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1870B -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1870B
CN111751870B CN201910230939.XA CN201910230939A CN111751870B CN 111751870 B CN111751870 B CN 111751870B CN 201910230939 A CN201910230939 A CN 201910230939A CN 111751870 B CN111751870 B CN 1117518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t
seismic data
stack
stack seismic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309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1870A (zh
Inventor
柯本喜
吴艳辉
李鹏
马光凯
方云峰
熊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2309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18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1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1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1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1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analysis, for interpretation, for corr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其中,产生所述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与顶界面的倾角小于5度;沿所述地层的底界面对所述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对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沿所述地层的底界面对所述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利用额外的地质信息和瞬时慢度来压制叠后地震数据中层间多次波的平滑处理方法。

Description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类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尤其是地震资料处理中数据平滑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中,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于模型的基于波场延拓的预测相减方法,第二类是数据驱动的基于反散射理论的预测相减方法。前者需要相应的地质模型和产生层间多次波的有效波,后者仅需要产生层间多次波的有效波。但是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既得不到相应的近地表地质模型,也得不到产生层间多次波的有效波,第三类是基于滤波的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该方法是根据有效波和层间多次波在某些特征或属性,比如:频率、周期和叠前数据的正常时差的差异来设计滤波器压制层间多次波,但是在实际中对于叠后数据很难找到有效波和层间多次波之间明显的特征或属性差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利用额外的地质信息和瞬时慢度来压制叠后地震数据中层间多次波的平滑处理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包括:
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其中,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与顶界面的倾角小于5度;
沿地层的底界面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沿地层的底界面对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一实施例中,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包括:
将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根据瞬时慢度对所述强同相轴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平滑处理后的第四叠后地震数据;
将第四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生成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一实施例中,在根据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平滑处理后的第四叠后地震数据之前,还包括:
根据强同相轴数据,计算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一实施例中,将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包括:计算第一叠后地震数据的瞬时振幅;
按照瞬时振幅的倒数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加权,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一实施例中,强同相轴数据的同相轴与第一叠后地震数据一致,强同相轴数据在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之间变化,强同相轴数据的相位连续。
一实施例中,同相轴强化转化与同相轴弱化转化互为可逆操作。
一实施例中,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分别为1及-1。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其中,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与顶界面的倾角小于5度;
层拉平单元,用于沿地层的底界面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平滑处理单元,用于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反层拉平单元,用于沿地层的底界面对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一实施例中,平滑处理单元包括:
相位强化模块,用于将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平滑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平滑处理后的第四叠后地震数据;
相位弱化模块,用于将第四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生成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一实施例中,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还包括:
瞬时慢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强同相轴数据,计算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一实施例中,相位强化模块包括:
相位强化模块包括:
瞬时振幅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第一叠后地震数据的瞬时振幅;
加权模块,用于按照瞬时振幅的倒数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加权,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时实现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步骤。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首先通过对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然后通过同相轴强化转化,得到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的叠后地震数据,该叠后地震数据可以识别弱反射对应的地下构造,进一步地,通过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转化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达到压制层间多次波,突出有效波的目的,最后通过同相轴弱化及反层拉平操作,使压制层间多次波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原始形态。本发明利用额外地质的信息和瞬时慢度,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顶部地层及底部地层,在该顶部地层形态与底部地层形态相近的假设下,提供了一种平滑处理方法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不需要地表地质模型和有效波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大大压制了层间多次波,从而提高了有效波在叠后地震数据中所占的比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步骤300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步骤301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叠前时间偏移的叠加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T1和目标数据段的底线T2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T1和目标数据段的底线T2之间的叠加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图9中剖面层拉平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图10中剖面同相轴强化转化之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图11中剖面所对应的瞬时慢度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图11中剖面按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图13中剖面同相轴弱化转化之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图14中剖面反层拉平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图15中剖面重新镶入原始剖面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一种应用场景中,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应用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实现,参见图1,该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可以为一种服务器端设备S1。进行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的部分可以在服务器端S1执行,且该服务器端设备S1可以与多个测量设备L2之间通信连接,服务器S1还可以与多个数据库分别通信连接,这些数据库也可以设置在服务器S1中。其中,用户还可以通过登录测量设备端L2的网站或者APP等,与服务器S1建立连接。测量设备L2用于测量目标区域中含有层间多次波的地震数据,并将测量得到的含有层间多次波的地震数据发送至服务器端设备S1,使得服务器端设备S1对层间多次波进行压制,以达到突出有效波的目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2,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步骤100: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叠前层间多次波压制受制于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在地震数据信噪比很低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叠加或部分叠加先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后再进行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另外本方法的适用条件为,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与顶界面的倾角小于5度,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与顶界面须近似平行。
步骤200:沿地层的底界面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200同样也是在时间域上进行层拉平操作,可以理解的是,将一层位在地震解释剖面中拉平相当于将相应的同期沉积层位回复沉积原貌,此时拉平的地震剖面就相当于当时的沉积面。如果该层位与相邻上覆、下覆层位为整合接触或者平行不整合接触,那么相应的地震同相轴应大致平行,上覆、下覆层位厚度大致相同。
步骤300: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300是通过设置一种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器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
步骤400:沿地层的底界面对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200中的层拉平操作是为了步骤300中的平滑处理做预处理,但平滑处理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地下形态,所以需要进行反层拉平操作,将有效波地震数据按照原始形态进行恢复。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首先通过对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然后通过同相轴强化转化,得到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的叠后地震数据,该叠后地震数据可以识别弱反射对应的地下构造,进一步地,通过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转化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达到压制层间多次波,突出有效波的目的,最后通过同相轴弱化及反层拉平操作,使压制层间多次波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原始形态。本发明利用额外地质的信息和瞬时慢度,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顶部地层及底部地层,在该顶部地层形态与底部地层形态相近的假设下,提供了一种平滑处理方法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不需要地表地质模型和有效波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大大压制了层间多次波,从而提高了有效波在叠后地震数据中所占的比重。
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步骤300包括:
步骤301:将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地震振幅是空变和时变的,在反射地震数据中弱的反射往往会被淹没在强的反射中,因此弱反射的地下构造很难识别和提取,特别是当强反射地下构造和弱反射地下构造重叠或者部分重叠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故把地震数据转换为强同相轴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
步骤302:根据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滤波处理后的第四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303:将第四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生成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303中的同相轴弱化转化与步骤301中的同相轴强化转化可以互相转化,同相轴强化是为了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做数据准备,平滑处理之后,需要将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初始状态。
一实施例中,在步骤302之前,还包括:
根据强同相轴数据,计算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可以理解的是,瞬时慢度可应用于地震数据插值或外推、VSP数据上下行波分离、噪声压制等。本步骤可以采用基于局部Radon变换的慢度估算方法或基于平面波微分方程的慢度估算方法计算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步骤301包括:
步骤3011:计算第一叠后地震数据的瞬时振幅。
可以理解的是,瞬时振幅反映地震波能量的瞬时变化情况,与地震波相位无关,可用来推断与岩心有关的地下构造。
步骤3012:按照瞬时振幅的倒数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加权,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在强同相轴数据中,初始的弱反射和强反射同相轴变为具有相同振幅量阶的同相轴,通过步骤3012中的方法,可以对原来弱的信号进行地下构造识别,也可以更准确地提取与地下构造有关的地震属性。
一实施例中,强同相轴数据的同相轴与第一叠后地震数据一致,强同相轴数据在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之间变化,强相位数据的相位连续。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步骤3012中的同相轴强化转化方法,生成的强同相轴数据与原始数据相比,在时间方向上保持连续并且不存在相位旋转的现象。
一实施例中,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分别为1及-1。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还提供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5。
步骤401:获取在时间域上包括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以及目标数据段底线的叠后地震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采集到的二维地震数据在时间域上往往是一个整体,而本方法只需要对位于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和目标数据段底线之间的数据进行处理。
步骤402:在时间域上提取起始于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的目标数据段。
步骤402可以这样理解,在401整体的叠后地震数据中“分割”出含有层间多次波的地震数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割”时需要把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也“分割”出来。
步骤403:沿地层的底界面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地层的顶与底界面须大致平行,界面的倾度小于5度。
步骤404:计算叠后地震数据的瞬时振幅。
步骤405:按照瞬时振幅的倒数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加权,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该步骤可以对原来弱的信号进行“放大”,进而更加容易的识别原来弱信号的地下构造,也可以更准确地提取与地下构造有关的地震属性。
步骤406:计算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步骤407:根据瞬时慢度对强相位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
可以理解的是,本步骤的目的是压制层间多次波,提高有效波在整体地震数据中的占比。
步骤408:将第四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
步骤408与405互为逆操作,步骤405是为了步骤407做数据准备,在步骤407之后,需要将有效波恢复到原始状态。
步骤409:对步骤408中生成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
同样地,沿地层的底界面对步骤408中生成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并且步骤403与步骤409也互为逆操作。
步骤410:将反层拉平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还原于原始叠后地震数据中。
可以理解的是,步骤402与步骤410互为逆操作,步骤410是把反层拉平后的数据“镶入”二维叠后地震数据中。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首先通过对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然后通过同相轴强化转化,得到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的叠后地震数据,该叠后地震数据可以识别弱反射对应的地下构造,进一步地,通过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转化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达到压制层间多次波,突出有效波的目的,最后通过同相轴弱化及反层拉平操作,使压制层间多次波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原始形态。本发明利用额外地质的信息和瞬时慢度,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顶部地层及底部地层,在该顶部地层形态与底部地层形态相近的假设下,提供了一种平滑处理方法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不需要地表地质模型和有效波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大大压制了层间多次波,从而提高了有效波在叠后地震数据中所占的比重。
为进一步地说明本方案,本发明以某油田具体叠后地震数据为例,提供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具体应用实例,在该具体应用实例中给出本方法具体使用的计算公式,该具体应用实例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参见图6。
S0:采集包括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以及目标数据段底线的叠后二维地震数据。
具体地,采集得到二维叠后地震数据A(x,t),如图7所示。图中,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t是时间坐标,x的采样间隔为12.5米,t的采样间隔为4毫秒。
一实施例中,采集得到预设的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T1(x)和目标数据段底线T2(x),如图8所示。T1和T2分别表示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和目标数据段底线的双程旅行时,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t是时间坐标。
S1:提取出位于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与目标数据段底线之间的叠后地震数据。
具体方法如下:在A(x,t)中提取T1和T2之间的数据B(x,t);提取公式为:
Figure BDA0002006704260000091
式中,T1和T2分别表示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和目标数据段底线的双程旅行时。数据B(x,t)如图9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t表示时间坐标。图9中x方向的道间距为12.5米,t方向的时间采样间隔为4毫秒。
S2:对数据B(x,t)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
计算公式如公式(2)所示:
C(x,τ)=B(x,t=τ+T1(x)) (2)
式中,B和C分别表示层拉平前和后提取的二维叠后数据,T1表示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t是时间坐标。数据C(x,τ)如图10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τ表示层拉平后的时间坐标。
S3:计算地震数据C(x,t)的瞬时振幅。
S4:按照瞬时振幅的倒数对叠后地震数据C(x,t)进行瞬时加权。
步骤S4实质上是把数据C(x,τ)转化为强同相轴数据D(x,τ),转化方法如下:
Figure BDA0002006704260000101
式中,C(x,τ)和D(x,τ)分别表示数据同相轴强化转化前后的数据,CH(x,τ)表示数据C(x,τ)的希尔波特变换。D(x,τ)如图11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τ表示层拉平后的时间坐标;
S5:计算叠后地震数据D(x,t)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在数据D(x,τ)中,估算每个点的瞬时慢度S(x,τ),如图12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τ表示层拉平后的时间坐标。图中,x方向的道间距为12.5米,τ方向的时间采样间隔为4毫秒。
S6:对层拉平后的强同相轴数据D(x,τ)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
步骤S6中的计算公式如下:
E(x,τ)=F(x,τ)D(x,τ) (4)
Figure BDA0002006704260000102
式中,D(x,τ)和E(x,τ)分别表示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前后的数据,F为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器,S为瞬时慢度,ΔS为零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时的用户给定的镶边量。E(x,τ)如图13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τ表示层拉平后的时间坐标。
S7:对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后的强同相轴数据E(x,τ)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
S7中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时用到的公式可以为:
Figure BDA0002006704260000103
式中,C(x,τ)表示数据同相轴强化转化前后的数据,CH(x,τ)表示数据C(x,τ)的希尔波特变换,E(x,τ)为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后的强同相轴数据。G(x,τ)如图14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τ表示层拉平后的时间坐标。x方向的道间距为12.5米,t方向的时间采样间隔为4毫秒。
S8:对同相轴弱化转化后的数据G(x,τ)进行反层拉平。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H(x,t)=G(x,τ=t-T1(x)) (7)
式中,H(x,t)和G(x,t)分别表示反层拉平前后的数据,τ表示反层拉平前的时间坐标。H(x,t)如图15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t表示反层拉平后的时间坐标。x方向的道间距为12.5米,t方向的时间采样间隔为4毫秒。
S9:将反层拉平后的数据H(x,t)镶入二维叠后地震数据P(x,t)中。
S9可采用如下公式实现:
Figure BDA0002006704260000111
式中,P(x,t)和H(x,t)分别表示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前后的数据,T1和T2分别表示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和目标数据段底线的双程旅行时。P(x,t)如图16所示,x表示共反射点在纵测线方向的坐标,t是时间坐标。x方向的道间距为12.5米,t方向的时间采样间隔为4毫秒。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首先通过对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然后通过同相轴强化转化,得到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的叠后地震数据,该叠后地震数据可以识别弱反射对应的地下构造,进一步地,通过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转化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达到压制层间多次波,突出有效波的目的,最后通过同相轴弱化及反层拉平操作,使压制层间多次波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原始形态。本发明利用额外地质的信息和瞬时慢度,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顶部地层及底部地层,在该顶部地层形态与底部地层形态相近的假设下,提供了一种平滑处理方法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不需要地表地质模型和有效波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大大压制了层间多次波,从而提高了有效波在叠后地震数据中所占的比重。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可以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如下面的实施例。由于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相似,因此该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该方法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系统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7,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获取单元10,用于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其中,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与顶界面的倾角小于5度;
层拉平单元20,用于沿地层的底界面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平滑处理单元30,用于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反层拉平单元40,用于沿地层的底界面对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一实施例中,平滑处理单元包括:
相位强化模块,用于将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平滑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平滑处理后的第四叠后地震数据;
相位弱化模块,用于将第四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生成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一实施例中,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还包括:
瞬时慢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强同相轴数据,计算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一实施例中,相位强化模块包括:
瞬时振幅计算模块,用于计算第一叠后地震数据的瞬时振幅;
加权模块,用于按照瞬时振幅的倒数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加权,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提供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首先通过对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然后通过同相轴强化转化,得到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的叠后地震数据,该叠后地震数据可以识别弱反射对应的地下构造,进一步地,通过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转化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达到压制层间多次波,突出有效波的目的,最后通过同相轴弱化及反层拉平操作,使压制层间多次波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原始形态。本发明利用额外地质的信息和瞬时慢度,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顶部地层及底部地层,在该顶部地层形态与底部地层形态相近的假设下,提供了一种平滑处理方法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不需要地表地质模型和有效波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大大压制了层间多次波,从而提高了有效波在叠后地震数据中所占的比重。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8,电子设备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处理器(processor)1801、存储器(memory)1802、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Interface)1803和总线1804;
其中,处理器1801、存储器1802、通信接口1803通过总线18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1803用于实现服务器端设备、测量设备以及相关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
处理器1201用于调用存储器1202中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中的全部步骤,例如,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100: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200:沿地层的底界面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300: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400:沿地层的底界面对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首先通过对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然后通过同相轴强化转化,得到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的叠后地震数据,该叠后地震数据可以识别弱反射对应的地下构造,进一步地,通过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转化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达到压制层间多次波,突出有效波的目的,最后通过同相轴弱化及反层拉平操作,使压制层间多次波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原始形态。本发明利用额外地质的信息和瞬时慢度,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顶部地层及底部地层,在该顶部地层形态与底部地层形态相近的假设下,提供了一种平滑处理方法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不需要地表地质模型和有效波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大大压制了层间多次波,从而提高了有效波在叠后地震数据中所占的比重。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中全部步骤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基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全部步骤,例如,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下述步骤:
步骤100: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200:沿地层的底界面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300:对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步骤400:沿地层的底界面对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首先通过对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沿产生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进行层拉平,然后通过同相轴强化转化,得到弱化振幅信息而强化相位信息的叠后地震数据,该叠后地震数据可以识别弱反射对应的地下构造,进一步地,通过瞬时慢度对强同相轴转化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达到压制层间多次波,突出有效波的目的,最后通过同相轴弱化及反层拉平操作,使压制层间多次波之后的叠后地震数据中的有效波恢复到原始形态。本发明利用额外地质的信息和瞬时慢度,即产生层间多次波的顶部地层及底部地层,在该顶部地层形态与底部地层形态相近的假设下,提供了一种平滑处理方法来压制叠后层间多次波。本发明能够建立一种不需要地表地质模型和有效波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大大压制了层间多次波,从而提高了有效波在叠后地震数据中所占的比重。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硬件+程序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虽然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手段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终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甚至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环境)。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或等同要素。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将实现同一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的组合实现等。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说明书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说明书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其中,产生所述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与顶界面的倾角小于5度;
沿所述地层的底界面对所述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对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沿所述地层的底界面对所述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所述对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所述第二叠后地震数据,包括:
将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根据瞬时慢度对所述强同相轴数据进行所述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平滑处理后的第四叠后地震数据;
将所述第四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生成所述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所述将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的瞬时振幅;
按照所述瞬时振幅的倒数对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加权,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瞬时慢度对所述强同相轴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平滑处理后的所述第四叠后地震数据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强同相轴数据,计算所述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同相轴数据的同相轴与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一致,所述强同相轴数据在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之间变化,所述强同相轴数据的相位连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同相轴强化转化与同相轴弱化转化互为可逆操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值与第二数值分别为1及-1。
6.一种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含有层间多次波的时间域叠后地震数据;其中,产生所述层间多次波的地层的底界面与顶界面的倾角小于5度;
层拉平单元,用于沿所述地层的底界面对所述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一叠后地震数据;
平滑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层间多次波压制后的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反层拉平单元,用于沿所述地层的底界面对所述第二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反层拉平操作,生成第三叠后地震数据;
所述平滑处理单元包括:
相位强化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强化转化,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平滑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瞬时慢度对所述强同相轴数据进行所述基于瞬时慢度的平滑处理,生成平滑处理后的第四叠后地震数据;
相位弱化模块,用于将所述第四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同相轴弱化转化,生成所述第二叠后地震数据;
所述相位强化模块包括:
瞬时振幅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的瞬时振幅;
加权模块,用于按照所述瞬时振幅的倒数对所述第一叠后地震数据进行瞬时加权,生成强同相轴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瞬时慢度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强同相轴数据,计算所述强同相轴数据中每个数据点的瞬时慢度。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的步骤。
CN201910230939.XA 2019-03-26 2019-03-26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7518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30939.XA CN111751870B (zh) 2019-03-26 2019-03-26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30939.XA CN111751870B (zh) 2019-03-26 2019-03-26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1870A CN111751870A (zh) 2020-10-09
CN111751870B true CN111751870B (zh) 2023-02-10

Family

ID=72671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0939.XA Active CN111751870B (zh) 2019-03-26 2019-03-26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18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5684B (zh) * 2020-10-26 2024-03-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震数据的采集脚印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394409B (zh) * 2020-11-03 2023-12-2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近地表层间多次波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3514888B (zh) * 2021-06-18 2024-04-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非剩余时差的多次波压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6191A2 (en) * 2006-12-15 2008-06-26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Identific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multiples in ocean bottom seismic data
CN104502974A (zh) * 2014-12-31 2015-04-0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压制多次波的组合方法及装置
WO2015144453A1 (en) * 2014-03-24 2015-10-01 Statoil Petroleum As Removal of sea surface effects from seismic data
CN106353793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走时增量双线性插值射线追踪的井间地震层析反演方法
CN108196304A (zh) * 2018-01-09 2018-06-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0340B2 (en) * 2012-02-28 2016-02-02 Pgs Geophysical A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ed noise removal from seismic data
US20160320509A1 (en) * 2015-04-30 2016-11-03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Suppressing near-surface scattered surface waves
GB201700399D0 (en) * 2017-01-10 2017-02-22 Reeves Wireline Tech Ltd Improve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arrying out acoustic well logging
US10983236B2 (en) * 2017-06-20 2021-04-20 Saudi Arabian Oil Company Super-resolution radon transform based on thresholding
CN109001813B (zh) * 2018-07-16 2020-01-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制多次波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6191A2 (en) * 2006-12-15 2008-06-26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Identific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multiples in ocean bottom seismic data
WO2015144453A1 (en) * 2014-03-24 2015-10-01 Statoil Petroleum As Removal of sea surface effects from seismic data
CN104502974A (zh) * 2014-12-31 2015-04-0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压制多次波的组合方法及装置
CN106353793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走时增量双线性插值射线追踪的井间地震层析反演方法
CN108196304A (zh) * 2018-01-09 2018-06-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ultiple suppression and sub basalt depth imaging of OBS data;Walter Soellner et al.;《SEG 2000 Expanded Abstracts》;20001231;全文 *
基于地震干涉法的叠后层间多次波衰减方法;叶月明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1231;第49卷(第6期);第1077-108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1870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 et al. A method for low-frequency noise suppression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rphology in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Chen et al. Random noise attenuation using local signal-and-noise orthogonalization
CN111751870B (zh) 叠后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及装置
Liu et al. Signal and noise separation in prestack seismic data using velocity-dependent seislet transform
Bekara et al. Random and coherent noise attenuation by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Bekara et al. Local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for signal enhancement of seismic data
Neelamani et al. Coherent and random noise attenuation using the curvelet transform
Kamai et al. Adding fling effects to processed ground‐motion time histories
Liu et al. Seismic data interpolation beyond aliasing using regularized nonstationary autoregression
CN103257361B (zh) 基于Zoeppritz方程近似式的油气预测方法及系统
Liu et al. OC-seislet: Seislet transform construction with differential offset continuation
US11467303B2 (en) Identifying geologic features in a subterranean formation using a post-stack seismic diffraction imaging condition
CN109709607B (zh) 一种预测薄层砂岩储层厚度方法及装置
Huang et al. Regularized non-stationary morp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weak signal detection in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methodology
Wu et al. Fas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stacking seismic data
US20220011456A1 (en) Generating a model for seismic velocities in a subsurface region using inversion with lateral variations
Wang et al. Data-driven multichannel poststack seismic impedance inversion via patch-ordering regularization
Saad et al. Uncovering the microseismic signals from noisy data for high-fidelity 3D source-location imaging using deep learning
Li et al. Finite difference seismic forward modeling method for fluid–solid coupled media with irregular seabed interface
Zhang et al. Automatic time-domain velocity estimation based on an accelerated clustering method
US11561312B2 (en) Mapping near-surface heterogeneities in a subterranean formation
Cao et al. Comparison of seismic interferometry techniques for the retrieval of seismic body waves in CO2 sequestration monitoring
Bugge et al.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dislocated horizons from 3D seismic data using nonlocal trace matching
CN112649887A (zh) 基于钻井资料定量划分层序地层的方法及装置
US11415717B2 (en) Edge-preserving gaussian grid smoothing of noise components in subsurface grids to generate geological map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