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8263A -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8263A
CN112118263A CN202010996196.XA CN202010996196A CN112118263A CN 112118263 A CN112118263 A CN 112118263A CN 202010996196 A CN202010996196 A CN 202010996196A CN 112118263 A CN112118263 A CN 112118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n
reading message
features
user
r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961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房文君
刘祥康
李敏
张昊
黄新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utai Defen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utai Defen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utai Defen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utai Defen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9619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182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18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82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1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biometrical features, e.g. fingerprint, retina-sca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H04L51/043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using or handling presence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公开了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或者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若是,则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或者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或者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上述提供的通讯方法,对发送消息的人或者阅读消息的人是否是被授权者通过核验身份识别信息的方式做了验证,减小了泄密的风险,有效保障了通讯的私密性。

Description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通讯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然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享受便利沟通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自己的个人隐私。一方面,一些用户希望对发布的某些消息的阅读权限进行限制,另一方面,部分用户希望自己发出的内容阅后无痕,具有阅后即焚功能的通讯软件应运而生。
然而,现有的具有阅后即焚功能的通讯软件并不对发送消息或者阅读消息的人是否是被授权者做验证,增加了泄密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即时通讯软件并不对发送消息或者阅读消息的人是否是被授权者做验证,增加了泄密的风险。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若是,则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
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所述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
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解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时,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所述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
删除单元,用于当接收到发送回执时,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并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面所述的一种通讯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上面所述的一种通讯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通讯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请求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若是,则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
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具体包括:
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
打开计时器,所述计时器用于显示所述预设阈值减去已呈现时长之后的剩余时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不是所述通讯软件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则处理阅后即焚消息,使阅后即焚消息不能被呈现。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通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解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呈现单元,用于在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时,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删除单元,用于当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并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面所述的一种通讯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实现上面所述的一种通讯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若是,则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本方法对发送消息的人是否是被授权者通过核验身份识别信息的方式做了验证,减小了泄密的风险,并通过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设定了阅后即焚的条件,有效保障了通讯的私密性。
上述提供的另一种通讯方法,接收用户请求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若是,则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本方法对阅读消息的人是否是被授权者通过核验身份识别信息的方式做了验证,减小了泄密的风险,并通过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设定了阅后即焚的条件,有效保障了通讯的私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中步骤S20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装置的结构示意性框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中步骤S50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装置的结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提供通讯方法,应用于终端。
具体地,这里的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以及智能手表等。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步骤S20、步骤S30、步骤S40、步骤S50、步骤S60以及步骤S70。
S10、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具体地,举例来说,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可以是用户编辑好阅后即焚消息并点击发送按钮。
S20、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人脸信息、虹膜信息、指纹信息、声纹信息以及人体阻抗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不同的人脸图像都能通过摄像镜头采集下来,比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同的位置、不同表情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采集。当用户在采集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人脸检测在实际中主要用于人脸识别的预处理,即在图像中准确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人脸图像中包含的模式特征十分丰富,如直方图特征、颜色特征、模板特征、结构特征等。人脸检测就是把这其中有用的信息挑出来,并利用这些特征实现人脸检测。对于人脸的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的过程。系统获取的原始图像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随机干扰,往往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图像处理的早期阶段对它进行灰度校正、噪声过滤等图像预处理。对于人脸图像而言,其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人脸图像的光线补偿、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归一化、几何校正、滤波以及锐化等。
在这里,优选使用人脸信息。一方面,在用户使用终端时,常规的习惯动作就是面部朝向摄像头,这时摄像头可以直接获取面部图像,用户不需要更多的操作,使用方便;另一方面,人脸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就暴露在外的生物特征,直观明显,便于识别。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0具体包括步骤S201以及步骤S202:
S201、调取终端的摄像头。
具体地,首先获取对摄像头的操作权限,并在需要摄像头的时候操作摄像头,使摄像头可以完成获取图像的动作。
S202、通过摄像头获取用户的人脸信息。
具体地,通过摄像头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获取到人脸信息。
S30、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具体地,关于人脸特征提取的方法,概述如下:(1)基于子空间(代数特征)的方法:将一幅图像看成一个矩阵,通过做矩阵变换或线性投影,可以抽取人脸的代数特征;(2)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人脸由眼睛、鼻子、嘴、下巴等部件构成,对这些部件和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作为识别人脸的重要特征。(3)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由于其固有的并行运算机制以及对模式的分布式全局存储,故可用于模式识别,而且不受模式形变影响。(4)形变模型方法:通过在人脸特征边沿,选择一些稀疏的基准点描述人脸的形状特征,然后将形状变到所有人脸图像的平均形状,再根据变形后的形状进行纹理灰度变形,形成形状无关的人脸图像。(5)基于弹性模型匹配方法:弹性模型匹配方法的思想是将人脸上的一些特征点作为基准点构成弹性图,每个基准点存储一串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矢量,采用分级结构的弹性图,去除一些冗余节点,形成稀疏的人脸描述结构。通过测试样本和特征样本的弹性匹配来完成识别。
S40、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对于人脸识别来说,人脸识别的方法都有类似的过程,即都使用了分好类的训练数据集(人脸数据库,每个人都有很多样本)来进行训练,对图像或视频中检测到的人脸进行分析,并从两方面来确定:是否识别到目标以及目标真正被识别到的置信度的度量,这也称为置信度评分。方法如下:(1)Eigenfaces算法实现人脸识别,Eigenfaces是通过PCA来处理的。PCA是计算机视觉中提到最多的数学概念。PCA的本质是识别某个训练集上(比如人脸数据库)的主成分,并计算出训练集(图像或帧中检测到的人脸)相对于数据库的发散程度,并输出一个值。该值越小,表明人脸数据库和检测到的人脸之间的差别就越小;0值表示完全匹配。(2)Fisherfaces算法实现人脸识别,Fisherfaces是从PCA衍生并发展起来的概念,它采用更复杂的逻辑。尽管计算更加密集,但比Eigenfaces更容易得到准确的效果。(3)LocalBinaryPatternHistogram(LBPH)算法实现人脸识别,LBPH粗略地(在非常高的层次上)将检测到的人脸分成小单元,并将其与模型中的对应单元进行比较,对每个区域的匹配值产生一个直方图。由于这种方法的灵活性,LBPH是唯一允许模型样本人脸和检测到的人脸在形状、大小上可以不同的人脸识别算法。
具体地,在这里,我们在通讯软件上建立人脸数据库,存储允许发送消息的用户的人脸信息。这里的人脸数据库可以存储在终端上,也可以存储在与终端通讯连接的服务器上。
S50、若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则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
具体地,当用户点击阅后即焚消息发送按钮后,进入获取身份识别信息的步骤,当身份信息识别成功后,才可以继续发送用户请求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
S60、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所述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
具体地,当发送终端发送完阅后即焚消息后,接收终端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要给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发送终端反馈一个已经接收到消息的通知,即发送回执,判断发送终端是否接收到这个通知。
S70、若接收到发送回执,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具体地,当判断到发送终端接收到发送回执,则说明接收终端已经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自动删除本终端的阅后即焚消息,避免留下发送痕迹。
上述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若是,则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本方法对发送消息的人是否是被授权者通过核验身份识别信息的方式做了验证,减小了泄密的风险,并通过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设定了阅后即焚的条件,有效保障了通讯的私密性。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当发送完阅后即焚消息,没有接收到发送回执,继续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不是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则不允许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继续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再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送方与接收方的阅后即焚消息往来界面不能截屏。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送方与接收方的阅后即焚消息往来界面的聊天双方头像被打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讯装置,请参阅图3,图3示出了该通讯装置的结构示意性框图;该通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1,用于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单元2,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解析单元3,用于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第一判断单元4,用于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发送单元5,用于在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时,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
第二判断单元6,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
删除单元7,用于当接收到发送回执时,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各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的装置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在终端上运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
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计算机设备的运行。
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任意一种通讯方法。
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任意一种通讯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中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通讯方法。该程序执行时可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所述终端的硬盘或内存。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所述计算机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
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步骤S20、步骤S30、步骤S40、步骤S50、步骤S60以及步骤S70。
S10、接收用户请求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具体地,举例来说,用户请求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可以是用户点击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通知。
S20、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人脸信息、虹膜信息、指纹信息、声纹信息以及人体阻抗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不同的人脸图像都能通过摄像镜头采集下来,比如静态图像、动态图像、不同的位置、不同表情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采集。当用户在采集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采集设备会自动搜索并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人脸检测在实际中主要用于人脸识别的预处理,即在图像中准确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人脸图像中包含的模式特征十分丰富,如直方图特征、颜色特征、模板特征、结构特征等。人脸检测就是把这其中有用的信息挑出来,并利用这些特征实现人脸检测。对于人脸的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的过程。系统获取的原始图像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随机干扰,往往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图像处理的早期阶段对它进行灰度校正、噪声过滤等图像预处理。对于人脸图像而言,其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人脸图像的光线补偿、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化、归一化、几何校正、滤波以及锐化等。
在这里,优选使用人脸信息。一方面,在用户使用终端时,常规的习惯动作就是面部朝向摄像头,这时摄像头可以直接获取面部图像,用户不需要更多的操作,使用方便;另一方面,人脸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就暴露在外的生物特征,直观明显,便于识别。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0具体包括步骤S201以及步骤S202:
S201、调取终端的摄像头。
具体地,首先获取对摄像头的操作权限,并在需要摄像头的时候操作摄像头,使摄像头可以完成获取图像的动作。
S202、通过摄像头获取用户的人脸信息。
具体地,通过摄像头拍摄用户的人脸图像,获取到人脸信息。
S30、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具体地,关于人脸特征提取的方法,概述如下:(1)基于子空间(代数特征)的方法:将一幅图像看成一个矩阵,通过做矩阵变换或线性投影,可以抽取人脸的代数特征;(2)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人脸由眼睛、鼻子、嘴、下巴等部件构成,对这些部件和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作为识别人脸的重要特征。(3)神经网络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由于其固有的并行运算机制以及对模式的分布式全局存储,故可用于模式识别,而且不受模式形变影响。(4)形变模型方法:通过在人脸特征边沿,选择一些稀疏的基准点描述人脸的形状特征,然后将形状变到所有人脸图像的平均形状,再根据变形后的形状进行纹理灰度变形,形成形状无关的人脸图像。(5)基于弹性模型匹配方法:弹性模型匹配方法的思想是将人脸上的一些特征点作为基准点构成弹性图,每个基准点存储一串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矢量,采用分级结构的弹性图,去除一些冗余节点,形成稀疏的人脸描述结构。通过测试样本和特征样本的弹性匹配来完成识别。
S40、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对于人脸识别来说,人脸识别的方法都有类似的过程,即都使用了分好类的训练数据集(人脸数据库,每个人都有很多样本)来进行训练,对图像或视频中检测到的人脸进行分析,并从两方面来确定:是否识别到目标以及目标真正被识别到的置信度的度量,这也称为置信度评分。方法如下:(1)Eigenfaces算法实现人脸识别,Eigenfaces是通过PCA来处理的。PCA是计算机视觉中提到最多的数学概念。PCA的本质是识别某个训练集上(比如人脸数据库)的主成分,并计算出训练集(图像或帧中检测到的人脸)相对于数据库的发散程度,并输出一个值。该值越小,表明人脸数据库和检测到的人脸之间的差别就越小;0值表示完全匹配。(2)Fisherfaces算法实现人脸识别,Fisherfaces是从PCA衍生并发展起来的概念,它采用更复杂的逻辑。尽管计算更加密集,但比Eigenfaces更容易得到准确的效果。(3)LocalBinaryPatternHistogram(LBPH)算法实现人脸识别,LBPH粗略地(在非常高的层次上)将检测到的人脸分成小单元,并将其与模型中的对应单元进行比较,对每个区域的匹配值产生一个直方图。由于这种方法的灵活性,LBPH是唯一允许模型样本人脸和检测到的人脸在形状、大小上可以不同的人脸识别算法。
具体地,在这里,我们在通讯软件上建立人脸数据库,存储允许查看消息的用户的人脸信息。这里的人脸数据库可以存储在终端上,也可以存储在与终端通讯连接的服务器上。
S50、若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则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
具体地,当用户接收到新的阅后即焚消息时,点击阅后即焚消息通知,进入获取身份识别信息的步骤,当身份信息识别成功后,阅后即焚消息的界面才能够显示出来,阅后即焚消息被呈现。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50具体包括步骤S501以及步骤S502:
S501、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
具体地,由于上述身份信息识别已通过,所以在这里呈现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
S502、打开计时器,所述计时器用于显示预设阈值减去已呈现时长之后的剩余时长。
具体地,计时器用来显示倒计时。
S60、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阅读速度等因素为每一条阅后即焚消息设置一个阅读时长的预设阈值,当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更改这个预设阈值。
当在一个界面上显示有多条阅后即焚消息时,预设阈值自动叠加为多条阅后即焚消息的预设阈值的和。
S70、若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超过预设阈值,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具体地,当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超过预设阈值,即预设阈值减去已呈现时长之后的剩余时长为0,也即倒计时为0时,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上述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接收用户请求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若是,则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本方法对阅读消息的人是否是被授权者通过核验身份识别信息的方式做了验证,减小了泄密的风险,并通过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设定了阅后即焚的条件,有效保障了通讯的私密性。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间不超过预设阈值时,不删除阅后即焚消息;继续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进一步地,当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间不超过预设阈值时,点击计时器,停止计时,阅后即焚消息被保留下来。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若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不是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则处理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使阅后即焚消息不能被呈现,继续接收用户请求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具体地,当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不是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则打开的阅后即焚消息界面被模糊掉,阅后即焚消息不能被呈现。
再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送方与接收方的阅后即焚消息往来界面不能截屏。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送方与接收方的阅后即焚消息往来界面的聊天双方头像被打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讯装置,请参阅图6,图6示出了该通讯装置的结构示意性框图;该通讯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8,用于接收用户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单元9,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解析单元10,用于根据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第一判断单元11,用于判断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呈现单元12,用于在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时,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
第二判断单元13,用于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删除单元14,用于当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各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的装置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在终端上运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
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计算机设备的运行。
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任意一种通讯方法。
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任意一种通讯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中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通讯方法。该程序执行时可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通讯方法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所述终端的硬盘或内存。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所述计算机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若是,则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
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所述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
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2.一种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请求发送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解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时,发送待发送的阅后即焚消息;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发送回执,其中,所述发送回执指接收阅后即焚消息的接收终端在接收到阅后即焚消息后反馈的已接收指令;
删除单元,用于当接收到发送回执时,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并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方法。
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讯方法。
5.一种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请求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若是,则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
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若是,则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具体包括:
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
打开计时器,所述计时器用于显示所述预设阈值减去已呈现时长之后的剩余时长。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不是所述通讯软件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则处理阅后即焚消息,使阅后即焚消息不能被呈现。
8.一种通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户查阅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的操作;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用户的身份识别信息;
解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身份识别信息解析得到所述身份识别信息的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是否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
呈现单元,用于在所述待匹配身份识别特征为预存的身份识别特征数据库中的标准身份识别特征时,向用户呈现所接收到的阅后即焚消息并为呈现时长计时;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阈值;
删除单元,用于当呈现阅后即焚消息的时长超过预设阈值时,自动删除阅后即焚消息。
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并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讯方法。
10.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讯方法。
CN202010996196.XA 2020-09-21 2020-09-21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21182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96196.XA CN112118263A (zh) 2020-09-21 2020-09-21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96196.XA CN112118263A (zh) 2020-09-21 2020-09-21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8263A true CN112118263A (zh) 2020-12-22

Family

ID=73799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96196.XA Pending CN112118263A (zh) 2020-09-21 2020-09-21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18263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4052A (zh) * 2010-09-21 2011-02-0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的身份识别方法及信息发送终端
CN103379451A (zh) * 2013-06-21 2013-10-3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阅后即焚信息的查看方法及其系统
CN104640085A (zh) * 2015-02-17 2015-05-20 陈包容 一种阅后即焚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4702494A (zh) * 2015-04-01 2015-06-10 陈包容 一种阅后即焚消息的即时通讯方法及装置
CN106031202A (zh) * 2014-03-27 2016-10-1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和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6130735A (zh) * 2016-06-29 2016-11-16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07370866A (zh) * 2017-07-10 2017-11-2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8494663A (zh) * 2018-03-16 2018-09-04 北京邦邦共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阅后即焚方法及装置
CN109005102A (zh) * 2018-06-21 2018-12-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9039860A (zh) * 2018-07-17 2018-12-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送和展示消息的方法及装置、身份认证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4052A (zh) * 2010-09-21 2011-02-0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的身份识别方法及信息发送终端
CN103379451A (zh) * 2013-06-21 2013-10-30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阅后即焚信息的查看方法及其系统
CN106031202A (zh) * 2014-03-27 2016-10-1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和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4640085A (zh) * 2015-02-17 2015-05-20 陈包容 一种阅后即焚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4702494A (zh) * 2015-04-01 2015-06-10 陈包容 一种阅后即焚消息的即时通讯方法及装置
CN106130735A (zh) * 2016-06-29 2016-11-16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07370866A (zh) * 2017-07-10 2017-11-2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消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8494663A (zh) * 2018-03-16 2018-09-04 北京邦邦共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阅后即焚方法及装置
CN109005102A (zh) * 2018-06-21 2018-12-1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9039860A (zh) * 2018-07-17 2018-12-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发送和展示消息的方法及装置、身份认证的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59548B (zh) 多人脸识别监控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6773883B2 (ja) インターネットに基づく美顔システム
CN108009528B (zh) 基于Triplet Loss的人脸认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TWI751161B (zh) 終端設備、智慧型手機、基於臉部識別的認證方法和系統
US9639769B2 (en) Liveness detection
CN112651348B (zh) 身份认证方法和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6897658B (zh) 人脸活体的鉴别方法和装置
CN106778525A (zh) 身份认证方法和装置
WO2018082011A1 (zh) 活体指纹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8124486A (zh) 基于云端的人脸活体检测方法、电子设备和程序产品
WO2022105118A1 (zh) 基于图像的健康状态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626371A (zh) 一种图像分类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818909A (zh) 图像更新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222380B (zh) 一种活体检测方法、装置、及其识别模型训练方法
CN113139439B (zh) 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在线学习专注度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1144369A (zh) 一种人脸属性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12329586A (zh) 基于情绪识别的客户回访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A3050456C (en) Facial modelling and match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9766844B (zh) 一种基于胸针设备的移动终端身份鉴别与记忆方法
CN111368763A (zh) 基于头像的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270747A (zh)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18137226A1 (zh) 指纹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12118263A (zh) 通讯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229528A (zh) 一种活体掌静脉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80424A (zh) 一种基于背景相似度的照片实时在线聚类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