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37131B -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7131B
CN111837131B CN202080001559.XA CN202080001559A CN111837131B CN 111837131 B CN111837131 B CN 111837131B CN 202080001559 A CN202080001559 A CN 202080001559A CN 111837131 B CN111837131 B CN 1118371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gerprint
light
pixel
units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15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37131A (zh
Inventor
蒋鹏
马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CN2019/11197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1072753A1/zh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837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7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37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7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24Sensors therefor by using geometrical optics, e.g. using pr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一种指纹识别装置(300)和电子设备(30),能够提高指纹识别装置(300)的性能。该指纹识别装置(300)包括密排排列的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其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301)包括:圆形微透镜(310);至少两层挡光层,设置在圆形微透镜(310)下方,至少两层挡光层中设置通光小孔以形成不同方向的M个导光通道,M为大于1的正整数;M个像素单元,分别位于该M个导光通道的底部;其中,从显示屏(120)上方的手指反射或散射后返回的光信号通过圆形微透镜(310)汇聚后,其中不同方向的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分别经过M个导光通道传输至M个像素单元;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与六个指纹识别单元(301)相邻,且六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六个圆形微透镜(310)的中心的连线构成正六边形。

Description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本申请要求以下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应用结合在本申请中:2019年10月1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PCT/CN2019/111978、发明名称为“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的PCT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指纹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行业的高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更加便捷的屏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例如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实用化已成为大众所需。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是将指纹识别装置设置于显示屏下,通过采集指纹图像,实现指纹识别。例如,指纹识别装置可以通过微透镜阵列将接收到的光信号汇聚至光电传感器中的像素阵列,光电传感器基于像素阵列接收到的光信号生成指纹图像,进而进行指纹识别。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指纹识别装置中的微透镜阵列位于像素阵列的正上方,且一个微透镜对应一个像素单元,即微透镜阵列中的每一个微透镜将接收到的光线聚焦至同一微透镜对应的像素单元中,且多个像素单元呈阵列排列。采用该技术方案,指纹识别装置的整体进光量小,曝光时间长,整体成像质量较差,且对干手指的识别性能不佳。与此同时,指纹识别装置中的光路厚度厚,增加光路的加工难度以及成本,也不利于指纹识别装置轻薄化的发展。
因此,如何综合提高指纹识别装置的性能,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能够提高指纹识别装置的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指纹识别装置,适用于显示屏的下方以实现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该指纹识别装置包括密排排列的N个指纹识别单元,N为正整数;该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每个指纹识别单元包括:圆形微透镜;至少两层挡光层,设置在该圆形微透镜下方,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每一层挡光层中设置通光小孔以形成不同方向的M个导光通道,M为大于1的正整数;M个像素单元,设置在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下方,该M个像素单元分别位于该M个导光通道的底部;其中,从该显示屏上方的手指反射或散射后返回的光信号通过该圆形微透镜汇聚后,其中不同方向的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分别经过该M个导光通道传输至该M个像素单元,该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用于检测该手指的指纹信息;该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与六个指纹识别单元相邻,且该六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六个圆形微透镜的中心的连线构成正六边形。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N个指纹识别单元的每个指纹识别单元中,一个圆形微透镜对应M个像素单元,且M个像素单元分别接收经过该圆形微透镜汇聚并通过M个导光通道的M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该M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分别被M个像素单元接收。相对于一个微透镜对应一个像素单元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大提高指纹识别装置的进光量,减小曝光时间,增大指纹识别装置的视场。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角度由该像素单元与微透镜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若像素单元偏移微透镜的中心越远,则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角度越大。因此,通过灵活设置像素单元的位置,可以使得像素单元可以接收大角度的指纹光信号,极大的改善干手指的识别问题,并且能够降低指纹识别单元中光路的厚度,从而减小指纹识别装置的厚度、降低工艺成本。另外,通过采用密排排列的多个指纹识别单元,使得指纹识别装置中多个圆形微透镜呈密排排列,能够提高多个圆形微透镜的占空比,增大指纹识别装置的进光量,进一步提高指纹图像的质量以及指纹识别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包括N×M个像素单元,用于接收不同方向的M个指纹光信号以形成M张指纹图像,该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N个像素单元用于接收一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形成N个像素值,该N个像素值用于形成该M张指纹图像中的一张指纹图像,其中,该N个像素单元分别属于N个指纹识别单元;该M张指纹图像中的至少一张指纹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与该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N个圆形微透镜的排列方式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用于对该N个像素单元的N个像素值中每相邻的W个像素值之间插入一个插值像素,以得到一张像素值方形排列的指纹图像,其中,W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W=4,该插值像素为N个像素值中每相邻的4个像素值的均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用于对该M张指纹图像进行上采样或者下采样,以调整该M张指纹图像横纵比,形成M张优化指纹图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用于获取该M张优化指纹图像中的第一优化指纹图像和第二优化指纹图像,并获取该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中的第一区域;根据该第一区域的像素值,在该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中确定与该第一区域最接近的第二区域;计算该第一区域的坐标与该第二区域的坐标之差,移动该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与该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以形成第一重构图像;其中,该第一重构图像用于形成目标重构图像,该目标重构图像为该张优化指纹图像重构形成的图像,该目标重构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用于移动该M张优化指纹图像以组合形成为一张重构图像,并根据该重构图像的质量参数,调整该M张指纹图像的移动距离,以形成目标重构图像,该目标重构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N个圆形微透镜中,相邻两个圆形微透镜的圆心距离小于75μ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导光通道的方向中一个导光通道的方向相对于该显示屏垂直,其它M-1个导光通道的方向相对于该显示屏倾斜;或者,该M个导光通道的方向均相对于该显示屏倾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导光通道分别与该显示屏的夹角在30°至90°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导光通道与该显示屏的夹角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导光通道中的两个导光通道在该多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为9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像素单元中分别包括M个感光区域,该M个感光区域分别位于该M个导光通道的底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感光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感光区域偏离于其所在的像素单元的中心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一个感光区域向远离于该圆形微透镜中心的方向偏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像素单元,该第一像素单元中包括第一感光区域,该第一像素单元与该第一感光区域均为四边形;其中,该第一像素单元的长和宽分别为L和W,该第一感光区域的长和宽均大于等于0.1×W,W≤L,W和L均为正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感光区域的面积大于等于该第一像素单元面积的9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圆形微透镜与该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高度根据公式计算,该公式为:h=x×cotθ;其中,h为该光路高度,x为该M个感光区域中的第一感光区域的中心与该圆形微透镜的中心在该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θ为该第一感光区域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该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中该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大于该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中其它目标指纹光信号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该垂直方向为垂直于该显示屏的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设置有与该M个像素单元分别对应的M个通光小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为该M个像素单元表面的金属布线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导光通道中的通光小孔由上至下孔径依次减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M个导光通道在该至少两层挡光层的顶层挡光层中的通光小孔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指纹识别单元还包括:透明介质层;其中,该透明介质层用于连接该圆形微透镜、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以及该M个像素单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指纹识别单元还包括:光学滤波层;其中,该光学滤波层设置在该显示屏到该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中,用于滤除非目标波段的光信号,以透过目标波段的光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光学滤波层集成于该M个像素单元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光学滤波层设置在该至少两层挡光层的底层挡光层与该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指纹识别装置和该显示屏之间的距离为0至1mm。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指纹识别装置,该指纹识别装置设置于该显示屏下方,以实现屏下光学指纹识别。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指纹识别装置和该显示屏之间的距离为0至1mm。
在电子设备中设置上述指纹识别装置,通过提升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识别性能,从而提升该电子设备的指纹识别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适用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和示意性俯视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a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指纹识别单元一种示意性立体结构图。
图5b为图5a中指纹识别单元的俯视图。
图5c为图5a中多个指纹识别单元密排排列的俯视图。
图6a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指纹识别单元另一示意性立体结构图。
图6b为图6a中指纹识别单元的俯视图。
图6c为图6a中多个指纹识别单元密排排列的俯视图。
图7a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指纹识别单元另一示意性立体结构图。
图7b为图7a中指纹识别单元的俯视图。
图7c为图7a中多个指纹识别单元密排排列的俯视图。
图8a和图8b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两种多个指纹识别单元中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和多个第二像素单元的排列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个指纹识别单元中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多个第二像素单元、多个第三像素单元以及多个第四像素单元的一种排列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原始像素值的数据结构。
图11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值处理后形成的一种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
图12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原始像素值的数据结构。
图13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值处理后形成的另一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
图14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指纹识别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5为图14中指纹识别单元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6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指纹识别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7为图16中指纹识别单元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18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指纹识别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9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指纹识别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0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指纹识别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1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指纹识别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2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光学指纹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光学指纹识别系统和基于光学指纹成像的产品,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光学指纹系统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实施例同样适用于其他采用光学成像技术的系统等。
作为一种常见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学指纹系统可以应用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具有显示屏的移动终端或者其他电子设备;更具体地,在上述电子设备中,指纹识别装置可以具体为光学指纹装置,其可以设置在显示屏下方的局部区域或者全部区域,从而形成屏下(Under-display)光学指纹系统。或者,该指纹识别装置也可以部分或者全部集成至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内部,从而形成屏内(In-display)光学指纹系统。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0包括显示屏120和光学指纹装置130,其中,该光学指纹装置130设置在显示屏120下方的局部区域。该光学指纹装置130包括光学指纹传感器,该光学指纹传感器包括具有多个光学感应单元131的感应阵列133,该感应阵列133所在区域或者其感应区域为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如图1所示,指纹检测区域103位于显示屏120的显示区域之中。在一种替代实施例中,光学指纹装置130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比如显示屏120的侧面或者电子设备10的边缘非透光区域,并通过光路设计来将显示屏120的至少部分显示区域的光信号导引到光学指纹装置130,从而使得指纹检测区域103实际上位于显示屏120的显示区域。
应当理解,指纹检测区域103的面积可以与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感应阵列的面积不同,例如通过例如透镜成像的光路设计、反射式折叠光路设计或者其他光线汇聚或者反射等光路设计,可以使得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的面积大于光学指纹装置130感应阵列的面积。在其他替代实现方式中,如果采用例如光线准直方式进行光路引导,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也可以设计成与该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感应阵列的面积基本一致。
因此,使用者在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解锁或者其他指纹验证的时候,只需要将手指按压在位于显示屏12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便可以实现指纹输入。由于指纹检测可以在屏内实现,因此采用上述结构的电子设备10无需其正面专门预留空间来设置指纹按键(比如Home键),从而可以采用全面屏方案,即显示屏120的显示区域可以基本扩展到整个电子设备10的正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光学指纹装置130包括光检测部分134和光学组件132,该光检测部分134包括感应阵列以及与该感应阵列电性连接的读取电路及其他辅助电路,其可以在通过半导体工艺制作在一个芯片(Die),比如光学成像芯片或者光学指纹传感器,该感应阵列具体为光探测器(Photo detector)阵列,其包括多个呈阵列式分布的光探测器,该光探测器可以作为上述的光学感应单元;该光学组件132可以设置在光检测部分134的感应阵列的上方,其可以具体包括导光层或光路引导结构以及其他光学元件,该导光层或光路引导结构主要用于从手指表面反射回来的反射光导引至感应阵列进行光学检测。
在具体实现上,光学组件132可以与光检测部分134封装在同一个光学指纹部件。比如,该光学组件132可以与该光学检测部分134封装在同一个光学指纹芯片,也可以将该光学组件132设置在该光检测部分134所在的芯片外部,比如将该光学组件132贴合在该芯片上方,或者将该光学组件132的部分元件集成在上述芯片之中。
其中,光学组件132的导光层或者光路引导结构有多种实现方案,比如,该导光层可以具体为在半导体硅片制作而成的准直器(Collimator)层,其具有多个准直单元或者微孔阵列,该准直单元可以具体为小孔,从手指反射回来的反射光中,垂直入射到该准直单元的光线可以穿过并被其下方的光学感应单元接收,而入射角度过大的光线在该准直单元内部经过多次反射被衰减掉,因此每一个光学感应单元基本只能接收到其正上方的指纹纹路反射回来的反射光,从而感应阵列便可以检测出手指的指纹图像。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导光层或者光路引导结构也可以为光学透镜(Lens)层,其具有一个或多个透镜单元,比如一个或多个非球面透镜组成的透镜组,其用于将从手指反射回来的反射光汇聚到其下方的光检测部分134的感应阵列,以使得该感应阵列可以基于该反射光进行成像,从而得到该手指的指纹图像。可选地,该光学透镜层在该透镜单元的光路中还可以形成有针孔,该针孔可以配合该光学透镜层扩大光学指纹装置的视场,以提高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成像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光层或者光路引导结构也可以具体采用微透镜(Micro-Lens)层,该微透镜层具有由多个微透镜形成的微透镜阵列,其可以通过半导体生长工艺或者其他工艺形成在光检测部分134的感应阵列上方,并且每一个微透镜可以分别对应于感应阵列的其中一个感应单元。并且,微透镜层和感应单元之间还可以形成其他光学膜层,比如介质层或者钝化层,更具体地,微透镜层和感应单元之间还可以包括具有微孔的挡光层,其中该微孔形成在其对应的微透镜和感应单元之间,挡光层可以阻挡相邻微透镜和感应单元之间的光学干扰,并使得感应单元所对应的光线通过微透镜汇聚到微孔内部并经由该微孔传输到该感应单元以进行光学指纹成像。应当理解,上述光路引导结构的几种实现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比如,可以在准直器层或者光学透镜层下方进一步设置微透镜层。当然,在准直器层或者光学透镜层与微透镜层结合使用时,其具体叠层结构或者光路可能需要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显示屏120可以采用具有自发光显示单元的显示屏,比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或者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屏。以采用OLED显示屏为例,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利用OLED显示屏120位于指纹检测区域103的显示单元(即OLED光源)来作为光学指纹检测的激励光源。当手指140按压在指纹检测区域103时,显示屏120向指纹检测区域103上方的目标手指140发出一束光111,该光111在手指140的表面发生反射形成反射光或者经过手指140内部散射而形成散射光,在相关专利申请中,为便于描述,上述反射光和散射光统称为反射光。由于指纹的脊(ridge)与谷(valley)对于光的反射能力不同,因此,来自指纹脊的反射光151和来自指纹谷的反射光152具有不同的光强,反射光经过光学组件132后,被光学指纹装置130中的感应阵列134所接收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即指纹检测信号;基于该指纹检测信号便可以获得指纹图像数据,并且可以进一步进行指纹匹配验证,从而在电子设备10实现光学指纹识别功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光学指纹装置130也可以采用内置光源或者外置光源来提供用于进行指纹检测的光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该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适用于非自发光显示屏,比如液晶显示屏或者其他的被动发光显示屏。以应用在具有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的液晶显示屏为例,为支持液晶显示屏的屏下指纹检测,电子设备10的光学指纹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光学指纹检测的激励光源,该激励光源可以具体为红外光源或者特定波长非可见光的光源,其可以设置在液晶显示屏的背光模组下方或者设置在电子设备10的保护盖板下方的边缘区域,而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设置液晶面板或者保护盖板的边缘区域下方并通过光路引导以使得指纹检测光可以到达光学指纹装置130;或者,光学指纹装置130也可以设置在背光模组下方,且背光模组通过对扩散片、增亮片、反射片等膜层进行开孔或者其他光学设计以允许指纹检测光穿过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并到达光学指纹装置130。当采用光学指纹装置130采用内置光源或者外置光源来提供用于进行指纹检测的光信号时,其检测原理与上面描述内容是一致的。
应当理解的是,在具体实现上,电子设备10还包括透明保护盖板,该盖板可以为玻璃盖板或者蓝宝石盖板,其位于显示屏120的上方并覆盖电子设备10的正面。因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谓的手指按压在显示屏120实际上是指按压在显示屏120上方的盖板或者覆盖该盖板的保护层表面。
还应当理解,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电路板150,该电路板设置在光学指纹装置130的下方。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通过背胶粘接在电路板150上,并通过焊盘及金属线焊接与电路板150实现电性连接。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通过电路板150实现与其他外围电路或者电子设备10的其他元件的电性互连和信号传输。比如,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通过电路板150接收电子设备10的处理单元的控制信号,并且还可以通过电路板150将来自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检测信号输出给电子设备10的处理单元或者控制单元等。
另一方面,在某些实施例中,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仅包括一个光学指纹传感器,此时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的面积较小且位置固定,因此用户在进行指纹输入时需要将手指按压到指纹检测区域103的特定位置,否则光学指纹装置130可能无法采集到指纹图像而造成用户体验不佳。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光学指纹装置130可以具体包括多个光学指纹传感器;该多个光学指纹传感器可以通过拼接方式并排设置在显示屏120的下方,且该多个光学指纹传感器的感应区域共同构成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也即是说,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检测区域103可以包括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分别对应于其中一个光学指纹传感器的感应区域,从而将光学指纹装置130的指纹采集区域103可以扩展到显示屏的下半部分的主要区域,即扩展到手指惯常按压区域,从而实现盲按式指纹输入操作。可替代地,当光学指纹传感器数量足够时,指纹检测区域103还可以扩展到半个显示区域甚至整个显示区域,从而实现半屏或者全屏指纹检测。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指纹装置中的感应阵列也可以称为像素阵列,感应阵列中的光学感应单元或感应单元也可称为像素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学指纹装置也可以称为光学指纹识别模组、指纹识别装置、指纹识别模组、指纹模组、指纹采集装置等,上述术语可相互替换。
图2和图3示出了一种指纹识别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和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指纹识别装置200包括微透镜阵列210、至少一层挡光层220和像素阵列230。微透镜阵列210位于像素阵列230和至少一层挡光层220的正上方,且一个微透镜211对应一个像素单元231,即微透镜阵列210中的每一个微透镜211将接收到的光线通过至少一层挡光层220的小孔221聚焦至同一微透镜211对应的像素单元231中。其中,每一个微透镜211接收的光信号主要为经过显示屏上方手指反射或散射后垂直于微透镜阵列210入射的指纹光信号。
如图3所示,像素阵列230中的像素单元231按照周期性排列,且像素阵列230中的每一个像素单元231的感光区域2311均设置在同一个像素单元的中心位置,以提高感光区域的占空比。
换言之,微透镜阵列210中的多个微透镜211和像素阵列230中的多个像素单元231一一对应,且像素阵列230中多个像素单元231的感光区域2311呈周期性排列且均匀分布。
但是,像素阵列230的感光区域会受到微透镜阵列210的尺寸的影响,且指纹识别装置200的厚度较大,进而增加了指纹识别装置200的光路的加工难度、周期以及成本。
此外,在正常生活场景下,例如洗完手、早晨起床、手指抹灰、低温等场景下手指通常较干,其角质层不均匀,其按压在显示屏上时,手指局部区域会出现接触不良。当干手指与显示屏接触不好时,上述指纹识别装置200形成的垂直方向的指纹图像的指纹脊和指纹谷的对比度差,图像模糊到分辨不了指纹纹路,因而,上述指纹识别装置200对于干手指的指纹识别性能较差。
另外,在以上图3的指纹识别装置200中,微透镜阵列210中的多个圆形微透镜呈方形阵列排列,四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的圆心构成一个正方形。
理想情况下,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两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互相相切。但由于制造工艺的精度限制,两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也称为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CD),在不同的工艺制程条件下,CD值不同。CD越小,则表明工艺制程精度更高,同时成本也更高。
在此情况下,微透镜阵列210所在区域中有效的聚光区域面积为多个圆形微透镜的面积之和,相比于非聚光的平面区域,圆形微透镜能够增大视场,接收更大范围内的光信号,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内接收的光信号的强度。而微透镜阵列210中多个圆形微透镜之间的空隙则不是聚光区域,无聚光作用,无法提高单位面积内接收的光信号的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圆形微透镜的面积之和与微透镜阵列所在区域的面积之比,或者多个圆形微透镜的面积之和与像素阵列的面积之比,也写为微透镜的占空比,可以用来表征微透镜阵列接收光信号能力的强弱,占空比越大,则微透镜阵列用于汇聚光信号的区域越多,光强增大。
在图3所示的指纹识别装置200中,微透镜阵列210的占空比为单位周期区域上一个圆形微透镜的面积与其所在区域的面积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为:D=πR2/(2R+a)2,其中,D为微透镜阵列的占空比,R为圆形微透镜的半径,a为相邻的两个圆形微透镜之间的CD值。
当理想情况下,a为0时,若R为5.75μm,微透镜阵列210的占空比D=π×5.752/(2×5.75)2=π/4=78.54%。
当a为1μm,R为5.75μm时,微透镜阵列210的占空比D=π×5.752/(2×5.75+1)2=66.48%。
由上述说明与计算可知,理想情况下,相邻圆形微透镜之间的CD值为0,微透镜阵列230的占空比为78.54%,而非理想情况下,相邻圆形微透镜之间的CD值大于0,微透镜阵列230的占空比小于理想情况下的78.54%,用于聚光的微透镜面积占比不大,因而像素阵列接收的光信号强度也不大,指纹识别装置200的进光量相对较小,曝光时间长。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指纹识别装置,能够提高指纹识别装置的进光量、减小曝光时间、提高光学分辨率以及光学视场,还能够进一步优化干手指的识别性能,减小指纹识别装置的厚度。
以下,结合图4至图21,详细介绍本申请实施例的指纹识别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理解,在以下示出的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简洁,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详细说明。
应理解,在以下所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像素单元、微透镜以及阻光层上通光小孔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等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装置300的示意性俯视图,该指纹识别装置300适用于显示屏的下方,以实现屏下光学指纹识别。
如图4所示,该指纹识别装置300可以包括呈密排排列的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该密排排列也可以称为六角形排列,其中,N为正整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301均包括:圆形微透镜,则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包括N个圆形微透镜,该N个圆形微透镜同N个指纹识别单元的排列方式相同,也呈密排排列。如图4所示,位于中心的指纹识别单元301与周围的六个指纹识别单元301相邻,该六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的圆形微透镜的中心的连线构成正六边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与六个指纹识别单元相邻,且该六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六个圆形微透镜的中心的连线构成正六边形。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N个指纹识别单元的数量较多,且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N个圆形微透镜的整体一般形成规则图形,例如,四边形等图形。
还应理解,N个指纹识别单元的整体的周围还设置有多个边缘指纹识别单元,该多个边缘指纹识别单元中每个边缘指纹识别单元的结构与N个指纹识别单元的结构相同,与该多个边缘指纹识别单元相邻的指纹识别单元的数量小于六个,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指纹识别装置也可以包括该多个边缘指纹识别单元,使得所有的指纹识别单元的整体形成规则图形,例如,四边形等图形。
可选地,该多个圆形微透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多个圆形微透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相切,两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的距离为0。该多个圆形微透镜交错相接排列。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圆形微透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距离,该间隙由制造工艺中的关键尺寸CD决定。此时,该多个圆形微透镜交错相间排列,且多个圆形微透镜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圆形微透镜之间的CD间隙相等。
下面,以图4为例,计算说明指纹识别装置300中N个圆形微透镜的占空比。
以图中菱形区域为周期区域计算此时N个圆形微透镜的占空比。在该菱形的周期区域中,菱形的顶点位于四个圆形微透镜的圆心,该菱形区域包括一个完整的圆形微透镜,该情况下,微透镜阵列310的占空比D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R为圆形微透镜的半径,a为相邻的两个圆形微透镜之间的CD值。
当理想情况下,a为0时,若R为5.75μm,指纹识别装置300中N个圆形微透镜阵列的占空比为:
当a为1μm,R为5.75μm时,指纹识别装置300中N个圆形微透镜阵列的占空比为:
通过计算可知,在此情况下,N个圆形微透镜的占空比大于图3中微透镜阵列210的占空比,通过调整多个圆形微透镜的位置关系,能够提高多个圆形微透镜的占空比,增大指纹识别装置的进光量,从而提高指纹图像的质量以及指纹识别性能。
除圆形微透镜外,本申请实施例中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每个指纹识别单元301还包括:
至少两层挡光层,设置在圆形微透镜下方,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每一层挡光层中设置通光小孔以形成不同方向的M个导光通道,M为大于1的正整数;
M个像素单元,设置在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下方,该M个像素单元分布位于上述M个导光通道的底部;
其中,从显示屏上方的手指反射或散射后返回的光信号通过圆形微透镜汇聚后,其中不同方向的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分别经过上述M个导光通道传输至上述M个像素单元,该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用于检测手指的指纹信息。
具体地,上述圆形微透镜可以是各种具有汇聚功能的镜头,用于增大视场,增加传输至像素单元的光信号量。该圆形微透镜的材料为透明材料,例如树脂、玻璃等等。
具体地,M个像素单元可以为一种光电转换单元。可选地,该像素单元可以包括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器件,具体包括光电二极管(Photo Diode,PD)以及CMOS开关管等等,其中,光电二极管为由一个PN结组成的半导体器件,具有单方向导电特性,其可以将接收的光信号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从而实现光图像至电图像的转换,CMOS开关管用于接收控制信号控制光电二极管的工作,并可以用于控制输出光电二极管的电信号。
具体地,至少两层挡光层为形成与圆形微透镜与M个像素单元之间的介质层,其可以为不透光的有机材料层或者为金属层。在该至少两层挡光层上进行小孔图像光刻和刻蚀,形成多个通光小孔,至少两层上的多个通光小孔可以形成不同方向的多个导光通道,用于引导不同方向的光信号进入位于导光通道底部的像素单元。
应理解,在具体实现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光路设计要求确定导光通道的方向,从而确定至少两层挡光层中通光小孔的分布,形成满足光路设计要求的导光通道,通过特定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被像素单元接收。
在具体实现中,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每层挡光层对特定波段(比如可见光或者610nm以上波段)的光的透过率小于预设阈值(例如20%),以避免相应的光通过。其中的通光小孔可以为圆柱形通孔,也可以为其它形状的通孔,例如多边形通孔。该通光小孔的孔径可以大于预定值,例如,该通光小孔的孔径大于100nm,以便于透过所需的光以进行成像。该通光小孔的孔径也要小于预定值,以确保挡光层能够阻挡不需要的光。又例如,该通光小孔的孔径可以小于微透镜的直径。
作为示例,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通光小孔也可以包括通过多个小孔径的开孔等效合成的大孔径开孔。例如,可以将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顶层挡光层中的用于传输同一微透镜汇聚的光信号的多个小孔径开孔合并为一个大孔径开孔。
可选地,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每层挡光层可以为金属层,相应地,挡光层内设置的通光小孔可以为形成在金属层的通孔。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挡光层也可以是黑色高分子吸光材料。例如,针对大于预设角度的光信号,该至少两层挡光层具有小于2%的可见光波段透过率。
应理解,挡光层中的通光小孔的参数设置应尽可能使得成像所需的光信号最大化地传输至像素单元,而不需要的光被最大化地阻挡。例如,该通光小孔的参数可以设置为使得以特定角度(例如35度)倾斜入射的光信号最大化的传输至对应的像素单元,而最大化阻挡其他光信号。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指纹识别单元301还可以包括透明介质层。
其中,该透明介质层用于连接圆形微透镜310、至少两层挡光层以及M个像素单元。
例如,透明介质层可透过目标波段的光信号(即指纹识别所需波段的光信号)。例如,透明介质层可采用氧化物或氮化物等。可选地,透明介质层可以包括多层,以分别实现保护、过渡和缓冲等功能。例如,在无机层和有机层之间可以设置过渡层,以实现紧密的连接;在易氧化的层上可以设置保护层,以实现保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指纹识别单元301还可以包括光学滤波层。
其中,所述光学滤波层设置在圆形微透镜310到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中或者设置在圆形微透镜310上方,该光学滤波层用于滤除非目标波段的光信号,以透过目标波段的光信号。
例如,该光学滤波层对目标波段的光的透过率可以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对非目标波段的光的截止率可以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阈值。例如,所述预设阈值可以是80%。可选地,该光学滤波层可以为独立形成的光学滤波层。例如,该光学滤波层可以是采用蓝水晶或者蓝玻璃做载体形成的光学滤波层。可选地,该光学滤波层可以为形成在圆形微透镜310到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中任一层表面的镀膜。例如,可以在像素单元的表面、透明介质层中任一层的表面或微透镜的表面形成的镀膜,进而形成光学滤波层。
可选地,当至少两层挡光层均位于M个像素单元上方,而非M个像素单元表面时,光学滤波层设置在至少两层挡光层的底层挡光层与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
可选地,当至少两层挡光层的底层挡光层为M个像素单元表面的金属布线层时,光学滤波层设置在该底层挡光层与其上方的挡光层之间。
可选地,该光学滤波层可以生长于M个像素单元所在的传感器芯片的表面,并集成在该传感器芯片中。
可选地,可以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PVD)工艺在M个像素单元上进行镀膜形成光学滤波层,例如,通过原子层沉积、溅射镀膜、电子束蒸发镀膜、离子束镀膜等方法在像素单元上方制备多层滤光材料薄膜。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滤波层包括多层氧化物薄膜,其中,该多层氧化物薄膜包括硅氧化物薄膜和钛氧化物薄膜,该硅氧化物薄膜和钛氧化物薄膜依次交替生长形成该光学滤波层;或者该多层氧化物薄膜包括硅氧化物薄膜和铌氧化物薄膜,该硅氧化物薄膜和铌氧化物薄膜依次交替生长形成该光学滤波层。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学滤波层的厚度在1μm至10μm之间。
可选地,光学滤波层用于通过400nm至650nm波段范围的光信号,换言之,上述目标波段的波长范围包括400nm至650nm。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指纹识别装置300中的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在结构上不是独立的单元结构,换言之,该指纹识别装置300不是由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拼接形成,而是在形成该指纹识别装置300中的结构后,为了便于理解,将指纹识别装置300划分为周期性排列的多个指纹识别单元301。
可选地,图5a示出了上述指纹识别单元301的一种示意性立体结构图。图5b为该指纹识别单元301的俯视图。图5c为该指纹识别单元301形成的指纹识别装置的俯视图。
如图5a和图5b所示,指纹识别单元301包括:
圆形微透镜310;
两层挡光层,设置在圆形微透镜310下方,该两层挡光层中的每一层挡光层中设置通光小孔以形成不同方向的2个导光通道;
2个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设置在该两层挡光层下方,该2个像素单元分布位于上述2个导光通道的底部。
可选地,如图5a和图5b所示,指纹识别单元301中的两个像素单元可以为长方形,该两个长方形的像素单元对应于圆形微透镜310,并设置于圆形微透镜310下方。
可选地,图6a示出了上述指纹识别单元301的另一种示意性立体结构图。图6b图为该指纹识别单元301的俯视图。图6c图为该指纹识别单元301形成的指纹识别装置的俯视图。
如图6a和图6b所示,指纹识别单元301包括:
圆形微透镜310;
两层挡光层,设置在圆形微透镜310下方,该两层挡光层中的每一层挡光层中设置通光小孔以形成不同方向的3个导光通道;
3个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331、第二像素单元332和第三像素单元333),设置在该两层挡光层下方,该3个像素单元分布位于上述3个导光通道的底部。
可选地,图7a示出了上述指纹识别单元301的另一种示意性立体结构图。图7b为该指纹识别单元301的俯视图。图7c为指纹识别装置中多个该指纹识别单元301密排排列的俯视图。
如图7a和图7b所示,指纹识别单元301包括:
圆形微透镜310;
两层挡光层,设置在圆形微透镜310下方,该两层挡光层中的每一层挡光层中设置通光小孔以形成不同方向的4个导光通道;
4个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331、第二像素单元332、第三像素单元333和第四像素单元334),设置在该两层挡光层下方,该4个像素单元分布位于上述4个导光通道的底部。
可选地,该圆形微透镜310的直径不大于四个像素单元的排列周期。例如,若四个像素单元所在区域为A×B的四边形区域,其中,A≤B,A与B为正整数,则微透镜310的直径小于等于A。
可选地,该指纹检测单元301中的四个像素单元可以为四边形像素,例如,形状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像素。
可选地,在上述图5至图7三种指纹识别单元中,该圆形微透镜的上表面为球面或者非球面,该圆形微透镜310的直径不大于M个像素单元的排列周期。例如,若M个像素单元所在区域为A×B的四边形区域,其中,A≤B,A与B为正整数,则圆形微透镜310的直径小于等于A。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圆形微透镜310下方的M个像素单元还可以为异形图案,以使得指纹识别装置300中的像素阵列具有更高的对称性,更高的采样效率,相邻像素等距,更好的角度分辨率,更少的混迭效应。
上述图5a至图7a的三种指纹识别单元中,两层挡光层包括第一挡光层321和第二挡光层322。该第一挡光层321形成于圆形微透镜310与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任意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该第二挡光层322在图5a至图7a中未示中,其可以形成于M个像素单元的表面,具体可以为M个像素单元表面的金属层。
当然,该第二挡光层322还可以形成于圆形微透镜310与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任意位置,例如,形成于第一挡光层321与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本申请实施例同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如图5a至图7a所示,第一挡光层321上形成有第一通光小孔3211,第二挡光层322上形成有N个通光小孔,例如,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二挡光层332上形成有2个通光小孔,分别为第二通光小孔3221和第三通光小孔3222。该第二通光小孔3221和第一通光小孔3211形成第一导光通道,用于通过经过圆形微透镜310汇聚后的指纹光信号中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其被位于第一导光通道底部的第一像素单元331接收,用于检测指纹信息。同样的,第三通光小孔3222和第一通光小孔3211形成第二导光通道,用于通过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其被位于第二导光通道底部的第二像素单元332接收,该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和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用于检测指纹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光小孔3211、第二通光小孔3321和第三通光小孔3222可以位于圆形微透镜310下方的任意位置,旨在形成任意两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换言之,圆形微透镜310对应的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也可以位于圆形微透镜310下方的任意位置,旨在接收经过两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的两个不同方向的指纹光信号。
类似地,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挡光层332上形成有3个通光小孔,该3个通光小孔分别与第一挡光层331上的通光小孔共同形成3个像素单元的3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类似地,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二挡光层332上形成有4个通光小孔,该4个通光小孔分别与第一挡光层331上的通光小孔共同形成4个像素单元的4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
可选地,通过调整M个像素单元与圆形微透镜3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M个像素单元与圆形微透镜310之间通过在挡光层上开小孔构建导光通道,以通过不同方向的指纹光信号,从而使得M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接收不同方向的指纹光信号。
可选地,还可以通过调整M个像素单元中感光区域的面积和/或感光区域在像素单元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M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接收不同方向的指纹光信号。
上文以指纹识别单元301中包括2至4个像素单元为例,对指纹识别装置进行了举例说明,应理解,指纹识别单元中还可以包括4个以上任意数量的像素单元,本申请对每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像素单元数量不做具体限定。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一个圆形微透镜对应M个像素单元,且M个像素单元分别接收经过该圆形微透镜汇聚并通过M个导光通道的M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该M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分别被M个像素单元接收。相对于一个微透镜对应一个像素单元的技术方案(例如图2与图3中的指纹识别装置),能够增大提高指纹识别装置的进光量,减小曝光时间,增大指纹识别装置的视场。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角度(指纹光信号与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夹角)由该像素单元与微透镜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若像素单元偏移微透镜的中心越远,则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角度越大。因此,通过灵活设置像素单元的位置,可以使得像素单元可以接收大角度的指纹光信号,极大的改善干手指的识别问题,并且能够降低指纹识别单元中光路的厚度,从而减小指纹识别装置的厚度、降低工艺成本。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中,通过采用密排排列的多个指纹识别单元,使得指纹识别装置中多个圆形微透镜呈密排排列,能够提高多个圆形微透镜的占空比,增大指纹识别装置的进光量,进一步提高指纹图像的质量以及指纹识别性能。
综上,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改善干手指的识别问题、降低指纹识别装置的厚度、降低工艺成本的同时,能够提高指纹识别装置的进光量、减小曝光时间、提高光学分辨率以及光学视场,进一步提高指纹图像的质量以及指纹识别性能。
如上所述,在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包括M个像素单元,则在指纹识别装置中,共包括N×M个像素单元,该N×M个像素单元用于接收不同方向的M个指纹光信号以形成M张指纹图像,该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N个像素单元用于接收一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以形成M张指纹图像中的一张指纹图像,其中,N个像素单元分别属于N个指纹识别单元。
例如,若一个指纹识别单元包括两个像素单元,即上述第一像素单元和第二像素单元,则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N个第一像素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方向的指纹光信号,用于形成第一指纹图像,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N个第二像素单元用于接收第二方向的指纹光信号,用于形成第二指纹图像,指纹识别装置共接收两个方向指纹光信号,分别用于形成两张指纹图像。
基于上述图5a中的一个指纹识别单元301的结构,图8a和图8b示出了两种多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和多个第二像素单元的排列示意图。在图8a和图8b中,数字“1”表示第一像素单元,数字“2”表示第二像素单元。
如图8a所示,一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第一像素单元和第二像素单元为一个像素单元组,多个指纹识别单元中多个像素单元组交错排列,多个像素单元组形成的像素阵列不是方形阵列排列的像素阵列。
如图8b所示,多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多个像素单元呈方形阵列排列,但相邻的两个第一像素单元之间穿插一个第二像素单元,相邻的两个第二像素单元之间穿插一个第一像素单元,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和多个第二像素单元交替穿插排列。
不论是上述图8a中的排列方式,或者是图8b中的排列方式,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与其对应的多个圆形微透镜的排列方式相同,均呈密排排列方式,一个第一像素单元与六个第一像素单元相邻,且该六个第一像素单元的中心的连线呈正六边形。同样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与其对应的多个圆形微透镜的排列方式也相同,均呈密排排列方式,一个第二像素单元与六个第二像素单元相邻,且该六个第二像素单元的中心的连线呈正六边形。
基于上述图7a中的一个指纹识别单元301的结构,图9示出了多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多个第二像素单元、多个第三像素单元以及多个第四像素单元的排列示意图。在图9中,数字“1”表示第一像素单元,数字“2”表示第二像素单元,数字“3”表示第三像素单元,数字“4”表示第四像素单元。
如图9所示,多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多个像素单元呈方形阵列排列,多个第一像素单元之间、多个第二像素单元之间、多个第三像素单元之间、以及多个第四像素单元之间彼此均不相邻。
同样的,在图9中,多个第一像素单元、多个第二像素单元、多个第三像素单元以及多个第四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均与对应的多个圆形微透镜的排列方式相同,均呈密排排列方式。
综上,不论一个指纹识别单元中包括几个像素单元,对于N个指纹识别单元,接收相同方向的N个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与N个圆形微透镜的排列方式相同,不是呈方形阵列排列,而是呈密排排列。
由于接收相同方向的N个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不是方形阵列排列,而是密排排列,因此,N个像素单元的像素值的数据结构为密排排列的数据结构,不同于所需要形成的指纹图像中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需要对N个像素单元的像素值进行处理,才能将密排排列的数据结构转换为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形成正常的指纹图像。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纹识别装置300还包括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可以为处理器,该处理器可以为指纹识别装置300中的处理器,例如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等等。该处理器还可以为所述指纹识别装置300所在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例如手机中主控芯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该处理器用于对接收相同方向的N个像素单元的像素值进行插值处理,将密排排列的数据结构转换为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得到像素值方形排列的指纹图像。
以上文中,一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的第一像素单元331为例,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包括N个第一像素单元331,该N个第一像素单元331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用于形成一张指纹图像。
可选地,图10中示出了一种多个第一像素单元331的原始像素值的数据结构,该图10中第一像素单元331的结构可以与图8a中第一像素单元331的结构相同。其中,字母“X”表示第一像素单元输出的原始像素值。
将图10中密排排列的数据结构进行插值处理后,可以形成图11中的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图11中字母y表示插值处理后形成的插值像素。
可选地,可以将图10中相邻的W个原始像素值进行平均,作为一个插值像素,插入至W个原始像素值之间,其中,W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W=2,图11中的插值像素y2可以由原始像素x1和x6平均得到,或者也可以由原始像素x3和x4平均得到,同样的,每一个插值像素可以由其上下两个原始像素值平均得到或者由其左右两个原始像素值平均得到。在第一像素单元形成的原始像素值数据结构中,每列原始像素值中相邻两个原始像素值之间,插入该相邻两个原始像素值的平均值。或者间隔的两列原始像素值中,位于同一行的相邻的两个原始像素值之间,插入该相邻的两个原始像素值的平均值。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W=4,图11中的插值像素y2可以由原始像素x1、x3、x4和x6平均得到,同样的,每一个插值像素可以由其上下左右四个原始像素值平均得到,在第一像素单元形成的原始像素值数据结构中,相邻的4个原始像素值的均值可以插入至该4个原始像素值的中心。
可选地,图12中示出了另一种多个第一像素单元331的原始像素值的数据结构,该图12中的第一像素单元331可以与图8b或者图9中的第一像素单元331的结构相同。其中,字母“x”表示第一像素单元输出的原始像素值。
将图12中密排排列的数据结构进行插值处理后,可以形成图13中的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图13中的字母y表示插值处理后形成的插值像素。
可选地,可以将图12中相邻的W个原始像素值进行平均,作为一个插值像素,插入至W个原始像素值之间,其中,W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W=2,图13中的插值像素y3可以由原始像素x2和x3平均得到,或者,也可以由原始像素x1和x4平均得到,同样的,每一个插值像素可以由其上下两个原始像素值平均得到或者由其左右两个原始像素值平均得到。在第一像素单元形成的原始像素值数据结构中,每列原始像素值中相邻两个原始像素值之间,插入该相邻两个原始像素值的平均值,或者每行原始像素值中相邻两个原始像素值之间,插入该相邻两个原始像素值的平均值。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W=4,图13中的插值像素y3可以由原始像素x1、x2、x3和x4平均得到,同样的,每一个插值像素可以由其上下左右四个原始像素值平均得到,在第一像素单元形成的原始像素值数据结构中,相邻的4个原始像素值的均值可以插入至该4个像素值的中心。
应理解,W除了可以为2或者为4以外,还可以为其它大于1的正整数,例如,W也可以等于3,例如,图10中的x1、x3和x4的均值也可以作为一个插值像素插入至x3和x4之间。图12中的x1、x2和x3的均值也可以作为一个插值像素插入至x2和x3之间。
还应理解,除了上述插值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插值方式对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原始像素值进行处理,例如,可以将相邻的多个原始像素值的中值或者从多个原始像素中选择一个原始像素值作为插值像素,旨在将密排排列的数据结构处理为方形阵列排列的数据结构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具体的插值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以指纹识别装置中的多个第一像素单元为例,说明了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值插值过程,应理解,指纹识别装置中接收其它同一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的多个像素单元,例如多个第二像素单元,多个第三像素单元或者多个第四像素单元的像素插值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插值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一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的N个像素单元的像素值经过上述插值过程可以形成一张像素值方形排列的指纹图像,则指纹识别装置中M组N个像素单元经过上述插值过程可以形成M张像素值方形排列的指纹图像。
在图3所示的指纹识别装置200中,微透镜阵列210中多个圆形微透镜呈方形阵列排列,该指纹识别装置200在X方向和Y方向上,空间采样率相同,均为一个圆形微透镜的直径。即,微透镜阵列210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重复周期相同。
但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纹识别装置300中的N个圆形微透镜密排排列,该指纹识别装置300在X方向和Y方向上,空间采样率不同。
例如,如图4所示,在X方向上,指纹识别装置300的空间采样率为相邻两个圆形微透镜的圆心距离D,若圆形微透镜的半径为R,则指纹识别装置在X方向上的空间采样率为2R。在Y方向上,指纹识别装置的空间采样率为指纹识别装置300在X方向上的空间采样率大于Y方向上的空间采样率。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纹识别装置300的空间采样率小于75μm,即相邻两个圆形微透镜的圆心距离小于75μm。在图4的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圆形微透镜相切,则圆形微透镜的半径小于37.5μm。
因而,在此情况下,经过上述插值过程形成的像素值方形排列的M张指纹图像在X方向上的空间采样率为R,在Y方向上的空间采样率为该M张指纹图像不是真实的指纹图像,而是变形的指纹图像,需要将该M张指纹图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处理,调整其横纵比,得到真实的M张优化指纹图像。
具体地,可以通过对插值后的指纹图像进行上采样或者下采样,调整指纹图像的横纵比从而形成真实的优化指纹图像。
可选地,若上述插值后,形成的指纹图像为A×B像素大小的指纹图像,A为X方向上的像素数量,B为Y方向上的像素数量,将该A×B像素大小的指纹图像调整横纵比后,得到的真实指纹图像为A’×B’像素大小的优化指纹图像,A’为X方向上的像素数量,B’为Y方向上的像素数量。
其中,B=B’,即将A×B像素大小的指纹图像在X方向上进行/>倍的上采样,使得优化的指纹图像在X方向上的像素数增大/>倍,而Y方向上的像素数量不变。
或者,A=A’,即将A×B像素大小的指纹图像在Y方向上进行/>倍的下采样,使得优化的指纹图像在Y方向上的像素数减少为之前的/>而X方向上的像素数量不变。
经过上述插值处理以及横纵比调整之后,得到真实的M张优化指纹图像后,该M张优化指纹图像的一张或者多张可以单独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可选地,处理单元可以对M张优化指纹图像中的多张优化指纹图像进行重构,形成目标重构图像,该目标重构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重构图像为多张优化指纹图像的叠加后形成的图像,该重构图像的像素数量为多张优化指纹图像的像素数量之和。
下面,以两张优化指纹图像为例,说明将两张优化指纹图像进行重构,形成一张第一目标重构图像的过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将两张优化指纹图像进行叠加,形成重构图像,处理单元可以根据重构图像的质量参数,通过算法调整两张优化指纹图像的移动距离,以形成第一目标重构图像。
具体地,上述重构图像的质量参数包括但不限于:重构图像的对比度、重构图像清晰程度,重构图像的信噪比或者重构图像与两张图像的相似度。
可选地,调整两张图像的移动距离可以为调整两张优化指纹图像移动图像像素点的数量。当该两张优化指纹图像的移动距离为N个图像像素点的距离时,可以根据重构图像的质量参数,调整所述N,以形成第一目标重构图像。
由于显示屏的厚度一定,且显示屏与指纹识别装置的相对位置基本不变,因此可以测试得到两个图像重构为目标重构图像的所需移动的图像像素点数量,并将该图像像素点数量确定为移动图像参数,将该移动图像参数存储在存储单元中。进而,在后续指纹采集过程中,可以基于该移动图像参数重构出清晰图像。
此外,当安装有指纹识别装置的电子设备被用户使用,在遇到强烈的冲击,指纹识别装置与显示屏的安装距离发生变化或者在量产过程中,指纹识别装置与显示屏之间安装距离波动变化时,两张优化指纹图像移动的图像像素距离发生变化,此时,可以自动校准在安装距离变化情况下的两张优化指纹图像移动的图像像素的距离,进而保证重构后的图像的清晰度,信噪比以及对比度,从而保证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识别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换言之,如果指纹模组相对于显示屏的位置发生偏移,可以重新确定每一幅优化指纹图像要移动的图像像素的距离。还可以通过评估图像的质量低于预设阈值或者加速度计测量的数值超过预设阈值时,确定指纹模组相对于显示屏的位置已经发生偏移。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重构后的图像的中心区域与单幅图像的重叠区域的相似度,二次判断重构后的图像的清晰度是否达到最优状态。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张优化指纹图像分别为第一优化指纹图像和第二优化指纹图像,处理单元获取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中的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可以为第一优化指纹图像的中心区域或者其它任意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区域的位置和大小不做限定。
然后,处理单元根据该第一区域的像素值,在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中确定与该第一区域最接近的第二区域。
具体地,可以对该第一区域中的像素值进行特征提取,例如,提取出高频特征等图像特征,在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中进行搜索,得到与该第一区域的特征最为接近的第二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中的第一区域和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中的第二区域可以为基于相同的手指区域进行成像的图像区域,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图像相同或者高度近似,该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
得到与第一区域最相近的第二区域后,计算该第一区域的坐标与该第二区域的坐标之差,移动该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与该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以形成第一重构图像;
具体地,第一区域的坐标可以为第一区域的中心点坐标,同样的,第二区域的坐标也可以为第二区域的中心点坐标。当然,第一区域的坐标和第二区域的坐标还可以分别为其左上角坐标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第一区域的中心点坐标在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中的坐标为(X1,Y1),第二区域的中心点坐标在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中的坐标为(X2,Y2),第一优化指纹图像和第二优化指纹图像的大小相同,将第一区域的中心点坐标与第二区域的中心点坐标相减得到(△X,△Y),其中,△X=X1-X2,△Y=Y1-Y2
根据该(△X,△Y),将第一优化指纹图像和第二优化指纹图像进行像素移动得到第一目标重构图像,例如,根据该(△X,△Y),将第一优化图像移动对应的△X,△Y个像素,然后将第二优化图像与第一优化图像的像素进行相互穿插,得到第一目标重构图像。
具体地,第一目标重构图像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融合为一个目标区域,该目标区域的像素数量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像素数量之和。且第一目标重构图像的像素数量为第一优化指纹图像和第二优化指纹图像的像素数量之和。
通过上述两种实施方式的说明,可以得到两张优化指纹图像形成第一目标重构图像,若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像素数量大于2个,指纹识别装置形成2张以上的优化指纹图像时,其它优化指纹图像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重构,以形成多张优化指纹图像重构在一起的目标指纹重构图像,该目标指纹重构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例如,若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像素数量为4个时,指纹识别装置形成4张优化指纹图像,可以将4张优化指纹图像分为2组,每组两张优化指纹图像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进行重构得到一张第一目标重构图像,然后将两张第一目标重构图像再次进行重构,可以得到最终的目标重构图像。
采用重构图像进行指纹识别,使得指纹识别装置具有大的视场,能够进一步提高指纹识别装置的性能。
以上,结合图4至图13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纹识别装置300的基本结构以及进行指纹图像处理的过程,下文,将结合图14至图21将对指纹识别装置300中N个指纹识别单元301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30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地,指纹识别单元301中M个像素单元接收的M个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均为相对于显示屏倾斜的光信号,或者M个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中一个目标指纹光信号为垂直于显示屏倾斜的光信号,其它的M-1个目标指纹光信号为倾斜于显示屏的光信号。
换言之,在指纹识别单元301中,至少两层挡光层中形成的M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的方向均为相对于显示屏倾斜的方向。或者,M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中一个导光通道的方向为垂直于显示屏的方向,其它的M-1个导光通道的方向为相对于显示屏倾斜的方向。
可选地,上述M个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目标指纹光信号与垂直于显示屏的方向的夹角)可以在0°至60°之间。或者说,圆形微透镜310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角度也可以在0°至60°之间。
即至少两层挡光层中形成的M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与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夹角也可以在0°至60°之间,或者说,至少两层挡光层中形成的M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与显示屏的夹角可以在30°至90°之间,若显示屏与指纹识别单元301中的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平行设置,则至少两层挡光层中形成的M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分别与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的夹角可以在30°至90°之间。
可选地,上述M个不同方向的导光通道与显示屏的夹角可以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设置有与M个像素单元分别对应的M个通光小孔。
下面,以指纹识别单元301包括两个像素单元为例,详细介绍该指纹识别单元301的结构。
图14示出了图5中的指纹识别单元的一种示意性俯视图。图15是图14中指纹识别单元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5、图14和图15所示,指纹识别单元中包括两层挡光层,两层挡光层中的顶层挡光层上设置第一通光小孔3211,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上设置对应于第一像素单元331的第二通光小孔3221以及对应于第二像素单元332的第三通光小孔3222。
可选地,若至少两层挡光层为多于两层的多层挡光层,则多层挡光层中的导光通道的方向可以为导光通道中最上层通光小孔的中心与最下层通光小孔的中心连线方向。或者导光通道的方向为与该中心连线方向相近的方向,例如,导光通道的方向与中心连线的方向在±5°之内。
例如,图15中,第一像素单元331对应的第一导光通道的方向为第一通光小孔3211与第二通光小孔3221的连线方向或者为与该连线方向相近的方向,第二像素单元331对应的第二导光通道的方向为第一通光小孔3211与第三通光小孔3222的连线方向或者为与该连线方向相近的方向。
如图15所示,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311通过第一通光小孔3211以及第二通光小孔3221构成的第一导光通道被第一像素单元中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312通过第一通光小孔3211以及第三通光小孔3222构成的第二导光通道被第二像素单元中的第二感光区域3321接收。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在该情况下,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311与第二感光区域3321接收的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312与显示屏的夹角相同,或者说,第一感光区域3311对应的第一导光通道与显示屏的夹角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对应的第二导光通道与显示屏的夹角相等。
此外,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也可以不相等。
在该情况下,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311与第二感光区域3321接收的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312与显示屏的夹角不相同,或者说,第一感光区域3311对应的第一导光通道与显示屏的夹角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对应的第二导光通道与显示屏的夹角不相等。
可选地,该至少两层挡光层还可以为三层挡光层,例如,在上述申请实施例中的两层挡光层中再设置一层挡光层,该挡光层中同样设置与第一像素单元331以及第二像素单元332对应的通光小孔,形成该两个像素单元对应的两个导光通道。
若至少两层挡光层为三层以及三层以上的挡光层,则底层挡光层与顶层挡光层之间的挡光层为中间挡光层,两个导光通道中,底层挡光层与顶层挡光层的通光小孔的连线方向为导光通道的方向,该中间挡光层中通光小孔的中心可以分别位于两个导光通道的连线上。
可选地,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为两个像素单元表面的金属布线层。
例如,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的金属布线层设置在微透镜310的后焦平面位置,该金属布线层为至少两层挡光层的底层挡光层,且在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的感光区域的上方分别形成有第二通光小孔3221和第三通光小孔3222。
换言之,通过在指纹传感器芯片的金属布线层上,形成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并在每一个像素单元的感光区域上方形成对应的通光小孔。或者说,可以将指纹传感器芯片的金属布线层复用于微透镜和像素单元之间的光路层。
可选地,至少两层挡光层的顶层挡光层设置有与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对应的至少一个通光小孔。例如,顶层挡光层中可为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分别设置一个通光小孔,又例如,顶层挡光层中也可为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共同设置一个通光小孔,例如上述的第一通光小孔3211,换言之,第一像素单元321对应的第一导光通道和第二像素单元322对应的第二导光通道在至少两层挡光层的顶层挡光层中的通光小孔重合。
可选地,上述第一导光通道和第二导光通道中的通光小孔由上至下孔径依次减小,例如上述第二通光小孔3221以及第三通光小孔3222的孔径均小于第一通光小孔3211的孔径。
换言之,上方的挡光层中的通光小孔的孔径设置的大于下方的挡光层中的通光小孔的孔径,由此。可以使得至少两层挡光层可以引导较多(一定的角度范围)的光信号至相应的像素单元。
图16示出了另一种指纹识别单元301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7示出了图12中指纹识别单元301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该指纹识别单元301包括三层挡光层。其中,顶层挡光层中设置上述第一通光小孔3211,底层挡光层中设置上述第二通光小孔3221和上述第三通光小孔3222。此外,新增的中间层挡光层中设置有第四通光小孔3231和第五通光小孔3232。其中,第一通光小孔3221、第四通光小孔3231以及第二通光小孔3221形成第一感光区域3311单元对应的第一导光通道,该三个通光小孔的中心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此外,第一通光小孔3221、第五通光小孔3232以及第三通光小孔3222形成第二感光区域3321对应的第二导光通道,该三个通光小孔的中心也可以位于同一直线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光小孔3221的孔径大于第四通光小孔3231和第五通光小孔3232的孔径,且第四通光小孔3231和第五通光小孔3232的孔径大于第二通光小孔3221和第三通光小孔3222的孔径。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指纹识别单元301还可以包括更多层的挡光层,下文中均以两层挡光层作为示意进行说明,两层以上的多层挡光层的情况可以参考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4和图16所示,该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所在区域(为了便于描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的所在区域简称为像素区域330)可以位于圆形微透镜310的正下方,像素区域330的中心与微透镜310的中心在垂直方向上重合。其中,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均接收倾斜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即第一像素单元331对应的第一导光通道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对应的第二导光通道的方向均相对于显示屏倾斜。
其中,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中均包括感光区域(Active Area,AA),用于分别接收经过两个导光通道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和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并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
可选地,该感光区域可以为四边形区域,例如,其可以为正方形区域或者长方形区域。
该感光区域可以为像素单元中光电二极管所在的区域,即像素单元中接收光信号的区域,像素单元中的其它区域可以用于设置像素单元中的其它电路以及用于像素间走线的排布。可选地,该感光区域对于蓝光、绿光、红光或红外光的光灵敏度大于第一预定阈值,量子效率大于第二预定阈值。例如,该第一预定阈值可以为0.5v/lux-sec,该第二预定阈值可以为40%。也就是说,该感光区域对于蓝光(波长为460±30nm)、绿光(波长为540±30nm)、红光或红外光(波长≥610nm)具有较高的光灵敏度和较高的量子效率,以便于检测相应的光。
第一像素单元331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位于第二通光小孔3221的下方,即位于第一导光通道的底部,用于接收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第二像素单元332的第二感光区域3321位于第三通光小孔3222的下方,即位于第二导光通道的底部,用于接收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
如图14和图16所示,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组成的像素区域330为四边形的像素区域,该第一感光区域3311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可以位于像素区域330的对角线上。在此情况下,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第二感光区域3321接收的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的夹角呈180°夹角,或者说,第一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180°夹角。
可选地,如图18所示,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第二感光区域3321接收的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的夹角呈90°夹角,或者说,第一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90°夹角。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两个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相互垂直,便于采集到的垂直于指纹中脊和谷纹路的指纹光信号,能够提高指纹识别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质量,从而提高指纹图像质量,提升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识别性能。
上述图14、图16和图18仅举例说明了几种指纹识别单元301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第一导光通道和第二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180°夹角或者90°夹角,应理解,第一导光通道和第二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可以呈0°至180°之间的任意夹角,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还应理解,第一导光通道和第二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180°夹角或者呈90°夹角的实现方式不仅限于上述图14、图16和图18所示的指纹识别单元,其它实现第一导光通道和第二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180°夹角或者呈90°夹角的结构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像素单元、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的设置,调整其对应的导光通道方向,使其满足设计的光路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见上述图14、图16和图18,两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只占据像素单元中的小部分区域,以满足接收光信号的要求。
在该申请实施例方式中,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可以位于第一导光通道的底部,且第二感光区域3321的中心可以位于第二导光通道的底部。换言之,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位于第一通光小孔3211与第二通光小孔3221的连线上,第二感光区域3321的中心位于第一通光小孔3211与第三通光小孔3222的连线上。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通过第一导光通道在第一像素单元331上形成第一光斑3301,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通过第二导光通道在第二像素单元332上形成第二光斑3302。
为了最大化的接收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和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可选地,第一像素单元331上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可以完全覆盖上述第一光斑3301,第二像素单元332上的第二感光区域3321可以完全覆盖上述第二光斑3302。
可选地,第一像素单元为四边形区域,其长和宽分别为L和W,其中,W≤L,W和L均为正数,第一像素单元中的第一感光区域的长和宽均大于等于0.1×W。当然,第二像素单元及其第二感光区域的尺寸也可以对应满足上述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4、图16和图18所示,该第一感光区域3311为四边形区域且外切于该第一光斑3301,类似地,该第二感光区域3321为四边形区域且外切于该第二光斑3302。
在此情况下,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较小,但充分接收了经过导光通道后的指纹光信号,满足指纹成像要求,且与此同时,像素单元中的其它区域面积较大,给像素单元的布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降低了工艺要求,提高了工艺制造的效率,且其它区域可以用于设置其它的电路结构,能够提高像素单元的信号处理能力。
应理解,当两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只占据像素单元中的小部分区域时,感光区域的中心还可以不位于导光通道的底部,而发生一定的偏移,此时,可以扩大感光区域的面积,使得感光区域能够覆盖指纹光信号在像素单元上的光斑的全部面积。
可选地,在图14、图16和图18中,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为长方形像素单元,第一感光区域3311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偏移于两个像素单元的中心设置。由于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均接收倾斜方向的光信号,且倾斜角度越大,则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距离微透镜的中心距离越远。因而,第一感光区域3311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除了偏移于像素单元的中心设置外,还向远离于微透镜中心的方向偏移,能够增大两个感光区域接收的目标指纹光信号角度,从而减小指纹识别单元的厚度。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区域3311和第二感光区域3321也可以位于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的中心,为了满足感光区域接收光信号的角度需求,可以将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向远离于微透镜中心的方向偏移,增大两个感光区域接收的目标指纹光信号角度,减小指纹识别单元的厚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感光区域可以设置于像素单元中的任意位置,旨在接收经过两个通道的目标指纹光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两个感光区域在像素单元中的具体位置不做任何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占据像素单元中的大部分区域,以提高像素单元的动态范围。
可选地,图19示出了指纹识别单元301的另一种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19所示,两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面积较大,除了覆盖像素单元上光斑外,还覆盖了其它区域。在图19中,两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占据了像素单元的大部分面积。例如,第一像素单元331中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占据了第一像素单元331中的95%以上的面积,和/或第二像素单元332中的第二感光区域3321占据了第二像素单元332中的95%以上的面积。
在该实施方式下,像素单元的感光区域增大,能够提高像素单元的满阱容量以及像素单元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从而提升像素单元的整体性能,实现指纹识别装置的高动态范围成像(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HDR)。
上述图14至图19中的实施例仅示出了像素区域330的中心与圆形微透镜的中心在垂直方向上重合的情况下,部分指纹识别单元301的俯视示意图,第一像素单元和第二像素单元中感光区域可以分别设置于像素单元中的任意区域,以实现接收不同角度的目标指纹光信号。
应理解,像素区域330的中心与圆形微透镜的中心在垂直方向上还可以不重合,例如,在上述包括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的指纹识别单元中,第一像素单元331和第二像素单元332在空间位置上位于圆形微透镜310的斜下方,第一像素单元和第二像素单元中感光区域同样可以分别设置于像素单元中的任意区域。
以上,结合图14至图19,以指纹识别单元中包括两个像素单元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若指纹识别单元中包括两个以上的像素单元时,其中的两个像素单元及对应的导光通道可以参考以上描述。
图20和图21示出了图7中指纹识别单元301的两种示意性俯视图,该指纹识别单元301中包括四个像素单元。
如图20所示,该第一像素单元331、第二像素单元332、第三像素单元333和第四像素单元334所在区域(为了便于描述,在下文中,该四个像素单元所在区域简称为像素区域330)可以位于圆形微透镜310斜下方,像素区域330的中心与圆形微透镜310的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不重合。
如图21所示,四个像素单元所在区域也可以位于圆形微透镜310的下方,像素区域330的中心与圆形微透镜310的中心在垂直方向上重合。
可选地,四个像素单元中至少三个像素单元接收倾斜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换言之,四个像素单元均接收倾斜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即四个像素单元对应的四个导光通道的方向均相对于显示屏倾斜。或者,四个像素单元中三个像素单元接收倾斜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另一个像素单元接收垂直方向的目标指纹光信号。
同样的,四个像素单元中均包括感光区域,用于分别接收经过四个导光通道的四个目标指纹光信号并转换为对应的电信号。第一像素单元331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位于第二通光小孔3221的下方,即位于第一导光通道的底部,用于接收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第二像素单元332的第二感光区域3321位于第三通光小孔3222的下方,即位于第二导光通道的底部,用于接收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第三像素单元333的第三感光区域3331位于第四通光小孔3223的下方,即位于第三导光通道的底部,用于接收第三目标指纹光信号,第四像素单元334的第四感光区域3341位于第五通光小孔3224的下方,即位于第四导光通道的底部,用于接收第四目标指纹光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四个感光区域接收的指纹光信号与显示屏的夹角可以部分相同,或者全部相同,或者全部不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纹识别单元同样包括三层挡光层,或者包括更多层的挡光层,两层以上的多层挡光层的情况可以参考以上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20和图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四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只占据像素单元中的小部分区域,以满足接收光信号的要求。
在该申请实施例方式中,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可以位于第一导光通道的底部,换言之,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可以位于第一通光小孔3211与第二通光小孔3221的连线上。同样的,其它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的中心同样可以位于其对应的导光通道的底部。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通过第一导光通道在第一像素单元331上形成第一光斑3301,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通过第二导光通道在第二像素单元332上形成第二光斑3302,第三目标指纹光信号通过第三导光通道在第三像素单元333上形成第三光斑3303,第四目标指纹光信号通过第四导光通道在第四像素单元334上形成第三光斑3304。
为了最大化的接收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第三目标指纹光信号以及第四目标指纹光信号,可选地,第一像素单元331上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可以完全覆盖上述第一光斑3301,第二像素单元332上的第二感光区域3321可以完全覆盖上述第二光斑3302,第三像素单元333上的第三感光区域3331可以完全覆盖上述第三光斑3303,并且第四像素单元334上的第四感光区域3331可以完全覆盖上述第四光斑3304。
可选地,四个像素单元中,第一像素单元331可以为四边形区域,其长和宽分别为L和W,其中,W≤L,W和L均为正数,第一像素单元331中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长和宽均大于等于0.1×W。当然,四个像素单元中其它三个像素单元和感光区域的尺寸也可以对应满足上述条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四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为四边形区域且外切于该感光区域。
在此情况下,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较小,但充分接收了经过导光通道后的指纹光信号,满足指纹成像要求,且与此同时,像素单元中的其它区域面积较大,给像素单元的布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降低了工艺要求,提高了工艺制造的效率,且其它区域可以用于设置其它的电路结构,能够提高像素单元的信号处理能力。
应理解,当四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只占据像素单元中的小部分区域时,感光区域的中心还可以不位于导光通道的底部,而发生一定的偏移,此时,可以扩大感光区域的面积,使得感光区域能够覆盖指纹光信号在像素单元上的光斑的全部面积。
可选地,在图20和图21中,四个像素单元均为大小相同的四边形像素单元。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上述图中所示的像素分布外,四个像素单元的形状大小以及相对位置可以任意设置,四个像素的形状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例如,四个像素单元的第一像素单元和第三像素单元为正方形像素,而第二像素单元为长方形像素,或者四个像素单元均为正方形像素等等。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四个感光区域可以偏移于四个像素单元的中心设置。由于四个感光区域可以均接收倾斜方向的光信号,且倾斜角度越大,则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距离微透镜的中心距离越远,例如,如图20所示,第三感光区域以及第四感光区域距离微透镜的中心距离较远,而第一感光区域以及第二感光区域距离微透镜的中心距离较近,因而第三感光区域和第四感光区域接收的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较大,第一感光区域和第二感光区域接收的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较小。
此外,四个感光区域除了偏移于像素单元的中心设置外,还向远离于微透镜中心的方向偏移,能够增大四个感光区域接收的目标指纹光信号角度,从而进一步减小指纹识别单元的厚度。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四个感光区域也可以分别位于四个像素单元的中心,为了满足感光区域接收光信号的角度需求,可以将四个像素单元向远离于微透镜中心的方向偏移,增大四个感光区域接收的目标指纹光信号角度,减小指纹识别单元的厚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四个像素单元也可以设置于圆形微透镜下方的任意位置,且四个感光区域可以设置于该四个像素单元中的任意位置,旨在接收经过四个通道的目标指纹光信号,本申请实施例对四个像素单元的位置以及四个感光区域在像素单元中的具体位置不做任何限定。
如图21所示,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第二感光区域3321接收的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的夹角呈+90°,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第三感光区域3331接收的第三目标指纹光信号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的夹角呈-90°,并且,第一感光区域3311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第四感光区域3341接收的第四目标指纹光信号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的夹角呈180°。
或者说,第一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二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90°夹角,第一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三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90°夹角,并且第一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与第四导光通道在像素区域330所在平面的投影呈180°夹角。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四个像素单元中多组两个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相互垂直,即其中的第一像素单元与第二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与第三像素单元,第四像素单元与第二像素单元,以及第四像素单元与第三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相互垂直,在此情况下,便于采集到的垂直于指纹中脊和谷纹路的指纹光信号,能够提高指纹识别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质量,从而提高指纹图像质量,提升指纹识别装置的指纹识别性能。
应理解,四个像素单元中任意两个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垂直,即可以采集到的垂直于指纹中脊和谷纹路的指纹光信号,提高指纹识别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质量,该四个像素单元中其它两个像素单元接收的指纹光信号的角度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基于上述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第二感光区域332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第三感光区域333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以及第四感光区域3341的中心至微透镜310中心的距离中任意两个距离可以不相等,或者四个距离均不相等,此时,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第二目标指纹光信号、第三目标指纹光信号以及第四目标指纹光信号与显示屏的四个夹角中任意两个夹角不相等,或者四个夹角均不相等,或者说,第一导光通道、第二导光通道、第三导光通道以及第四导光通道与显示屏的四个夹角中任意两个夹角不相等,或者四个夹角均不相等。
以上仅举例说明了指纹识别单元301中四个像素单元所在的像素区域330位于圆形微透镜310的下方的两种情况,应理解,像素区域300还可以位于微透镜310下方的任意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且四个像素单元中的感光区域可以位于其所在的像素单元中的任意区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做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的是,随着像素单元和感光区域的移动,感光区域接收的目标指纹光信号的方向以及感光区域对应的导光通道的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换言之,也可以根据光路设计中,目标指纹光信号需求的方向,设计像素单元、感光区域相对于微透镜的位置。
具体地,在一种可能的光路设计方式中,第一像素单元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大于四个目标指纹光信号中其它三个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其中,光信号的角度是指光信号与垂直于显示屏的方向的夹角。
圆形微透镜310与四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高度h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h=x×cotθ;
其中,x为接收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的第一感光区域3311的中心与微透镜310的中心在四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θ为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
应理解,若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像素单元数量为M个时,若M个像素单元中第一像素单元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大于其它M-1个像素单元接收的其它M-1个目标指纹光信号的角度,则圆形微透镜310与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高度h同样可以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到。
图22是包括多个指纹识别单元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如图22所示,所述电子设备30可包括显示屏120、位于该显示屏120的下方的滤波片400,以及位于该滤波片400下方的由多个指纹识别单元301构成的指纹识别装置300,其中每一个指纹识别单元301的像素单元,即上述像素阵列302可以设置在基板500的上表面。其中像素阵列302和该基板500可以称为指纹传感器或图像传感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滤波片400还可以生长于像素阵列302的表面,与像素阵列302集成在指纹传感器或图像传感器中。
具体地,该基板可以为图1中的电路板150,其具体可以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PCB),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或者软硬结合板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应理解,附图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示例,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例如,可替代地,上述指纹识别装置包括的至少一个挡光层包括的挡光层的数量大于3层的挡光层。
又例如,上述指纹识别装置还可以包括图像传感器驱动单元,微程序控制器等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屏以及上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指纹识别装置,其中,该指纹识别装置设置于显示屏下方,以实现屏下光学指纹识别。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
其中,显示屏可以采用以上描述中的显示屏,例如OLED显示屏或其他显示屏,显示屏的相关说明可以参考以上描述中关于显示屏的描述,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屏的下方可以设置有一层泡棉层,该泡棉层在指纹识别装置的上方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孔,该至少一个开孔用于将经由手指反射的光信号传输至指纹识别装置。
例如,显示屏下方有一层黑色泡棉,该黑色泡棉在指纹识别装置的上方可以设置有一个开孔,当手指放于点亮的显示屏上方时,手指就会反射显示屏发出的光,经由手指反射的反射光会穿透显示屏以及通过至少一个开孔传输至指纹识别装置。指纹是一个漫反射体,其反射光在各方向都存在。
此时,可以使用指纹识别装置中的特定光路,使指纹识别装置中的光学感应像素阵列接收多个方向的倾斜光信号,该指纹识别装置中的处理单元或与该指纹识别装置相连的处理单元通过算法可以获取重构的指纹图像,进而进行指纹识别。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指纹识别装置和显示屏之间可以存在或不存在间隙。
例如,指纹识别装置和显示屏之间可以存在0至1mm的间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指纹识别装置可以将采集的图像输出给计算机专用处理器或者电子设备的专用处理器,进而进行指纹识别。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指纹识别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所述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所述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所述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9)

1.一种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显示屏的下方以实现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所述指纹识别装置包括密排排列的N个指纹识别单元,N为正整数;
所述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每个指纹识别单元包括:
圆形微透镜;
至少两层挡光层,设置在所述圆形微透镜下方,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每一层挡光层中设置通光小孔以形成不同方向的M个导光通道,M为大于1的正整数;
M个像素单元,设置在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下方,所述M个像素单元分别位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的底部;
其中,从所述显示屏上方的手指反射或散射后返回的光信号通过所述圆形微透镜汇聚后,其中不同方向的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分别经过所述M个导光通道传输至所述M个像素单元,所述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用于检测所述手指的指纹信息;
所述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每个指纹识别单元与六个指纹识别单元相邻,且所述六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六个圆形微透镜的中心的连线构成正六边形;
所述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包括N×M个像素单元,用于接收不同方向的M个指纹光信号以形成M张指纹图像,所述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N个像素单元用于接收一个方向的指纹光信号形成N个像素值,所述N个像素值用于形成所述M张指纹图像中的一张指纹图像,其中,所述N个像素单元分别属于N个指纹识别单元;
所述M张指纹图像中的至少一张指纹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包括第一挡光层和第二挡光层,所述第一挡光层上形成有第一通光小孔,所述第二挡光层上形成有第二通光小孔和第三通光小孔,所述第一通光小孔与所述第二通光小孔形成第一导光通道,所述第一通光小孔和所述第三通光小孔形成第二导光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与所述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N个圆形微透镜的排列方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N个像素单元的N个像素值中每相邻的W个像素值之间插入一个插值像素,以得到一张像素值方形排列的指纹图像,其中,W为大于1的正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W=4,所述插值像素为N个像素值中每相邻的4个像素值的均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M张指纹图像进行上采样或者下采样,以调整所述M张指纹图像横纵比,形成M张优化指纹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所述M张优化指纹图像中的第一优化指纹图像和第二优化指纹图像,并获取所述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中的第一区域;
根据所述第一区域的像素值,在所述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中确定与所述第一区域最接近的第二区域;
计算所述第一区域的坐标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坐标之差,移动所述第一优化指纹图像与所述第二优化指纹图像以形成第一重构图像;
其中,所述第一重构图像用于形成目标重构图像,所述目标重构图像为所述M张优化指纹图像重构形成的图像,所述目标重构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移动所述M张优化指纹图像以组合形成为一张重构图像,并根据所述重构图像的质量参数,调整所述M张指纹图像的移动距离,以形成目标重构图像,所述目标重构图像用于进行指纹识别。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指纹识别单元中的N个圆形微透镜中,相邻两个圆形微透镜的圆心距离小于75μm。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的方向中一个导光通道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垂直,其它M-1个导光通道的方向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倾斜;或者,
所述M个导光通道的方向均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分别与所述显示屏的夹角在30°至90°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与所述显示屏的夹角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中的两个导光通道在所述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为9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像素单元中分别包括M个感光区域,所述M个感光区域分别位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的底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感光区域中的至少一个感光区域偏离于其所在的像素单元的中心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感光区域向远离于所述圆形微透镜中心的方向偏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包括第一感光区域,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与所述第一感光区域均为四边形;
其中,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长和宽分别为L和W,所述第一感光区域的长和宽均大于等于0.1×W,W≤L,W和L均为正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光区域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面积的95%。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微透镜与所述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高度根据公式计算,所述公式为:
其中,h为所述光路高度,x为所述M个感光区域中的第一感光区域的中心与所述圆形微透镜的中心在所述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上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θ为所述第一感光区域接收的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垂直方向的夹角,所述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中所述第一目标指纹光信号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M个目标指纹光信号中其它目标指纹光信号与垂直方向的夹角,所述垂直方向为垂直于所述显示屏的方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设置有与所述M个像素单元分别对应的M个通光小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中的底层挡光层为所述M个像素单元表面的金属布线层。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中的通光小孔由上至下孔径依次减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导光通道在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的顶层挡光层中的通光小孔重合。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还包括:
透明介质层;
其中,所述透明介质层用于连接所述圆形微透镜、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以及所述M个像素单元。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单元还包括:
光学滤波层;
其中,所述光学滤波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到所述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的光路中,用于滤除非目标波段的光信号,以透过目标波段的光信号。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滤波层集成于所述M个像素单元表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滤波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两层挡光层的底层挡光层与所述M个像素单元所在平面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装置和所述显示屏之间的距离为0至1mm。
2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指纹识别装置,所述指纹识别装置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下方,以实现屏下光学指纹识别。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装置和所述显示屏之间的距离为0至1mm。
CN202080001559.XA 2019-10-18 2020-01-22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837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11978 WO2021072753A1 (zh) 2019-10-18 2019-10-18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PCT/CN2019/111978 2019-10-18
PCT/CN2020/073901 WO2021073016A1 (zh) 2019-10-18 2020-01-22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7131A CN111837131A (zh) 2020-10-27
CN111837131B true CN111837131B (zh) 2024-04-26

Family

ID=72918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1559.XA Active CN111837131B (zh) 2019-10-18 2020-01-22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371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4091A1 (zh) * 2021-08-27 2023-03-02 迪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95782A1 (zh) * 2017-04-25 2018-11-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显示屏内指纹提示图案的位置的方法与装置
CN208848221U (zh) * 2019-04-10 2019-05-1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9791612A (zh) * 2018-12-26 2019-05-2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062931A (zh) * 2019-03-12 2019-07-2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指纹识别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337655A (zh) * 2018-12-26 2019-10-1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577919U (zh) * 2019-10-18 2020-09-2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72292A (ja) * 2012-02-21 2013-09-02 Sony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素子アレイ
US10388689B2 (en) * 2017-02-13 2019-08-20 Egis Technology Inc.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sens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95782A1 (zh) * 2017-04-25 2018-11-0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显示屏内指纹提示图案的位置的方法与装置
CN109791612A (zh) * 2018-12-26 2019-05-2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337655A (zh) * 2018-12-26 2019-10-1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062931A (zh) * 2019-03-12 2019-07-26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指纹识别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08848221U (zh) * 2019-04-10 2019-05-1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577919U (zh) * 2019-10-18 2020-09-25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宽光谱干涉显微术快速提取内指纹;王金玉;雷鸣;尹韶云;李刚;汪岳峰;;光谱学与光谱分析(01);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7131A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77919U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1916092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1375617U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33445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095286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0388689B2 (en)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sens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1108511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095285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70347042A1 (en) Imaging systems with high dynamic range and phase detection pixels
CN111328398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81873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239856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01679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864747U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837131B (zh) 指纹识别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095283B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295120U (zh)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180842U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1164607B (zh) 指纹检测的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864757U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864750U (zh) 指纹检测装置和电子设备
KR20220013487A (ko) 지문 인식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US20230306778A1 (en) Optical fingerprint sensor with high aspect-ratio metal aperture structu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