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19305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19305A
CN112019305A CN201910450490.8A CN201910450490A CN112019305A CN 112019305 A CN112019305 A CN 112019305A CN 201910450490 A CN201910450490 A CN 201910450490A CN 112019305 A CN112019305 A CN 1120193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node
sent
messages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504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19305B (zh
Inventor
陈东杰
王�华
谢玖实
揭鸿
李国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5049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193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193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93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193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193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L1/1678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where the control information is for timing, e.g. time stam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网络服务器在不同时刻通过基站向同一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由此,在实现数据重传的同时,可以减小数据重传时的数据传输成本。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LoRaWAN是一种低功耗广域物联网解决方案,是由LoRa联盟推出的一个基于开源的MAC层协议的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标准。这一技术可以为电池供电的无线设备提供一个低功耗、可扩展的长距离无线网络。
在LoRaWAN中,数据包可能因为信号衰减或者干扰或者数据包碰撞导致丢失,为了提供一种可靠的传输服务,网络服务器(Network Server,简称NS)需要支持数据重传机制。但是在LoRaWAN中,下行的代价是比较高的,以工作在ClassA模式或ClassB模式下的节点为例,NS只能在指定的接收窗口内下发数据,并且节点的响应时间是不确定的。
因此,需要一种高效的数据重传机制,以节约下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案,使得能够在实现数据重传的同时,可以减小数据重传时的数据传输成本。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网络服务器在不同时刻通过基站向同一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为第二消息设定第二超时时刻。
可选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刻与第一超时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一预定阈值,并且/或者第一消息的发送时刻与第一超时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二预定阈值,第二预定阈值大于第一预定阈值。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在第一超时时刻之前的第一时刻接收到节点通过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检测上行报文中是否存在针对第一消息的应答;将在第一时刻之前发送的且上行报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三消息;以及将第三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为第三消息设定第三超时时刻。
可选地,多个第一消息为多个不同类型的指令。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第一设备在不同时刻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将第二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响应于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判断是否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第五消息为在发送第四消息之前向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在判定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将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与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相同。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到达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针对第四消息和第五消息的应答的情况下,将第四消息和第五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并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该消息发送给节点。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设定模块,用于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网络服务器在不同时刻通过基站向同一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组装模块,用于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发送模块,用于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设定模块,用于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第一设备在不同时刻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组装模块,用于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发送模块,用于将第二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判断模块,用于响应于发送模块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判断当前是否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第五消息为在发送第四消息之前向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设定模块,用于在判断模块判定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将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与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相同。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组装模块,用于在到达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针对第四消息和第五消息的应答的情况下,将第四消息和第五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发送模块还用于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该消息发送给节点。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可执行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处理器执行如本公开第一个方面至第三个方面中任一个方面述及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可执行代码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处理器执行如本公开第一个方面至第三个方面中任一个方面述及的方法。
本公开通过为多个在不同时刻发送的需要应答(也即需要回复)的消息设定相同的超时时刻,并且在到达该超时时刻时,可以将未接收到应答的多个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进行发送。由此,在支持数据重传机制的同时,可以减小数据重传时的数据传输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超时时刻的设定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A至图3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数据重传过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方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方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公开提出,可以为多个在不同时刻发送的需要应答(也即需要回复)的消息设定相同的超时时刻,并且在到达该超时时刻时,可以将未接收到应答的多个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进行发送。由此,在支持数据重传机制的同时,可以减小数据重传时的数据传输成本。
本公开可以实现为一种基于LoRaWAN协议的数据传输方案。也即可以由LoRaWAN中的网络服务器(Network Server,简称NS)执行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案,使得NS在支持数据重传机制的同时,可以节约下行成本,提高空口利用率。
下面以应用于LoRaWAN中的NS为例,就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案进行示例性说明。应该知道,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案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数据传输场景。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虽然图1中示出的是网络服务器(NS)向节点(Node)发送数据,但是应该知道,根据LoRaWAN协议,NS与节点之间是通过基站实现通信的,并且NS向节点发送下行数据所使用的基站,与节点向NS发送上行数据所使用的基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参见图1,NS可以在多个不同时刻(图中示出的t1、t2…tm,m为大于1的整数)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消息(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一消息)。
NS可以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同一超时时刻tn(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一超时时刻)。
第一超时时刻与第一消息的发送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即重传间隔。具有相同超时时刻的多个第一消息的重传间隔是不同的。换言之,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同一超时时刻,也即对这多个第一消息的重传间隔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重传间隔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重传间隔过大则无法实现及时重传,重传间隔过小则容易增加不必要的重传,浪费网络传输性能。
为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第一超时时刻,以使得重传间隔处于一个合适的取值范围内。
作为示例,第一超时时刻可以被设定为,使得第一消息的发送时刻与第一超时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一预定阈值且小于第二预定阈值。其中,第二预定阈值大于第一预定阈值,第一预定阈值和第二预定阈值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对于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可以认为该第一消息已经丢失,需要向节点重新传送。
在本公开中,NS可以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二消息),并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该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对于工作在ClassA模式下的节点,节点只有在主动发送上行数据之后,才会开启两个接收窗口,即Rx1接收窗口和Rx2接收窗口。其中,Rx1接收窗口是指节点发送上行数据之后第一次开启的接收窗口,Rx2接收窗口是指节点发送上行数据之后第二次开启的接收窗口,也即在Rx1之后开启的接收窗口。例如,节点如果在Rx1接收窗口接收不到数据,会开启Rx2接收窗口。因此,在节点工作在ClassA模式的情况下,NS可以使用Rx1接收窗口和/或Rx2接收窗口,将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对于工作在ClassB模式下的节点,节点会在特定的时间打开多个接收窗口(即ClassB接收窗口),因此在节点工作在ClassB模式的情况下,NS可以使用ClassB接收窗口,将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对于工作在ClassC模式下的节点,节点的接收窗口除了在发送上行数据时关闭外,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因此在节点工作在ClassC模式的情况下,NS可以在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直接将合并后的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本公开提出的这种超时重传时的合并策略,可以快速将不同时刻发送的消息合并成一条消息进行重传,有效利用网络的空口资源,并且不限制等待响应过程中其他消息的下发,从而可以提高消息下行的实时性。并且对于工作在ClassA或ClassB模式下的节点来说,由于节点的接收窗口是在特定时间开启的,因此,本公开还可以大大降低NS的下行成本。
在将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后,可以为第二消息设定一个新的超时时刻(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二超时时刻)。
根据LoRaWAN协议,节点在接收到NS发送的需要回复的下行数据时,在下一次的上行数据中需要携带响应指令(也即针对下行数据的回复),而不能跨帧回复。如果NS接收到节点的上行数据中不包含之前发送的消息的回复,即可认为该消息已经丢失,需要重传。
因此,如果在第一超时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一时刻)接收到节点通过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可以检测上行报文中是否存在针对第一消息的应答。
对于在第一时刻之前发送的且上行报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应答的第一消息,可以认为其已经丢失。因此可以将在第一时刻之前发送的且上行报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新的消息(为了便于区分,可以称为第三消息),将第三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并且还可以为第三消息设定第三超时时刻。其中,可以使用Rx1接收窗口和/或Rx2接收窗口将第三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进一步,在根据接收到的上行报文来判断需要重传的第一消息时,还可以考虑NS与节点间的传输延迟,其中节点与基站间的传输延迟较小,因此NS与节点间的传输延迟主要是指NS与基站间的传输延迟。
也就是说,可以将位于第一时刻之前的第二时刻之前发送的且上行报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新的消息。其中,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和NS与基站间的传输延迟相关,例如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等于NS与基站间的传输延迟。其中此处述及的基站可以是指NS向节点发送下行数据时所使用的基站(也即下行基站)。
根据LoRaWAN的规定,NS在单条下行消息中只能包含单条同一类型的MAC指令(LinkADRReq除外)。因此,在NS向节点发送的第一消息是指令(如MAC指令)的情况下,所合并的第二消息中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类型的指令。也即在不同时刻发送的第一消息可以是指不同类型的指令。
可选地,在不同时刻发送的多个第一消息也可以包括相同类型的指令(如LinkADRReq),也即所合并的第二消息中可以包括多个相同类型的指令(如LinkADRReq指令)。
至此结合图1就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案的实现原理做了详细说明。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超时时刻的设定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图2所示的方法可以由NS执行。
参见图2,在步骤S210,通过基站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
第四消息可以是指由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简称AS)生成的要向节点发送的指令。
在步骤S220,响应于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判断是否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第五消息是在发送第四消息之前向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在判定不存在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可以执行步骤S240,为第四消息设定一超时时刻。
在判定存在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可以执行步骤S230,将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与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相同。
在判定存在多个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如果这多个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为同一时刻,则可以将该时刻设定为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
如果这多个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不尽相同,则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超时时刻来设定为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例如,可以将发送时刻与第四消息最接近的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
可选地,在将选定的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时,还可以判断为第四消息设定的超时时刻是否合理,如可以判断该超时时刻与第四消息的发送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否处于一个合理的取值范围内。其中合理的取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此处不再展开描述。
下面以NS向节点连续发送两个消息(即图3A至图3C中示出的消息A和消息B)为例,就NS实现数据重传的过程进行示例说明。
在LoRaWAN中,指令类型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的指令不应该互相干扰,NS在等待一些类型指令的响应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下发其他类型的指令,节点可能会在收到多条下行指令后统一回复。
也就是说,节点在接收到NS的下行指令时,可能不会立即回复,期间NS可以持续下发其他类型的指令,节点后续可以统一对所有指令一起回复。因此本方案的超时重传策略如图3A所示。
参见图3A,NS在t1时刻通过基站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消息A,并为消息A设定超时时刻t5。消息A可以是指A类型的指令。时刻t1与时刻t5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消息A的重传间隔。
在之后的t2时刻,NS可以继续通过基站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消息B。其中消息B可以是B类型的指令。
响应于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消息B,可以判断当前是否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消息。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发现NS正在等待消息A的响应,也即发现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消息A。因此可以将消息B的超时时刻设定为与消息A的超时时刻相同,也即为消息B也设定超时时刻t5。时刻t2与时刻t5之间的时间间隔即为消息B的重传间隔。
假设到达t5时刻后,NS既未接收到消息A的应答,也未接收到消息B的应答,那么NS可以将消息A和消息B组装为一条消息(也即一条数据包),并将组装后的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同时可以确定下一次超时重传的时刻。
如上文所述,节点在接收到NS的需要回复的下行数据时,在下一次的上行数据中,需要携带上响应指令,而不能跨帧回复。因此NS如果接收到终端的上行数据中不包含指令的响应时,即认为指令已经丢失,需要重传。因此快速重传策略如图3B、图3C所示。
参见图3B,如果在超时时刻t5之前的t3时刻,NS接收到节点通过基站发送的针对消息A和消息B的响应指令,则可以取消t5时刻的重传。
参见图3C,如果在超时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t3,NS接收到节点通过基站发送的上行数据,但其中仅包括针对一个消息的应答,例如上行数据中仅包括针对消息B的应答。那么NS会取消消息B的重传,同时立即在节点的ClassA模式的下行窗口中重传消息A,并重新计算消息A的下一次超时时刻为t6。
综上,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案主要分为超时重传策略和快速重传策略,利用本公开可以有效地对重传指令进行合并传输,在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的同时,可以提高下行指令的实时性和下行传输的有效性。
另外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案也可以适用于更为宽泛的需要进行数据重传的场景。例如,可以应用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数据重传。其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可以是多种类型的二者之间能够进行数据通信的设备。可以由第一设备执行如下操作以实现数据重传。
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第一设备在不同时刻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将第二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
由此,在为第一设备赋予数据重传机制的同时,可以减小数据重传时的传输成本。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方框图。
数据传输装置的功能模块可以由实现本发明原理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4所描述的功能模块可以组合起来或者划分成子模块,从而实现上述发明的原理。因此,本文的描述可以支持对本文描述的功能模块的任何可能的组合、或者划分、或者更进一步的限定。
下面就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具有的功能模块以及各功能模块可以执行的操作做简要说明,对于其中涉及的细节部分可以参见上文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4,数据传输装置400包括设定模块410、组装模块420以及发送模块430。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定模块410可以用于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第一设备在不同时刻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组装模块420可以用于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发送模块430可以用于将第二消息发送给第二设备。
以本公开应用于LoRaWAN中的NS执行的数据重传为例,数据传输装置400可以布置在网络服务器端。
设定模块410可以用于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多个第一消息为网络服务器在不同时刻通过基站向同一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组装模块420可以用于将到达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发送模块430可以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用于将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节点。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方框图。
数据传输装置的功能模块可以由实现本发明原理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图5所描述的功能模块可以组合起来或者划分成子模块,从而实现上述发明的原理。因此,本文的描述可以支持对本文描述的功能模块的任何可能的组合、或者划分、或者更进一步的限定。
下面就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具有的功能模块以及各功能模块可以执行的操作做简要说明,对于其中涉及的细节部分可以参见上文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5,数据传输装置500包括发送模块510、判断模块520以及设定模块530。
发送模块510用于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
判断模块520用于响应于发送模块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判断当前是否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第五消息为在发送第四消息之前向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设定模块530用于在判断模块判定存在未接收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将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与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相同。
可选地,数据传输装置500还包括组装模块540。组装模块540用于在到达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针对第四消息和第五消息的应答的情况下,将第四消息和第五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发送模块510还用于使用与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该消息发送给节点。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可用于实现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6,计算设备1000包括存储器1010和处理器1020。
处理器1020可以是一个多核的处理器,也可以包含多个处理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20可以包含一个通用的主处理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特殊的协处理器,例如图形处理器(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020可以使用定制的电路实现,例如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或者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s)。
存储器1010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存储单元,例如系统内存、只读存储器(ROM),和永久存储装置。其中,ROM可以存储处理器1020或者计算机的其他模块需要的静态数据或者指令。永久存储装置可以是可读写的存储装置。永久存储装置可以是即使计算机断电后也不会失去存储的指令和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永久性存储装置采用大容量存储装置(例如磁或光盘、闪存)作为永久存储装置。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永久性存储装置可以是可移除的存储设备(例如软盘、光驱)。系统内存可以是可读写存储设备或者易失性可读写存储设备,例如动态随机访问内存。系统内存可以存储一些或者所有处理器在运行时需要的指令和数据。此外,存储器1010可以包括任意计算机可读存储媒介的组合,包括各种类型的半导体存储芯片(DRAM,SRAM,SDRAM,闪存,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磁盘和/或光盘也可以采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010可以包括可读和/或写的可移除的存储设备,例如激光唱片(CD)、只读数字多功能光盘(例如DVD-ROM,双层DVD-ROM)、只读蓝光光盘、超密度光盘、闪存卡(例如SD卡、min SD卡、Micro-SD卡等等)、磁性软盘等等。计算机可读存储媒介不包含载波和通过无线或有线传输的瞬间电子信号。
存储器1010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可执行代码被处理器1020处理时,可以使处理器1020执行上文述及的数据传输方法。
上文中已经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执行本发明的上述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各步骤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指令。
或者,本发明还可以实施为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或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或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指令代码)被电子设备(或计算设备、服务器等)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法的各个步骤。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将明白的是,结合这里的公开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逻辑块、模块、电路和算法步骤可以被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两者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系统和方法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记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记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消息为网络服务器在不同时刻通过基站向同一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将到达所述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
使用与所述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所述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所述第二消息设定第二超时时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刻与所述第一超时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第一预定阈值,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消息的发送时刻与所述第一超时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二预定阈值,所述第二预定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定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于在所述第一超时时刻之前的第一时刻接收到所述节点通过基站发送的上行报文,检测所述上行报文中是否存在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应答;
将在所述第一时刻之前发送的且所述上行报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三消息;以及
将所述第三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节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为所述第三消息设定第三超时时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消息为多个不同类型的指令。
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消息为第一设备在不同时刻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将到达所述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
将所述第二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响应于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判断是否存在未接收到所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所述第五消息为在发送所述第四消息之前向所述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在判定存在未接收到所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与所述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到达所述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针对所述第四消息和所述第五消息的应答的情况下,将所述第四消息和所述第五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并使用与所述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该消息发送给所述节点。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定模块,用于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消息为网络服务器在不同时刻通过基站向同一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组装模块,用于将到达所述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
发送模块,用于使用与所述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所述第二消息通过基站发送给所述节点。
11.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定模块,用于为多个第一消息设定第一超时时刻,其中,所述多个第一消息为第一设备在不同时刻向第二设备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组装模块,用于将到达所述第一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应答的第一消息组装为一条第二消息;以及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消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1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
判断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发送模块向节点发送需要应答的第四消息,判断当前是否存在未接收到所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所述第五消息为在发送所述第四消息之前向所述节点发送的需要应答的消息;
设定模块,用于在所述判断模块判定存在未接收到所述节点发送的应答的第五消息的情况下,将所述第四消息的超时时刻设定为与所述第五消息的超时时刻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组装模块,用于在到达所述超时时刻后仍未接收到针对所述第四消息和所述第五消息的应答的情况下,将所述第四消息和所述第五消息组装为一条消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使用与所述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对应的接收窗口,将该消息发送给所述节点。
14.一种计算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非暂时性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可执行代码,当所述可执行代码被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450490.8A 2019-05-28 2019-05-28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20193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50490.8A CN112019305B (zh) 2019-05-28 2019-05-28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50490.8A CN112019305B (zh) 2019-05-28 2019-05-28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9305A true CN112019305A (zh) 2020-12-01
CN112019305B CN112019305B (zh) 2023-04-18

Family

ID=73500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50490.8A Active CN112019305B (zh) 2019-05-28 2019-05-28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19305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6962A (zh) * 2004-07-23 2007-11-21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单元发送机的控制方法
US20080010641A1 (en) * 2006-07-06 2008-01-1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uaranteed batch event delivery in a process control system
US20120124444A1 (en) * 2010-11-12 2012-05-17 Husted Paul J Sleep Clock Error Recovery Scheme
CN104378185A (zh) * 2014-12-04 2015-02-25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lte系统中子帧绑定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US9209943B1 (en) * 2012-06-06 2015-12-08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Control over network coding for enhanced radio transport optimization
CN105580445A (zh) * 2013-09-30 2016-05-11 苹果公司 用于低带宽应用的所延迟的和所捆绑的重传
CN106533639A (zh) * 2016-12-06 2017-03-22 迈锐数据(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JP2017063360A (ja) * 2015-09-25 2017-03-30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デバイス、インタフェース制御方法
WO2017106450A1 (en) * 2015-12-15 2017-06-22 Convida Wireless, Llc Methods and nodes for enabling context-awareness in coap
CN107534459A (zh) * 2015-04-10 201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和收发信机
CN107770823A (zh) * 2016-08-18 2018-03-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过程中的重配消息传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009022A (zh) * 2017-11-06 2018-05-08 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及服务器
CN109245868A (zh) * 2018-10-31 2019-01-18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oAP协议的动态超时算法
CN109586855A (zh) * 2017-09-29 2019-04-05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载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9756929A (zh) * 2017-11-02 2019-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答帧延迟时长设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6962A (zh) * 2004-07-23 2007-11-21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单元发送机的控制方法
US20080010641A1 (en) * 2006-07-06 2008-01-1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uaranteed batch event delivery in a process control system
US20120124444A1 (en) * 2010-11-12 2012-05-17 Husted Paul J Sleep Clock Error Recovery Scheme
US9209943B1 (en) * 2012-06-06 2015-12-08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Control over network coding for enhanced radio transport optimization
CN105580445A (zh) * 2013-09-30 2016-05-11 苹果公司 用于低带宽应用的所延迟的和所捆绑的重传
CN104378185A (zh) * 2014-12-04 2015-02-25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lte系统中子帧绑定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7534459A (zh) * 2015-04-10 201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和收发信机
JP2017063360A (ja) * 2015-09-25 2017-03-30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デバイス、インタフェース制御方法
WO2017106450A1 (en) * 2015-12-15 2017-06-22 Convida Wireless, Llc Methods and nodes for enabling context-awareness in coap
CN107770823A (zh) * 2016-08-18 2018-03-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切换过程中的重配消息传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533639A (zh) * 2016-12-06 2017-03-22 迈锐数据(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9586855A (zh) * 2017-09-29 2019-04-05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车载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9756929A (zh) * 2017-11-02 2019-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应答帧延迟时长设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009022A (zh) * 2017-11-06 2018-05-08 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及服务器
CN109245868A (zh) * 2018-10-31 2019-01-18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CoAP协议的动态超时算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高欣,吕卫锋: "无线网络中SACK与TFRC的友好性分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19305B (zh) 2023-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35741B2 (en) Providing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by a wireless device
RU2449484C2 (ru) Согласование времени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в сотовых системах с пакетной коммутацией
EP3661290B1 (en) Uplink grant-free transmission method in urllc, user side device,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US10368169B1 (en) Power and bandwidth efficient true wireless stereo speakers
WO2022152294A1 (zh) 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US9479418B2 (en) Packet rou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9153125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20160050693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CN110460412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rdma网卡
WO2017075833A1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终端和基站
EP4093118A1 (en)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ommunication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Antonopoulos et al. Network coding-based cooperative ARQ scheme for VANETs
US1177766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 threshold
JP2023546869A (ja) 情報確定方法、装置、機器および記憶媒体
US20210014857A1 (en)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2019305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781135A (zh) 物联网的传输优化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087399A (zh) LoRa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890944B (zh) 一种实现自动重传功能的方法及相关站点
CN113259956A (zh) LoRa数据传输方法、LoRa网关、LoRa节点以及LoRa网络
CN112788667A (zh) LoRa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56175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6183751A1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2073992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60117552A (ko) 기지국, 사용자 장비 및 적응 재전송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3914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