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3897A -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3897A
CN111803897A CN202010825720.7A CN202010825720A CN111803897A CN 111803897 A CN111803897 A CN 111803897A CN 202010825720 A CN202010825720 A CN 202010825720A CN 111803897 A CN111803897 A CN 111803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ining
queue
central control
control system
somatosens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257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簦芸
李尚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82572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038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03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38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69/00Training appliances or apparatus for special s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1/00Horizontal ba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00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 A63B22/02Exercis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ditioning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aining agility or co-ordination of movements with movable endless bands, e.g. treadmi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4/00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preceding groups;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of exercises, sportive games, training or athletic performances
    • A63B24/0003Analysing the course of a movement or motion sequences during an exercise or trainings sequence, e.g. swing for golf or tennis
    • A63B24/0006Computerised comparison for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motion sequences or the course of a move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4/00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preceding groups; 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of exercises, sportive games, training or athletic performances
    • A63B24/0087Electric or electronic controls for exercising apparatus of groups A63B21/00 - A63B23/00, e.g. controlling lo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71/00Games or sports accessories not covered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9/00
    • A63B71/06Indicating or scoring devices for games or players, or for other sports activiti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71/00Games or sports accessories not covered in groups A63B1/00 - A63B69/00
    • A63B71/06Indicating or scoring devices for games or players, or for other sports activities
    • A63B71/0619Displays, user interfaces and indic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ort equipment, e.g. display mounted on treadmil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BAPPARATUS FOR PHYSICAL TRAINING, GYMNASTICS, SWIMMING, CLIMBING, OR FENCING; BALL GAMES; TRAINING EQUIPMENT
    • A63B2220/00Measuring of physical parameters relating to sporting activity
    • A63B2220/80Special sensors, transducers or devices therefor
    • A63B2220/83Special sensors, transducers or devic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sensor
    • A63B2220/836Sensors arranged on the body of the us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包括通信连接的中控系统、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传感设备及穿戴设备。还提拱了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使用方法。本发明通过穿戴设备制造和模仿、并让受训人员感受到不同的训练环境,并发出训练指令,并配合中控系统、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传感设备对受训人员的动作进行数据记录、纠正,从而使受训人员在没有教官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受训任务。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MR的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混合现实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M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是Madiated Realiy的真子集,包含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和增强现实(Augmen ted Reality简称AR)的两个子集。MR可以真实地物理世界和虚拟的数字世界共同组成介导现实连续体。
VR可以叫做人工环境,带上VR眼镜所看到的景象,全部是靠特定设备由人工设计的,是虚拟的,假象的。它通过VR相机采集、景象制作而成,由计算机软件、VR眼镜等成像设备联合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我们进入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如同身临其境一样。
AR增强现实技术,它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电脑等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多重合成在一起,便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它。
增强现实技术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溶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增强现实提供了在一般情况下,不同于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
混合现实技术(M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技术通过在现实场景呈现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
新兵应征入伍后,需要进行集中训练,比如训练立正,稍息、左转、右转、敬礼礼毕,脱戴帽等科目,主要是身体形态训练为主,训练军人的形象,仪表。目前通常采用在操场以教官带新兵的集训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官发出训练指令、纠正动作。如果士兵想在集训之余加强训练,则处于无人指导的情况,很难确定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或者如何纠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包括通信连接的中控系统、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传感设备及穿戴设备。
穿戴设备包括体感鞋子、体感服和指令引导设备;指令引导设备用于发出队列训练动作的指令。
传感设备包括脚部传感设备以及躯体传感设备;脚部传感设备包括设置在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上的队列训练矩阵和设置在体感鞋子上与队列训练矩阵相感应的脚部感应器,以检测受训者训练时的脚部位置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躯体传感设备包括若干距离传感器以及设置在体感服上与若干距离传感器相互感应的空间定位器,以检测受训者训练时的躯体空间位置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
队列训练矩阵由若干用于队列训练的位置传感器组合构成,若干位置传感器包括立正状态下的初定位位置传感器、以及若干分列式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受训者初始立正时脚部感应器的位置及分列训练时脚部感应器的位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
通过中控系统控制指令引导设备引导受训人员做出队列训练动作,受训人员通过脚部感应器与队列训练矩阵相配合以及空间定位器与距离传感器相配合从而将受训人员的训练数据传输到中控系统,继而通过中控系统对受训人员训练动作加以纠偏。
进一步的,还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将受训人员的身体特征、身份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并上传至中控系统,指令引导设备根据收集到的身体特征、身份信息数据指定并发出相应的队列训练指令。
进一步的,队列训练智能平台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跑步机;跑步机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支撑板、电机、跑步带以及平行设置在支撑板两端的滚轴;跑步带裹覆在支撑板和滚轴的外侧,通过电机带动滚轴转动从而带动跑步带循环转动;队列训练矩阵设置在支撑板上。
进一步的,队列训练智能平台还包括至少一个单杠装置,单杠装置包括驱动气缸和杠体,杠体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机架上以形成转动支撑点,驱动气缸的缸体铰接在机架上,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杠体的支撑杆铰接;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伸缩时,驱动杠体以转动支撑点为支点在水平面和竖直面之间进行旋转升降,以使杠体水平折叠在平台上或者垂直于水平面来形成训练用的单杠。
进一步的,杠体包括支撑杆和训练杆,支撑杆为长度可调式伸缩杆。
进一步的,体感服包括体感上衣、体感裤子、体感手套、体感皮带、体感帽子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指令引导设备包括体感眼镜、耳机。
进一步的,距离传感器为激光接收器,空间定位器为激光发射器。
进一步的,在机架上设置有指示受训人员在队列训练矩阵上初始站立位置和方向的指示标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设备初始采集受训人员身体各体质指数传输到中控系统,并根据身体各体质指数计算出一套适合该人的合理的训练方法。
b、穿戴穿戴设备。
c、受训人员上机并站立在队列训练矩阵指定的初定位位置传感器处。
d、中控系统通过指令引导设备发出运动项目口令,受训人员根据不同的口令完成相应的动作项目。
e、受训人员完成各项动作的过程中,通过传感设备采集每个动作的结果输送到中控系统,中控系统针对每个动作的结果评价合格与否并对各动作项目完成后计算出其评分,在所有项目完成后,计算机中心根据每个项目的评分计算出总的训练结果。
f、中控系统根据初始采集到的受训人员身体各体质指数,结合训练结果,计算出该受训人员下阶段训练的改进方法以及各注意事项。
本发明的一种MR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穿戴设备制造和模仿、并让受训人员感受到不同的训练环境,并发出训练指令,并配合中控系统、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传感设备对受训人员的动作进行数据记录、纠正,从而使受训人员在没有教官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受训任务。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体感鞋子底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针对立正训练时,矩阵数据采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针对稍息训练时,矩阵数据采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针对跨立训练时,矩阵数据采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队列训练智能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队列训练智能平台的杠体处于升降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杠体处于旋起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中控系统、2为队列训练智能平台,3为队列训练矩阵,4为脚部感应器,5为距离传感器,6为数据采集系统,30为初定位位置传感器,31为分列式位置传感器,20为机架,21为支撑板,22为电机,23为跑步带,24为滚轴,25为辅助支撑旋转轴,26为驱动气缸,27为杠体,271为支撑杆,272为训练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包括通信连接的中控系统1、智能训练智能平台2、传感设备及穿戴设备。
穿戴设备包括穿戴在受训人员身上的体感鞋子、体感服和指令引导设备。体感服包括体感上衣、体感裤子、体感手套、体感皮带、体感帽子,用于模拟各种不同的训练环境。指令引导设备包括体感眼镜、耳机,使受训者在视觉中看到各种不同的训练环境、障碍,并发出训练指令,让受训人员完成受训任务。
传感设备包括脚部传感设备以及躯体传感设备。脚部传感设备包括设置在智能训练智能平台2上的队列训练矩阵3(图6)和设置在体感鞋子上与队列训练矩阵3相感应的脚部感应器4(如图2),以检测受训者训练时的脚部位置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1。躯体传感设备包括若干距离传感器5以及设置在体感服上与若干距离传感器5相互感应的空间定位器,以检测受训者训练时的躯体空间位置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1。
队列训练矩阵3由若干用于队列训练的位置传感器组合构成,若干位置传感器包括立正状态下的初定位位置传感器30、以及若干分列式位置传感器31,用于检测并确定受训者初始立正时脚部感应器4的位置及分列训练时脚部感应器4的位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1。
通过中控系统1控制指令引导设备引导受训人员做出队列训练动作,受训人员通过脚部感应器4与队列训练矩阵3相配合以及空间定位器与距离传感器5相配合从而将受训人员的训练数据传输到中控系统1,继而通过中控系统1对受训人员训练动作加以纠偏。
具体的,在体感鞋子的鞋底面前脚掌和脚后跟各内置一个脚部感应器4,并在鞋内设置一个控制芯片,智能训练智能平台2及其上的队列训练矩阵3可根据训练人数的多少来设计具体的大小,从而既可以实现一人训练,也可以实现多人同时训练。下面以集合时立定、稍息、跨立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部队队列训练的立正项目要求:两脚跟并拢对齐,两脚尖向外分开越60度,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稍向后张;两臂下垂自然伸直,两手闭拢自然微屈,拇指尖贴于食指第二关节,中指贴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颌微收,两眼平视前方。首先,受训人员听到中控系统1发出集合的口令,就迅速跨上智能训练智能平台2,跑向指定的原点位置范围,双脚不停移动,寻找自己的位置,如图3所示,比如当两脚移动到7-F,10-H,7-L,10-J时,也就是让体感鞋子上的脚部感应器4与初定位位置传感器30相对应时(重合),系统就会发出位置正确的提示音,则完成初始立正时的定位。受训人员脚底位置由矩阵采集,其他数据由躯体传感设备配合数据采集系统6出闸门上方配置的高速摄机采集到的数据传送给中控系统1。
根据部队队列训练的稍息要求:左脚顺脚尖方向伸出越三分之二,两脚自然伸直,上体保持立正姿势,身体重心大部分落于右脚。如图4所示,由稍息项目矩阵数据采集图可以看出,两脚位置8-F,5-D,7-L,10-J,也就是让体感鞋子上的脚部感应器4与分列式位置传感器31中设定为稍息时脚应相应放置的矩阵位置时,就会发出位置正确的提示音。其他数据由光学基站配合数据采集系统6出闸门上方配置的高速摄机采集到的数据传送给中控系统1,这个传送过程是不间断的瞬间完成。
根据部队队列训练的跨立要求:左脚向左跨出越一脚之长,上身保持立正姿势,身体重心落于两脚之间。两手后背,左手握右手腕等。如图5所示,由跨立项目矩阵数据采集图可以看出,两脚位置7-B,10-D,7-L,10-J,也就是让体感鞋子上的脚部感应器4与分列式位置传感器31中设定为跨立时脚应相应放置的矩阵位置,就会发出位置正确的提示音。
当然,分列式位置传感器31具体的设定位置和方法可以以初定位位置传感器30为原点,根据具体的队列标准,如根据左右脚相对移动的角度、距离等相应地预设或者计算稍息、左转、右转时对应的分列式位置传感器。
其他数据,如身体部分的数据可以其他躯体传感设备完成,比如由光学基站配合数据采集系统6出闸门上方配置的高速摄机采集到的数据传送给中控系统1。
由于部队队列训练的项目多,比如向左转、向右转等可以同理类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控系统1是由大数据构建的控制中心,队列训练的所有需要的程序(包括对不同人员、不同专业在队列训练各项动作要求的设定,对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对大量信息的处理、判断、评价),由编程人员事先做好。中控系统1上安装触摸显示屏,触摸显示屏可完成队列训练平台所有的项目操作,中控系统1可配合高速摄像机全程监控受训人员的各项动作,中控系统1设置有队列训练的各项程序、计算算法、人机对话和声光报警提示等设施,完成队列训练的各项指标。
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还包括数据采集系统6,数据采集系统6将受训人员的身体特征、身份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并上传至中控系统1,指令引导设备根据收集到的身体特征、身份信息数据指定并发出相应的队列训练指令。
在本实施方式中,数据采集系统6主要由高速摄像机、人面识别、生理指标检测仪、红外线测温仪、身体质量指数(BMI)和身体特征数据采集系统。系统框架上部前后都配置有高速摄像机,进闸门上方配置的高速摄像机可以进行人脸识别,确定受训人的的社会职业属性;在进入闸门中,系统就会自动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仪-红外线测温仪-BMI和身体特征数据等信息采集;出闸门上方配置的高速摄机则监视受训人员在受训全过程的全部情况,同时该系统采集到的所有数据全部上传到中控系统1。
如图6所示,智能训练智能平台2包括机架20和设置在机架20上的跑步机。机架20主要起支撑整个平台的作用,跑步机包括设置在机架20上的支撑板21、电机22、跑步带23以及平行设置在支撑板21两端的滚轴24。平台还包括辅助支撑旋转轴25,用于保证整个传动皮带的平均压强承受力满足最大人体重量。跑步带23裹覆在支撑板21和滚轴24的外侧,通过电机22带动滚轴24转动从而带动跑步带23循环转动。队列训练矩阵3设置在支撑板21上,电机22为伺服电机22,可以精确输出适用于各类人群,各种专业锻炼需要的不同转速,其转矩通过传动带带动皮带主轴旋转,进而使皮带旋转。队列训练矩阵3设置在皮带下方,可以由编程人员按不同人群、不同专业人员的需求,设置队列训练各项目的点阵开启信号。
如图7至图9所示,队列训练智能平台2还包括至少一个单杠装置,单杠装置包括驱动气缸26和杠体27,杠体27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机架上以形成转动支撑点,驱动气缸26的缸体铰接在机架上,驱动气缸26的活塞杆端部与杠体27的支撑杆271铰接。驱动气缸26的活塞杆伸缩时,驱动杠体27以转动支撑点为支点在水平面和竖直面之间进行旋转升降,以使杠体27水平折叠在平台上或者垂直于水平面来形成训练用的单杠。当需要使用单杠进行训练时,驱动气缸26带动杠体27向上旋转,直至杠体27整体垂直于水平面;当训练完毕,驱动气缸26带动杠体27向下旋转以折叠至水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杠体27折叠后,收纳在跑步机与机架之间的空间内。
杠体27包括支撑杆271和训练杆272,支撑杆271垂直连接在训练杆272的两端。杠体27通过支撑杆271的下端设置的旋转轴与机架铰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杆271为长度可调式伸缩杆,从而可以调节单杠的高度,以便于根据训练人员的身高或者训练高度要求进行高度调整。另外,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单杠的数量以及单杠之间的间距,比如设置两个单杠,便可组成双杠进行使用。
距离传感器5为激光接收器,空间定位器为激光发射器。也可以采用光学基站,利用5G技术结合光学空间定位,捕捉和记录受训人员在受训全过程实际情况,并发送给中控系统1。
体感服包括体感上衣、体感裤子、体感手套、体感皮带、体感帽子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指令引导设备包括体感眼镜、耳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体感上衣配置了多个应变传感器、六轴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可以检测穿戴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压力、体温等数据。这些测量结果可以用作虚拟现实运动、健身训练或者更一般的上身活动追踪仪的用户输入数据。体感衣服还设置有温度调节器,用于夏天模仿冬天的气温,冬天模仿夏天的气温,使受训人员能够不分季节,在模拟的特殊环境中训练。具体的,可以在体感上衣的手腕、手臂、前胸、后背、设置空间定位器(传感器)和双向温度发生器,用于监控受训人员在完成队列受训时,在各个训练项目中上半身的位置和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体感皮带内设置有控制芯片和空间定位器,各位置的空间定位器信号可以由控制芯片中的传输设备进行蓝牙传送到中控系统1。
在体感裤子的膝盖关节和大腿、小腿特定部位、臀部设置有空间定位器,空间定位器信号传输线与体感皮带的控制芯片连接,各位置的空间定位器信号传送到中控系统1。体感裤子内也设有温度调节器,可以用于夏天模仿冬天的气温,冬天模仿夏天的气温,使受训人员能够不分季节,在模拟的特殊环境中训练。
体感手套设置有手指传感器的控制芯片,每个指尖都安装有空间定位器,各指尖空间定位器的动作、位置信号由手指空间定位器传送到中控系统1。
体感帽子内设置有温度调节器,可以用于夏天模仿冬天的气温,冬天模仿夏天的气温,使受训人员能够不分季节,在模拟的特殊环境中训练。体感帽子内设置有传感器,该传感器的位置信息可由对应的接收传感器接收,并传输到中控系统1,中控系统1接收后根据受训人员在各个项目的活动中进行识别、判断、评价。体感帽子内还可以设置有物味发生器(气味发生器),可以发出队列训练项目需求的不同的气味,供受训人员在不同气味环境下训练。体感帽子的固定带耳处位置安装有微型耳机,可以收听到队列训练要求的各种声音。体感帽子的固定带下方设置有微型麦克风,可以接收受训人员的说话声。这些测量结果可以用作虚拟现实运动、健身、训练或者更一般的上身活动追踪仪的用户输入数据。
在机架20上设置有指示受训人员在队列训练矩阵3上初始站立位置和方向的指示标志以便于受训人员快速找到受训的初始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设备初始采集受训人员身份信息、身体各体质指数传输到中控系统,并根据身体各体质指数计算出一套适合该人的合理的训练方法。
b、穿戴穿戴设备。
c、受训人员上机并站立在队列训练矩阵指定的初定位位置传感器处。
d、中控系统通过指令引导设备发出运动项目口令,受训人员根据不同的口令完成相应的动作项目。
e、受训人员完成各项动作的过程中,通过传感设备采集每个动作的结果输送到中控系统,中控系统针对每个动作的结果评价合格与否并对各动作项目完成后计算出其评分,在所有项目完成后,计算机中心根据每个项目的评分计算出总的训练结果。
f、中控系统根据初始采集到的受训人员身体各体质指数,结合训练结果,计算出该受训人员下阶段训练的改进方法以及各注意事项。
本发明的一种MR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穿戴设备制造和模仿、并让受训人员感受到不同的训练环境,并发出训练指令,并配合中控系统、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传感设备对受训人员的动作进行数据记录、纠正,从而使受训人员在没有教官的情况下也能完成受训任务。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其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9)

1.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连接的中控系统、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传感设备及穿戴设备;
所述穿戴设备包括体感鞋子、体感服和指令引导设备;
所述传感设备包括脚部传感设备以及躯体传感设备;所述脚部传感设备包括设置在队列训练智能平台上的队列训练矩阵和设置在体感鞋子上与队列训练矩阵相感应的脚部感应器,以检测受训者训练时的脚部位置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所述躯体传感设备包括若干距离传感器以及设置在体感服上与若干距离传感器相互感应的空间定位器,以检测受训者训练时的躯体空间位置数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
所述队列训练矩阵由若干用于队列训练的位置传感器组合构成,若干所述位置传感器包括立正状态下的初定位位置传感器、以及若干分列式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受训者初始立正时脚部感应器的位置及分列训练时脚部感应器的位置并将数据反馈至中控系统;
通过中控系统控制指令引导设备引导受训人员做出队列训练动作,受训人员通过脚部感应器与队列训练矩阵相配合以及空间定位器与距离传感器相配合从而将受训人员的训练数据传输到中控系统,继而通过中控系统对受训人员训练动作加以纠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数据采集系统将受训人员的身体特征、身份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并上传至中控系统,指令引导设备根据收集到的身体特征、身份信息数据指定并发出相应的队列训练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队列训练智能平台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跑步机;所述跑步机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支撑板、电机、跑步带以及平行设置在支撑板两端的滚轴;所述跑步带裹覆在支撑板和滚轴的外侧,通过所述电机带动滚轴转动从而带动跑步带循环转动;所述队列训练矩阵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队列训练智能平台还包括至少一个单杠装置,所述单杠装置包括驱动气缸和杠体,所述杠体的下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机架上以形成转动支撑点,所述驱动气缸的缸体铰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杠体的支撑杆铰接;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伸缩时,驱动所述杠体以转动支撑点为支点在水平面和竖直面之间进行旋转升降,以使所述杠体水平折叠在平台上或者垂直于水平面来形成训练用的单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杠体包括支撑杆和训练杆,所述支撑杆为长度可调式伸缩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体感服包括体感上衣、体感裤子、体感手套、体感皮带、体感帽子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指令引导设备包括体感眼镜、耳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传感器为激光接收器,所述空间定位器为激光发射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机架上设置有指示受训人员在队列训练矩阵上初始站立位置和方向的指示标志。
9.一种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设备初始采集受训人员身体各体质指数传输到中控系统,并根据身体各体质指数计算出一套适合该人的合理的训练方法;
b、穿戴穿戴设备;
c、受训人员上机并站立在队列训练矩阵指定的初定位位置传感器处;
d、中控系统通过指令引导设备发出运动项目口令,受训人员根据不同的口令完成相应的动作项目;
e、受训人员完成各项动作的过程中,通过传感设备采集每个动作的结果输送到中控系统,中控系统针对每个动作的结果评价合格与否并对各动作项目完成后计算出其评分,在所有项目完成后,计算机中心根据每个项目的评分计算出总的训练结果;
f、中控系统根据初始采集到的受训人员身体各体质指数,结合训练结果,计算出该受训人员下阶段训练的改进方法以及各注意事项。
CN202010825720.7A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18038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5720.7A CN111803897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25720.7A CN111803897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3897A true CN111803897A (zh) 2020-10-23

Family

ID=72859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25720.7A Pending CN111803897A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0389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42590A1 (fr) * 1996-05-06 1997-11-13 Latypov Nurakhmed Nurislamovic Procede permettant de placer un sujet dans la realite virtuelle et dispositif de mise en oeuvre de ce procede
CN204073228U (zh) * 2014-10-10 2015-01-07 丛桂兰 多功能健身机
CN105013138A (zh) * 2015-08-10 2015-11-04 邹继美 一种用于体育教学管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设备
CN205597923U (zh) * 2015-12-18 2016-09-28 青岛海蓝康复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人体运动姿势评估系统
CN107519614A (zh) * 2017-09-28 2017-12-2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体育教学管理激发学生体验学习兴趣的设备
TW201818372A (zh) * 2016-11-10 2018-05-16 國立臺灣大學 頭戴式太極拳輔助學習系統
CN111388950A (zh) * 2020-03-17 2020-07-10 王冰心 一种多功能跑步机
KR102141288B1 (ko) * 2018-12-17 2020-08-04 이화여자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홈 트레이닝 제공 방법 및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42590A1 (fr) * 1996-05-06 1997-11-13 Latypov Nurakhmed Nurislamovic Procede permettant de placer un sujet dans la realite virtuelle et dispositif de mise en oeuvre de ce procede
CN204073228U (zh) * 2014-10-10 2015-01-07 丛桂兰 多功能健身机
CN105013138A (zh) * 2015-08-10 2015-11-04 邹继美 一种用于体育教学管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设备
CN205597923U (zh) * 2015-12-18 2016-09-28 青岛海蓝康复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人体运动姿势评估系统
TW201818372A (zh) * 2016-11-10 2018-05-16 國立臺灣大學 頭戴式太極拳輔助學習系統
CN107519614A (zh) * 2017-09-28 2017-12-29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体育教学管理激发学生体验学习兴趣的设备
KR102141288B1 (ko) * 2018-12-17 2020-08-04 이화여자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홈 트레이닝 제공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11388950A (zh) * 2020-03-17 2020-07-10 王冰心 一种多功能跑步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72376A1 (en) Virtual or augmented reality rehabilitation
KR100772497B1 (ko) 골프 클리닉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운용방법
JP6307183B2 (ja) 自動化個人トレーニ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6332830B2 (ja) 運動支援システム及び運動支援方法、運動支援プログラム
US2020010504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aring two motions
US20160256740A1 (en) Method for interactive training and analysis
JP6045139B2 (ja) 映像生成装置、映像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10270135A1 (en) Augmented reality for testing and training of human performance
CN111228752B (zh) 用于自动配置传感器的方法、电子设备和记录介质
US9159245B2 (en) Equestrian performance sensing system
CN107281728B (zh) 配合传感器的增强现实滑雪辅助训练系统及方法
KR20180103280A (ko) 관절 사이의 거리 유사성을 토대로 자세인식을 수행하는 노인전용 운동안내 시스템
CN108434664A (zh) 一种跑步机智能安全保护装置及保护方法
CN109045651B (zh) 高尔夫挥杆矫正系统
EP4021297B1 (en) Systems for wearable devices that determine balance indices
CN112642133B (zh) 基于虚拟现实的康复训练系统
CN113571153A (zh) 面向脑瘫患者肢体康复的被动式训练感知系统及其客户端
CN110246565A (zh) 姿势和深呼吸改善装置、系统和方法
US20220266091A1 (en) Integrated sports training
CN108269309B (zh) 一种跳伞操纵动作量化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738188A (zh) 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平衡功能训练设备和方法
JP2018187284A (ja) 運動状態診断システムおよび運動状態診断プログラム
CN111803897A (zh) 一种基于mr的队列训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US20210097885A1 (en) Quantified Movement Feedback System
KR20220098064A (ko) 사용자 맞춤형 운동 훈련 방법 및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