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00871A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加强 - Google Patents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加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00871A
CN111800871A CN202010250550.4A CN202010250550A CN111800871A CN 111800871 A CN111800871 A CN 111800871A CN 202010250550 A CN202010250550 A CN 202010250550A CN 111800871 A CN111800871 A CN 111800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ot
uplink
downlink
group
harq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05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00871B (zh
Inventor
谢佳妏
李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800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00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00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户端,在下行链路时隙中使用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来排定接收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根据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及/或对应于下行链路时隙的其他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用户端识别下行链路时隙是一组下行链路时隙的一部分。用户端识别一或多个上行链路时隙,一或多个上行链路时隙用于传送对应于所述组中的时隙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以及在所述组中的一上行链路时隙中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某些情况下,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未被接收,半静态编码簿可防止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负载大小不一致。

Description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加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相关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系统、方法及相关的通信装置,尤指一种在基于非执照(unlicensed)频谱的新无线电(new radio,NR)的技术中增强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程序的技术。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开发了支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Rel-8标准及/或支持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Rel-9标准的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系统,作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的后继产品。长期演进系统被开发用于进一步增强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长期演进系统包含有新无线接口及新无线网路架构,其提供高数据传输率、低延迟时间、分组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统容量与覆盖范围。在长期演进系统中,称为演进式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路(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的无线接入网路(radio access network,RAN)包含有用于与多个用户端(user equipments,UEs)及一核心网路(core network,CN)进行通信的多个演进式基站(evolved Node-Bs,eNBs)。核心网路包含有用于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行动管理物理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伺服闸道器(serving gateway)等。
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由长期演进系统进化而成。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的目标是在功率状态间进行更快速的切换、改善演进式基站在覆盖范围边缘的性能以及包含有例如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协作多点(coordinatedmultipoint,COMP)传送/接收、上行链路(uplink, UL)多输入多输出(UL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UL-MIMO)等先进技术。为了用户端及演进式基站在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中相互通信,用户端及演进式基地必须支持用于先进长期演进系统开发的标准,例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Rel-10标准或更新的版本。
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系统(5G system,5GS)(例如第五代新无线接入网路(5G new radio access network,5G-NR))是连续移动宽频过程的演进,以满足国际移动通信(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IMT) -2020提出的第五代需求。第五代系统可包含有无线接入网路及核心网路。无线接入网路可包含有至少一基站(basestation,BS)。至少一基站可包含有演进式基站或第五代基站(5G Node-B,gNB),其用于与至少一用户端进行通信,以及用于与一核心网路进行通信。核心网路包含有行动管理物理、信令闸道器(signaling gateway,SGW)、接入及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management function,AMF)、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及/ 或用于非接入层控制的其他架构。
在长期演进系统、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或第五代系统中,时间被分割为讯框(frames),每个讯框持续10毫秒(ms)。每个讯框包含有10个持续1毫秒的子帧。每个子帧被分割为多个时隙(slots)。在长期演进系统及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中,每个子帧被分割为2个时隙,每个时隙的长度为0.5毫秒。在第五代系统中,子帧中时隙的数量根据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 被改变。在第五代系统中,15kHz、30kHz、60kHz、120kHz及240kHz的子载波间隔被支持。对于15kHz的子载波间隔,每个子帧只包含有持续1毫秒的1个时隙,如同子帧。对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每个子帧包含有2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5毫秒。对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每个子帧包含有 4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25毫秒。对于120kHz的子载波间隔,每个子帧包含有8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125毫秒。对于240kHz的子载波间隔,每个子帧包含有16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0625毫秒。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是高速率转发错误更正码(high-rate forward error-correcting coding)及自动重传请求错误控制(ARQerror-control)的结合。在长期演进系统、先进长期演进系统或第五代系统中,当(在上行链路时隙或上行链路符元(symbol)期间)用户端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Lshared channel,PDSCH)接收下行链路数据(例如下行链路传输区块(DL transportblock))时,(在上行链路时隙或上行链路符元期间)用户端通常随后传送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若用户端已正确解码用于特定下行链路传输的下行链路传输区块,对应于下行链路传输区块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为收讫回应(acknowledgement,ACK);否则,被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为未收讫回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用户端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接收下行链路数据及用户端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间的相对时序(relative timing)是根据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中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field)。但是,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及其使用方式限制用于表示相对时序的时序数值的数量,导致无法表示某些数值。尤其是对于较高的子载波间隔,每个子帧具有更多的时隙,无法表示某些时序数值导致用户端无法正确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因为不必要的下行链路数据重传到用户端导致效率降低,无效的调度,以及可能无法接入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描述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组态(comfiguration)的技术及系统。举例来说,在某些实施例中,用户端(userequipment,UE)可在下行链路时隙中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DL)shared channel,PDSCH)使用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DL control indicator)(例如被包含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的一字段中的指示符)来排定接收下行链路数据。根据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及/或对应于下行链路时隙的其他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用户端可识别(identify)下行链路时隙是一组下行链路时隙的一部分。用户端可识别一或多个上行链路时隙,一或多个上行链路时隙用于传送对应于所述组中的时隙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例如收讫回应(acknowledgement,ACK)),以及可使用被识别的一上行链路时隙来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到第五代基站。在某些情况下,若第五代基站未接收到任一组的下行链路时隙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所述组的下行链路时隙的半静态编码簿(semi-static codebook)可防止用户端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负载大小(payload size)与第五代基站期望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负载大小不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一种由用户端执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方法被提供。方法包含有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第一时隙群组中。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其辨识第一时隙群组及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方法也包含有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期间,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被排定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方法也包含有根据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决定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方法也包含有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传送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在另一实施例中,由用户端执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另一方法被提供。方法包含有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方法也包含有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接收被排定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方法也包含有决定第一下行链路时隙被包含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方法也包含有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决定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第一上行链路时隙被包含在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方法也包含有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传送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在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装置被提供。方法也包含有。装置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接收端及一个或多个传送端。装置也包含有储存指令的内存及执行指令的处理器。由处理器执行指令造成处理器执行系统运作。系统运作包含有使用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第一时隙群组中。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其辨识第一时隙群组及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 时序指示符。系统运作也包含有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期间,使用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被排定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系统运作也包含有根据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决定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系统运作也包含有使用一个或多个传送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传送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在另一实施例中,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另一装置被提供。装置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接收端及一个或多个传送端。装置也包含有储存指令的内存及执行指令的处理器。由处理器执行指令造成处理器执行系统运作。系统运作包含有使用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系统运作也包含有使用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接收被排定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系统运作也包含有决定第一下行链路时隙被包含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系统运作也包含有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决定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第一上行链路时隙被包含在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系统运作也包含有使用一个或多个传送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传送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本概述不限于在识别专利范围的关键或必要特征,也不限于单独用于确定所要求保护的专利范围。通过本发明的说明书的适当部分,任一或所有图式以及每个请求项,本发明应当被理解。
通过参考以下说明书,请求项及图式,前述以及其他特征及实施例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A说明结构当在信道占用时间(channel occupancy time,COT)前的先听后送(listen-before-talk,LBT)程序/干净信道评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CCA)检查成功时,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DL)control information, DCI)中的“用于执照辅助接入(License Assisted Access,LAA)的子帧组态”字段的一信道占用时间结构。
图1B为一表格,其映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的数值到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
图2说明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频率下分割为时隙的一信道占用时间。
图3说明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流程。
图4为一表格,其映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中的数值到dl-DataToUL-ACK列表中的时隙的数量。
图5说明一10毫秒(ms)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第一时隙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L shared channel,PDSCH)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最后一个时隙期间,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图6说明具有多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一信道占用时间。
图7说明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第一群组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最后一个群组期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图8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第一群组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最后一个群组期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其中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比特宽降至2比特以及m增加至 8。
图9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第一群组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最后一个群组期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图10A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及2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一 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
图10B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及2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一 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
图11A说明一使用规则,以决定一时隙群组中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特定时隙。
图11B说明一使用规则,以决定一时隙群组中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特定时隙。
图12A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信道占用时间中的所有的下行链路时隙被分割为2个时隙群组之一,每个时隙群组对应于不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
图12B为一表格,其说明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及包含有不适用的(inapplicable)N/A的变量k1间的映射。
图13A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6.2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信道占用时间中在单一时隙群组中的所有的下行链路时隙对应到单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时隙#24)。
图13B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6.2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信道占用时间中在单一时隙群组中的所有的下行链路时隙对应到单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时隙#22)。
图14说明图12A的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参数的指示符被增加。
图15A说明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第一组运作。
图15B说明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第二组运作。
图16说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与物理上行链路分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间的一冲突,其中冲突可导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与物理上行链路分共享信道被多工。
图17说明被携带在PUCCH#1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未被第五代基站接收的一情况。
图18A从第五代基站的角度说明在用户端错过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后第五代基站没有接收到被携带在PUCCH#1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情况,导致用户端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负载大小(payload size)与第五代基站期望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负载大小不一致。
图18B从用户端的角度说明图18A的情况。
图19说明用于目前时隙群组的动态编码簿及用于先前时隙群组的半静态编码簿的使用,以解决图18A及图18B的不一致。
图20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大小是根据最大信道占用时间、服务小区的数量及最大编码区块分群(code block grouping,CBG)数量。
图21说明使用未收讫回应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填充及使用逻辑AND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压缩。
图22说明使用收讫回应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填充及使用逻辑AND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压缩。
图23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大小是根据最大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被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量及最大编码区块分群数量。
图24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指示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反馈的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第一子集合。
图25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指示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反馈的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第二子集合。
图26为指示用于实现本发明特定方面的系统的实施例的一图式。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200、300、500、600、700、图式
800、900、1000、1050、1100、
1150、1200、1300、1350、1400、
1600、1700、1800、1850、1900、
2000、2100、2200、2300、2400、
2500、2600
105、310 时间轴
110 先听后送干净信道评估(LBT
CCA)
120A、120B、120C 子帧
125A、125B、125C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140、390 图例
150、400、810、910、1210、 表
2410
160 数值
170 组态
180 备注
205,505,605,705,805,905, 信道占用时间(COT)
1005,1055,1105,1155,1205,
1305,1355,1405
210,215,220,225,230,815, 子载波间隔(SCS)
915
305A,305B,305C,305D,1610 时隙
320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DSCH)
330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HARQ fdbk)
340,1220 时隙的数量
410,1215 PDSCH-to-HARQ_feedback时
序指示符
420 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
1_1的时隙的数量k1
430 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
1_0的时隙的数量k1
440 1比特
450 2比特
460 3比特
610,630 下行链路时间区块
615,625,635 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间切换
的间距
620,640 上行链路时间区块
820 比特宽
825,925 参数m的数值
920 信道占用时间长度
1500,1550 运作
1505,1510,1515,1520,1555, 区块
1560,1565,1570,1575
1620 物理上行链路分共享信道
(PUSCH)
1625,1720,1725,1820,1825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CCH)
1630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
(HARQ-ACK)
1705,1805,2305,2505 先前时隙群组
1710,1810 目前时隙群组
1910,2010,2310 动态编码簿
1915,1925 大小
1920,2020,2230,2320,2420, 半静态编码簿
2520
2110 逻辑AND运作
2220 填充
2605 连结
2610 处理器
2612 快取
2615 内存
2620 只读内存
2625 随机接入内存
2630 储存装置
2632 服务1
2634 服务2
2636 服务3
2635 输出装置
2640 通信界面
2645 输入装置
UL 上行链路
DL 下行链路
PDSCH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HARQ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DAI 下行链路分配索引
A/N 收讫回应或未收讫回应
N 未收讫回应
A 收讫回应
DCI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叙述提供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部分实施例可独立地被应用,部分实施例可组合地被应用。在以下叙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多种实施例可被实现。图示及说明书不限于此。
随后的叙述仅提供示例性实施例,但不限于此。相反,对示例性实施例的随后的描述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用于实现示例性实施例的叙述。需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元件的功能及安排进行多种改变。
以下叙述阐述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实施例的理解。但是,在没有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实施例被实现。举例来说,电路、系统、网络、流程及其他元件可以区块图的形式被标示为元件,以避免在不必要的细节上模糊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已知的电路、流程、演算法、结构及技术可未显示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混淆实施例。
非执照5GHz频带(unlicensed 5GHz frequency band)被第五代系统及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与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 系统的变异版本使用。这些长期演进与先进长期演进系统的版本可包含有非执照频谱的长期演进(LTE inUnlicensed spectrum,LTE-U)、执照辅助接入(License Assisted Access,LAA)、增强型执照辅助接入(enhanced LAA, eLAA)、进一步增强型执照辅助接入(further enhanced LAA,feLAA)、 MulteFire或上述装置的组合。
图1A说明结构当在信道占用时间前的先听后送程序/干净信道评估检查成功时,根据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的一信道占用时间结构。
在第五代非执照频谱的长期演进系统中,先听后送(listen-before-talk, LBT)程序一种机制。通过先听后送程序,装置(例如用户端(user equipment, UE)或第五代基站(gNB))执行干净信道评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 CCA)检查,检查使用能量侦测(energy detection,ED)),以侦测特定信道上其他信号的存在(例如信道繁忙)或不存在(例如信道空闲)。若侦测到的能量低于预定的能量侦测门槛值,信道为“足够空闲”,以使装置接入信道。装置接入信道的时间称为信道占用时间(channel occupancy time,COT)。在某些情况下,信道占用时间限制于最大信道占用时间(maximum COT, MCOT),其表示在干净信道评估检查后被授予接入后,装置可使用信道的最大连续时间。在某些情况下,最大信道占用时间是2毫秒(ms)、4毫秒、6 毫秒、8毫秒、9毫秒或10毫秒。第五代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new radio, NR)(5G NR-U)系统的变异版本,在将来或其他情况下,可具有大范围的最大信道占用时间潜在时间数值,例如1毫秒、2毫秒、3毫秒、4毫秒、5 毫秒、6毫秒、7毫秒、8毫秒、9毫秒、10毫秒、11毫秒、12毫秒、13毫秒、14毫秒、15毫秒、16毫秒、17毫秒、18毫秒、19毫秒、20毫秒、21 毫秒、22毫秒、23毫秒、24毫秒、25毫秒、大于25毫秒的时间数值或上述任两个数值间的非整数时间数值。
在长期演进、先进长期演进、第五代新无线及第五代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系统中,每个子帧(subframe)及每个时隙(slot)被分割成多个正交分频多工(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元(symbols)。正交分频多工符元是系统可配置的最小时间单位。在第五代新无线及第五代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系统中,每个时隙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数量有所不同,但在常规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情况下可为14,在扩展循环前缀 (extended CP)情况下可为12。为了快速传递低延迟的负载,第五代新无线及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系统可使用携带7、4或2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小时隙。每个时隙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数量通常不根据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SCS)或参数集(numerology)被改变。在长期演进时分多工(LTE-time division duplexing,LTE-TDD)及先进长期演进系统中,根据上行链路/下行链路组态,每个子帧被设定为下行链路(DL)、上行链路(UL)或专用(special, S)子帧。在第五代新无线及第五代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系统中,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分配被设定在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级别而不是被设定在子帧或时隙级别。每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被设定为下行链路(D)、上行链路(U)或弹性 (flexible,X)。在某些子帧或时隙中,子帧或时隙中的每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是单一类型,即下行链路(D)、上行链路(U)或弹性(X)。其他子帧或时隙可包含有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不同类型的组合,包含有D符元及/或U 符元及/或X符元。
图1A的图式100说明时间轴105,时间从左到右移动。在时间轴的开端,先听后送干净信道评估110被执行,如具有斜条纹的方框所示。先听后送干净信道评估110用于决定信道占用时间的长度。在先听后送干净信道评估110 开始执行后有三个子帧120,即第一子帧120A,第二子帧120B及第三子帧 120C。在第一子帧120A及第二子帧120B间存在一个或多个子帧的间距 (gap),如具有省略号“…”的方框所示。在第三子帧120C后存在一个或多个子帧的间距,如具有省略号“…”的方框所示。
图式100的子帧120中的每个子帧包含有14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根据连续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编号,每个子帧120中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被标记,从每个子帧120的开端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00”开始,以及迭代到在每个子帧120的终端“正交分频多工符元#13”。第一子帧120A、第二子帧120B 及在第一子帧120A与第二子帧120B间的一个或多个子帧仅包含有下行链路正交分频多工符元,以图例140指示的表示下行链路符元的白色背景绘制。但是,第三子帧120C包含有下行链路正交分频多工符元及上行链路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混合。更具体地,第三子帧120C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00~09是下行链路正交分频多工符元,以图例140指示的表示下行链路符元的白色背景绘制。第三子帧120C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10至13是上行链路正交分频多工符元,以图例140指示的表示上行链路符元的阴影背景绘制。在第三子帧 120C后的一个或多个子帧同样包含有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正交分频多工符元,以图例140指示的表示上行链路符元的阴影背景绘制。
在每个子帧120A~120C中的最早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正交分频多工符元#00),用户端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125。举例来说,用户端在子帧120A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00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A,在子帧120B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00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B,以及在子帧120C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00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C。在某些情况下,在时隙的最早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而不是在如图式100所示的子帧的最早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用户端可接收每个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在某些情况下,在每个子帧或时隙中的最早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以外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用户端可接收每个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
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 上,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被用户端接收。每个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正(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比特(bit)可被无线网路暂态识别(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RNTI)(例如公共控制无线网路暂态识别 (common control radio networktemporary identifier,CC-RNTI))扰乱 (scramble)。在执照辅助接入次要小区(secondary cell,Scell)中,在特定子帧中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包含有“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用户端可使用所述字段来假设在目前子帧(即在接收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子帧)中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或假设在下一个子帧(即在接收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子帧后的子帧)中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A包含有“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所述字段的数值被设定为0000。使用图1B的表150,数值0000映射到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14)”。组态“(-,14)”指示用户端可假设在目前子帧及下一个子帧中的全部14个符元被占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B 包含有“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所述字段的数值被设定为0011。使用图1B的表150,数值0011映射到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10)”。组态“(-,10)”指示用户端可假设在目前子帧中的全部14个符元及在下一个子帧中的前10个符元被占用,以及在下一个子帧中的其他符元未被占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125C包含有“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所述字段的数值被设定为1010。使用图1B的表150,数值1010映射到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10,-)”。组态“(10,-)”指示用户端可假设在目前子帧中的前10个符元被占用,以及在目前子帧中的其他符元未被占用。
图1B为一表格,其映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的数值到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
图1B的表150包含有左行(column)及右行。左行包含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用于执照辅助接入的子帧组态”字段的16个数值160。图式100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使用的3个数值被包含在16个数值160中。右行包含有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16个组态170,每个组态对应到数值160中的一数值。
备注180解释占用的正交分频多工符元的组态170的格式。具体来说,“(-,Y)”形式的组态代表用户端可假设在下一个子帧中的前Y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被占用,以及在下一个子帧中的其他正交分频多工符元(若有)未被占用。“(X,-)”形式的组态代表用户端可假设在目前子帧中的前X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被占用,以及在目前子帧中的其他正交分频多工符元未被占用。“(X,*)”形式的组态代表用户端可假设在目前子帧中的前X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被占用,以及至少在下一个子帧中的第一个正交分频多工符元未被占用。
图2说明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频率下分割为时隙的一信道占用时间。
详细来说,图2的图式200说明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其可为最大信道占用时间。10毫秒长的信道占用时间包含有10个子帧,每个子帧持续1 毫秒。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如何根据子载波间隔分割成时隙。在长期演进中,仅15kHz的子载波间隔被支持。在第五代新无线及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系统中,被支持的子载波间隔包含有15kHz、30kHz、60kHz、120kHz 及240kHz。将来480kHz的子载波间隔可能被支持。将来其他子载波间隔频率可能被支持,例如960kHz、1920kHz、3840kHz,或由公式SCS=(2μ)·(15 kHz)决定的另一个频率值,其中μ为非负整数。
图式200说明用于15kHz的第一子载波间隔210、30kHz的第二子载波间隔215、60kHz的第三子载波间隔220、120kHz的第四子载波间隔225及 240kHz的第五子载波间隔230的时隙。对于15kHz的第一子载波间隔210, 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包含有10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1毫秒。因为15kHz 的第一子载波间隔210的时隙也是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的子帧,图式 200分割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为15kHz的第一子载波间隔210下的10个方框,每个方框代表一个子帧,也代表一个时隙,以及随着时间从图式200 的左侧到右侧,用编号0~9标记子帧及时隙。图式200包含有从15kHz的第一子载波间隔210的子帧的左侧及右侧向上延伸的垂直虚线,垂直虚线表示子帧边界。
对于30kHz的第二子载波间隔215,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包含有20 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5毫秒。也就是说,每个子帧包含有2个时隙。因此,图式200分割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为30kHz的第二子载波间隔215 下的20个方框,每个方框代表一个时隙,以及随着时间从图式200的左侧到右侧,用时隙编号0~19标记时隙。
对于60kHz的第三子载波间隔220,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包含有40 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25毫秒。也就是说,每个子帧包含有4个时隙。因此,图式200分割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为60kHz的第三子载波间隔220 下的40个方框,每个方框代表一个时隙,以及随着时间从图式200的左侧到右侧,用时隙编号0~39标记时隙。
对于120kHz的第四子载波间隔225,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包含有 80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125毫秒。也就是说,每个子帧包含有8个时隙。因此,图式200分割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为120kHz的第四子载波间隔 225下的80个方框,每个方框代表一个时隙。在图式200中,代表120kHz 的第四子载波间隔225的时隙的方框太小,无法清楚地以时隙编号标示每个方框,但是随着时间从图式200的左侧到右侧,用时隙编号0~79标记时隙。时隙0及时隙79用箭头标示。
对于240kHz的第五子载波间隔230,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包含有 160个时隙,每个时隙持续0.0625毫秒。也就是说,每个子帧包含有16个时隙。因此,图式200分割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为240kHz的第五子载波间隔230下的160个方框,每个方框代表一个时隙。在图式200中,代表240 kHz的第五子载波间隔230的时隙的方框太小,无法清楚地以时隙编号标示每个方框,但是随着时间从图式200的左侧到右侧,用时隙编号0~159标记时隙。时隙0及时隙159用箭头标示。
进一步的子载波间隔频率未被说明,但是480kHz的子载波间隔包含有 320个时隙(每个子帧中有32个时隙)。对于由公式SCS=(2μ)·(15kHz) 定义的任一子载波间隔,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205中的时隙的数量为(2 μ)·(10),以及每个子帧的时隙的数量为2μ。同理,在具有不同长度c(以毫秒为单位)的信道占用时间中的时隙的数量被定义为(2μ)·(c)。
图3说明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
详细来说,图3的图示300说明时间轴310,时间从左到右移动。沿着时间轴310,4个时隙305A~305D被绘制。4个时隙305A~305D包含有3 个下行链路时隙,以图例390指示的表示下行链路符元的白色背景绘制,以及1个上行链路时隙,以图例390指示的表示上行链路符元的阴影背景绘制。更详细来说,4个时隙305A~305D包含有具有时隙编号n的下行链路时隙 305A、具有时隙编号n+1的下行链路时隙305B、具有时隙编号n+2的下行链路时隙305C及具有时隙编号为n+3的上行链路时隙305D。
在具有时隙编号n的下行链路时隙305A期间,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用户端接收下行链路数据320。通过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320可被称为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320。在具有时隙编号为n+ 3的上行链路时隙305D期间,用户端传送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320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330。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330可为指示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320的正确接收及解码/处理的收讫回应(acknowledgement,ACK),或者指示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320的接收及 /或解码/处理失败的未收讫回应(negative acknowledgement,NACK)。在接收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320的具有时隙编号n的下行链路时隙305A及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330的具有时隙编号为n+3的上行链路时隙 305D间的时隙的数量340是3个时隙。时隙的数量340可根据变量k1被获得。因此,在图3的图式300中,k1=3。在另一实施例中,时隙的数量340 (即变量k1)可小于3(例如0、1、3)或大于3(例如4、5、6等)。
图4为一表格,其映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中的数值到dl-DataToUL-ACK列表中的时隙的数量。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为下行链路排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L scheduling DCI)或上行链路排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排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具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为1_0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具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为1_1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链路排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具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为0_0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具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为0_1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排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用于排定从第五代基站到用户端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传输及/或从第五代基站在用户端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在被用户端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前或不晚于所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期间,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常被接收。举里来说,在图式300的时隙#n中接收到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320中,在时隙#n前的时隙#n-1(未标示出)中,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320的接收的对应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被用户端接收。
如相关于图3的图式300所讨论的,在接收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及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330的上行链路时隙间的时隙的数量被称为变量k1。变量k1是根据用户端接收的下行链路排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也被称为下行链路控制指示符)中指示的数值。下行链路排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具有格式1_0 或格式1_1。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比特宽(bitwidth) (即包含多少位)有所不同,以及可指示变量k1可在多少个不同的数值中被选择。
举例来说,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中,PDSCH-to-HARQ_feedback 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比特宽为3比特。因此,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可具有8个数值中的任一数值,以及8个可能的数值被列在表400 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行410的子行“3比特”460中。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下,8个3比特的数值按顺序映射到用于变量 k1的数值,所述数值选从可能的时隙时序数值{1,2,3,4,5,6,7,8}的列表中被选择,时隙时序数值被列在表400的字段430中。也就是说,若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中的数值是“000”,对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k1=1;若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中的数值为“001”,对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k1=2;若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中的数值为“010”,对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k1=3;若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中的数值为“011”,对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k1=4;依此类推。
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中,根据更高阶层参数dl-DataToUL-ACK 中的入口(entries)的数量,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可为0、1、2或3比特。在第五代新无线/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中,比特宽被包含在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提供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组态PUCCH-Config 中。参数dl-DataToUL-ACK包含有数值的列表或数组,其通常包含有1个非负整数值、2个非负整数值、4个非负整数值或8个非负整数值。在某些情况下,dl-DataToUL-ACK可包含有这些数量中的数值的数量(quantity),特别是3、5、6或7。若参数dl-DataToUL-ACK仅包含有1个数值,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0比特;换言之,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可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完全被省略。若参数dl-DataToUL-ACK包含有2个数值,PDSCH-to-HARQ_feedback 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1比特;换言之,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是布林(Boolean)字段。若参数dl-DataToUL-ACK包含有4个数值,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2比特。若参数 dl-DataToUL-ACK包含有3或4个数值,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2比特。若参数dl-DataToUL-ACK包含有5、6、7或8个数值,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3比特。换言之,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等于log2(I),其中I是参数dl-DataToUL-ACK中的入口的数量。
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中,若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0比特,k1的数值是被包含在dl-DataToUL-ACK中的唯一整数值(未标示在表400中)。若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1比特,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可能的数值(0或1)被列在表400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行410的子行“1比特” 440中,其具有对应的变量k1的数值。对应的变量k1的数值用于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每个数值,被“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的时隙的数量k1”行420中的对应列(row)给出。若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2比特,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可能的数值(00、01、10、11)被列在表400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行410的子行“2比特” 450中,其具有对应的变量k1的数值。对应的变量k1的数值用于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每个数值,被“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的时隙的数量k1”行420中的相应列给出。若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比特宽为3比特,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可能的数值(000、001、010、011、 100、101、110、111)被列在表400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行410的子行“3比特”460中,其具有对应的变量k1的数值。对应的变量k1的数值用于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的每个数值,被“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的时隙的数量k1”行420中的对应列给出。
换言之,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中,若PDSCH-to-HARQ_feedback 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数值是“0”、“00”或“000”,k1为dl-DataToUL-ACK中第1个数值;若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数值是“1”、“01”或“001”,k1为dl-DataToUL-ACK中第2个数值;若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数值是“10”或“010”,k1为 dl-DataToUL-ACK中第3个数值;若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数值是“11”或“011”,k1为dl-DataToUL-ACK中第4个数值;若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数值是“100”,k1为 dl-DataToUL-ACK中第5个数值;依此类推。
某些系统可在dl-DataToUL-ACK中包含有8个整数的列表,列表中的最低整数为0,以及最高整数为15。在此类系统中,当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被使用时,k1的最大可能数值为15,而当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被使用时,k1的最大可能数值为8。
图5说明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第一时隙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最后一个时隙期间,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如同图2的图式200,图5的图式500说明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在 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中被分割成10个时隙,在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 中被分割成20个时隙,在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中被分割成40个时隙。在某些系统中,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可为最大信道占用时间。
为了获得对应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相同的信道占用时间中包含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在使用任一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变量k1应能够支持从信道占用时间的任一时隙到信道占用时间中任一后续的时隙的时序,甚至信道占用时间是最大信道占用时间。举例来说,在使用任一子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变量k1应能够支持从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时隙到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中其他任一时隙的时序,直到包含有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的时序。
对于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具有10个时隙,以及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变量k1=9。对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具有20个时隙,以及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 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变量k1=1 9。对于 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具有40个时隙,以及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变量k1=39。
虽然图式200的120kHz的子载波间隔225的80个时隙及240kHz的子载波间隔230的160个时隙不被包含在图式500中以保持图式500的清晰度,但是变量k1也支持这些子载波间隔数值。对于120kHz的子载波间隔225, 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具有80个时隙,以及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 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变量k1=79。对于240kHz的子载波间隔230,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具有160个时隙,以及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变量k1=159。依此类推,对于480kHz的子载波间隔,10 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具有320个时隙,以及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 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变量k1=319。对于960kHz的子载波间隔,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具有640个时隙,以及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变量k1=639。换言之,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 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SCS=(2μ)·(15
kHz),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中的时隙的数量为(2μ)·(10),以及,k1 =(2μ)·(15kHz)–1。
如表400所示,3比特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可支持高达8个用于k1的不同数值。因此,特别对于30kHz或更高的子载波间隔频率,当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比特宽为3或更小时, k1无法应用于灵活地支持提供用于数值的整个范围的时序差异,时序差异高达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的整个长度。这种无法表示特定时序数值的能力导致用户端无法正确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因为向用户端不必要地重传下行链路数据而导致效率降低,无效的调度,以及可能无法接入介质。
k1无法应用于灵活地支持高达系统最大信道占用时间长度的末端的时序差异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比特宽。更详细来说,比特宽被增加到足以允许k1支持提供用于高达系统最大信道占用时间的整个长度的任一数值,如图式500所示。在图式500的一实施例中,系统最大信道占用时间是图式500的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505。为了使k1支持用于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的所有可能的数值{0,…,9}的范围,4比特的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是必要的。若0被省略,3比特的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是必要的。
为了使k1支持用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的所有可能的数值{0,…, 19}的范围,5比特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是必要的。为了使k1支持用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的所有可能的数值{0,…,39} 的范围,6比特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是必要的。为了使k1支持用于120kHz的子载波间隔225的所有可能的数值{0,…,79}的范围,7比特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是必要的。为了使k1支持用于240kHz的子载波间隔230的所有可能的数值{0,…,159}的范围,8比特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是必要的。为了使 k1支持用于(2μ)·(15kHz)子载波间隔的所有可能的数值{0,…,(2μ)·(10) –1}的范围,log2((2μ)·(15kHz))比特的PDSCH-to-HARQ_feedback 时序指示符字段是必要的。因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规律地被传送(例如每个时隙或每个子帧传送一次),通过增加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比特宽来增加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比特宽会增加控制数据的频宽利用率,以及效能不佳。
图6说明具有多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一信道占用时间。
k1无法应用于灵活地支持高达系统最大信道占用时间长度的末端的时序差异的问题的第二种解决方案是增加信道占用时间中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数量。因为在接收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后的下一个可用上行链路时间区块中,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被传送,在信道占用时间中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间更频繁的切换代表变量k1 仅需要能覆盖信道占用时间的片段(fraction),而不是整个信道占用时间的长度。但是,增加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数量不适合所有情况,因为第五代基站需保留时间间距,以便从下行链路切换到上行链路,以及从上行链路切换到下行链路,导致效能不佳及可能无法接入介质。
举例来说,图6的图式600说明未指定长度的下行链路繁重的信道占用时间605,其中时间从图式600的左到右移动。信道占用时间605包含有下行链路时间区块610(也称为下行链路区块610),在下行链路时间区块610 后的是在被第五代基站保留的用于在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间切换的间距615。在间距615后的是上行链路时间区块620(也称为上行链路区块620),在上行链路时间区块620后的是另一个用于在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间切换的间距625。在间距625后的是另一个下行链路时间区块630(也称为下行链路区块 630),在下行链路时间区块630后的是另一个用于在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间切换的间距635。在上行链路区块620中,用于在下行链路区块610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被传送。在上行链路区块640中,用于在下行链路区块630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被传送。但是,信道占用时间605的一部分有效地浪费在间距615、625及635上。
图7说明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第一群组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最后一个群组期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k1无法应用于灵活地支持高达系统最大信道占用时间长度的末端的时序差异的问题的第三种解决方案是变量k1代表时隙的下行链路群组(而不是单个时隙)及上行链路群组(而不是单个时隙)间的一时隙群组(而不是单个时隙)的数量。在时隙的下行链路群组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在时隙的上行链路群组期间,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每组时隙包含有被正整数m表示的时隙的数量。变量m可大于或等于1。
图式700说明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705、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 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及及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中时隙分组的概念。对于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m=1代表每个时隙群组包含有1个时隙。实质上,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在图式700中的行为与在图式500中的行为没有任何不同。对于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 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705的第一个时隙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705的最后一个时隙中被传送时,k1仍然等于9。
但是,对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m=2代表每个时隙群组包含有2 个时隙。用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及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的每个时隙群组的边界用稍粗的线条表示,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对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时隙群组包含有多对的下行链路时隙#00及#01、下行链路时隙 #02及#03、下行链路时隙#04及#05、下行链路时隙#06及#07,依此类推,直到下行链路时隙#18及#19。对于30kHz的子载波间隔215,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705的第一个时隙群组(下行链路时隙#00 及#01)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705 的最后一个时隙群组(下行链路时隙#18及#19)中被传送时,k1=9,因为这两个时隙群组间有9个时隙群组(成对的时隙)。
对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m=4代表每个时隙群组包含有4个时隙。对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时隙群组包含有下行链路时隙#00~#03的群组、下行链路时隙#04~#07的群组、下行链路时隙#08~#11的群组,依此类推,直到下行链路时隙#36~#39的群组。对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705的第一个时隙群组(下行链路时隙#00~#03)中被接收以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705的最后一个时隙群组(下行链路时隙#36~#39)中被传送时, k1=9,因为这两个时隙群组间有9个时隙群组(1个时隙群组包含有4个时隙)。
因为k1代表时隙群组的数量,以及时隙群组具有m个时隙,k1代表的持续时间(以时隙为单位)可以被决定为k1·m。如图式700所示,根据子载波间距,参数m被决定。也可根据(或其他相关于)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宽、信道占用时间长度、最大下行链路持续时间长度、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的数量、上行链路到下行链路切换的数量、参数集或上述的结合,参数m被决定。
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n中被接收,通过计算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n′,时隙n所属的时隙群组被决定,其中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281
使用此计算方式,参考下行链路时隙边号n′为时隙n所属的时隙群组中的第一个(最早的)时隙。包含有对应于时隙n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一组上行链路时隙等于n′+k1·m+k2,其中k2∈{0,…,m–1}。
举例来说,对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2中被接收,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282
指的是时隙#00,其为与时隙#02在同一时隙群组中的第一个(最早的)时隙,如图式700所示。包含有对应于时隙#02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一组上行链路时隙等于0+9·4+k2,其中k2∈{0,…,4–1}。在此实施例中,对于k2 的每个数值来解所述问题,得到集合{36,37,38,39}。集合{36,37,38,39}是图式700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时隙的时隙编号。在时隙#01中,下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链路控制信息可被接收。
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哪个特定的时隙实际用于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被预先定义及/或预先设定的规则决定,或者可被信令(例如从第五代基站到用户端、从用户端到第五代基站或上述的结合)指示。根据多种数值的函数,例如对应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n、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n′、时隙群组大小m、变量k1、在相同信道占用时间中的其他时隙编号、信道占用时间的长度、被用户端接收的最后一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编号、用户端识别(例如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cell RNTI,C-RNTI))、被预先定义的常数、在范围内被随机选择的整数或上述的结合,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被决定。举例来说,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n中被接收,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在时隙n+k1·m中被传送。在某些情况下,在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第一个(最早的)时隙(即时隙编号n′+k1·m)、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中间的时隙(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291
或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292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293
)或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最后一个时隙(时隙编号n′+k1·m+m– 1)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被传送。在某些情况下,在时隙编号 k1·m+k2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可被传送,其中k2是0及m–1 间的正整数。变量k2为被预先决定的常数,或随时间被修改,例如在0及m –1间随机选择一个整数。
图8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第一群组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最后一个群组期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其中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比特宽降至2比特以及m 增加至8。
如相关于图7所讨论的,参数m可相关于子载波间隔、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宽以及其他数值。图8的图式800说明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805,其中子载波间隔为60kHz,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为 2比特,以及m=8。增加m至8可允许降低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宽至2比特,因为2比特的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可设定k1为4 个数值中的一数值,以及从集合{1,2,3,4}选择允许信道占用时间805的完全覆盖。同理,降低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宽至2比特提供增加m至8的理由,否则k1无法灵活地覆盖信道占用时间805的范围。
对于在所示的下行链路时隙群组(时隙#00~#07)中的时隙n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4,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301
在用于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包含有时隙编号#32~#39,其可被计算,如下所示:n′+k1·m+k2=0+4·8+k2,其中k2∈{0,1,2,3,4,5,6,7}。
表810包含有用于子载波间距的行、用于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宽820的行及用于参数m的数值825 的行。表810将60kHz的子载波间距220、2比特的比特宽及m=8对准在同一列中,以及其他示例性组合。
图9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第一群组期间,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以及在信道占用时间的时隙的最后一个群组期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如图7所讨论的,参数m可相关于子载波间隔、信道占用时间长度以及其他数值。图9的图式900说明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905及在信道占用时间 905中具有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的5个时隙的时间区块。图式900也说明用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的时间区块,其中m=2。缩短(shrink)信道占用时间905的大小至5毫秒,以及保留3比特的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上述运作允许m从4降至2(如图式700)。
对于在所示的下行链路时隙群组(时隙#00及#01)中的时隙n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9,以及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311
用于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包含有时隙编号#18及#19,其可被计算,如下所示:n′+ k1·m+k2=0+9·2+k2,其中k2∈{0,1}。
表910包含有用于子载波间隔915的行、用于信道占用时间长度920的行及用于参数m的数值925。表910将60kHz的子载波间距220、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长度及m=2对准在同一列中,以及其他示例性组合。
图10A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及2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一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
如图7所讨论的,参数m可相关于最大下行链路持续时间长度、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的数量、上行链路到下行链路切换的数量以及其他数值。图10A的图式1000说明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005及在信道占用时间1005 中具有15kHz的子载波间隔210的5个时隙的时间区块。图式1000也说明用于60kHz的子载波间隔220的时间区块,其中m=2,以及2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以及2组上行链路时隙)在信道占用时间1005中。在此实施例中,m不被第二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的增加影响(与图式900比较)。但是,因为2个成对的PDSCH-to-HARQ的k1为4,PDSCH-to-HARQ_feedback 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宽可从3被降至2。
对于在所示的第一下行链路时隙群组(时隙#00及#01)中的时隙#01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4,以及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312
用于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包含有时隙编号#08及#09,其可被计算,如下所示:n′+k1·m+ k2=0+4·2+k2,其中k2∈{0,1}。
对于在所示的第二下行链路时隙群组(时隙#10及#11)中的时隙#11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4,以及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321
用于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包含有时隙编号#18及#19,其可被计算,如下所示:n′+k1·m +k2=10+4·2+k2,其中k2∈{0,1}。
图10B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及2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点的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
图10B的图式1050说明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055、用于60kHz子载波间隔220的时间区块,其中m=4,以及2个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以及2组上行链路时隙)在信道占用时间1055中。m不被第二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切换的增加影响(与图式700比较)。但是,因为用于成对的 PDSCH-to-HARQ的k1为4,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宽可从3被降至2。
对于在所示的第一下行链路时隙群组(时隙#00~#03)中的时隙#03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4,以及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322
用于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包含有时隙编号#16~#19,其可被计算,如下所示:n′+k1·m+k2 =0+4·4+k2,其中k2∈{0,1,2,3}。
对于在所示的第二下行链路时隙群组(时隙#20~#23)中的时隙#22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4,以及参考下行链路时隙编号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323
用于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包含有时隙编号#36~#39,其可被计算,如下所示:n′+k1·m +k2=20+4·4+k2,其中k2∈{0,1,2,3}。
图11A说明一使用规则,以决定一时隙群组中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特定时隙。
图11A的图式1100说明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105、用于60kHz子载波间隔220的时间区块,其中m=4。在时隙#29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时隙#29是时隙#28~#31中4个下行链路时隙的群组的一部分。在时隙#37中,对应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时隙#37是时隙#36~#39中4个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的一部分。k1=2。
从用于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选择特定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的一种技术是使用公式i=mod(n,m)+1,其中n是用于接收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时隙。在时隙#29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实施例中,i=mod(29,4)+1=2。因此,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是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第二个上行链路时隙或时隙#37。
图11B说明一使用规则,以决定一时隙群组中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特定时隙。
图11B的图式1150说明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155、用于60kHz子载波间隔220的时间区块,其中m=4。在时隙#29中,用于下行链路分配 (assignment)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0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1_1)被接收,时隙#29是时隙#28~#31中4个下行链路时隙的群组的一部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未标示),以及在时隙#37中,对应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时隙#37是时隙#36~#39中4个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的一部分。k1=2。
从用于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选择特定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的其他技术是使用公式i=mod(d,m)+1,其中d是用于接收下行链路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时隙#29中接收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实施例中,i=mod(29,4)+1=2。因此,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是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第2个上行链路时隙或时隙 #37。
从用于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选择特定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的其他技术是使用识别,例如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是专用于特定用户端的识别,以及用于排定及辨识无线资源控制连结。第五代基站分配不同的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数值到不同的用户端。公式i=mod(C-RNTI,m)+1可被使用,以根据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选择特定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举例来说,若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为666以及m=4,i=mod(C-RNTI,m)+1=mod(666,4)+1=3。因此,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是上行链路时隙群组中的第三个上行链路时隙,或在图式1150中是时隙#38。
从用于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选择特定的第i个上行链路时隙的其他技术是使用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最后一个上行链路时隙、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第一个上行链路时隙、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中间的上行链路时隙或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第j个上行链路时隙,其中j是预先决定的整数常数或根据随机数产生器产生的随机编号。
图12A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信道占用时间中的所有的下行链路时隙被分割为2个时隙群组之一,每个时隙群组对应于不同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
图12A的图式1200说明具有60kHz子载波间隔220的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205。下行链路信道占用时间1205包含有36个下行链路时隙(时隙#00~ #35),其后是4个上行链路时隙(时隙#36~#39)。根据时隙群组指示符SlotGroup的数值,36个下行链路时隙被分割成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及第二群组。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包含有时隙#00~#31,以及其特征在于时隙群组指示符数值SlotGroup=0。在信道占用时间1205中的时隙#37中,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包含有时隙#32~#35,以及其特征在于时隙群组指示符数值SlotGroup=1。在信道占用时间1205外的时隙 #50中,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与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被分离,因为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离信道占用时间1205中的上行链路时隙群组的时隙
#36~#39太近,导致用户端没有足够的时间适当地接收及完全地解码/处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以通过时隙#36或信道占用时间1205中的另一个上行链路时隙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因此,在信道占用时间1205结束后,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传送其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替代设定中,在信道占用时间1205中,仅在比时隙#36晚的上行链路时隙(例如时隙#39),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期间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仍可被传送。
SlotGroup可被信令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下行链路排定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或上行链路排定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图12B为一表格,其说明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及包含有不适用的(inapplicable)N/A的变量k1间的映射。
相似于图4的图式400,图12B的表1210映射PDSCH-to-HARQ_feedback 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数值到变量k1的数值。表1210包含有2 行─左行1215用于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3比特数值,以及右行1220用于变量k1的数值。在表格1210中,变量k1的数值开始于8,以及根据4的迭代次数增加,直到达到32。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字段的3比特数值中的一数值(表1210中的“111”)映射到不适用的数值,即“不可用”(N/A) 数值。在某些情况下,用于变量k1的不适用的数值“N/A”可表示为空值(null value)、空白值(blank value)、空值(voidvalue)、非数字字元(non-numeric character)(例如字母)或上述的组合。
图13A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6.2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信道占用时间中在单一时隙群组中的所有的下行链路时隙对应到单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时隙#24)。
图13A的图式1300说明具有60kHz子载波间隔220的6.2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305。用户端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信道占用时间1305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时隙中。信道占用时间1305中的所有21个下行链路时隙(即时隙#00~#20)是被时隙群组指示符数值SlotGroup=0指示的第一时隙群组的一部分。在信道占用时间1305的时隙#21~#24中,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被安排。在信道占用时间1305中的时隙#24中,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除了时隙编号外,用于每个时隙的一对数值(SlotGroup及k1)以符号格式(SlotGroup,k1)被辨识。时隙群组指示符数值被设定为SlotGroup=0,用于排定下行链路时隙#00~#20的群组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的数值使用在图12B的表1210中的数值。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接收的某些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包含有适用的(applicable)k1数值,k1数值可被预期发挥其功能─增加k1到这些每个时隙隙的时隙编号,将时隙#24作为结果回报。举例来说,对于在时隙#00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24,在时隙#24(0+24=24)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04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20,在时隙#24(4+20=24) 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08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16,在时隙#24(8+16=24)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12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12,在时隙#24(12+12=24)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16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8,在时隙 #24(16+8=24)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
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的大量下行链路时隙包含有不适用的k1数值“N/A”。若用户端接收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n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其中被用户端接收的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 #n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指示在时隙#n中k1具有不适用的数值“N/A”,根据时隙编号及通过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n+1中(迭代到下一个时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接收的k1数值,用户端知道决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因为时隙#n+1及时隙#n共享相同的SlotGroup数值。若时隙#n+1及时隙#n共享相同的SlotGroup数值,以及通过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n+1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接收的k1数值也是“N/A”,根据时隙编号及通过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n+2中 (迭代到下一个时隙)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接收的k1数值,用户端知道决定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因为时隙#n+2及时隙#n+1共享相同的 SlotGroup数值。依此类堆(迭代到时隙#n+3等),直到在与时隙#n共享相同的SlotGroup数值的时隙中,用户端达到用于k1的适用的数值。因此,若用户端接收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2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辨识在时隙#2中用于k1的“N/A”数值,以及继续校正时隙#3。用户端接收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3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再一次辨识在时隙#3中用于k1的“N/A”数值,以及继续校正时隙 #4。用户端接收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4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辨识在时隙#4中用于k1的适用的数值(k1=20)。因此,若在时隙#2或时隙#3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接收,根据时隙#4的时隙编号及在时隙#4中的适用的k1数值(k1=20),用户端辨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为时隙#24。
用户端可接收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时隙#17~#20中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时隙#17~#20是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群组中最后4个时隙,以及均具有被设定为不适用的数值“N/A”的变量k1。在时隙#20后的是时隙#21。但是,一旦用户端到达时隙#17~#20,从先前已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多次辨识,用户端已知道在下行链路时隙的(具有SlotGroup=0的)第一群组的中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对应于在时隙#24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传送。
图13B说明具有60kHz的子载波间隔的一6.2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信道占用时间中在单一时隙群组中的所有的下行链路时隙对应到单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时序(时隙#22)。
图13B的图式1350说明具有60kHz子载波间隔220的6.25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355。用户端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信道占用时间1355中的21个下行链路时隙(即时隙 #00~#20)中的一个或多个时隙中。在信道占用时间1355中的所有21个下行链路时隙(即时隙#00~#20)是被时隙群组指示符数值SlotGroup=0指示的第一时隙群组的一部分。在信道占用时间1355的时隙#21~#24中,上行链路时隙的群组被排定。在信道占用时间1355的时隙#22中,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如同图13A的图式1300,图13B的图式1350列举用于每个时隙的 SlotGroup及k1数值。相较于图13A的图式1300中的k1数值,图13B的图式1350中的适用的k1数值往前移动2个时隙,导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传送在时隙#22中而不是在时隙#24中。
图14说明图12A的10毫秒信道占用时间,其中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参数的指示符被增加。
相似于图12A的图式1200,图14的图式1400说明具有时隙组态的10 毫秒信道占用时间1405。但是,在图式1400中,在时隙#39中而不是在时隙 #37中,用于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以及在时隙#55中而不是在时隙#50中,用于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图式1400也包含有一对数值(SlotGroup及k1),其用于在时隙中接收的每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以符号格式(SlotGroup, k1)被辨识(如同图13A的图式1300及图13B的图式1350)。如同图13A的图式1300及图13B的图式1350,对于大量下行链路时隙,k1被设定为不适用的数值“N/A”。对于k1=N/A的下行链路时隙,用户端知道依据共享相同的SlotGroup数值的下一个时隙的时隙编号及k1数值,以便辨识用于传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上行链路时隙。
在图式1400中,某些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时隙包含有适用的k1数值,其功能如先前所述─增加k1到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具有适用的k1 数值的每个时隙隙的时隙编号,将时隙#39作为结果回报,时隙#39用于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如先前所述。举例来说,对于在时隙#7 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32,以及在时隙#39(7+32=39)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11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28,以及在时隙#39(11+28=39)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15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24,以及在时隙#39(15+24=39)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19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20,以及在时隙#39(19+20=39)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23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16,以及在时隙#39(23+16=39)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时隙#31 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k1=8,以及在时隙#39(31+8=39)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对于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 (其中SlotGroup=1)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仅时隙#35具有适用的k1数值,被设定为k1=20。也就是说,对于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二群组(其中SlotGroup=1)中接收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总和35+20=55。在时隙#55中,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输。
图15A说明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第一组运作。
图15A的运作1500可被用户端执行。在区块1505,用户端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第一时隙群组中。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其辨识第一时隙群组及第一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
在区块1510,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期间,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户端接收被排定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区块1515,根据第一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用户端决定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在区块1520,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用户端传送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为适用的数值。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的时隙编号被辨识为第一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及第二下行链路时隙的时隙编号的总和。
在某些情况下,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为不适用的数值。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的时隙编号被辨识为第二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及第二下行链路时隙的时隙编号的总和,其中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为适用的数值以及是在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后接收的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一部分
在某些情况下,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为1比特的数值(例如0或1)。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外。
在某些情况下,运作1500也包含有近一步的运作。举例来说,用户端可接收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二下行链路时隙中。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及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在第二下行链路时隙期间,根据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户端可接收被排定的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根据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户端决定对应于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二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在第二上行链路时隙中,用户端传送对应于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及第二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以及第二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外。在某些情况下,第一时隙指示符等于第二时隙指示符,以及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第二上行链路时隙。在某些情况下,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不同于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以及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不同于第二上行链路时隙。
在某些情况下,对应于第一时隙群组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携带(carried)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HARQ codebook)中,其中决定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是根据在第一时隙群组前的用于先前时隙群组的先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没有接收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根据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用户端决定对应于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二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一时隙群组中的第二下行链路时隙中。在某些情况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具有动态的大小。在某些情况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具有预先决定的大小。在某些情况下,在对应于第一时从群组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后,先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储存一个或多个填充比特。根据最大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被设定的服务小区(serving cells)的数量及/或最大编码区块分群(codeblock grouping,CBG)数量,先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的预先决定的大小被决定。
图15B说明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的第二组运作。
图15B的运作1550可被用户端执行。在区块1555,用户端接收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在区块1560,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用户端接收被排定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在区块1565,用户端决定第一下行链路时隙被包含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在区块1570,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户端决定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第一上行链路时隙被包含在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在区块1575,在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用户端传送对应于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在某些情况下,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外。
在某些情况下,决定第一下行链路时隙被包含在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是根据计算下行链路时隙的参考时隙编号n′。在此,n′是被n及m的函数推导,其中n是第一下行链路时隙的时隙编号,以及m是辨识下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的时隙数量的参数。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子载波间隔,m的数值被决定。在某些情况下,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的至少一 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字段的比特字段大小(bit-field size), m的数值被决定。在某些情况下,根据第一信道占用时间的长度,m的数值被决定。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最大信道占用时间,m的数值被决定。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参数集,m的数值被决定。
在某些情况下,在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前,通过辨识n'、 m、k1、k2的函数,用户端辨识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其中k1根据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被获得,以及k2∈{0,…,m–1}。在某些情况下,在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前,用户端辨识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的第i个时隙,其中i根据m及n的函数被获得,m是在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的时隙的数量,以及n是携带最后一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时隙的时隙编号。在某些情况下,在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前,用户端辨识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的第i个时隙,其中i根据m及n的函数被获得,m是在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的时隙的数量,以及n是携带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最后一个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时隙的时隙编号。在某些情况下,在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前,用户端辨识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的第i个时隙,其中i根据包含有m及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的函数被获得,m是在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中的时隙的数量,以及小区无线网路暂态识别是基站分配到用户端的识别。在某些情况下,在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前,用户端辨识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的预先决定的时隙。在某些情况下,在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前,用户端辨识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上行链路时隙的第一群组的最后一个时隙。
在某些情况下,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在某些情况下,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包含有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传送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包含有多工(multiplex)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及物理上行链路分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
在某些实施例中,运作1500及/或1550可被计算装置或仪器(例如图 26所示的具有计算系统2600的计算装置)执行。在一实施例中,运作1500 及/或1550可被用户端执行。用户端包含有移动装置(例如移动手机)、可穿戴装置、伺服器(例如在软件即伺服器(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系统或其他基于伺服器的系统中)及/或具有执行运作1500及/或1550的资源能力的其他计算装置。在某些实施例中,计算装置或仪器可包含有多种元件,例如一个或多个输入装置、一个或多个输出装置、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型计算机及/或被配置来执行运作1500及/ 或1550的其他组件。在某些实施例中,计算装置可包含有显示器、被配置到无线(及/或通过有线连结)通信及/或接收数据的网络接口,其任一组合及/或其他元件。
计算装置的元件在电路中被实现。举例来说,元件包含有及/或通过使用电子电路或其他电子硬件来实现,电子电路或其他电子硬件包含有一个或多个可编程电子电路(programmable electronic circuits)(例如微处理器,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processing units,GPUs),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DSPs),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s)及/或其他合适的电子电路)及/或包含有及/或通过使用软件、固件(firmware) 或任一组合来实现,以执行上述运作。
运作1500及/或1550为逻辑流程图,其运作表示可以硬件、计算机指令或其组合来实现的一系列操作。在计算机指令的文本中,运作代表存储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当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执行前述的运作。一般来说,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包含有执行特定功能或实现特定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标的、元件及数据结构等。被描述的运作的顺序不限于此,以及被描述的运作的任一编号可以任一顺序及/或并行地被组合,以实现程序。
此外,在配置有可执行的指令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运作 1500及/或1550可执行,以及可被实现为编码(例如可执行的指令、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一个或多个应用)。编码通过硬件或其他组合,共同执行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如先前所述,编码可被存储在计算机可读或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上,例如,以包含有复数个可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的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被存储。计算机可读或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可为非暂态。
此外,非暂态计算机可读的介质可被提供储存指令。当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指令造成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运作1500及/或1550。
图16说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与物理上行链路分共享信道间的一冲突,其中冲突可导致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与物理上行链路分共享信道被多工。
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1625,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例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1630,通常被用户端传送到第五代基站。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传送1620有时可被排定在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 1625相同的时隙1610中。在这种类型的碰撞中,来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送1625的一个或多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可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1620多工,如图式1600所示。
图17说明被携带在PUCCH#1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未被第五代基站接收的一情况。
图17的图式1700说明先前时隙群组1705及被设定在先前时隙群组1705 后的目前时隙群组1710。先前时隙群组1705对应被设定为SlotGroup=0的时隙群组指示符,以及包含有被用户端接收的3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720,用户端试图传送用于先前时隙群组1705 的3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但是第五代基站不从用户端接收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720。在某些情况下,用户端无法成功执行先听后送,以及不传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到第五代基站。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因为隐藏节点问题或因为干扰,用户端成功执行先听后送,以及传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但第五代基站不接收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在非执照频谱的新无线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可在非执照频谱中被传送,其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传送可遭受运作在非执照频谱中的其他装置的干扰。这可降低到达第五代基站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可靠性。
目前时隙群组1710对应被设定为SlotGroup=1的时隙群组指示符,以及包含有被用户端接收的5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通过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725,用户端排定用于目前时隙群组1710的5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传送,以及排定先前时隙群组1705的3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如此一来,目前时隙群组1710能补偿先前时隙群组1705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接收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目前时隙群组1710可与先前时隙群组在相同的信道占用时间中。在其他情况下,目前时隙群组1710与先前时隙群组在不同的信道占用时间中。
图18A从第五代基站的角度说明在用户端错过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后第五代基站没有接收到被携带在PUCCH#1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的情况,导致用户端传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负载大小(payload size)与第五代基站期望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负载大小不一致。
图18A的图式1800说明先前时隙群组1805及目前时隙群组1810,其相似于图17的图式1700的先前时隙群组1705及目前时隙群组1710,但是用户端未从第五代基站成功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于排定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3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因为第五代基站传送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3个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3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到用户端,第五代基站预期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的3比特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3比特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对应于先前时隙群组 1805的3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但是,如同图式1700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720,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820未被第五代基站接收。第五代基站预期用户端尝试提交对应于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3比特作为用于目前时隙群组1810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825的一部分,以及用于在目前时隙群组1810中被用户端接收的5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图18B从用户端的角度说明图18A的情况。
图18B的图式1850说明图18A的图式1800的情况,但是是从用户端的角度而不是从第五代基站的期望的角度。使用编码簿,有时被称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编码簿或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编码簿,用户端持续追踪接收到的数据。根据被用户端从第五代基站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分配索引(downlinkassignment index, DAI)字段,动态编码簿(dynamic codebook)的大小被决定。因为用户端不接收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以及不接收用于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用户端扩张(expand)动态编码簿。因为用户端无法知道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已被传送到用户端,以及第五代基站期望根据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执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用户端没有尝试提供用于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取而代之,忽略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先前时隙群组1805中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及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对应的2个比特上,用户端仅提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或者尝试提供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如同图式1700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720,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820不被第五代基站接收。因此,通过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825上传送2个比特,用户端传播错误。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825传送用于先前时隙群组1805 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及用于目前时隙群组1810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5个比特。期望从用户端接收5+3=8比特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第五代基站,取而代之的是,第五代基站从用户端接收5+2=7 比特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此错误可进一步级联(cascade),造成第五代基站及用户端间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有负载大小未对齐。
在某些情况下,在无线通信场景中处理用户端的通信运作可包含有:接收时隙群组指示符(例如SlotGroup=0或SlotGroup=1);以及接收用于排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下行链路分配索引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处理用户端的通信运作可包含有:接收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接收用于携带至少一先前时隙群组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的信息;以及获得用于携带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的编码簿大小。根据下行链路分配索引,目前时隙群组的动态编码簿大小可决定。先前时隙群组的半静态编码簿大小被第五代基站知道。处理用户端的通信运作可包含有:若至少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传送在目前时隙群组中,获得(obtain)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资源可被预先定义/预先配置或根据下行链路分配索引被决定。处理用户端的通信运作可包含有在第三时隙中传送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若在第三时隙中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间存在冲突,则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多工。
图19说明用于目前时隙群组的动态编码簿及用于先前时隙群组的半静态编码簿的使用,以解决图18A及图18B的不一致。
图式1900说明用于目前时隙群组1810的动态编码簿1910及用于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半静态编码簿1920。动态编码簿1910的大小1915被指示在下行链路分配索引中,但是对于第五代基站是未知的,尽管第五代基站可盲目地(blindly)解码(decode)大小1915。另一方面,半静态编码簿1920的大小1925对于第五代基站是已知的,以及第五代基站不必盲目地猜测半静态编码簿1920的大小1925。在半静态编码簿1920中具有比特的预先决定的数量防止第五代基站及用户端间的误解(misunderstanding)。误解相关于无论是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820或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825,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中有多少比特从用户端传送到第五代基站以及被第五代基站接收。
在某些情况下,目前时隙群组1810可为目前信道占用时间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动态编码簿1910可关联于目前信道占用时间。同理,先前时隙群组 1805可为目前信道占用时间前的先前信道占用时间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半静态编码簿1920可关联于先前信道占用时间。
图20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大小是根据最大信道占用时间、服务小区的数量及最大编码区块分群数量。
详细来说,图式2000说明用于目前时隙群组1810的动态编码簿2010及用于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半静态编码簿2020。因为5个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及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配索引及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动态编码簿2010为5 比特长。动态编码簿2010的每个比特指示“A/N”,代表每个比特可为收讫回应(A)或未收讫回应(N),取决于目前时隙群组1810的每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及解码/处理。
根据半静态编码簿的大小的公式等于(最大信道占用时间大小)·(服务小区数量)·(最大编码区块分群数量)=10·1·1=10,半静态编码簿2020为10比特长。半静态编码簿2020的前2个比特分别指示A/N,表示每个比特可为收讫回应或未收讫回应。这2个比特对应于先前时隙群组1805 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及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因为这2个比特是用户端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仅有的两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其余的8比特填充有未收讫回应。因此,第五代基站解释(interpret)半静态编码簿为指示对应于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有意的(intentional)未收讫回应,以及用户端将相同的未收讫回应视为无害填充物(harmless filler),以解决不一致(misalignment)问题。
图21说明使用未收讫回应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填充及使用逻辑AND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压缩。
详细来说,图式2100说明图20的半静态编码簿2020,其仍为10比特长以及在前2个“A/N”比特后被填充有未收讫回应。图式2100也说明可作为压缩方案(compaction scheme)的逻辑AND运作2110。通过在每个比特及对立于半静态编码簿2020的中央的比特上执行AND运作,如图式2100 的箭头所示,压缩方案将半静态编码簿2020的大小缩减(cut)一半。实质上,半静态编码簿2020被“折迭”一半,以及根据AND运作2110,两侧相聚。在某些情况下,逻辑“OR”运作或逻辑“XOR”运作可用来代替“AND”运作2110,或与“AND”运作2110相加。
图22说明使用收讫回应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填充及使用逻辑AND的半静态编码簿的压缩。
图式2200说明相似于图20的半静态编码簿2020的半静态编码簿2230,比特长为10,但现在被填充有收讫回应2220,而不是如第20~21图被填充有未收讫回应。未收讫回应被增加在对应先前时隙群组1805的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第三比特中。在第三比特中,用户端不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填充用收讫回应允许图22的逻辑AND运作2210压缩半静态编码簿2230,以使半静态编码簿2230的大小减半但不牺牲精确性(accuracy),因为其他现有的收讫回应将被保留,以及现有的未收讫回应维持为未收讫回应。通过在每个比特及对立于半静态编码簿2230的中央的比特上执行AND运作,如图 2100的箭头所示,逻辑AND运作2210作为一压缩方案。实质上,半静态编码簿2030被“折迭”一半,以及根据AND运作2210,两侧相聚。
在某些情况下,当时隙转向上行链路时,收讫回应填充及压缩方案可被使用,以及可使用预先定义/预先配置的规则来被执行。在某些情况下,逻辑“OR”运作或逻辑“XOR”运作可用来代替“AND”运作2110,或与“AND”运作2210相加。
图23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大小是根据最大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被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量及最大编码区块分群数量。
图式2300说明图18B情况的变异版本。先前时隙群组2305的3个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分别包含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0、混合自动重传请求#2及混合自动重传请求#5的指示,指示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半静态编码簿2320中的位置。因此,在对应先前时隙群组2305中被指示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0的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半静态编码簿2320的比特0 中,“A/N”是显而易见的。同理,在对应在先前时隙群组2305中被指示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2的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半静态编码簿2320的比特2中,“A/N”是显而易见的。先前时隙群组2305的第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仍未被用户端接收,以及在某些情况下不可影响半静态编码簿 2320,或者可在半静态编码簿2320的比特5中强制填充“N”(即未收讫回应)。半静态编码簿2320的其余比特被填充有“N”,如图22所示。
半静态编码簿2320为16比特长,因为函数被用来决定半静态编码簿2320 的长度。函数是(最大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被设定的服务小区的数量)·(最大编码区块分群数量)=16·1·1=16。
图24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指示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反馈的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第一子集合。
图24的表2410映射2比特数值到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表2410用于压缩半静态编码簿2320为压缩的半静态编码簿2420。详细来说,半静态编码簿2420的前2个比特(00)指示哪8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被辨识在半静态编码簿2420的其余部分中。表2410指示这2个比特(00)对应到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0、1、2、3、4、5、6及7。因此,压缩的半静态编码簿2420仅呈现所述子集合,用户端及/或第五代基站假设被遗漏的比特是未收讫回应比特。或者,用户端及/或第五代基站可假设被遗漏的比特是收讫回应比特。无论哪种方式,半静态编码簿2320的大小从 16比特降至10比特。
图25说明一半静态编码簿,其指示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收讫回应反馈的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的第二子集合。
图24的表2410被包含在图25中。先前时隙群组2505包含有特定的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列出数值。根据表2410,对应先前时隙群组 2505的半静态编码簿2520被压缩。详细来说,半静态编码簿2520的前2个比特(01)指示哪8个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被辨识在在半静态编码簿2520 的其余部分中。表2410指示这2个比特(01)对应到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4、5、6、7、8、9、10及11。因此,压缩的半静态编码簿2420 仅呈现所述子集合。用户端及/或第五代基站假设被遗漏的比特是未收讫回应比特。或者,用户端及/或第五代基站可假设被遗漏的比特是收讫回应比特。无论哪种方式,半静态编码簿2320的大小从16比特降至10比特。
图26为指示用于实现本发明特定方面的系统的实施例的一图式。详细来说,图26说明计算系统2600的实施例,其可为例如构成内部计算系统的任一计算装置、远程计算系统、照相机或使用连结2605相互通信的系统元件的任一元件。连结2605可为使用汇流排(bus)的物理连接或进入处理器2610,例如在晶片组(chipset)架构中,的直接连结。连结2605可为虚拟连结、网络连结或逻辑连结。
在某些实施例中,计算系统2600是分布式系统,其中本发明中描述的功能可分布在数据中心、多个数据中心、对等网络等中。在某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系统元件的一个或多个系统元件代表许多这样的元件,每个元件执行针对所述元件所描述的某些或全部功能。在某些实施例中,元件可为物理或虚拟装置。
实施例系统2600包含有至少一处理单元2610(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或处理器)及连结2605,其耦合包含有系统内存2615 (例如只读内存(read-only memory,ROM)2620及随机接入内存(random access memory,RAM)2625)的多种系统元件至处理器2610。计算系统2600 可包含有高速内存的快取(cache)2612,高速内存的快取2612与处理器2610 的一部分直接连接,或者紧密接近或集结成为处理器2610的一部分。
处理器2610可包含有任一通用处理器及硬件服务或软件服务,例如储存在储存装置2630中的服务2632、2634及2636,其被配置到控制处理器2610 及专用处理器,其中软件指令被并入到实际的处理器设计中。处理器2610实质上可为完全独立的计算系统,包含多个核心或处理器、汇流排、内存控制器、快取等。多核心处理器可为对称的或非对称的。
为了实现用户交互运作,计算系统2600包含有输入装置2645,输入装置2645可表示输入机制的任一数量,例如用于语音的麦克风、用于手势或图形输入的触控屏幕、键盘、滑鼠、运动输入、语音等。计算系统2600也可包含有输出装置2635,输出装置2635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输出机制中的一个或多个数量。在某些实例中,多峰(multimodal)系统可使用户提供输入/输出的多种类型,以与计算系统2600进行通信。计算系统2600可包含有通信界面2640,通信界面2640通常可管理(govern)及管理(manage)用户输入及系统输出。通信界面可使用有线及/或无线收发器执行或促进(facilitate)接收及/或传送有线及/或无线通信,包含有使用音频插孔/插头、麦克风插孔/插头、通用串列汇流排(UniversalSerial Bus,USB)端口 /插头、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541
端口/插头、以太网路(Ethernet)端口/插头、光纤(fiber optic)端口/插头、专有的有线端口/插头、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545
无线信号传输、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542
低能耗(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544
low energy,BLE)无线信号传输、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543
无线信号传输、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无线信号传输、近场通信(near-field communications,NFC)无线信号传输、专用短距离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SRC)无线信号传输、802.11Wi-Fi无线信号传输、无线区域网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信号传输、可见光通信(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VLC)、全球互通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 WiMAX)、红外线(Infrared,IR)通信无线信号传输、公共交换电话网路(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信号传输、综合服务数字网路(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信号传输、3G/4G/5G/长期演进小区数据网路(cellulardata network)无线信号传输、自组织网路(ad-hoc network) 信号传输、无线电波信号传输、微波信号传输、红外线信号传输、可见光信号传输、紫外线信号传输、沿电磁频谱的无线信号传输或上述某种组合。通信界面2640也可包含有一个或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接收器或收发器,用于根据关联于一个或多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卫星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的接收,决定计算系统 2600的位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包含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及欧洲的伽利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但不限于此。对于在任一特定硬件装置上的运作没有限制,以及在开发硬件装置时,此处的基本功可轻松替换为改进的硬件或固件装置。
存储装置2630可为非易挥发及/或非暂态及/或计算机可读内存装置,以及可为硬件或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其他类型,其可储存可由计算机接入的数据,例如磁性的盒式磁带、快闪内存(flash memory)、固态内存装置、数字多功能磁碟(digital versatile disks)、卡带(cartridges)、磁片(floppy disk)、软性磁碟(flexible disk)、硬盘(hard disk)、磁带(magnetic tape)、磁条/ 条带(magnetic strip/stripe)、任一其他磁存储介质、快闪内存、忆阻器 (memristor)内存、任一其他固态内存、光盘只读内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盘、可重写光盘(compact disc,CD)光盘(optical disc)、数字影像磁碟(digital video disk,DVD)光盘、蓝光光盘(blu-ray disc,BDD) 光盘、全息光盘(holographic optical disk)、另一种光学介质、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微安全数字(micro secure digital,microSD)卡、Memory
Figure BDA0002435325580000551
卡、智能卡晶片、EMV晶片、用户识别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 卡、迷你/微型/纳米/微米用户识别模块卡、另一种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晶片/卡、随机接入内存(Random-AccessMemory,RAM)、静态随机接入内存(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接入内存(dynamic RAM,DRAM)、只读内存(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内存(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可编程只读内存(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内存(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快闪可擦可编程只读内存(FLASHEPROM)、快取内存(L1/L2/L3/L4/L5/L#)、电阻式随机接入内存(resistive RAM,RRAM/ReRAM)、相变内存(phasechange memory,PCM)、自旋传递扭矩随机接入内存(spin transfer torque RAM, STT-RAM)、另一种内存晶片或卡带及/或上述组合。
存储装置2630可包含有软件服务、服务器、服务等。当定义此类软件的编码由处理器2610执行时,存储装置2630使系统执行功能。在某些实施例中,执行特定功能的硬件服务可包含有储存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软件元件。软件元件连接必要的硬件元件(例如处理器2610、连结2605、输出装置2635 等)来执行功能。
如本文所用,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有便携式(portable)或非便携式存储装置、光学存储装置及能够存储、包含有或携带指令及/或数据的其他多种介质,但不限于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含有可以存储数据的非暂态介质,以及不包含有无线或通过有线连结传播的载波及/或暂态电子信号。非暂态介质的实施例可包含有磁碟或磁带,例如光盘或数字影像磁碟等的光学存储介质、快闪内存、内存或内存装置,但不限于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存储编码及/或机器可执行的指令。编码及/或机器可执行的指令可代表程序(procedure)、功能、子程序(subprogram)、程序(program)、例程(routine)、子例程、模块、软件分组(package)、层级(class)或指令、数据结构或程序说明(program statements)的任一组合。通过传递及/或接收信息、数据、自变量(arguments)、参数或内存内容,编码段(code segment)可被耦合到另一个代码段或硬件电路。使用包含有内存共享、消息传递、令牌(token) 传递、网络传输等合适的手段,信息、自变量、参数、数据等可被传递(pass)、转发(forward)或传送。
在某些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储存装置、介质及内存可包含有包含比特流等的电缆(cable)或无线信号。但是,当提及时,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储存介质明确地排除例如能量、载波信号、电磁波及信号本身的介质。
上述提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及举例的透彻理解。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例被实现。为了解释清楚,在某些情况下,本发明可被表示为包含有多个独立功能区块,这些独立功能区块包含有以软件或硬件及软件的组合实现的方法中的装置、装置元件、步骤或例程的功能区块。除了图中所示及/或本发明所述的元件外,其他元件也可被使用。举例来说,电路、系统、网路、过程及其他元件可以区块图的形式被显示为原件,以免在不必要的细节上模糊实施例。在其他情况下,已知的电路、程序、演算法、结构及技术未被显示不必要的细节,以避免使实施例晦涩难懂。
上述的实施例可被描绘为流程图(flowchart)、流程图式(flow diagram)、数据流程图、结构图或区块图的过程或方法。尽管流程图可描述运作为顺序过程,许多运作可并行或同时被执行。此外,运作顺序可被重新安排。在运作完成后,流程被终止,但可能有未包含在图中的其他步骤。流程可对应于方法、功能、程序、子例程、子程序等。当流程对应于一功能时,其终止可对应于到调用功能或主功能的功能返回。
使用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可获得的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上述实施例的流程及方法可被实现。指令可包含有例如导致或设定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处理装置以执行特定功能或功能群组的指令及数据。通过网路,使用的一部分计算机资源可被接入。举例来说,计算机可执行的指令可为二进制文件(binaries)、中间格式指令(intermediate format instructions),例如汇编语言、固件、来源编码等。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实施例可用于储存指令、使用的信息及/或根据上述实施例在方法期间创造的信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实施例包含有磁碟、光盘、快闪内存、配备有非易挥发内存的通用串列汇流排装置、网路存储装置等。
根据这些公开的流程及方法实现的装置可包含有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体、微编码、硬件描述语言或上述任意组合,以及可采用多种形式中的任一种。当以软件、固件、中间体或微编码被实现时,用于执行必要任务的程序编码或编码段(例如计算机程序产品)可被储存在计算机可读或机器可读介质中。处理器可执行必要的任务。形式因素的典型实施例包含有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话、移动电话、平板电脑装置或其他小型形式的个人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机架式装置、独立装置等。本发明描述的功能也可体现在外围装置或附加卡中。通过进一步的实施例,在不同晶片或单个晶片中执行的不同流程间的电路板上,这种功能也可被实现。
指令、用于传达指令的介质、用于执行指令的计算资源及用于支持计算资源的其他结构是用于提供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的实施例方法。
在先前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方面以特定实施例的参考被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此。因此,尽管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已被详细描述,需理解的是,本发明构思可以其他方式不同地被实施及被采用,以及所附请求项被解释为包含有这样的变型,但不限于现有技术。上述发明的各种特征及方面可被单独或联合使用。进一步地,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更广泛的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实施例可在本发明所述之外的任一数量的环境及应用中被使用。因此,说明书及发明图式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为了说明的目的,方法以特定顺序被描述。需理解的是,在替代实施例中,方法可以与所描述的顺序不同的顺序被执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中使用的小于(“<”)及大于(“>”)符号或术语可分别被小于或等于(“≤”)及大于或等于(“≥”)符号替换,不会超出本说明书的范围。
在元件被描述为“配置到”执行特定运作的情况下,例如通过设计电子电路或其他硬件以执行运作,通过对可编程电子电路(例如微处理器或其他合适的电子电路)进行编程,以执行运作或其上述任意组合,配置可被实现。
词汇“耦合到”是指直接或间接地物理连结到另一个元件的任一元件及 /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另一个元件通信的任一元件(例如通过有线或无线连结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及/或其他适当的通信接口)。
引用一组中的“至少一个”及/或一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请求项语言或其他语言指示所述组中的一个成员或所述组中的多个成员(以任一组合) 满足请求项。举例来说,引用“A及B中的至少一个”的请求项语言表示A、 B或A与B。在另一实施例中,引用“A、B及C中的至少一个”的请求项语言表示A、B、C、A与B、A与C、B与C或A与B与C。语言一组中的“至少一个”及/或一组中的“一个或多个”不限制为所述组中列出的项目。举例来说,引用“A及B中的至少一个”的请求项语言可表示A、B或A与 B,以及可另包含有未在A及B的集合中列出的项目。
结合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区块、模块、电路及演算法步骤可被实现为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固件或上述组合。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及软件的可互换性,在功能方面总体上,各种说明性元件、区块、模块、电路及步骤已被描述。将这种功能性实现为硬件或软件取决于特定的应用程序及施加在整个系统上的设计约束。技术人员可对于每个特定应用以各种方式来实现所述功能,但是实现决定不应被解释为导致本发明的范围的脱离。
本发明描述的技术也可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固件或其任一组合来实现。以在例如通用计算机、无线通信装置手机或具有多种用途的集成电路装置的各种装置中的任一种装置,这种技术可被实现。集成电路装置包含有在无线通信装置手机及其他装置中的应用。被描述为组块或员件的任一特征可一起在集成逻辑装置中被实现,或者分别作为离散但可相互操作的逻辑装置中被实现。若以软件实现,所述技术可至少部分地由计算机可读数据储存介质来实现。计算机可读数据储存介质包含有程序编码,程序编码包含有在被执行时执行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的指令。计算机可读数据储存介质可形成计算机程序产品的一部分,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含有包装材料。计算机可读数据储存介质可包含有内存或数据储存介质,例如例如同步动态随机接入内存(synchronous dynamic RAM,SDRAM)的随机接入内存、只读内存、非易挥发随机接入内存(NVRA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内存、快闪内存、磁或光数据储存介质等。附加地或可替代地,至少部分地通过计算机可读通信介质,所述技术可被实现。计算机可读通信介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携带或传递程序编码,以及可被计算机接入、读取及/或执行,例如传播的信号或波。
程序编码可被处理器执行,处理器可包含有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通用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s,ASICs)、字段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logic arrays,FPGA)或其他等效的集成或分离的逻辑电路。处理器可被配置用来执行本发明所述的任一技术。通用处理器可为微处理器。但是在替代方案中,处理器也可为任一常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被实现为计算装置的结合,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及微处理器的结合、复数个微处理器、与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结合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任一其他的配置。因此,本发明所使用的术语“处理器”可指任一前述结构、前述结构的任一组合或适合于本发明所述技术的任一其他结构或装置。此外,在某些方面,本发明所述的功能可在被配置用于编码及解码的专用软件模块或硬件模块中被提供,或在组合影像编码器─解码器(combined video encoder-decoder, CODEC)中被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0)

1.一种方法,用来一用户端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包含有:
接收一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一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一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一第一时隙群组中,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一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其辨识所述第一时隙群组及一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
在一第一下行链路时隙期间,根据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被排定的所述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根据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决定对应于所述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一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以及
在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传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所述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是一适用的的数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的一时隙编号相关于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是一不适用的的数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等于一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以及所述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是一适用的的数值,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的一时隙编号相关于所述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其中所述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及所述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被包含在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后接收的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是一1比特的数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一第一信道占用时间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所述第一信道占用时间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所述第一信道占用时间外。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另包含有:
接收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一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一第二下行链路时隙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时隙在一第二信道占用时间中,其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一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及一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
在一第二下行链路时隙期间,根据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被排定的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根据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决定对应于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一第二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以及
传送对应于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所述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及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在所述第一信道占用时间中。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外。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隙指示符等于所述第二时隙指示符,以及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不同于所述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以及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不同于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第一时隙群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携带在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中。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另包含有:
尽管没有接收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决定对应于一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在一第二上行链路时隙中,其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所述第一时隙群组中的一第二下行链路时隙中。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具有一动态的大小。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具有一预先决定的大小。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所述第一时从群组的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储存一个或多个填充比特。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一最大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被设定的服务小区的一数量或一最大编码区块分群数量中至少一者,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的所述预先决定的大小被决定。
21.一种装置,用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组态,包含有:
一个或多个接收端;
一个或多个传送端;
一内存,用来储存指令;以及
一处理器,用来执行所述指令,其中所述处理器对所述指令的执行造成所述处理器执行:
使用所述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接收一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一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一第一下行链路时隙中,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一第一时隙群组中,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一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其辨识所述第一时隙群组及一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
在一第一下行链路时隙期间,使用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被排定的所述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根据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决定对应于所述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一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一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以及
使用所述一个或多个传送端,在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中,传送对应于所述第一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所述第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是一适用的的数值。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的一时隙编号相关于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是一不适用的的数值。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等于一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以及所述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是一适用的的数值,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的一时隙编号相关于所述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其中所述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及所述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被包含在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后接收的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是一1比特的数值。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行链路时隙在一第一信道占用时间中。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所述第一信道占用时间中。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所述第一信道占用时间外。
30.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另包含有:
使用所述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接收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一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一第二下行链路时隙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时隙在一第二信道占用时间中,其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有一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及一第二PDSCH-to-HARQ_feedback时序指示符;
在一第二下行链路时隙期间,使用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根据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被排定的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根据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决定对应于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在一第二上行链路时隙中被传送;以及
使用所述一个或多个传送端,传送对应于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所述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及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在所述第一信道占用时间中。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中,以及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在第一信道占据时间外。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隙指示符等于所述第二时隙指示符,以及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为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隙群组指示符不同于所述第二时隙群组指示符,以及所述第一上行链路时隙不同于所述第二上行链路时隙。
35.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第一时隙群组的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携带在一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中。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令的执行造成所述处理器进一步执行:
尽管没有使用所述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来接收一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根据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决定对应于一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一第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被传送在一第二上行链路时隙中,其中所述第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排定所述第二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在所述第一时隙群组中的一第二下行链路时隙中。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具有一动态的大小。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具有一预先决定的大小。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应于所述第一时从群组的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信息进行编码后,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储存一个或多个填充比特。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一最大下行链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流程编号、被设定的服务小区的一数量或一最大编码区块分群数量中至少一者,所述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编码簿的所述预先决定的大小被决定。
CN202010250550.4A 2019-04-03 2020-04-01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加强 Active CN111800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828493P 2019-04-03 2019-04-03
US62/828,493 2019-04-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00871A true CN111800871A (zh) 2020-10-20
CN111800871B CN111800871B (zh) 2023-08-15

Family

ID=70154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0550.4A Active CN111800871B (zh) 2019-04-03 2020-04-01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加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94497B2 (zh)
EP (1) EP3720029A1 (zh)
CN (1) CN111800871B (zh)
TW (1) TWI80071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9780A (zh) * 2020-10-22 2022-04-2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WO2022151263A1 (en) * 2021-01-14 2022-07-21 Apple Inc. Retransmission of cancelled harq feedback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3699B2 (ja) 2018-02-17 2023-07-25 ウィルス インスティテュート オブ スタンダーズ アンド テクノロジ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装置
CN112106316A (zh) 2018-05-11 2020-12-18 韦勒斯标准与技术协会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多路复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装置
WO2020230862A1 (ja) * 2019-05-16 2020-11-1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1108505B2 (en) * 2020-01-15 2021-08-31 PanPsy Technologies, LLC URLLC in unlicensed bands
US11849462B2 (en) 2020-04-09 2023-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a downlink assignment index for enhanced dynamic codebooks
CN116491189A (zh) * 2020-10-08 2023-07-25 苹果公司 基于子载波间隔的新无线电(nr)中的harq传输
CN116326054A (zh) * 2020-10-08 2023-06-23 苹果公司 基于子载波间隔的新无线电(nr)中的接收和传输
US20220124767A1 (en) * 2020-10-21 2022-04-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601967B2 (en) * 2020-11-25 2023-03-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emi-static codebook design
WO2022141647A1 (en) * 2021-01-04 2022-07-07 Ne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US20230041715A1 (en) * 2021-08-05 2023-02-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multi-bit feedback and single-bit feedback on an uplink shared channel
US11824808B2 (en) 2021-08-05 2023-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ultiplexing multi-bit and single-bit feedback
WO2023111620A1 (en) * 2021-12-17 2023-06-22 Orope France Sar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5119318B (zh) * 2022-08-29 2022-11-22 合肥移瑞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侧行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08948A1 (en) * 2011-07-14 2013-01-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physical harq indicator,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7154838A (zh) * 2016-03-04 2017-09-12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许可接入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通信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57690B2 (en) * 2016-11-03 2020-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information piggyback in shared channel
US10715283B2 (en) * 2017-10-02 2020-07-14 Kt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HARQ ACK/NACK information for new radio
WO2019139908A1 (en) * 2018-01-11 2019-07-18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Codebook determination of harq-ack multiplexing with fallback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 and code block group (cbg) configurations
US11088785B2 (en) * 2018-08-01 2021-08-10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Disabling radio link control (RLC) acknowledgments for packets for which acknowledgements are supported at network or higher layer
TWI750499B (zh) * 2018-08-21 2021-12-21 美商Idac控股公司 無線傳輸/接收單元(wtru)功率控制方法及裝置
US11184140B2 (en) * 2018-11-01 2021-11-23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Uplink transmissions using multiple active resources
EP3716520B1 (en) * 2019-03-26 2022-05-04 Ofinno, LLC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EP3952554A4 (en) * 2019-03-28 2022-07-13 Fujitsu Limited SIGNAL RECEIVING OR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08948A1 (en) * 2011-07-14 2013-01-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physical harq indicator,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7154838A (zh) * 2016-03-04 2017-09-12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许可接入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程序的通信装置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ments to HARQ for NR-unlicensed"",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6BIS R1-1904287》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9780A (zh) * 2020-10-22 2022-04-22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CN114389780B (zh) * 2020-10-22 2023-08-08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新传送的装置
WO2022151263A1 (en) * 2021-01-14 2022-07-21 Apple Inc. Retransmission of cancelled harq feedbac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0719B (zh) 2023-05-01
US20200322097A1 (en) 2020-10-08
CN111800871B (zh) 2023-08-15
US11394497B2 (en) 2022-07-19
EP3720029A1 (en) 2020-10-07
TW202038572A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00871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加强
JP6907322B2 (ja) アップリンク伝送方法、端末、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側デバイス
US1171117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iable transmission over network resources
EP3917058A1 (en) Method for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band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CN110291743A (zh) 用于在物理层帧上复用不同服务的抢占指示符和基于代码块组的重传技术
KR102238228B1 (ko) 제어 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및 제어 정보 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1373821A (zh) 资源分配
JP7142069B2 (ja) データ伝送のための制御リソースの使用
CN106797582B (zh) 用户装置以及基站
CN111602438A (zh) 利用回退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和码块组(cbg)配置的harq-ack复用的码本确定
CN111200871A (zh) 接收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7154837B (zh) 一种降低无线通信中的延迟的方法和装置
CN115552826A (zh) 多阶段调度
EP3744039B1 (en) Transmission of signaling indication for intra-ue punctured uplink transmissions
CN115023997A (zh) 终端和基站
US11894931B2 (en) Selective bundling techniques for HARQ-ACK feedback
WO2017059794A1 (zh) 一种低延时的无线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7044144A (zh) Harq-ack码本处理
CN109983818B (zh) 用于发送/接收调度命令的方法和设备
CN112369089A (zh) 支持多个活动带宽部分的harq解决方案
US20240080840A1 (en) Dynamic harq-ack codebook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23038808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transmissions over an unlicensed spectrum
WO2021007796A1 (en) Integrated signaling of harq acknowledgements
JP2023101444A (ja) Harq-ack及びsrを有する複数の高優先度pucchとharq-ackを有する低優先度pucchとの衝突処理
CN115023996A (zh) 终端和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