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0824A -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0824A
CN111750824A CN202010508123.1A CN202010508123A CN111750824A CN 111750824 A CN111750824 A CN 111750824A CN 202010508123 A CN202010508123 A CN 202010508123A CN 111750824 A CN111750824 A CN 111750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rain
target
area
information
targ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081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鹏威
郑仁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0812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08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0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0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5/00Measuring height; Measuring distances transverse to line of sight; Levelling between separated points; Surveyors' lev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9/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V1/00 - G01V8/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地势检测技术领域。在本申请中,首先,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其次,基于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然后,基于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基于上述方法,可以改善基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得到的确定的地势状态存在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势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地势检测技术在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例如,工业或农业。其中,在农业中,为了使得种植(包括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的效率和效益较高,会基于检测得到的地势,制定相适应的种植方案。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在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中,存在着检测得到的地势状态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改善基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得到的确定的地势状态存在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包括:
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中,所述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在待测区域中确定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还包括所述目标测量点以外的其它测量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中,所述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其中,所述目标测量点为两个;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将所述目标连线经过的部分区域确定为目标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中,所述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其中,所述目标测量点为两个;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针对每个目标测量点,沿垂直于所述目标连线的两个相反方向分别延伸预设长度,得到目标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中,所述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其中,所述目标测量点为两个;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以所述目标连线为对角线确定一个矩形区域,并将该矩形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中,所述在待测区域中确定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基于各边缘点确定最长连接线;
将所述最长连接线对应的两个边缘点作为目标测量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中,所述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步骤,包括:
基于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计算平均高程值,其中,该测量点的高程数据作为该测量点的地势数据;
基于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和所述平均高程值进行平均差计算,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包括:
在待测区域中确定多个目标区域,其中,每个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针对每个目标区域,基于该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并根据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中,所述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步骤,包括:
基于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计算平均离散程度信息;
基于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和所述平均离散程度信息进行平均差计算,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包括:
在显示界面显示待测区域,并响应用户基于该待测区域对该显示界面的操作,生成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并在所述显示界面显示该地势状态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包括:
第一目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第一离散信息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第一地势信息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包括:
第二目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在待测区域中确定多个目标区域,其中,每个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第二离散信息获得模块,用于针对每个目标区域,基于该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第二地势信息获得模块,用于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并根据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包括:
触发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在显示界面显示待测区域,并响应用户基于该待测区域对该显示界面的操作,生成触发信息;
第三目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触发信息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第三离散信息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地势信息显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并在所述显示界面显示该地势状态信息。
在上述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与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
在上述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并基于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计算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从而基于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如此,一方面,由于目标区域是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的,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或反映待测区域,另一方面,将获得地势状态信息的依据确定为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相较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中直接将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差值作为确定地势状态信息的依据的技术方案,依据更为充分,使得结果(即地势状态信息)更为精确,从而改善基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得到的地势状态存在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应用于耕地或耕田地势检测时,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坑洼和较高石块、土块所带来的误差问题。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步骤S110包括的各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目标测量点的一种效果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目标测量点的另一种效果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步骤S111包括的各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方法确定目标测量点的效果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目标区域的一种效果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确定目标区域的另一种效果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步骤S113包括的各步骤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方法确定目标区域的效果示意图。
图12为图3中步骤S113包括的各步骤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方法确定目标区域的效果示意图。
图14为图3中步骤S113包括的各步骤的第三种流程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所示方法确定目标区域的效果示意图。
图16为图2中步骤S120包括的各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包括的功能模块的方框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包括的功能模块的方框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包括的功能模块的方框示意图。
图标:10-电子设备;12-存储器;14-处理器;100-第一地势状态确定装置;110-第一目标区域确定模块;120-第一离散信息获得模块;130-第一地势信息获得模块;200-第二地势状态确定装置;210-第二目标区域确定模块;220-第二离散信息获得模块;230-第二地势信息获得模块;300-第三地势状态确定装置;310-触发信息生成模块;320-第三目标区域确定模块;330-第三离散信息获得模块;340-地势信息显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其中,该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存储器12、处理器14和地势状态确定装置。
详细地,所述存储器12和处理器14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电性连接,以实现数据的传输或交互。例如,相互之间可通过一条或多条通讯总线或信号线实现电性连接。所述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可以软件或固件(firmware)的形式存储于所述存储器12中的软件功能模块。所述处理器14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2中存储的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例如,所述地势状态确定装置所包括的软件功能模块及计算机程序等,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如后文所述)提供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12可以是,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PROM),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EPROM)等。
并且,所述处理器14可以是一种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片上系统(System onChip,SoC)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可以理解,图1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所述电子设备10还可包括比图1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1所示不同的配置,例如,还可以包括用于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单元,如与无人机航拍设备或其它测量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以获得待测区域的地势数据。
结合图2,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10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可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10。下面将对图2所示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步骤S110,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需要确定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时,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先在该待测区域中确定出目标区域。
其中,所述目标区域中可以包括多个测量点。
步骤S120,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0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之后,可以先获得该目标区域中每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以得到多个地势数据。然后,再基于所述多个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步骤S130,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20得到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之后,可以基于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基于上述方法,一方面,由于目标区域是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的,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或反映待测区域,即得到的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可以作为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使得基于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的地势状态信息,可以作为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另一方面,将获得地势状态信息的依据确定为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相较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中直接将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差值作为确定地势状态信息的依据的技术方案,依据更为充分,使得结果(即地势状态信息)更为精确,从而改善基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得到的地势状态存在准确度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应用于耕地或耕田地势检测时,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坑洼和较高石块、土块所带来的误差问题。
其中,经过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发现,通过在待测区域中确定出目标区域,使得该目标区域可以用于反映该待测区域,如此,还可以避免直接基于待测区域的全部地势数据计算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而导致数据运算量过大的问题,使得在应用于一些数据处理能力不是较高的设备时,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第一方面,对于步骤S110需要说明的是,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具体方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在待测区域中随机选择出一个区域(只要该区域在待测区域内即可),作为所述目标区域。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可以基于一定的需求(如运算量小、精度高等)对目标区域进行确定,如此,结合图3,步骤S110可以包括步骤S111和步骤S113,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步骤S111,在待测区域中确定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
在本实施例中,在需要确定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时,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先基于一定的需求在该待测区域中确定出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
步骤S113,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1确定出所述目标测量点之后,可以基于该目标测量点确定出目标区域。也就是说,该目标区域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且还包括该目标测量点以外的其它测量点。
可选地,执行步骤S111确定目标测量点的具体方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若所述待测区域具有至少两个角点,为了使得在基于目标测量点确定的目标区域可以反映待测区域的基础上,还可以降低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运算量,可以将距离最近的两个角点确定为两个目标测量点。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4,所述待测区域可以为菱形,分别包括角点A、角点B、角点C和角点D。其中,角点A与角点C之间可以形成第一条对角线,角点B与角点D之间可以形成第二条对角线,且第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二条对角线的长度,也小于菱形的边长。
如此,可以将角点A和角点C确定为两个目标测量点。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为了使得在降低电子设备10的运算量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得基于目标测量点确定的目标区域能够较为充分代表待测区域,可以将该待测区域的中心点确定为一个目标测量点,然后,将边缘上距离中心点最近的边缘点确定为另一个测量点。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5,所述待测区域可以为菱形,分别包括角点A、角点B、角点C和角点D,以及中心点O。其中,角点A与角点C之间可以形成第一条对角线,角点B与角点D之间可以形成第二条对角线,且第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二条对角线的长度,也小于菱形的边长。
如此,可以将中心点O确定为一个目标测量点,并将角点A或角点C确定为另一个目标测量点。
再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为了使得基于目标测量点确定的目标区域能够充分地代表待测区域,结合图6,步骤S111可以包括步骤S111a和步骤S111b,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步骤S111a,在所述待测区域中基于各边缘点确定最长连接线。
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待测区域,可以先获得该待测区域的各边缘点之间的连接线的距离,然后,再基于该距离确定出最长连接线。
步骤S111b,将所述最长连接线对应的两个边缘点作为目标测量点。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1a确定出所述最长连接线之后,可以基于该最长连接线确定出两个目标测量点。
也就是说,可以将所述最长连接线的两个端点(即对应的两个边缘点),确定为两个目标测量点。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7,所述待测区域可以为菱形,分别包括角点A、角点B、角点C和角点D。其中,角点A与角点C之间可以形成第一条对角线,角点B与角点D之间可以形成第二条对角线,且第一条对角线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二条对角线的长度,也小于菱形的边长。
如此,由于角点B与角点D之间的距离最长,因而,可以将角点B和角点D确定为两个目标测量点。
可选地,执行步骤S113确定目标区域的具体方式也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若基于步骤S111确定的目标测量点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既可以以该目标测量点为顶点,确定出目标区域;也可以以能够框住该目标测量点的最小矩形区域或圆形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基于此,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8,基于步骤S111确定的目标测量点可以为三个,分别为测量点X、测量点Y和测量点Z。如此,可以将测量点X、测量点Y和测量点Z作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以得到形状为三角形的目标区域。
在另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9,基于步骤S111确定的目标测量点可以为三个,分别为测量点X、测量点Y和测量点Z。如此,可以先确定一个矩形区域,该矩形区域是能够框住测量点X、测量点Y和测量点Z的最小矩形,然后,可以将该矩形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若基于步骤S111确定的目标测量点为两个,如此,可以基于目标测量点之间的连线,确定出目标区域。
基于此,针对基于确定的目标区域得到的地势状态信息的准确度需求不同,以及对电子设备10的运算量需求不同,确定目标区域的具体方式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以下三种确定目标区域的实施例。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为了充分降低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运算量,使得可以适用于数据处理能力不是非常高的设备,且具有较高的效率,结合图10,步骤S113可以包括步骤S113a和步骤S113b,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步骤S113a,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1确定出两个目标测量点之后,可以先确定该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连线,即目标连线。
步骤S113b,在所述待测区域中,将所述目标连线经过的部分区域确定为目标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3a确定出目标连线之后,可以在所述待测区域中,将该目标连线经过的部分区域(即目标连线与待测区域的交集区域)确定为目标区域。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11,所述待测区域可以为矩形,包括等间距的9个参考点,分别为参考点1、参考点2、参考点3、参考点4、参考点5、参考点6、参考点7、参考点8、参考点9。
如此,在将参考点3和参考点7确定为目标测量点之后,可以将参考点3和参考点7之间的连线确定为目标连线,如此,可以将该目标连线经过的区域确定为目标区域,使得该目标区域包括的测量点可以为3个,分别为参考点3、参考点5和参考点7。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为了在降低所述电子设备10的运算量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得基于目标区域得到的地势状态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结合图12,步骤S113可以包括步骤S113c和步骤S113d,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步骤S113c,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1确定出两个目标测量点之后,可以先确定该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连线,即目标连线。
步骤S113d,在所述待测区域中,针对每个目标测量点,沿垂直于所述目标连线的两个相反方向分别延伸预设长度,得到目标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3c确定所述目标连线之后,可以针对两个目标测量点,分别沿垂直于该目标连线的两个相反方向分别延伸预设长度。如此,可以得到4个延伸点,并将该4个延伸点作为矩形区域的4个顶点,从而得到形状为矩形的目标区域。
其中,对于所述预设长度,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置,例如,若对得到的地势状态信息的准确度较高,可以设置一个具有较大值的预设长度;又例如,若对电子设备10的运算量具有较小的需求,可以设置一个具有较小值的预设长度。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13,所述待测区域可以为矩形,包括等间距的9个参考点,分别为参考点1、参考点2、参考点3、参考点4、参考点5、参考点6、参考点7、参考点8、参考点9。
如此,在将参考点3和参考点7确定为目标测量点之后,可以将参考点3和参考点7之间的连线确定为目标连线,将参考点2与该目标连线之间的距离作为所述预设长度。如此,针对参考点3可以沿垂直于该目标连线的两个相反方向分别延伸该预设长度,得到延伸点11和延伸点12;针对参考点7可以沿垂直于该目标连线的两个相反方向分别延伸该预设长度,得到延伸点13和延伸点14。
然后,可以将延伸点11、延伸点12、延伸点13和延伸点14作为矩形区域的4个顶点,从而得到形状为矩形的目标区域,使得该目标区域包括的测量点可以为7个,分别为参考点2、参考点3、参考点4、参考点5、参考点6、参考点7、参考点8。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为了充分保障基于确定的目标区域得到的地势状态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结合图14,步骤S113可以包括步骤S113e和步骤S113f,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步骤S113e,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1确定出两个目标测量点之后,可以先确定该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连线,即目标连线。
步骤S113f,在所述待测区域中,以所述目标连线为对角线确定一个矩形区域,并将该矩形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3e确定出所述目标连线之后,可以以该目标连线为对角线,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出一个矩形区域,从而得到形状为矩形的目标区域。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结合图15,所述待测区域可以为矩形,包括等间距分布的9个参考点,分别为参考点1、参考点2、参考点3、参考点4、参考点5、参考点6、参考点7、参考点8、参考点9。
如此,在将参考点3和参考点7确定为目标测量点之后,可以将参考点3和参考点7之间的连线确定为目标连线。然后,可以得到对角线为该目标连线的一个矩形区域。其中,该矩形区域可以作为所述目标区域,使得该目标区域包括的测量点可以为9个,分别为参考点1、参考点2、参考点3、参考点4、参考点5、参考点6、参考点7、参考点8、参考点9。
第二方面,对于步骤S120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地势数据得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具体方式也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可以计算目标区域中每一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之间的方差或标准差,并将计算得到的方差或标准差作为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为了使得基于目标区域中的每一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计算得到的地势离散程度,可以较好的反映该目标区域的地势平整度,结合图16,步骤S120可以包括步骤S121和步骤S123,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步骤S121,基于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计算平均高程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10确定目标区域,即确定测量点之后,可以先获得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该高程数据可以作为该测量点的地势数据),然后,基于该高程数据计算得到平均高程值。
步骤S123,基于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和所述平均高程值进行平均差计算,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121得到所述平均高程值之后,可以基于该平均高程值和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计算得到平均差,并将该平均差作为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例如,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所述目标区域包括三个测量点,高程数据分别为20、9和-2。首先,可以计算平均高程值,可以为(20+9-2)/3=9。然后,可以计算平均差,可以为(|20-9|+|9-9|+|-2-9|)/3=7.33。
第三方面,对于步骤S130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地势状态信息的具体方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可以预先对地势离散程度信息进行值域的划分,以形成多个区间,并为每一个区间标定对应的地势状态信息,如平整、略微不平整、不平整、非常不平整等。
如此,在基于步骤S120计算得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之后,可以基于上述的区间标定,得到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对应的地势状态信息。
其中,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值越小,表示地势越平整。也就是说,若计算得到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为0,表示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是平整的,即反映出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也是平整的。
结合图1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二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也可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10。下面将对图17所示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步骤S210,在待测区域中确定多个目标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需要确定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时,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先在该待测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目标区域。
其中,每个所述目标区域中可以包括多个测量点。
步骤S220,针对每个目标区域,基于该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210确定所述多个目标区域之后,可以先获得每个目标区域中每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以得到每个目标区域的多个地势数据。然后,再针对每个目标区域的多个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如此,可以得到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步骤S230,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并根据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220得到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可以先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然后,再基于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基于上述方法,由于可以确定出多个目标区域,使得得到的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该待测区域的真实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得到的地势状态信息的准确度。
第一方面,对于步骤S210需要说明的是,确定多个目标区域的具体方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可以随机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目标区域,即确定出至少两个目标区域。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可以基于一定的规则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出多个目标区域。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可以基于所述待测区域的面积先确定目标区域的数量(如面积越大,目标区域的数量就越多),然后,再基于该数量在该待测区域中,基于等间隔等规则,确定出多个面积相同的目标区域。在另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也可以先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多组目标测量点,每一组目标测量点可以包括两个目标测量点,如此,可以基于上述步骤S110所示的方法,分别基于每一组目标测量点确定一个目标区域,从而确定出多个目标区域。
第二方面,对于步骤S220需要说明的是,获得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具体方式也不受限制,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针对每个目标区域,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上述步骤S120所示的方法,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方面,对于步骤S230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地势状态信息的具体方式,也不受限制,例如,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130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并且,对于步骤S230还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具体方式,也不受限制。
例如,在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针对多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可以先基于多个地势离散程序信息的平均值、方差或标准差,然后,可以将该平均值、方差或标准差作为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步骤S23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以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首先,可以基于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计算平均离散程度信息;其次,可以基于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和所述平均离散程度信息进行平均差计算,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详细地,在一种具体的应用示例中,目标区域可以为3个,且各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可以为2、5、11。如此,可以先计算得到平均历时程度信息,为(2+5+11)/3=6。然后,可以进行平均差计算,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为(|2-6|+|5-6|+|11-6|)/3=2.67。
结合图1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三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也可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10。下面将对图18所示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阐述。
步骤S310,在显示界面显示待测区域,并响应用户基于该待测区域对该显示界面的操作,生成触发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需要确定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时,可以先在所述电子设备10的显示界面显示该待测区域,如此,可以使得用户查看到该待测区域,以基于该待测区域对该显示界面进行操作,使得该电子设备10可以响应该操作,生成触发信息。
步骤S320,基于所述触发信息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310生成所述触发信息之后,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先在该待测区域中,基于该触发信息确定出目标区域。
其中,所述目标区域中可以包括多个测量点。
步骤S330,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320确定所述目标区域之后,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先获得该目标区域中每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多个地势数据。然后,再基于所述多个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步骤S340,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并在所述显示界面显示该地势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于步骤S330得到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之后,所述电子设备10可以先基于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然后,再通过所述显示界面对该地势状态信息进行显示处理,使得用户可以获取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基于上述方法,在使得得到的地势状态信息更为精确的基础上,还可以便于用户选择开始对地势状态进行测试,且便于用户获取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对于用户而言,实用价值更高。
第一方面,对于步骤S310需要说明的是,响应用户对显示界面的操作,即可以是指,响应用户对该显示界面上待测区域的显示区域的操作,也可以是指,响应用户对该显示界面上待测区域以外的其它显示区域(如虚拟按钮)的操作。
第二方面,对于步骤S320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触发信息确定目标区域的具体方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在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若所述触发信息,基于用户在所述显示界面上待测区域的显示区域的操作生成,那么,可以直接基于该操作确定目标区域,如用户在该显示区域上形成的滑动轨迹所包围的区域,就是目标区域。
又例如,在另一种可以替代的示例中,若所述触发信息,基于用户对所述显示界面上待测区域以外的其它显示区域的操作生成,那么,该触发信息可以作为开始进行目标区域确定操作的触发指令。
如此,在基于步骤S310生成所述触发信息之后,可以基于预先配置的确定规则,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具体的确定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110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方面,对于步骤S330需要说明的是,得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具体方式也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基于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120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四方面,对于步骤S340需要说明的是,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的具体方式也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其中,基于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地势状态信息的具体方式,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130的解释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结合图19,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一地势状态确定装置100,可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10。其中,所述地势状态确定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目标区域确定模块110、第一离散信息获得模块120和第一地势信息获得模块130。
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确定模块110,用于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确定模块110可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步骤S110,关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确定模块11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110的描述。
所述第一离散信息获得模块120,用于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离散信息获得模块120可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步骤S120,关于所述第一离散信息获得模块12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120的描述。
所述第一地势信息获得模块130,用于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势信息获得模块130可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步骤S130,关于所述第一地势信息获得模块13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130的描述。
结合图2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二地势状态确定装置200,可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10。其中,所述第二地势状态确定装置200可以包括第二目标区域确定模块210、第二离散信息获得模块220和第二地势信息获得模块230。
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确定模块210,用于在待测区域中确定多个目标区域,其中,每个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确定模块可用于执行图17所示的步骤S210,关于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确定模块21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210的描述。
所述第二离散信息获得模块220,用于针对每个目标区域,基于该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离散信息获得模块220可用于执行图17所示的步骤S220,关于所述第二离散信息获得模块22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220的描述。
所述第二地势信息获得模块230,用于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并根据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势信息获得模块230可用于执行图17所示的步骤S230,关于所述第二地势信息获得模块23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230的描述。
结合图2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三地势状态确定装置300,可应用于上述的电子设备10。其中,所述第二地势状态确定装置300可以包括触发信息生成模块310、第三目标区域确定模块320、第三离散信息获得模块330和地势信息显示模块340。
所述触发信息生成模块310,用于在显示界面显示待测区域,并响应用户基于该待测区域对该显示界面的操作,生成触发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信息生成模块310可用于执行图18所示的步骤S310,关于所述触发信息生成模块31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310的描述。
所述第三目标区域确定模块320,用于基于所述触发信息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目标区域确定模块320可用于执行图18所示的步骤S320,关于所述第三目标区域确定模块32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320的描述。
所述第三离散信息获得模块330,用于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离散信息获得模块330可用于执行图18所示的步骤S330,关于所述第三离散信息获得模块33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330的描述。
所述地势信息显示模块340,用于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在显示界面显示该地势状态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地势信息显示模块340可用于执行图18所示的步骤S340,关于所述地势信息显示模块340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前文对步骤S340的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应于上述的三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还分别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的各个步骤。其中,前述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执行的各步骤,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可参考前文对所述地势状态确定方法的解释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在前述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所述目标区域包括的测量点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并基于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计算地势离散程度信息,从而基于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如此,一方面,由于目标区域是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的,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或反映待测区域,另一方面,将获得地势状态信息的依据确定为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相较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中直接将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差值作为确定地势状态信息的依据的技术方案,依据更为充分,使得结果(即地势状态信息)更为精确,从而改善基于现有的地势检测技术得到的地势状态存在准确度较低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应用于耕地或耕田地势检测时,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坑洼和较高石块、土块所带来的误差问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和方法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电子设备,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在待测区域中确定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还包括所述目标测量点以外的其它测量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其中,所述目标测量点为两个;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将所述目标连线经过的部分区域确定为目标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其中,所述目标测量点为两个;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针对每个目标测量点,沿垂直于所述目标连线的两个相反方向分别延伸预设长度,得到目标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包括所述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目标区域的步骤,包括:
确定两个目标测量点之间的目标连线,其中,所述目标测量点为两个;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以所述目标连线为对角线确定一个矩形区域,并将该矩形区域作为目标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待测区域中确定至少两个目标测量点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待测区域中基于各边缘点确定最长连接线;
将所述最长连接线对应的两个边缘点作为目标测量点。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步骤,包括:
基于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计算平均高程值,其中,该测量点的高程数据作为该测量点的地势数据;
基于每个测量点的高程数据和所述平均高程值进行平均差计算,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8.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待测区域中确定多个目标区域,其中,每个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针对每个目标区域,基于该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并根据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的步骤,包括:
基于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计算平均离散程度信息;
基于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和所述平均离散程度信息进行平均差计算,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10.一种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显示界面显示待测区域,并响应用户基于该待测区域对该显示界面的操作,生成触发信息;
基于所述触发信息,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并在所述显示界面显示该地势状态信息。
11.一种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目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在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第一离散信息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第一地势信息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12.一种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目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在待测区域中确定多个目标区域,其中,每个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第二离散信息获得模块,用于针对每个目标区域,基于该目标区域中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该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第二地势信息获得模块,用于根据每个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并根据该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该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
13.一种地势状态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触发信息生成模块,用于在显示界面显示待测区域,并响应用户基于该待测区域对该显示界面的操作,生成触发信息;
第三目标区域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触发信息在所述待测区域中确定目标区域,其中,该目标区域中包括多个测量点;
第三离散信息获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多个测量点的地势数据,得到所述目标区域的地势离散程度信息;
地势信息显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地势离散程度信息,得到所述待测区域的地势状态信息,并在所述显示界面显示该地势状态信息。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与所述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地势状态确定方法。
CN202010508123.1A 2020-06-05 2020-06-05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7508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8123.1A CN111750824A (zh) 2020-06-05 2020-06-05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08123.1A CN111750824A (zh) 2020-06-05 2020-06-05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0824A true CN111750824A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75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08123.1A Pending CN111750824A (zh) 2020-06-05 2020-06-05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0824A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0618A (ja) * 2001-02-26 2002-09-06 Fotonikusu:Kk 運動テーブル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並びに3次元表面形状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A2181457C (en) * 1994-01-18 2006-04-04 Robert M. Gjullin Terrain elevation path manager
CN101246000A (zh) * 2008-03-21 2008-08-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路面平整度自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1334309A (zh) * 2008-07-18 2008-12-31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一种细沟侵蚀量测量方法及其测定仪
CN202149763U (zh) * 2011-08-09 2012-02-22 山东兴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平整度测试装置
CN102945331A (zh) * 2012-11-26 2013-02-27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区域的方法
CN104296697A (zh) * 2013-07-16 2015-01-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指端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
CN104359430A (zh) * 2014-10-14 2015-02-18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激光测距的动态水田平整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4880172A (zh) * 2015-06-11 2015-09-02 广西大学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路面平整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5606062A (zh) * 2016-03-11 2016-05-25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路面粗糙度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6500633A (zh) * 2016-12-29 2017-03-15 苏州逸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整度检测方法
US20170236299A1 (en) * 2005-09-09 2017-08-17 Callaghan Innovation 3D Scene Scanner and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
CN107388950A (zh) * 2017-06-20 2017-11-24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
CN108334476A (zh) * 2017-12-29 2018-07-27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农机作业平整度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239725A (zh) * 2018-08-20 2019-01-18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激光测距装置的地图测绘方法及终端
CN111076709A (zh) * 2019-12-19 2020-04-28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地形测量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81457C (en) * 1994-01-18 2006-04-04 Robert M. Gjullin Terrain elevation path manager
JP2002250618A (ja) * 2001-02-26 2002-09-06 Fotonikusu:Kk 運動テーブル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並びに3次元表面形状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US20170236299A1 (en) * 2005-09-09 2017-08-17 Callaghan Innovation 3D Scene Scanner and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
CN101246000A (zh) * 2008-03-21 2008-08-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路面平整度自动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1334309A (zh) * 2008-07-18 2008-12-31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一种细沟侵蚀量测量方法及其测定仪
CN202149763U (zh) * 2011-08-09 2012-02-22 山东兴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平整度测试装置
CN102945331A (zh) * 2012-11-26 2013-02-27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确定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区域的方法
CN104296697A (zh) * 2013-07-16 2015-01-2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指端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方法
CN104359430A (zh) * 2014-10-14 2015-02-18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基于激光测距的动态水田平整度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04880172A (zh) * 2015-06-11 2015-09-02 广西大学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路面平整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5606062A (zh) * 2016-03-11 2016-05-25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路面粗糙度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6500633A (zh) * 2016-12-29 2017-03-15 苏州逸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平整度检测方法
CN107388950A (zh) * 2017-06-20 2017-11-24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
CN108334476A (zh) * 2017-12-29 2018-07-27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农机作业平整度的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239725A (zh) * 2018-08-20 2019-01-18 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激光测距装置的地图测绘方法及终端
CN111076709A (zh) * 2019-12-19 2020-04-28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地形测量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田孟: "《统计学基础》", 31 January 2010, 天津大学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erhoest et al. On the soil roughness parameterization problem in soil moisture retrieval of bare surfaces from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US11255661B2 (en) Columnar-object-state detection device, columnar-object-state detection method, and columnar-object-state detection processing program
CN109725303B (zh) 坐标系的修正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06597416A (zh) 一种地面GPS辅助的LiDAR数据高程差的误差修正方法
Rahman et al. A derivation of roughness correlation length for parameterizing radar backscatter models
CN107247690B (zh) 估算气温的方法及服务终端
Renschler et al. Site–specific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RTK GPS survey and six alternative elevation data sources: Watershed topography and delineation
CN113341389A (zh) 一种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微波散射计风场反演方法及系统
De Clercq et al. A method for the selection of relevant pattern indices for monitoring of spatial forest cover pattern at a regional scale
CN111985421A (zh)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田坎系数估算方法及装置
US9869800B2 (en) Peak height for the calculation of wind load calcul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1750824A (zh) 地势状态确定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P4785211B2 (ja) 中山間地域直接支払制度支援装置、中山間地域直接支払制度支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673114B (zh) 校准三维相机深度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装置及存储介质
Alijani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ree surface roughness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photogrammetry, pin profiler, and smartphone-based LiDAR
CN113553549B (zh) 一种植被覆盖度反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Jakab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infiltration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A case study of a subhumid irrigated cropland
CN111398178B (zh) 叶片叶绿素含量反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Hlotov et al. Accuracy assessment of external orientation elements for digital images obtained from UAVS using derivatives of implicitly specified functions
Unger et al. Accuracy assessment of perimeter and area calculations using consumer-grad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units in southern forests
KR102291632B1 (ko) 인공위성 데이터를 이용한 토양수분 산출 방법
Hoshikawa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crop fields in northeast Thailand based on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etected by L-band SAR backscatter data
Soares et al. Crop area estimate from original and simulated spatial resolution data and landscape metrics
Kereszturi et al. Error in topographic attributes for volcanic hazard assessment of the Auckland Volcanic Field (New Zealand)
Brown et al.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terrestrial laser scanner settings and survey configuration on land surface roughness measur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Jife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Block C, 115 Gaopu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Xaircraft Technology Co.,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