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87510B -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 Google Patents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87510B
CN112087510B CN202010931574.6A CN202010931574A CN112087510B CN 112087510 B CN112087510 B CN 112087510B CN 202010931574 A CN202010931574 A CN 202010931574A CN 112087510 B CN112087510 B CN 112087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quest
terminal
global
retry
deter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315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87510A (zh
Inventor
杨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ICB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ICB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ICB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ICBC
Priority to CN20201093157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875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87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7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87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875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3Routing a service request depending on the request content or contex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请求处理方法,包括: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为允许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公开提供的方法和装置例如可以应用于金融领域或其他领域。

Description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网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背景技术
客户端通过向终端(或者服务器端)1发起请求,以期望获得相应的响应结果。但是终端1可能处理该请求的部分请求,也可能无法处理该请求,即仅依靠终端1可能无法处理该请求的全部请求。因此,就需要基于客户端发送的请求以及终端1自身所能够处理的部分请求,再去调用一个或者多个其他终端(以终端2为例)代理处理终端1自身所无法处理的其他请求,在终端2将终端1自身所无法处理的请求处理完成之后,给终端1返回响应结果,终端1对接收到的响应结果进行处理,给客户端返回最终的响应结果。因为在发起请求以及等待响应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不可控的情况导致请求出现异常,所以一旦请求异常,将会执行一次请求重试操作以重新发起请求,以再次尝试获得响应结果,有时可能需要执行多次请求重试才可以将请求发送成功。
相关技术也提供一些针对请求重试的终止策略。例如,可以设定客户端请求重试的次数,同时设定终端请求重试的次数。但是,过多的在后端的请求重试将直接导致前端的响应速度变的不可控,且后端的终端数量越多,前端的等待耗时越长,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实现在后端的请求重试使得前端的响应速度变的可控,至少部分地克服相关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方法,应用于客户端,包括: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上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上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上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向上述指定终端发送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若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将上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上述发送步骤和上述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上述指定终端向上述代理终端发送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上述请求的请求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上述请求属性包括请求方式、请求内容以及请求时效中的至少一个属性。基于上述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基于上述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上述终端属性包括设备参数、运行状态以及可用数量中的至少一个属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上述指定终端发送上述请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方法,应用于指定终端,包括: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基于上述请求,确定用于处理上述请求的代理终端。向上述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若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将上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上述发送步骤和上述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上述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上述处理结果向上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上述处理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上述处理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上述代理终端发送上述处理请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代理终端包括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的第一代理终端和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的第二代理终端,上述第二代理终端为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上述向上述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包括:向上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一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在上述第一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使上述第一代理终端向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在上述第一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二子请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代理终端,包括:接收指定终端发送的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基于上述处理请求,确定是否存在第二代理终端,其中,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上述第二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上述第二代理终端为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若存在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向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若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将上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上述发送步骤和上述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将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和上述第二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上述指定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若不存在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将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上述指定终端。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装置,应用于客户端,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上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上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上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上述指定终端发送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若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将上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上述发送步骤和上述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上述指定终端向上述代理终端发送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上述请求的请求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上述请求属性包括请求方式、请求内容以及请求时效中的至少一个属性。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上述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上述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上述终端属性包括设备参数、运行状态以及可用数量中的至少一个属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还用于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上述指定终端发送上述请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装置,应用于指定终端,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基于上述请求,确定用于处理上述请求的代理终端。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上述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第五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第六确定模块,用于若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将上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上述发送步骤和上述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上述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上述处理结果向上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五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处理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五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处理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五确定模块还用于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上述代理终端发送上述处理请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代理终端包括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的第一代理终端和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的第二代理终端,上述第二代理终端为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上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上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一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在上述第一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使上述第一代理终端向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二发送模块还用于在上述第一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二子请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代理终端,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指定终端发送的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第七确定模块,用于基于上述处理请求,确定是否存在第二代理终端,其中,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上述第二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上述第二代理终端为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第三发送模块,用于若存在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向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第八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第九确定模块,用于若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第三执行模块,用于将上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上述发送步骤和上述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将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和上述第二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上述指定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八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八确定模块用于在上述第二子请求和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上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上述重新发送条件。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述第八确定模块还用于若不存在上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将上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上述指定终端。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当上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所述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与相关技术提供的请求处理方法相比,本公开提供的请求处理方法,克服了相关技术中过多的在后端的请求重试将直接导致前端的响应速度变的不可控,且后端的终端数量越多,前端的等待耗时越长的技术问题,在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时,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该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在发送请求的同时发送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使得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在客户端、指定终端和代理终端之间传递,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及时终止请求的发送,使得前端客户端的响应变得可控,减少前端的等待时间,给用户及时的响应反馈,提高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及其优势,现在将参考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以应用请求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系统架构;
图2示意性示出了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以应用请求处理方法和装置的应用场景;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客户端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指定终端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代理终端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总流程图一;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总流程图二;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客户端的请求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指定终端的请求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代理终端的请求处理装置的框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适于实现上文描述的请求处理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产品的示意图;以及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适于实现上文描述的请求处理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在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上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在使用类似于“A、B和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和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在使用类似于“A、B或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或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
附图中示出了一些方框图和/或流程图。应理解,方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一些方框或其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请求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从而这些指令在由该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创建用于实现这些方框图和/或流程图中所说明的功能/操作的装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硬件和/或软件(包括固件、微代码等)的形式来实现。另外,本公开的技术可以采取存储有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供指令执行系统使用或者结合指令执行系统使用。
针对多层级网络应用领域,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其中,该请求处理方法应用于客户端,包括重试次数确定阶段和请求发送阶段。在重试次数确定阶段,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在请求发送阶段,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
通过本公开的请求处理方法,使得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在客户端、指定终端和代理终端之间传递,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及时终止请求的发送,使得前端客户端的响应变得可控,减少前端的等待时间,给用户及时的响应反馈,提高用户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供的请求处理方法和装置可用于金融领域中,也可用于除金融领域之外的任意领域中。因此,对本公开所提供的请求处理的方法和装置的应用领域不做限定。
图1示意性示出了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以应用请求处理方法和装置的系统架构100。需要注意的是,图1所示仅为可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的示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技术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本公开实施例不可以用于其他设备、系统、环境或场景。
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客户端101、102、103,网络104、指定终端105和代理终端106。网络104用以在客户端101、102、103和指定终端105、指定终端105和代理终端106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用户可以使用客户端101、102、103通过网络104发送请求可以与指定终端105交互,指定终端105无法响应或无法完全响应该请求的情况下,需要代理终端106代理处理,将代理终端106返回的处理结果进行处理后返回客户端101、102、103。客户端101、102、103上可以安装有各种通讯客户端应用,例如支付类应用、购物类应用、网页浏览器应用、搜索类应用、即时通信工具、邮箱客户端、社交平台软件等(仅为示例)。
客户端101、102、103可以是具有显示屏并且支持网页浏览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等。
指定终端105和代理终端106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端,例如对用户利用客户端101、102、103所浏览的网站提供支持的网络服务器(仅为示例)。网络服务器可以对接收到的用户请求等消息进行分析等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例如根据用户请求获取或生成的网页、信息、或数据等)反馈给客户端101、102、103。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请求处理方法一般可以由客户端101、102、103执行。相应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请求处理装置一般可以设置于客户端101、102、103中。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请求处理方法也可以由不同于客户端101、102、103且能够与客户端101、102、103通信的指定终端105或代理终端106执行。相应地,本公开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请求处理装置也可以设置于不同于客户端101、102、103且能够与客户端101、102、103通信的指定终端105或代理终端106中。
应该理解,图1中的客户端、网络、指定终端和代理终端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客户端、网络、指定终端和代理终端。
图2示意性示出了适用于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以应用请求处理方法和装置的应用场景。
如图2所示,在该应用场景200中,包括客户端、终端1和终端2,终端1和终端2组成完整的请求链路。客户端执行操作S210,向终端1发起请求。终端1执行操作S221,请求终端2代理处理。终端2接收到终端1的代理请求之后,执行操作S222处理请求。然后执行操作S223,向终端1响应请求。终端1接收到终端2的响应请求之后,执行操作S211,向客户端响应请求。在整个请求的过程中,一旦请求异常,将会执行一次请求重试以重新发起请求,有时可能需要执行多次请求重试才可以将请求发送成功。
相关技术也提供了请求重试的终止策略。例如,为了防止请求过程中遇到不可控的情况导致请求失败,可以设定客户端请求重试的次数N0=10,同时设定终端1请求重试的次数N1=10。当客户端执行操作S210,向终端1发起请求时,如果请求出现异常,按照客户端的期望,最多10次就要给客户端一个返回。但这样的设定会导致出现最多110次请求,即客户端执行操作S210,请求终端1是成功的,而终端1执行操作S221,请求终端2代理处理出现异常,终端1在执行操作S221,请求终端2代理处理重试10次后才会给客户端一个异常返回,此时客户端会再次执行操作S210,向终端1发起请求重试,直到客户端的10次请求重试全部用完。客户端所期望的请求策略与实际发生的请求策略不符,过多的在其它终端中的请求重试会导致处于前端的客户端的响应速度变的不可控。且终端数量越多,响应速度越不可控。
请求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即并非后续终端出现服务器异常,而是终端不可达的错误,如404,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返回请求失败,或继续尝试直到所有请求次数耗尽。
应该理解,图2中的终端1是用于接收客户端请求的终端,终端2是终端1请求代理处理的终端,代理终端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客户端向终端1发起请求的具体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代理终端。下面参考本发明的若干代表性实施方式,详细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此外,附图中的任何元素数量均用于示例而非限制,以及任何命名都仅用于区分,而不具有任何限制含义。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客户端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300包括操作S310~操作S350。
在操作S310,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在本公开中,指定终端可以是与客户端直连的终端,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的请求消息可以是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请求,包括:消息首行中,对资源的请求方法、资源的标识符及使用的协议。一个HTTP请求报文由请求行(requestline)、请求头部(headers)、空行(blank line)和请求数据(request body)4个部分组成。请求行分为三个部分:请求方法、请求地址URL(Uniform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和HTTP协议版本。例如,GET/index.html HTTP/1.1。URL是一种资源位置的抽象唯一识别方法。协议版本的格式为:HTTP/主版本号.次版本号,常用的有HTTP/1.0和HTTP/1.1。
以HTTP请求为例,请求重试是指当前请求中通过ICMP(Internet Control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捕获到请求异常,一般是终点不可达、传输超时、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头错误以及缺少其它必要参数造成的,此时需要通过重新发送请求来再次尝试获取期望的值。HTTP请求重试次数是指一次HTTP请求中遇到错误时可以尝试重新发送请求的次数。
在本公开中,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是整个请求过程中全局重试次数的最大值,该最大值为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的重试次数、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的重试次数以及代理终端与代理终端之间发送处理请求的重试次数的总和。即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
在操作S320,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时,附带发送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根据HTTP请求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全局重试次数作为请求参数传递给指定终端,例如可以存放在请求头部(headers)。本公开对具体的附带方式不做限定。
在操作S330,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在操作S340,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
在本公开中,在满足重新发送条件的情况下,实时更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给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的判断提供依据。
在操作S350,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
在本公开中,与HTTP请求报文相对应地,HTTP响应报文由状态行(status line)、相应头部(headers)、空行(blank line)和响应数据(response body)4个部分组成。状态行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协议版本、状态码、状态码扫描。其中协议版本与请求报文一致,状态码描述是对状态码的简单描述。
通过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客户端发送给指定终端的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并在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的同时也发送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使得全局请求重试次数能够随着请求的流转在客户端、指定终端和代理终端之间传递,并且每在请求重试的执行一次之后减一,动态更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便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可以再次执行请求重试,而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及时终止请求的发送,使得前端客户端的响应变得可控,减少前端的等待时间,给用户及时的响应反馈,提高用户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是根据实际情况浮动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确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经验确定,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基于前述请求的请求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前述请求属性包括请求方式、请求内容以及请求时效中的至少一个属性。基于前述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基于前述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前述终端属性包括设备参数、运行状态以及可用数量中的至少一个属性。
可选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以仅基于请求属性确定,可以仅基于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可以仅基于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
可选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以基于请求属性和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也可以基于请求属性和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也可以基于指定终端和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
可选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以基于请求属性、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和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共同确定。
在本公开中,客户端与终端,以及终端与终端的数据交互方式包括但不限于HTTP及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的请求方式。以HTTP请求方式为例,HTTP1.0定义了三种请求方法:GET,POST和HEAD方法。HTTP/1.1定义的请求方法有8种:GET(完整请求一个资源)、POST(提交表单)、PUT(上传文件)、DELETE(删除)、PATCH、HEAD(仅请求响应首部)、OPTIONS(返回请求的资源所支持的方法)、TRACE(追求一个资源请求中间所经过的代理)。对请求时效的要求越高,确定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越小。请求的内容越复杂,确定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越大。
在本公开中,设备参数用于表征终端期望的最大处理能力,例如处理器、内存配置参数。运行状态用于表征终端当前的实际处理能力,例如处理器占用率、内存占用率。可用数量用于表征用来处理请求的终端数量。设备参数、运行状态以及可用数量都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反映了终端的请求处理能力,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例如,若终端数量为5,则可以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5,若终端为10时,则可以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10。又例如,若请求方法为post,则可以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10,若请求方法为get,则可以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5。再例如,若请求为即时响应请求,则可以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5,若请求为非即时响应请求,则可以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更大的重试次数,如10。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前述操作S330(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可以包括:在前述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操作S330(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可以包括:在前述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前述指定终端发送前述请求。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指定终端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400包括操作S410~操作S460。
在操作S410,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指定终端接收到的全局请求次数是客户端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上,减去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之后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特别地,若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一次就发送成功,则客户端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为零,指定终端接收到的全局请求次数等于客户端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出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若客户端向指定终端重新发送了请求,则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不为零,指定终端接收到的全局请求次数小于客户端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出的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在操作S420,基于请求,确定用于处理请求的代理终端。
在操作S430,向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在本公开中,指定终端接收到客户端发送来的请求之后,需要代理终端代理处理部分请求。因此,指定终端可以向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以期望从代理终端获取部分请求的处理结果。同样在发送处理请求时,发送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在操作S440,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在操作S450,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
在操作S460,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处理结果向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
通过本公开的实施例,向代理终端发送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使得全局请求重试次数能够随着处理请求的流转在指定终端和代理终端之间传递,并且每在请求重试的执行一次之后减一次,以动态更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便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可以再次执行请求重试,而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及时终止请求的发送,使得前端客户端的响应变得可控,减少前端的等待时间,给用户及时的响应反馈,提高用户的体验。
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前述操作S440(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前述处理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操作S440(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可以包括:在前述处理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方法还包括: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前述代理终端发送前述处理请求。
根据客户端发送的请求不同,指定终端需要请求代理处理的代理终端的数量也不同。可以是请求一个代理终端代理处理,也可以是请求多个代理终端代理处理。客户端(前端)向终端(后端)发起请求,后端各终端拓扑可以是一个链表结构,链表结构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是一个集群服务。后端各终端拓扑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架构。后台网络拓扑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情况。本公开对后端各终端拓扑结构没有明确的链路需求,但每一个终端都已知自身所处理业务的下一个终端地址。若为一个代理终端,则指定终端与代理终端之间的请求处理方法可以参考如前前述的方法。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代理终端包括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的第一代理终端和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的第二代理终端,前述第二代理终端为前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前述向前述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包括:向前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前述第一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在前述第一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使前述第一代理终端向前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前述第二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方法还包括:在前述第一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前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前述第二子请求。
若为多个代理终端,则指定终端与代理终端之间的请求处理方法参考如前所述的方法,代理终端与代理终端之间的请求处理方法可以参考如下所述的方法。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代理终端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500包括操作S510~操作S560。
在操作S510,接收指定终端发送的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在操作S520,基于处理请求,确定是否存在第二代理终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第二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第二代理终端为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且第一代理终端已知自身所处理业务的下一个终端即第二代理终端的终端地址。
在操作S530,若存在第二代理终端,则向第二代理终端发送第二子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在操作S540,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在操作S550,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
在操作S560,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将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和第二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指定终端。
通过本公开的实施例,向代理终端发送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使得全局请求重试次数能够随着处理请求的流转在代理终端和代理终端之间传递,并且每在请求重试的执行一次之后减一次,以动态更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便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可以再次执行请求重试,而在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及时终止请求的发送,使得前端客户端的响应变得可控,减少前端的等待时间,给用户及时的响应反馈,提高用户的体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前述第二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在前述第二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方法还包括:若不存在前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将前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前述指定终端。
图6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总流程图一。如图6所示,该请求处理方法600可以包括以下若干操作。
在操作S611,客户端设定请求重试次数5。在操作S612,客户端向终端1发起请求,附带请求重试次数5。在操作S613,客户端向终端1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全链路请求重试次数(以下简称请求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614,客户端向终端1发起请求,附带请求重试次数4。在操作S621,终端1请求终端2代理处理,附带请求重试次数4。在操作S622,终端1向终端2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请求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623,终端1请求终端2代理处理,附带请求重试次数3。在操作S624,终端1向终端2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请求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625,终端1请求终端2代理处理,附带请求重试次数2。在操作S626,终端1向终端2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请求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627,终端1请求终端2代理处理,附带请求重试次数1。在操作S628,终端1向终端2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629,请求次数耗尽,停止重试。在操作S615,终端1向客户端响应请求结果,整条请求链路结束。
图7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请求处理方法的总流程图二。如图7所示,该请求处理方法700可以包括以下若干操作。
在操作S711,客户端设定请求重试次数5。在操作S712,客户端向终端1发起请求,附带请求重试次数5。在操作S713,客户端向终端1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全链路请求重试次数(以下简称请求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714,客户端向终端1发起请求,附带请求重试次数4。在操作S721,终端1请求终端...集合代理处理,附带请求重试次数4。在操作S722,终端...集合内部相互代理,每失败一次则请求重试次数减1,假定终端...集合内触发2次重试。在操作S723,终端...请求终端n代理处理,附带请求重试次数2。在操作S724,终端...向终端n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请求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725,终端...请求终端n代理处理,附带请求重试次数1。在操作S726,终端...向终端n发起的请求出现异常,请求失败,请求重试次数减1。在操作S727,请求重试次数耗尽,停止重试。在操作S728,终端...向终端1响应处理结果。在操作S715,终端1向客户端响应请求,整条请求链路结束。
本公开提供的请求处理方法适用于多层级网络应用请求/转发处理。接收客户端请求的终端1为前述指定终端,作为请求链路的初始终端,终端2~终端n为代理终端,终端n作为请求链路的最终终端,初始终端和最终终端之间允许存在大于0个数量的代理终端参与请求业务的处理,终端...集合包括终端2~终端n-1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终端2~终端n之间的请求处理方法可以参照前述客户端与指定终端之间的请求处理方法,此次不再赘述。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客户端的请求处理装置的框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800包括第一确定模块810、第一发送模块820、第二确定模块830、第三确定模块840以及第一执行模块850。
第一确定模块810,用于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一确定模块81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3描述的操作S310,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发送模块820,用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一发送模块82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3描述的操作S320,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确定模块830,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83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3描述的操作S330,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确定模块840,用于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三确定模块84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3描述的操作S340,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执行模块850,用于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可选地,第一执行模块85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3描述的操作S350,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一确定模块810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前述请求的请求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前述请求属性包括请求方式、请求内容以及请求时效中的至少一个属性;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前述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第三确定子模块,用于基于前述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前述终端属性包括设备参数、运行状态以及可用数量中的至少一个属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二确定模块830可以用于在前述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二确定模块830可以用于在前述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二确定模块830还可以用于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前述指定终端发送前述请求。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指定终端的请求处理装置的框图。如图9所示,该装置900包括第一接收模块910、第四确定模块920、第二发送模块930、第五确定模块940、第六确定模块950以及第二执行模块960。
第一接收模块910,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一接收模块91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4描述的操作S410,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确定模块920,用于基于请求,确定用于处理请求的代理终端。可选地,第四确定模块92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4描述的操作S420,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发送模块930,用于向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二发送模块93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4描述的操作S430,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确定模块940,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94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4描述的操作S440,在此不再赘述。
第六确定模块950,用于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六确定模块95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4描述的操作S450,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执行模块960,用于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处理结果向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可选地,第二执行模块96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4描述的操作S460,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五确定模块940可以用于在前述处理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五确定模块940可以用于在前述处理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五确定模块940还可以用于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前述代理终端发送前述处理请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代理终端包括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的第一代理终端和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的第二代理终端,前述第二代理终端为前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前述第二发送模块930可以用于向前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前述第一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在前述第一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使前述第一代理终端向前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前述第二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二发送模块930还可以用于在前述第一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前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前述第二子请求。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于代理终端的请求处理装置的框图。如图10所示,该装置1000包括第二接收模块1010、第七确定模块1020、第三发送模块1030、第八确定模块1040、第九确定模块1050以及第三执行模块1060。
第二接收模块1010,用于接收指定终端发送的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二接收模块101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5描述的操作S510,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确定模块1020,用于基于处理请求,确定是否存在第二代理终端,其中,第一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第二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第二代理终端为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可选地,第七确定模块102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5描述的操作S520,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发送模块1030,用于若存在第二代理终端,则向第二代理终端发送第二子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三发送模块103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5描述的操作S530,在此不再赘述。
第八确定模块1040,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可选地,第八确定模块104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5描述的操作S540,在此不再赘述。
第九确定模块1050,用于若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则将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可选地,第九确定模块105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5描述的操作S550,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执行模块1060,用于将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将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和第二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指定终端。可选地,第三执行模块1060例如可以用于执行图5描述的操作S560,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八确定模块1040可以用于在前述第二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八确定模块1040可以用于在前述第二子请求和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在前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前述重新发送条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前述第八确定模块1040还可以用于若不存在前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将前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前述指定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装置部分实施例中各模块的实施方式、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现的功能、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分别与方法部分实施例中各对应的步骤的实施方式、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现的功能、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相同或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模块、子模块中的任意多个、或其中任意多个的至少部分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中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模块、子模块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可以被拆分成多个模块来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模块、子模块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硬件电路,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NGA)、可编程逻辑阵列(NLA)、片上系统、基板上的系统、封装上的系统、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可以通过对电路进行集成或封装的任何其他的合理方式的硬件或固件来实现,或以软件、硬件以及固件三种实现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以其中任意几种的适当组合来实现。或者,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模块、子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计算机程序模块,当该计算机程序模块被运行时,可以执行相应的功能。
例如,第一确定模块810、第一发送模块820、第二确定模块830、第三确定模块840以及第一执行模块850,第一接收模块910、第四确定模块920、第二发送模块930、第五确定模块940、第六确定模块950以及第二执行模块960、第二接收模块1010、第七确定模块1020、第三发送模块1030、第八确定模块1040、第九确定模块1050以及第三执行模块1060可以合并在一个模块中实现,或者其中的任意一个模块可以被拆分成多个模块。或者,这些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模块的至少部分功能可以与其他模块的至少部分功能相结合,并在一个模块中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确定模块810、第一发送模块820、第二确定模块830、第三确定模块840以及第一执行模块850,第一接收模块910、第四确定模块920、第二发送模块930、第五确定模块940、第六确定模块950以及第二执行模块960、第二接收模块1010、第七确定模块1020、第三发送模块1030、第八确定模块1040、第九确定模块1050以及第三执行模块106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硬件电路,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NGA)、可编程逻辑阵列(NLA)、片上系统、基板上的系统、封装上的系统、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可以通过对电路进行集成或封装的任何其他的合理方式等硬件或固件来实现,或以软件、硬件以及固件三种实现方式中任意一种或以其中任意几种的适当组合来实现。或者,第一确定模块810、第一发送模块820、第二确定模块830、第三确定模块840以及第一执行模块850,第一接收模块910、第四确定模块920、第二发送模块930、第五确定模块940、第六确定模块950以及第二执行模块960、第二接收模块1010、第七确定模块1020、第三发送模块1030、第八确定模块1040、第九确定模块1050以及第三执行模块106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至少被部分地实现为计算机程序模块,当该计算机程序模块被运行时,可以执行相应的功能。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适于实现上文描述的请求处理方法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产品的示意图。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请求处理方法中的前述各项操作(或步骤),例如,电子设备可以执行如图3中所示的操作S310~操作S350。电子设备也可以执行如图4中所示的操作S410~操作S460。电子设备还可以执行如图5中所示的操作S510~操作S560。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系统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N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如图11所示,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请求处理的程序产品11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发明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系统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系统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A)或广域网(WAA)一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适于实现上文描述的请求处理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图12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200包括处理器12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2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12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2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处理器1201例如可以包括通用微处理器(例如CNU)、指令集处理器和/或相关芯片组和/或专用微处理器(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等。处理器1201还可以包括用于缓存用途的板载存储器。处理器1201可以包括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不同动作的单一处理单元或者是多个处理单元。
在RAM 1203中,存储有电子设备12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器1201、ROM 1202以及RAM 1203通过总线1204彼此相连。处理器1201通过执行ROM 1202和/或RAM1203中的程序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各种操作。需要注意,所述程序也可以存储在除ROM 1202和RAM 1203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处理器1201也可以通过执行存储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中的程序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图3中所示的操作S310~操作S350。电子设备也可以执行如图4中所示的操作S410~操作S460。电子设备还可以执行如图5中所示的操作S510~操作S56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电子设备12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I/O)接口1205,输入/输出(I/O)接口1205也连接至总线1204。系统1200还可以包括连接至I/O接口1205的以下部件中的一项或多项: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2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12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1208;以及包括诸如LAA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209。通信部分12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2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205。可拆卸介质12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2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1208。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2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12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描述的系统、设备、装置、模块、单元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模块来实现。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装置/系统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装置/系统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请求处理方法,包括图3中所示的操作S310~操作S350。电子设备也可以执行如图4中所示的操作S410~操作S460。电子设备还可以执行如图5中所示的操作S510~操作S560。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NROM或闪存)、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上文描述的ROM 1202和/或RAM 1203和/或ROM 1202和RAM 1203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即使这样的组合或结合没有明确记载于本公开中。特别地,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和教导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可以进行多种组合和/或结合。所有这些组合和/或结合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标,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请求处理方法,应用于客户端,包括:
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所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
向所述指定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
若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
将所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所述指定终端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与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
其中,所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
在所述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
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
其中,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所述指定终端发送所述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基于所述请求的请求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其中,所述请求属性包括请求方式、请求内容以及请求时效中的至少一个属性;
基于所述指定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基于所述代理终端的终端属性,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其中,所述终端属性包括设备参数、运行状态以及可用数量中的至少一个属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
在所述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失败,且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
4.一种请求处理方法,应用于指定终端,包括:
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与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所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
基于所述请求,确定用于处理所述请求的代理终端;
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
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
若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
将所述新的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所述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所述处理结果向所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与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
其中,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所述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所述处理结果向所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包括:
在所述处理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此时指定终端应继续向代理终端发信息以获取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所述处理结果向所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
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己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此时指定终端终止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所述处理请求,无法获取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
在所述处理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发送失败,且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
在所述处理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
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所述处理请求。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代理终端包括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的第一代理终端和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的第二代理终端,所述第二代理终端为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所述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包括:
向所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所述第一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在所述第一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代理终端向所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与所述指定终端向所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发送失败,且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所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子请求。
10.一种请求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一代理终端,包括:
接收指定终端发送的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与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与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所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
基于所述处理请求,确定是否存在第二代理终端,其中,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终端为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
若存在所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向所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与所述指定终端向所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
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
若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
将所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将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和所述第二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所述指定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
在所述第二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发送失败,且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未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
在所述第二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
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不存在所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将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所述指定终端。
14.一种请求处理装置,应用于客户端,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响应于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确定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所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指定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若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将所述新的请求重试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使所述指定终端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所述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以获得响应结果,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与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
其中,所述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包括:
在所述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和/或
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
其中,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已被耗尽的情况下,终止向所述指定终端发送所述请求。
15.一种请求处理装置,应用于指定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与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所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请求,确定用于处理所述请求的代理终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处理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
第六确定模块,用于若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将所述新的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所述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所述处理结果向所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与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
其中,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接收所述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所述处理结果向所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包括:
在所述处理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发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此时指定终端应继续向代理终端发信息以获取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并基于所述处理结果向所述客户端返回响应结果;
在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己被耗尽的情况下,确定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此时指定终端终止向所述代理终端发送所述处理请求,无法获取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
16.一种请求处理装置,应用于第一代理终端,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指定终端发送的处理请求和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与指定终端向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一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与客户端向指定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次数为允许所述客户端的请求重试次数、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以及允许所述指定终端的代理终端的请求重试次数的总和;
第七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处理请求,确定是否存在第二代理终端,其中,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一子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终端用于处理第二子请求,所述第二代理终端为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的下级终端;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二代理终端,则向所述第二代理终端发送所述第二子请求和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其中,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为全局请求重试第二剩余次数与所述指定终端向所述第一代理终端发送请求实际消耗的请求重试次数的差值;
第八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是否满足重新发送条件;
第九确定模块,用于若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则将所述全局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减一确定为新的请求重试次数;
第三执行模块,用于将所述新的请求重试第三剩余次数作为全局请求重试次数重复执行发送步骤和确定步骤,直到不满足所述重新发送条件为止,以将所述第一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和所述第二代理终端的处理结果返回所述指定终端。
1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其中,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931574.6A 2020-09-08 2020-09-08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Active CN1120875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1574.6A CN112087510B (zh) 2020-09-08 2020-09-08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31574.6A CN112087510B (zh) 2020-09-08 2020-09-08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7510A CN112087510A (zh) 2020-12-15
CN112087510B true CN112087510B (zh) 2022-10-28

Family

ID=73732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31574.6A Active CN112087510B (zh) 2020-09-08 2020-09-08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8751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763A (zh) * 2004-06-25 2005-12-28 株式会社卡西欧日立移动通信 无线通信终端和通信方法
CN101895846A (zh) * 2010-07-23 2010-1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短消息重试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370903A (zh) * 2010-11-17 2013-10-23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冗余服务器配置中的客户端恢复策略的方法和系统
CN109639666A (zh) * 2018-12-07 2019-04-16 国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象数据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929202A (zh) * 2018-09-20 2020-03-27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请求失败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1258776A (zh) * 2020-01-09 2020-06-09 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远程调用的容灾方法及设备
CN111429256A (zh) * 2020-03-19 2020-07-17 重庆富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控判断过程中的界面展示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7635B (zh) * 2015-09-18 2020-10-09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作业的操作重试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763A (zh) * 2004-06-25 2005-12-28 株式会社卡西欧日立移动通信 无线通信终端和通信方法
CN101895846A (zh) * 2010-07-23 2010-11-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自适应短消息重试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370903A (zh) * 2010-11-17 2013-10-23 阿尔卡特朗讯 用于冗余服务器配置中的客户端恢复策略的方法和系统
CN110929202A (zh) * 2018-09-20 2020-03-27 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 页面请求失败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09639666A (zh) * 2018-12-07 2019-04-16 国能日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气象数据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1258776A (zh) * 2020-01-09 2020-06-09 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远程调用的容灾方法及设备
CN111429256A (zh) * 2020-03-19 2020-07-17 重庆富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控判断过程中的界面展示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87510A (zh) 2020-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70625B2 (en) Server connection capacity management
EP386326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loud-based data validation
US774316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delaying connection acceptance to support connection request processing at layer-7
KR20000057718A (ko) 자각-개시 푸시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9729040B (zh) 协议的选择的方法、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833251B (zh) 用于控制网络互联的方法和装置
US10609155B2 (en) Scalable self-healing architecture for client-server operations in transient connectivity conditions
US11463549B2 (en) Facilitating inter-proxy communication via an existing protocol
CN111726401B (zh) 一种文件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2087510B (zh)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US9021109B1 (en) Controlling requests through message headers
CN11376586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029671A1 (zh) 一种直连通信的方法、amf、接入网功能实体及终端
CN112714420B (zh) wifi热点提供设备的网络访问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055083B (zh)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US11070615B2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transaction negotiation
CN110764932A (zh) 数据处理方法、系统、介质和计算设备
US7325070B1 (en) Sub-application layer data transfer in a network comprising a layered architecture
CN114448703B (zh)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78504B (zh) 一种发布方法、发布系统及路由装置
CN115174588B (zh) 带宽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2162868B (zh) 应用于集群处理的数据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TWI755005B (zh) 基於改進的rest協議的測試方法、用戶端、伺服器及介質
CN113179211B (zh) 用于路由和用于建立通信连接的方法、装置
CN117082653A (zh) 基于重发机制的网络通信优化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1

Address after: 100140, 55, Fuxing Avenue,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Applicant after: ICB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071700 unit 111, 1st floor, building C, enterprise office area, xiong'an Civic Service Center, Rongcheng County, xiong'an District, China (Hebei) pilot Free Trade Zone, Hebe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ICBC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