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9254A -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9254A
CN111809254A CN202010710940.5A CN202010710940A CN111809254A CN 111809254 A CN111809254 A CN 111809254A CN 202010710940 A CN202010710940 A CN 202010710940A CN 111809254 A CN111809254 A CN 111809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inning
belt
circulating
circulation
diaphrag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09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楚云
侯豪情
王�琦
张奉锐
许浩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ADVANCE NANOFIBER 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ADVANCE NANOFIBER 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ADVANCE NANOFIBER 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ADVANCE NANOFIBER S&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1094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092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09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925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61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 D01D5/0069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inning section, e.g. capillary tube, protrusion or pin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61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007Electro-spinning
    • D01D5/0061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 D01D5/0076Electro-spin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llecting device, e.g. drum, wheel, endless belt, plate or grid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2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electro-spi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静电纺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其包括循环纺丝装置、传动纠偏装置、恒温恒湿装置、烘干装置、收卷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循环纺丝装置由若干循环纺丝组件组成,所述循环纺丝组件包括喷头传动机构、传送带和喷头;所述传动纠偏装置包括传动带、主动轮、被动轮和张紧纠偏装置。所述收卷装置包括隔膜剥离辊、展平辊和收卷轴。本发明中采用特定的循环纺丝组件,将喷头朝上固定安装在传送带上,使传送带在垂直于传动带方向带动喷头做环形循环运动,改变了喷头的运动方式,从原理上解决了由于运动方式造成的面密度及厚度偏差大,使得隔膜呈现两边薄,中间厚,而且存在明显条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静电纺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纳米纤维及其纤维制品的广泛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及其设备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式静电纺丝设备具有设备简便,纺丝原材料多样,纤维直径可控,分布均匀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开发各种针式静电(熔融)纺丝设备。比如201610839245.2;201510063309.X;201410185429.2;201510003383.2等等。为提高隔膜面密度及厚度的均一性,以往的针纺系统的纺丝针尖(喷头)都是在垂直输送带方向做往复运动,相对于纺丝针尖静置不动,这种运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隔膜的面密度及厚度,但是由于往复运动在原理上就决定了隔膜横向存在极大的面密度及厚度偏差,使得隔膜呈现两边薄,中间厚,而且存在明显条纹的状况。这种面密度及厚度的不均一,而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隔膜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造成隔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巨大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重新设计了纺丝针尖的运动方式,从原理上解决了由于运动方式造成的面密度及厚度的不均一问题。
具体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包括循环纺丝装置、传动纠偏装置、恒温恒湿装置、烘干装置、收卷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循环纺丝装置由若干循环纺丝组件组成,所述循环纺丝组件包括喷头传动机构、传送带和喷头,所述喷头朝上设置,并与所述传送带固定连接;所述传动纠偏装置包括传动带、主动轮、被动轮和张紧纠偏装置,所述主动轮固定安装在支架上,所述主动轮和被动轮通过传动带相连,所述被动轮通过所述张紧纠偏装置与支架连接;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恒温恒湿箱,所述恒温恒湿箱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炉,所述烘干炉设置在支架上,所述传动带穿过所述烘干炉,所述烘干炉内设置有风道;所述收卷装置包括隔膜剥离辊、展平辊和收卷轴;所述展平辊设置在隔膜剥离辊和收卷轴之间,所述隔膜剥离辊通过隔膜与所述被动轮连接,所述隔膜剥离辊、展平辊和收卷轴之间通过隔膜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纠偏装置还包括传动带防下垂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传动带底部,与传动带活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恒温恒湿箱内设置有恒温恒湿机或者转轮除湿机。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传动带为耐高温高强度钢带。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纺丝组件还包括纺丝液储罐、分配装置和电源;所述纺丝液储罐中装有纺丝液,纺丝液经过分配装置之后输送到所述喷头。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纺丝装置包括15~25个循环纺丝组件,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之间的距离为0.3~0.8米。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上设置有44~58个喷头,所述喷头均匀设置所述环形设置的传送带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张紧纠偏装置由可上下或前后移动的引导辊构成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收卷轴为自动微张力收卷轴。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在纳米纤维隔膜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采用特定的循环纺丝组件,将喷头朝上纺丝的方式固定安装在传送带上,使传送带在垂直于传动带方向带动喷头做环形循环运动,从而使喷头不再保持静止,改变了喷头的运动方式,从原理上解决了由于运动方式造成的面密度及厚度偏差大,使得隔膜呈现两边薄,中间厚,而且存在明显条纹的问题。具体的效果如下:
1、本发明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中,纺丝液储罐中的静电纺丝液经过计量泵计量之后经过输送管道输送到循环纺丝组件中的喷头,再由喷头挤出到传动带上;循环纺丝组件上的喷头朝上纺丝的方式固定安装在传送带上,并由传送带带动在垂直于传动带方向做环形循环运动,在传动带表面上挤出均匀的纳米纤维,由于喷头在循环纺丝组件中均匀分布,而且在垂直于传动带表面的方向上环形循环运动,从而保证传动带上的纳米纤维在各处挤出量相同。
2、传动带底部设置有防下垂装置,辅助避免传动带在运行过程中因重力作用而下垂,稳定的带动其上的纳米纤维通过主动轮的传动下,输送到到烘干炉中,并由其内的风道中的热风作用下被热处理,根据不同纺丝原料的不同温度热处理要求可以自行调节热风的温度,是纳米纤维形成隔膜,隔膜在经过被动轮时,在与其接触的隔膜剥离辊的作用下被稳定的剥离下来,然后经过展平辊展平之后再由收卷轴进行收卷。收卷轴采用自动微张力收卷轴,利用传动带和隔膜之间的摩擦力自动调节收卷轴的转速,使收卷轴与传动带之间保持很好的传送和收卷平衡。
3、在静电纺丝过程中由多个可上下或前后移动的引导辊构成的张紧纠偏装置调节传动带的松紧程度或张力,以便传动带与主动轮和被动轮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使传动带能在主动轮的带动下轮回运动。
4、在静电纺丝过程中,外界气体从进气口进入到恒温恒湿装箱中,并由恒温恒湿装箱调节温度和湿度后从出气口释放到循环纺丝装置内,调节循环纺丝装置中循环纺丝组件周围的温度和湿度稳定,少部分循环纺丝装置中的气体通过尾气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外排以降低纺丝区域废气浓度,或者进入到恒温恒湿箱中重新处理后释放到循环纺丝装置中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循环纺丝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被动轮;2-张紧纠偏装置;3-传动带;4-烘干炉;5-主动轮;6-传动带防下垂装置;7-循环纺丝组件;8-隔膜剥离辊;9-展平辊;10-收卷轴;11-出气口;12-恒温恒湿箱;13-进气口;14-尾气处理装置;15-排气口;16-收气口;21-纺丝针尖(喷头);22-第二主动轮;23-高压电线;24-溶液管;25-传送带;26-分液器上支管;27-第二被动轮;28-高压电源;29-纺丝液储罐;30-计量泵;31-输送管道;32-高压电源线;33-滑环上的高压电源线;34-高压电用滑环;35-分液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选以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法的详述以及包括的实施例可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内容。除非另有限定,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以及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当存在矛盾时,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垂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也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如“垂直”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水平”而言更加竖直/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但不局限于以下给出的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包括循环纺丝装置、传动纠偏装置、恒温恒湿装置、烘干装置、收卷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循环纺丝装置由若干循环纺丝组件组成,所述循环纺丝组件包括喷头传动机构、传送带和喷头,所述喷头朝上设置,并与所述传送带固定连接;所述传动纠偏装置包括传动带、主动轮、被动轮和张紧纠偏装置,所述主动轮固定安装在支架上,所述主动轮和被动轮通过传动带相连,所述被动轮通过所述张紧纠偏装置与支架连接;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恒温恒湿箱,所述恒温恒湿箱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炉,所述烘干炉设置在支架上,所述传动带穿过所述烘干炉,所述烘干炉内设置有风道;所述收卷装置包括隔膜剥离辊、展平辊和收卷轴;所述展平辊设置在隔膜剥离辊和收卷轴之间,所述隔膜剥离辊通过隔膜与所述被动轮连接,所述隔膜剥离辊、展平辊和收卷轴之间通过隔膜连接,可以实现隔膜从钢带上稳定剥离,经展平后微张力收卷过程。
本发明中的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尾气处理设施,风道及风机组成。尾气处理设施根据产品生产时所排放的尾气类型来确定。大部分纺丝区域的气体以及小部分外界新风经过恒温恒湿设备处理后,全部回到纺丝区域以维持纺丝区域的温湿度稳定,小部分纺丝区域的气体通过尾气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外排,以降低纺丝区域废气浓度。
本发明中的主动轮与电机连接,并通过主动轮控制其转动;所述的传动带在垂直面内呈环形布置,并在所述的主动轮的带动下呈连续、环绕式移动,接受其下方循环纺丝组件的喷头挤出的纳米纤维之后,带其依次经过传动带防下垂装置、主动轮、烘干装置和收卷装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纠偏装置还包括传动带防下垂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传动带底部,与传动带活动连接。本发明中的传动带一端套在主动轮上,另一端套在被动轮上,由于重力作用,传动带在运行过程中底部出现下垂的现象,因此在所述传动带底部设置传动带防下垂装置,其安装在支架或纺丝平台上,通过磁吸等方式与所述传动带底部活动连接,避免传动带下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恒温恒湿箱内设置有恒温恒湿机或者转轮除湿机。本发明中根据产品所需的温湿度要求选取合适的恒温恒湿机或者转轮除湿机。恒温恒湿箱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外界气体经过进气口进入到恒温恒湿箱中,由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之后,从出气口释放到设置有循环纺丝装置的纺丝区域中,以维持纺丝区域的温湿度稳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带为耐高温高强度钢带。本发明中纺丝液经过喷头挤出,并由传动带接受之后,经过烘干炉进行热处理烘干,而根据不同纺丝液热处理要求的不同,传动带需要承受烘干炉内的温度从100~400℃等范围内变化,温度范围甚至更宽,因此传动带需要经受得住上述高温环境,因此本发明中的传动带为耐高温高强度钢带。所述的耐高温高强度钢带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类耐高温高强度钢带,包括但不限于抗氧化钢、热强钢等,例如上海铭客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的CT1100碳钢钢带、DT1320双相碳钢钢带、MT1650不锈钢钢带、MT1500不锈钢钢带、MT1050不锈钢钢带、MT1200不锈钢钢带、MT1000不锈钢钢带、CT1300碳钢钢带、DT双相超耐腐蚀不锈钢钢带等。
如图2所示,本发明中所述循环纺丝组件包括若干喷头传动机构、传送带和喷头,所述喷头朝上设置,并与所述传送带固定连接。每个相邻的喷头之间连接有高压电线和溶液管;所述高压电线通过高压电源线和高压电用滑环,与所述高压电源连接;所述溶液管通过分液器和输送管道,与所述计量泵和纺丝液储罐连接;所述传送带通过第二主动轮和第二被动轮。通过采用特定的循环纺丝组件,将喷头朝上纺丝的方式固定安装在传送带上,使传送带在垂直于传动带方向带动喷头做环形循环运动,从而使喷头不再保持静止,改变了喷头的运动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纺丝组件还包括纺丝液储罐(也即为溶液管)、分配装置和高压电源;所述纺丝液储罐中装有纺丝液,纺丝液经过分配装置分配之后输送到所述喷头。高压电源的正极与喷头连接,负极与大地或传动带连接,通过开启高压电源可以在喷头和传动带之间形成高电压,高压电源两极间的电压可以在在15~60kV范围之间。本发明中的纺丝液储罐中装有待纺丝的纺丝液,纺丝液储罐与分配装置连接,所述分配装置包括计量泵和输送管道,纺丝液储罐中的纺丝液经过计量泵计量之后经过输送管道输送到循环纺丝组件中的喷头,再由喷头挤出。其中循环纺丝组件和传动带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节。
其中纺丝液储罐的容积可以为5~15升,优选每个循环纺丝组件配套一个10升的纺丝液储罐。计量泵的运转功率、纺丝液供给总流量等根据不同纺丝原料的纺丝速度、循环纺丝组件所配套的喷头个数等参数而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纺丝装置包括15~25个循环纺丝组件,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之间的距离为0.3~0.8米;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纺丝装置包括20个循环纺丝组件,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之间的距离为0.5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上设置有44~58个喷头,所述喷头均匀设置所述环形设置的传送带上;进一步地,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上设置有52个喷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张紧纠偏装置是由多个可上下或前后移动的引导辊构成,用来调节传动带的松紧程度或张力,以便传动带与主动轮和被动轮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使传动带能在主动轮的带动下轮回运动;纠偏系统由电光感应器件和机械移动器件组成,用来对传送带在运行过程中的偏离轨道行为进行纠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卷轴为自动微张力收卷轴。
参见图1,本发明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中,纺丝液储罐中的静电纺丝液经过计量泵计量之后经过输送管道输送到循环纺丝组件7中的喷头,再由喷头挤出到传动带3上;循环纺丝组件7上的喷头朝上纺丝的方式固定安装在传送带上,并由传送带带动在垂直于传动带3方向做环形循环运动,在传动带3表面上挤出均匀的纳米纤维;传动带3在传动带防下垂装置6的作用下避免下垂,稳定的带动其上的纳米纤维通过主动轮5的传动,进入到烘干炉4中,并由其内的风道中的热风作用下被热处理形成隔膜,并被送到被动轮1,在经过被动轮1的过程中,在隔膜剥离辊8的作用下,将传动带3上的隔膜稳定的剥离下来,然后经过展平辊9展平之后再由收卷轴10进行收卷。在此过程中由多个可上下或前后移动的引导辊构成的张紧纠偏装置2调节传动带3的松紧程度或张力,以便传动带3与主动轮5和被动轮1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使传动带3能在主动轮5的带动下轮回运动。此外,在静电纺丝过程中,外界气体从进气口13进入到恒温恒湿装箱12中,并由恒温恒湿装箱12调节温度和湿度后从出气口11释放到循环纺丝装置内,调节循环纺丝装置中维持纺丝区域中循环纺丝组件7周围的温度和湿度稳定,其中大部分纺丝区域的气体以及小部分外界新风经过恒温恒湿设备处理后,全部回到纺丝区域以维持纺丝区域的温湿度稳定,小部分纺丝区域的气体通过尾气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外排以降低纺丝区域废气浓度,或者进入到恒温恒湿箱12中重新处理后释放到循环纺丝装置中循环利用。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在纳米纤维隔膜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包括循环纺丝装置、传动纠偏装置、恒温恒湿装置、烘干装置、收卷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循环纺丝装置由若干循环纺丝组件7组成,所述循环纺丝组件7包括喷头传动机构、传送带25和喷头21,所述喷头21朝上设置,并与所述传送带25固定连接;每个相邻的喷头21之间连接有高压电线23和溶液管24;所述高压电线23通过高压电源线32和高压电用滑环34,所述高压电用滑环34上设置有滑环上的高压电源线33,与所述高压电源28连接;所述溶液管24通过分液器35、分液器上支管26和输送管道31,与所述计量泵30和纺丝液储罐29连接;所述传送带25穿过第二主动轮22和第二被动轮27,由其带动在垂直于传动带方向带动喷头做环形循环运动;所述传动纠偏装置包括传动带3、主动轮5、被动轮1和张紧纠偏装置2,所述主动轮5固定安装在支架上,所述主动轮5和被动轮1通过传动带3相连,所述被动轮1通过所述张紧纠偏装置2与支架连接;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恒温恒湿箱12,所述恒温恒湿箱12上设置有进气口13和出气口11;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炉4,所述烘干炉4设置在支架上,所述传动带3穿过所述烘干炉4,所述烘干炉4内设置有风道;所述收卷装置包括隔膜剥离辊8、展平辊9和收卷轴10;所述展平辊9设置在隔膜剥离辊8和收卷轴10之间,所述隔膜剥离辊8通过隔膜与所述被动轮1连接,所述隔膜剥离辊8、展平辊9和收卷轴10之间通过隔膜连接。所述传动纠偏装置还包括传动带防下垂装置6,其设置在所述传动带底部,与传动带活动连接。所述恒温恒湿箱12内设置有恒温恒湿机;所述传动带为耐高温高强度MT1500不锈钢钢带;所述循环纺丝组件7还包括纺丝液储罐、分配装置和高压电源;所述纺丝液储罐中装有纺丝液,纺丝液经过分配装置之后输送到所述喷头;所述循环纺丝装置包括20个循环纺丝组件,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之间的距离为0.5米;所述循环纺丝组件7上设置有52个喷头,所述喷头均匀设置所述环形设置的传送带上;所述张紧纠偏装置2由可上下或前后移动的引导辊构成;所述收卷轴10为自动微张力收卷轴。
实施例2:尼龙(PA)纳米纤维隔膜连续化生产
1.开启恒温恒湿装置及尾气处理装置,将纺丝区域温度设置在28-30℃,湿度设置在40-50%;
2.开启烘干炉,将温度分两区设置为100-150℃(6米长)和200-220℃(6米长),并开启通风装置,通风量在500L/min;
3.开启循环纺丝装置、钢带传动及纠偏装置;传动带速度设置为4m/min,PA纤维向上收集在传动带上。
4.将形成的PA纳米纤维隔膜经隔膜剥离辊,展平辊收集到微张力收卷轴上,该系统连续24小时连续收集每平方米3.0克的PAN纳米纤维隔膜5760m2,称重17.2kg。
5.取样测得PAN纳米纤维隔膜横向面密度平均偏差0.10,厚度平均偏差0.32。
其中,所有循环纺丝装置配置纺丝区域的空间长度20m,宽度2.5m;每个循环纺丝装置配置朝上的循环纺丝组件20个,每个循环纺丝组件宽度0.45m,长度2m,循环纺丝组件之间的间隔0.5m;每个循环纺丝组件配置纺丝喷头52个,周长为5.2m的环形同步带一条;每个循环纺丝组件配置10升的纺丝液储罐,高压电源和一套分配装置;传动带中环形钢带周长50m,宽度2m;烘干炉长12米,宽2.5米。配置一套自动微张力收卷装置,一套恒温恒湿箱及一套尾气处理装置,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隔膜连续化生产
1.开启恒温恒湿装置及尾气处理装置,将纺丝区域温度设置在22-25℃,湿度设置在40-50%;
2.开启烘干炉,将温度分两区设置为100-150℃(6米长)和300-350℃(6米长),并开启通风装置,通风量在800L/min;
3.开启循环纺丝装置、钢带传动及纠偏装置;传动带速度设置为4m/min,聚酰胺酸(PAA)纤维向上收集在传动带上。
4.将形成的PI纳米纤维隔膜经隔膜剥离辊,展平辊收集到微张力收卷轴上。该系统连续24小时连续收集每平方米8克的PAN纳米纤维隔膜5760m2,称重45.7kg。
5.取样测得PI纳米纤维隔膜横向面密度平均偏差0.16,厚度平均偏差0.41。
其中,所有循环纺丝装置配置纺丝区域的空间长度20m,宽度2.5m;每个循环纺丝装置配置朝上的循环纺丝组件20个,每个循环纺丝组件宽度0.45m,长度2m,循环纺丝组件之间的间隔0.5m;每个循环纺丝组件配置纺丝喷头52个,周长为5.2m的环形同步带一条;每个循环纺丝组件配置10升的纺丝液储罐,高压电源和一套分配装置;传动带中环形钢带周长50m,宽度2m;烘干炉长12米,宽2.5米。配置一套自动微张力收卷装置,一套恒温恒湿箱及一套尾气处理装置,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发明作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更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循环纺丝装置、传动纠偏装置、恒温恒湿装置、烘干装置、收卷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所述循环纺丝装置由若干循环纺丝组件组成,所述循环纺丝组件包括喷头传动机构、传送带和喷头,所述喷头朝上设置,并与所述传送带固定连接;所述传动纠偏装置包括传动带、主动轮、被动轮和张紧纠偏装置,所述主动轮固定安装在支架上,所述主动轮和被动轮通过传动带相连,所述被动轮通过所述张紧纠偏装置与支架连接;所述恒温恒湿装置包括恒温恒湿箱,所述恒温恒湿箱上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炉,所述烘干炉设置在支架上,所述传动带穿过所述烘干炉,所述烘干炉内设置有风道;所述收卷装置包括隔膜剥离辊、展平辊和收卷轴;所述展平辊设置在隔膜剥离辊和收卷轴之间,所述隔膜剥离辊通过隔膜与所述被动轮连接,所述隔膜剥离辊、展平辊和收卷轴之间通过隔膜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纠偏装置还包括传动带防下垂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传动带底部,与传动带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恒湿箱内设置有恒温恒湿机或者转轮除湿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带为耐高温高强度钢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纺丝组件还包括纺丝液储罐、分配装置和电源;所述纺丝液储罐中装有纺丝液,纺丝液经过分配装置之后输送到所述喷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纺丝装置包括15~25个循环纺丝组件,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之间的距离为0.3~0.8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纺丝组件上设置有44~58个喷头,所述喷头均匀设置所述环形设置的传送带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纠偏装置由上下或前后移动的引导辊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卷轴为自动微张力收卷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在纳米纤维隔膜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CN202010710940.5A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Withdrawn CN1118092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0940.5A CN111809254A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10940.5A CN111809254A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9254A true CN111809254A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6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0940.5A Withdrawn CN111809254A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0925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2801A (zh) * 2021-11-11 2021-12-31 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静电纺丝导电面料接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2801A (zh) * 2021-11-11 2021-12-31 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静电纺丝导电面料接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7588B2 (en) Fine fiber electro-spinning equipment, filter media systems and methods
EP163763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roducing fibrous aggregate
EP3191631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continuous nanofibrous yarns and bundles from electrospun fibers and fibrils
CN102560896A (zh) 一种具有纳米纤维层复合功能膜的制备方法及其装置
KR101478184B1 (ko) 전기방사 노즐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방사 시스템
CN109537073B (zh) 一种利用溶液吹纺技术制备定向排列纤维的装置和方法
CN104480640B (zh) 一种气吹平行环绕钢丝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和装置
CN110295404B (zh) 一种平面接收式离心纺自动生产设备及方法
CN111809254A (zh) 一种向上循环静电纺丝装置及其应用
CN105369367A (zh) 一种精密供液的无针喷头静电纺丝设备
CN202272995U (zh) 具有刺辊电极的连续制备宽幅面纺丝涂层的静电纺丝机
CN111763995A (zh) 一种应用于卷对卷式柔性基材的静电纺丝设备
CN111809253B (zh) 一种循环纺丝装置及其在均一纳米纤维隔膜制备中的应用
CN104532483B (zh) 无针静电纺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大规模连续化制造系统
CN104532482B (zh) 无针静电纺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大规模快速连续化制造系统
CN208038605U (zh) 一种生产生物质聚酰胺56纤维的纺丝机
CN112301436B (zh) 一种大型模块化组合静电纺丝设备
KR101069493B1 (ko) 전기방사용 다중 롤 콜렉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방사장치
CN210117494U (zh) 一种闪纺纤维后处理设备
CN219328286U (zh) 用于静电纺纳米纤维防水透气面料加工的烘干装置
AU2014206173B2 (en) Fine fiber electro-spinning equipment, filter media systems and methods
CN212895109U (zh) 一种纳米纤维薄膜的生产设备
CN112760823A (zh) 一种纳米纤维静电纺丝设备
CN106868618A (zh) 一种改进的纺丝机
KR101712951B1 (ko) 소수성 고분자 및 메타아라미드 나노섬유를 포함하는 3층 나노 멤브레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