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66732A -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66732A
CN111966732A CN202010804849.XA CN202010804849A CN111966732A CN 111966732 A CN111966732 A CN 111966732A CN 202010804849 A CN202010804849 A CN 202010804849A CN 111966732 A CN111966732 A CN 1119667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ological
points
line
era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48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66732B (zh
Inventor
高孝敏
垢元培
杜雷
于孝民
李如山
王佳宏
尤帅
李伟
孙宇佳
常素彩
王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cond Geological Brigade Of Hebe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riginal Assignee
Second Geological Brigade Of Hebe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cond Geological Brigade Of Hebe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filed Critical Second Geological Brigade Of Hebei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Priority to CN20201080484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6673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66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6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66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66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8Presentation of query resul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9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ba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地质填图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填图区域的边框点和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地质点;将所述边框点连接形成边框线,得到绘图区域;对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地质点进行预处理;根据时代属性对预处理后的地质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二维数据,生成二维地质图;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三维数据,生成三维地质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能够提高地质填图的工作效率、质量以及智能化。

Description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质填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地质填图是区域地质调查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区域地质矿产情况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工作地区或已发现的矿区进行系统的地质观察,测制一定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工作地区或已发现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矿产形成、赋存的地质条件,为进一步的找矿或勘探工作,提供资料依据。
对于地质填图这一技术,如今计算机辅助特性一般用于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很少直接作用于智能生成地质图形或者地质数据库,仍由人工处理采集来的地质数据,难以明显的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地质填图的质量、智能化程度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地质填图的工作效率、质量、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包括:
获取待填图区域的边框点和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地质点;
将所述边框点连接形成边框线,得到绘图区域;
对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地质点进行预处理;
根据时代属性对预处理后的地质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
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
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二维数据,生成二维地质图;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三维数据,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地质人员野外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二三维一体化特性的地质点、地质线、地质面数据,在实现二维可视化的同时,也能生成三维地质模型,避免二三维转换上的繁琐,提高了数据的流通性,有机整合了外业与内业地质填图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改进了地质填图的质量,加快了地质填图的速度,使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
优选的,所述对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地质点进行预处理,包括:
根据所述待填图区域对地质体共享库进行预处理,得到地质体公用字典;
去除位于所述绘图区域以外的地质点;
根据所述地质体公用字典为所述边框点和剩余的地质点补充地质属性,并通过DEM数据修正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剩余的地质点的高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不同待填图区域的地质特性选择相应的地质属性并形成地质体公用字典,保留落在绘图区域内的野外采集的地质点,最后根据地质体公用字典将保留的地质点的地质属性补充完整,并修正边框点和地质点的高程,通过这些预处理操作可以提高后续地质填图的质量和速度。
优选的,所述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包括:
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判断同一时代的任意两个地质点是否存在父关联,若是,则将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否则当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
根据产状将所述初步地质线向两边延长,直至与其它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相交则停止延长,其交点作为新的地质点;
根据预设参数对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进行插点处理,生成最终的地质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依据是否存在父关联对同时代的任意两个地质点进行连接,再对初步生成的地质线进行延长、插点等操作,以便生成准确且具有丰富地质点的地质线。
优选的,所述预设条件包括:
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基于产状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
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均在延长后的初始地质线的一侧;以及,
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只有两个地质点满足相关且相连后不与其它已延长的地质线相交这些条件,才能进行相连。
优选的,所述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包括:
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循环遍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若当前时代的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下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则选择所述下一条地质线作为当前地质线,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若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第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形成当前面,则将当前时代的地质属性填入所述当前面,形成所述地质面,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
当不再有新的面出现时,结束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继续下一个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照时代类型对所有地质线进行分类,按照新时代到老时代的顺序依次对每个时代的所有地质线进行遍历,得到每个时代的地质面。
优选的,所述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还包括:
判断形成的地质面之间的内部包含关系,得到补丁对象,形成最终的地质面。
优选的,所述野外地质数据包括高程、经度、纬度、点性、地形、左地层、左描述、左倾向、点性、地形、左地层、左描述、左倾向、左倾角、中描述、中倾向、中倾角、右地层、右描述、右倾向、右倾角、构造体、体描述、体定位、体倾向、体倾角和总描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填图区域的边框点和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地质点;
边框线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边框点连接形成边框线,得到绘图区域;
预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地质点进行预处理;
地质线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时代属性对预处理后的地质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
地质面生成模块,用于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
地质图生成模块,用于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二维数据,生成二维地质图;以及,地质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三维数据,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地质人员野外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二三维一体化特性的地质点、地质线、地质面数据,在实现二维可视化的同时,也能生成三维地质模型,避免二三维转换上的繁琐,提高了数据的流通性,有机整合了外业与内业地质填图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改进了地质填图的质量,加快了地质填图的速度,使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地质人员野外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二三维一体化特性的地质点、地质线、地质面数据,在实现二维可视化的同时,也能生成三维地质模型,避免二三维转换上的繁琐,提高了数据的流通性,有机整合了外业与内业地质填图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改进了地质填图的质量,加快了地质填图的速度,使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任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地质人员野外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具有二三维一体化特性的地质点、地质线、地质面数据,在实现二维可视化的同时,也能生成三维地质模型,避免二三维转换上的繁琐,提高了数据的流通性,有机整合了外业与内业地质填图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改进了地质填图的质量,加快了地质填图的速度,使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混合数据源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地质点的数据要素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地质点、地质线及地质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的主要流程描述如下:
步骤S101,获取待填图区域的边框点和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地质点;
本实施例中,根据待填图区域预先设定多个边框点,这些边框点的数量及坐标决定了待填图区域的形状和范围,也就是说,边框点确定了地质填图的范围。例如:若设定待填图区域为正方形,则将该正方形的四个角点设定为四个边框点。
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的内容包括空间定位信息、大量的文字描述信息以及表示地质现象空间形态的点、线、面图形信息,所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信息量大。野外数据采集分为调查定点、调查路线及轨迹的记录。根据历史和规划数据做参考进行野外调查,在定点前需建立野外调查路线,录入路线表信息,调查路线建立后系统将自动记录调查轨迹;在调查过程中,对调查点进行定位并录入基本信息后,提供各种地质人员习惯的数据报表风格的表单,可逐项录入调查点的各种信息,包括现象描述、数据观测、实验测试、样品采集,同时记录现场视频、数码照片及录音等。
野外地质数据包括高程、经度、纬度、点性、地形、左地层、左描述、左倾向、点性、地形、左地层、左描述、左倾向、左倾角、中描述、中倾向、中倾角、右地层、右描述、右倾向、右倾角、构造体、体描述、体定位、体倾向、体倾角和总描述等。
本实施例中,读取填图项目名称和项目所属地理区域即待填图区域,根据待填图区域会预先设置多个边框点,这些边框点具有坐标数据。边框点的数量与坐标决定了最终形成的边框线所构成的绘图区域的形状与范围。例如:想要获取一个正方形的绘图区域,则可以将该正方形的四个角点分别设置为四个边框点。
步骤S102,将边框点连接形成边框线,得到绘图区域;
本实施例中,不是任意两个边框点都进行连接,要保证连线之间没有交叉。
步骤S103,对边框点和地质点进行预处理;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步骤S103具体包括:根据待填图区域对地质体共享库进行预处理,得到地质体公用字典;去除位于绘图区域以外的地质点;根据地质体公用字典为边框点和剩余的地质点补充地质属性,并通过DEM数据修正边框点和剩余的地质点的高程。
本实施例独创了GaiV4d数据结构,共包括地质体公用字典(GaiDTB)、地质点(GaiSpot)、地质线(GaiLine)、地质面(GaiFace)、二三维同体模型(GaiMode)五种数据对象,支持TXT、Excel、Access、SQL、SQLite等混合数据源,详见图2。
①地质体公用字典对象GaiDTB,包含Rank、Fu、Id、Name、时代、地层、颜色、花纹、始自、终于、简述、记数等多个字段。
②地质点对象GaiSpot,包含Rank、Fu、Id、Ex、Ny、Hz、Sign、Mark、JS、SD1、SD2、SD3、点性、地形、左地层、左描述、左倾向、左倾角、中描述、中倾向、中倾角、右地层、右描述、右倾向、右倾角、构造体、体描述、体定位、体倾向、体倾角、总描述、图编号、图描述、样编号、样描述、填图人、填图日、检查人、检查日等多个字段。
③地质线对象GaiLine,包含Id、IdLeft、IdRight、AgGeo、JS、SD1、SD2、SD3等多个字段。
④地质面GaiFace对象,包含Id、AgLine、AgArea、DcId、Note、Mark等字段。
⑤二三维同体模型对象GaiMode,包含ag0SDB、ag0Color、ag0Name、ag0Time、ag1Dem、ag1Sort、ag1WQ、ag1Nwq、ag2Jiao、ag3Jiao、ag3Bian、ag4Spot、ag4Jiao、ag5Dct、ag5Nei、ag5Geo、ag6Spot、ag6Line、ag7Face、ag8Area、ag8Color、ag9Spot、ag9Line、ag9Face、Ai00_Dictionary、Ai01A_ReadDem、Ai01B_SetDEM、Ai02_JudgeDem、Ai03_HandleDem、Ai04A_JiaoGeo、Ai04B_ReadExcel、Ai04C_SetGeo、Ai04D_JudgeGeo、Ai05_SetGeo、Ai06A_AddBian、Ai06B_AddFukey、Ai07_SetGeo、Ai08_SetGeo、Ai09_SetGeo、Ai10_Report等字段及处理逻辑。
上述数据对象中各字段的说明详见表1。
表1
Figure BDA0002630340780000061
在五种数据对象中,地质点GaiSpot对象是地质填图的基础与灵魂,其数据要素规定如图3所示。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图3(f)、图3(g)依次表示的是控制点、两界点、外向三界点、内向三界点、确定路线方向、常规闭合界线、弯曲界线的总体定向。地质点分为控制点、两界点、三界点、边框点、外角点五种点性;产状要素根据点性的不同,分别对应左产状、中产状、右产状、体产状四类。用地层与GaiDTB对象进行关联。剖面前进方向遵循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的原则,通常方位角小的为前进方向;常规闭合界线应按逆时针旋转考虑,内部为左地层,外部为右地层;曲折界线要看其总体方向,不能因为局部影响左右判断;扁长的闭合地质体必须分成两条测线,分别处理左右关系。
本可选实施方式中,根据地质填图项目的地理区域位置,选择不同的地质体共享库,根据地质体数据库数据提取出相应的地质体公用字典。
经过上述预处理之后,将不合格点、近似重合点等地质点异常数据去掉,并对填图点(边框点和地质点)的属性补充完成,以保证各填图点的属性类型一致。另外,还要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逻辑判断,即判断生成的各填图点的各属性是否满足设定条件。例如:判断每个填图点的地层、时代、颜色等数值是否符合要求?判断每个填图点的父关联、点性是否合规?若都符合要求,则继续下一步;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则提示修改,并返回上一步操作。
步骤S104,根据时代属性对预处理后的地质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步骤S104可以包括:
(1)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判断同一时代的任意两个地质点是否存在父关联,若是,则将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否则当任意两个地质点满足预设条件时,将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
可选的,预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任意两个地质点基于产状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任意两个地质点均在延长后的初始地质线的一侧;任意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若两个地质点的基于产状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则说明这两个地质点可能相互关联,反之则不相关。这个预设角度范围是个可变参数,可依据实际情况及经验设定。例如:每个地质点都有一个中倾向的参数,倾向可以确定走向,预设角度范围可以设置为走向方向的-80°到80°。并且,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距离如果过大,也说明不相关,因此,需要判断这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阈值,若是则说明这两个地质点可能相互关联。只有两个地质点的角度和距离都符合要求,才能说明两个地质点存在相关。
另外,这两个地质点除了满足角度和距离要求,还要满足均在已延长的地质线的同一侧,即这两个地质点的连线不能与其他地质线相交。
(2)根据产状将初步地质线向两边延长,直至与其它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相交则停止延长,其交点作为新的地质点;
(3)根据预设参数对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进行插点处理,生成最终的地质线。
由于地质点的采集数量较少,初步地质线上的地质点可能较少,其密度低,因此,为了提高地质点的密度,需要在初步地质线上进行插点。预设参数可以是点间距,例如当初步地质线上已有的相邻两地质点的间距过大时,可以在两地质点之间插入至少一个地质点,使得相邻两地质点之间的距离符合预设参数。
此外,针对相距较远的地质点或其他复杂异常情况,需要进行人工干预,将这些地质点相连。
本可选实施方式中,按照时代类型对所有地质点进行分类,按照新时代到老时代的顺序依次对每个时代的所有地质点生成地质线,得到每个时代的地质线。其中,判断地质点是否属于同一时代,是根据该地质点的左地层或右地层属性是否为当前处理的时代确定的。地质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若是直线,则最终形成折线图。
步骤S105,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步骤S105可以包括: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循环遍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若当前时代的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下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则选择下一条地质线作为当前地质线,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若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第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形成当前面,则将当前时代的地质属性填入当前面,形成地质面,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当不再有新的面出现时,结束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继续下一个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
本可选实施方式中,按照时代类型对所有地质线进行分类,按照新时代到老时代的顺序依次对每个时代的所有地质线进行遍历,得到每个时代的地质面。根据时代顺序生成的地质面,每个时代的地质面对应一种颜色属性,生成地质面的同时利用该时代对应的颜色进行填充,以区分各个时代的地质面。
此外,还要判断形成的地质面之间的内部包含关系,得到补丁对象,形成最终的地质面。如图4所示,地质点Y31~Y38依次连线,形成地质面γs,其在地质面Ar内部,属于内部包含关系,即地质面γs为补丁对象。由于地质面γs与地质面Ar属于不同时代,因此,采用不同的颜色对二者进行填充。
步骤S106,提取预处理后的地质点、地质线和地质面中的二维数据,生成二维地质图;
步骤S107,提取预处理后的地质点、地质线和地质面中的三维数据,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由前述步骤产生的地质点、地质线和地质面数据成果既可以应用于二维平面,亦可应用于三维可视化及对应的操作,数据具有二三维一体化的特性。因此,分别提取地质点、地质线和地质面数据中的二、三维数据,可以生成二维地质图和三维地质模型。
本实施例中,地质点的野外地质数据可以采用平板或者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采集,对采集的野外地质数据可以用工作站或者服务器进行处理。可采用Windows10系统、Visual Studio 2019编程环境、C#编程语言对此方法进行实现并验证,可以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支持下,地质人员野外采集数据直接录入系统,然后快速生成地质资料图,并对地质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和管理,大大提高了地质人员的工作效率。生成的地质数据库成果,实现了二维可视化的同时,也将三维地质状态带入了工作人员的视野,避免了二三维转换上的繁琐,提高了数据的流通性,加强行业内数据的规范程度,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改进了地质填图的质量,加快了地质填图的速度,使地质调查领域信息化难度最大的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全过程的信息化,建立的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为地质图信息的灵活检索、信息共享、扩大服务领域奠定了基础,并大大提高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
实施例二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该装置具体可以集成在手机、平板电脑、PC机、服务器等电子设备中。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主要包括:
获取模块201,用于获取待填图区域的边框点和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地质点;
边框线生成模块202,用于将边框点连接形成边框线,得到绘图区域;
预处理模块203,用于对边框点和地质点进行预处理;
地质线生成模块204,用于根据时代属性对预处理后的地质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
地质面生成模块205,用于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
地质图生成模块206,用于提取预处理后的地质点、地质线和地质面中的二维数据,生成二维地质图;以及,地质模型生成模块207,用于提取预处理后的地质点、地质线和地质面中的三维数据,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预处理模块203,具体用于根据待填图区域对地质体共享库进行预处理,得到地质体公用字典;去除位于绘图区域以外的地质点;根据地质体公用字典为边框点和剩余的地质点补充地质属性,并通过DEM数据修正边框点和剩余的地质点的高程。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地质线生成模块204,具体用于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判断同一时代的任意两个地质点是否存在父关联,若是,则将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否则当任意两个地质点满足预设条件时,将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根据产状将初步地质线向两边延长,直至与其它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相交则停止延长,其交点作为新的地质点;根据预设参数对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进行插点处理,生成最终的地质线。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地质面生成模块205,具体用于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循环遍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若当前时代的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下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则选择下一条地质线作为当前地质线,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若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第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形成当前面,则将当前时代的地质属性填入当前面,形成地质面,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当不再有新的面出现时,结束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继续下一个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地质面生成模块205,还具体用于判断形成的地质面之间的内部包含关系,得到补丁对象,形成最终的地质面。
实施例一提供的方法中的各种变化方式和具体实例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通过前述对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的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的实施方法,为了说明书的简洁,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三
为了更好地执行上述方法的程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30包括存储器301和处理器302。
电子设备30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和服务器等。
其中,存储器301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30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以及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中涉及到的数据等。
处理器302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302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01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01内的数据,执行本申请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处理器302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302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实施例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实施例一的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填图区域的边框点和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地质点;
将所述边框点连接形成边框线,得到绘图区域;
对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地质点进行预处理;
根据时代属性对预处理后的地质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
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
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二维数据,生成二维地质图;
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三维数据,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地质点进行预处理,包括:
根据所述待填图区域对地质体共享库进行预处理,得到地质体公用字典;
去除位于所述绘图区域以外的地质点;
根据所述地质体公用字典为所述边框点和剩余的地质点补充地质属性,并通过DEM数据修正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剩余的地质点的高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包括:
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判断同一时代的任意两个地质点是否存在父关联,若是,则将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否则当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满足预设条件时,将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连接,生成初步地质线;
根据产状将所述初步地质线向两边延长,直至与其它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相交则停止延长,其交点作为新的地质点;
根据预设参数对延长后的初步地质线进行插点处理,生成最终的地质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条件包括:
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基于产状的角度位于预设角度范围内;
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均在延长后的初始地质线的一侧;以及,
所述任意两个地质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包括:
按照由新到老的时代顺序循环遍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若当前时代的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下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则选择所述下一条地质线作为当前地质线,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若当前地质线的终点与第一条地质线的起点重合,形成当前面,则将当前时代的地质属性填入所述当前面,形成所述地质面,继续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
当不再有新的面出现时,结束当前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继续下一个时代的地质线的循环遍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还包括:
判断形成的地质面之间的内部包含关系,得到补丁对象,形成最终的地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野外地质数据包括高程、经度、纬度、点性、地形、左地层、左描述、左倾向、点性、地形、左地层、左描述、左倾向、左倾角、中描述、中倾向、中倾角、右地层、右描述、右倾向、右倾角、构造体、体描述、体定位、体倾向、体倾角和总描述。
8.一种全智能化地质填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填图区域的边框点和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地质点;
边框线生成模块,用于将所述边框点连接形成边框线,得到绘图区域;
预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边框点和所述地质点进行预处理;
地质线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时代属性对预处理后的地质点进行分类,并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点生成地质线;
地质面生成模块,用于按照时代顺序将同一时代的地质线生成地质面;
地质图生成模块,用于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二维数据,生成二维地质图;以及,
地质模型生成模块,用于提取所述预处理后的地质点、所述地质线和所述地质面中的三维数据,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能够被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CN202010804849.XA 2020-08-12 2020-08-12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9667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4849.XA CN111966732B (zh) 2020-08-12 2020-08-12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4849.XA CN111966732B (zh) 2020-08-12 2020-08-12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6732A true CN111966732A (zh) 2020-11-20
CN111966732B CN111966732B (zh) 2022-08-05

Family

ID=73365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4849.XA Active CN111966732B (zh) 2020-08-12 2020-08-12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6673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93477A (zh) * 2024-01-19 2024-02-23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融合无人机三维模型和地质填图的三维地质图填绘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0892A (zh) * 2002-10-10 2004-03-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
CN102903149A (zh) * 2012-10-22 2013-01-30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地质模型的成块成体方法以及装置
CN105205864A (zh) * 2015-08-26 2015-12-30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质结构面三维模型自动建模方法和系统
CN108416820A (zh) * 2018-03-02 2018-08-17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月表撞击坑地质填图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0892A (zh) * 2002-10-10 2004-03-10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区域地质调查中的数字填图方法
CN102903149A (zh) * 2012-10-22 2013-01-30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地质模型的成块成体方法以及装置
CN105205864A (zh) * 2015-08-26 2015-12-30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多源数据的地质结构面三维模型自动建模方法和系统
CN108416820A (zh) * 2018-03-02 2018-08-17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遥感数据的月表撞击坑地质填图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超岭等: "数字地质填图PRB粒度理论框架研究", 《地质通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93477A (zh) * 2024-01-19 2024-02-23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融合无人机三维模型和地质填图的三维地质图填绘方法
CN117593477B (zh) * 2024-01-19 2024-04-19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融合无人机三维模型和地质填图的三维地质图填绘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66732B (zh) 2022-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00944C1 (ru)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моделей распознаваемых геологических структур на основании набора узловых точек
JP7267261B2 (ja) 空間データ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N106846478B (zh) 水电水利工程地质三维实景野外编录填图系统
CN112381937B (zh) 一种基于钻孔和复杂地质剖面的多源地质数据耦合建模方法
CN110675496B (zh) 基于三维城市地质模型的网格剖分和可视化方法及其系统
US20160125628A1 (e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US8805654B2 (en) Distribution of properties in a 3D volumetric model using a maximum continuity field
US20140058713A1 (en) Seismic model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16304152A (zh) 一种基于gis+bim的勘察成果智能展示系统
US9846964B2 (en) Multi-Z polyline to single-Z horizons conversion
Pouliot et al. Reasoning about geological space: Coupling 3D GeoModels and topological queries as an aid to spatial data selection
CN111966732B (zh) 全智能化地质填图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43088A (zh)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真三维航空遥感地质解译方法及系统
CN104280764A (zh) 一种基于三维gis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Van Leusen et al. 3D spatial analysis: The road ahead
CN116894915A (zh) 一种人工智能半自动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处理方法
CN114898057A (zh) 地质剖面图三维空间信息提取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
NO20181090A1 (en) Visualizing attributes of multiple fault surfaces in real time
CN117058332B (zh) 一种地下空区三维成像方法、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Lin Method and Realization of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Basic Geological Data from Two‐Dimensional Mine Drawings
Skwirosz et al. The Inventory and Recording of Historic Buildings Using Laser Scanning and Spatial Systems
Che et al. Study on 3D modeling method of faults based on GTP volume
CN114398965A (zh) 一种铀资源样本集合中航放特征的提取方法
Chi Research on Automatic Profile Generation Based on 3D Model
CN117633970A (zh) 一种基于cim的地下管线断面分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