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9524B - 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69524B CN111869524B CN202010845978.3A CN202010845978A CN111869524B CN 111869524 B CN111869524 B CN 111869524B CN 202010845978 A CN202010845978 A CN 202010845978A CN 111869524 B CN111869524 B CN 1118695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heat
- ridge
- pipe
- furrow
- pla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41000209140 Triticum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5000021307 Triticum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44000105624 Arachis hypogaea Speci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5000020232 peanut Nutritio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40000008042 Zea mays Speci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5000005824 Zea mays ssp. parviglum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5000002017 Zea mays subsp mays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5000005822 corn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08000003643 Callosities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06010020649 Hyperkeratosis Diseas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9342 intercro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5000017060 Arachis glabrat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5000010777 Arachis hypogae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5000018262 Arachis monticol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575 pestic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331 sow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350 relay intercrop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973 irr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262 irri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5240 Disease Resistanc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8631 Hex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98338 Triticum aestivum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71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0099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265 diseases, disorders, signs and symptom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58 fert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37 fert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99 nucle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553 photosynthe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672 photosynthe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40—Fabaceae, e.g. beans or pea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5/00—Watering gardens, fiel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 A01G25/06—Watering arrangements making use of perforated pipe-lines located in the soi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 Supports For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适用于干旱地区,包括在田地中筑起多行垄台,垄宽40厘米,相邻的所述垄台间的垄沟的宽为20厘米,所述垄沟深10厘米;在第一年10月份种植小麦,在所述垄台表面每间隔10厘米播种一行小麦,共种植三行小麦;在垄沟中间位置播种一行小麦;当所述小麦高度低于10厘米时,通过滴漏对小麦进行灌溉;当所述小麦高度达到10厘米‑15厘米时,通过所述垄沟对所述田地进行灌溉;在小麦收获前20天到25天,将所述垄沟和所述垄台抹平,并在原所述垄沟的两个边缘位置分别套种一行花生;小麦收获后,在所述垄台表面的小麦间,每间隔20厘米种植一行玉米,每个所述垄台表面共种植两行玉米。相比于传统的套种模式产量显著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高效利用土地、增加作物产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北方,小麦、玉米花生的种植周期相对固定,因此在单位面积的土地和相对固定的时间内,产量不易提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一种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适用于干旱地区,包括:
在田地中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
在田地中筑起多行垄台,垄宽40厘米,所述第一通管位于所述垄台底部的中部,一个所述垄台对应一个所述第一通管,相邻的所述垄台间的垄沟的宽为20厘米,所述垄沟深10厘米,在所述垄台的内部靠近所述垄沟的两侧分别埋设一个第二通管,所述第二通管的两端从所述垄台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二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
在第一年10月份种植小麦,在所述垄台表面每间隔10厘米播种一行小麦,共种植三行小麦,且所述三行小麦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通管之间,在垄沟中间位置播种一行小麦;
当所述小麦高度低于10厘米时,通过滴漏对小麦进行灌溉,同时向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通水,并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通孔和所述第二通管的通孔对所述小麦进行浇灌;
当所述小麦高度达到10厘米-15厘米时,通过所述垄沟对所述田地进行灌溉;
在小麦收获前20天到25天,将所述垄台内部靠近所述垄沟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分别朝向所述垄台的中部转动,同时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在水平方向分别朝向所述垄沟水平运动,并运动到垄沟的两侧;
将所述垄沟和所述垄台抹平,并在原所述垄沟的两个边缘位置分别套种一行花生;
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再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通管的所述通孔对所述花生进行浇灌;
在小麦收获后,在所述垄台表面的小麦间,每间隔20厘米种植一行玉米,共种植两行玉米;
在所述垄台的两个端部挖土将所述第一通管的两端漏出,顺时针旋转两周、逆时针旋转两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所述通孔对所述玉米进行浇灌。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行所述花生的株距为20厘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行玉米之间的株距为15厘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种植玉米后还包括对玉米进行喷洒农药的步骤,喷洒时间在下午五点后。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小麦播种前,还包括对田地进行施肥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麦的品种为矮抗5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玉米选用浚单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花生选用丰花1号。
本申请适量提供的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在田地中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在田地中筑起多行垄台,垄宽40厘米,所述第一通管位于所述垄台底部的中部,一个所述垄台对应一个所述第一通管,相邻的所述垄台间的垄沟的宽为20厘米,所述垄沟深10厘米,在所述垄台的内部靠近所述垄沟的两侧分别埋设一个第二通管,所述第二通管的两端从所述垄台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二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在第一年10月份种植小麦,在所述垄台表面每间隔10厘米播种一行小麦,共种植三行小麦,且所述三行小麦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通管之间,在垄沟中间位置播种一行小麦;当所述小麦高度低于10厘米时,通过滴漏对小麦进行灌溉,同时向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通水,并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通孔和所述第二通管的通孔对所述小麦进行浇灌;当所述小麦高度达到10厘米-15厘米时,通过所述垄沟对所述田地进行灌溉;在小麦收获前20天到25天,将所述垄台内部靠近所述垄沟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分别朝向所述垄台的中部转动,同时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在水平方向分别朝向所述垄沟水平运动,并运动到垄沟的两侧;将所述垄沟和所述垄台抹平,并在原所述垄沟的两个边缘位置分别套种一行花生;
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再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通管的所述通孔对所述花生进行浇灌;在小麦收获后,在所述垄台表面的小麦间,每间隔20厘米种植一行玉米,共种植两行玉米;在所述垄台的两个端部挖土将所述第一通管的两端漏出,顺时针旋转两周、逆时针旋转两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所述通孔对所述玉米进行浇灌。采用上述种植方式,每公顷土地,小麦的产量为7500公斤、花生的产量为1800公斤,玉米的产量为7900公斤。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尤其是小麦和花生,相比于传统的套种模式产量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排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排布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播种小麦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播种花生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播种玉米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小麦10
花生20
玉米30
第一通管110
第二通管1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见图1图2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适用于干旱地区,包括:
S10,在田地中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即可以在田地中挖沟,然后在沟中填埋第一通管。多个第一通管可以平行间隔设置。第一通管的一端可以为盲端,在另一端可以注入水,水通过第一通管的通孔可以流出。
请参见图1和图2,S20,在田地中筑起多行垄台,垄宽40厘米,所述第一通管位于所述垄台底部的中部,即每个所述垄台的底部设置一个所述第一通管,相邻的所述垄台间的垄沟的宽为20厘米,所述垄沟深10厘米,在所述垄台的内部靠近所述垄沟的两侧分别埋设第二通管,所述第二通管的两端从所述垄台的两端伸出,即所述第二通管的长度大于所述陇台的长度,因此所述第二通管的两端可以从所述垄台的两端伸出,便于对所述第二通管进行位移和旋转控制。所述第二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当向所述第二通管注水时,所述第二通管的通孔可以向外喷水。
请参见图3,S30,在第一年10月份种植小麦,在所述垄台表面每间隔10厘米播种一行小麦,共种植三行小麦,且所述三行小麦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通管之间。最边缘的一行小麦距离所述第二通管在水平方向的距离可以不小于5厘米。因此,可以避免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所述第二通管距离所述垄台顶面的高度可以为5厘米。每穴中可以播种两粒小麦种子。在垄台表面通风效果较好,因此可以较为密集种植。在垄沟中间位置播种一行小麦。在垄沟处通过种植较小的密度达到通风的状态。相比于现有的技术,这种种植方式总体小麦密度增加,有助于增加产量。
S40,当所述小麦高度低于10厘米时,通过滴漏对小麦进行灌溉,即可以在所述垄台和所述垄沟的上方对下麦进行滴漏灌溉。同时向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通水,并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通孔和所述第二通管的通孔对所述小麦进行浇灌。小麦生长过程中,由于田地干旱,为节省水源,采用滴漏的形式对小麦灌溉,能使小麦充分吸收水分,且对利于小麦表层根系的吸收。而通过第二通管的通孔流出的水可以对小麦中部的根系充分灌溉,所述第一通管的通孔流出的水可以对小麦深层的根系充分灌溉。因此,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对小麦进行充分的灌溉。
S50,当所述小麦高度达到10厘米-15厘米时,通过所述垄沟对所述田地进行灌溉,,此时可以像所述垄沟通水,对整个田地进行漫灌,即在整个小麦生长过程中采用一次漫灌即可,小麦生长过中综合节约用水达43%。,对整个田地进行漫灌达到捡漏补缺的效果,使得没有通过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浇到的小麦在这次灌溉中充分吸收水分。由于小麦高度此时已经超过10厘米,因此在垄沟中不会被垄沟中的水完全淹没。并且在所述垄沟的侧壁干涸后,容易产生皲裂等缝隙,此时更利于垄台上生长的小麦根系呼吸,通过所述垄沟可以进一步加强通风效果,利于垄台上的小麦根系的呼吸。
请参见图4,S60,将所述垄台内部靠近所述垄沟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分别朝向所述垄台的中部转动,同时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在水平方向分别朝向所述垄沟水平运动,并运动到垄沟的两侧。即在垄台右侧的第二通管逆时针转动,在垄台左侧的第二通管顺时针转动,即在每个垄台左右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均可以起到向所述垄台内侧挤压小麦根系的作用。同时,垄台两侧的两个第二通管又分别朝向远离垄台中部的方向运动,即分别朝向垄台两侧的垄沟运动,此时由于第二通管朝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压实小麦的根系,因此可以避免小麦在最后收获前因为第二通管的水平运动造成根系松动,避免由于刮风等天气造成扑倒的现象。
垄台两侧的两个第二通管又分别朝向远离垄台中部的方向运动可以带动部分土壤向垄沟内滑动,并可以通过进一步填土将所述垄沟和所述垄台抹平。此时由于垄沟中的小麦已经长大,因此不会影响垄沟中的小麦根系。并且由于垄沟刚填平不久刚填平不久,因此土壤松软,利于后期种植花生根系的生长。
S70,所述垄沟和所述垄台抹平,并在原所述垄沟的两个边缘位置分别套种一行花生,花生间距为20厘米。即此时可以将所述第二通管埋在所述垄沟的底部。将花生种植在所述垄沟的两侧,可以充分利用垄沟刚被填平,土质松软利于浇灌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在所述垄沟进行施肥处理。
S80,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再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通管的通孔对所述花生进行浇灌。可以通过人工或机械缓慢旋转第二通管,达到对所述垄沟内的土壤进行松动的目的。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通管的通孔进行灌溉,由于土质松软,花生可以的根系可以充分吸收水分,且利于根系的呼吸作用。
请参见图5,S90,在小麦收获后,在所述垄台表面的小麦间,每间隔20厘米种植一行玉米,共种植两行玉米。该距离可以保持较大的通风量,同时可以留给花生较大的光照空间。
S100,在所述垄台的两个端部挖土将所述第一通管的两端露出,顺时针旋转两周、逆时针旋转两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通孔对所述玉米进行浇灌。由于第一通管埋在地下,如果需要转动,可以将所述第一通管的两端通过挖掘等方式露出。可以理解,第一通管的长度可以大于垄台的长度。由于第二通管相对埋地较深,因此可以多转动两周,使其上方的土壤充分松动,并下沉,以便于玉米的根系呼吸和吸收水分。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管的表面可以设置松土结构,便于第一通管旋转时松土。
将本发明实施例与传统的小麦-玉米、花生套种方式做对照试验,关于产量的对比如下: 9010公斤。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尤其是小麦和花生,相比于传统的套种模式产量显著提高。
可见,相比于传统的种植模式,本发明的套种模式每公顷小麦产量增加6.8%,玉米的产量增加6.5%,花生的产量增加20.8%。
即相比于传统的种植模式,本发明采用的套种方式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均有增加。即通过设置垄台的方式,有利于小麦、玉米和花生在不同层级的吸光和透风,利于光合作用,因此产量均有明显增加。相比而言,花生的增产量大达到20.8%,可以理解,由于花生是草本植物,且在土壤中生长,本申请通过第二通管分别朝向所述垄台的中部转动,同时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在水平方向分别朝向所述垄沟水平运动,并运动到垄沟的两侧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然后再种植花生,可以便于花生根系的呼吸。通过埋在土壤中的第二通通管,还可以在土壤内直接对花生根系进行浇灌,因此可以利于花生对水分的吸收,因此可以大大提高花生的产量。
另外,相比于传统的漫灌浇灌方式,通过比对试验,小麦的用水量在0.63吨/千克,花生的用水量在1.03吨/千克,玉米的用水量在2.3吨/千克。因此,而采用本发明的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的种植方式,小麦的用水量为0.42吨/千克,花生的用水量在0.65吨/千克,玉米的用水量在1.90吨/千克,用水量均明显减少,达到明显的节水效果。
种类 | 传统套种方式用水量 | 本发明套种方式用水量 | 节水量 |
小麦 | 0.63吨/千克 | 0.42吨/千克 | 50% |
花生 | 1.03吨/千克g | 0.65吨/千克 | 58% |
玉米 | 2.3吨/千克 | 1.90吨千克 | 21% |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每行所述花生的株距为20厘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行玉米之间的株距为15厘米。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种植玉米后还包括对玉米进行喷洒农药的步骤,喷洒时间在中午11点至2点。因此可以避免高温下玉米被农药烫伤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小麦播种前,还包括对田地进行施肥的步骤,以增加土壤肥力。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选用有机肥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麦的品种为矮抗58,具有光能利用率高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玉米选用浚单20,具有抗倒伏、抗病的中、早熟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花生选用丰花1号,具有抗病虫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适用于干旱地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田地中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
在田地中筑起多行垄台,垄宽40厘米,所述第一通管位于所述垄台底部的中部,一个所述垄台对应一个所述第一通管,相邻的所述垄台间的垄沟的宽为20厘米,所述垄沟深10厘米,在所述垄台的内部靠近所述垄沟的两侧分别埋设一个第二通管,所述第二通管的两端从所述垄台的两端伸出,所述第二通管间隔设置有多个通孔;
在第一年10月份种植小麦,在所述垄台表面每间隔10厘米播种一行小麦,共种植三行小麦,且所述三行小麦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通管之间,在垄沟中间位置播种一行小麦;
当所述小麦高度低于10厘米时,通过滴漏对小麦进行灌溉,同时向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通水,并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通孔和所述第二通管的通孔对所述小麦进行浇灌;
当所述小麦高度达到10厘米-15厘米时,通过所述垄沟对所述田地进行灌溉;
在小麦收获前20天到25天,将所述垄台内部靠近所述垄沟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分别朝向所述垄台的中部转动,同时两个所述第二通管在水平方向分别朝向所述垄沟水平运动,并运动到垄沟的两侧;
将所述垄沟和所述垄台抹平,并在原所述垄沟的两个边缘位置分别套种一行花生;
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再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通管一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二通管的所述通孔对所述花生进行浇灌;
在小麦收获后,在所述垄台表面的小麦间,每间隔20厘米种植一行玉米,共种植两行玉米;
在所述垄台的两个端部挖土将所述第一通管的两端漏出,顺时针旋转两周、逆时针旋转两周,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通管的所述通孔对所述玉米进行浇灌;每行所述花生的株距为20厘米;每行玉米之间的株距为15厘米;在种植玉米后还包括对玉米进行喷洒农药的步骤,喷洒时间在下午五点后;
在小麦播种前,还包括对田地进行施肥的步骤,所述小麦的品种为矮抗58,所述玉米选用浚单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生选用丰花1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45978.3A CN111869524B (zh) | 2020-08-21 | 2020-08-21 | 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45978.3A CN111869524B (zh) | 2020-08-21 | 2020-08-21 | 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69524A CN111869524A (zh) | 2020-11-03 |
CN111869524B true CN111869524B (zh) | 2022-01-28 |
Family
ID=73203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4597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869524B (zh) | 2020-08-21 | 2020-08-21 | 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69524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87632B (zh) * | 2012-01-15 | 2013-12-04 | 河南科技大学 | 一种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
CN106034937A (zh) * | 2016-06-22 | 2016-10-26 | 凤冈县蓝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蓝莓的种植方法 |
CN106211991A (zh) * | 2016-07-27 | 2016-12-14 | 北海市蔬菜研究所 | 提高大棚黄瓜产量的种植方法 |
CN106922478A (zh) * | 2017-06-05 | 2017-07-07 | 务川县金锋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猕猴桃种植工艺 |
-
2020
- 2020-08-21 CN CN202010845978.3A patent/CN11186952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69524A (zh) | 2020-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49224B (zh) | 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冬作生态厢沟栽培方法 | |
CN101305673A (zh) | 在盐碱地种植黄麻的方法 | |
CN105393783A (zh) | 广西甘蔗的地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方法 | |
CN105123231B (zh) | 紫花苜蓿微灌种植方法 | |
CN103416185B (zh) | 一种固定垄作、地下滴灌栽培的方法 | |
CN104488522A (zh) | 一种甘蔗宽窄行种植方法 | |
CN103749226A (zh) | 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早稻生态厢沟直播栽培方法 | |
CN104285616A (zh) | 一种小麦高产种植方法 | |
CN111869524B (zh) | 小麦套作花生间作玉米的种植方法 | |
CN105507229A (zh) | 一种流动沙丘边缘防风固沙的方法 | |
CN105409667B (zh) | 一种水稻机械化旱栽秧方法 | |
CN114847108B (zh) | 一种山区坡地魔芋种植方法 | |
CN109169069A (zh) | 一种地表滴灌条件下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种植方法 | |
CN105359767A (zh) | 一种利用半管种植山药的方法 | |
CN111386991B (zh) | 一种水淹稻高产有机种植再增效的生产方法 | |
CN111373999B (zh) | 一种玉米双行窄沟宽垄背探墒播种抗旱抗倒栽培方法 | |
CN108990681B (zh) | 一种胡椒机械开沟种植的方法 | |
CN1079184C (zh) | 地膜种植膜沟灌溉自行出苗的栽培方法 | |
CN112369290A (zh) | 一种滴灌带宽间距起垄避盐的小麦种植方法 | |
CN216906133U (zh) | 一种生态农业用排水装置 | |
CN115486349B (zh) | 一种用于小麦种植的宽窄行大流量滴灌种植技术 | |
CN215602236U (zh) | 一种温室大棚高效引水系统 | |
CN214155743U (zh) | 一种节约用水的大棚种植单元 | |
CN111684999B (zh) | 一种植物避湿栽培方法 | |
CN212573639U (zh) | 一种苗木透气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