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3814B -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3814B
CN111953814B CN201910397096.2A CN201910397096A CN111953814B CN 111953814 B CN111953814 B CN 111953814B CN 201910397096 A CN201910397096 A CN 201910397096A CN 111953814 B CN111953814 B CN 111953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unit
imaging
lens unit
ref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970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53814A (zh
Inventor
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9709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38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3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3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53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3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光学器件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镜头模组至少包括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第一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单元、第一成像单元和第一反射单元,第一成像单元用于接收第一透镜单元的光束并成像;第二镜头包括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二成像单元,第二成像单元用于接收第二透镜单元的光束并成像;第一反射单元可相对第一透镜单元运动,至少用于将第一透镜单元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通过设置第一反射单元,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不仅可以单独成像,而且可以组合成像,实现了镜头模组的焦距可调,降低镜头模组的成本、体积和重量;由于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在组合成像时,仅需调整第一反射单元,不会带来光轴抖动的问题,提高了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拍照功能越来越丰富。为了适应不同场景的拍照需求,需要手机的镜头模组能够具有不同的焦距,从而在不同拍照场景时使用不同的焦距来进行拍摄。
目前常见的方案为混合光学变焦方案,即通过改变镜头内部透镜之间的间隔实现镜头焦距的改变,以满足不同场景的拍摄需求。然而,由于混合光学变焦方案中涉及到多个透镜的移动,从而会带来光轴抖动及可靠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镜头模组,以解决现有镜头在改变焦距时存在光轴抖动,导致可靠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镜头模组,至少包括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
所述第一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单元、第一反射单元以及第一成像单元,所述第一成像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光束并成像;
所述第二镜头包括第二透镜单元以及第二成像单元,所述第二成像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光束并成像;
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可相对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运动,至少用于将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透镜单元。
本申请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述的镜头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镜头模组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通过在第一镜头中设置第一反射单元,第一反射单元可相对第一透镜单元进行位置调整,使得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不仅可以单独成像,而且可以组合成像,实现了镜头模组的焦距可调,减少了镜头的数量,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镜头模组的成本、体积以及重量。不仅如此,由于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在组合成像时,仅需调整第一反射单元即可,无需调整第一透镜单元和第二透镜单元,因而不会带来光轴抖动的问题,有效保障了镜头模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一种结构单独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一种结构组合成像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一种结构组合成像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二种结构单独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二种结构组合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三种结构单独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三种结构组合成像的原理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三种结构组合成像的原理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四种结构单独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四种结构组合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五种结构单独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第五种结构组合成像的原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模组10,镜头模组10至少包括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第一镜头11包括第一透镜单元111、第一成像单元112以及第一反射单元113,第一成像单元112用于接收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并成像。第二镜头12包括第二透镜单元121以及第二成像单元122,第二成像单元122用于接收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束并成像。第一反射单元113可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运动,至少用于将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此处第一反射单元113可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运动指的是第一反射单元113可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移动、转动或者移动并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可以单独成像,也可以组合成像。请参阅图1,当单独成像时,外部光束经第一镜头11的第一透镜单元111入射至第一成像单元112,此时第一镜头11单独成像;外部光束经第二镜头12的第二透镜单元121入射至第二成像单元112,此时第二镜头12单独成像。请参阅图2,当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时,此时第一反射单元113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运动,外部光束经第一透镜单元111入射至第一反射单元113,经第一反射单元113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后入射至第二成像单元122成像。
第一镜头11的焦距记为f1,第二镜头12的焦距记为f2,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的组合焦距记为f12,通过调整第一反射单元113的位置,可以实现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的组合以及对两者的组合焦距f12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了镜头模组10的光学变焦。应当理解的是,第一镜头11的焦距f1和第二镜头12的焦距f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的组合焦距f12通常情况下大于第一镜头11或第二镜头12的焦距。
在一个实施例中,镜头模组10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20中,终端设备20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电子设备,例如还可以是平板电脑等。为了适应不同场景的拍照需求,需要手机的镜头模组10具有不同的焦距,从而在不同拍照场景使用不同的焦距来进行拍摄。目前常见的一种方案为定焦镜头方案,即设置具有不同焦距的定焦镜头,每个焦距对应不同的拍照场景。然而,由于该方案中每个镜头的焦距不可变化,为了实现多焦距拍摄,需要设置多颗镜头,例如,当需要在三个不同焦距的情况下拍照时,需要设置至少三个镜头,从而极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体积以及重量。另一种常见的方案为混合光学变焦方案,即通过改变镜头内部透镜之间的间隔实现镜头焦距的改变,以满足不同场景的拍摄需求。然而,由于混合光学变焦方案中涉及到多个透镜的移动,从而会带来光轴抖动的问题,使得镜头模组的可靠性降低。
本实施例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案。通过在第一镜头11中设置第一反射单元113,第一反射单元113可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进行位置调整,使得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不仅可以单独成像,而且可以组合成像,实现了镜头模组10的焦距可调,减少了镜头的数量,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镜头模组10的成本、体积以及重量。不仅如此,由于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在组合成像时,仅需调整第一反射单元113即可,无需调整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二透镜单元121,因而不会带来光轴抖动的问题,有效保障了镜头模组10的可靠性。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113包括第一反射镜1131和第一控制器1132,其中第一控制器1132与第一反射镜1131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反射镜1131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运动。例如,第一控制器1132可控制第一反射镜1131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移动。当第一镜头11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一反射镜1131位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一侧,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一透镜单元111后入射至第一成像单元112上;当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一控制器1131控制第一反射镜1131移动至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一成像单元112之间,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一透镜单元111后入射至第一反射镜1131,并经第一反射镜1131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
应当理解的是,为了将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第一反射镜1131的法线方向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不为0°,例如可以为45°)。在进行设置时,第一反射镜1131的法线相对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夹角可以不变,此时第一控制器1132仅需控制第一反射镜1131的位移即可。当然,第一反射镜1131的法线相对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夹角也可以变化,例如当第一镜头11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一反射镜1131位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一侧且第一反射镜1131的法线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相垂直,此时可以减小第一镜头11所占用的体积,使得整体尺寸可以做到更小。当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一控制器1131控制第一反射镜1131移动至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一成像单元112之间,且控制第一反射镜1131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旋转至预设角度(例如45°),使得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可以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单元111的位置可以固定,也可以采用透镜控制器控制其相对第一成像单元112移动。
例如,第一透镜单元111的位置固定,此时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一成像单元112之间预留有空间,以供第一反射镜1131移动以及旋转。
再如,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透镜单元111的位置不固定,此时第一镜头11还包括第一透镜控制器,第一透镜控制器与第一透镜单元111连接,用于带动第一透镜单元111相对第一成像单元112移动。当第一镜头11单独成像时,第一透镜单元111靠近第一成像单元112设置;当第一镜头11与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时,第一透镜控制器带动第一透镜单元111移动,以使得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一成像单元112之间形成容置第一反射单元113的空间;当不再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一透镜控制器带动第一透镜单元111移动至初始位置。可选地,第一透镜控制器带动第一透镜单元111沿第一透镜单元111的轴向移动。通过设置第一透镜控制器,可以有效减少第一透镜11的体积。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镜头11包括第一透镜控制器时,第一透镜控制器不仅可以带动第一透镜单元111相对第一成像单元112移动,还可以带动第一透镜单元111转动,例如可以转动至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重合,此时,第一反射镜1131可运动至其法线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呈45°角,从而可以将入射光束反射至第一透镜单元111,入射光束依次经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二透镜单元121后到达第二成像单元122成像。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单元113包括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和第一遮挡部1134,其中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设于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一成像单元112之间,为了将经第一透镜单元111入射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的法线方向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不为0°,例如可以为45°)。第一成像单元112设于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的透射路径上,第一遮挡部1134设于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的反射路径上,且位于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和第二透镜单元121之间。第一遮挡部1134可相对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运动,例如可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相对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移动,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阻挡或允许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入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处。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的透反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5:5,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值,此处不做限制。
当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一遮挡部1134位于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和第二透镜单元121之间,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一透镜单元111入射至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时,一部分发生透射,透射的部分光束出射至第一成像单元112成像;另一部分发生反射,反射的部分光束出射至第一遮挡部1134,因第一遮挡部1134的遮挡作用,该部分光束无法出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处。当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一遮挡部1134相对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移动,使得第一遮挡部1134不再位于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和第二透镜单元121之间,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一透镜单元111入射至第一半反半透镜1133时,发生反射的部分光束可出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处。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之间的夹角不为0°,例如可以为90°。此时,第二镜头12为潜望式镜头,为了将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入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第二镜头12还包括第二反射单元123,第二反射单元123可相对第二透镜单元121运动,用于将入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此处的入射光束可以是外部光束。当第二镜头12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二反射单元123设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入光路径上,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二反射单元123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并经第二透镜单元121入射至第二成像单元122成像,来自第一透镜单元121的光束因为第二反射单元123的阻挡作用而无法到达第二透镜单元121,从而确保了第二镜头12能单独成像。当第二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二反射单元123可相对第二透镜单元121运动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的一侧,此时外部光束无法入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而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则可以入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从而确保第二镜头12能与第一镜头11组合成像。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反射单元123包括第二反射镜1231和第二控制器1232,其中第二控制器1232与第二反射镜1231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反射镜231相对第二透镜单元121运动。此处第二反射镜1231可相对第二透镜单元121运动指的是第二反射镜1231可相对第二透镜单元121移动、转动或者移动并转动。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反射镜1231也可以用半反半透镜替代,其也可以实现相类似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将外部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第二反射镜1231的法线方向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不为0°,例如可以为45°)。在进行设置时,第二反射镜1231的法线相对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夹角可以不变,此时第二控制器1232仅需控制第二反射镜1231的位移即可。当然,第二反射镜1231的法线相对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夹角也可以变化,例如当第二镜头12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二反射镜1231位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入光路径上,且第二反射镜1231的法线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之间呈预设角度(例如45°)。当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二控制器1232控制第二反射镜1231移动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的一侧,且控制第一反射镜1131的法线旋转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相垂直,此时可以减小第二镜头12所占用的体积,使得整体尺寸可以做到更小。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镜头模组10能够适应更多的使用场景,镜头模组10还包括第三镜头13。第三镜头13包括第三透镜单元131以及第三成像单元132,第三成像单元132用于接收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束并成像。第三镜头13的具体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第三镜头13可以单独成像,此时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平行;再如第三镜头13可以和第一镜头11组合成像,此时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不平行(例如呈90°),第三镜头13为潜望式镜头,此时第一镜头11中的第一反射单元113还可用于将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束反射至第三透镜单元131。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与第一透镜单元111的光轴平行,为了实现第三镜头13和第二透镜12组合成像,第二透镜12位于第一透镜11和第三透镜13之间,第三镜头13还包括第三反射单元133,第三反射单元133可相对第三透镜单元131运动,至少用于将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入光路径。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可以单独成像,也可以组合成像。请参阅图6,当单独成像时,外部光束经第三镜头13的第三透镜单元131入射至第三成像单元132,此时第三镜头31单独成像。请参阅图7,当第三镜头31和第二镜头32组合成像时,第三反射单元133相对第三透镜单元131运动,外部光束经第三透镜单元131入射至第三反射单元133,经第三反射单元133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后入射至第二成像单元122成像。
第三镜头13的焦距记为f3,第二镜头12的焦距记为f2,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的组合焦距记为f32,通过调整第三反射单元133的位置,可以实现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的组合以及对两者的组合焦距f32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实现了镜头模组10的光学变焦。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反射单元133包括第三反射镜1331和第三控制器1332,其中第三控制器1332与第三反射镜1331连接,用于控制第三反射镜1331相对第三透镜单元131运动。例如,第三控制器1332可控制第三反射镜1331相对第三透镜单元131移动。当第三镜头13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三反射镜1331位于第三透镜单元131的一侧,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三透镜单元131后入射至第三成像单元132上;当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三控制器1331控制第三反射镜1331移动至第三透镜单元131和第三成像单元132之间,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三透镜单元131后入射至第三反射镜1331,并经第三反射镜1331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
应当理解的是,为了将经第三透镜单元131入射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第三反射镜1331的法线方向与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不为0°,例如可以为45°)。在进行设置时,第三反射镜1331的法线相对于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夹角可以不变,此时第三控制器1332仅需控制第三反射镜1331的位移即可。当然,第三反射镜1331的法线相对于第一透镜单元131的光轴夹角也可以变化,例如当第三镜头13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三反射镜1331位于第三透镜单元131的一侧且第三反射镜1331的法线与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相垂直,此时可以减小第三镜头13所占用的体积,使得整体尺寸可以做到更小。当第三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三控制器1331控制第三反射镜1331移动至第三透镜单元131和第三成像单元132之间,且控制第三反射镜1331相对第三透镜单元131旋转至预设角度(例如45°),使得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束可以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单元131的位置可以固定,也可以采用透镜控制器控制其相对第三成像单元132移动。
例如,第三透镜单元131的位置固定,此时第三透镜单元131和第三成像单元132之间预留有空间,以供第三反射镜1331移动以及旋转。
再如,请参阅图6和图7,第三透镜单元131的位置不固定,此时第三镜头13还包括第三透镜控制器,第三透镜控制器与第三透镜单元131连接,用于带动第三透镜单元131相对第三成像单元132移动。当第三镜头13单独成像时,第三透镜单元131靠近第三成像单元132设置;当第三镜头13与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时,第三透镜控制器带动第三透镜单元131移动,以使得第三透镜单元131和第三成像单元132之间形成容置第三反射单元133的空间;当不再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三透镜控制器带动第三透镜单元131移动至初始位置。可选地,第三透镜控制器带动第三透镜单元131沿第三透镜单元131的轴向移动。通过设置第三透镜控制器,可以有效减少第三透镜13的体积。
请参阅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三镜头13包括第三透镜控制器时,第一透镜控制器134不仅可以带动第三透镜单元131相对第三成像单元132移动,还可以带动第三透镜单元131转动,例如可以转动至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重合,此时,第三反射镜1331可运动至其法线与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呈45°角,从而可以将入射光束反射至第三透镜单元131,入射光束依次经第三透镜单元131和第二透镜单元121后到达第二成像单元122成像。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反射单元133包括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和第三遮挡部1334,其中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设于第三透镜单元131和第三成像单元132之间,为了将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束反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的法线方向与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轴呈一定夹角(该夹角不为0°,例如可以为45°)。第三成像单元132设于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的透射路径上,第三遮挡部1334设于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的反射路径上,且位于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和第二透镜单元121之间。第三遮挡部1334可相对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运动,例如可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相对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移动,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阻挡或允许第三透镜单元131的光束入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处。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的透反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5:5,也可以为其他任意值,此处不做限制。
当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需要单独成像时,第三遮挡部1334位于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和第二透镜单元121之间,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三透镜单元131入射至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时,一部分发生透射,透射的部分光束出射至第三成像单元132成像;另一部分发生反射,反射的部分光束出射至第三遮挡部1334,因第三遮挡部1334的遮挡作用,该部分光束无法出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处。当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需要组合成像时,第三遮挡部1334相对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移动,使得第三遮挡部1334不再位于第一半反半透镜1333和第二透镜单元121之间,此时外部光束经第三透镜单元131入射至第三半反半透镜1333时,发生反射的部分光束可出射至第二透镜单元121处。
请参阅图11和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镜头13、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依次排列,此时三个镜头可以分别单独成像(请参阅图11),也可以通过上述的方式实现第三镜头13单独成像、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还可以第三镜头13、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第三镜头13、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的焦距记为f312)。请参阅图12,考虑第三镜头13、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的情形,此时第二镜头12为潜望式镜头,第三镜头13的第三透镜控制器可带动第三透镜单元131旋转至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重合,第一镜头11的第一透镜控制器可带动第一透镜单元111旋转至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重合,此时第三透镜单元131、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重合,第三反射镜1331可将外部光束反射至第三透镜单元131,并最终经第二透镜单元121后出射至第二成像单元122成像。
应当理解的是,镜头模组10中镜头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以上,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此处不做限制。第一成像单元112、第二成像单元122和第三成像单元132包括图像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可以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单元111、第二透镜单元121以及第三透镜单元131中透镜的数量和类型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请参阅图2和图7,例如,通过对第一透镜单元111中的透镜进行选择,可以获得主摄透镜。主摄透镜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401、第二透镜1402、第三透镜1403以及第四透镜,其中第一透镜1401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1402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1403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1404具有负光焦度。通过对第二透镜单元121中的透镜进行选择,可以获得长焦透镜。长焦透镜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五透镜1405、第六透镜1406、第七透镜1407以及第八透镜1408,其中第五透镜1405具有正光焦度,第六透镜1406具有负光焦度,第七透镜1407具有正光焦度,第八透镜1408具有负光焦度。通过对第三透镜单元131中的透镜进行选择,可以获得广角透镜。广角透镜包括沿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九透镜1409、第十透镜1410以及第十一透镜1411,其中第九透镜1409具有正光焦度,第十透镜1410具有负光焦度,第十一透镜1411具有正光焦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透镜单元111、第二透镜单元121以及第三透镜单元131中透镜的数量和类型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此处不做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10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
(1)通过在第一镜头11中设置第一反射单元113,第一反射单元113可相对第一透镜单元111进行位置调整,使得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不仅可以单独成像,而且可以组合成像。通过在第三镜头13中设置第三反射单元133,第三反射单元133可相对第三透镜单元131进行位置调整,使得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不仅可以单独成像,而且可以组合成像,实现了镜头模组10的焦距可调,减少了镜头的数量,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镜头模组10的成本、体积以及重量。
(2)由于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在组合成像时,仅需调整第一反射单元113即可,无需调整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二透镜单元121。由于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在组合成像时,仅需调整第三反射单元133即可,无需调整第三透镜单元131和第二透镜单元121,因而不会带来光轴抖动的问题,有效保障了镜头模组10的可靠性。
(3)由于第一镜头11中的第一透镜单元111和第三镜头13中的第三透镜单元131均可以在透镜控制器的作用下旋转至与第二透镜单元121的光轴重合,从而实现第三镜头13、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的单独成像和组合成像。
(4)本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10至少可以实现以下焦距:第一镜头11单独成像时的焦距f1、第二镜头12单独成像时的焦距f2、第三镜头13单独成像时的焦距f3、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不组合成像时的焦距f12、第三镜头13和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时的焦距f32、第三镜头13、第一镜头11和第二镜头12组合成像时的焦距f312。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镜头模组10实现了镜头模组10的焦距可调,可以适应不同场景的拍照需求。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终端设备20,包括上述的镜头模组10。终端设备20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平板电脑或其他设备,此处不做限制。终端设备20内设有容置空间,用于容置上述的镜头模组10,同时终端设备的后壳上与镜头模组10的多个镜头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通孔,以使得外部光束可以入射至多个镜头处。终端设备20内还包括其他部件,例如主板、电池、麦克风以及摄像头组件等电子元器件,此处并未完全列出,主板11上可以集成终端设备20的处理器、储存单元、电源管理模块、基带芯片等电子元器件。终端设备20中镜头模组10的多个镜头不仅可以单独成像,还可以组合成像,实现了镜头模组10的焦距可调,可以适应不同场景的拍照需求。
参考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2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20可以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501、包括有至少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502、输入单元503、显示单元504、传感器504、音频电路506、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模块507、包括有至少一个处理核心的处理器508以及电源509等部件。应当理解的是,图14中示出的终端设备20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设备2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射频电路501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交由至少一个处理器508处理;另外,将涉及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射频电路5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调谐器、至少一个振荡器、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射频电路501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该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等。
存储器502可用于存储应用程序和数据。存储器502存储的应用程序中包含有可执行代码。应用程序可以组成各种功能模块。处理器508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02的应用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5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2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5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502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508和输入单元503对存储器502的访问。
输入单元503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字符信息或用户特征信息(比如指纹),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具体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输入单元503可包括触敏表面以及其他输入设备。触敏表面,也称为触摸显示屏或者触控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敏表面上或在触敏表面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敏表面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508,并能接收处理器508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
显示单元504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终端设备20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单元504可包括显示面板。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进一步的,触敏表面可覆盖显示面板,当触敏表面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508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508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14中,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集成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可以理解的是,显示屏可以包括输入单元503和显示单元504。
终端设备20还可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505,比如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设备2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重力加速度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终端设备20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506可通过扬声器、传声器提供用户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506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由扬声器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传声器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506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处理器508处理后,经射频电路501以发送给比如另一终端设备20,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502以便进一步处理。音频电路506还可能包括耳机座,以提供外设耳机与终端设备20的通信。
无线保真(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终端设备20通过无线保真模块507可以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式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虽然图14示出了无线保真模块507,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并不属于终端设备20的必须构成,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改变发明的本质的范围内而省略。
处理器508是终端设备20的控制中心,有时也可以称为主控制器,处理器508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设备20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应用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02内的数据,执行终端设备2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终端设备20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508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可选地,处理器508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508中。
终端设备2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509。优选的,电源509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508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509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尽管图14中未示出,但终端设备20还可以包括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模块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所述镜头模组的成像模式包括: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分别单独成像以及所述第一镜头与所述第二镜头组合成像;
所述第一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单元、第一反射单元以及第一成像单元,所述第一成像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光束并成像;
所述第二镜头包括第二透镜单元以及第二成像单元,所述第二成像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光束并成像;
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可相对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运动,至少用于将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透镜单元;
所述第二镜头还包括第二反射单元;
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可相对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运动,用于将入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透镜单元;
当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单独成像时,外部光束经第一镜头的第一透镜单元入射至第一成像单元;外部光束经第二镜头的第二透镜单元入射至第二成像单元;
当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第二镜头组合成像时,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的组合焦距大于第一镜头的焦距、或第二镜头的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包括第一反射镜和第一控制器;
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反射镜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反射镜相对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运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还包括第一透镜控制器;
所述第一透镜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相对所述第一成像单元运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相对所述第一成像单元移动;
和/或,所述第一透镜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透镜单元转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包括第一半反半透镜和第一遮挡部;
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设于所述第一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一成像单元之间;
所述第一遮挡部设于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的反射路径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
所述第一遮挡部可相对所述第一半反半透镜运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包括第二反射镜和第二控制器;
所述第二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反射镜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反射镜相对所述第二透镜单元运动。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模组至少还包括第三镜头;
所述第三镜头包括第三透镜单元以及第三成像单元,所述第三成像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三透镜单元的光束并成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镜头还包括第三反射单元;
所述第三反射单元可相对所述第三透镜单元运动,至少用于将所述第三透镜单元的光束反射至所述第二透镜单元的入光路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单元包括第三反射镜和第三控制器;
所述第三控制器与所述第三反射镜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反射镜相对所述第三透镜单元运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反射单元包括第三半反半透镜和第三遮挡部;
所述第三半反半透镜设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和所述第三成像单元之间;
所述第三遮挡部设于所述第三半反半透镜的反射路径上,且位于所述第三半反半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单元之间;
所述第三遮挡部可相对所述第三半反半透镜运动。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镜头还包括第三透镜控制器;
所述第三透镜控制器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透镜单元相对所述第三成像单元运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透镜单元相对所述第三成像单元移动;
和/或,所述第三透镜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透镜单元转动。
13.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镜头模组。
CN201910397096.2A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19538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7096.2A CN111953814B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97096.2A CN111953814B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3814A CN111953814A (zh) 2020-11-17
CN111953814B true CN111953814B (zh) 2022-03-01

Family

ID=73335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97096.2A Active CN111953814B (zh) 2019-05-14 2019-05-14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381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3267Y (zh) * 2004-02-15 2005-06-01 林永全 采用多个感光器件的摄像装置
CN1837880A (zh) * 2005-03-25 2006-09-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2004303A (zh) * 2009-08-31 2011-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3324022A (zh) * 2012-03-19 2013-09-2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照相模块与手持装置
CN107181897A (zh) * 2009-06-16 2017-09-19 英特尔公司 手持装置中的摄像机应用
CN208782911U (zh) * 2018-06-26 2019-04-23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传感装置及成像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02067B2 (en) * 2012-10-22 2016-07-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ing optical system for 3D image acquisition apparatus, and 3D image acquisi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maging optical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3267Y (zh) * 2004-02-15 2005-06-01 林永全 采用多个感光器件的摄像装置
CN1837880A (zh) * 2005-03-25 2006-09-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7181897A (zh) * 2009-06-16 2017-09-19 英特尔公司 手持装置中的摄像机应用
CN102004303A (zh) * 2009-08-31 2011-04-06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3324022A (zh) * 2012-03-19 2013-09-25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照相模块与手持装置
CN208782911U (zh) * 2018-06-26 2019-04-23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组件、传感装置及成像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3814A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0285B (zh)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US20190265461A1 (en) Camera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0033920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ameras, non-transitory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US10122942B2 (en) Photo shooting method,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0701260B2 (en) Focusing method, apparatus,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CN103458189A (zh) 一种配置拍摄参数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0661953B (zh)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0661954A (zh)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12615947B (zh) 快速进入应用的方法与折叠屏电子设备
CN103390034A (zh) 图片展示的方法、装置、终端及服务器
CN111083260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64876B (zh) 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20160135476A (ko)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카메라 제어 방법
CN212727179U (zh) 摄像头模组、对焦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1953814B (zh) 一种镜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0321059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321139A (zh) 图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242368A (zh) 摄像头模组、移动终端、拍照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CN110708447A (zh)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08646384A (zh)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3518171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介质
CN110602370B (zh)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09982523U (zh) 终端设备
CN218679236U (zh) 摄像头模组及智能终端
WO2023102921A1 (zh) 摄像头模组、拍摄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