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24369A - 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24369A CN111824369A CN202010758484.1A CN202010758484A CN111824369A CN 111824369 A CN111824369 A CN 111824369A CN 202010758484 A CN202010758484 A CN 202010758484A CN 111824369 A CN111824369 A CN 1118243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tection
- gear
- fixed
- fixed box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8—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 B63C9/13—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attachable to body member, e.g. arm, neck, head or waist
- B63C9/15—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attachable to body member, e.g. arm, neck, head or waist having gas-filled compartments
- B63C9/155—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attachable to body member, e.g. arm, neck, head or waist having gas-filled compartments infla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8—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 B63C9/20—Life-buoys, e.g. rings; Life-belts, jackets, suit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signalling means, e.g. ligh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安全机构包括辅助气囊、排气管和两个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检测单元、固定盒、移动板、曲轴、滑块、支杆、套环、第一齿轮、转轴、进气管、出气管、两个第一轴承、两个传动单元和两个第二轴承,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检测板、检测齿轮和检测齿条,传动单元包括传动轴、第二齿轮、单向轴承、第三轴承和连接单元,提示机构包括信号灯、反光板、固定杆和清洁组件,该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通过安全机构,可以根据待救人员的体重来调整浮力,减小出现溺水的现象的几率,通过提示机构,便于救援人员在夜间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待救人员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洪救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
现有的救生圈在夜间使用时,救援人员无法清晰的观察到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从而降低了待救人员获救的几率,不仅如此,现有的救生圈无法对浮力进行调节,当待救人员的体重过重时,现有的救生圈会过多的沉入水中,从而会出现待救人员溺水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现有的救生圈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上,所述主体的形状为圆环形,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安全机构包括辅助气囊、排气管和两个调节组件,所述辅助气囊的形状为环形,所述辅助气囊固定在主体的下方,所述辅助气囊与主体同轴设置,所述辅助气囊与排气管连通,所述调节组件与提示机构一一对应,所述调节组件与提示机构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与辅助气囊连接;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检测单元、固定盒、移动板、曲轴、滑块、支杆、套环、第一齿轮、转轴、进气管、出气管、两个第一轴承、两个传动单元和两个第二轴承,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主体的外侧,所述固定盒固定在主体的上方,所述提示机构设置在固定盒的上方,所述移动板设置在固定盒的内部,所述移动板与固定盒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移动板与提示机构连接,所述固定盒的上方与进气管连通,所述固定盒的远离检测单元的一侧通过出气管与辅助气囊连通,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内均设有单向阀,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内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曲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滑块套设在曲轴上,所述支杆的一端与滑块铰接,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套环固定在固定盒的内部,所述套环套设在支杆上,所述曲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两个传动单元之间,所述固定盒的远离出气管的一侧设有圆孔,两个第二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的靠近圆孔的一侧和固定盒的靠近圆孔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的一端与第一齿轮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穿过圆孔设置在固定盒的外部,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检测单元连接,所述转轴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检测板、检测齿轮和检测齿条,所述检测管固定在主体的外侧上,所述检测管的轴线与主体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检测板设置在检测管的内部,所述检测板与检测管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检测齿条竖向固定在检测板的上方,所述检测齿轮与转轴的远离第一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的另一端与检测齿轮啮合;
所述传动单元包括传动轴、第二齿轮、单向轴承、第三轴承和连接单元,所述第三轴承固定在固定盒的靠近圆孔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传动轴的一端与第三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单元与曲轴连接,所述单向轴承的内圈与传动轴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上设有穿孔,所述单向轴承的外圈与穿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提示机构包括信号灯、反光板、固定杆和清洁组件,所述信号灯固定在固定盒的上方,所述反光板设置在信号灯的靠近主体轴线的一侧,所述反光板的下方通过固定杆与信号灯固定连接,所述清洁组件设置在反光板的靠近信号灯的一侧,所述清洁组件与移动板连接;
所述清洁组件包括清洁板、弹簧、导向杆和连接绳,所述清洁板抵靠在反光板的靠近信号灯的一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清洁板的下方和固定杆的上方连接,所述连接绳的一端与清洁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盒的上方设有小孔,所述连接绳的另一端穿过小孔设置在固定盒的内部,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导向杆固定在固定盒内的顶部,所述连接绳的远离清洁板的一端绕过定滑轮与移动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避免检测齿条与检测管脱离,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圈与检测管的靠近固定盒的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穿过固定环的环孔。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检测齿条的移动方向,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块关于检测管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限位块与固定环的环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的两侧均设有凹槽,两个限位块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限位块与凹槽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除杂,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与检测管的远离固定盒的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传递动力,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两个连接锥齿轮,两个连接锥齿轮分别与曲轴和传动轴固定连接,两个连接锥齿轮相互啮合。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连接锥齿轮转动流畅,所述连接锥齿轮上设有润滑油。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清洁板的移动方向,所述清洁组件还包括两个限位杆,所述反光板的两侧均设有滑槽,所述限位杆的形状为U形,所述限位杆的一端与清洁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滑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杆与滑槽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第二齿轮的转速,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大于第二齿轮的齿数。
作为优选,为了防腐,所述检测板和检测管上均涂有防腐镀锌层。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夜间观察,所述主体上涂有荧光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通过安全机构,可以根据待救人员的体重来调整浮力,减小出现溺水的现象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与现有的安全机构相比,该安全机构通过检测单元不仅可以检测待救人员的体重还可以给辅助气囊充气提供动力,无需电力驱动,更加的节能环保,通过提示机构,便于救援人员在夜间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待救人员的位置,与现有的提示机构相比,该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为一体联动机构,可以对反光板实现除尘的功能,避免反光板上粘附的灰尘而影响反光板的发光效果,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的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的提示机构的俯视图;
图中:1.主体,2.辅助气囊,3.排气管,4.检测管,5.检测板,6.检测齿条,7.检测齿轮,8.转轴,9.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1.单向轴承,12.传动轴,13.连接锥齿轮,14.曲轴,15.滑块,16.支杆,17.移动板,18.固定盒,19.进气管,20.出气管,21.信号灯,22.反光板,23.清洁板,24.弹簧,25.连接绳,26.导向杆,27.固定环,28.限位块,29.滤网,30.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包括主体1、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1上,所述主体1的形状为圆环形,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
该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通过安全机构,可以根据待救人员的体重来调整浮力,减小出现溺水的现象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通过提示机构,便于救援人员在夜间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待救人员的位置。
如图1-3所示,所述安全机构包括辅助气囊2、排气管3和两个调节组件,所述辅助气囊2的形状为环形,所述辅助气囊2固定在主体1的下方,所述辅助气囊2与主体1同轴设置,所述辅助气囊2与排气管3连通,所述调节组件与提示机构一一对应,所述调节组件与提示机构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与辅助气囊2连接;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检测单元、固定盒18、移动板17、曲轴14、滑块15、支杆16、套环、第一齿轮9、转轴8、进气管19、出气管20、两个第一轴承、两个传动单元和两个第二轴承,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主体1的外侧,所述固定盒18固定在主体1的上方,所述提示机构设置在固定盒18的上方,所述移动板17设置在固定盒18的内部,所述移动板17与固定盒18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移动板17与提示机构连接,所述固定盒18的上方与进气管19连通,所述固定盒18的远离检测单元的一侧通过出气管20与辅助气囊2连通,所述进气管19和出气管20内均设有单向阀,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18内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曲轴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滑块15套设在曲轴14上,所述支杆16的一端与滑块15铰接,所述支杆16的另一端与移动板17固定连接,所述套环固定在固定盒18的内部,所述套环套设在支杆16上,所述曲轴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设置在两个传动单元之间,所述固定盒18的远离出气管20的一侧设有圆孔,两个第二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18的靠近圆孔的一侧和固定盒18的靠近圆孔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8的一端与第一齿轮9固定连接,所述转轴8的另一端穿过圆孔设置在固定盒18的外部,所述转轴8的另一端与检测单元连接,所述转轴8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4、检测板5、检测齿轮7和检测齿条6,所述检测管4固定在主体1的外侧上,所述检测管4的轴线与主体1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检测板5设置在检测管4的内部,所述检测板5与检测管4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竖向固定在检测板5的上方,所述检测齿轮7与转轴8的远离第一齿轮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的另一端与检测齿轮7啮合;
所述传动单元包括传动轴12、第二齿轮10、单向轴承11、第三轴承和连接单元,所述第三轴承固定在固定盒18的靠近圆孔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传动轴12的一端与第三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1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单元与曲轴14连接,所述单向轴承11的内圈与传动轴12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0上设有穿孔,所述单向轴承11的外圈与穿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0与第一齿轮9啮合;
当主体1在使用时,待救人员通过主体1漂浮在水面上而等待救援,当待救人员的体重过重时,主体1会过多的沉入水中,从而使得检测管4内部进入的水过多,使得检测板5向上移动,带动检测齿条6向上移动,通过检测齿条6与检测齿轮7的啮合,使得检测齿轮7转动,从而带动转轴8转动,使得第一齿轮9转动,通过第一齿轮9与第二齿轮10的啮合,使得第二齿轮10转动,通过单向轴承11的作用,使得传动轴12只能一个方向的转动,通过连接单元可以带动曲轴14转动,使得滑块15移动,从而通过支杆16可以带动移动板17在固定盒18来回的移动,从而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9导入固定盒18的内部,再通过出气管20导入辅助气囊2的内部,实现向辅助气囊2充气的功能,使得辅助气囊2膨胀,从而给待救人员增加浮力,避免主体1沉入水中过大而出现待救人员溺水的现象,从而可以根据待救人员的体重来调整浮力,减小出现溺水的现象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所述提示机构包括信号灯21、反光板22、固定杆和清洁组件,所述信号灯21固定在固定盒18的上方,所述反光板22设置在信号灯21的靠近主体1轴线的一侧,所述反光板22的下方通过固定杆与信号灯21固定连接,所述清洁组件设置在反光板22的靠近信号灯21的一侧,所述清洁组件与移动板17连接;
所述清洁组件包括清洁板23、弹簧24、导向杆26和连接绳25,所述清洁板23抵靠在反光板22的靠近信号灯21的一侧,所述弹簧24的两端分别与清洁板23的下方和固定杆的上方连接,所述连接绳25的一端与清洁板23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盒18的上方设有小孔,所述连接绳25的另一端穿过小孔设置在固定盒18的内部,所述弹簧24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导向杆26固定在固定盒18内的顶部,所述连接绳25的远离清洁板23的一端绕过定滑轮与移动板17固定连接。
通过信号灯21发出光亮,从而向救援人员表明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便于救援人员在夜间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待救人员的位置,通过设置反光板22,可以对信号灯21发出的光亮进行反射,从而增大信号灯21的亮度,从而使得救援人员可以更加的清晰的观察到,移动板17在固定盒18内移动时,可以通过连接绳25带动清洁板23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将粘附在反光板22上的灰尘刮落,从而对反光板22实现了除尘的功能,避免反光板22上粘附的灰尘而影响反光板22的发光效果,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作为优选,为了避免检测齿条6与检测管4脱离,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固定环27,所述固定环27的外圈与检测管4的靠近固定盒18的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穿过固定环27的环孔。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检测齿条6的移动方向,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两个限位块28,两个限位块28关于检测管4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限位块28与固定环27的环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的两侧均设有凹槽,两个限位块28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限位块28与凹槽滑动连接。
通过设置固定环27,限制了检测齿条6的移动距离,使得检测齿条6不会与检测管4脱离,从而避免影响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检测齿条6在移动时,固定环27上的限位块28嵌在检测齿条6的凹槽内,使得检测齿条6在移动时不会发生转动,从而使得检测齿条6的位置不会发生偏移,从而避免影响检测齿条6与检测齿轮7的啮合。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除杂,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滤网29,所述滤网29与检测管4的远离固定盒18的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滤网29,对进入检测管4内部的水进行除杂工作,避免杂质进入检测管4内而造成检测板5的磨损,从而避免检测管4与检测板5之间的间隙,从而提高了密封性。
作为优选,为了传递动力,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两个连接锥齿轮13,两个连接锥齿轮13分别与曲轴14和传动轴12固定连接,两个连接锥齿轮13相互啮合。
当传动轴12转动时,使得与传动轴12固定连接的连接锥齿轮13转动,通过两个连接锥齿轮13的啮合,使得另一个连接锥齿轮13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曲轴14转动,使得移动板17可以在固定盒18内来回的移动,从而实现了传递动力的功能。
作为优选,为了使得连接锥齿轮13转动流畅,所述连接锥齿轮13上设有润滑油,减小了两个连接锥齿轮1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连接锥齿轮13转动时的流畅性。
如图4所示,所述清洁组件还包括两个限位杆30,所述反光板22的两侧均设有滑槽,所述限位杆30的形状为U形,所述限位杆30的一端与清洁板23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杆30的另一端设置在滑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杆30与滑槽滑动连接。
清洁板23在移动时,带动限位杆30沿着滑槽移动,从而限制了清洁板23的移动方向,使得清洁板23移动时更加的稳定。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第二齿轮10的转速,所述第一齿轮9的齿数大于第二齿轮10的齿数。
通过将第一齿轮9的齿数设置成大于第二齿轮10的齿数,使得第一齿轮9转动一圈而第二齿轮10可以转动多圈,从而提高了第二齿轮10的转速,从而提高了曲轴14的转动速度,使得移动板17在固定盒18内来回移动的速度加快,从而可以更快的向辅助气囊2充气,提高了充气效率。
作为优选,为了防腐,所述检测板5和检测管4上均涂有防腐镀锌层。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夜间观察,所述主体1上涂有荧光粉。
当主体1在使用时,待救人员通过主体1漂浮在水面上而等待救援,当待救人员的体重过重时,主体1会过多的沉入水中,从而使得检测管4内部进入的水过多,使得检测板5向上移动,带动检测齿条6向上移动,通过检测齿条6与检测齿轮7的啮合,使得检测齿轮7转动,从而带动转轴8转动,使得第一齿轮9转动,通过第一齿轮9与第二齿轮10的啮合,使得第二齿轮10转动,通过单向轴承11的作用,使得传动轴12只能一个方向的转动,通过连接单元可以带动曲轴14转动,使得滑块15移动,从而通过支杆16可以带动移动板17在固定盒18来回的移动,从而可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管19导入固定盒18的内部,再通过出气管20导入辅助气囊2的内部,实现向辅助气囊2充气的功能,使得辅助气囊2膨胀,从而给待救人员增加浮力,避免主体1沉入水中过大而出现待救人员溺水的现象,从而可以根据待救人员的体重来调整浮力,减小出现溺水的现象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通过信号灯21发出光亮,从而向救援人员表明待救人员的位置,从而便于救援人员在夜间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待救人员的位置,通过设置反光板22,可以对信号灯21发出的光亮进行反射,从而增大信号灯21的亮度,从而使得救援人员可以更加的清晰的观察到,移动板17在固定盒18内移动时,可以通过连接绳25带动清洁板23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将粘附在反光板22上的灰尘刮落,从而对反光板22实现了除尘的功能,避免反光板22上粘附的灰尘而影响反光板22的发光效果,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通过安全机构,可以根据待救人员的体重来调整浮力,减小出现溺水的现象的几率,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与现有的安全机构相比,该安全机构通过检测单元不仅可以检测待救人员的体重还可以给辅助气囊2充气提供动力,无需电力驱动,更加的节能环保,通过提示机构,便于救援人员在夜间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待救人员的位置,与现有的提示机构相比,该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为一体联动机构,可以对反光板22实现除尘的功能,避免反光板22上粘附的灰尘而影响反光板22的发光效果,提高了设备的实用性。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安全机构和两个提示机构,所述安全机构设置在主体(1)上,所述主体(1)的形状为圆环形,两个提示机构关于主体(1)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提示机构与安全机构连接;
所述安全机构包括辅助气囊(2)、排气管(3)和两个调节组件,所述辅助气囊(2)的形状为环形,所述辅助气囊(2)固定在主体(1)的下方,所述辅助气囊(2)与主体(1)同轴设置,所述辅助气囊(2)与排气管(3)连通,所述调节组件与提示机构一一对应,所述调节组件与提示机构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与辅助气囊(2)连接;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检测单元、固定盒(18)、移动板(17)、曲轴(14)、滑块(15)、支杆(16)、套环、第一齿轮(9)、转轴(8)、进气管(19)、出气管(20)、两个第一轴承、两个传动单元和两个第二轴承,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主体(1)的外侧,所述固定盒(18)固定在主体(1)的上方,所述提示机构设置在固定盒(18)的上方,所述移动板(17)设置在固定盒(18)的内部,所述移动板(17)与固定盒(18)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移动板(17)与提示机构连接,所述固定盒(18)的上方与进气管(19)连通,所述固定盒(18)的远离检测单元的一侧通过出气管(20)与辅助气囊(2)连通,所述进气管(19)和出气管(20)内均设有单向阀,两个第一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18)内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曲轴(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滑块(15)套设在曲轴(14)上,所述支杆(16)的一端与滑块(15)铰接,所述支杆(16)的另一端与移动板(17)固定连接,所述套环固定在固定盒(18)的内部,所述套环套设在支杆(16)上,所述曲轴(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单元连接,所述第一齿轮(9)设置在两个传动单元之间,所述固定盒(18)的远离出气管(20)的一侧设有圆孔,两个第二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盒(18)的靠近圆孔的一侧和固定盒(18)的靠近圆孔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转轴(8)的一端与第一齿轮(9)固定连接,所述转轴(8)的另一端穿过圆孔设置在固定盒(18)的外部,所述转轴(8)的另一端与检测单元连接,所述转轴(8)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管(4)、检测板(5)、检测齿轮(7)和检测齿条(6),所述检测管(4)固定在主体(1)的外侧上,所述检测管(4)的轴线与主体(1)的轴线平行设置,所述检测板(5)设置在检测管(4)的内部,所述检测板(5)与检测管(4)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竖向固定在检测板(5)的上方,所述检测齿轮(7)与转轴(8)的远离第一齿轮(9)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的另一端与检测齿轮(7)啮合;
所述传动单元包括传动轴(12)、第二齿轮(10)、单向轴承(11)、第三轴承和连接单元,所述第三轴承固定在固定盒(18)的靠近圆孔的一侧的内壁上,所述传动轴(12)的一端与第三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1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单元与曲轴(14)连接,所述单向轴承(11)的内圈与传动轴(12)的外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0)上设有穿孔,所述单向轴承(11)的外圈与穿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10)与第一齿轮(9)啮合;
所述提示机构包括信号灯(21)、反光板(22)、固定杆和清洁组件,所述信号灯(21)固定在固定盒(18)的上方,所述反光板(22)设置在信号灯(21)的靠近主体(1)轴线的一侧,所述反光板(22)的下方通过固定杆与信号灯(21)固定连接,所述清洁组件设置在反光板(22)的靠近信号灯(21)的一侧,所述清洁组件与移动板(17)连接;
所述清洁组件包括清洁板(23)、弹簧(24)、导向杆(26)和连接绳(25),所述清洁板(23)抵靠在反光板(22)的靠近信号灯(21)的一侧,所述弹簧(24)的两端分别与清洁板(23)的下方和固定杆的上方连接,所述连接绳(25)的一端与清洁板(23)的下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盒(18)的上方设有小孔,所述连接绳(25)的另一端穿过小孔设置在固定盒(18)的内部,所述弹簧(24)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导向杆(26)固定在固定盒(18)内的顶部,所述连接绳(25)的远离清洁板(23)的一端绕过定滑轮与移动板(17)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固定环(27),所述固定环(27)的外圈与检测管(4)的靠近固定盒(18)的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穿过固定环(27)的环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两个限位块(28),两个限位块(28)关于检测管(4)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限位块(28)与固定环(27)的环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检测齿条(6)的两侧均设有凹槽,两个限位块(28)分别设置在两个凹槽的内部,所述限位块(28)与凹槽滑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还包括滤网(29),所述滤网(29)与检测管(4)的远离固定盒(18)的一端的内壁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两个连接锥齿轮(13),两个连接锥齿轮(13)分别与曲轴(14)和传动轴(12)固定连接,两个连接锥齿轮(13)相互啮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锥齿轮(13)上设有润滑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组件还包括两个限位杆(30),所述反光板(22)的两侧均设有滑槽,所述限位杆(30)的形状为U形,所述限位杆(30)的一端与清洁板(23)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杆(30)的另一端设置在滑槽的内部,所述限位杆(30)与滑槽滑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9)的齿数大于第二齿轮(10)的齿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板(5)和检测管(4)上均涂有防腐镀锌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上涂有荧光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58484.1A CN111824369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58484.1A CN111824369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24369A true CN111824369A (zh) | 2020-10-27 |
CN111824369B CN111824369B (zh) | 2021-10-15 |
Family
ID=72920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58484.1A Active CN111824369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24369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77866A (zh) * | 2020-11-18 | 2021-01-29 | 陈要 | 一种车辆涉水紧急逃生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528790U (zh) * | 2013-08-23 | 2014-04-09 | 李�浩 | 救生圈 |
CN105346691A (zh) * | 2015-08-21 | 2016-02-24 | 陈颂琪 | 一种游泳救生工具 |
WO2018085861A1 (en) * | 2016-11-07 | 2018-05-11 | Otteroo Inc. | Floatation device |
CN108674609A (zh) * | 2018-05-16 | 2018-10-19 | 安徽工程大学 | 一种防溺水可调节救生圈 |
CN210618423U (zh) * | 2019-09-10 | 2020-05-26 | 齐昊东 | 一种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救生圈 |
-
2020
- 2020-07-31 CN CN202010758484.1A patent/CN11182436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528790U (zh) * | 2013-08-23 | 2014-04-09 | 李�浩 | 救生圈 |
CN105346691A (zh) * | 2015-08-21 | 2016-02-24 | 陈颂琪 | 一种游泳救生工具 |
WO2018085861A1 (en) * | 2016-11-07 | 2018-05-11 | Otteroo Inc. | Floatation device |
CN108674609A (zh) * | 2018-05-16 | 2018-10-19 | 安徽工程大学 | 一种防溺水可调节救生圈 |
CN210618423U (zh) * | 2019-09-10 | 2020-05-26 | 齐昊东 | 一种适用于不同体型的救生圈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77866A (zh) * | 2020-11-18 | 2021-01-29 | 陈要 | 一种车辆涉水紧急逃生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24369B (zh) | 2021-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824369B (zh) | 一种用于水灾逃生的救援设备 | |
CN220809769U (zh) | 一种船载救生设备抛投装置 | |
AU2008243982A1 (en) | Inflatable boom | |
CN108860509B (zh) | 一种水上救援机器人 | |
CN110260213A (zh) | 一种航标灯 | |
CN112478110A (zh) | 一种可超声波监测和紧急救援水下机器人 | |
CN109760829A (zh) | 一种用于救生的续航能力强的无人飞行装置 | |
CN101843957A (zh) | 一种往复式液压缓降装置 | |
CN112061344A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救援设备 | |
CN113022817B (zh) | 一种具有清障功能的船用救生设备 | |
CN115122346A (zh) | 一种高续航大跨度智能巡检机器人 | |
CN113753202A (zh) | 一种水上救生浮板 | |
CN113044174B (zh) | 一种具有碎冰功能的船用救生设备 | |
CN207510683U (zh) | 一种智能无人救生圈 | |
CN211336387U (zh) | 一种方便拿取救生设备的救生船 | |
CN219545057U (zh) | 一种冰面救援agv | |
CN209123218U (zh) | 一种海上风电升压站应急袋式逃生滑道系统 | |
CN217203728U (zh)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空电力作业用安全标识牌 | |
CN112874728A (zh) | 一种便捷型船用救生设备 | |
CN2219259Y (zh) | 水下旅游潜艇 | |
CN206634208U (zh) | 一种野外水上救援飞行器 | |
CN113086130A (zh) | 一种供暖型船用救生设备 | |
CN114426085B (zh) | 一种智能潜水跟随机器人、跟随系统及跟随方法 | |
CN113888904B (zh) | 一种船舶智能导航预警系统 | |
CN219537568U (zh) | 一种防汛头盔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9 Address after: 250000 room 1-102, No. 36, Qianfo West Road, Lixia District,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andong bianjian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111, 31 / F, block a, Kaili building, 8 Keji Road, Yanta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710000 Applicant before: Xi'an Wolong Network Technology Co.,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