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45244A - 热综合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综合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45244A
CN111845244A CN201910340460.1A CN201910340460A CN111845244A CN 111845244 A CN111845244 A CN 111845244A CN 201910340460 A CN201910340460 A CN 201910340460A CN 111845244 A CN111845244 A CN 111845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way valve
loop
management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404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45244B (zh
Inventor
何贤
苏健
胡静
钱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nan Automotive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unan Automotive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nan Automotive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unan Automotive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34046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452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45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5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45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45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78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the batte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2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 B60H1/14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otherwise than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e.g. heat from the grease oil, the brakes, the transmission unit
    • B60H1/143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the propulsion plant otherwise than from cooling liquid of the plant, e.g. heat from the grease oil, the brakes, the transmission unit the heat being derived from cooling an electric component, e.g.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circuits, fuel cells or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07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 liquid flo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综合管理系统,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回路以及第二回路,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以及换热组件,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电池包,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之间换热。上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由第二回路中的负载换热管道以及电池包管道带走负载和电池包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回路进行热交换,提高第一回路中液体的蒸发温度,从而提升乘客舱的制热量,这样充分利用负载和电池包在工作时排放的热量,不需要额外使用PTC辅热,使成本降低,并且使能耗提高。

Description

热综合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综合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上的乘员舱、电池、电机、控制器在不同的环境下所需热量及所需排热量不同,如果它们之间的热管理均衡管理不好,就会造成能量浪费,降低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
在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的整车厂采用热泵系统加PTC辅热的型式对乘员舱及电池进行冷却、加热,采用散热器对电机、控制器进行散热,少部分的整车厂在车用空调系统中设置散热器,在冬季对电机、控制器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给成员仓供暖。
但是这样的设计,热泵系统在冬季温度较低时效率比较低,使用PTC辅热功耗大,并且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热泵加热速率慢,乘客体验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现有热泵系统制热效率低,需要使用PTC辅热,功耗大,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供一种热综合管理系统。
一种热综合管理系统,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回路以及第二回路;
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以及换热组件;
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电池包;
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之间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旁路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四通阀以及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旁路包括通过管道并联在所述换热组件之间的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道;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道串联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电池包之间;
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压缩机以及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依次通过换热组件以及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旁路;
所述第二旁路并联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道之间,所述第二旁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
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端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第二节流元件以及冷凝器;
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及所述冷凝器依次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旁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之间的第三节流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管道的端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进行制冷模式为乘客舱降温时,
所述四通阀内部滑块向右移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第二节流元件开启,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关闭;溶液从所述压缩机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的第一端、四通阀的第四端、第一换热管、第一节流元件、换热组件、四通阀的第二端、四通阀的第三端以及气液分离器流至压缩机吸气端;
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溶液从所述水泵排液端依次流经第二回路、第二旁路、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水泵的吸液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热模式为乘客舱进行升温时,
所述四通阀内部滑块向左移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第二节流元件开启,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关闭;溶液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的第一端、四通阀的第二端、换热组件、第一节流元件、第一换热管道、四通阀的第四端、四通阀的第三端以及气液分离器流至压缩机吸气端;
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溶液从水泵排液端依次流经第二回路、第二旁路、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水泵的吸液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冷模式为乘客舱以及电池包进行降温时,
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开启,溶液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道、第三换热管道后再与第一回路中从所述换热组件流出的溶液一起流向所述四通阀;
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热模式为乘客舱以及电池包进行升温时,
所述第二电磁阀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溶液从水泵的排液端依次流经第二电磁阀、第四换热管道、电池包、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所述水泵的排液端。
上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回路以及第二回路,其中第一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以及换热组件。其中第二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电池包。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由第二回路中的负载换热管道以及电池包带走负载和电池包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回路进行热交换,提高第一回路中液体的蒸发温度,从而提升乘客舱的制热量,这样充分利用负载和电池包在工作时排放的热量,不需要额外使用PTC辅热,使成本降低,并且使能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的热综合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热综合管理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综合管理系统,热综合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回路1以及第二回路2,第一回路1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压缩机11、第一换热器3的第一换热管道以及换热组件12。第二回路2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第一换热器3的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21、散热器22以及流经电池包的电池包管道23。第一换热器3用于一回路与第二回路2之间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回路1为乘客舱升温或者制冷。第一回路1管道中循环流动的液体为制冷剂,压缩机11为制冷剂在管道循环流动提供动力。制冷剂由压缩机11的吸气端吸入后,通过压缩机11中的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端排出高温高压的气态的制冷剂。气态的制冷剂通过换热组件12吸收热能为乘客舱制冷,或者排放热能为乘客舱升温。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回路2管道布置在电动车的负载组件和电池包中,其中靠近负载组件的管道为负载换热管道21,其中布置在电池包中的管道为电池包管道23。第二回路2管道中循环流动的液体为防冻液。负载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热,因此需要对负载组件进行适当的散热,以保证其高效、正常的运行。负载组件通过负载换热管道21带走发热时产生的热量。而电池包管道23也可在电池包工作发热时带走电池包散发的热量,以起到给电池包降温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回路1管道以及第二回路2管道包括第一换热器3。其中第一换热器3的第一换热管道串联在第一回路1管道中;其中第一换热器3的第二换热管道串联在第二回路2管道中;第一回路1与第二回路2通过第一换热器3进行换热。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第一回路1需要对乘客舱进行升温,而负载组件正常工作会散发热量,所以第二回路2上的负载换热管道21以及电池包管道23收集负载组件和电池包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通过第一换热器3,提高第一回路1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从而提升乘客舱的温度。本发明中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在乘客舱需要升温时,充分利用负载组件以及电池包在正常工作时发热给乘客舱进行升温,有效提高了系统余热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能耗。
如图2所示,热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旁路以及第二换热器4,第一回路1还包括四通阀13以及气液分离器14。第一旁路包括通过管道并联在换热组件12之间的第二换热器4的第三换热管道,其中第二换热器4的第四换热管道串联在散热器22与电池包管道23之间。四通阀13的第一端依次通过压缩机11以及气液分离器14与四通阀13的第三端连接,四通阀13的第二端依次通过换热组件12以及第一换热器3的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四通阀13的第四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回路1中还包括四通阀13和气液分离器14。所述气液分离器14用于将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分离,通过管道与压缩机11的吸气端相连通。所述四通阀13为具有四个液体进出端的控制阀,通过设置在四通阀13内部的滑块,改变端口连接关系,从而改变第一回路1中制冷剂循环方向,以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四通阀13包括与压缩机11的排气端相连通的第一端;与换热组件12相连通的第二端;与气液分离器14相连通的第三端以与第一换热管道相连通的第四端。通过控制四通阀13内部的滑块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以实现四通阀13的第一端与第四端相连通、第二端与第三端相连通,或者是第一端与第二端相连通、第三端与第四端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还包括第一旁路,所述第一旁路通过管道与换热组件12并联,所述第一旁路上还串联有第二换热器4的第三换热管道。其中第二换热器4的第四换热管道串联在第二回路2上电池包管道23与散热器22之间。这样,第一旁路可通过第二换热管道与第二回路2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热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旁路。第二旁路并联在电池包管道23与第二换热器4的第四换热管道之间,第二旁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2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旁路与电池包管道23和第四换热管道并联,通过开启设置在第二旁路上第一电磁阀25,在不需要给电池包降温或者加热的时候,使第二回路2中的循环流动的防冻液从散热器22流出后,通过第二旁路流向第二换热管道,不流经电池包管道23。
如图2所示,第一回路1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15,第一节流元件15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道包括两个端口,一个端口与四通阀13的第四端相连通,另一个端口与第一回路1上第一节流元件15通过管道连通。第一节流元件15设置在第一换热器3与换热组件12之间,在管道中节制制冷剂流动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如图2所示,换热组件12包括蒸发器122、第二节流元件123以及冷凝器121。蒸发器122、第二节流元件123以及冷凝器121依次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四通阀13的第二端之间。
具体的,第二节流元件123串联在蒸发器122与冷凝器121之间。蒸发器122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二节流元件123相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一节流元件15相连通。冷凝器121一端通过管道与第二节流元件123相连通,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四通阀13的第二端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串联在第一回路1上的蒸发器122与冷凝器121均为内部换热组件12为乘客舱进行换热。在乘客舱内设置风门124,风门124设置在靠近冷凝器121的位置,通过控制风门124使经过冷凝器121换热的空气可从风门124吹到乘客舱内。在乘客舱对外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风机125,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靠近蒸发器122的位置,通过控制第一风机125风机可使外部的新鲜空气通过换热组件12进入到乘客舱内。
如图2所示,第一旁路还包括连接在第三换热管道与第一换热管道之间的第三节流元件16。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旁路上还设置有第三节流元件16,具体设置在第三换热管道与第一换热管道之间,并且与第一回路1上的第一节流元件15并联。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旁路上的第三节流元件16开启时,从第一换热管道流出的制冷剂分为两路,一路经过第一回路1上的第一节流元件15流向换热组件12;另一路经过第一旁路上的第三节流元件16流向第三换热管道后与从换热组件12流出的制冷剂汇合后,再流向四通阀13的第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节流元件16在作用上与第一节流元件15相同,节制第一旁路中制冷剂流动而起到降压的作用。并且,当第一节流元件15开启时,制冷剂流经第一旁路中的第三换热管道,使第一旁路通过第三换热管道与串联有第四换热管道的第二回路2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元件均为电子膨胀阀。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如图2所示,第二回路2包括第二电磁阀26,第二电磁阀26设置在第四换热管道的端口。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回路2上,第二电磁阀26、第四换热管道以及电池包管道23以及通过管道串联,与第二旁路并联。当不需要为电池包降温或者加热时,将第二旁路上的第一电磁阀25打开,将第二回路2上的第二电磁阀26关闭,使管道中的防冻液从散热器22流出后从第二旁路回到第二回路2管道中,不流经电池包。当需要为电池包降温或者加热时,将第二电磁阀26打开,将第二旁路上的第一电磁阀25关闭,使防冻液从散热器22流出后流经电池包管道23,而不流经过第二旁路。
如图2所示,第二回路2上的负载换热管道21依次经过电动车的控制器以及电机。负载换热管道21包括靠近控制器的管道为控制器换热管道211;靠近电机的管道为电机换热管道212。管道中的防冻液带走控制器和电机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在靠近散热器22的位置还设置有第二风机221,在系统需要制冷时,由第二风机221带走散热器22中散发的热量,使第二回路2管道中的防冻液温度降低。
如图2所示,第二回路2还设置有水泵24,用于使防冻液在第二回路2管道中强制循环。水泵24具体设置在第二电磁阀26与散热器22之间,而第二旁路为,连接水泵24和第二电磁阀26管道上的支路。
在本实施例中,热综合管理系统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热综合管理系统在进行制冷模式为乘客舱进行降温时,四通阀13内部滑块向右移动,第一节流元件15以及第二节流元件123开启,第三节流元件16关闭;溶液从所述压缩机11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13的第一端、四通阀13的第四端、第一换热管、第一节流元件15、换热组件12、四通阀13的第二端、四通阀13的第三端以及气液分离器14流至压缩机11吸气端。第二电磁阀26开启,第一电磁阀25关闭;溶液从所述水泵24排气端依次流经第二回路2、第二旁路、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21、散热器22以及水泵24的吸气端。
具体的,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时候,为乘客舱降温。此时,在第一回路1上,四通阀13内部的滑块向右移动(此处以及下文中的向右,或者向左均为相对概念,根据四通阀13构造不同,此处也可为向左,下文中不再赘述)使四通阀13的第一端与第四端连通,使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第一换热管道相连通;四通阀13的第二端与第三端连通,使气液分离器14与换热组件12相连通。并且,在第一回路1上的第一节流元件15以及第二节流元件123开启,第三节流元件16关闭。
这样,制冷剂以气体的状态从气液分离器14排出后,再通过压缩机11的吸气端进入压缩机1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11的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13的第一端、四通阀13的第四端、第一换热管。此时第一换热器3相当于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中变为中温高压的液体状。接着,中温高压的制冷剂流经第一节流元件15,通过第一节流元件15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再流向换热组件12。此时在乘客舱中风门124关闭,第一风机125打开,使换热组件12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吸收乘客舱空气中的热量,以达到降低乘客舱中的温度的目的。最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从换热组件12流出后流向四通阀13的第二端,再从四通阀13的第三端流出后,流向气液分离器14。此时,低温低压,气液混合状态在气液分离器14中将分离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器排出从压缩机11吸气端进入压缩机11,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此时,在第二回路2中,第二电磁阀26开启,第一电磁阀25关闭。第一换热器3中,第二换热管道中的防冻液带走第一换热管道中的热量后,流经负载换热管道21后通过散热器22以及风机将热量排出到外部空气中,降温后的防冻液再通过第二电磁阀26、电池包管道23流向第一换热器3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热综合管理系统在进行制热模式为乘客舱进行升温时,四通阀13内部滑块向左移动,第一节流元件15以及第二节流元件123开启,第三节流元件16关闭。溶液从压缩机11的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13的第一端、四通阀13的第二端、换热组件12、第一节流元件15、第一换热管道、四通阀13的第四端、四通阀13的第三端以及气液分离器14流至压缩机11吸气端。第二电磁阀26开启,第一电磁阀25关闭。溶液从水泵24排气端依次流经第二回路2、第二旁路、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21、散热器22以及水泵24的吸气端。
具体的,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时候,为乘客舱进行升温。此时,在第一回路1上,四通阀13内部的滑块向左移动使四通阀1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使压缩机11的排气口与换热组件12相连通;四通阀13的第三端与第四端连通,使气液分离器14与第一换热管道相连通。在第一回路1上第一节流元件15以及第二节流元件123保持开启状态,第三节流元件16关闭。
这样,制冷剂以气体的状态从气液分离器14排出后,再通过压缩机11的吸气端进入压缩机11,被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从压缩机11的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13的第一端、四通阀13的第二端、换热组件12。此时换热组件12相当于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换热组件12中变为中温高压的液体状,放出热量。这些热量排放到乘客舱,使乘客舱的温度升高。从换热组件1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节流元件15后流向第一换热器3的第一换热管道,此时第一换热器3相当于蒸发器。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中吸收热量蒸发后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状态后再通过四通阀13的第四端四通阀13的第三端流出后,流向气液分离器14。此时,低温低压,气液混合状态在气液分离器14中将分离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器排出从压缩机11吸气端进入压缩机11,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此时,在第二回路2中,第一电磁阀25开启,第二电磁阀26关闭,靠近散热器22的第二风机221停止工作。在第一换热器3中,第一换热管道吸收了第二换热管道热量,从而使第二换热管道中防冻液温度降低。低温的防冻液流经负载换热管道21时,将负载发出的热量带走,使负载维持在一个正常温度内,有效的保持工作状态。而防冻液经过负载管道后温度升高后,再次回到第一换热器3中,此时第二换热管道中的防冻水温度比第一换热管道制冷剂温度高,可有效的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从而使换热组件12制热效果更好。这样的设计,使负载工作时可维持在一定的温度内,可有效正常的工作,并且这些余热通过第一换热器3将第一回路1管道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提高,从而提升乘客舱的制热量,这样充分利用负载工作时排放的热量,不需要额外使用PTC辅热,使成本降低,并且使能耗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热综合管理系统在为乘客舱进行降温的同时,电池包也需要降温,则开启第三节流元件16,溶液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道、第三换热管道后再与第一回路1中从所述换热组件12流出的溶液一起流向所述四通阀13。热综合管理系统在为乘客舱进行升温的同时,电池包也需要升温时,第二电磁阀26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25关闭,溶液从水泵24的排气端依次流经第二电磁阀26、第四换热管道、电池管道、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21,散热器22以及所述水泵24的排气端。
具体的,当乘客舱与电池包同时需要降温时。保持第一回路1上的节流元件工作状态,开启第一旁路上的第三节流元件16,使从第一换热管道排出的中温高压的制冷剂留向第一旁路。制冷剂在第一旁路中,通过第三节流元件16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再流向第二换热器4。此时,第二换热器4与第一回路1上的换热组件12同样可看做蒸发器,吸收第二换热器4的第四换热管道的热量,从而使第四换热管道中的防冻液温度降低。
此时,在第二回路2中,从水泵24出液口流出的防冻液经过第四换热管道降低温度后流向电池包管道23,为电池包降温后再流向第二换热器4。这样,在第二回路2中,经过第二换热器4冷区后的防冻水,先流经电池包管道23对电池包进行降温,再对第一换热器3进行降温。因为此时,第一回路1中的制冷剂在第一换热管道中散热,将串联在第二回路2中的防冻液温度升高。所以当冷却后的防冻水流经第一换热器3时,对此时第二换热器4管道中的防冻液进行降温。再流经负载换热管道21对负载进行冷却。最后,第二回路2中所有的热量在散热器22中散失。这样通过对第二换热器4中冷却的防冻水进行梯次利用,满足系统中各部件的散热要求的同时,又提高系统能耗。
进一步的,当电池包不需要降温时,则关闭第三节流元件16,开启第一电磁阀25,关闭第二电磁阀26。在第二回路2中,防冻液从水泵24出液口流出后,依次流经第二旁路、第二换热器4、负载换热管道21、散热器22、最后再经水泵24的进液口流进水泵24。此时,第二换热器4以及负载中的热量都在散热器22中散失掉。
具体的,当乘客舱与电池包同时需要升温时。则关闭第一电磁阀25,开启第二电磁阀26。在第二回路2中,防冻液流经负载换热管道21时带走负载工作时散发的热量,使防冻液温度升高后流经电池包管道23,为电池包加热,然后再流向第一换热器3,提高第一换热管道中的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从而提升乘客舱换热量,使乘客舱快速升温。
在本实施例中,热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为乘客舱除霜的模式。此时,在第一回路1中,四通阀13内部滑块向左移动,第一节流元件15以及第二节流元件123开启,第三节流元件16关闭,乘客舱中风门124打开。溶液从压缩机11的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13的第一端、四通阀13的第二端、换热组件12、第一节流元件15、第一换热管道、四通阀13的第四端、四通阀13的第三端以及气液分离器14流至压缩机11吸气端。
具体的,在第一回路1中,从四通阀13的第二端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依次流过冷凝器121、第二节流元件123以及蒸发器122。高温高压制冷剂在冷凝器121中散发热量变为中温高压的液体,再通过第二节流元件123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最后通过蒸发器122吸收热量。而在这个过程中,靠近蒸发器122设置的第一风机125抽进的外部新鲜空气,在流经蒸发器122时进行降温除湿,在流经冷凝器121时升温后再通过风门124送进乘客舱。从而完成对乘客舱进行除霜的目的。
上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冷时,主要通过第一回路1为乘客舱降温,利用第二回路2进行散热。当第二回路2上的电池包需要降温时,则通过打开第三节流元件16使第一回路1管道中的制冷剂流经第一旁路上的第二换热器4制冷,使第二回路2上经过第二换热器4的第四换热管道的防冻液降温后为电池包进行降温,随后再对第一换热器3进行降温,最后再为负载进行降温。这样的设计使从第一换热管道流出降温后的防冻液进行梯次利用,满足其他部件的散热要求的同时,提高了能耗。在制热时,主要通过第二回路2上的负载工作时散发的热量,提高制冷器的蒸发温度,从而提高乘客舱的制热率,同时为电池包加热。
在本发明中,不仅能满足乘客舱及电池包的制热、制冷的需求,也能充分的利用电机、控制器的负载散热。并且在冬季因第一回路1上的第一换热管道中的制冷器吸收是冷却负载后的防冻水的热,所以蒸发温度高,当流经换热组件12时制冷剂温度也高,给乘员舱输送的热量较多,乘员舱升温快。另外,因采用水冷式板式换热,冬季不存在除霜困难的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包括第一回路以及第二回路;
所述第一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以及换热组件;
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由管道依次串联的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电池包;
所述第一换热器用于第一回路与第二回路之间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旁路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四通阀以及气液分离器;所述第一旁路包括通过管道并联在所述换热组件之间的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道;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道串联在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电池包之间;
所述四通阀的第一端依次通过所述压缩机以及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依次通过换热组件以及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第四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二旁路;
所述第二旁路并联在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道之间,所述第二旁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路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
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道的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第二节流元件以及冷凝器;
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及所述冷凝器依次串联在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与所述四通阀的第二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旁路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管道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道之间的第三节流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路包括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四换热管道的端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冷模式为乘客舱进行降温时,
所述四通阀内部滑块向右移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第二节流元件开启,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关闭;溶液从所述压缩机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的第一端、四通阀的第四端、第一换热管、第一节流元件、换热组件、四通阀的第二端、四通阀的第三端以及气液分离器流至压缩机吸气端;
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溶液从所述水泵排液端依次流经第二回路、第四换热管道、电池包、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水泵的吸液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热模式为乘客舱进行升温时,
所述四通阀内部滑块向左移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第二节流元件开启,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关闭;溶液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依次流经四通阀的第一端、四通阀的第二端、换热组件、第一节流元件、第一换热管道、四通阀的第四端、四通阀的第三端以及气液分离器流至压缩机吸气端;
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溶液从水泵排液端依次流经第二回路、第二旁路、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水泵的吸液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任一项所述的热综合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冷模式为乘客舱以及电池包进行降温时,
所述第三节流元件开启,溶液依次流经第一换热管道、第三换热管道后再与第一回路中从所述换热组件流出的溶液一起流向所述四通阀;
所述热综合管理系统在制热模式为乘客舱以及电池包进行升温时,
所述第二电磁阀打开,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溶液从水泵的排液端依次流经第二电磁阀、第四换热管道、电池包、第二换热管道、负载换热管道,散热器以及所述水泵的排液端。
CN201910340460.1A 2019-04-25 2019-04-25 热综合管理系统 Active CN1118452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0460.1A CN111845244B (zh) 2019-04-25 2019-04-25 热综合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340460.1A CN111845244B (zh) 2019-04-25 2019-04-25 热综合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5244A true CN111845244A (zh) 2020-10-30
CN111845244B CN111845244B (zh) 2022-06-07

Family

ID=729515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40460.1A Active CN111845244B (zh) 2019-04-25 2019-04-25 热综合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452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6593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9580A (zh) * 2008-05-30 2008-10-08 清华大学 燃料电池车用余热热泵空调系统
KR20120065027A (ko) * 2010-12-10 2012-06-20 대한칼소닉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용 냉난방 시스템
US20130055751A1 (en) * 2011-09-05 2013-03-07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ycle device
WO2015010909A1 (fr) * 2013-07-26 2015-01-2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machine electrique servant a l'entrainement dudit vehicule
CN108705915A (zh) * 2018-08-02 2018-10-26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108749513A (zh) * 2018-06-13 2018-11-06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CN109149014A (zh) * 2018-10-18 2019-01-04 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汽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79580A (zh) * 2008-05-30 2008-10-08 清华大学 燃料电池车用余热热泵空调系统
KR20120065027A (ko) * 2010-12-10 2012-06-20 대한칼소닉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용 냉난방 시스템
US20130055751A1 (en) * 2011-09-05 2013-03-07 Denso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ycle device
WO2015010909A1 (fr) * 2013-07-26 2015-01-29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thermiqu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machine electrique servant a l'entrainement dudit vehicule
CN108749513A (zh) * 2018-06-13 2018-11-06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热管理系统
CN108705915A (zh) * 2018-08-02 2018-10-26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109149014A (zh) * 2018-10-18 2019-01-04 曲阜天博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热管理方法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6593A1 (zh) * 2022-09-29 2024-04-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45244B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82017B (zh) 一种集成电池包加热及降温的汽车热泵空调系统
CN110525168B (zh) 新能源汽车二次回路乘员舱及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
US20080302113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heat pump and multiple modes of operation
CN105431313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173050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125180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3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US11358438B2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5675013A (zh) 新能源电动汽车多工况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3370748B (zh) 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11251809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4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07A (zh) 整车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845244B (zh) 热综合管理系统
CN111251808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251812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WO2022068606A1 (zh) 热管理系统
CN215153791U (zh) 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13263889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3173049B (zh) 热管理系统
CN111251804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2297757B (zh) 一种冷却液集中循环的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1251810B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16139775U (zh) 电动车及其热泵系统
CN216139781U (zh) 电动车及其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