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85201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85201A CN111885201A CN202010764813.3A CN202010764813A CN111885201A CN 111885201 A CN111885201 A CN 111885201A CN 202010764813 A CN202010764813 A CN 202010764813A CN 111885201 A CN111885201 A CN 1118852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rvice system
- transmission
- data
- relationship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可应用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或5G技术等技术领域,该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服务系统,其中,包括: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及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架构从单机到分布式、微服务平台的不断演进,涉及到的服务器也越来越多,多个服务器之间如何实现互联互通以确保项目的如期顺利上线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现有技术主要采用密钥交换的方式,但是该方法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使得无密连接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但是,在服务器集群已经互相连接的情况下,某服务器的账户或密码发生改变,将导致集群中的服务器之间无法进行无密连接,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去进行连接的维护。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服务系统,其中,包括: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其中,上述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向上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第一连接请求;获取上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上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的第一检测信息;根据上述第一检测信息向上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第一确定信息,以确定与上述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可选地,其中,上述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包括: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获取上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上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的第一更新数据;根据上述第一更新数据建立上述第一传输关系。
可选地,其中,上述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生成第二更新数据;以及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向上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上述第二更新数据,以使得上述第二服务系统根据上述第二更新数据建立与上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基于上述第二传输关系实现与上述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服务系统,其中,包括: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上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可选地,其中,上述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获取上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第一连接请求;基于上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第一检测信息;向上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上述第一检测信息;获取第一服务系统根据上述第一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一确定信息,以确定与上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可选地,其中,上述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包括:根据上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第一更新数据;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向上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上述第一更新数据,使得上述第一服务系统根据上述第一更新数据建立上述第一传输关系。
可选地,其中,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接收上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第二更新数据;根据上述第二更新数据建立与上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中,包括:确定第一服务系统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控制上述第一服务系统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上述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控制上述第一服务系统与上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数据传输。
可选地,其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控制上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建立与上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控制上述第二服务系统与上述第一服务系统基于上述第二传输关系实现数据传输。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连接确定模块、第一传输建立模块和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第一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第一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中,包括第二连接确定模块、第二传输建立模块和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第二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第二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上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基于上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当上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及其优势,现在将参考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其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以应用数据传输方法的示例性系统架构;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示例性架构;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6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一框图;
图6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另一框图;
图7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一示例性架构;
图7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另一示例性架构;
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流程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12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一框图;
图12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另一框图;
图12C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另一框图;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公开的概念。
在此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包含”等表明了上述特征、步骤、操作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步骤、操作或部件。
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除非另外定义。应注意,这里使用的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本说明书的上下文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刻板的方式来解释。
在使用类似于“A、B和C等中至少一个”这样的表述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应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该表述的含义来予以解释(例如,“具有A、B和C中至少一个的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单独具有A、单独具有B、单独具有C、具有A和B、具有A和C、具有B和C、和/或具有A、B、C的系统等)。
附图中示出了一些方框图和/或流程图。应理解,方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一些方框或其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来实现。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从而这些指令在由该处理器执行时可以创建用于实现这些方框图和/或流程图中所说明的功能/操作的装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硬件和/或软件(包括固件、微代码等)的形式来实现。另外,本公开的技术可以采取存储有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供指令执行系统使用或者结合指令执行系统使用。
现有技术中,分布式、为服务平台中的互联网架构项目中上架的服务器数量越来越多,若将这些服务器互相连接起来,通过原始的手工交换密钥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还容易在交换密钥过程中,出现密钥交换失败等情况,将导致服务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无密连接,更无法实现快速开展项目上线等功能。此外,在服务器集群已进行互相连接,若其中某台服务器的账户或密码进行改变,将导致服务器集群中各个服务器之间无法保持无密互联,现有唯一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技术人员人为的进行各个服务器之间的连接配对,人力耗费大,维护成本极高。
为了实现服务器集群中各个服务器的无密互联在任何时候均可以保持稳定,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可用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或5G技术等技术领域,也可用于除上述领域之外的任意领域,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的应用领域不做限定。
图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可以应用数据传输方法的示例性系统架构100。
需要注意的是,图1所示仅为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应用示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技术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不可以用于其他设备、系统、环境或场景。
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数据请求系统110,以及与该数据请求系统110建立数据通信的服务器系统120,其中服务器系统120中包括与数据请求系统110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服务器M、121、122、123、124以及125,其中服务器M为主访问服务器,可以获取来自用户的指令信息。服务器121、122、123、124以及125为副访问服务器,数据请求系统110与服务器M、121、122、123、124以及125可以基于一个内部云端网络服务器C实现。或者,服务器M、121、122、123、124以及125中的主服务器M为一网络服务器时,即与其他终端设备111、112、113、以及114的内网相对,服务器系统120的主服务器M可以位于一外网中。此时,云端网络服务器C此处用以其他终端设备111、112、113、以及114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服务器系统120与多个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具体可以通过各种通信连接类型实现,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服务器121、122、123、124以及125可以实现无密互联,即无需密码验证即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数据传输,也称无密传输关系。
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111、112、113、以及114与服务器系统120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是实现数据传输或处理,具体涉及对服务器系统120中主服务器M中的数据库的访问。例如,终端设备111向终端设备112发送业务数据,服务器系统120在接收到终端设备111的数据请求后,会对相应的业务数据执行转发处理,并在特定的需要下对业务数据进行加密,以使得最终到达终端设备112的业务数据得到安全保障。终端设备111、112、113、以及114上可以安装有各种通讯客户端应用,例如管理类应用、网页浏览器应用、搜索类应用、即时通信工具、邮箱客户端、社交平台软件等(仅为示例)。
终端设备111、112、113、以及114可以是具有显示屏并且支持网页浏览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以及各类应用服务器等等。
服务器系统120可以包括提供各种服务的各类型防火墙,例如对用户利用终端设备111、112、113、114所浏览的网站提供支持的过滤型防火墙(仅为示例)。过滤型防火墙可以对接收到的用户请求等数据进行分析等处理,并基于数据源头的地址以及协议类型等标志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可以通过,从而将不安全因素过滤或阻挡。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一般可以由服务器系统120执行。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一般可以设置于服务器系统120中。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也可以由不同于服务器系统120且能够与终端设备111、112、113、114和/或服务器系统120通信的其他服务器系统120执行。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也可以设置于不同于服务器系统120且能够与终端设备111、112、113、114和/或服务器系统120通信的其他服务器系统中。
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服务器。
图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示例性架构200。
需要注意的是,图2所示仅为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架构200的示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技术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本公开实施例不可以用于其他设备、系统、环境或场景。
以下结合图2,对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流程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服务系统,其中,包括操作S310至操作S330。
在操作S310中,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在操作S320中,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
在操作S330中,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数据传输。其中,第二服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器,其中至少两个服务器之间具有无密传输关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数据传输系统200包括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202。
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或一具有多服务器的服务器集群,一般第一服务系统201为单独服务器,可以用于被用户进行直接访问。在数据传输系统200中第一服务系统201具体可以相当于如图1所示主访问服务器M。第一服务系统201包括第一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同样地,第二服务系统202也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或一具有多服务器的服务器集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服务系统202可以为服务器集群,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其中每个服务器为具有可访问的数据库服务器,各个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库可以用于调取用户所需的数据。第二服务系统202中至少两个服务器之间具有无密传输关系,即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省略密码匹配的进程。
当第二服务系统202为单独一个服务器时,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将可以用于最简单的“双机无密互联”。同样地,在第二服务系统202和第一服务系统201至少一方具有多个服务器时,则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将可以用于复杂的“多机无密传输”。因此,在数据传输系统200中第二服务系统202具体可以相当于如图1所示的服务器系统120中的副访问服务器121、122、123、124、125。
第一服务系统201包括第一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该第一连接关系可以基于密码匹配实现,应当可以理解:当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202建立第一连接关系后,相当于在二者之间构建了无密传输通道,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将无需重复进行密码匹配。但一旦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中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则需要重新进行第一连接关系的确定,方可以实现二者的再次无密互联。
第一服务系统201还包括第一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具体而言,第一传输建立模块能够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在第一服务系统中建立第一传输模块。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确定第一连接关系之后,第一服务系统201会响应于该第一连接关系,建立第一传输模块,该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在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中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时,可以无需再次进行密码匹配等配对操作,直接实现二者无密互联,即建立了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传输模块可以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简称PA)模块实现,其中Python Agent模块中主要集成Paramiko模块,Paramiko模块基于python语言开发,遵循SSH2协议,支持以加密和认证的方式,进行服务器的连接。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主要用于用户的密钥存储、服务器互联以及热重载用户密钥的功能,能够使得第一传输模块具有用户密码更新即可实现快速迭代更新的效果。例如,当用户需要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202进行连接时,将不再需要手工交换密钥方式或反复密钥匹配的过程,通过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第一传输模块用户可以在仅对连接的机器输入一次密码后,即可快速完成两者之间的无密互通,即实现第一传输关系。
第一服务系统201还包括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在二者之间具有无密互联的第一传输关系的情况下,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即为无密传输,即不再需要密码匹配等重复配对操作。
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Python Agent技术实现的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仅利用一次配对操作,就实现对数据中心中所有服务器(对应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无密传输,在任何场景之下均无需再进行各个服务器之间的配对操作,可以统一管理所有服务器集群。其中无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密码是否进行修改,都无需重复配对操作,可以快速实现服务器之间的无密互通,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器集群的管理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310中,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向第二服务系统202发送第一连接请求;获取第二服务系统202基于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的第一检测信息;根据第一检测信息向第二服务系统202发送第一确定信息,以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如图2所示,若用户要通过访问第一服务系统201,实现对第二服务系统202的数据访问,即需要建立第一连接关系。第一服务系统201向第二服务系统202发送第一连接请求,该第一连接请求中包括配对连接信息,例如密钥信息,密钥信息包括第二服务系统中已经预设的访问账号和密码等信息,为第一密钥。第二服务系统202会对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密钥信息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中预设的密钥信息进行匹配判断。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请求中还包括配对连接信息,例如连接指令,当该连接指令被第二服务系统202执行时,用于生成确定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连接关系作用的第一检测信息。其中,当第二服务系统202对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密钥信息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中预设的密钥信息的匹配判断为正时,确认密钥信息匹配,并执行该连接指令。
第二服务系统202生成的第一检测信息可以为心跳包检测,心跳包可以是在一服务器和另一服务器之间定时通知对方自己状态的一个自定义的命令字,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用于作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所发的第一连接请求的反馈信息,第一服务系统201据此可以判断所发第一连接请求是否被第二服务系统202进行了匹配确认,即获得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当前状态。
第一服务系统201在接收到第一检测信息,并对第一检测信息进行了解析之后,若判断第二服务系统202已经对第一连接请求进行了确认,则将根据第一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一确定信息反馈给第二服务系统202,在第二服务系统202接收到该第一确定信息后,二者之间完成第一连接关系的建立和确认过程。此时,第二服务系统202可以随时响应于第一服务系统201所发送的数据访问指令,将用户需要的第二服务系统202中的数据通过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反馈。相反,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随时响应于第二服务系统202所发送的第二数据访问指令,将用户需要第一服务系统201中的数据通过第二服务系统202进行反馈。因此,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上述第一连接关系,可以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在密钥信息不更新的情况下,该数据传输可以为无密互联传输。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320中,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包括:基于第一连接关系获取第二服务系统202基于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的第一更新数据;根据第一更新数据建立第一传输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服务系统202预设第二传输模块,第二属性码唯一定义第二传输模块。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传输模块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模块实现。该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使得第二传输模块基于第一传输模块,在具有用户密码更新情况时可实现快速迭代更新的效果,快速完成两者之间的无密互通。
第一连接请求还包括模块更新指令,当在第二服务系统202完成了对密钥信息的匹配操作时,第二服务系统202执行该模块更新指令,根据预设第二传输模块生成一数据更新包作为第一更新包和一代码值作为第一属性码,第一更新包和第一属性码即第一更新数据。其中,第一更新包根据符合Python Agent模块构建规则的第二传输模块生成,用于构建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传输模块,第一属性码根据第二属性码生成,与第二属性码一样为一key值,用于唯一定义该第一传输模块。其中,第一属性码按照生成规则进行逆向解析之后,可以获得第二属性码。
此外,在确定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之后,二者之间可以构建无密互联传输通道。基于该传输通道,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直接获取第二服务系统202生成的第一更新数据以及其他数据信息,无需进行重复配对操作,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如图2所示,第一服务系统201在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之前不具有第一传输模块,更不存在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同时第一服务系统201具有模块构建单元,该模块构建单元可以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基于第一更新数据,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中建立形成与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模块对应的第一传输模块,第一属性码唯一定义该第一传输模块,类似于应用软件根据app安装包进行的功能软件的生成或更新。因此,基于具有Python Agent模块功能的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即实现了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一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相当于构建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在密码有无变化的情况下,均可以实现无密互联数据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在操作S330中,操作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生成第二更新数据;以及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向第二服务系统202发送第二更新数据,以使得第二服务系统202根据第二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基于第二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数据传输。
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中,依据用户需要、服务器的要求或限制可以将用于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的第一密钥进行更新,替换为第二密钥,即密钥信息产生变更。此时,第二服务系统202中的密钥信息还包括第一密钥。也即,第一服务系统201的密钥信息发生了改变,无法继续构成基于第一连接关系的无密传输通道的传输基础(密码一致性)。
在第一服务系统201检测到第一密钥被替换为第二密钥之后,第一服务系统201会响应于该密钥信息的改变,产生相应的模块更新指令。第一服务系统201执行该模块更新指令,根据预设第一传输模块生成一数据更新包作为第二更新包和一代码值作为第三属性码,该第二更新包和第三属性码即第二更新数据。其中,基于第一传输模块生成第二更新包;基于第一属性码生成第三属性码。具体地,第二更新包根据符合Python Agent模块构建规则的第一传输模块生成,用于构建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三传输模块,第三属性码根据第一属性码生成,与第一属性码一样为一key值,用于唯一定义该第三传输模块。其中,第三属性码按照生成规则进行逆向解析之后,可以获得第一属性码。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操作S330中,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即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传输模块与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模块)向第二服务系统202发送第二更新数据,以使得第二传输模块根据第二更新包更新为第三传输模块,第三属性码唯一定义第三传输模块。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仅对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密钥信息更新的情况下,基于第一传输模块与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模块中由Python Agent模块决定的热重载技术,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直接将生成的第二更新数据等数据信息发送至第二服务系统202,而无需类似第一连接关系确定过程的密码匹配操作,即将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更新为了第二传输关系。
关于热重载技术实现密码修改的快速迭代更新,可以具体体现于:第二服务系统202可以依据第一服务系统201关于第一传输模块的特征信息作为匹配信息判断是否接收第二更新数据。例如,第一传输模块的第一属性码可以进行逆向解析获得第二属性码,若该解析获得第二属性码与第二传输模块中的预设第二属性码匹配,则可以确认匹配,并接收第二更新数据,同理对于第三属性码和第二属性码可作类推,其他属性码的实现方案与此类似,不再赘述。
同时,第二服务系统202也同样有模块构建单元,该模块构建单元同样基于Python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基于第二更新数据,在第二服务系统202中对第二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构成第三传输模块,第三属性码唯一定义该第三传输模块。基于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三传输模块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即进一步保证了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稳定性,二者之间仍然可以继续进行数据传输操作,而无需重复密码配对操作。
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本公开数据传输方法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Agent模块与热重载技术,实现不同的服务器系统可无密传输。并且对于其中某服务器系统的密码改变,可通过热重载技术,监测并自动将密钥信息发送给互联服务器系统,实现快速互通。不再需要手工同步密钥文件到各个服务器上的人力操作,极大降低了人工参与程度,避免人力浪费。也即,无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密码是否进行修改,无需重复配对操作,可以快速实现无密互通,提高了服务器集群的管理效率。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服务系统,其中,包括操作S410-S430。
在操作S410中,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在操作S420中,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
在操作S430中,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如图2和图4所示,数据传输系统200包括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202。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或一具有多服务器的服务器集群,一般可以为单独服务器。第二服务系统202一般为服务器集群,包括多个服务器,其中至少两个服务器之间具有无密互联关系.
第二服务系统202包括第二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该第一连接关系可以基于密钥信息的匹配实现,应当可以理解:基于密钥信息不发生变化的前提,当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202建立第一连接关系后,相当于在二者之间构建了无密传输通道,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将无需重复进行密码匹配。
第二服务系统202还包括第二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数据传输。具体地,该第二传输建立模块能够使得第一服务系统201会响应于该第一连接关系,建立第一传输模块,即构建了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相当于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建立模块实现了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数据传输。该第一传输关系用于在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中任一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时,可以无需再次进行密码匹配等配对操作,直接实现二者无密互联。
第一传输模块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模块实现,Python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能够使得第一传输模块具有用户密码更新即可实现快速迭代更新的效果,具体参照上文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服务系统202还包括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在二者之间具有无密互联的第一传输关系的情况下,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数据传输即为无密传输,即不再需要密码匹配等重复配对操作。
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仅利用一次配对操作,就实现对数据中心中所有服务器之间的无密传输,在任何场景之下均无需再进行各个服务器之间的配对操作,可以统一管理所有服务器集群。其中无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密码是否进行修改,无需重复配对操作,可以快速实现无密互通,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器集群的管理效率。
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410中,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获取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第一连接请求;基于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第一检测信息;向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第一检测信息;获取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一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一确定信息,以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如图2所示,若用户要通过访问第一服务系统201,实现对第二服务系统202的数据访问,即建立第一连接关系。第一服务系统201向第二服务系统202发送第一连接请求,该第一连接请求中包括配对连接信息,例如密钥信息,密钥信息包括第二服务系统202中已经预设的访问账号和密码等信息,为第一密钥。第二服务系统202会对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密钥信息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中预设的密钥信息进行匹配判断。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连接请求中还包括配对连接信息,例如连接指令,当该连接指令被第二服务系统202执行时,用于生成第一检测信息,第一检测信息用于确定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连接关系。其中,当第二服务系统202对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密钥信息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中预设的密钥信息的匹配判断为正时,确认密钥信息匹配,并执行该连接指令,从而使得第二服务系统202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的确定。
第一检测信息可以为心跳包检测,心跳包可以是在一服务器和另一服务器之间定时通知对方自己状态的一个自定义的命令字,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用于作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所发的第一连接请求的反馈信息,第一服务系统201据此可以判断所发第一连接请求是否被第二服务系统202进行了匹配确认,即获得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当前状态。
第一服务系统201在接收到第一检测信息,并对第一检测信息进行了解析之后,若判断第二服务系统202已经对第一连接请求进行了确认,则将根据第一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一确定信息反馈给第二服务系统202,在第二服务系统202接收到该第一确定信息后,二者之间完成第一连接关系的建立和确认过程。
此时,第二服务系统202可以随时响应于第一服务系统201所发送的第一数据访问指令,将用户需要的数据通过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反馈。相反,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随时响应于第二服务系统202所发送的第二数据访问指令,将用户需要的数据通过第二服务系统202进行反馈。因此,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既可以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该数据传输即无密互联传输。
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420中,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包括:根据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第一更新数据;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向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第一更新数据,使得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一更新数据建立第一传输关系。
第二服务系统202预设第二传输模块,第二属性码唯一定义第二传输模块。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二传输模块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模块实现。该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第一连接请求还包括模块更新指令,当在第二服务系统202完成了对密钥信息的匹配操作时,第二服务系统202执行该模块更新指令根据预设第二传输模块生成一数据更新包作为第一更新包和一代码值作为第一属性码,第一更新包和第一属性码即第一更新数据。其中,第一更新包根据符合Python Agent模块构建规则的第二传输模块生成,用于构建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传输模块,第一属性码根据第二属性码生成,与第二属性码一样为一key值,用于唯一定义该第一传输模块。其中,第一属性码按照生成规则进行逆向解析之后,可以获得第二属性码。
因此,基于具有Python Agent模块功能的第二传输模块,第二服务系统202根据第一连接关系实现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中建立用于无密传输的第一传输模块,即实现了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一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相当于构建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在密码有无变化的情况下,均可以实现无密互联数据传输。
如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430中,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基于第一传输关系接收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第二更新数据;根据第二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
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模块与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传输模块之间具有无密互联的第一传输关系,第二服务系统202借此可以通过由Python Agent模块决定的热重载技术,使得第二服务系统202直接接收第一服务系统201生成的第二更新包和第三属性码组成的第二更新数据等数据信息。
第二服务系统202可以依据第一服务系统201关于第一传输模块的特征信息,作为匹配信息判断是否接收第二更新数据。例如,第一传输模块的第一属性码可以被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模块进行逆向解析获得第二属性码,若该解析获得第二属性码与第二传输模块中的预设第二属性码匹配,则可以确认匹配,并接收第二更新数据的第二更新包和第三属性码。
与第一服务系统201的模块构建单元相对应,第二服务系统202也同样有模块构建单元,该模块构建单元同样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基于第二更新数据,在第二服务系统202中对第二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构成第三传输模块,第三属性码唯一定义该第三传输模块。基于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三传输模块,即进一步保证了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稳定性,二者之间仍然可以继续进行数据传输操作,而无需重复密码配对操作。
图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2和图5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200,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操作S510-S530。
在操作S510中,确定第一服务系统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在操作S520中,控制第一服务系统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
在操作S530中,控制第一服务系统与第二服务系统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实现数据传输。
如图2所示,通过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连接确定模块和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连接确定模块,基于密码匹配的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即构成二者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在二者之一的密钥信息不进行更改的前提下,实现二者之间的数据直通传输。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服务系统201向第二服务系统202发送第一连接请求,第二服务系统202根据该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第一检测信息,并将第一检测信息反馈给第一服务系统201,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一检测信息生成第一确定信息,并将该第一确定信息反馈给第二服务系统202,第二服务系统202在接收到该第一确定信息之后,响应确定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在不改变密钥信息的情况下,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可以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无密数据传输。
如图2所示,通过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传输建立模块和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建立模块,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在第一服务系统中建立第一传输模块,用作与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模块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的建立和确定。基于二者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在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中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时,可以无需再次进行密码匹配等配对操作,直接实现二者无密互联。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第二服务系统202确定了第一连接关系之后,第二服务系统202将根据第一连接请求通过预设第二传输模块生成的第一更新数据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发送给第一服务系统201,第一服务系统201基于该第一更新数据建立一第一传输模块。因此,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之间则建立了对应的第一传输关系。因此,无论密钥信息如何更改,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均可以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无密数据传输。
如图2所示,通过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和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数据传输模块,在二者之间具有第一传输关系的前提下,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即为无密传输,即不再需要密码匹配等重复配对操作。
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二服务系统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建立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控制第二服务系统与第一服务系统基于第二传输关系实现数据传输。
如图2所示,第一服务系统201中的密钥信息发生变更时,可以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一传输模块可以根据新的密钥信息生成第二更新数据,并将第二更新数据发送给第二服务系统202,第二服务系统202的第二传输建立模块根据第二传输模块和第二更新数据,建立第三传输模块,该第三传输模块和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一传输模块构成第二传输关系。借此,无论密钥信息如何更改,基于第二传输关系均可以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无密数据传输。也即,无论密钥信息如何更改,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二服务系统该202的密钥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实现统一更换,同时能够对原有传输关系进行更新建立更新之后的新传输关系。同样,当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密钥信息发生改变时,以类似的方式,可以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传输关系的更新。
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Python Agent技术实现的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仅利用一次配对操作,就实现对数据中心中所有服务器(对应于第二服务系统202)之间的无密传输,在任何场景之下均无需再进行各个服务器之间的配对操作,可以统一管理所有服务器集群。其中无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密码是否进行修改,都无需重复配对操作,可以快速实现服务器之间的无密互通,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器集群的管理效率。
图6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600a的一框图。
如图6A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600a,其中,包括第一连接确定模块610a、第一传输建立模块620a和第一数据传输模块630a。第一连接确定模块610a用于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第一传输建立模块620a用于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第一数据传输模块630a用于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图6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600b的另一框图。
如图6B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600b,其中,包括第二连接确定模块610b、第二传输建立模块620b和第二数据传输模块630b。第二连接确定模块610b用于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第二传输建立模块620b用于基于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第二数据传输模块630b用于基于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传输装置部分的实施例方式与数据传输方法部分的实施例方式对应类似,并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对应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7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一示例性架构;图7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另一示例性架构;图8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流程图。
需要注意的是,图7A和图7B所示仅为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架构700的示例,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技术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本公开实施例不可以用于其他设备、系统、环境或场景。
如图7A-图8所示,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服务系统201,其中,包括操作S810至操作S830。
在操作S810中,确定与第三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在操作S820中,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以及
在操作S830中,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与第四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如图7A和图7B所示,数据传输系统700包括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第四服务系统702。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具有无密互联关系,可以实现在二者之间的密钥发生的更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直接数据传输,无需重复密钥匹配过程或人工更改密钥的情况。
如图7A和图7B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或一具有多服务器的服务器集群,一般第一服务系统201为单独服务器,可以用于被用户进行直接访问。在数据传输系统200中第一服务系统201具体可以相当于如图1所示主访问服务器M。第一服务系统201包括第一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第三服务系统701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或一有多服务器的服务器集群,可以基于中台技术实现,具有中台服务器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
第四服务系统702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器,为一服务器集群,为具有可访问的数据库服务器,其中的至少两个服务器之间具有无密互联关系。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四服务系统702可以为服务器集群,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其中每个服务器为具有可访问的数据库服务器,各个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库可以用于调取用户所需的数据。第四服务系统702中至少两个服务器之间具有无密传输关系,即可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省略密码匹配的进程。在数据传输系统700中第四服务系统702具体可以相当于如图1所示的服务器系统120中的副访问服务器121、122、123、124、125的组合或至少之一。
第一服务系统201包括第一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该第二连接关系可以基于密码匹配实现,应当可以理解:当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建立第二连接关系后,相当于在二者之间构建了无密传输通道,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将无需重复进行密码匹配。但一旦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三服务系统701中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则需要重新进行第二连接关系的确定,方可以实现二者的再次无密互联。
第一服务系统201还包括第一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具体而言,第一传输建立模块能够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中建立第四传输模块。具体地,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确定第二连接关系之后,第一服务系统201会响应于该第二连接关系,建立第四传输模块,该第四传输模块用于在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三服务系统701中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时,可以无需再次进行密码匹配等配对操作,直接实现二者无密互联,即建立了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四传输模块可以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简称PA)模块实现,其中Python Agent模块中主要集成Paramiko模块,Paramiko模块基于python语言开发,遵循SSH2协议,支持以加密和认证的方式,进行服务器的连接。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主要用于用户的密钥存储、服务器互联以及热重载用户密钥的功能,能够使得第四传输模块具有用户密码更新即可实现快速迭代更新的效果。例如,当用户需要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进行连接时,将不再需要手工交换密钥方式或反复密钥匹配的过程,通过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第四传输模块用户可以在仅对连接的机器输入一次密码后,即可快速完成两者之间的无密互通,即实现第三传输关系。
第一服务系统201还包括第一数据传输模块,在二者之间具有无密互联的第三传输关系的情况下,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三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即为无密传输,即不再需要密码匹配等重复配对操作。此外,由于第三服务系统7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具有无密传输关系,该无密传输关系的实现功能与第三传输关系类似。因此,在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实现第三传输关系之后,相当于通过第三服务系统701作为中台服务器,实现了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据此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
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基于Python Agent技术实现的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仅利用一次配对操作,就实现对数据中心中所有服务器(对应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无密传输,在任何场景之下均无需再进行各个服务器之间的配对操作,可以统一管理所有服务器集群。其中无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第三服务系统701或第四服务系统702的密码是否进行修改,都无需重复配对操作,可以快速实现服务器之间的无密互通,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器集群的管理效率。
如图7A-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810中,确定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包括:向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第二连接请求;获取第三服务系统701根据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的路由请求生成的第二检测信息,路由请求由第四服务系统702根据第二连接请求生成;根据第二检测信息向第三服务系统701发送第二确定信息,以确定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如图7A和图7B所示,若用户要通过访问第一服务系统201,实现对第四服务系统702的数据访问,则需要在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建立第二连接关系。具体地,第一服务系统201向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第二连接请求,第四服务系统702将第二连接请求进行处理转换生成路由请求,并将该路由请求发送至第三服务系统701。
该路由请求中包括配对连接信息,例如密钥信息,密钥信息包括第三服务系统701中已经预设的访问账号和密码等信息,为第三密钥。第四服务系统702会对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第二连接请求中的密钥信息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中预设的密钥信息进行匹配判断,当确认匹配时将根据第二连接请求生成路由请求,并将该路由请求发送至第三服务系统701。其中,第四服务系统702由于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为预设的无密连接关系,因此二者的密钥信息可以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路由请求中还包括配对连接信息,例如连接指令,当该连接指令被第三服务系统701执行时,用于生成确定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连接关系作用的第二检测信息。其中,当第三服务系统701对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的路由请求中的密钥信息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中预设的密钥信息的匹配判断为正时,确认密钥信息匹配,并执行该连接指令。
第二检测信息可以为心跳包检测,用于作为对第三服务系统701所接收的路由请求的反馈信息,第一服务系统201据此可以判断所发第二连接请求是否被第三服务系统701进行了匹配确认,即获得第三服务系统701的当前状态。
第一服务系统201在接收到第二检测信息,并对第二检测信息进行了解析之后,若判断第三服务系统701已经对相应于第二连接请求的路由请求进行了确认,则将根据第二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二确定信息反馈给第三服务系统701,在第三服务系统701接收到该第二确定信息后,二者之间完成第二连接关系的建立和确认过程。
此时,第三服务系统701可以随时响应于第一服务系统201所发送的第三数据访问指令,从第四服务系统702中调取用户需要的数据,并转发至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反馈。相反,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随时响应于第三服务系统701所发送的第四数据访问指令,将用户需要的数据通过第三服务系统701转发至第四服务系统702。因此,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该数据传输即无密互联传输。
如图7A-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820中,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包括:基于第二连接关系,获取第三服务系统根据路由请求生成的第三更新数据;根据第三更新数据建立第三传输关系。
第三服务系统701预设第五传输模块,第五属性码唯一定义第五传输模块。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五传输模块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模块实现。该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使得第五传输模块基于第四传输模块,在具有用户密码更新情况时即可实现快速迭代更新的效果,并借助第三服务系统701快速完成第四服务系统702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无密互通。
此外,在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确定了第二连接关系的情况下,根据第三服务系统701预设的第五传输模块生成第三更新包,基于第第五属性码生成第四属性码,第四属性码唯一定义第四传输模块。其中,第三更新包和第五属性码的组合即为第三更新数据。
第三服务系统701接收到的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的路由请求还包括模块更新指令,当在第三服务系统701完成了对密钥信息的匹配操作时,第三服务系统701执行该模块更新指令,根据预设第五传输模块生成一数据更新包作为第三更新包和一代码值作为第四属性码,即第三更新数据。其中,第三更新包根据符合Python Agent模块构建规则的第五传输模块生成,用于构建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四传输模块,第四属性码根据第五属性码生成,与第五属性码一样为一key值,用于唯一定义该第四传输模块。
第一服务系统201在确定第二连接关系之前不具有第四传输模块,同时第一服务系统201具有模块构建单元,该模块构建单元同样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基于第三更新数据,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中建立形成第四传输模块,第四属性码唯一定义该第四传输模块。此外,基于第四传输模块和第五传输模块,即进一步完善了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实现了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相当于构建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在密码有无变化的情况下,均可以实现无密互联数据传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三服务系统701在生成第三更新数据后,基于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无密传输关系,会将第三更新数据同时发送给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基于第三更新数据,对第四服务系统702的原始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生成第六传输模块,基于该第五传输模块和第六传输模块,建立了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第五传输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无需进行密钥匹配的进程,即可实现二者数据的无密传输。
如图7A-图8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830中,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生成第四更新数据;以及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向第三服务系统701发送第四更新数据,以使得第三服务系统701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四传输关系;基于第四传输关系,实现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
在第一服务系统201检测到第一密钥被替换为第二密钥之后,会响应于该密钥信息的改变,产生相应的模块更新指令,第一服务系统201执行该模块更新指令,根据预设第四传输模块生成一数据更新包作为第四更新数据,包括更新包和属性码。具体地,第四更新数据的更新包根据符合Python Agent模块构建规则的第四传输模块生成,用于构建第三服务系统701的第七传输模块,第四更新数据的属性码根据第四属性码生成,与第四属性码一样为一key值,用于唯一定义该第七传输模块。
同时第三服务系统701也同样有模块构建单元,该模块构建单元同样基于Python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基于第四更新数据,在第三服务系统701中对第五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构成第七传输模块,其同样具有一唯一定义的属性码。第七传输模块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模块实现,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能够使得第七传输模块具有用户密码更新也可实现快速迭代更新的效果,基于第七传输模块和第四传输模块,建立了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四传输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无需进行密钥匹配的进程,即可实现二者数据的无密传输。
作为中台的第三服务系统701将相应的第四更新数据发送至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也包括模块构建单元,该模块构建单元同样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基于第四更新数据,在第四服务系统702中对第六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构成第八传输模块。换言之,第三服务系统7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基于具有相同特征的第八传输模块和第七传输模块,始终保持无密互联状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服务系统701预设的第五传输模块和第四服务系统702预设的原始传输模块,事实上都属于特征相同的传输模块。此外,第四服务系统702中的集群中,每个服务器均设置有相应的传输模块,由于服务器集群之中的多个服务器之间具有无密互联关系。因此,在其中任何一个服务器的传输模块进行更新时,第四服务系统702中的集群中其他所有服务器均同时进行传输模块的更新。因此,这就实现了在对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密码更新时,其他与之具有基于Python Agent技术实现无密互联关系的所有服务器均可以通过第三服务系统701同时实现密码更新。这就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一个服务器密码更改,需要人力逐一进行配对操作的情况,极大提高了服务器系统的管理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如图7B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中,依据上述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的说明,上述第三服务系统7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的组合可以理解为上述第二服务系统202。
图9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7A-图9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三服务系统,其中,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操作S910-S930。
在操作S910中,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在操作S920中,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以及
在操作S930中,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
第三服务系统701包括第三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该第二连接关系可以基于密码匹配实现,应当可以理解:当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建立第二连接关系后,相当于在二者之间构建了无密传输通道,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将无需重复进行密码匹配。但一旦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三服务系统701中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则需要重新进行第二连接关系的确定,方可以实现二者的再次无密互联。
第三服务系统701还包括第三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具体地,基于第二连接关系,使得第一服务系统201会响应于该第二连接关系,建立第四传输模块,该第四传输模块用于在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三服务系统701中的匹配密钥信息发生更改时,可以无需再次进行密码匹配等配对操作,直接实现二者无密互联,即建立了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
第三服务系统701还包括第三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将接收的第一服务系统201的数据传输至第四服务系统702,或将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的数据传输至第一服务系统201。具体地,由于第三服务系统701可以是中台服务系统,在数据防问路径中相当于一中间访问平台。因此,一般而言,获取数据仍然需要依靠第四服务系统702。因此,第三服务系统701还需要实现将第一服务系统201传输至的数据转发至第四服务系统702,或将将第四服务系统702传输至的数据转发至第一服务系统201,以实现二者的数据传输交互。
本公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通过基于中台技术实现的第三服务系统,可以仅利用一次配对操作,就实现对数据中心中所有服务器之间的无密传输,在任何场景之下均无需再进行各个服务器之间的重复配对操作,可以统一管理所有服务器集群。其中无论对第一服务系统201或第二服务系统202的密码是否进行修改,无需重复配对操作,可以快速实现无密互通,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器集群的管理效率。
如图7A-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910中,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包括:接收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的路由请求,路由请求由第四服务系统702根据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第二连接请求生成;根据路由请求生成第二检测信息;向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第二检测信息;获取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二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二确定信息,以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如图7A和图7B所示,若用户要通过访问第一服务系统201,实现对第四服务系统702的数据访问。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服务系统201向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第二连接请求,第四服务系统702将第二连接请求进行处理转换生成路由请求,并将该路由请求发送至第三服务系统701。
该路由请求中包括配对连接信息,第四服务系统702会对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第二连接请求中的配对连接信息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中预设的配对连接信息进行匹配判断,当确认匹配时将根据第二连接请求生成路由请求,并将该路由请求发送至第三服务系统701。其中,第四服务系统702由于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为预设的无密连接关系,因此二者的配对连接信息可以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该路由请求的配对连接信息被第三服务系统701接收后,用于生成确定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连接关系作用的第二检测信息。其中,当第三服务系统701对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的路由请求中的密钥信息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中预设的密钥信息的匹配判断为正时,确认密钥信息匹配,并执行生成第二检测信息。第二检测信息可以为心跳包检测,用于作为对第三服务系统701所接收的路由请求的反馈信息。
第一服务系统201在接收到第二检测信息,并对第二检测信息进行了解析,将根据第二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二确定信息反馈给第三服务系统701,在第三服务系统701接收到该第二确定信息后,二者之间完成第二连接关系的建立和确认过程。此时,第三服务系统701可以从第四服务系统702中调取用户需要的数据,并转发至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反馈。相反,第一服务系统201可以将用户需要的数据通过第三服务系统701转发至第四服务系统702。因此,本公开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完成相应的数据传输,该数据传输即无密互联传输。
如图7A-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930中,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根据路由请求生成第三更新数据;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向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第三更新数据,使得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三更新数据建立第三传输关系;以及向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第三更新数据,以使得第四服务系统702根据第三更新数据建立第五传输关系。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三服务系统701预设的第五传输模块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模块实现。该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使得第五传输模块基于第一服务系统的第四传输模块,在具有用户密码更新情况时即可实现快速迭代更新的效果,并借助第三服务系统701快速完成第四服务系统702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无密互通。
此外,在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确定了第二连接关系的情况下,根据第三服务系统701预设的第五传输模块生成第三更新数据。其中,第三更新数据根据符合Python Agent模块构建规则的第五传输模块生成,用于构建第一服务系统201的第四传输模块。
第一服务系统201在确定第二连接关系之前不具有第四传输模块,同时第一服务系统201的模块构建单元基于第三更新数据,在第一服务系统201中建立形成第四传输模块。此外,基于第四传输模块和第五传输模块,实现了第一服务系统201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相当于构建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传输通道,在密码有无变化的情况下,均可以实现无密互联数据传输。
此外,第三服务系统701在生成第三更新数据后,基于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无密传输关系,可以将第三更新数据同时发送给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基于第三更新数据,对第四服务系统702的原始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生成第六传输模块,基于该第五传输模块和第六传输模块,建立了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第五传输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无需进行密钥匹配的进程,即可实现二者数据的无密传输。
如图7A-图9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操作S930中,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还包括:基于第三传输关系接收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第四更新数据;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四传输关系;以及向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第四更新数据,以使得第四服务系统702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建立第六传输关系;基于第四传输关系和第六传输关系,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
响应于密钥信息的改变,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四传输模块生成一数据更新包作为第四更新数据。具体地,第四更新数据根据符合Python Agent模块构建规则的第四传输模块生成,用于构建第三服务系统701的第七传输模块。
第三服务系统701的模块构建单元基于第四更新数据,在第三服务系统701中对第五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构成第七传输模块。第七传输模块基于Python开发的Python Agent模块实现,Python Agent模块同时可以集成热重载技术。基于第七传输模块和第四传输模块,建立了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四传输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无需进行密钥匹配的进程,即可实现二者数据的无密传输。
作为中台的第三服务系统701将相应的第四更新数据发送至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的模块构建单元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和第四更新数据,在第四服务系统702中对第六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构成第八传输模块。基于第七传输模块和第八传输模块,建立了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第六传输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无需进行密钥匹配的进程,即可实现二者数据的无密传输。
因此,这就实现了在对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密码更新时,基于第四传输关系和第六传输关系,能够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基于作为中台功能的第三服务系统701,实现数据无密传输。而且,基于Python Agent技术实现无密互联关系的所有服务器均可以通过第三服务系统701同时实现密码更新。这就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一个服务器密码更改,需要人力逐一进行配对操作的情况,极大提高了服务器系统的管理效率。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7A-图10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四服务系统702,其中,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操作S1010-S1050。
在操作S1010中,接收第三服务系统701根据路由请求所生成的第三更新数据;
在操作S1020中,根据第三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五传输关系;
在操作S1030中,基于第五传输关系接收第三服务系统701发送的第四更新数据;
在操作S1040中,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六传输关系;
在操作S1050中,基于第六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第三服务系统701在生成第三更新数据后,基于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初始无密传输关系,可以将第三更新数据同时发送给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基于第三更新数据,对第四服务系统702的原始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生成第六传输模块,基于第三服务系统701的第五传输模块和第四服务系统702的第六传输模块,建立了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第五传输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无需进行密钥匹配的进程,即可实现二者数据的无密传输。
作为中台的第三服务系统701将相应的第一服务系统201生成的第四更新数据发送至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的模块构建单元基于Python Agent模块的构建规则和第四更新数据,在第四服务系统702中对第六传输模块进行数据更新和特征升级,构成第八传输模块。基于第三服务系统701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建立的第七传输模块和第四服务系统702的第八传输模块,建立了第三服务系统701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第六传输关系,实现了二者之间的无密互联,即无需进行密钥匹配的进程,即可实现二者数据的无密传输。
因此,这就实现了在对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密码更新时,基于第四传输关系和第六传输关系,能够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基于作为中台功能的第三服务系统701,实现数据无密传输。
如图7A-图10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其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第二连接请求;根据第二连接请求生成路由请求;以及向第三服务系统701发送路由请求。
第四服务系统702中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互连的至少一个服务器包括连接请求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服务系统201发送的第二连接请求。同时,该至少一个服务器还包括路由请求模块和第二数据转发模块,路由请求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连接请求生成路由请求;第二数据转发模块用于向第三服务系统701发送路由请求。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如图7A-图11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中,包括操作S1110-S1140。
在操作S1110中,确定第一服务系统和第三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
在操作S1120中,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建立第一服务系统与第三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
在操作S1130中,根据第三传输关系,建立第三服务系统与第四服务系统之间的第六传输关系,和第一服务系统与第三服务系统之间的第四传输关系;
在操作S1140中,基于第四传输关系和第六传输关系,实现第一服务系统和第四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服务系统201向第四服务系统702发送第二连接请求,第四服务系统702根据该第二连接请求生成路由请求并转发给第三服务系统701。第三服务系统701根据该路由请求生成第二检测信息,第一服务系统201接收到该第三服务系统701的第二检测信息之后,生成第二确定信息对第三服务系统701反馈。在第三服务系统701确认该第二确定信息之后,即在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建立了第二连接关系。
根据该第二连接关系,将第三服务系统根据路由请求和预设第五传输模块生成的第三更新数据发送至第一服务系统201,第一服务系统201根据第三更新数据建立第四传输模块,根据第四传输模块和第五传输模块建立第三服务系统701和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
同时第三服务系统701将第三更新数据发送至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根据第三更新数据建立第六传输模块,根据第六传输模块和第五传输模块建立第三服务系统7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第五传输关系。
当第一服务系统201的密钥信息发生更改时,第一服务系统201将对应密钥更改指令的第四更新数据发送至第三服务系统701,第三服务系统701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对第五传输模块进行更新以建立第七传输模块,根据第四传输模块和第七传输模块建立第三服务系统701和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四传输关系。
同时第三服务系统701将第四更新数据发送至第四服务系统702,第四服务系统702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对第六传输模块进行更新建立第八传输模块,根据第八传输模块和第七传输模块建立第三服务系统7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第六传输关系。
因此,基于第四传输关系和第六传输关系,可以实现第一服务系统和第四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这就实现了在对第一服务系统201进行密码更新时,其他与之具有基于Python Agent技术实现无密互联关系的所有服务器均同时实现密码更新。这就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一个服务器密码更改,需要人力逐一进行配对操作的情况,极大提高了服务器系统的管理效率。
图12A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一框图。
如图7A-图12A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1200a,其中,包括第一连接确定模块1210a、第一传输建立模块1220a和第一数据传输模块1230a。第一连接确定模块1210a用于确定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第一传输建立模块1220a用于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以及第一数据传输装置1230a用于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与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
图12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另一框图。
如图7A-图12B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1200b,其中,包括第三连接确定模块1210b、第三传输建立模块1220b和第三数据传输模块1230b。第三连接确定模块1210b用于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二连接关系;第三传输建立模块1220b用于基于第二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第三传输关系;以及第三数据传输模块1230b用于基于第三传输关系实现第一服务系统201和第四服务系统702之间的数据传输。
图12C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另一框图。
如图7A-图12C所示,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1200c,其中,包括第四传输建立模块1210c和第四数据传输模块1220c。第四传输建立模块1210c用于接收第三服务系统701根据路由请求所生成的第三更新数据,并根据第三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五传输关系;以及基于第五传输关系接收第三服务系统701发送的第四更新数据,并根据第四更新数据建立与第三服务系统701之间的第六传输关系;第四数据传输模块1220c用于基于第六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201之间的数据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传输装置部分的实施例方式与数据传输方法部分的实施例方式对应类似,并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对应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图1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当上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上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图13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3所示,电子设备1300包括处理器1310、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320。该电子设备1300可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
具体地,处理器1310例如可以包括通用微处理器、指令集处理器和/或相关芯片组和/或专用微处理器(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等。处理器1310还可以包括用于缓存用途的板载存储器。处理器1310可以是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的不同动作的单一处理单元或者是多个处理单元。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320,例如可以是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体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装置,如磁带或硬盘(HDD);光存储装置,如光盘(CD-ROM);存储器,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闪存;等等。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320可以包括计算机程序1321,该计算机程序1321可以包括代码/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在由处理器131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1310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或其任何变形。
计算机程序1321可被配置为具有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模块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例如,在示例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1321中的代码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模块,例如包括模块1321A、模块1321B、……。应当注意,模块的划分方式和个数并不是固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适的程序模块或程序模块组合,当这些程序模块组合被处理器1310执行时,使得处理器1310可以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或其任何变形。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具体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装置/系统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装置/系统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数据库切换方法。
或者,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设备/装置/系统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设备/装置/系统中。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上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数据库切换方法或通信方法。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尽管已经参照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多种改变。因此,本公开的范围不应该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应该不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进行确定,还由所附权利要求的等同物来进行限定。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服务系统,其中,包括:
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向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第一连接请求;
获取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所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的第一检测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向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第一确定信息,以确定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获取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所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的第一更新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更新数据建立所述第一传输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
生成第二更新数据;以及
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向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发送所述第二更新数据,以使得所述第二服务系统根据所述第二更新数据建立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
基于所述第二传输关系实现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服务系统,其中,包括:
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第一连接请求;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第一检测信息;
向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所述第一检测信息;
获取第一服务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检测信息生成的第一确定信息,以确定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请求生成第一更新数据;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向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所述第一更新数据,使得所述第一服务系统根据所述第一更新数据建立所述第一传输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中,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接收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发送的第二更新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更新数据建立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中,包括:
确定第一服务系统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控制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
控制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与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数据传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二服务系统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建立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二传输关系;
控制所述第二服务系统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基于所述第二传输关系实现数据传输。
11.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中,包括:
第一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第一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建立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
第一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二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12.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中,包括:
第二连接确定模块,用于确定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连接关系;
第二传输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连接关系,实现与所述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第一传输关系;以及
第二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传输关系实现与第一服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13.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其中,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64813.3A CN111885201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64813.3A CN111885201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85201A true CN111885201A (zh) | 2020-11-03 |
CN111885201B CN111885201B (zh) | 2022-11-08 |
Family
ID=73205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64813.3A Active CN111885201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85201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50400A (zh) * | 2016-10-21 | 2017-05-10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化实现虚拟机互信的方法 |
WO2017162173A1 (zh) * | 2016-03-22 | 2017-09-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云服务器集群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781163A (zh) * | 2016-02-26 | 2018-11-09 | 赛门铁克公司 | 用于无密码计算机登录的服务辅助移动配对的系统和方法 |
CN109213496A (zh) * | 2018-08-29 | 2019-01-15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部署OpenStack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
CN109660381A (zh) * | 2018-10-25 | 2019-04-19 |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分布式管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CN110891062A (zh) * | 2019-11-27 | 2020-03-17 | 中铁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密码更改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
2020
- 2020-07-31 CN CN202010764813.3A patent/CN11188520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81163A (zh) * | 2016-02-26 | 2018-11-09 | 赛门铁克公司 | 用于无密码计算机登录的服务辅助移动配对的系统和方法 |
WO2017162173A1 (zh) * | 2016-03-22 | 2017-09-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云服务器集群建立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
CN106650400A (zh) * | 2016-10-21 | 2017-05-10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化实现虚拟机互信的方法 |
CN109213496A (zh) * | 2018-08-29 | 2019-01-15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部署OpenStack的实现方法及系统 |
CN109660381A (zh) * | 2018-10-25 | 2019-04-19 |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 分布式管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CN110891062A (zh) * | 2019-11-27 | 2020-03-17 | 中铁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密码更改方法、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85201B (zh) | 2022-1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83071B (zh) | 区块链的隐私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US10892906B2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a scalable group-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 reduced client memory footprint requirement | |
TW201919363A (zh) | 量子金鑰的分發系統及其分發方法和資料處理方法 | |
CN107770761B (zh) | 蓝牙设备分享请求和控制方法及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9973543B2 (en) | Seamless switching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during an online meeting | |
CN111787517A (zh) | 智能设备激活绑定的方法和装置 | |
US9326236B2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performance and energy optimization for mobile computing | |
US10154024B2 (en) | Push notification activation | |
EP2405388A1 (en) | Method of generating a virtual private community and network using the virtual private community | |
CN111711528B (zh) | 网络会议的管控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设备 | |
CN111478974B (zh) |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364795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代理服务器 | |
CN112700014B (zh) | 部署联邦学习应用的方法、装置、系统和电子设备 | |
CN104951540A (zh) | 文件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0505074B (zh) | 一种应用模块化集成方法和装置 | |
US10666693B1 (en) | Encrypting multiple party calls | |
WO2019095388A1 (zh) | 一种远程协助处理方法及设备 | |
CN110324384B (zh) | 数据推送的方法和装置 | |
US11848923B2 (en) | Secure peer-to-peer connection network and associated protocols for a group-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5281940B (zh) | 一种基于netconf协议的hello报文交互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11787048B (zh) | 一种终端设备的连接方法、调度服务器及物联网系统 | |
CN111885201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3765987A (zh) | 一种物联网设备管理、处理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11885200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04092826A (zh) | 终端上个人信息的共享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