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0409A -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0409A
CN111750409A CN202010512926.4A CN202010512926A CN111750409A CN 111750409 A CN111750409 A CN 111750409A CN 202010512926 A CN202010512926 A CN 202010512926A CN 111750409 A CN111750409 A CN 111750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avity
steam
output port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29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0409B (zh
Inventor
王川
庄献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ngchuan Landscape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angchuan Landscape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angchuan Landscape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angchuan Landscape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1292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040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0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0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0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04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02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water heating system
    • F24D11/003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water heat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02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water heating system
    • F24D11/004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water heating system with conventional supplementary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02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water heating system
    • F24D11/005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water heating system with recuperation of waste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20Solar thermal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包括地热供热子系统、非地热供热子系统和余热利用子系统;所述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地热热源并对地热热源进行汽水分离的汽水分离器,所述汽水分离器包括一个低温热水输出口和至少一个以上的高温蒸汽输出口,所述高温蒸汽输出口通过流动热载体输出通道连接余热利用子系统;所述非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太阳能热源和/或第三种热源并进行储热的储热设备;所述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输出的热能、储热设备输出的热能通过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连接在余热利用子系统的后端热利用装置上。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开采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热超导技术也称为热管技术,指在特定条件下其物理导热性的热阻值几乎等于零,具有超越常规任何一种单品导热材料。其导热通量是高性导热性能金属材料的数千倍或数万倍,而且导热速度极快可达7000米/秒以上。热超导技术自从被科学家发现到应用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发历史,该技术是通过多种不同材料配比,以特殊的制造工艺做成不同形态的密闭型元器件(或产品),多以管件、换热片、导热排管等方式使用。按热超导介质的物理形态,可分为业态配方、固态配方、涂层配方;按照介质的安全性可分为:有机配方、无辐射配方等。无论哪一种配方的热超导导热介质,其共性原理都是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物体空间内方可正常工作,在一端受热的情况下,热量以接近声速向低温端传递。不同类型的热超导介质,其导热系数不同。而且适用的工作温度区间也有所不同。实验证实,热超导介质的导热性能可达纯银(导热系数411W/m.℃)的8000-30000倍,单体热超导部件长度可从几毫米至近百米,其导热头尾端温差几乎为零。其正常工作区间可分为高中温、低温三个区域,例如:中国专利号CN89108521.1及CN97180042.1所公开的专利配方及有关测试参数,其当量导热系数超过27MW/m2.S,是纯银(导热系数411W/m.℃)的数万倍。不同的导热介质,其有效工作温度范围有所不同:有普通介质-50~350℃,也制作成的高、中、低温三种传热介质的导热元件:低温元件—-60℃至80℃,中温元件—30℃至300℃,高温元件—300℃至1100℃。
目前热超导技术应用较多而相对成熟的领域,是对大功率电器产品(如,CPU电源、LED照明驱动、高耗能芯片等)作为散热应用,或用于特殊装备(如,航空飞行器、运载火箭)的内外表面的温度平衡。在大型工业热能应用产业的热能传输中,均采用常规的热载体流动方式传输热能。
热超导技术(热管)在大规模热能供给应用领域(如,石油化工业生产、热能发电、食品及建材加工、城市集中供暖等),未得到广泛应用。其“瓶颈”问题在于:所有不同配方的热超导体介质,在使用时都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方可有效应用,当密闭空间尺寸大于正常工作的临界值或密闭空间环境受损,其高效的导热特性能不复存在。不同配方其有效空间临界值不同。而且对于大型工业用热能传输装备若使用热超导技术,还存在设计、制造或安装工艺等特殊困难。以上种种原因是导致热超导技术在规模化的工业用热领域,未能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在高效非流动热载体导热系统装置基础上,将地热能综合利用的供热系统为主供热源,扩展成为一套可与多中不同热源融合并用的热能供给系统。可以利用三种(但不局限于三种)不同热源:即,地热能热源、太阳能热源及其他热源。其中地热能热源作为主要热能供给系统,自生产井产出以流动载体方式通过管道传输,为多个不同的用热产业提供热能,用热能使用后形成冷凝液流体,再回注到井下形成封闭的循环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包括地热供热子系统、非地热供热子系统和余热利用子系统;
所述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地热热源并对地热热源进行汽水分离的汽水分离器,所述汽水分离器包括一个低温热水输出口和至少一个以上的高温蒸汽输出口,所述高温蒸汽输出口通过流动热载体输出通道连接余热利用子系统;所述非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太阳能热源和/或第三种热源并进行储热的储热设备;所述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输出的热能、储热设备输出的热能通过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连接在余热利用子系统的后端热利用装置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包括热能分配器,所述热能分配器的输入口通过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和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储热设备上和/或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上,或直接通过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储热设备上和/或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上,所述热能分配器的输出口通过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和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余热利用子系统的后端热利用装置上;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为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和余热利用产业集群的组合,所述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为余热利用产业集群提供热能。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地热热源来自于地热供热子系统的地热生产井,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的冷凝液流体再回注到地热供热子系统的注水井下形成封闭的循环系统;所述第三种热源为除了地热和太阳能热源的其它热源。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余热利用子系统包括热力发电装置、前端热利用装置、后端热利用装置,两个所述热力发电装置或一个热力发电装置和一个前端热利用装置串联成支路,两个所述支路并联后连接一个后端热利用装置;所述热力发电装置由热力发电机组和为热力发电机组提供热力的第二级热交换器组成,所述前端热利用装置由余热利用产业集群和为余热利用产业集群提供热力的第二级热交换器组成。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一个支路中,所述前端热利用装置和后端热利用装置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使前端热利用装置的热载体输入到后端热利用装置但不会使后端热利用装置的冷凝液流体回流到前端热利用装置;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和注水井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使后端热利用装置的冷凝液流体注入到注水井但不会使注水井的液体回流到后端热利用装置。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汽水分离器的高温蒸汽输出口包括设置于罐体顶端的干蒸汽输出口和设置于罐体上部的干湿蒸汽输出口;所述干蒸汽输出口连接超临界闪蒸罐,所述超临界闪蒸罐的输出口连接第一级热交换器,所述干湿蒸汽输出口直接连接第一级热交换器,两个所述第一级热交换器的壳程出口和管程出口分别连接余热利用子系统的一个支路。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包括交换器壳体,设置于交换器壳体内且相隔开的前端板和后端板,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将所述交换器壳体分离为前方位置的A腔、中间位置的B腔和后方位置的C腔;中间位置的所述B腔设置有热交换管组件使B腔的管程连通A腔和C腔,所述B腔的一端设置有壳程流体进入的壳程液体进口,另一端设置有壳程流体流出的壳程液体出口;所述C腔设置有管程流体进入的管程流体进口,所述管程流体通过B腔内的热交换组件的管程换热后进入A腔,所述A腔设置有管程流体流出的管程流体出口;所述A腔为热超导换热腔,所述A腔内设置有热超导导热管;所述交换器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所述热超导导热管的一端从前端盖穿过并伸出到A腔的外端,所述热超导导热管的伸出端连接热超导换热体。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高效导热连接组件,包括两端均为连接公头或两端均为连接母头或一端为连接公头、一端为连接母头的高效导热连接件,所述连接母头有插接孔,所述连接公头与连接母头的插接孔相适配以形成快速插接,所述连接公头的外周凹陷有外周环状凹槽,所述连接母头的插接孔内壁凹陷有内周环状凹槽,所述外周环状凹槽与内周环状凹槽相适配并卡接有弹簧卡圈;所述高效导热连接件由内腔填充热超导介质的管件制成。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包括设置有快速连接孔的左侧导热件、设置有快速连接孔的右侧导热件、隔绝左侧导热件和右侧导热件导热的导热绝缘件;所述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导热绝缘件的外周可滑动的设置有导热滑动连接件,当所述滑动连接件位于导热绝缘件位置的一侧时,所述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不连通,当所述滑动连接件位于导热绝缘件位置上时,所述滑动连接件跨接在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之间使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连通导热。
本发明的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是一个地热热源、太阳能热源和其它热源的综合利用系统,是将传统能源传输方式与热超导导热传输技术的结合。本系统在确保高效导热的前提下,设计出的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具有“开/关”等调节控制功能,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本发明的系统根据不同热超导介质(包括固态介质、涂层介质、液体介质等)的性能、参数、实验数据等,设计出了一套可标准化生产制造,又便于安装使用的供热系统装备,形成了具有高导热性能、可标准化和系列化零部件产品。其内容包括:1、可快速装拆连接的高效导热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母头(热导管)、连接公头(导热管连接接头);2、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包括自动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或手动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3、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4、将多能源供热综合利用的供热系统;该供热系统可将标准化和系列化的零件相互任意连接组合,也可与其他能源应用设备融合并用,实现同时具备采热、导热、储热、补热一体化。
本发明的系统可以实现各零件的独立使用,又可以相互之间任意组合形成不同功能的应用体系。在大型工业化热能供应设备系统中,利用本发明可做到在不改变系统运行压力和流量的基础上,对局用热点进行升温或热力补偿,随时可调可控。在工业化供热系统中,采用本发明或部分应用本发明系统,均会大量节省设备总投资和场地占用面积,热能传输效率提升明显。粗略估算热损失率可减少70%,同比功能的设备投资总额可节省60%以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为了更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和比较本发明的优势,现列举一个案例进行具体比较和分析:
以一台每小时产出4吨蒸汽的锅炉为例,其常用的参数如下:蒸发量:4T/H;蒸汽供气管道口径:DN100mm;蒸汽输压力:0.6Mpa;正常输出蒸汽温度:158℃。
根据以上基本参数,可计算输出蒸汽管道通经面积:78.5CM2,正常稳压输出蒸汽量为:4210KG,根据《热工设计手册》压力为0.6MPa的蒸汽密度是:3.169kg/M3,比焕2756KJ/KG。可计算得出蒸汽输出管道出每小时的输出热通量Q值是为11,024,000KJ,根据热量的单位换算约等于11GJ(11MW)热能。为此,可所得出蒸汽管道的导热密度(系数)为;0.389MW/M2.S。
按同比测算:采用本发明的高效导热连接组件,并选用热超导介质为中国专利号CN89108521.1及CN97180042.1,其当量导热系数27MW/M2.S。该导热通量除以上述导热密度,可得出结论:本发明的高效导热连接组件同一截面积的导热通量是上述蒸汽管道的69.4倍。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热超导管管件DN12mm与蒸汽管道DN100mm的导热通量相等。
再举一例蒸汽长距离输送管道方面的热效率比较:假设直径DN300mm的蒸汽管道,蒸汽输送管道压力0.6MPA,用加厚级聚氨酯进行保温,输送长度3公里(KM),该状态下的平均工作压力衰值为0.2MPA,首尾降温从158°降为C143℃。输送过程热损失量超过17%。按照同比计算方式可得出结论:本发明的管件只需选择DN36mm的通经即可与该DN300mm的蒸汽传输管道输送同等热量。而且无压力,无明显温度差,热损失率<3%。
本发明的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在规模性工业化的热能供给领域,无需只依赖于通过流动热载体的方式传输热能,还可采用非流动载热体(热超导导热管路)的组件方式实现高效导热和热交换。第二,该非流动载热体(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体积小、可快速装拆组合、使用便利、成本低、安全可靠。第三,可实现在热能供应系统中,对任意局部用热端进行升温(或降温)的热能补偿(冷却)进行调节,给调节操作不影响主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稳定性(即,压力或流量等参数无变化),更不需要增加复杂管道等设施。第四,本管路布局系统,可选择对多种不同热源进行独立、部分或全部供热,仅需要在供热管路中增加了温控器件如开关调节器便可实施。例如,太阳能的应用只在白天日照充沛的时间正常工作;其他热源体提供的热能可能是非持续性的,类似问题均不影响本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只需要在其有效工作时段联通导热开关即可,控制操作非常简单。然而,该工作热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指标,贡献率是非常明显,也解决了许多热能资源被废弃无法回收使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的高效导热连接组件的装配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2为高效导热连接组件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高效导热连接组件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4为高效导热连接组件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高效导热连接组件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高效导热连接组件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高效导热连接组件第六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包括地热供热子系统和非地热供热子系统;所述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地热热源并对地热热源进行汽水分离的汽水分离器,所述汽水分离器包括一个低温热水输出口和至少一个以上的高温蒸汽输出口,所述高温蒸汽输出口通过流动热载体输出通道连接余热利用子系统;所述非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太阳能热源和/或第三种热源并进行储热的储热设备;所述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输出的热能、储热设备输出的热能通过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3连接在余热利用子系统上。
所述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包括热能分配器6,所述热能分配器6的输入口通过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2和高效导热连接组件3连接在储热设备上和/或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上,或直接通过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储热设备上和/或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上,所述热能分配器的输出口通过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2和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余热利用子系统的后端热利用装置10上;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10为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和余热利用产业集群的组合,所述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为余热利用产业集群提供热能。
所述地热热源来自于地热供热子系统的地热生产井,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10的冷凝液流体再回注到地热供热子系统的注水井下形成封闭的循环系统;所述第三种热源为除了地热和太阳能热源的其它热源。所述余热利用子系统包括热力发电装置7、前端热利用装置9、后端热利用装置10,两个所述热力发电装置7或一个热力发电装置7和一个前端热利用装置9串联成支路,两个所述支架并联并连后连接一个后端热利用装置10;所述热力发电装置7由热力发电机组和为热力发电机组提供热力的第二级热交换器组成,所述前端热利用装置9由余热利用产业集群和为余热利用产业集群提供热力的第二级热交换器组成。
在一个支路中,所述前端热利用装置9和后端热利用装置10之间设置有单向阀8使前端热利用装置9的热载体输入到后端热利用装置10但不会使后端热利用装置10的冷凝液流体回流到前端热利用装置9;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10和注水井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使后端热利用装置10的冷凝液流体注入到注水井但不会使注水井的液体回流到后端热利用装置10。
所述汽水分离器的高温蒸汽输出口包括设置于罐体顶端的干蒸汽输出口和设置于罐体上部的干湿蒸汽输出口;所述干蒸汽输出口连接超临界闪蒸罐1,所述超临界闪蒸罐1的输出口连接第一级热交换器4,所述干湿蒸汽输出口直接连接第一级热交换器4,两个所述第一级热交换器4的壳程出口和管程出口分别连接余热利用子系统的一个支路。
如图2所示,所述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包括交换器壳体13,设置于交换器壳体13内且相隔开的前端板15和后端板16,所述前端板15和后端板16将所述交换器壳体分离为前方位置的A腔、中间位置的B腔和后方位置的C腔;中间位置的所述B腔设置有热交换管组件17使B腔的管程连通A腔和C腔,所述B腔的一端设置有壳程流体进入的壳程液体进口F1,另一端设置有壳程流体流出的壳程液体出口F2;所述C腔设置有管程流体进入的管程流体进口E1,所述管程流体通过B腔内的热交换组件17的管程换热后进入A腔,所述A腔设置有管程流体流出的管程流体出口E2;所述A腔为热超导换热腔,所述A腔内设置有热超导导热管14;所述交换器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12,所述热超导导热管14的一端从前端盖12穿过并伸出到A腔的外端,所述热超导导热管14的伸出端连接热超导换热体11。
如图3-1至3-7所示,所述高效导热连接组件,包括两端均为连接公头或两端均为连接母头或一端为连接公头、一端为连接母头的高效导热连接件18,所述连接母头有插接孔,所述连接公头与连接母头的插接孔相适配以形成快速插接,所述连接公头的外周凹陷有外周环状凹槽,所述连接母头的插接孔内壁凹陷有内周环状凹槽,所述外周环状凹槽与内周环状凹槽相适配并卡接有弹簧卡圈19;所述高效导热连接件由内腔填充热超导介质102的管件101制成。其中连接公头与连接公头、连接公头与连接母头、连接母头与连接母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图3-2至图3-7是本申请材料中列出的几种,但实际应用时不限于本材料中列出的几种。
如图4所示,所述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包括设置有快速连接孔103的左侧导热件21、设置有快速连接孔103的右侧导热件22、隔绝左侧导热件21和右侧导热件导热22的导热绝缘件23;所述左侧导热件22、右侧导热件22、导热绝缘件23的外周可滑动的设置有导热滑动连接件24,当所述滑动连接件24位于导热绝缘件位置的一侧时,所述左侧导热件21、右侧导热件22不连通,当所述滑动连接件24位于导热绝缘件23位置上时,所述滑动连接件24跨接在左侧导热件21、右侧导热件22之间使左侧导热件21、右侧导热件2221连通导热。
为了更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和比较本发明的优势,现列举一个案例进行具体比较和分析:以一台每小时产出4吨蒸汽的锅炉为例,其常用的参数如下:
蒸发量:4T/H;蒸汽供气管道口径:DN100mm;蒸汽输压力:0.6MPa;正常输出蒸汽温度:158℃,
根据以上基本参数,可计算输出蒸汽管道通经面积:78.5CM2,正常稳压输出蒸汽量为:4210KG,根据《热工设计手册》压力为0.6MPa的蒸汽密度是:3.169kg/M3,比焕2756KJ/KG。可计算得出蒸汽输出管道出每小时的输出热通量Q值是为11,024,000KJ,根据热量的单位换算约等于11GJ(11MW)热能。为此,可所得出蒸汽管道的导热密度(系数)为;0.389MW/M2.S。
按同比测算:采用本发明第一部分中的热超导管件,并选用热超导介质为中国专利号CN89108521.1及CN97180042.1,其当量导热系数27MW/M2.S。该导热通量除以上述导热密度,可得出结论:本发明的热超导管件同一截面积的导热通量是上述蒸汽管道的69.4倍。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热超导管管件DN12mm与蒸汽管道DN100mm的导热通量相等。
按同比测算:采用本发明第一部分中的热超导管件,并选用热超导介质为中国专利号CN89108521.1及CN97180042.1,其当量导热系数27MW/M2.S,除以上述导热密度,可得出结论:本发明的热超导管件同一截面积的导热通量是上述蒸汽管道的69.4倍。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热超导管管件DN12mm与蒸汽管道DN100mm的导热通量相等。
再举一例蒸汽长距离输送管道方面的热效率比较:假设直径DN300mm的蒸汽管道,蒸汽输送管道压力0.6MPA,用加厚级聚氨酯进行保温,输送长度3公里(KM),该状态下的平均工作压力衰值为0.2MPA,首尾降温从158°降为C143℃。输送过程热损失量超过17%。按照同比计算方式可得出结论:本发明的管件只需选择DN36mm的通经即可与该DN300mm的蒸汽传输管道输送同等热量。而且无压力,无明显温度差,热损失率<3%。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者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热供热子系统、非地热供热子系统和余热利用子系统;
所述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地热热源并对地热热源进行汽水分离的汽水分离器,所述汽水分离器包括一个低温热水输出口和至少一个以上的高温蒸汽输出口,所述高温蒸汽输出口通过流动热载体输出通道连接余热利用子系统;所述非地热供热子系统包括接入太阳能热源和/或第三种热源并进行储热的储热设备;所述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输出的热能、储热设备输出的热能通过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连接在余热利用子系统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超导导热管路组件包括热能分配器,所述热能分配器的输入口通过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和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储热设备上和/或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上,或直接通过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储热设备上和/或汽水分离器的低温热水输出口上,所述热能分配器的输出口通过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和高效导热连接组件连接在余热利用子系统的后端热利用装置上;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为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和余热利用产业集群的组合,所述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为余热利用产业集群提供热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多功能热交换装置包括交换器壳体,设置于交换器壳体内且相隔开的前端板和后端板,所述前端板和后端板将所述交换器壳体分离为前方位置的A腔、中间位置的B腔和后方位置的C腔;中间位置的所述B腔设置有热交换管组件使B腔的管程连通A腔和C腔,所述B腔的一端设置有壳程流体进入的壳程液体进口,另一端设置有壳程流体流出的壳程液体出口;所述C腔设置有管程流体进入的管程流体进口,所述管程流体通过B腔内的热交换组件的管程换热后进入A腔,所述A腔设置有管程流体流出的管程流体出口;所述A腔为热超导换热腔,所述A腔内设置有热超导导热管;所述交换器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前端盖,所述热超导导热管的一端从前端盖穿过并伸出到A腔的外端,所述热超导导热管的伸出端连接热超导换热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导热连接组件,包括两端均为连接公头或两端均为连接母头或一端为连接公头、一端为连接母头的高效导热连接件,所述连接母头有插接孔,所述连接公头与连接母头的插接孔相适配以形成快速插接,所述连接公头的外周凹陷有外周环状凹槽,所述连接母头的插接孔内壁凹陷有内周环状凹槽,所述外周环状凹槽与内周环状凹槽相适配并卡接有弹簧卡圈;所述高效导热连接件由内腔填充热超导介质的管件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包括设置有快速连接孔的左侧导热件、设置有快速连接孔的右侧导热件、隔绝左侧导热件和右侧导热件导热的导热绝缘件;所述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导热绝缘件的外周可滑动的设置有导热滑动连接件,当所述滑动连接件位于导热绝缘件位置的一侧时,所述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不连通,当所述滑动连接件位于导热绝缘件位置上时,所述滑动连接件跨接在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之间使左侧导热件、右侧导热件连通导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子系统包括热力发电装置、前端热利用装置、后端热利用装置,两个所述热力发电装置或一个热力发电装置和一个前端热利用装置串联成支路,两个所述支路并联后连接一个后端热利用装置;所述热力发电装置由热力发电机组和为热力发电机组提供热力的第二级热交换器组成,所述前端热利用装置由余热利用产业集群和为余热利用产业集群提供热力的第二级热交换器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一个支路中,所述前端热利用装置和后端热利用装置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使前端热利用装置的热载体输入到后端热利用装置但不会使后端热利用装置的冷凝液流体回流到前端热利用装置;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和注水井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使后端热利用装置的冷凝液流体注入到注水井但不会使注水井的液体回流到后端热利用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水分离器的高温蒸汽输出口包括设置于罐体顶端的干蒸汽输出口和设置于罐体上部的干湿蒸汽输出口;所述干蒸汽输出口连接超临界闪蒸罐,所述超临界闪蒸罐的输出口连接第一级热交换器,所述干湿蒸汽输出口直接连接第一级热交换器,两个所述第一级热交换器的壳程出口和管程出口分别连接余热利用子系统的一个支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热源来自于地热供热子系统的地热生产井,所述后端热利用装置的冷凝液流体再回注到地热供热子系统的注水井下形成封闭的循环系统。
CN202010512926.4A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Active CN1117504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926.4A CN111750409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926.4A CN111750409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0409A true CN111750409A (zh) 2020-10-09
CN111750409B CN111750409B (zh) 2023-12-22

Family

ID=72675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2926.4A Active CN111750409B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040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6563A (zh) * 2021-01-27 2021-05-2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地热、太阳能与沼气联合的发电供暖系统
CN113864852A (zh) * 2021-10-15 2021-12-31 鸿蒙能源(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消纳储能电磁感应加热冷热汽三联供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1571Y (zh) * 2001-12-31 2002-11-20 王荣盛 带超导热管的石油污水高效换热器
US20100300092A1 (en) * 2009-05-27 2010-12-02 Zadok Eli Geothermal electricity production methods and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s
WO2011035213A2 (en) * 2009-09-17 2011-03-24 Xiaodong Xia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hermal transfer and/or storage
CN103726999A (zh) * 2014-01-21 2014-04-16 赖泽民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7674642U (zh) * 2017-11-17 2018-07-31 中能国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源中央空调热水一体化装置
CN209324596U (zh) * 2018-11-20 2019-08-30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热与太阳能耦合扩容闪蒸发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1571Y (zh) * 2001-12-31 2002-11-20 王荣盛 带超导热管的石油污水高效换热器
US20100300092A1 (en) * 2009-05-27 2010-12-02 Zadok Eli Geothermal electricity production methods and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systems
WO2011035213A2 (en) * 2009-09-17 2011-03-24 Xiaodong Xiang Systems and methods of thermal transfer and/or storage
CN103726999A (zh) * 2014-01-21 2014-04-16 赖泽民 太阳能地热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7674642U (zh) * 2017-11-17 2018-07-31 中能国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源中央空调热水一体化装置
CN209324596U (zh) * 2018-11-20 2019-08-30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地热与太阳能耦合扩容闪蒸发电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6563A (zh) * 2021-01-27 2021-05-2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地热、太阳能与沼气联合的发电供暖系统
CN113864852A (zh) * 2021-10-15 2021-12-31 鸿蒙能源(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消纳储能电磁感应加热冷热汽三联供系统
CN113864852B (zh) * 2021-10-15 2022-10-18 鸿蒙能源(山东)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消纳储能电磁感应加热冷热汽三联供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0409B (zh) 2023-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0409A (zh)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CN201062838Y (zh) 热电厂循环水集中供热系统
CN112197633A (zh) 基于串并联结合调节的显热蓄热换热管路连接结构和方法
CN101818947B (zh) 太阳能油导热供热装置
CN212841795U (zh) 一种高效导热的多能源并用的供热系统
CN111189099B (zh) 抽灌式地热水开发利用地面供热工程的高效供热系统
CN202885295U (zh) 太阳能热水器智能循环系统
CN201448224U (zh)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11637512B (zh) 一种分布式智慧能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194893A (zh) 一种分子蒸馏系统的热能回收环利用结构
CN101526076A (zh) 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10518143U (zh) 一种采用中间流体循环的尾气温差发电系统
CN212778826U (zh) 一种高效导热连接组件
CN111121136A (zh) 一种基于多模式供热的采暖系统
CN201680606U (zh) 太阳能油导热供热装置
CN203848524U (zh) 一种太阳能光热利用装置
CN212567080U (zh) 一种高效导热管件调控开关
CN110966780A (zh) 全热式地热深井超高效换热系统
CN106369848A (zh) 一种分体太阳能热水系统
CN101566364B (zh) 一种用于油田的封闭式采暖系统
CN218096657U (zh) 一种地热供热系统
CN213778732U (zh) 高效油井热能利用装置
CN203518712U (zh) 重质油/导热油换热器
CN205119520U (zh) 一种太阳能集热器集热管热力切换系统
CN201693758U (zh) 一种螺杆料筒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515-95, Office Building, Guoyuan Sub-district Office, No. 2, Xinxi Road, Miyun District, Beijing, 101520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Huasheng Guox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599 4th floor, 172 Chezhan Road, Miyu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Wangchuan Landscape Design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