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6863A -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6863A
CN111726863A CN201910214862.7A CN201910214862A CN111726863A CN 111726863 A CN111726863 A CN 111726863A CN 201910214862 A CN201910214862 A CN 201910214862A CN 111726863 A CN111726863 A CN 111726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ode
uplink transmission
user equipment
antenna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48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聪
程龙
朱佩蘅
谭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2148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2686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8658 priority patent/WO202018687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726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68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用户设备可获取自身的性能参数信息,用户设备可基于获取的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而用户设备可根据确定出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由于该上行传输模式是用户设备基于自身性能参数确定选择的,因此可保证选择出的上行传输模式与该用户设备相适配,从而尽可能提升用户设备所在的通信系统的上行传输性能。

Description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3GPP NR Release-15中,针对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PUSCH)规定了两种传输方案:基于码本传输方案和非基于码本传输方案,具体选择哪种上行传输方案由基站指示。在通信系统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在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上行传输模式(Transmission Mode,TM),才能最大化通信系统的性能。而在3GPP NR Release-15协议中,规定有两种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DownlinkControl Indicator,DCI)类型:DCI 0_0和DCI 0_1,且在DCI中不再包含上行传输模式(Transmission Mode,TM)的指示信息,这就导致用户设备不能选择合适的上行传输模式,不利于增强5G NR等通信系统的上行传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解决如何实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选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获取自身的性能参数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基于获取的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应用于用户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性能参数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性能参数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将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步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用户设备可获取自身的性能参数信息,用户设备可基于获取的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而用户设备可根据确定出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由于该上行传输模式是用户设备基于自身性能参数确定选择的,因此可保证选择出的上行传输模式与该用户设备相适配,从而尽可能提升用户设备所在的通信系统(例如5G NR等通信系统)的上行传输性能。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相应的有益效果在说明书的后面部分进行阐述说明,且应当理解,至少部分有益效果从本发明说明书中的记载变的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的用户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一:
为了实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例如用户设备在5G-NR系统中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上行传输模式)的确定选择,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本实施例中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由用户设备根据自身的性能参数信息确定出适合自身当前的上行传输模式,从而用户设备可采用当前适合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进而可尽可能提升用户设备所在的通信系统的上行传输性能。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为示例进行说明,请参见图1所示包括:
S101:用户设备获取自身的性能参数信息。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可以是用户侧的各种通信设备,例如各种手机、IPAD、车载设备或其他通信设备等。本实施例中的性能参数信息可以包括各种可作为上行传输模式确定、选择依据的参数信息,例如一种示例中性能参数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支持的天线发送信息,该天线发送信息可包括但不限于仅支持单天线发送和支持多天线发送。其中用户设备仅支持单天线发送时,表明其不支持多天线发送,但该用户设备可能只设置有单根天线,也可能设置有多根天线(即两根以上的天线)。用户设备支持多天线发送时,该用户设备设置有两根以上的天线,用户设备可以支持采用两根以上的天线进行数据发送,当然在一些实例中,该用户设备也可以支持采用单根天线进行数据发送。
本实施例中的性能参数信息的获取方式也可以灵活确定,例如基于用户设备自身的配置信息或对自身相应性能的检测获取到相应的性能参数信息。
S102:用户设备基于获取的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在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不包含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时,采用本实施例所示例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确定上行传输模式。在一些实例中,用户设备在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包含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时,也可采用本实施例所示例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确定上行传输模式,且用户设备可灵活选用用户设备自己确认出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也可根据下行控制指令包含的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可以灵活设定。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从用户设备所支持的天线数目这一维度对上行传输模式进行示例说明。在本示例中,用户设备可选择的上行传输模式可包括但不限于: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和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为了描述方便,本实施例中也可将上述三种上行传输模式分别依次简称为TM1a、TM1b、TM2,对于以上三种上行传输模式的一些应用场景进行示例说明。
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1a),最简单的上行传输模式,可作为上行传输的回退模式;
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1b),也即小延时循环移位(Small CDD),其与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相似,但可以增强单端口传输下的上行传输能力,例如可用于增强NR系统中边缘用户的覆盖;
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TM2),也即上行的闭环空分复用传输模式,适合信道条件较好的场合,用于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因此,在相应的场景选择合适的上行传输模式,可以最大化通信系统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的性能参数信息包括用户设备支持的天线发送信息时,且在用户设备的天线发送信息为仅支持单天线发送时,用户设备可以直接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些示例中用户设备也还可结合其他信息进行一步确认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例中,用户设备还可获取传输方案配置信息,该传输方案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用户设备采用基于码本传输或基于非码本传输;
用户设备可基于该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确认其上行传输模式的触发条件可以灵活设置。例如一些示例中可以设置为定时触发。在另一示例中,则可以设置为用户设备在检测到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DCI0(该DCI0不包含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后,触发用户设备确认其上行传输模式,例如触发用户设备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其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可包括:
用户设备在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且满足以下任意之一时,采用第一规则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传输方案配置信息为空,也即此时该用户设备当前未配置传输方案;
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一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0;
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一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0;
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规则包括:用户设备在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TM1a传输模式、且在第一时长T1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一误包率阈值时,用户设备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1b。
在本实施例的一示例中,用户设备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还可包括:
用户设备在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在DCI0_1中存在预编码信息和层数(例如Precoding Information and Number of layers)字段时,也即Precoding Informationand Number of layers的位域大小大于0时,用户设备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TM2。
在本示例中,用户设备在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在DCI0_1中不存在预编码信息和层数字段时,采用第二规则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其中第二规则包括:用户设备在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且在第二时长T2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二误包率阈值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
且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时长T1、第二时长T2、第一误包率阈值和第二误包率阈值的具体取值可以灵活设置,且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时长T1与第二时长T2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不等,且第一时长T1与第二时长T2可以在用户设备检测到DCI0开始计时直到计时值达到第一时长T1或第二时长T2。第一误包率阈值和第二误包率阈值的取值也可以相等,或者不等。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根据上述方式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可根据预编码信息和层数字段中的指示确定采用的预编码矩阵。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用户设备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还可包括:
用户设备在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在本示例中,用户设备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可直接采用的预编码矩阵为单位阵。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矩阵,并不限于单位阵。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在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中采用的天线数和端口数可以灵活设定。例如一种示例中用户设备在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中采用自身能发射的最大天线数和最大端口数传输上行数据,以尽可能提升系统上行性能。
可见,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可以灵活、动态的根据用户设备自身的性能参数确定出用户设备当前适合的上行传输模式,从而尽可能提升通信系统的上行通信性能。
实施例二: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以5G-NR系统中用户设备采用上述上行传输模式确认方式自适应的选择上行传输模式的过程,以解决相关协议不再指示用户设备如何选择上行传输模式的问题进行示例说明。本实施中所示例的用户设备确定上行传输模式的过程请参见图2所示,包括:
S201:用户设备获取5G基站(gNB)的传输方案指示并检测PDCCH,解析出用于上行授权的DCI0,并确定该DCI0的类型。
S202:若获取的信息为以下第一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时,转至S203。
用户设备基于获取情况确定未配置传输方案;
用户设备确定配置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类型为DCI 0_0;
用户设备确定配置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DCI类型为DCI0_0。
S203:用户设备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判断仅支持单天线发送,则确定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否则,用户设备在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且在第一时长T1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一误包率阈值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1b。
例如用户设备可以根据统计在第一时长T1内的上行传输的误包数,计算出上行误包率B,若B大于设置的第一误包率阈值且用户设备第一时长T1内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1a,则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1b。
S204:若获取的信息为以下第二情况时,转至S205。
用户设备确定配置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类型为DCI0_1。
S205:用户设备根据自身能力判断仅支持单天线发送时,则确定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否则,用户设备在DCI 0_1中Precoding Information and Numberof layers位域大于0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TM2;用户设备在DCI 0_1中Precoding Information and Number of layers位域等于0时,用户设备在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且在第二时长T2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二误包率阈值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2。
在本步骤中,用户设备在TM2模式中天线数选择用户设备能发射的最大天线数和最大端口数传输上行数据,而选择的预编码矩阵由Precoding Information and Numberof layers指示决定。
S206:若获取的信息为以下第三情况时,转至S207。
用户设备配置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DCI类型为DCI0_1。
S207:用户设备根据自身能力判断仅支持单天线发送时,则确定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否则,用户设备确定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TM2模式,用户设备在TM2模式中天线数选择用户设备能发射的最大天线数和最大端口数传输上行数据,而选择的预编码矩阵为单位阵。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每一次检测到DCI0时,用户设备循环执行上述步骤,完成检测到DCI0时上行传输模式的选择,有效地进行上行数据调度传输,解决了NR协议下,用户设备无法明确上行传输模式的问题,使得用户设备在获取上行授权的同时也能明确上行传输模式,提高了NR系统的上行通信效率,增强了NR系统的上行传输性能。
实施例三: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结合另一应用示例对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的确定进行示例说明。
请参见图3所示,图3是本实施例所示例的一种5G-NR系统中用户设备侧自适应选择上行传输模式的方法具体实施例示图,该具体实施例中,5G-NR系统采用TDD(Time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模式及2.5ms帧结构,且配置为基于码本传输方案,用户设备最大支持两天线(当然也可以为三天线或四天线等)发送上行数据。
由图3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在5G-NR系统中一个DCI0到来时,用户设备确定上行传输方式的过程包括:
S301:用户设备判断5G基站(gNB)的传输方案为基于码本传输,检测PDCCH,解析出用于上行控制的DCI0。
S302:确定DCI类型是否为DCI 0_0,如是,转至S303;否则DCI类型为DCI0_1,则转至S304。
S303:用户设备根据统计在1秒时间内的上行传输的误包数,计算出上行误包率B,若B大于设置的误包率阈值10%且统计时间内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TM1a,则执行S306;否则执行S305。
S304:用户设备根据DCI 0_1中Precoding Information and Number of layers位域的大小,若位域等于0,则执行S303;若位域大于零,则执行S307。
S305:用户设备选择TM1a模式,进行上行传输。
S306:用户设备选择TM1b模式,进行上行传输。
S307:用户设备选择TM2模式,在TM2模式中天线数选择用户设备能发射的最大天线数和最大端口数传输上行数据,而选择的预编码矩阵由Precoding Information andNumber of layers指示决定。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在每一次上行授权到来时,用户设备循环执行上述步骤完成上行授权到来时,上行传输模式的选择,有效地进行上行数据调度传输,从而提高NR系统的上行通信效率,增强NR系统的上行传输性能。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应用于用户设备,请参见图4所示,其包括:
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用户设备的性能参数信息;本实施例中的性能参数信息可以包括各种可作为上行传输模式确定、选择依据的参数信息,例如一种示例中性能参数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支持的天线发送信息,该天线发送信息可包括但不限于仅支持单天线发送和支持多天线发送。其中用户设备仅支持单天线发送时,表明其不支持多天线发送,但该用户设备可能只设置有单根天线,也可能设置有多根天线(即两根以上的天线)。用户设备支持多天线发送时,该用户设备设置有两根以上的天线,用户设备可以支持采用两根以上的天线进行数据发送,当然在一些实例中,该用户设备也可以支持采用单根天线进行数据发送。获取模块401获取性能参数的方式也可以灵活确定,例如获取模块401基于用户设备自身的配置信息或对自身相应性能的检测获取到相应的性能参数信息。
处理模块402,用于基于获取模块401获取的性能参数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2可以在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不包含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时,采用本实施例所示例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确定上行传输模式。在一些实例中,处理模块402在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包含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时,也可采用本实施例所示例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确定上行传输模式,且处理模块402可灵活选用确认出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也可根据下行控制指令包含的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上行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可以灵活设定。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下面从用户设备所支持的天线数目这一维度对上行传输模式进行示例说明。在本示例中,用户设备可选择的上行传输模式可包括但不限于: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和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为了描述方便,本实施例中也可将上述三种上行传输模式分别依次简称为TM1a、TM1b、TM2。
在本实施例中,用户设备的性能参数信息包括用户设备支持的天线发送信息时,且在用户设备的天线发送信息为仅支持单天线发送时,处理模块402可以直接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的一些示例中处理模块402也还可结合其他信息进行一步确认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的一些实例中,在本实施例中,获取模块401还用于获取传输方案配置信息,该传输方案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采用基于码本传输或基于非码本传输;
处理模块402用于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2确认用户设备上行传输模式的触发条件可以灵活设置。例如一些示例中可以设置为定时触发。在另一示例中,则可以设置为获取模块401在检测到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DCI0(该DCI0不包含用于指示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后,触发确认用户设备上行传输模式,例如触发处理模块402备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其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2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可包括:
处理模块402在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且满足以下任意之一时,采用第一规则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传输方案配置信息为空,也即此时该用户设备当前未配置传输方案;
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一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0;
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一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0;
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规则包括:用户设备在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TM1a传输模式、且在第一时长T1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一误包率阈值时,处理模块402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TM1b。
在本实施例的一示例中,处理模块402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还可包括:
用户设备在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在DCI0_1中存在预编码信息和层数(例如Precoding Information and Number of layers)字段时,也即Precoding Informationand Number of layers的位域大小大于0时,处理模块402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TM2。
在本示例中,处理模块402在用户设备支持多天线发送,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在DCI0_1中不存在预编码信息和层数字段时,采用第二规则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其中第二规则包括:处理模块402在用户设备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且在第二时长T2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二误包率阈值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
且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时长T1、第二时长T2、第一误包率阈值和第二误包率阈值的具体取值可以灵活设置,且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时长T1与第二时长T2的值可以相等,也可不等,且第一时长T1与第二时长T2可以在用户设备检测到DCI0开始计时直到计时值达到第一时长T1或第二时长T2。第一误包率阈值和第二误包率阈值的取值也可以相等,或者不等。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2根据上述方式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可根据预编码信息和层数字段中的指示确定采用的预编码矩阵。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示例中,处理模块402基于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还可包括:
在用户设备的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处理模块402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在本示例中,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处理模块402可直接采用的预编码矩阵为单位阵。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矩阵,并不限于单位阵。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402确定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在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中采用的天线数和端口数可以灵活设定。例如一种示例中用户设备在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中采用用户设备能发射的最大天线数和最大端口数传输上行数据,以尽可能提升系统上行性能。
可见,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应用于用户设备时,也可可以灵活、动态的根据用户设备自身的性能参数确定出用户设备当前适合的上行传输模式,从而尽可能提升通信系统的上行通信性能。且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的上述各功能模块的上述功能可以通过但不限于用户设备的处理器或控制器实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可以是用户侧的设备,例如各种用户侧的通信终端,参见图5所示,其包括处理器501、存储器502以及通信总线503;
通信总线503用于实现处理器501与存储器502之间的通信连接;
一种示例中,处理器501可用于执行存储器502中存储的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各实施例中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计算机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可移除或不可移除的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
在一种示例中,本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各实施例中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或称计算机软件),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由可计算装置来执行,以实现如上各实施例所示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至少一个步骤;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于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至少一个步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装置,该计算机可读装置上存储有如上所示的计算机程序。本实施例中该计算机可读装置可包括如上所示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可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装置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来实现)、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计算机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获取自身的性能参数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基于获取的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获取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采用基于码本传输或基于非码本传输;
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检测到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DCI0后,基于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所述DCI0不包含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参数信息包括用户设备支持的天线发送信息,所述天线发送信息包括仅支持单天线发送和支持多天线发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且满足以下任意之一时,采用第一规则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为空;
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所述DCI0为第一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0;
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所述DCI0为第一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0;
所述第一规则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且在第一时长T1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一误包率阈值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所述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在所述DCI0_1中存在预编码信息和层数字段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码本传输且所述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在所述DCI0_1中不存在预编码信息和层数字段时,采用第二规则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所述第二规则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当前采用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且在第二时长T2内的上行传输误包率大于第二误包率阈值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切换为多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根据所述预编码信息和层数字段中的指示确定采用的预编码矩阵。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基于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天线发送信息为支持多天线发送,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指示基于非码本传输且所述DCI0为第二类型下行控制指令DCI0_1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采用的预编码矩阵为单位阵。
11.如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后,在所述多天线多端口传输模式中采用自身能发射的最大天线数和最大端口数传输上行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性能参数信息包括用户设备支持的天线发送信息;
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天线发送信息为仅支持单天线发送时,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为单天线单端口传输模式。
13.一种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应用于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用户设备的性能参数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性能参数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传输方案配置信息,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采用基于码本传输或基于非码本传输;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所述性能参数确定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检测用于上行传输控制的下行控制指令DCI0,所述DCI0不包含用于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检测到所述DCI0后,基于所述传输方案配置信息和所述性能参数确定自身的上行传输模式。
16.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将所述处理器和存储器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步骤。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的步骤。
CN201910214862.7A 2019-03-20 2019-03-20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7268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4862.7A CN111726863A (zh) 2019-03-20 2019-03-20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PCT/CN2019/128658 WO2020186874A1 (zh) 2019-03-20 2019-12-26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14862.7A CN111726863A (zh) 2019-03-20 2019-03-20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6863A true CN111726863A (zh) 2020-09-29

Family

ID=72519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4862.7A Pending CN111726863A (zh) 2019-03-20 2019-03-20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6863A (zh)
WO (1) WO2020186874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8336A (zh) * 2010-08-13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方式的指示、确定方法和系统
CN102265529A (zh) * 2008-12-23 2011-11-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载波聚合环境中的上行传输
US20150022405A1 (en) * 2013-07-17 2015-01-22 Xiaomi Inc.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for controlling antenna
CN104935373A (zh) * 2015-06-16 2015-09-23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上行传输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86710B1 (en) * 2009-10-05 2024-06-0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Uplink transmission mode switching in single user multiple- input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5529A (zh) * 2008-12-23 2011-11-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载波聚合环境中的上行传输
CN101938336A (zh) * 2010-08-13 2011-0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方式的指示、确定方法和系统
US20150022405A1 (en) * 2013-07-17 2015-01-22 Xiaomi Inc.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for controlling antenna
CN104935373A (zh) * 2015-06-16 2015-09-23 北京北方烽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te系统中上行传输模式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86874A1 (zh) 2020-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7944B2 (en) Antenna port mode and transmission mode transition
US10674531B2 (en) Collision handling between legacy TTI and short TTI
US914329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transmission
EP2779514B1 (en) Transmission of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adaptively configured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s
AU2021204028A1 (en) Semi-persistent CSI feedback over PUSCH
CN113541905B (zh) 信道配置、功控方法和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存储介质
US11246131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8917687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CN113170453A (zh) 报告波束故障
EP3738378A1 (en) Uplink channel scheduling to retain channel occupancy for unlicensed wireless spectrum
EP3493628B1 (en) Determination of a signal and/or a function of a pucch for transmission by a user equipment
EP3761719B1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60366057A1 (en) Uplink multi-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ul mu-mimo) transmission request method in ul mu-mimo communication
WO2017086864A1 (en) Reporting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KR20200099521A (ko) 승인-불요 업링크 전송
JP5290328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設定可能なタイムラインを用いる制御情報の伝送
EP3606103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6200296A1 (en) Outer loop link adaptation with prediction of interferences generated by csi-rs
JP7333853B2 (ja) Pusch伝送を処理するデバイス
CN111726863A (zh) 上行传输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033441A1 (en) Low latency ack/nack transmission
WO202205688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US20220191883A1 (e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user terminal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16671206A (zh) 一种通信方法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