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5447A - 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25447A CN111725447A CN201910218819.8A CN201910218819A CN111725447A CN 111725447 A CN111725447 A CN 111725447A CN 201910218819 A CN201910218819 A CN 201910218819A CN 111725447 A CN111725447 A CN 1117254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assembled
- positive contact
- contact
- posi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电池槽以及位于电池槽相对两侧的两个电池替换口;电池槽内还设置有设备正极触片,设备正极触片包括沿两个电池替换口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之间连接有第一单向导通元件。基于本申请上述电子设备结构,在对其进行电池替换过程中,设备正极触片和设备负极触片始终接触有电池正极触片和电池负极触片,进而始终处于被供电的状态不会出现电子设备断电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电子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对于电子设备而言,电源供电是电子设备的必要不可少的。部分电子设备通过外接电源供电,但这种方式限制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场景和使用范围;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采用电池供电,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可随身携带,扩大了其使用场景。但对于安装电池的电子设备而言,由于电池的容量是收到限制的,电子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换新的电池,而在更换电池时则必须关闭电子设备,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本申请的电子设备能够在不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电池更换。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电池槽以及位于所述电池槽相对两侧的两个电池替换口,以使得在电池替换过程中所述电池槽内的已装配电池能够从所述电池槽一侧的所述电池替换口滑出,而待装配电池从所述电池槽另一侧的所述电池替换口滑入;
所述电池槽内设置有设备正极触片,所述设备正极触片包括沿所述两个电池替换口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所述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之间连接有第一单向导通元件,以使所述已装配电池的滑出过程中,所述已装配电池的电池正极触片从与所述设备本体的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同时接触过渡到与所述第二正极触片接触,并通过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元件向所述第一正极触片供电,进而能够令滑入的所述待装配电池向所述第一正极触片供电。
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电池可替换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电池槽以及位于电池槽相对两侧的两个电池替换口;电池槽内还设置有设备正极触片,设备正极触片包括沿两个电池替换口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之间连接有第一单向导通元件。基于本申请的电子设备结构,在对其进行电池替换过程中,设备正极触片和设备负极触片始终接触有电池正极触片和电池负极触片,进而不会出现电子设备断电的情况。进一步,由于第一单向导通元件的存在避免了待装配电池向已装配电池充电,避免待装配电池和已装配电池之间的电流倒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申请已装配电池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申请电池替换过程一实施例的过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5是图4所示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a是已装配电池一实施例的壳体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已装配电池一实施例的接触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电子设备与已装配电池之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虚线框C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电池替换过程另一实施例的过程示意图;
图10a是已装配电池另一实施例的接触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已装配电池另一实施例的壳体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电池替换过程又一实施例的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 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相似或相同关联对象的描述。另外,本文中字符“三种”,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此外,本文中的“多”表示两个或者多于两个。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可包括设备本体110,设备本体110上设置有电池槽120以及位于电池槽120相对两侧的两个电池替换口A、B;进一步,电池槽120内设置有设备正极触片,设备正极触片包括沿两个电池替换口A、B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本实施例中第一正极触片121与电子设备100内部的通信元件、显示元件、电路板等元件(图中未画出)连接。进一步,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之间连接有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其中,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的设置令电池的供电电流从第二正极触片122单向导通至第一正极触片121,进而令已装配电池在滑出过程中,其电池正极触片能够从与设备本体110的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同时接触过渡到与第二正极触片122接触,并通过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向第一正极触片121供电,进而能够令滑入的待装配电池向第一正极触片121供电。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令电流从第二正极触片122单向导通至第一正极触片121,因此,在电池替换过程中令已装配电池从电池槽120的靠近第二正极触片122的电池替换口 A滑出,而待装配电池从电池槽120的靠近第一正极触片121的电池替换口B滑入,基于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的单向导流的作用即可阻止待装配电池向已装配电池充电,避免电池之间的电流倒灌。
进一步如图1所示,电池槽120内设置有设备负极触片123,设备负极触片123沿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的间隔方向的垂直方向与设备正极触片间隔设置。进一步,设备负极触片123为一体式设置,且沿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的间隔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相背的两端之间的距离。此外,电池槽120内还设置有设备信号线触片124,其中,设备信号线触片124的设置与设备负极触片123类似,即设备信号线触片124 也为一体式设置,且沿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的间隔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相背的两端之间的距离;本实施例中设备信号线触片124设置在设备正极触片和设备负极触片123之间。
进一步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已装配电池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其中,图2示出的是已装配电池200背向电池槽120一侧的壳体面S1,已装配电池200朝向电池槽120一侧的接触面S2相对于壳体面S1;其中,接触面S2上均设置有电池正极触片201和电池负极触片202(图中虚线所示)。其中,电池正极触片201对应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设置,电池负极触片202对应于设备负极触片123设置。其中,电池正极触片201和电池负极触片202均为一体式设置,且沿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的间隔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相背的两端之间的距离。此外,已装配电池200上也设置有与设备信号线触片124对应的电池信号线触片 203。
进一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卡扣、弹性机构以及解锁机构127。其中,卡扣设置在电池槽120的内侧壁;解锁机构127设置在设备本体110上,且靠近设置卡扣的电池槽120的内侧壁;弹性机构(图中未画出)设置在解锁结构127内部。进一步,弹性机构用于弹性偏置卡扣,以使得在已装配电池200滑出前,即当已装配电池 200被完全装配在电池槽120内时,卡扣能够卡入已装配电池200上的卡槽,进而将已装配电池200锁定于电池槽120内,解锁机构127与卡扣机械联动,并能够传动卡扣克服弹性机构的弹性偏置,进而释放已装配电池200。
本实施例中,卡扣可包括沿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扣125 和第二卡扣126。相应的,如图2所示,已装配电池200上均设置有对应于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的第一卡槽204和第二卡槽205。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待装配电池的结构与已装配电池200的结构相同,且待装配电池与电子设备100的装配与上述已装配电池200与电子设备100的装配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阅图3,结合图1和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100、已装配电池 200和待装配电池300的结构,对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电池替换过程进行说明:
当未进行电池替换时,已装配电池200装配在电池槽120内,已装配电池200朝向电池槽120一侧的接触面S2与电池槽120的内底面接触,进而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同时接触第一正极触片121 和第二正极触片122,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负极触片202与电池槽120 内的设备负极触片123接触,且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分别卡入至已装配电池200上的第一卡槽204和第二卡槽205内。此时,已装配电池200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100供电。
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以及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的设置,令从第一正极触片121到第二正极触片122的方向为电池替换方向。当进行电池替换时,触发解锁机构127以释放已装配电池200;进而接口沿电池替换方向从电池槽120的靠近第二正极触片122的电池替换口A滑出已装配电池200。在滑出过程中,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从与设备本体110的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同时接触过渡到与第二正极触片122接触,而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负极触片202与电池槽120内的设备负极触片123始终接触;此时,已装配电池200上的第二卡槽205移动至第一卡扣125处,以使得第一卡扣125能够卡入已装配电池200的第二卡槽205,进而将已装配电池200锁定于当前位置。此时,已装配电池200通过第二正极触片122将供电电流导向第一正极触片121进而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 向电子设备100供电,即已装配电池200通过第二正极触片122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100供电。换言之,在已装配电池200的滑出过程中,已装配电池200从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向电子设备100供电过渡到通过第二正极触片122向电子设备100供电。
进一步,即可沿电池替换方向从电池槽120的靠近第一正极触片121 的电池替换口B滑入待装配电池300。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的过程中,其电池正极触片301会先与设备本体110的第一正极触片121接触,在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接触第一正极触片121后,待装配电池300的第一卡槽304移动至第二卡扣126处,第二卡扣126能够卡入待装配电池300的第一卡槽304内,待装配电池300即可被锁定于当前位置。此时,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负极触片302与电池槽120内的设备负极触片123接触;进而待装配电池300可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 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100供电。
此时,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接触第二正极触片122,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接触第一正极触片121,即已装配电池200可通过第二正极触片122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100 供电,待装配电池300可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100供电。此时,由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 设置有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且待装配电池300的电压高于已装配电池200的电压,因此,待装配电池300不会向已装配电池200充电,避免了两个电池之间的电流倒灌的现象。
进一步,再次触发解锁机构127以释放已装配电池200和待装配电池300,进而继续从电池替换口A处滑出已装配电池200直至已装配电池200完全滑出电池槽120;同时,可继续从电池替换口B处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直至待装配电池300完全滑入电池槽120内。在待装配电池300完全滑入电池槽120内后,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分别卡入至待装配电池300上的第一卡槽304和第二卡槽305内,且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即可同时与电池槽120内的第一正极触片121 和第二正极触片122接触,而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负极触片302与设备负极触片123接触,进而同时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 123向电子设备100供电,从而完成电子设备100的电池替换。
本实施例的上述电子设备100的电池替换过程中,电池槽120内的设备正极触片从完全接触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过渡到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一正极触片121分别接触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和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再进一步过渡到完全接触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且在替换过程中设备负极触片也从完全接触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负极触片202过渡到同时接触已装配电池200和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负极触片202、302,再进一步过渡到完全接触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负极触片302,进而令电池替换过程中设备正极触片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始终接触有电池正极触片和电池负极触片,进而不会出现断电的情况。进一步,由于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的存在避免了待装配电池300向已装配电池200充电,避免待装配电池300和已装配电池200之间的电流倒灌。
此外,电池槽120内的设备信号线触片124也从完全接触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信号线触片203过渡到同时接触已装配电池200和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信号线触片203、303,再进一步过渡到完全接触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信号线触片303,进而令电池替换过程中电子设备信号线始终124与电池信号线触片连接,进而避免了信号中断。
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可为第一二极管,其中,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一正极触片 121;由此,当第二正极触片122处的电压高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处的电压时,电流才能从第二正极触片122流向第一正极触片121。结合上述电池替换过程可知,当已装配电池200或待装配电池300完全装配在电池槽120内时,电池正极触片201/301同时接触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而第一二极管正极和负极的电压相同,因此,已装配电池200或待装配电池300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 向电子设备100供电。当已装配电池200在滑出过程中其电池正极触片201与第二正极触片122接触,而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 未与第一正极触片121接触时,第一正极触片121悬空,此时第二正极触片122处的电压高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处的电压,已装配电池200的供电电流即可从第二正极触片122流向第一正极触片121进而向电子设备100供电。在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与第一正极触片121 接触后,第二正极触片122处的电压低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处的电压,已装配电池200的供电电流被第一二极管阻断,而待装配电池300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进而向电子设备100供电。此时,即可完全滑出已装配电池200而电子设备100不会断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也采用单向晶闸管或单向可控硅等其他具有单向导通功能的元器件,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基本类似,进一步,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的电池槽 120内的设备正极触片还包括第三正极触片128,第一正极触片121与第三正极触片128沿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且位于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之间,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三正极触片128之间连接有第二单向导通元件132,以允许从第三正极触片128到第一正极触片 121的单向供电。此外,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可与图2和图3所示的已装配电池200和待装配电池300进行装配,电子设备400的其他结构均和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请参阅图5,图5是图4所示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 所示,在电池槽120内可将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和第二单向导通元件 132设置在设备本体110的内部,在电池槽120内露出设备正极触片、设备负极触片123和设备信号线触片124即可。进一步,本实施例可在露出的设备正极触片、设备负极触片123和设备信号线触片124周围设置防水胶,进而令设备正极触片、设备负极触片123和设备信号线触片 124构成的电极触头形成防水结构,令电子设备400具有防水功能。
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三正极触片128的设置,电池槽120内的设备负极触片123即可沿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的间隔方向的垂直方向与正极触片间隔设置。进一步,设备负极触片123为一体式设置,且沿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 的间隔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 相背的两端之间的距离。此外,设备信号线触片124也为一体式设置,且沿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的间隔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相背的两端之间的距离,设备信号线触片124设置在设备正极触片和设备负极触片123之间。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可将设备负极触片123和设备信号线触片124对应于设备正极触片的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而设置为三部分,且每个部分相互连接。
进一步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还包括卡扣、弹性机构以及解锁机构127。其中,卡扣设置在电池槽120的内侧壁;解锁机构127设置在设备本体110上,且靠近设置卡扣的电池槽120的内侧壁;弹性机构(图中未画出,请详见图7和图8)设置在解锁结构 127内部。进一步,弹性机构用于弹性偏置卡扣,以使得在已装配电池 200滑出前,即当已装配电池200被完全装配在电池槽120内时,卡扣能够卡入已装配电池200上的卡槽,进而将已装配电池200锁定于电池槽120内,解锁机构127与卡扣机械联动,并能够传动卡扣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进而释放已装配电池200。本实施例中待装配电池 300装配在电池槽120内时的结构关系与已装配电池300装配在电池槽 120内时的结构关系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卡扣可包括沿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卡扣125 和第二卡扣126;电池槽120的内侧壁沿间隔方向设置有滑动槽141、142,其中,滑动槽141为设置有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的一侧内侧壁,滑动槽142与滑动槽141相对设置;进一步,滑动槽141上设置有连通的第一通孔1251和第二通孔1261,其中,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 分别经电池槽120的内侧壁设置的第一通孔1251和第二通孔1261外露于滑动槽141内。
本实施例中已装配电池200和待装配电池300的结构框图可如图2 所示,进一步请参阅图6a和图6b,图6a是图2所示已装配电池背向电池槽一侧的壳体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b是图2所示已装配电池的朝向电池槽一侧的接触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已装配电池200 的接触面S2上设置有电池正极触片201和电池负极触片202(图中虚线所示)。其中,电池正极触片201对应于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设置,电池负极触片202对应于设备负极触片123设置。此外,已装配电池20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滑动槽141匹配的凸肋2061,第一卡槽204和第二卡槽205设置于凸肋2061上,具体的,如图6a和图6b所示,凸肋2061上对应于第一卡扣通孔125和第二卡扣126的位置处分别设有缺口,该缺口即分别构成第一卡槽204和第二卡槽205。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已装配电池200的另一外侧壁也可设置对应于滑动槽142的凸肋2062,电子设备400的滑动槽142内也可设置相应的卡扣,凸肋2062上即可设置与滑动槽142内的卡扣对应的第三卡槽207和第四卡槽208。
进一步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电子设备与已装配电池进行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虚线框C内卡扣、弹性机构和解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设备本体110在靠近电池槽120处设置有一容置槽1101,解锁结构127和弹性机构129连接且位于容置槽 1101内,解锁结构127内设置有用于收容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 的收容槽;本实施例中,弹性机构129可为弹簧机构。解锁机构127与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机械联动,能够传动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进而释放已装配电池和待装配电池。具体的,如图8所示,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在弹性机构 129的弹性偏置下经滑动槽141上的第一通孔1251和第二通孔1261外露于滑动槽141内;当触发解锁机构127时,即可令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而从第一通孔1251和第二通孔 1261中被收回,并被收容至解锁结构127的收容槽内,以释放已装配电池200。对待装配电池300的释放与对已装配电池200的释放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的高度与已装配电池200上的凸肋2061的高度相同,由此,已装配电池200的第一卡槽204和第二卡槽205的深度与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机械联动,即第一卡扣125 和第二卡扣126可同时外露于滑动槽141内,且同时被收容至解锁结构 127的收容槽内。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 126分别包括面向相邻的电池替换口设置的倾斜导引面以及背离相邻的电池替换口设置的止挡面;即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的面向电池替换口的一面为斜面,背离电池替换口的一面为直角面。由此,从电池替换口B的滑入待装配电池300时,即可基于待装配电池300对第二卡扣126的倾斜导引面的作用令第一卡扣125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而不需要触发解锁机构127。进一步,由于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机械联动,即可同时带动第二卡扣126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进而释放由第一卡扣125锁定的已装配电池200,即可继续从电池替换口A的滑出已装配电池200。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上的倾斜导引面的倾斜角度为锐角,其角度值越小,在滑入待装配电池300时需要的推动力越小,但角度值过小可能引起对已装配电池200或待装配电池300的固定力度不足。本实施例中,倾斜导引面的倾斜角度可为40°、45°或50°,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进一步参阅图9,结合图4至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已装配电池 200和待装配电池300的结构,对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的电池替换过程进行说明:
当未进行电池替换时,已装配电池200装配在电池槽120内,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同时接触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电池负极触片202接触设备负极触片123,此时,已装配电池200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此外,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在弹性机构129 的弹性偏置的作用下分别卡入至已装配电池200上的第一卡槽204和第二卡槽205内。
本实施例中令从第一正极触片121到第二正极触片122的方向为电池替换方向。如图9所示,当进行电池替换时,由于已装配电池200基于第一卡扣125的止挡面的作用不能移动,进而先触发解锁机构127,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按压来触发解锁机构127以释放已装配电池200。进一步,沿电池替换方向从电池槽120的靠近第二正极触片122的电池替换口A滑出已装配电池200,在滑出过程中,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从与设备本体110的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122 和第三正极触片128同时接触过渡到与第二正极触片122接触,而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负极触片202与电池槽120内的设备负极触片123始终接触;此时,已装配电池200上的第二卡槽205移动至第一卡扣125 处,以使得第一卡扣125能够卡入已装配电池200的第二卡槽205,进而将已装配电池200锁定于当前位置。此时,已装配电池200通过第二正极触片122将供电电流导向第一正极触片121进而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换言之,在已装配电池 200的滑出过程中,已装配电池200从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过渡到通过第二正极触片122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
进一步,沿电池替换方向从电池槽120的靠近第三正极触片128的电池替换口B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由此,待装配电池300在滑入的过程中其电池正极触片301会先与设备本体110的第三正极触片128接触,在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接触第三正极触片128后继续沿电池替换方向滑动待装配电池300,直至待装配电池300的第一卡槽移动至第二卡扣126处,以使得第二卡扣126能够卡入待装配电池300的第一卡槽304内,进而将待装配电池300锁定于当前位置。此时,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接触第三正极触片128,且电池负极触片302接触设备负极触片123,即待装配电池300即可通过第三正极触片128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此时,已装配电池200 的电池正极触片201接触第二正极触片122,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接触第三正极触片128,即已装配电池200通过第二正极触片122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待装配电池300通过第三正极触片128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此时,由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二正极触片122之间设置有控制从第二正极触片122到第一正极触片121单向供电的第一单向导通元件131,以及第一正极触片121和第三正极触片128之间设置有控制控第三正极触片 128到第一正极触片121单向供电的第二单向导通元件132,而待装配电池300的电压高于已装配电池200的电压,因此,待装配电池300不会向已装配电池200供电。在此时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的过程中,待装配电池300的位于第一卡槽304左侧的凸肋3061先作用于第二卡扣126 的倾斜导引面,进而使第二卡扣126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即可在不主动触发解锁机构127的情况下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直至第一卡槽304移动至第二卡扣126处,第二卡扣126卡入第一卡槽304即可将待装配电池300锁定于当前位置。
进一步,继续滑入待装配电池300,令待装配电池300逐渐过渡到同时接触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进而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在此时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的过程中,由于待装配电池300的滑入方向与第二卡扣126的倾斜引导面的引导方向一致,待装配电池300的中间部分的凸肋3061即可(位于第一卡槽304和第二卡槽305之间的部分凸肋 3061)作用于第二卡扣126的倾斜导引面,进而使第二卡扣126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即可在不主动触发解锁机构127的情况下继续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直至第一卡槽304移动至第一卡扣125处,第二卡槽305移动至第二卡扣126处,进而第一卡扣125卡入第一卡槽304,且第二卡扣126卡入第二卡槽305,即可将待装配电池300锁定于电池槽120内。在该过程中,由于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机械联动,即可同时带动第一卡扣125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进而释放由第一卡扣125锁定的已装配电池200,即可在滑入待装配电池300的同时从电池替换口A的滑出已装配电池200,进而完成电子设备400的电池替换。
本实施例中,第二单向导通元件132可为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第三正极触片128和第一正极触片121。由此,当第三正极触片128处的电压高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处的电压时,电流才能从第三正极触片128流向第一正极触片121。结合上述电池替换过程可知,当已装配电池200或待装配电池300完全装配在电池槽120内时,电池正极触片201、301同时接触第一正极触片121、第二正极触片 122和第三正极触片128,而第一二极管正极和负极的电压相同,其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的电压相同;因此,已装配电池200或待装配电池 300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和设备负极触片123向电子设备400供电。当已装配电池200在滑出过程中其电池正极触片201与第二正极触片 122接触,而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未与第一正极触片121 接触时,第一正极触片121悬空,此时第二正极触片122处的电压高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处的电压,已装配电池200的供电电流即可从第二正极触片122流向第一正极触片121进而向电子设备400供电。在待装配电池300的电池正极触片301与第一正极触片121接触后,第二正极触片122处的电压低于第一正极触片121处的电压,已装配电池200的供电电流被第一二极管阻断,而待装配电池300通过第一正极触片121进而向电子设备400供电。此时,即可完全滑出已装配电池200而电子设备400不会断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单向导通元件132也采用单向晶闸管或单向可控硅等具有单向导通功能的元器件,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正极触片122与第三正极触片128 相对于第一正极触片121是对称设置的,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已装配电池200也可从电池替换口B滑出,待装配电池300从电池替换口A 滑入,即电池替换方向与图8所示的电池替换方向相反。
其中,本实施例中图7和图8所示的卡扣、弹性机构和解锁机构也可应用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中,此时电子设备100与已装配电池 200和待装配电池300的装配关系与电子设备400与已装配电池200和待装配电池300的装配关系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请参阅图10a和图10b,图10a是已装配电池另一实施例的接触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0b是已装配电池另一实施例的壳体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已装配电池210和图6a及图6b所示的已装配电池200基本相同,已装配电池210的电池正极触片211、电池负极触片212和电池信号线触片213和图2所示的已装配电池200的电池正极触片201、电池负极触片202和电池信号线触片203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本实施例的已装配电池210的两个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凸肋2161和凸肋2162,其中,凸肋2162为整体设置在已装配电池210的外侧壁上,凸肋2161为部分设置在已装配电池210的外侧壁上,其中,凸肋2161设置在对应于图4至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400 的滑动槽141的一外侧壁上,凸肋2162设置在对应于图4至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400的滑动槽142的一外侧壁上。其中,凸肋2162上设有缺口以令缺口构成第三卡槽217和第四卡槽218,其中,凸肋2162、第三卡槽217和第四卡槽218分别与图6a和图6b所示的凸肋2062、第三卡槽 207和第四卡槽208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凸肋2161上同样设有缺口以构成第二卡槽215,此外,未设置凸肋2161的部分则构成较大缺口的第一卡槽214。本实施例中待装配电池的结构与已装配电池210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如图11所示,对已装配电池210和待装配电池310在电池替换过程中的放置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待装配电池310的结构可与已装配电池210的结构相同。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400的结构可参考上述图3至图8的说明。
当已装配电池210装配在电池槽120内时,电子设备400的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在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的作用下分别卡入至已装配电池210上的第一卡槽214和第二卡槽215内。当进行电池替换时,令从第三正极触片128到第二正极触片122的方向为电池替换方向;由于第一卡槽214基于第一卡扣125的止挡面的作用被锁定,已装配电池210无法直接滑出,需触发解锁机构127;在释放已装配电池210后即可从电池替换口A处滑出已装配电池200,当已装配电池210的第二卡槽215移动至第一卡扣125位置处时被第一卡扣125锁定于当前位置。此时,即可开始滑入待装配电池310,由于待装配电池310的第一卡槽 314为一整体缺口,因此当一开始滑入待装配电池310时,待装配电池 310与滑动槽141之间具有间隙,且不会接触第二卡扣126;直至待装配电池310滑入到其凸肋3161接触第二卡扣126时,待装配电池310的凸肋3161接触第二卡扣126的倾斜引导面,此时继续滑入待装配电池310,第二卡扣126即可基于待装配电池310的凸肋3161的作用而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直至待装配电池300完全滑入电池槽120内;此时,第一卡扣125位于第一卡槽314处,且第二卡扣126位于第二卡槽315 处,第一卡扣125和第二卡扣126不再受到凸肋3161的作用而基于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卡入第一卡槽314和第二卡槽315,进而将待装配电池310固定于电池槽120内。在滑入待装配电池310的过程中,第一卡扣125被第二卡扣126带动克服弹性机构129的弹性偏置,即释放已装配电池210,即可在该过程中将已装配电池210滑出。
本申请的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可包括能够装配电池的通信电子设备(包括可移动通信电子设备和固定通信电子设备),如对讲机、手机、无人机、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也可包括能够装配电池的一般电子设备,如相机、遥控器、智能家电设备、装配电池的玩具等电子设备,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电池槽以及位于所述电池槽相对两侧的两个电池替换口,以使得在电池替换过程中所述电池槽内的已装配电池能够从所述电池槽一侧的所述电池替换口滑出,而待装配电池从所述电池槽另一侧的所述电池替换口滑入;
所述电池槽内设置有设备正极触片,所述设备正极触片包括沿所述两个电池替换口的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所述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之间连接有第一单向导通元件,以使所述已装配电池的滑出过程中,所述已装配电池的电池正极触片从与所述设备本体的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二正极触片同时接触过渡到与所述第二正极触片接触,并通过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元件向所述第一正极触片供电,进而能够令滑入的所述待装配电池向所述第一正极触片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导通元件为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正极触片和所述第一正极触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正极触片还包括第三正极触片,所述第一正极触片与所述第三正极触片沿所述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二正极触片和所述第三正极触片之间,所述第一正极触片和第三正极触片之间连接有第二单向导通元件,以允许从所述第三正极触片到所述第一正极触片的单向供电;
以使所述待装配电池的滑入过程中,所述待装配电池的电池正极触片首先与所述第三正极触片接触,并通过所述第二单向导通元件向所述第一正极触片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单向导通元件为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正极触片和所述第一正极触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卡扣、弹性机构以及解锁机构,其中所述弹性机构用于弹性偏置所述卡扣,以使得在所述已装配电池滑出前以及所述待装配电池滑入后,所述卡扣能够卡入所述已装配电池和待装配电池上的卡槽,进而将所述已装配电池和/或待装配电池锁定于所述电池槽内,所述解锁机构与所述卡扣机械联动,并能够传动所述卡扣克服所述弹性机构的弹性偏置,进而释放所述已装配电池和待装配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包括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沿所述间隔方向彼此间隔设置,并在所述已装配电池滑出前分别卡入至所述已装配电池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
其中在所述已装配电池的电池正极触片过渡到与所述第二正极触片接触后,所述已装配电池上的第二卡槽移动至所述第一卡扣,以使得所述第一卡扣能够卡入所述第二卡槽,进而将所述已装配电池锁定于当前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机械联动,且分别包括面向相邻的所述电池替换口设置的倾斜导引面以及背离相邻的所述电池替换口设置的止挡面,其中在所述待装配电池的滑入过程中,由所述待装配电池作用于所述第二卡扣的倾斜导引面,以使得所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同步克服所述弹性机构的弹性偏置,进而释放由所述第一卡扣所锁定的所述已装配电池。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槽的内侧壁沿所述间隔方向设置有滑动槽以及与所述滑动槽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卡扣和所述第二卡扣分别经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外露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已装配电池和待装配电池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槽匹配的凸肋,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设置于所述凸肋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槽内进一步设置有设备负极触片,所述设备负极触片沿所述间隔方向的垂直方向与所述设备正极触片间隔设置,并在电池替换过程中同时接触所述已装配电池和待装配电池的电池负极触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负极触片为一体式设置,且沿所述间隔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备正极触片相背的两端之间的距离。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18819.8A CN111725447B (zh) | 2019-03-21 | 2019-03-21 | 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18819.8A CN111725447B (zh) | 2019-03-21 | 2019-03-21 | 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25447A true CN111725447A (zh) | 2020-09-29 |
CN111725447B CN111725447B (zh) | 2023-03-10 |
Family
ID=72563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18819.8A Active CN111725447B (zh) | 2019-03-21 | 2019-03-21 | 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25447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92747A (ja) * | 1998-09-07 | 2000-03-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動作中に電池パック交換可能な情報処理装置 |
JP2006185822A (ja) * | 2004-12-28 | 2006-07-13 | Sony Corp | バッテリの着脱機構 |
US20060176016A1 (en) * | 2005-02-09 | 2006-08-10 | Kok Yeoh S | Pocket personal computer with mobile phone |
US20090058365A1 (en) * | 2007-08-29 | 2009-03-05 | Tomoyuki Goto | Secondary battery protec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
CN201374573Y (zh) * | 2008-12-31 | 2009-12-3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划插式电池和具有该电池的电子产品 |
CN101807677A (zh) * | 2009-02-16 | 2010-08-18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电池固定结构 |
CN101807675A (zh) * | 2009-02-16 | 2010-08-18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池更换系统 |
JP2013206795A (ja) * | 2012-03-29 | 2013-10-07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電源装置、バッテリ、及びバッテリ交換方法 |
WO2014072754A1 (en) * | 2012-11-12 | 2014-05-15 | Šturlić Tino | Continuous power supply device during battery replacement |
CN104752638A (zh) * | 2013-12-31 | 2015-07-0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电池安装机构及电子设备 |
US20150311487A1 (en) * | 2014-04-24 | 2015-10-29 | 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Non-stop battery changing system |
CN105374962A (zh) * | 2014-08-29 | 2016-03-02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更换电池不断电的移动电子设备 |
-
2019
- 2019-03-21 CN CN201910218819.8A patent/CN1117254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92747A (ja) * | 1998-09-07 | 2000-03-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動作中に電池パック交換可能な情報処理装置 |
JP2006185822A (ja) * | 2004-12-28 | 2006-07-13 | Sony Corp | バッテリの着脱機構 |
US20060176016A1 (en) * | 2005-02-09 | 2006-08-10 | Kok Yeoh S | Pocket personal computer with mobile phone |
US20090058365A1 (en) * | 2007-08-29 | 2009-03-05 | Tomoyuki Goto | Secondary battery protection semiconductor device |
CN201374573Y (zh) * | 2008-12-31 | 2009-12-3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划插式电池和具有该电池的电子产品 |
CN101807677A (zh) * | 2009-02-16 | 2010-08-18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电池固定结构 |
CN101807675A (zh) * | 2009-02-16 | 2010-08-18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池更换系统 |
JP2013206795A (ja) * | 2012-03-29 | 2013-10-07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電源装置、バッテリ、及びバッテリ交換方法 |
WO2014072754A1 (en) * | 2012-11-12 | 2014-05-15 | Šturlić Tino | Continuous power supply device during battery replacement |
CN104752638A (zh) * | 2013-12-31 | 2015-07-0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电池安装机构及电子设备 |
US20150311487A1 (en) * | 2014-04-24 | 2015-10-29 | 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Non-stop battery changing system |
CN105374962A (zh) * | 2014-08-29 | 2016-03-02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更换电池不断电的移动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25447B (zh) | 2023-03-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81115B (zh) | 自由更换插头的电源插座 | |
US12046770B2 (en) | Battery and connection apparatus | |
KR20130132229A (ko) | 접촉식 휴대용 전원 장치 | |
KR101552435B1 (ko) | 무정지 배터리 교환장치 | |
CA2826614C (en) | Mobile charger | |
US9660463B2 (en) | Apparatus comprising power strip and battery | |
US20190267758A1 (en) | Electricity charging plug device, electricity charging connection device, electricity charging device and electric vehicle | |
US20070152630A1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battery hot swapping | |
KR20060085100A (ko) | 마그네트를 이용한 비삽입 접촉식 커넥터와 이 커넥터가연결되는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휴대폰용 충전기 | |
WO2018058459A1 (zh) | 充电座及充电套装 | |
US6975842B2 (en) | Mobile phone with battery latch | |
US20180233718A1 (en) | Battery and connection apparatus | |
CN111725447B (zh) | 一种电池可替换的电子设备 | |
KR20140100084A (ko) | 배터리팩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 |
CN210225685U (zh) | 可分离的耳机充电仓 | |
KR101491570B1 (ko) | 비상 전원 공급장치를 가지는 디지털 도어록 | |
CN210430969U (zh) | 不间断电源及呼吸系统 | |
CN220156273U (zh) | 一种便携式微型应急充电宝 | |
TWM486199U (zh) | 充電器及其適配之集線器 | |
CN219106625U (zh) | 一种充电头可伸缩的充电宝 | |
CN216650204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0199526U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221632906U (zh) | 一种移动电源 | |
CN211088336U (zh) | 一种电池自动弹出装置 | |
CN210779338U (zh) | 固定装置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