351B (zh) 用于屏幕上指纹感应的屏幕下光学传感器模块
CN109196524B (zh) 通过光学感测检测指纹的电子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US11295110B2 (en) Under-screen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00097699A1 (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004130B (zh) 用于屏幕上指纹感应的屏幕下光学传感器模块
US10410037B2 (en) Under-screen optical sensor module for on-screen fingerprint sensing implementing imaging lens, extra illumination or optical collimator array
CN109154869B (zh) 用于屏上指纹感应的屏下光学传感器模块的光学准直器
US1121663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fingerprint sensor
KR102483072B1 (ko) 표시장치
US20210089741A1 (en) Thin-Film Transistor Optical Imaging System with Integrated Optics for Through-Display Biometric Imaging
US20190012512A1 (en) Multi-layer optical designs of under-screen optical sensor module having spaced optical collimator array and optical sensor array for on-screen fingerprint sensing
CN110276187B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757666B1 (en)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mage acquisition method
TWI633478B (zh) 使用導電性偏光板的觸控及懸停感測
US11335740B2 (en) Display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display assembly
CN110263747B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180037799A (ko) 생체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567809B1 (ko) 광투과 필름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광투과 필름 제조방법
CN109582177B (zh) 触控显示装置
WO2020088046A1 (zh) 电子设备、指纹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459664B (zh) 包括生物传感器的电子设备
CN110286793B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0220219A1 (zh) 生物特征识别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276186A (zh)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49064A (zh) 加密解密方法、电子设备及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