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46683A -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 Google Patents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46683A
CN112046683A CN202011018020.3A CN202011018020A CN112046683A CN 112046683 A CN112046683 A CN 112046683A CN 202011018020 A CN202011018020 A CN 202011018020A CN 112046683 A CN112046683 A CN 112046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uoy
instrument
offshore buoy
high st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180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奕蒙
王磊
林俊
范光伟
赵旭升
邢方亮
陈俊
郭泽斌
张兵
王天奕
丘瑾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Original Assignee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filed Critical Pearl River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WRC
Priority to CN2020110180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466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2046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466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2/00Bu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2/00Buoys
    • B63B22/18Buoys having means to control attitude or position, e.g. reaction surfaces or teth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洋环境监测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包括浮体和上层支架,所述浮体包括核心浮力区域和抗冲击区域,所述抗冲击区域设于所述核心浮力区域的周边外侧;所述上层支架设于所述浮体上方,所述上层支架包括穿透性的支架主体、仪器舱和缓冲圈,所述仪器舱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缓冲圈环绕所述仪器舱设置。通过设置于浮体上方的穿透性的支架主体,使得支架主体承受风浪冲击时的受力面积小,从而其抗风浪能力较强;通过设置环绕于仪器舱设置的缓冲圈,使得浮标上搭载的仪器设备可得到有效的防碰撞保护,从而整体上的稳定性、防护性能都有较大提升。

Description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海洋环境监测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背景技术
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里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医药资源、水产资源等,同时海洋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沿海和近海海域通常设置有许多大型的海洋浮标体,在这些海洋浮标体中,常常搭载着大量的贵重仪器、设备,以进行水质、水文和气象等的监测,如果有外界物体碰撞了这些海洋浮标体,发生了事故,则容易造成很大的损失。
现有技术中只是在浮标主体上设置防护装置,而对仪器舱缺乏足够的保护,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容易因撞击而造成监测仪器的损坏,而且现有浮标的主体结构往往是实心的,直接承受风浪的冲击,其抗风浪能力较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海上浮标抗风浪能力较弱、仪器舱缺乏足够保护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包括:
浮体,所述浮体包括核心浮力区域和抗冲击区域,所述抗冲击区域设于所述核心浮力区域的周边外侧;
上层支架,所述上层支架设于所述浮体上方,所述上层支架包括穿透性的支架主体、仪器舱和缓冲圈,所述仪器舱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缓冲圈环绕所述仪器舱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圈包括内缓冲圈和外缓冲圈,所述内缓冲圈连接于所述仪器舱的顶部,所述内缓冲圈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弹性件,所述外缓冲圈通过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内缓冲圈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内缓冲圈和所述外缓冲圈均为圆形,所述内缓冲圈的直径小于所述外缓冲圈的直径,所述弹性件为刚性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包括至少三根侧杆、至少三根下底杆和至少三根上顶杆,所述至少三根下底杆在下底面围合,所述至少三根上顶杆在上顶面围合;所述侧杆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顶杆,所述侧杆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下底杆;所述上顶杆的长度小于所述下底杆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上顶杆是所述仪器舱底面的一部分,所述侧杆上安装有侧立的太阳能板。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还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均位于所述上顶杆和所述下底杆之间,所述上框架、所述下框架和所述侧杆围成开放空间,所述开放空间用于安置剖面升降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核心浮力区域的中间具有中央通孔,便于将搭载的仪器伸入到海水当中。
进一步的,所述浮体底部边缘形成有倾斜面。
进一步的,所述海上浮标还包括底部支撑架,所述底部支撑架设于所述浮体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浮体。
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支撑架呈长方体形状布置,所述底部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具有通孔或螺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通过设置于浮体上方的穿透性的支架主体,使得支架主体承受风浪冲击时的受力面积小,从而其抗风浪能力较强;通过设置环绕于仪器舱设置的缓冲圈,使得浮标上搭载的仪器设备可得到有效的防碰撞保护,从而整体上的稳定性、防护性能都有较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的上层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的浮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的底部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的剖面升降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浮体100,核心浮力区域110,抗冲击区域120,中央通孔130,凹槽140,倾斜面150;
上层支架200;支架主体210,下底杆211,上顶杆212,侧杆213,上框架214,下框架215,太阳能板216,把手217;仪器舱220;缓冲圈230,外缓冲圈231,内缓冲圈232,刚性弹簧233;
底部支撑架300;长杆310,短杆320,长辐条330,连接头340;剖面升降系统4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参见图1,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包括:
浮体100,浮体100包括核心浮力区域110和抗冲击区域120,抗冲击区域120设于核心浮力区域110的周边外侧;
上层支架200,上层支架200设于浮体100上方,上层支架200包括穿透性的支架主体210、仪器舱220和缓冲圈230,仪器舱220设于支架主体210上,缓冲圈230环绕所述仪器舱220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通过设置于浮体100上方的穿透性的支架主体210,使得支架主体210承受风浪冲击时的受力面积小,从而其抗风浪能力较强;通过设置环绕于仪器舱220设置的缓冲圈230,使得浮标上搭载的仪器设备可得到有效的防碰撞保护,从而整体上的稳定性、防护性能都有较大提升。
参见图2,缓冲圈230包括内缓冲圈232和外缓冲圈231,相比单个缓冲圈环绕仪器舱220进行保护而言,明显提升其防碰撞的防护能力。内缓冲圈232和外缓冲圈231均为圆形,内缓冲圈232的直径小于外缓冲圈231的直径。内缓冲圈232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弹性件,外缓冲圈231通过弹性件连接于内缓冲圈232的外侧,该弹性件可以是刚性弹簧233,刚性弹簧233具有较强的刚性,用来在水平方向上支撑住外缓冲圈231,同时外缓冲圈231在水平方向受力时,刚性弹簧233还会发生形变,具有缓冲作用。当外部物体碰撞海上浮标的上半部分时,首先碰到的就是外缓冲圈231,被碰撞一侧的刚性弹簧233被挤压,从而外缓冲圈231不容易被撞坏。
外缓冲圈231可由刚性材料制成,也可在刚性材料制成的外缓冲圈231上包裹一层橡胶垫,使得外缓冲圈231具有更好的防碰撞性能。或者外缓冲圈231采用橡胶圈,这样外缓冲圈231仍具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具备较好的防碰撞性能。
外缓冲圈231的下方也可设置多个弹性构件,例如刚性弹簧,对外缓冲圈231加以支撑,弹性构件的一端连接在外缓冲圈231上,另一端连接在支架主体210上。这样外缓冲区分别受到水平方向的弹性件和倾斜的弹性构件的支撑,形成可自动调节的稳定的三角支撑,即使被碰撞一下,也可快速回复到原先状态,防护性能大大加强。
内缓冲圈232可由刚性材料制成,也可在刚性材料制成的外缓冲圈231上包裹一层橡胶垫,内缓冲圈232环绕仪器舱220设置,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好仪器舱220内的仪器、设备。内缓冲圈232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仪器舱220的顶部,这样的话既可以防护好仪器舱220,使得来自上方的碰撞都不会首先碰到仪器舱220,同时仪器舱220的顶部和缓冲圈230形成了顶部设备平台,方便安置相关设备,例如警示灯、天线、风速测量仪等。海上浮标通过天线可以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使得用户可以远距离获取第一手的监测数据,可对海上浮标所搭载的仪器进行有关操作,例如将监测仪器伸入到海水某一深度,或者将监测仪器从海水中提升上来。风速测量仪可用于测量海面上风速,用户可获得第一手的气象信息,防范海上风暴对出海人产生的风险。
内缓冲圈232也可通过弹性件,如刚性弹簧,连接在仪器舱220的周边,使得内缓冲圈232的缓冲、防碰撞性能变强。内缓冲圈232的下方也可设置多个弹性构件,如刚性弹簧,对内缓冲圈232加以支撑,弹性构件的一端连接在内缓冲圈232上,另一端连接在支架主体210或仪器舱220上。这样内缓冲区分别受到水平方向的弹性件和倾斜的弹性构件的支撑,形成可自动调节的稳定的三角支撑,即使被碰撞一下,也可快速回复到原先状态,防护性能大大加强。
内缓冲圈232既可以连接在仪器舱220的顶部,也可以连接在仪器舱220的中部,甚至连接在仪器舱220的底部,防护好来自水平方向外部物体的碰撞。
支架主体210是杆状物连接的主体结构,海水冲击支架主体210时,海水直接穿过杆状物中间的大片空隙,由于杆状物的受力面积小,因此支架主体210具有较好的抗风浪性能。
为了让支架主体21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支架主体210包括至少三根侧杆213、至少三根下底杆211和至少三根上顶杆212,下底杆211在下底面围合,上顶杆212在上顶面围合。三根下底杆211可围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四根下底杆211可围成矩形结构,五根下底杆211可围成五边形结构,等等。侧杆213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顶杆212的端部,侧杆213的下端固定连接在下底杆211的端部,上顶杆212、下底杆211、侧杆213之间可焊接成支架主体210,也可通过螺钉连接成支架主体210。优选的,支架主体210包括4根上顶杆212、4根下底杆211和4根侧杆213,4根上顶杆212头尾相连焊接成一个正方形,4根下底杆211头尾相连焊接成一个正方形,上下两个正方形的角分别通过4根侧杆213焊接,形成了支架主体210。
在上顶杆212与下底杆211之间除了侧杆213连接外,还可以设置辐条以增强支架主体210的稳定性,例如辐条的上端焊接在上顶杆212的中部,辐条的下端焊接在下底杆211的中部,使得支架主体210的稳定性增强。上顶杆212的长度小于下底杆211,使得支架主体210形成稳定的塔状结构,稳定性较好。
支架主体210的上顶杆212可作为仪器舱220底面的一部分,即支架主体210的上顶杆212同时也做为仪器舱220底的边缘,既实现固定仪器舱220底的功能,也实现搭建支架主体210,稳定支架主体210结构的效用。
或者,仪器舱220可通过焊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在支架主体210的上顶杆212所围成的顶部,保证仪器舱220的稳定。
仪器舱220包括舱体和舱门,舱门铰接于舱体上,舱门上具有锁紧装置。舱门上的锁紧装置可采用磁吸附、卡扣、机械锁等的方式,例如,在舱体和舱门的上方内侧设置两根可伸缩杆,可伸缩杆上套设有弹簧,在舱门及舱体的下方设置有内置的锁紧开关,当按压舱门时,锁紧开关打开,舱门在可伸缩杆的弹簧作用下弹开;当再次将舱门按压下去后,锁紧开关自动扣合,舱门自动关闭,如此可方便地开关舱门。或者在舱门和舱体上分别设置有磁吸附部件,舱门上磁吸附部件通过旋钮旋转时,可与舱体上的磁吸附部件形成异性相吸、或同性相斥的布置,当形成同性相斥的布置时,舱门自动弹开;当形成异性相吸的布置时,舱门被牢牢地锁上。
仪器舱220的舱门和舱体之间包括有密封胶条,仪器舱220内可形成防水的密闭空间,仪器舱220内的空间用于安置相关的仪器、设备,例如蓄电池、控制电路板等,把所搭载的仪器、设备保护起来,防止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监测仪器受损、不能工作。
支架主体210还包括上框架214和下框架215,上框架214和下框架215均位于上顶杆212和下底杆211之间,上框架214、下框架215和侧杆213围成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用于安置剖面升降系统400。剖面升降系统400用于将所需监测仪器伸入到海水当中一定深度,以及将监测仪器从海水当中提上来。
用于海上浮标的剖面升降系统400包括卷线滚筒、排线器、压线器、外部框架、线缆张紧装置、仪器栏、仪器栏固定装置、和用于驱动卷线滚筒转动的电机。卷线滚筒用于收拢或放出线缆,仪器栏用于安置用在海水中的监测仪器,仪器栏固定装置用于将仪器栏提升上来固定位置,避免仪器栏大幅摆动。卷线滚筒与排线器之间通过链条及链轮传动,这样两者的运动只需一个驱动电机,而且两者可以相距较大距离,方便布置。
线缆张紧装置设置于外部框架的顶部,线缆张紧装置包括拉力弹簧和滑轮,用于让线缆始终保持紧绷状态,防止线缆卡死。排线器包括排线架、往复丝杆、限位轴和底座,往复丝杆的两端设置在底座上,限位轴与往复丝杆平行布置,限位轴的两端可设置在底座上,或者可设置在固定线缆排线结构的外部框架上;排线架的一端套设在往复丝杆和限位轴上,排线架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引导线缆的滑轮。
从仪器栏这端开始,线缆依次通过线缆张紧装置的滑轮、排线器的滑轮、压线器的套筒、卷线滚筒的外部、卷线滚筒的内部;在卷线滚筒的内部,具有良好的防水措施,线缆可与导电滑环电连接,再连接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电路上。在海上复杂的环境当中,海上浮标所搭载的监测仪器可伸入到海水中一定深度,并可从海水中提升上来,在线缆张紧装置、排线器、压线器的作用下,在海上浮标受海浪影响摇摆的过程中,线缆无论是在静止状态、下降状态或者提升状态,都可以保持紧绷有序地排布,不易发生偏移、卡死,保障海上浮标高稳定性地运作、监测海洋有关信息。
海上浮标上线缆的外表面可设置有刻度,以便于实时、清楚地知道监测仪器被下降至海面下多深,想对海面下多深的环境进行监测,就相应下放多少米长的线缆,比较简便。
驱动卷线滚筒转动的电机可以是步进电机,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可以精确控制监测仪器的下降距离,例如,可预先设计好传动比,设计好步进电机转一圈,对应监测仪器下降多少,这样就可以实现智能化地控制仪器被下降到海面下多深。智能化地控制也可以采用搜索表格的方式进行,采用实地验证的方式,监测仪器每下降一米,步进电机转过多少圈,对应建立搜索表格,这样的话,想让仪器下降多少米,就通过软件去搜索表格找到对应步进电机需转过多少圈,控制步进电机按搜索表格所列的圈数转动,即可实现智能化地控制仪器下降至海面下的位置。再通过无线电信号的发送及接收,可实现远程地控制海上浮标搭载的监测仪器在海面下的深度。
支架主体210的侧杆213上活动连接有太阳能板216,为海上浮标所搭载的仪器供电。太阳能板216具有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太阳能板216可分别通过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与侧杆213转动连接,此时太阳能板216还可用作支架主体210的上部舱门,在海上浮标的运输过程中或者其他有需要的情形下,太阳能板216作为上部舱门可关闭。在其工作状态,太阳能板216打开到一定位置后锁紧,容易接收到光照,以便为仪器、设备供电。
或者,太阳能板216可通过上连接部与侧杆213转动连接;通过下连接部与下框架215转动连接,该转动连接的位置与侧杆213相隔一定的距离。在关闭状态,太阳能板216作为上部舱门使用;在打开到最大时,太阳能板216的背面被侧杆213抵住,这样上连接部、下连接部和侧杆213形成的三角区域为太阳能板216提供稳定的支撑,有利于太阳能稳定的张开。
在侧杆213上还可包括把手217,既有利于支架主体210的安装、搬运,同时也为太阳能板216在打开状态时提供支撑。在支架主体210上具有太阳能板216的锁紧装置,例如,当太阳能板216打开状态时,太阳能板216背面被弹簧拉住,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架主体210上。
参见图3,海上浮标的浮体100主要为海上浮标提供浮力,浮体100大体上呈圆柱形,浮体100包括核心浮力区域110和抗冲击区域120,核心浮力区域110主要位于浮体100的中部,抗冲击区域120设于核心浮力区域110的周边外侧。当浮体100受到外部物体碰撞时,首先碰到的是抗冲击区域120,抗冲击区域120为浮体100提供了保护。在浮体100的中心区域具有中央通孔130,通过该中央通孔130可将相关仪器伸入到海水当中一定深度或从海水当中提上来,例如流速仪等,以便获得水文数据;而且,海水冲击到海水浮标时,海水穿过支架主体210后可从中央通孔130流回到大海当中。核心浮力区域110可由金属、塑料等材料形成一定的封闭空腔,为浮体100提供足够的浮力。核心浮力区域110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凹槽140,该凹槽140中可配重,提升海上浮标的稳定性。抗冲击区域120可由密度较小的泡沫、橡胶等材料制成,一方面可提供浮力,另一方面对浮体100提供保护,即使抗冲击区域120受损,也没有形成空腔存储海水,这样保证浮体100即使部分受损,也能正常工作。
在圆柱形浮体100的底部边缘形成有倾斜面150,例如,将圆柱形浮体100底部环切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倾斜面150的倾斜角度为45°,由于绕柱环流现象,可使得纵横向的冲击力转化为向上的升沉力,提高浮体100稳定性。
参见图4,海上浮标还包括底部支撑架300,底部支撑架300设于浮体100的下方,用于支撑浮体100。底部支撑架300可通过螺钉固定在浮体100的底部。底部支撑架300呈长方体形状布置,底部支撑架300采用多根杆状物相互连接形成,例如采用金属杆及辐条焊接而成,使得底部支撑件受到海水冲击时,受力面积较小,提高海上浮标的稳定性。
底部支撑架300的底部可由4根长杆310,例如钢筋,首尾相连焊接成正方形,底部支撑架300的顶部可由4根长杆310首尾相连焊接成正方形,底部支撑架300的底部正方形和顶部正方形通过短杆320连接成一体。顶部的正方形每条边上都焊接有2根相对布置的长辐条330,相当于在顶部的正方形上形成井字性框架,井字形框架中间的口子对应于浮体100中心区域的中央通孔130,以便需伸入海水的监测仪器通过,长辐条330上具有通孔或螺孔,可用螺钉将底部支撑架300连接到浮体100的底部,便于维修和安装。
底部支撑架300的底部正方形上设置有连接头340,连接头340上具有通孔或螺纹孔,便于将多个底部支撑架300连接在一起,例如将2个海上浮标通过底部支撑件的连接头340连接在一起,放置不同的仪器,同时获取不同监测数据。或者可用绳索穿过底部支撑架300连接头340的通孔,将海上浮标从海上某一位置拖拽到另一位置进行监测,而不需要费力地搬运,甚至在拖拽海上浮标的过程中,其搭载的仪器、设备还在工作,可获得实时的水文变化的数据,非常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上浮标包括:
浮体,所述浮体包括核心浮力区域和抗冲击区域,所述抗冲击区域设于所述核心浮力区域的周边外侧;
上层支架,所述上层支架设于所述浮体上方,所述上层支架包括穿透性的支架主体、仪器舱和缓冲圈,所述仪器舱设于所述支架主体上,所述缓冲圈环绕所述仪器舱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圈包括内缓冲圈和外缓冲圈,所述内缓冲圈连接于所述仪器舱的顶部,所述内缓冲圈的外侧设置有多个弹性件,所述外缓冲圈通过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内缓冲圈的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缓冲圈和所述外缓冲圈均为圆形,所述内缓冲圈的直径小于所述外缓冲圈的直径,所述弹性件为刚性弹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包括至少三根侧杆、至少三根下底杆和至少三根上顶杆,所述至少三根下底杆在下底面围合,所述至少三根上顶杆在上顶面围合;所述侧杆的上端连接于所述上顶杆,所述侧杆的下端连接于所述下底杆;所述上顶杆的长度小于所述下底杆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顶杆是所述仪器舱底面的一部分,所述侧杆上安装有侧立的太阳能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还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均位于所述上顶杆和所述下底杆之间,所述上框架、所述下框架和所述侧杆围成开放空间,所述开放空间用于安置剖面升降系统。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浮力区域的中间具有中央通孔,便于将搭载的仪器伸入到海水当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底部边缘形成有倾斜面。
9.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海上浮标还包括底部支撑架,所述底部支撑架设于所述浮体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浮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架呈长方体形状布置,所述底部支撑架的底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上具有通孔或螺纹孔。
CN202011018020.3A 2020-09-24 2020-09-24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Pending CN1120466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8020.3A CN112046683A (zh) 2020-09-24 2020-09-24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18020.3A CN112046683A (zh) 2020-09-24 2020-09-24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46683A true CN112046683A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03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18020.3A Pending CN112046683A (zh) 2020-09-24 2020-09-24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4668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2120A (zh) * 2021-08-30 2021-10-29 江苏海洋大学 一种海洋水文气象综合监测浮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2120A (zh) * 2021-08-30 2021-10-29 江苏海洋大学 一种海洋水文气象综合监测浮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67685B1 (ko) 해양 관측용 부이
US7874886B2 (en) Communication float
CN105799868B (zh) 一种波浪能自供电定位式可升降生态浮标
US20080223278A1 (en) Autonomous, multipurpose floating platform for environmental and oceanographic monitoring
US10611437B2 (en) Articulating moored profiler system
CN108583788A (zh) 用于海洋科学试验和实时剖面观测的三锚式浮标及方法
GB2529210A (en) Improved wave energy converter
CA1067758A (en) Marine buoy
CN209467298U (zh) 一种玻璃钢海洋浮标
CN112046683A (zh)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CN214930445U (zh) 一种基于海洋站的海洋环境观测装置
US20020178989A1 (en) Telescoping spar platform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CN201006757Y (zh) 舰船失事定位浮标
CN116812077B (zh) 一种海上数据回传用的信标装置及其方法
CN212473823U (zh) 高稳定性的海上浮标
CN112067047A (zh) 一种具有触发机构的水文监测装置
KR101475700B1 (ko) 수중 암반 고정용 해양관측장비 프레임
CN214823932U (zh) 一种水文水资源勘测浮标
CN208264504U (zh) 一种用于海洋科学试验和实时剖面观测的三锚式浮标
KR101824733B1 (ko) 해양부표
CN212160663U (zh) 脐带缆动力学模型验证系统
CN109131751B (zh) 海洋工程用海岸线暗礁提醒装置
CN105059501A (zh) 通用外顶置熔断式深海单舱仪回收脱钩装置
CN211928158U (zh) 一种超短基线声学定位系统安装装置
CN113176621B (zh) 一种海洋上层水汽浓度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