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96880A -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96880A
CN112096880A CN202010951186.4A CN202010951186A CN112096880A CN 112096880 A CN112096880 A CN 112096880A CN 202010951186 A CN202010951186 A CN 202010951186A CN 112096880 A CN112096880 A CN 1120968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upstream
downstream
blade body
bl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11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恒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tai Guangming Machinery Se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tai Guangming Machinery Se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tai Guangming Machinery Se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tai Guangming Machinery Se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5118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96880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968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968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 F16J15/40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by means of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JPISTONS; CYLINDERS; SEALINGS
    • F16J15/00Sealings
    • F16J15/16Sealings between relatively-mov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通过驱动系统驱动多个所述伸缩器伸缩根据间隙测量情况分别调整伸缩长度,从而实现密封内孔与所述动环同心,从而抑制偏心带来的气流激振,通过所述控制环的上下调整,使得所述动环和所述静环之间的缝隙可调,从而使得设备在运转阶段可对密封缝隙进行调整,无需进行拆卸后调试,进而提升了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密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密封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提高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在技术改造和设备改造与更新方面,密封技术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承担着重要角色。
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都是随着设备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的,由于常规的密封技术以篦齿密封为主,篦齿密封的密封间隙在设备运转阶段无法调整,只能在安装调试阶段预留足够大的密封间隙,由于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磨损,现有的密封设备在发生短时间碰撞磨损后,密封间隙随即会扩大,从而影响生产的继续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篦齿密封的密封间隙在设备运转阶段无法调整,只能在安装调试阶段预留足够大的密封间隙,由于设备在工作过程中难免发生碰撞磨损,现有的密封设备在发生短时间碰撞磨损后,密封间隙随即会扩大,从而影响生产的继续进行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静环和动环之间设置控制环,在所述控制环的侧面安装上游环和下游环,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
所述叶片体与所述动环的安装夹角为0-60度,并与所述下游环之间设有0-1毫米的轴向间隙;
伸缩器一端连接所述静环,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环;
驱动所述伸缩器沿轴向调整长度,带动所述静环和所述控制环移动,改变密封间隙;
测量所述伸缩器的伸长量,以及密封间隙的改变量。
其中,在静环和动环之间设置控制环,在所述控制环的侧面安装上游环和下游环,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中:
所述上游环、所述叶片组件、所述下游环和所述控制环是沿着轴向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轴向气流方向为高压侧指向低压侧的方向。
其中,在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中:
所述叶片组件的前夹板和后夹板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
其中,在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中:
所述叶片体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间隔片设在所述叶片体的固定端。
其中,在所述叶片组件的前夹板和后夹板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之后:
遮流片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叶片体之间。
其中,在遮流片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叶片体之间中:
所述遮流片内边缘沿径向设有开缝,相邻两个所述开缝之间的夹角为10度。
本发明的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通过驱动系统驱动多个所述伸缩器伸缩根据间隙测量情况分别调整伸缩长度,从而实现密封内孔与所述动环同心,从而抑制偏心带来的气流激振,通过所述控制环的上下调整,使得所述动环和所述静环之间的缝隙可调,从而使得设备在运转阶段可对密封缝隙进行调整,无需进行拆卸后调试,进而提升了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静环和动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叶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静环、2-动环、3-控制环、4-上游环、5-下游环、6-叶片组件、7-伸缩器、61-前夹板、62-后夹板、63-叶片体、64-间隔片、65-遮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在静环和动环之间设置控制环,在所述控制环的侧面安装上游环和下游环,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
S102:所述叶片体与所述动环的安装夹角为0-60度,并与所述下游环之间设有0-1毫米的轴向间隙;
S103:伸缩器一端连接所述静环,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环;
S104:驱动所述伸缩器沿轴向调整长度,带动所述静环和所述控制环移动,改变密封间隙;
S105:测量所述伸缩器的伸长量,以及密封间隙的改变量。
进一步地,在静环和动环之间设置控制环,在所述控制环的侧面安装上游环和下游环,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中:
所述上游环、所述叶片组件、所述下游环和所述控制环是沿着轴向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轴向气流方向为高压侧指向低压侧的方向。
进一步地,在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中:
所述叶片组件的前夹板和后夹板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
进一步地,在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中:
所述叶片体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间隔片设在所述叶片体的固定端。
进一步地,在所述叶片组件的前夹板和后夹板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之后:
遮流片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叶片体之间。
进一步地,在遮流片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叶片体之间中:
所述遮流片内边缘沿径向设有开缝,相邻两个所述开缝之间的夹角为10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叶片体与所述动环的安装夹角为0-60度,并与所述下游环之间设有0-1毫米的轴向间隙中:
所述叶片体与所述动环的安装夹角为45度,所述叶片体自由端与所述下游环之间设有0.25毫米的轴向间隙。
进一步地,在所述叶片体自由端与所述下游环之间设有0.25毫米的轴向间隙中:
所述叶片体的厚度为0.1毫米,所述间隔片的厚度为0.06毫米。
进一步地,在遮流片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叶片体之间中:
所述遮流片的厚度为0.3毫米。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游环4、所述叶片体63、所述下游环5和所述控制环3是沿着轴向气流方向依次设置,轴向气流方向为高压侧指向低压侧的方向,所述叶片组件6包括一片以上所述叶片体63,各个所述叶片体63沿周向均匀排列,所述叶片体63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叶片体63的自由端形成密封内孔;所述伸缩器7为带膨胀节的空腔结构,膨胀节为内凹式,所述伸缩器7一端封闭、另一端设有进气口,膨胀节设在两端部之间,通过驱动系统调节所述伸缩器7内部的压力,进而达到调节所述伸缩器7进行伸缩的目的;驱动系统包括型号为GDV45-3的压力控制阀、型号为Y43H-40C的减压阀、气源以及型号为VBA2100-03的增压阀,通过驱动系统控制调节所述伸缩器7内部的压力;所述叶片组件6还包括所述间隔片64、所述前夹板61、所述后夹板62和所述遮光片,其中,所述叶片体63的自由端高出所述控制环3和所述遮流片65,所述遮流片65内边缘沿径向设有开缝,并相邻两个开缝之间的夹角为10°,顺着所述动环2的旋转方向上,所述叶片体63与所述动环2的径向夹角为45°,沿着轴向气流方向,所述叶片体63与所述动环2的轴线夹角为20°,所述叶片体63与所述动环2的安装径向夹角范围为0-60°,其中45°为最适合的夹角度数,能够保证所述叶片体63与所述动环2之间空气流通效果达到最佳,经过计算,采用上述设计参数,所述伸缩器7每伸长0.1mm,密封间隙减小0.18mm,密封间隙的可调量为0.45mm,如此,通过驱动系统驱动多个所述伸缩器7伸缩根据间隙测量情况分别调整伸缩长度,从而实现密封内孔与所述动环2同心,从而抑制偏心带来的气流激振,通过所述控制环3的上下调整,使得所述动环2和所述静环1之间的缝隙可调,从而使得设备在运转阶段可对密封缝隙进行调整,无需进行拆卸后调试,进而提升了加工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静环和动环之间设置控制环,在所述控制环的侧面安装上游环和下游环,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
所述叶片体与所述动环的安装夹角为0-60度,并与所述下游环之间设有0-1毫米的轴向间隙;
伸缩器一端连接所述静环,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环;
驱动所述伸缩器沿轴向调整长度,带动所述静环和所述控制环移动,改变密封间隙;
测量所述伸缩器的伸长量,以及密封间隙的改变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静环和动环之间设置控制环,在所述控制环的侧面安装上游环和下游环,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中,
所述上游环、所述叶片组件、所述下游环和所述控制环是沿着轴向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轴向气流方向为高压侧指向低压侧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叶片组件镶嵌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中,
所述叶片组件的前夹板和后夹板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中,
所述叶片体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间隔片设在所述叶片体的固定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叶片组件的前夹板和后夹板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下游环之间,所述叶片组件的叶片体和间隔片安装在所述前夹板和所述后夹板之间之后,
遮流片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叶片体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遮流片设在所述上游环和所述叶片体之间中,
所述遮流片内边缘沿径向设有开缝,相邻两个所述开缝之间的夹角为10度。
CN202010951186.4A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0968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1186.4A CN112096880A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51186.4A CN112096880A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96880A true CN112096880A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51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1186.4A Pending CN112096880A (zh) 2020-09-11 2020-09-11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9688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4756A (zh) * 2021-09-29 2022-01-1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铰链结构的间隙可控机械密封装置
CN113944756B (zh) * 2021-09-29 2024-06-07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铰链结构的间隙可控机械密封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4682A (zh) * 2013-04-24 2013-08-14 石伟伟 叶片式密封装置
CN103982248A (zh) * 2014-05-21 2014-08-13 南京博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间隙控制功能的叶片式密封装置
CN106763791A (zh) * 2016-12-15 2017-05-31 江苏大学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4682A (zh) * 2013-04-24 2013-08-14 石伟伟 叶片式密封装置
CN103982248A (zh) * 2014-05-21 2014-08-13 南京博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间隙控制功能的叶片式密封装置
CN106763791A (zh) * 2016-12-15 2017-05-31 江苏大学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4756A (zh) * 2021-09-29 2022-01-18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铰链结构的间隙可控机械密封装置
CN113944756B (zh) * 2021-09-29 2024-06-07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铰链结构的间隙可控机械密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0629B2 (en) Turbomachine casing with treatment, a compressor, and a turbomachine including such a casing
US8505875B2 (en) Vacuum valve
CN1853032A (zh) 燃气轮机和用于燃气轮机的密封构件
US8920114B2 (en) Turbocharger with variable turbine geometry
CN112096880A (zh) 一种非接触式机械密封的密封间隙控制方法
JP2002129970A (ja) 可変容量タービン
CN114871860B (zh) 实现叶轮磨粒流处理过程中叶片前缘棱边效应控制方法的装置
CN103282702A (zh) 径向轴密封环
CN103486230B (zh) 一种用于轴向间隙微调的机构
CN203835470U (zh) 具有间隙控制功能的叶片式密封装置
CN203616138U (zh) 一种用于轴流压气机性能试验的排气节流装置
JP2011017290A (ja) 翼体および回転機械
CN112589377B (zh) 一种转鼓式汽轮机组装式静叶隔板的制造方法
CN211574304U (zh) 一种带叶片的流量可调式限流孔板
CN103982248B (zh) 具有间隙控制功能的叶片式密封装置
CN109386313B (zh) 一种可调涡轮导向叶片端壁结构、机匣端壁结构及涡轮
CN104912604B (zh) 一种具有止旋抑振作用的防旋板结构
CN113565772B (zh) 一种具有小间隙型环配合结构的空压机及型环加工方法
CN203570996U (zh) 一种用于轴向间隙微调的机构
CN113107620A (zh) 一种燃气涡轮用转子结构
CN108729958A (zh) 一种具有低稠度无升力叶型的可调静叶的反转变几何涡轮
JP2010090714A (ja) ターボチャージャ
CN215486679U (zh) 一种空压机型环结构
CN116187110B (zh) 一种可调叶片叶肩防碰磨的设计方法
CN103089618B (zh) 涡旋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