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3071A -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3071A
CN111953071A CN202010705029.5A CN202010705029A CN111953071A CN 111953071 A CN111953071 A CN 111953071A CN 202010705029 A CN202010705029 A CN 202010705029A CN 111953071 A CN111953071 A CN 1119530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analysis object
line
main transformer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50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海江
唐鹤
李伟
周俊宇
黄斐
黄炳翔
花洁
梁锦来
陈凯阳
骆国铭
陈晓彤
区允杰
黄雄浩
钟童科
罗广锋
亓玉国
莫祖森
何引生
向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rp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0502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30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30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30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or by user interaction, e.g.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SCADA] 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20Administration of product repair or mainten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32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the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J13/00034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the power network elements or equipmen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elements or equipment being or involving an electric power subst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6Electric power sub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一个变电站作为分析对象;S2:根据分析对象的主变本体设备的拓扑关系,进行线变组、内桥或变低带分支的接线形式分析;S3:根据分析对象的设备名称的关键词,进行带线路PT或带旁母的接线形式分析;S4: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进行带空载线路的接线形式分析;S5:重复步骤S1~S4,直到分析完全部变电站的接线形式,并将各个变电站及其相应的接线形式保存,从而形成分析结果表,实现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解决了目前采用人工分析和统计变电站接线形式导致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基础建设加快推进,电网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网架结构快速变化,各种新型接线形式不断出现。电网方式部门、规划部门需要定期掌握各种接线形式统计数据,为电网规划设计、电网方式安排、检修计划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在主网方面尚无智能化手段实现自动分析统计,一般仍采用人工分析和统计,需要调取各厂站图纸、电网实时运行方式等数据资料,数据量大、效率低、容易产生遗漏和错误。
现有技术中,还没有适用于智能分类统计变电站接线形式的方案,如一种配网线路分类方法及系统,公开号为CN110070111A,仅针对配网线路类型进行分类,而没有对接线形式进行分类统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目前采用人工分析和统计变电站接线形式导致效率低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一个变电站作为分析对象;
S2:根据分析对象的主变本体设备的拓扑关系,进行线变组、内桥或变低带分支的接线形式分析;
S3:根据分析对象的设备名称的关键词,进行带线路PT或带旁母的接线形式分析;
S4: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进行带空载线路的接线形式分析;
S5:重复步骤S1~S4,直到分析完全部变电站的接线形式,并将各个变电站及其相应的接线形式保存,从而形成分析结果表,实现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
上述方案中,通过分析出全部变电站的接线形式并保存形成分析结果表供工作人员查看,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掌握变电站的接线形式,为电网规划设计、电网方式安排、检修计划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撑,避免了人工调取各厂站图纸、电网实时运行方式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准确率。
优选的,在步骤S1中,作为分析对象的变电站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1: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为110kV或220kV;
A2:变电站处于投运状态。
上述方案中,只对电压等级为110kV或220kV且处于投运状态的变电站进行分析统计。
优选的,在步骤S2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获取分析对象中全部主变本体设备的连接信息,并形成拓扑结果表;
S2.2: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线变组接线形式;
S2.3: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内桥接线形式;
S2.4: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
S2.5: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
上述方案中,从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获取分析对象中全部主变本体设备的连接信息,并将连接信息保存起来形成拓扑结果表。
优选的,在步骤S2.1中,连接信息具体包括:
B1: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高开关;
B2:各变高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B3: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中开关;
B4:各变中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B5: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低开关;
B6:各变低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上述方案中,从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一次设备台账中获取归属于分析对象,且设备类型为主变本体的设备,然后以该主变本体设备为起点,根据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一次设备连接关系数据,分别向高电压等级方向查找出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高开关、各变高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向中电压等级方向查找出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中开关、各变中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向低电压等级方向查找出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低开关、各变低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优选的,在步骤S2.2中,线变组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全部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上连接的母线的数量为0。
优选的,在步骤S2.3中,内桥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任一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的数量为0。
优选的,在步骤S2.4中,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任一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低开关的数量等于2。
优选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还包括硬连接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硬连接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变低带分支,且存在任意两个连接相同母线的变低开关。
优选的,在步骤S2.5中,
C:当分析对象为110kV变电站时,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包括双母接线形式、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单母接线形式、无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带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多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和分段加多刀闸的单母接线形式;其中,
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0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等于2;
C02:同一变高开关连接的两段母线上连接有一个相同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11:分析对象的母线接线形式为双母接线形式;
C1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21:分析对象的母线接线形式为双母接线形式;
C2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3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3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1;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无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C4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4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C43:相加的两段母线上连接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均不相同;
带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C5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5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C53:相加的两段母线上连接有相同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多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6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6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大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分段加多刀闸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不全部等于2,但至少有一个等于2;
D:当分析对象为220kV变电站时,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包括高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高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高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中压侧双母接线形式、中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和中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其中,
高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高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高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优选的,在步骤S4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获取分析对象所属线路的有功功率、线压以及与分析对象所属线路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状态、电压;
S4.2:进行带空载线路的接线形式分析:
对于50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01:线路上有功功率为0;
E02:线压大于280kV;
对于非50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11:线路上仅连接1个非主变开关;
E1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E1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1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50kV;
对于22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21: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大于1;
E2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仅存在一个处于闭合状态;
E2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2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90kV;
对于11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31: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大于1;
E3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仅存在一个处于闭合状态;
E3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3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50kV。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通过分析出全部变电站的接线形式并保存形成分析结果表供工作人员查看,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掌握变电站的接线形式,为电网规划设计、电网方式安排、检修计划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撑,避免了人工调取各厂站图纸、电网实时运行方式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统计准确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中步骤S2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中步骤S4的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一个变电站作为分析对象;其中,作为分析对象的变电站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1: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为110kV或220kV;
A2:变电站处于投运状态
S2:根据分析对象的主变本体设备的拓扑关系,进行线变组、内桥或变低带分支的接线形式分析;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获取分析对象中全部主变本体设备的连接信息,并形成拓扑结果表;
S2.2: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线变组接线形式;
S2.3: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内桥接线形式;
S2.4: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
S2.5: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
S3:根据分析对象的设备名称的关键词,进行带线路PT或带旁母的接线形式分析;
S4: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进行带空载线路的接线形式分析;
S5:重复步骤S1~S4,直到分析完全部变电站的接线形式,并将各个变电站及其相应的接线形式保存,从而形成分析结果表,实现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
在实施过程中,分析结果表中可以以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保存变电站及对应的接线形式;从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变电站台账中获取变电站信息,从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一次设备台账中获取主变本体设备信息,若存在任一主变本体设备名称中同时包含“线”及“PT刀闸”两个关键词,则该变电站为待线路PT的接线形式;若存在任一主变本体设备名称中包含关键词“3M”或“3母”,则该变电站为带旁母的接线方式。
更具体的,在步骤S2.1中,连接信息具体包括:
B1: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高开关;
B2:各变高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B3: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中开关;
B4:各变中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B5: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低开关;
B6:各变低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在实施过程中,从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一次设备连接关系数据获取主变本体设备的连接信息。
更具体的,在步骤S2.2中,线变组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全部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上连接的母线的数量为0。
更具体的,在步骤S2.3中,内桥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任一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的数量为0。
更具体的,在步骤S2.4中,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任一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低开关的数量等于2。
更具体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还包括硬连接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硬连接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变低带分支,且存在任意两个连接相同母线的变低开关。
更具体的,在步骤S2.5中,
C:当分析对象为110kV变电站时,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包括双母接线形式、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单母接线形式、无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带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多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和分段加多刀闸的单母接线形式;其中,
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0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等于2;
C02:同一变高开关连接的两段母线上连接有一个相同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11:分析对象的母线接线形式为双母接线形式;
C1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21:分析对象的母线接线形式为双母接线形式;
C2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3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3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1;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无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C4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4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C43:相加的两段母线上连接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均不相同;
带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C5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5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C53:相加的两段母线上连接有相同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多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6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6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大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分段加多刀闸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不全部等于2,但至少有一个等于2;
D:当分析对象为220kV变电站时,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包括高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高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高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中压侧双母接线形式、中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和中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其中,
高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高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高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更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步骤S4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获取分析对象所属线路的有功功率、线压以及与分析对象所属线路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状态、电压;
S4.2:进行带空载线路的接线形式分析:
对于50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01:线路上有功功率为0;
E02:线压大于280kV;
对于非50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11:线路上仅连接1个非主变开关;
E1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E1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1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50kV;
对于22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21: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大于1;
E2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仅存在一个处于闭合状态;
E2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2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90kV;
对于11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31: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大于1;
E3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仅存在一个处于闭合状态;
E3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3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50kV。
在实施过程中,从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获取分析对象所属线路的有功功率、线压以及与分析对象所属线路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状态、电压。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择一个变电站作为分析对象;
S2:根据分析对象的主变本体设备的拓扑关系,进行线变组、内桥或变低带分支的接线形式分析;
S3:根据分析对象的设备名称的关键词,进行带线路PT或带旁母的接线形式分析;
S4: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进行带空载线路的接线形式分析;
S5:重复步骤S1~S4,直到分析完全部变电站的接线形式,并将各个变电站及其相应的接线形式保存,从而形成分析结果表,实现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作为分析对象的变电站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1: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为110kV或220kV;
A2:变电站处于投运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获取分析对象中全部主变本体设备的连接信息,并形成拓扑结果表;
S2.2: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线变组接线形式;
S2.3: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内桥接线形式;
S2.4: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是否满足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
S2.5:根据拓扑结果表,判断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1中,连接信息具体包括:
B1: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高开关;
B2:各变高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B3: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中开关;
B4:各变中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B5:与主变本体设备连接的全部变低开关;
B6:各变低开关上连接的母线以及母线上连接的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2中,线变组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全部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上连接的母线的数量为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3中,内桥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任一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的数量为0。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4中,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任一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低开关的数量等于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还包括硬连接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硬连接的变低带分支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变低带分支,且存在任意两个连接相同母线的变低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5中,
C:当分析对象为110kV变电站时,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包括双母接线形式、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单母接线形式、无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带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多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和分段加多刀闸的单母接线形式;其中,
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0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等于2;
C02:同一变高开关连接的两段母线上连接有一个相同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11:分析对象的母线接线形式为双母接线形式;
C1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21:分析对象的母线接线形式为双母接线形式;
C2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3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3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1;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无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C4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4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C43:相加的两段母线上连接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均不相同;
带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C5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5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C53:相加的两段母线上连接有相同的分段、母联开关或刀闸;
多分段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C61: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均不等于2;
C62: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大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分段加多刀闸的单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的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不全部等于2,但至少有一个等于2;
D:当分析对象为220kV变电站时,分析对象的母线的接线形式包括高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高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高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中压侧双母接线形式、中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和中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其中,
高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高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高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高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2;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单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3;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中压侧双分段的双母接线形式需满足的条件为:分析对象中各主变本体设备的变中开关连接的母线数量相加的结果等于4;其中,对于相同的母线不做数量的重复累加。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根据分析对象的出线线路,获取分析对象所属线路的有功功率、线压以及与分析对象所属线路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状态、电压;
S4.2:进行带空载线路的接线形式分析:
对于50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01:线路上有功功率为0;
E02:线压大于280kV;
对于非50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11:线路上仅连接1个非主变开关;
E1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E1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1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50kV;
对于22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21: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大于1;
E2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仅存在一个处于闭合状态;
E2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2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90kV;
对于110kV线路,若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该线路为空载线路,分析对象的接线形式为带空载线路:
E31: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的数量大于1;
E32:线路上连接的非主变开关仅存在一个处于闭合状态;
E33:线路上有功功率数值小于0.5;
E34:非主变开关的电压大于50kV。
CN202010705029.5A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Pending CN1119530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5029.5A CN111953071A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5029.5A CN111953071A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3071A true CN111953071A (zh) 2020-11-17

Family

ID=73341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5029.5A Pending CN111953071A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3071A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0228A2 (de) * 2011-03-28 2012-10-04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Administrierbares energienetz mit datenübertragungsfunktion
US20130110338A1 (en) * 2010-07-30 2013-05-02 Kenji Takao Overhead wir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4809582A (zh) * 2015-05-05 2015-07-2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考虑负荷转移通道的配电网协调规划方法
CN105322541A (zh) * 2015-11-20 2016-02-10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仿真潮流计算方法
CN106599447A (zh) * 2016-12-12 2017-04-26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电气间隔的变电站分层拓扑分析方法
CN106877500A (zh) * 2017-03-02 2017-06-20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虚端子自动连线方法及装置
CN106933942A (zh) * 2017-01-17 2017-07-07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变电站规范描述的一次系统接线自动成图方法
CN107784326A (zh) * 2017-10-18 2018-03-09 南京四方亿能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 基于模糊k近邻分类的变电站主接线类型自动判别方法
CN110492606A (zh) * 2018-05-15 2019-11-22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一种厂站主接线图自动辨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10338A1 (en) * 2010-07-30 2013-05-02 Kenji Takao Overhead wire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WO2012130228A2 (de) * 2011-03-28 2012-10-04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Administrierbares energienetz mit datenübertragungsfunktion
CN104809582A (zh) * 2015-05-05 2015-07-29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考虑负荷转移通道的配电网协调规划方法
CN105322541A (zh) * 2015-11-20 2016-02-10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电站仿真潮流计算方法
CN106599447A (zh) * 2016-12-12 2017-04-26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电气间隔的变电站分层拓扑分析方法
CN106933942A (zh) * 2017-01-17 2017-07-07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变电站规范描述的一次系统接线自动成图方法
CN106877500A (zh) * 2017-03-02 2017-06-20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虚端子自动连线方法及装置
CN107784326A (zh) * 2017-10-18 2018-03-09 南京四方亿能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 基于模糊k近邻分类的变电站主接线类型自动判别方法
CN110492606A (zh) * 2018-05-15 2019-11-22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一种厂站主接线图自动辨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7294B (zh) 基于停电配变和拓扑分析的配电网故障区域快速辨识方法
CN112926666A (zh) 一种轨道交通故障诊断方法
CN112600718B (zh) 一种通信网络监控管理系统
CN108551166B (zh) 一种电网设备及断面超短期负荷预测、告警及稳控方法
CN110783922B (zh) 电网拓扑模型的构建方法和装置、系统
CN112491050A (zh) 基于指标集权重的主配网事故恢复处理方法
CN109687410B (zh) 一种基于最大熵增的连锁故障集构建方法
CN110866735A (zh) 利用gis模型定位配网线路联络点开关方法、系统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02904333A (zh) 一种电网备自投仿真方法
CN109191006B (zh) 一种电网110 kV主变N-1风险自动扫描分析的方法
CN106602549B (zh) 电气主接线分析系统、分析方法和操作方法
CN106599447A (zh) 基于电气间隔的变电站分层拓扑分析方法
CN108494095B (zh) 一种基于母线供电范围自动识别并展示的方法
CN116956525B (zh) 一种cim/e电网厂站自动成图双向拓扑分层布局的方法
CN111953071A (zh) 一种变电站接线形式智能分类统计的方法
CN108416531A (zh) 一种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效果的自动评价方法
CN113344364A (zh) 停电计划的风险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299558A (zh) 提供电力系统信息的方法与装置
CN111753528A (zh) 一种变电站四遥信息表统一规范校核方法和系统
CN108565858B (zh) 含柔性变电站的混合交直流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14678866A (zh) 一种基于调控云的输电线路负荷转移控制方法
CN111697573A (zh) 一种基于拓扑追踪的电网断面供电范围分析方法
Li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HVDC capacity considering repairable and aging failures
CN112084611B (zh) 一种电站拓扑生成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4374205B (zh) 一种负荷转移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