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3047A - 经极化编码的harq-ir方案 - Google Patents

经极化编码的harq-ir方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3047A
CN111713047A CN201980012109.8A CN201980012109A CN111713047A CN 111713047 A CN111713047 A CN 111713047A CN 201980012109 A CN201980012109 A CN 201980012109A CN 111713047 A CN111713047 A CN 1117130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ctor
bits
data
transmission
do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21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13047B (zh
Inventor
陈凯
武良明
许昌龙
李剑
徐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7130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30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13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30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Abstract

一种用于向接收方设备传送经编码消息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将该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向该u域向量应用掩码,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以及向接收方设备传送该传输向量。

Description

经极化编码的HARQ-IR方案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2月9日提交的题为“POLAR CODED HARQ-IR SCHEME(经极化编码的HARQ-IR方案)”的PCT申请No.PCT/CN2018/075950的优先权,该PCT申请的内容通过援引全部纳入于此。
背景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尤其涉及对经掩码消息进行极化编码。
无线通信网络被广泛部署以提供各种通信服务,诸如语音、视频、分组数据、消息接发、广播等。这些无线网络可以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的网络资源来支持多个用户的多址网络。此类多址网络的示例包括码分多址(CDMA)网络、时分多址(TDMA)网络、频分多址(FDMA)网络、正交FDMA(OFDMA)网络、以及单载波FDMA(SC-FDMA)网络。
这些多址技术已经在各种电信标准中被采纳以提供使不同的无线设备能够在城市、国家、地区、以及甚至全球级别上进行通信的共同协议。例如,5G NR(新无线电)通信技术被设计成相对于当前移动网络代系而言扩展和支持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和应用。在一方面,5G通信技术包括:用于访问多媒体内容、服务和数据的以人为中心的增强型移动宽带寻址使用情形;具有尤其是等待时间和可靠性方面的要求的超可靠低等待时间通信(URLLC);以及用于非常大数目的连通设备和典型地传送相对少量的非延迟敏感性信息的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然而,随着对移动宽带接入的需求持续增长,在5G和超5G通信技术中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需要。优选地,这些改进应当适用于其他多址技术以及采用这些技术的电信标准。
在5G通信中,由传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可能无法被接收方设备准确地接收。虽然传送方设备可以重复地重新发送整个数据直至正确接收,但这浪费网络资源。此外,过多重传会降低网络的总数据传输速率,这导致网络内的用户装备(UE)遭受性能降级。因此,可能期望改善传输可靠性。
概述
以下给出了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此类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标识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作为稍后给出的更详细描述之序言。
在一些方面,一种用于向接收方设备传送经编码消息的方法包括: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将该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向该u域向量应用掩码;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以及向该接收方设备传送该传输向量。
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传送经编码消息的用户装备包括:存储器、收发机、以及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成与该存储器和该收发机处于通信并且被配置成: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将该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向该u域向量应用掩码;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以及经由该收发机向接收方设备传送该传输向量。
在某些方面,一种用于传送经编码消息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进行以下操作的指令: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将该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向该u域向量应用掩码;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以及传送该传输向量。
在其他方面,一种用于向接收方设备传送经编码消息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生成具有多个数据比特的第一数据向量;通过变换该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一u域向量,其中该第一u域向量包括诸第一活跃比特和诸第一非活跃比特;使用极化编码器对该第一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一多个比特和第二多个比特的第一传输向量;传送该第一多个比特;接收对该第一多个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响应于对解码失败的指示而进行以下操作:生成具有该多个数据比特的一部分的第二数据向量;基于该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掩码;通过变换该第二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二u域向量,其中该第二u域向量包括诸第二活跃比特和诸第二非活跃比特;向该第二u域向量应用掩码以生成中间向量;使用该极化编码器对该中间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三多个比特和第四多个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以及传送该第三多个比特。
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传送经编码消息的用户装备包括:存储器、收发机、以及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成与该存储器和该收发机处于通信并且被配置成:生成具有多个数据比特的第一数据向量;通过变换该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一u域向量,其中该第一u域向量包括诸第一活跃比特和诸第一非活跃比特;使用极化编码器对该第一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一多个比特和第二多个比特的第一传输向量;经由该收发机来传送该第一多个比特;接收对该第一多个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响应于对解码失败的指示而进行以下操作:生成具有该多个数据比特的一部分的第二数据向量;基于该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掩码;通过变换该第二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二u域向量,其中该第二u域向量包括诸第二活跃比特和诸第二非活跃比特;向该第二u域向量应用掩码以生成中间向量;使用该极化编码器对该中间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三多个比特和第四多个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以及经由该收发机来传送该第三多个比特。
在某些方面,一种用于传送经编码消息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进行以下操作的指令:生成具有多个数据比特的第一数据向量;通过变换该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一u域向量,其中该第一u域向量包括诸第一活跃比特和诸第一非活跃比特;使用极化编码器对该第一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一多个比特和第二多个比特的第一传输向量;传送该第一多个比特;接收对该第一多个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响应于对解码失败的指示而进行以下操作:生成具有该多个数据比特的一部分的第二数据向量;基于该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掩码;通过变换该第二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二u域向量,其中该第二u域向量包括诸第二活跃比特和诸第二非活跃比特;向该第二u域向量应用掩码以生成中间向量;使用该极化编码器对该中间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三多个比特和第四多个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以及传送该第三多个比特。
为了达成前述及相关目的,这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在下文充分描述并在权利要求中特别指出的特征。以下描述和附图详细阐述了这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某些解说性特征。然而,这些特征仅仅是指示了可采用各个方面的原理的各种方式中的若干种,并且本描述旨在涵盖所有此类方面及其等效方案。
附图简述
以下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所公开的方面,提供附图是为了解说而非限定所公开的各方面,其中相似的标号标示相似的元件,且其中:
图1是包括至少一个用户装备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是在HARQ中的重复模式或穿孔模式下进行速率匹配的示例;
图3是在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混合ARQ或即HARQ)的缩短模式下进行速率匹配的示例;
图4是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极化编码的框图的示例;
图5是对传输向量进行极化解码的框图的示例;
图6是传送方设备中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极化编码的框图的另一示例;
图7解说了在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极化编码中使用的经掩码编码器的示例。
图8是生成用于u域向量的掩码的矩阵的示例;
图9是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的示例;
图10-21解说了用于对使用两种模式的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示例;
图22是解码过程的框图的示例;
图23是用于对u域向量进行掩码以用于极化编码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4是重传经编码消息的方法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25是对经编码消息进行解码的方法2500的流程图;
图26是如本文所述的用户装备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7是如本文所述的基站(BS)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28是极化编码的框图的示例;
图29是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的另一示例。
图30是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的又一示例。
详细描述
以下结合附图阐述的详细描述旨在作为各种配置的描述,而无意表示可实践本文所描述的概念的仅有配置。本详细描述包括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也可以实践这些概念。在一些实例中,以框图形式示出众所周知的结构和组件以便避免淡化此类概念。
以下描述提供示例而并非限定权利要求中阐述的范围、适用性或者示例。可以对所讨论的要素的功能和布置作出改变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各种示例可恰适地省略、替代、或添加各种规程或组件。例如,可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可以添加、省略、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一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现在将参照各种装置和方法给出电信系统的若干方面。这些装置和方法将在以下详细描述中进行描述并在附图中由各种框、组件、电路、过程、算法等(统称为“元素”)来解说。这些元素可使用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此类元素是实现成硬件还是软件取决于具体应用和加诸于整体系统上的设计约束。
作为示例,元素、或元素的任何部分、或者元素的任何组合可被实现为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的“处理系统”。处理器的示例包括: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图形处理单元(GPU)、中央处理单元(CPU)、应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精简指令集计算(RISC)处理器、片上系统(SoC)、基带处理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状态机、门控逻辑、分立的硬件电路、以及配置成执行本公开通篇描述的各种功能性的其他合适硬件。处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执行软件。软件应当被宽泛地解释成意为指令、指令集、代码、代码段、程序代码、程序、子程序、软件组件、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包、例程、子例程、对象、可执行件、执行的线程、规程、函数等,无论其是用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还是其他术语来述及皆是如此。
相应地,在一个或多个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各功能可作为一条或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或编码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诸如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可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制,此类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光盘存储、磁盘存储、其他磁性存储设备、上述类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组合、或能够被用于存储可被计算机访问的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计算机可执行代码的任何其他介质。
应注意,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诸如CDMA、TDMA、FDMA、OFDMA、SC-FDMA及其他系统。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C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CDMA2000、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UTRA)等无线电技术。CDMA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IS-2000版本0和A通常被称为CDMA2000 1X、1X等。IS-856(TIA-856)通常被称为CDMA2000 1xEV-DO、高速率分组数据(HRPD)等。UTRA包括宽带CDMA(WCDMA)和CDMA的其他变体。TDMA系统可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之类的无线电技术。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超移动宽带(UMB)、演进型UTRA(E-UTRA)、IEEE 902.11(Wi-Fi)、IEEE 902.16(WiMAX)、IEEE 902.20、Flash-OFDMTM等无线电技术。UTRA和E-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3GPP长期演进(LTE)和高级LTE(LTE-A)是使用E-UTRA的新UMTS版本。UTRA、E-UTRA、UMTS、LTE、LTE-A以及GSM在来自名为“第三代伙伴项目”(3GPP)的组织的文献中描述。CDMA2000和UMB在来自名为“第三代伙伴项目2”(3GPP2)的组织的文献中描述。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既可被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被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包括共享射频谱带上的蜂窝(例如,LTE)通信。然而,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LTE/LTE-A和/或5G新无线电(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了LTE或5G NR术语,但这些技术也可在LTE/LTE-A和5G NR应用以外可应用(例如,应用于其他下一代通信系统)。
在一些实现中,数据的传送方设备可在传输之前使用极化码对数据信息进行编码。极化码可选择信道极化变换之后最可靠的传输位置并在该最可靠的传输位置上携带数据比特。在进行速率匹配之后,极化码可在穿孔模式、缩短模式和重复模式下工作。在一些示例中,极化码可被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追逐组合(HARQ-CC)或HARQ增量冗余(HARQ-IR)。在HARQ-CC期间,传送方设备在每次重传时传送相同码字,并且在重传时没有编码增益。在HARQ-IR期间,传送方设备在每次重传时增量式地传送长码字的各部分,并且可在每次重传之后获得附加的编码增益。HARQ-CC可能更易于实现,而HARQ-IR的解码可能较复杂并且需要在接收方设备处有缓冲器。
在某些方面,在利用HARQ-IR方案以获得冗余的通信系统中,可以向数据向量应用掩码以重定位数据比特供后续重传。在初始传输之后,通信系统可以接收指示传输质量的反馈消息。通信系统可以通过在极化编码之前应用掩码来将数据比特向着后续资源的更可靠信道进行重定位。掩码过程可以将某些数据比特(即,未能被接收方设备解码的数据比特)置于更可靠的通信信道以供重传。
使用u域掩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ARUM)允许每次传输具有独立的编码和速率匹配方案。ARUM使用各种速率匹配方案来工作并且可获得附加的编码增益。传输可以是可自解码的。对u域向量进行掩码的过程可遵循信道极化变换规则并获得期望的极化码编码增益。在一些实现中,与理论传输极限相比,损耗可以小于0.2分贝。
参照图1,根据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无线通信网络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BS)105、一个或多个UE 110、以及核心网(诸如演进型分组核心(EPC)180或5G核心(5GC)190)。BS 105可包括数个组件(图27中所示)以实现本公开的各特征。例如,BS 105的调制解调器160内的数据组件170可从用于与UE 110进行通信的数据比特生成数据向量。数据向量可包含由BS 105发送给UE 110的文本、音频和/或视频信息。掩码组件172可对数据向量进行掩码以将数据向量内的各部分数据比特从一个资源位置重定位到另一资源位置。编码组件174可向数据向量应用极化编码以将数据向量变换成码字以供传输,以及将经极化编码的码字解码回数据向量。BS 105的通信组件176可向/从UE110发送和接收码字。解码组件178可解码由BS 105接收到的经极化编码的消息。
类似地,UE 110可包括数个组件(图26中所示)以实现本公开的各特征。例如,UE110的调制解调器140内的数据组件150可从用于与BS 105进行通信的数据比特生成数据向量。掩码组件152可对数据向量进行掩码以将数据向量内的各部分数据比特从一个资源位置重定位到另一资源位置。编码组件154可向数据向量应用极化编码以将数据向量变换成码字以供传输,以及将经极化编码的码字解码回数据向量。UE 110的通信组件156可向/从BS 105发送和接收码字。解码组件158可解码由UE 110接收到的经极化编码的消息。
基站105的调制解调器160可被配置成经由蜂窝网络或其他无线和有线网络来与其他基站105和UE 110通信。UE 110的调制解调器140可被配置成经由蜂窝网络、Wi-Fi网络或其他无线和有线网络进行通信。调制解调器140、160可经由收发机来接收和传送数据分组。
EPC 180或5GC 190可提供用户认证、接入授权、跟踪、网际协议(IP)连通性,以及其他接入、路由、或移动性功能。配置成用于4G LTE的基站105(统称为演进型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地面无线电接入网(E-UTRAN))可通过回程链路132(例如,S1等)与EPC 180对接。配置成用于5G NR的基站105(统称为下一代RAN(NG-RAN))可通过回程链路134与5GC190对接。除了其他功能,基站105还可执行以下功能中的一者或多者:用户数据的传递、无线电信道暗码化和暗码解译、完整性保护、报头压缩、移动性控制功能(例如,切换、双连通性)、蜂窝小区间干扰协调、连接建立和释放、负载平衡、非接入阶层(NAS)消息的分发、NAS节点选择、同步、无线电接入网(RAN)共享、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订户和装备追踪、RAN信息管理(RIM)、寻呼、定位、以及警报消息的递送。基站105可直接或间接地(例如,通过EPC 180或5GC 190)彼此通信、在回程链路125、132或134(例如,X1或X2接口)上彼此通信。回程链路125、132、134可以是有线通信链路或无线通信链路。
基站105可经由一个或多个基站天线与UE 110进行无线通信。每个基站105可为各自相应的地理覆盖区域130提供通信覆盖。在一些示例中,基站105可被称为基收发机站、无线电基站、接入点、接入节点、无线电收发机、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g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中继、收发机功能、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服务集(ESS)、传送接收点(TRP)、或某个其他合适术语。基站105的地理覆盖区域130可被划分成仅构成该覆盖区域的一部分的扇区或蜂窝小区(未示出)。无线通信网络100可包括不同类型的基站105(例如,以下所描述的宏基站或小型蜂窝小区基站)。附加地,该多个基站105可以根据多种通信技术(例如,5G(新无线电或“NR”)、第四代(4G)/LTE、3G、Wi-Fi、蓝牙等)中的不同通信技术来操作,并且由此可存在用于不同通信技术的交叠地理覆盖区域130。
在一些示例中,无线通信网络100可以是或包括各通信技术中的一者或任何组合,包括NR或5G技术、长期演进(LTE)或高级LTE(LTE-A)或MuLTEfire技术、Wi-Fi技术、蓝牙技术、或任何其他长程或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在LTE/LTE-A/MuLTEfire网络中,术语演进型B节点(eNB)可一般用来描述基站105,而术语UE可一般用来描述UE 110。无线通信网络100可以是异构技术网络,其中不同类型的eNB提供对各种地理区划的覆盖。例如,每个eNB或基站105可提供对宏蜂窝小区、小型蜂窝小区、或其他类型的蜂窝小区的通信覆盖。取决于上下文,术语“蜂窝小区”是可被用于描述基站、与基站相关联的载波或分量载波、或者载波或基站的覆盖区域(例如,扇区等)的3GPP术语。
宏蜂窝小区一般可覆盖相对较大的地理区域(例如,半径为数千米的区域),并且可允许由与网络供应商具有服务订阅的UE 110无约束地接入。
小型蜂窝小区可包括可在与宏蜂窝小区相同或不同的频带(例如,有执照、无执照等)中操作的相对较低发射功率基站(与宏蜂窝小区相比)。根据各个示例,小型蜂窝小区可包括微微蜂窝小区、毫微微蜂窝小区、以及微蜂窝小区。微微蜂窝小区例如可覆盖较小地理区域并且可允许由与网络供应商具有服务订阅的UE 110无约束地接入。毫微微蜂窝小区也可覆盖小地理区域(例如,住宅)且可提供由具有与该毫微微蜂窝小区的关联的UE 110(例如,在有约束接入情形中,基站105的封闭订户群(CSG)中的UE 110,其可包括住宅中的用户的UE 110、等等)有约束接入和/或无约束地接入。用于宏蜂窝小区的eNB可被称为宏eNB。用于小型蜂窝小区的eNB可被称为小型蜂窝小区eNB、微微eNB、毫微微eNB、或家用eNB。eNB可支持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等)蜂窝小区(例如,分量载波)。
可容适各种所公开示例中的一些示例的通信网络可以是根据分层协议栈进行操作的基于分组的网络,并且用户面中的数据可基于IP。用户面协议栈(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无线电链路控制(RLC)、MAC等)可执行分组分段和重组以在逻辑信道上进行通信。例如,MAC层可执行优先级处置以及将逻辑信道复用到传输信道中。MAC层还可使用HARQ以提供MAC层的重传,从而提高链路效率。在控制面,RRC协议层可以提供UE 110与基站105之间的RRC连接的建立、配置和维护。RRC协议层还可被用于EPC 180或5GC 190对用户面数据的无线电承载的支持。在物理(PHY)层,传输信道可被映射到物理信道。
UE 110可分散遍及无线通信网络100,并且每个UE 110可以是驻定的或移动的。UE110还可包括或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称为移动站、订户站、移动单元、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某个其他合适术语。UE 110可以是蜂窝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无线调制解调器、无线通信设备、手持式设备、平板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无绳电话、智能手表、无线本地环路(WLL)站、娱乐设备、车载组件、客户端装备(CPE)、或者能够在无线通信网络100中通信的任何设备。UE 110的一些非限定性示例可包括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设备、视频设备、数字音频播放器(例如,MP3播放器)、相机、游戏控制台、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交通工具、电表、气泵、大型或小型厨房器具、健康护理设备、植入物、传感器/致动器、显示器、或任何其他类似的功能设备。附加地,UE 110可以是物联网(IoT)和/或机器到机器(M2M)类型的设备,例如,可在一些方面不频繁地与无线通信网络100或其他UE进行通信的(例如,相对于无线电话的)低功率、低数据率类型的设备。IoT设备的一些示例可包括停车计时器、气泵、烤箱、交通工具、以及心脏监视器。UE 110可以能够与各种类型的基站105和网络装备(包括宏eNB、小型蜂窝小区eNB、宏gNB、小型蜂窝小区gNB、中继基站等)通信。
UE 110可被配置成与一个或多个基站105建立一条或多条无线通信链路135。无线通信网络100中示出的无线通信链路135可携带从UE 110到基站105的上行链路(UL)传输、或者从基站105到UE 110的下行链路(DL)传输。下行链路传输也可被称为前向链路传输,而上行链路传输也可被称为反向链路传输。每条无线通信链路135可包括一个或多个载波,其中每个载波可以是由根据上述各种无线电技术来调制的多个副载波构成的信号(例如,不同频率的波形信号)。每个经调制信号可在不同的副载波上被发送并且可携带控制信息(例如,参考信号、控制信道等)、开销信息、用户数据等。在一方面,无线通信链路135可使用频分双工(FDD)操作(例如,使用配对频谱资源)或时分双工(TDD)操作(例如,使用未配对频谱资源)来传送双向通信。可定义用于FDD的帧结构(例如,帧结构类型1)和用于TDD的帧结构(例如,帧结构类型2)。此外,在一些方面,无线通信链路135可表示一个或多个广播信道。
在无线通信网络100的一些方面,基站105或UE 110可包括多个天线以采用天线分集方案来改善基站105与UE 110之间的通信质量和可靠性。附加地或替换地,基站105或UE110可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该MIMO技术可利用多径环境来传送携带相同或不同经编码数据的多个空间层。
无线通信网络100可支持多个蜂窝小区或载波上的操作,其是可被称为载波聚集(CA)或多载波操作的特征。载波也可被称为分量载波(CC)、层、信道等。术语“载波”、“分量载波”、“蜂窝小区”和“信道”在本文中可以可互换地使用。UE 110可被配置有用于载波聚集的多个下行链路CC以及一个或多个上行链路CC。载波聚集可与FDD和TDD分量载波两者联用。通信链路135可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包括空间复用、波束成形和/或发射分集。对于在每个方向上用于传输的至多达总共Yx MHz(x个分量载波)的载波聚集中分配的每个载波,基站105和UE 110可使用至多达Y MHz(例如,5、10、15、20、30、50、100、200、400MHz等)带宽的频谱。这些载波可以或者可以不彼此毗邻。载波的分配可以关于DL和UL是非对称的(例如,与UL相比可将更多或更少载波分配给DL)。分量载波可包括主分量载波以及一个或多个副分量载波。主分量载波可被称为主蜂窝小区(PCell),并且副分量载波可被称为副蜂窝小区(SCell)。
某些UE 110可使用设备到设备(D2D)通信链路138来彼此通信。D2D通信链路138可使用DL/UL WWAN频谱。D2D通信链路138可使用一个或多个侧链路信道,诸如物理侧链路广播信道(PSBCH)、物理侧链路发现信道(PSDCH)、物理侧链路共享信道(PSSCH)、以及物理侧链路控制信道(PSCCH)。D2D通信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无线D2D通信系统,诸如举例而言,FlashLinQ、WiMedia、蓝牙、ZigBee、以IEEE 802.11标准为基础的Wi-Fi、LTE、或NR。
无线通信网络100可进一步包括:经由无执照频谱(例如,5GHz)中的通信链路与根据Wi-Fi技术来操作的UE 110(例如,Wi-Fi站(STA))处于通信的根据Wi-Fi技术来操作的基站105(例如,Wi-Fi接入点)。当在无执照频谱中通信时,各STA和AP可在通信之前执行畅通信道评估(CCA)或先听后讲(LBT)规程以确定该信道是否可用。
小型蜂窝小区可在有执照和/或无执照频谱中操作。当在无执照频谱中操作时,小型蜂窝小区可采用NR并且使用与由Wi-Fi AP所使用的频谱相同的5GHz无执照频谱。在无执照频谱中采用NR的小型蜂窝小区可推升接入网的覆盖和/或增大接入网的容量。
无论是小型蜂窝小区还是大型蜂窝小区(例如,宏基站),基站105可包括eNB、g B节点(gNB)、或其他类型的基站。一些基站105(诸如,gNB 180)可在传统亚6GHz频谱、毫米波(mmW)频率和/或近mmW频率中操作以与中继UE 110进行通信。当gNB 180在mmW或近mmW频率中操作时,gNB 180可被称为mmW基站。极高频(EHF)是电磁频谱中射频(RF)的一部分。EHF具有30GHz到300GHz的范围以及1毫米到10毫米之间的波长。该频带中的无线电波可被称为毫米波。近mmW可向下扩展至具有100毫米波长的3GHz频率。超高频(SHF)频带在3GHz到30GHz之间扩展,其亦被称为厘米波。使用mmW和/或近mmW射频带的通信具有极高的路径损耗和短射程。mmW基站105可在其传输中利用与UE 110的波束成形来补偿极高路径损耗和短射程。
在一非限定性示例中,EPC 180可包括移动性管理实体(MME)181、其他MME 182、服务网关183、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网关184、广播多播服务中心(BM-SC)185、以及分组数据网络(PDN)网关186。MME 181可与归属订户服务器(HSS)187处于通信。MME 181是处理UE 110与EPC 180之间的信令的控制节点。一般而言,MME 181提供承载和连接管理。所有用户网际协议(IP)分组通过服务网关183来传递,服务网关183自身连接到PDN网关186。PDN网关186提供UE IP地址分配以及其他功能。PDN网关186和BM-SC 185被连接到IP服务188。IP服务188可包括因特网、内联网、IP多媒体子系统(IMS)、PS流送服务、和/或其他IP服务。BM-SC 185可提供用于MBMS用户服务置备和递送的功能。BM-SC 185可用作内容提供方MBMS传输的进入点,可用来授权和发起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内的MBMS承载服务,并且可用来调度MBMS传输。MBMS网关184可用来向属于广播特定服务的多播广播单频网(MBSFN)区域的基站105分发MBMS话务,并且可负责会话管理(开始/停止)并负责收集eMBMS相关的收费信息。
5GC 190可包括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192、其他AMF 193、会话管理功能(SMF)194、以及用户面功能(UPF)195。AMF 192可与统一数据管理(UDM)196处于通信。AMF192是处理UE 110与5GC 190之间的信令的控制节点。一般而言,AMF 192提供QoS流和会话管理。所有用户网际协议(IP)分组通过UPF 195来传递。UPF 195提供UE IP地址分配以及其他功能。UPF 195被连接到IP服务197。IP服务197可包括因特网、内联网、IP多媒体子系统(IMS)、PS流送服务、和/或其他IP服务。
参照图2,其示出了在HARQ的重复模式或穿孔模式下进行速率匹配的示例200。当使用重复模式进行传送时,数据向量210可包括诸活跃比特和诸非活跃比特(即,冻结比特)。矩阵212可将数据向量210变换成传输向量214。传输向量214中的一些比特可经由通信链路135被发送,而传输向量214中的其他比特可被传送不止一次。接收方解码器可在解码期间将相同比特的副本的对应对数似然比(LLR)相加。当使用穿孔模式进行传送时,传输向量214中的一些比特可经由通信链路135被发送,而传输向量214中的其他比特可能不被传送。接收方解码器可将不被传送的比特的LLR设置为零。
参照图3,其示出了在HARQ中的缩短模式下进行速率匹配的示例300。当使用穿孔模式进行传送时,数据向量310可包括诸活跃比特和诸非活跃比特,诸如冻结比特和缩短比特312。矩阵320可将数据向量310变换成传输向量330。传输向量330中的一些比特可经由通信链路135被发送,而传输向量330中的其他比特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接收方解码器可由于已知零比特而将对应的LLR设置为正无穷。比特的LLR可使用公式
Figure BDA0002620991570000141
来计算。
图4示出了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或中间向量进行极化编码的框图400的示例。数据向量402可包括数个数据比特。通过使用映射矩阵404来变换数据向量402,数据向量402被变换为u域向量406。u域向量406可以是通过对数据向量402进行速率匹配而得到的N比特向量。u域向量406可包括比数据向量402要多的比特。可以对u域向量406和掩码向量408执行逐比特相加410,以产生中间向量412。逐比特相加410可以是将u域向量406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从一个资源位置重定位到另一资源位置的掩码过程。例如,掩码过程可将u域向量406中的该一个或多个比特从具有低传输可靠性的资源位置重定位到具有高传输可靠性的另一资源位置。中间向量412可由极化编码矩阵414变换为传输向量416。极化编码矩阵414可执行极化编码变换。传输向量416可被发送给接收方设备。贯穿本申请的附图,不同比特可以用不同颜色来指示。标识不同比特的相同信息也可以使用不同图案来传达。
图5示出了对带有未知掩码的传输向量进行极化解码的框图500的示例以及对带有已知掩码的传输向量进行极化解码的框图550的示例。掩码向量504可由极化编码矩阵506变换并跨信道508被传送成LLR掩码向量510。接收方设备可对传输向量502和LLR掩码向量510执行LLR校验512。LLR校验512的结果被输入到极化解码器514以生成收到数据向量516。收到数据向量516可包括由传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比特。
仍然参照图5,掩码向量564可由极化编码矩阵566变换成第二掩码向量570。接收方设备可对传输向量562和第二掩码向量570执行符号翻转572。符号翻转572的结果被输入到极化解码器574,以生成接收到的数据向量576。接收到的数据向量576可包括由传送方设备发送的数据比特。
现在参照图6,其解说了在发射机中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极化编码的框图600的另一示例。在一些实现中,传送方设备将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附连(604)到数据比特602,以生成具有k1比特的数据向量606。数据向量606由经掩码编码器608变换成具有N1比特的中间向量610。中间向量610可由速率匹配矩阵612变换以生成具有M1比特的第一传输向量614。
仍然参照图6,如果传送方设备接收到对数据比特602内的一些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则可执行比特选择(680)以选择数据比特622用于第一次重复传输。在某些实现中,传送方设备将CRC比特附连(624)到数据比特622,以生成具有k2比特的数据向量626。数据向量626由经掩码编码器628变换成具有N2比特的中间向量630。中间向量630可由速率匹配矩阵632变换以生成具有M2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634。
再次参照图6,如果传送方设备接收到对诸数据比特602内的一些比特解码失败的另一指示,则可执行比特选择(680)以选择诸数据比特642以用于第二次重复传输。在某些实现中,传送方设备将CRC比特附连(644)到数据比特642,以生成具有k3比特的数据向量646。数据向量646由经掩码编码器648变换成具有N3比特的中间向量650。中间向量650可由速率匹配矩阵652变换以生成具有M3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654。
参照图6,如果传送方设备接收到对数据比特602内的一些比特解码失败的又一指示,则可执行比特选择(680)以选择数据比特662以用于第三次重复传输。在某些实现中,传送方设备将CRC比特附连(664)到数据比特662,以生成具有k4比特的数据向量666。数据向量666由经掩码编码器668变换成具有N4比特的中间向量670。中间向量670可由速率匹配矩阵672变换以生成具有M4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674。可支持比图6中所示的那些重传更多或更少的重传。
转向图7,其解说了在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极化编码中使用的经掩码编码器608、628、648、668的示例。在一些实现中,数据向量606、626、646、666可以是经掩码编码器608、628、648、668的输入。映射矩阵可将数据向量606、626、646、666映射到NMAX向量712、722、732、742。NMAX向量712、722、732、742可各自包括NMAX比特。在初始传输期间,NMAX向量712可通过选择(714)该NMAX比特中的最后N1比特来被截短,以生成中间向量716。中间向量716可具有N1比特,其中N1可以小于或等于NMAX。接着,中间向量716可由极化编码矩阵718变换。
仍然参照图7,在第一次重复传输期间,NMAX向量722可使用逐比特相加运算750由NMAX向量712进行掩码。在掩码过程之后,经掩码的NMAX向量722可通过选择(724)该NMAX比特中的最后N2比特来被截短,以生成中间向量726。中间向量726可具有N2比特,其中N2可以小于或等于NMAX。接着,中间向量726可由极化编码矩阵728变换。
再次参照图7,在第二次重复传输期间,NMAX向量732可使用逐比特相加运算752由NMAX向量712进行掩码。在掩码过程之后,经掩码的NMAX向量732可通过选择(734)该NMAX比特中的最后N3比特来被截短,以生成中间向量736。中间向量736可具有N3比特,其中N3可以小于或等于NMAX。接着,中间向量736可由极化编码矩阵738变换。
仍然参照图7,在第三次重复传输期间,NMAX向量742可使用逐比特相加运算754、756由NMAX向量712、732进行掩码。在掩码过程之后,经掩码的NMAX向量742可通过选择(744)该NMAX比特中的最后N3比特来被截短,以生成中间向量746。中间向量746可具有N4比特,其中N4可以小于或等于NMAX。接着,中间向量746可由极化编码矩阵748变换。
转向图8,其解说了用于生成u域向量的掩码的矩阵800的示例。用于第i次传输的u域向量的掩码可被表达为vi=[u1,u2,…,ui-1]x Si,其中
Figure BDA0002620991570000161
Figure BDA0002620991570000162
此处,R是矩阵
Figure BDA0002620991570000163
T是最大传输次数。INmax是Nmax乘以Nmax大小的单位矩阵。在框图800中,掩码802、804是用于第三次和第五次传输的u域向量的掩码。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掩码可以分别是0、u1、u1、u1+u2+u3、u1、u1+u2+u5、u1+u3+u5、以及u1+u2+u3+u4+u5+u6+u7
图9解说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900的示例。为了达成活跃比特重定位,从所有N1+N2+…+Nt个极化信道中挑选出最佳的K个索引,并且其中来自块[1,2,t-1]的Kt个活跃比特被重定位到块t。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910由极化编码矩阵934变换成传输向量940。u域向量910可在不可靠传输位置916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比特912、重复比特914。在对传输向量940进行传输之后,可由于对重复比特914的解码失败而发起第二次传输。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920可在可靠传输位置922处包括重复比特914。u域向量920可与u域相邻910逐比特相加(928)以形成中间向量930。中间向量930可由极化编码矩阵932变换成传输向量950。重复比特914可被重定位到具有比不可靠传输位置916要高的传输可靠性的可靠传输位置922。例如,不可靠传输位置916可以是其中所传送的信息具有较低概率(例如,针对每次传输10%的概率)被接收方设备解码的资源位置。可靠传输位置922可以是其中所传送的信息具有较高概率(例如,针对每次传输99%的概率)被接收方设备解码的不同资源位置。在接收方设备处,u域向量920可在u域向量910之前被解码。
图10-21解说了用于对使用两种模式的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示例。
现在参照图10,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0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010或中间向量10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014被变换成传输向量1016。在穿孔模式中,传输向量1016中的诸比特1018可能不被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020可与u域向量10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022。中间向量1022可由极化编码矩阵1024变换成传输向量1026。在重复模式中,传输向量1026中的比特1028可能在重传期间不被传送,而传输向量1026中的其余比特被重传。图例1050指示比特类型及其相关联的颜色。
现在参照图11,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1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110或中间向量11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114被变换成具有N比特的传输向量1116。在穿孔模式中,传输向量1016中的诸比特1118可能不被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120可与u域向量11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122。中间向量1122可被缩短以产生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124。中间向量1124可由极化编码矩阵1116变换成具有N/2比特的传输向量1128。在重复模式中,传输向量1128中的比特1130可能在重传期间不被传送,而传输向量1128中的其余比特被重传。
现在参照图12,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2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210可被映射到中间向量1212。中间向量1212可通过移除该中间向量1212中的一部分比特而被缩短成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214。接着,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214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216被变换成具有N比特的传输向量1218。在穿孔模式中,传输向量1218中的比特1219可能不被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220可与u域向量12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222。中间向量1222可由极化编码向量1224变换成具有2N比特的传输向量1226。在重复模式中,传输向量1126中的比特1228可能在重传期间不被传送,而传输向量1226中的其余比特被重传。
现在参照图13,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3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310或中间向量13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314被变换成传输向量1316。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320可与u域向量13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322。中间向量1322可由极化编码矩阵1324变换成传输向量132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1326中的比特132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
现在参照图14,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4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410或中间向量14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414被变换成具有N比特的传输向量1416。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420可与u域向量14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422。中间向量1422可被缩短以产生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424。中间向量1424可由极化编码矩阵1426变换成具有N/2比特的传输向量1428。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1428中的比特1430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
现在参照图15,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5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510可被映射到中间向量1512。中间向量1512可通过移除该中间向量1512中的一部分比特而被缩短成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514。接着,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514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516被变换成具有N比特的传输向量1518。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520可与u域向量15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522。中间向量1522可由极化编码向量1524变换成具有2N比特的传输向量152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1526中的诸比特152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
现在参照图16,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6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610或中间向量16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614被变换成传输向量161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1616中的诸比特161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620可与u域向量16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622。中间向量1622可由极化编码矩阵1624变换成传输向量1626。
现在参照图17,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7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710或中间向量17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714被变换成具有N比特的传输向量1716。在重复模式中,传输向量1716中的诸比特171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720可与u域向量17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722。中间向量1722可被缩短以产生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724。中间向量1724可由极化编码矩阵1726变换成具有N/2比特的传输向量1728。
现在参照图18,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8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穿孔或重复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810可被映射到中间向量1812。中间向量1812可通过移除该中间向量1812中的一部分比特而被缩短成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814。接着,经缩短的中间向量1814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816被变换成具有N比特的传输向量1818。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1818中的比特1819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820可与u域向量18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822。中间向量1822可由极化编码向量1824变换成具有2N比特的传输向量1826。
现在参照图19,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19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910或中间向量19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1914被变换成传输向量191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1916中的诸比特191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1920可与u域向量19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1922。中间向量1922可由极化编码矩阵1624变换成传输向量192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1926中的诸比特192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此处,比特1918和比特1928具有相同长度,即,传输向量1916、1926具有相同的缩短比特数。
现在参照图20,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20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2010或中间向量20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2014被变换成传输向量201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2016中的诸比特201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2020可与u域向量20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2022。中间向量2022可由极化编码矩阵2024变换成传输向量202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2026中的诸比特202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此处,比特2018和比特2028具有不同的长度,即,传输向量2016具有比传输向量2026要少的缩短比特数。
现在参照图21,其示出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2100的示例。第一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并且第二次传输可利用缩短模式。例如,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2110或中间向量2112可经由极化编码矩阵2114被变换成传输向量211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2116中的诸比特211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2120可与u域向量2110逐比特相加以产生中间向量2122。中间向量2122可由极化编码矩阵2124变换成传输向量2126。在缩短模式中,传输向量2126中的诸比特2128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必传送。此处,比特2118和比特2128具有不同的长度,即,传输向量2116具有比传输向量2126要大的缩短比特数。
现在转向图22,其解说了解码过程的框图2200的示例。接收方设备在第一次接收期间接收诸第一LLR并在第二次接收期间接收诸第二LLR。在接收到诸第一LLR之后,接收方设备对诸第一LLR执行解速率匹配(2202)以产生第一N1个LLR。接收方设备还对诸第二LLR执行解速率匹配(2206)以产生第一N2个LLR。取决于这N1个LLR和N2个LLR的长度,对N1个LLR执行复制或截短(2204)以生成第二N2个LLR。第一N2个LLR和第二N2个LLR使用LLR域校验(2208)来组合以产生最终N2个LLR。最终N2个LLR使用解码矩阵来解码(2210)以提取出k2个比特。
仍然参照图22,提取出的k2个比特可使用编码矩阵来编码(2212)以获得N2个比特。接着,第一N2个LLR的符号被翻转(2214)并且被填充或折叠(2216)以生成第二N1个LLR。第一和第二N1个LLR随后被相加(2218)以产生最终N1个LLR,其可使用解码矩阵来解码(2220)以获得来自传送方设备的原始k个比特。复制(Dup)、截短(Trunc)、填充(Pad)和折叠(Fold)过程在图22的底部显示。
图23是用于对u域向量进行掩码以用于极化编码的方法2300的流程图。在框2302处,方法2300可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例如,UE 110的数据组件150可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数据比特可包括UE 110上传到BS 105的音频、视频、文本、或其他信息。
在框2304处,方法2300可将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例如,UE 110的编码组件154可将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该变换可包括将数据向量乘以矩阵。u域向量可包括比数据向量要多的比特。在一非限定性示例中,UE 110的编码组件15可将数据向量402乘以映射矩阵404以将数据向量402变换成u域向量406。数据向量402和u域向量406的长度可以相同或不同。u域向量406可以通过对数据向量402进行速率匹配而得到。
在框2306处,方法2300可使用掩码对u域向量进行掩码。例如,UE 110的掩码组件152可使用掩码对u域向量进行掩码。掩码组件152还可取决于传输次序来生成掩码。例如,在数据向量的初始传输期间,掩码组件152可选择具有全零比特的掩码。对于第一次和第二次重传,掩码组件152可选择与数据向量具有相同比特的掩码。对于第三次重传,掩码组件152可选择等于先前数据向量的总和的掩码。在一非限定性示例中,UE 110的掩码组件152可通过执行与掩码向量408的逐比特相加410来对u域向量406进行掩码。根据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其他运算(诸如逐比特相减、卷积、或逻辑运算(例如,与(AND)、或(OR)、非(NOT)、与非(NAND)、或非(NOR)、异或(XOR)))也可被用于掩码过程。掩码过程可将一个或多个比特从第一比特位置(例如,较高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较高比特差错率(BER)、或较高块差错率(BLER))移至第二比特位置(例如,较低SINR、较低BER、或较低BLER)。
在框2308处,方法2300可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例如,UE 110的编码组件154可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极化编码可包括基于较短内核码的多次递归级联的线性块纠错码。还可使用其他编码方法(例如,turbo码)。
在框2310处,方法2300可向接收方设备传送传输向量。例如,UE 110的通信组件156可向BS 105的通信组件176传送传输向量。
图24是重传经编码消息的方法2400的示例的流程图。在框2402处,方法2400可生成具有多个数据比特的第一数据向量。例如,数据组件150可生成具有多个数据比特的第一数据向量,如上所述。
在框2404处,方法2400可通过变换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一u域向量,其中该第一u域向量包括诸第一活跃比特和诸第一非活跃比特。例如,编码组件154可通过变换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一u域向量,其中该第一u域向量包括诸第一活跃比特和诸第一非活跃比特。第一u域的非限定性示例可以是中间向量610或u域向量910。u域向量可在不可靠传输位置916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比特912。
在框2406处,方法2400可使用极化编码器对第一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一多个比特和第二多个比特的第一传输向量。例如,编码组件154可使用极化编码器对第一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一多个比特和第二多个比特的第一传输向量,诸如传输向量940。
在框2408处,方法2400可传送该第一多个比特。例如,通信组件158可传送该第一多个比特。在一些实现中,通信组件158可传送包括该第一多个比特和该第二多个比特的传输向量,诸如传输向量614或传输向量940。在其他示例中,传输向量可包括该第一多个比特。
在框2410处,方法2400可接收对该第一多个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例如,通信组件158接收对该第一多个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
在框2412处,响应于对解码失败的指示,方法2400可生成具有该多个数据比特的一部分的第二数据向量。例如,数据组件150生成具有该多个数据比特的一部分的第二数据向量。在一非限定性示例中,第二数据向量可包括该第一多个数据比特中的一些或全部比特,诸如数据向量626或数据向量920。第二数据向量可包括一个或多个CRC比特和/或在该第一多个数据比特的传输期间丢失或未能被接收方解码的一个或多个比特。丢失或未能被解码的该一个或多个比特可被重定位到具有比不太可靠传输位置916要高的传输可靠性的可靠传输位置922。
在框2414处,方法2400可基于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掩码。例如,掩码组件152可基于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掩码。掩码的非限定示例可以是第一数据向量,诸如数据向量606。在一些示例中,掩码可以是u域向量,诸如u域向量910。
在框2416处,方法2400可通过变换第二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二u域向量,其中该第二u域向量包括诸第二活跃比特和诸第二非活跃比特。例如,编码组件154可通过变换第二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二u域向量,其中该第二u域向量包括诸第二活跃比特和诸第二非活跃比特。第二u域向量的一些示例可包括u域向量920。
在框2418处,方法2400可向第二u域向量应用掩码以生成中间向量。例如,掩码组件152可使用掩码对第二u域向量进行掩码以生成中间向量。在某些实现中,掩码组件152可经由经掩码编码器628对数据向量626进行掩码,以生成中间向量630或中间向量930。
在框2420处,方法2400可使用极化编码器对中间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三多个比特和第四多个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例如,编码组件154可使用极化编码器对中间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三多个比特和第四多个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传输向量的示例可包括传输向量634或传输向量950。
在框2422处,方法2400可传送该第三多个比特。例如,通信组件158可传送该第三多个比特。取决于操作模式(穿孔、缩短或重复),通信组件158可传送该第三多个比特和/或该第四多个比特。在一些情形中,该第四多个比特可以是为零值的并且不被传送。在其他情形中,第四多个比特可以保留值,但仍然不被传送。在某些示例中,该第三多个比特可被重传。在又一示例中,该第三多个比特和该第四多个比特两者都可被传送。
图25是对经编码消息进行解码的方法2500的流程图。方法2500可部分地或完全地由图5和22中所解说的解码器来实现。在框2502处,方法2500可对接收到的比特进行解速率匹配(2502)。例如,解码组件158可对接收到的由传送方设备发送的诸LLR向量进行解速率匹配(2502)。
在框2504处,方法2500可将收到LLR向量缩放至大小为NC的向量[x1,x2,…,xT]。例如,解码组件158可将接收到的LLR向量缩放至大小为NC的向量[x1,x2,…,xT]。
在框2506处,方法2500可初始化i=T。例如,解码组件158可初始化i=T。
在框2508处,方法2500可对第i次传输的LLR进行软组合。例如,解码组件158可对第i次传输的LLR进行软组合。
在框2510处,方法2500可从第[T,T-1,i+1]次传输的解码结果中收集已知信息比特。例如,解码组件158可从第[T,T-1,i+1]次传输的解码结果中收集已知信息比特。
接着,在框2512处,方法2500可将来自第[T,T-1,i+1]次传输的LLR进行软组合。例如,解码组件158可将来自第[T,T-1,i+1]次传输的LLR进行软组合。
在框2514处,方法2500可对(Ni,Ki)码进行解码。例如,解码组件158可对(Ni,Ki)码进行解码。
在框2516处,方法2500可确定是否i=1。例如,解码组件158可确定是否i=1。
在框2518处,如果i不等于1,则方法2500可对(Ni,Ki)重新编码并翻转块T的诸LLR的符号。例如,编码组件154可对(Ni,Ki)重新编码并翻转块T的诸LLR的符号。
在框2520处,方法2500可设置i=i-1。例如,解码组件可设置i=i-1。
在框2522处,如果方法2500在框2516处确定i=1,则方法2500可输出经解码比特。例如,通信组件156可输出经解码比特。
在一些实现中,方法2300、2400和2500可由BS 105及其对应组件来实现。
参照图26,UE 110的实现的一个示例可以包括各种组件,其中的一些组件已经在上文作了描述,但是还包括诸如经由一条或多条总线2644处于通信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612和存储器2616(其执行与极化编码和解码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以及收发机2602之类的组件,其可以结合调制解调器140和通信组件150来操作以实现本文所描述的与控制数据分组传输可靠性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此外,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612、调制解调器140、存储器2616、收发机2602、RF前端2688、以及天线系统2665可被配置成支持一种或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中的语音和/或数据呼叫(同时或非同时)。
在一方面,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612可包括使用一个或多个调制解调器处理器的调制解调器140。与通信组件150相关的各种功能可被包括在调制解调器140和/或处理器2612中,且在一方面可由单个处理器执行,而在其他方面,各功能中的不同功能可由两个或更多个不同处理器的组合来执行。例如,在一方面,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612可包括以下任何一者或任何组合:调制解调器处理器、或基带处理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发射处理器、或接收机处理器、或关联于收发机2602的收发机处理器。在其他方面,与数据组件150相关联的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612和/或调制解调器140的特征中的一些特征可由收发机2602执行。
存储器2616可包括计算机或至少一个处理器2612能使用的任何类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诸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带、磁碟、光碟、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以及其任何组合。在一方面,例如,在UE 110正操作至少一个处理器2616以执行通信组件156和/或其一个或多个子组件时,存储器2612可以是存储定义通信组件156和/或其一个或多个子组件的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执行代码和/或与其相关联的数据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收发机2602可包括至少一个接收机2606和至少一个发射机2608。接收机2606可包括用于接收数据的硬件、固件、和/或可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代码,该代码包括指令且被存储在存储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接收机2606可以是例如射频(RF)接收机。在一方面,接收机2606可接收由至少一个基站105传送的信号。附加地,接收机2606可处理此类接收到的信号,并且还可获得对这些信号的测量,诸如但不限于Ec/Io、SNR、RSRP、RSSI等。发射机2608可包括用于传送数据的硬件、固件、和/或可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代码,该代码包括指令且被存储在存储器(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中。发射机2608的合适示例可包括但不限于RF发射机。
此外,在一方面,UE 110可包括RF前端2688,其可与天线系统2665和收发机2602通信地操作以用于接收和传送无线电传输,例如由至少一个BS105传送的无线通信或由其他BS 105和UE 110传送的无线传输。RF前端2688可被连接到天线系统2665并且可包括用于传送和接收RF信号的一个或多个低噪声放大器(LNA)2690、一个或多个开关2692、一个或多个功率放大器(PA)2698、以及一个或多个滤波器2696。
在一方面,LNA 2690可将收到信号放大至期望的输出电平。在一方面,每个LNA2690可具有指定的最小和最大增益值。在一方面,RF前端2688可基于针对特定应用的期望增益值使用一个或多个开关2692来选择特定LNA2690及其指定增益值。
此外,例如,一个或多个PA 2698可由RF前端2688用来放大信号以获得期望输出功率电平处的RF输出。在一方面,每个PA 2698可具有指定的最小和最大增益值。在一方面,RF前端2688可基于针对特定应用的期望增益值使用一个或多个开关2692来选择特定PA 2698及其指定增益值。
此外,例如,一个或多个滤波器2696可由RF前端2688用来对收到信号进行滤波以获得输入RF信号。类似地,在一方面,例如,相应的滤波器2696可被用来对来自相应的PA2698的输出进行滤波以产生输出信号以供传输。在一方面,每个滤波器2696可被连接到特定的LNA 2690和/或PA 2698。在一方面,RF前端2688可基于收发机2602和/或处理器2612所指定的配置使用一个或多个开关2692来选择使用指定滤波器2696、LNA 2690、和/或PA2698的传送或接收路径。
如此,收发机2602可被配置成经由RF前端2688通过天线系统2665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在一方面,收发机可被调谐以在指定频率操作,以使得UE 110可例如与一个或多个BS105或关联于一个或多个基站105的一个或多个蜂窝小区通信。在一方面,例如,调制解调器140可基于UE 110的BS配置以及调制解调器140所使用的通信协议来将收发机2602配置成以指定频率和功率电平操作。
在一方面,调制解调器140可以是多频带-多模式调制解调器,其可以处理数字数据并与收发机2602通信,以使得使用收发机2602来发送和接收数字数据。在一方面,调制解调器140可以是多频带的且被配置成支持用于特定通信协议的多个频带。在一方面,调制解调器140可以是多模式的且被配置成支持多个运营网络和通信协议。在一方面,调制解调器140可控制UE 110的一个或多个组件(例如,RF前端2688、收发机2602)以基于指定的调制解调器配置来实现对来自网络的信号的传送和/或接收。在一方面,调制解调器配置可基于调制解调器的模式和使用中的频带。在另一方面,调制解调器配置可基于如由网络提供的、与UE 110相关联的BS配置信息。
参照图27,BS 105的实现的一个示例可包括各种组件,其中一些组件可类似于上面结合图26已经描述的UE组件,但是还包括诸如经由一条或多条总线2744处于通信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712和存储器2716(例如,执行与极化编码和解码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以及收发机2702之类的组件,其可结合调制解调器160和通信组件176来操作以实现本文所描述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图28示出了极化编码的框图2800的示例。数据向量2802可包括数个数据比特。通过使用映射矩阵2804来变换数据向量2802,数据向量2802被变换为u域向量2806。u域向量2806可包括比数据向量2802要多的比特。u域向量2806可由极化编码矩阵2814变换为传输向量2816。极化编码矩阵2814可执行极化编码变换。传输向量2816可被发送给接收方设备。
图29解说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2900的另一示例。框图2900可以等效于框图900。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2910由极化编码矩阵2934变换成传输向量2940。u域向量29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比特2912,其中重复比特2914在不可靠传输位置2916上。在对传输向量2940进行传输之后,可由于对重复比特2914的解码失败而发起第二次传输。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2920可在可靠传输位置2922处包括重复比特2914。(由极化编码矩阵2932)变换后的u域向量2920可与传输向量2940逐比特相加(2928)以形成传输向量2950。重复比特2914可被重定位到具有比不可靠传输位置2916要高的传输可靠性的可靠传输位置2922。例如,不可靠传输位置2916可以是其中所传送的信息具有较低概率(例如,针对每次传输50%的概率)被接收方设备解码的资源位置。可靠传输位置2922可以是其中所传送的信息具有较高概率(例如,针对每次传输90%的概率)被接收方设备解码的不同资源位置。在接收方设备处,传输向量2950可在传输向量2940之前被解码。
图30解说了用于对两次传输进行极化编码的活跃比特重定位的框图3000的又一示例。框图3000也可以等效于框图900。在第一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3010由极化编码矩阵3034变换成传输向量3040。u域向量30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比特3012,其中重复比特3014在不可靠传输位置3016上。在对传输向量3040进行传输之后,可由于对重复比特3014的解码失败而发起第二次传输。在第二次传输期间,u域向量3020可在可靠传输位置3022处包括重复比特3014。(由极化编码矩阵3032)变换后的u域向量3020可通过加法器3028与传输向量3040逐比特相加以形成传输向量3050。重复比特3014可被重定位到具有比不可靠传输位置3016要高的传输可靠性的可靠传输位置3022。例如,不可靠传输位置3016可以是其中所传送的信息具有较低概率(例如,针对每次传输20%的概率)被接收方设备解码的资源位置。可靠传输位置3022可以是其中所传送的信息具有较高概率(例如,针对每次传输95%的概率)被接收方设备解码的不同资源位置。在接收方设备处,传输向量3050可在传输向量3040之前被解码。在一些实现中,极化编码矩阵3032、3034和加法器3028可由等效的极化编码矩阵3060来实现。
以上结合附图阐述的以上详细说明描述了示例而不代表可被实现或者落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仅有示例。术语“示例”在本描述中使用时意指“用作示例、实例、或解说”,并且并不意指“优于”或“胜过其他示例”。本详细描述包括具体细节以提供对所描述的技术的理解。然而,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这些技术。在一些实例中,众所周知的结构和装置以框图形式示出以避免模糊所描述的示例的概念。
信息和信号可使用各种各样的不同技艺和技术中的任一种来表示。例如,贯穿上面描述始终可能被述及的数据、指令、命令、信息、信号、位(比特)、码元、以及码片可由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粒子、光场或光粒子、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代码或指令、或其任何组合来表示。
结合本文中的公开所描述的各种解说性框以及组件可以用专门编程的设备来实现或执行,诸如但不限于设计成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的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ASIC、FPGA或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的门或晶体管逻辑、分立的硬件组件、或其任何组合。专门编程的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但在替换方案中,处理器可以是任何常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专门编程的处理器还可被实现为计算设备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与DSP核心协同的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其他此类配置。
本文中所描述的功能可以在硬件、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现。如果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中实现,则各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多条指令或代码存储在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藉其进行传送。其他示例和实现落在本公开及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例如,由于软件的本质,以上描述的功能可使用由专门编程的处理器执行的软件、硬件、固件、硬连线或其任何组合来实现。实现功能的特征也可物理地位于各种位置,包括被分布以使得功能的各部分在不同的物理位置处实现。此外,如本文中(包括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在接有“中的至少一者”的项目列举中使用的“或”指示析取式列举,以使得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者”的列举表示A或B或C或AB或AC或BC或ABC(即,A和B和C)。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两者,包括促成计算机程序从一地向另一地转移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能被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能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程序代码手段且可由通用或专用计算机、或者通用或专用处理器访问的任何其他介质。任何连接也被正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其他远程源传送的,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之中。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用碟(DVD)、软盘、和蓝光碟,其中盘(disk)常常磁性地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来光学地再现数据。以上介质的组合也被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容易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本文中所定义的共通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型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此外,尽管所描述方面的要素可能是以单数来描述或主张权利的,但是复数也是已料想了的,除非显式地声明了限定于单数。另外,任何方面的全部或部分可与任何其他方的全部或部分联用,除非另外声明。由此,本公开并非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范围。

Claims (30)

1.一种向接收方设备传送经编码消息的方法,包括:
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
将所述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
向所述u域向量应用掩码;
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以及
向所述接收方设备传送所述传输向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接收关于所述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其中所述数据比特包括在可靠传输位置中的第一部分和在不可靠传输位置中的第二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通过将所述数据比特的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不可靠传输位置重定位到所述可靠传输位置来构造包括所述数据比特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冗余数据向量;
将所述冗余数据向量变换成冗余u域向量;
使用冗余掩码对所述冗余u域数据向量进行掩码;
使用所述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冗余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冗余传输向量;以及
向所述接收方设备传送所述冗余传输向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冗余掩码包括所述u域向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向量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并且所述冗余数据向量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CRC比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向量变换成所述u域向量包括:将所述u域向量中的一部分比特转换成冻结比特。
7.一种用户装备,包括:
存储器;
收发机;以及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和所述收发机处于通信并且被配置成:
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
将所述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
向所述u域向量应用掩码;
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以及
经由所述收发机向接收方设备传送所述传输向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配置成:接收关于所述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其中所述数据比特包括在可靠传输位置中的第一部分和在不可靠传输位置中的第二部分。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配置成:
通过将所述数据比特的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不可靠传输位置重定位到所述可靠传输位置来构造包括所述数据比特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冗余数据向量;
将所述冗余数据向量变换成冗余u域向量;
使用冗余掩码对所述冗余u域数据向量进行掩码;
使用所述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冗余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冗余传输向量;以及
经由所述收发机向所述接收方设备传送所述冗余传输向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冗余掩码包括所述u域向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向量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并且所述冗余数据向量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CRC比特。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户装备,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向量变换成所述u域向量包括:将所述u域向量中的一部分比特转换成冻结比特。
13.一种其中存储有指令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指令在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进行以下操作:
构造包括多个数据比特的数据向量;
将所述数据向量变换成u域向量;
向所述u域向量应用掩码;
使用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传输向量;以及
向接收方设备传送所述传输向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进行以下操作的指令:接收关于所述接收方设备对所述数据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其中所述数据比特包括在可靠传输位置中的第一部分和在不可靠传输位置中的第二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进行以下操作的指令:
通过将所述数据比特的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不可靠传输位置重定位到所述可靠传输位置来构造包括所述数据比特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冗余数据向量;
将所述冗余数据向量变换成冗余u域向量;
使用冗余掩码对所述冗余u域数据向量进行掩码;
使用所述极化编码对经掩码的冗余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冗余传输向量;以及
向所述接收方设备传送所述冗余传输向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冗余掩码包括所述u域向量。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向量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循环冗余校验(CRC)比特,并且所述冗余数据向量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CRC比特。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数据向量变换成所述u域向量包括:将所述u域向量中的一部分比特转换成冻结比特。
19.一种重传经编码消息的方法,包括:
生成具有多个数据比特的第一数据向量;
通过变换所述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一u域向量,其中所述第一u域向量包括第一活跃比特和第一非活跃比特;
使用极化编码器对所述第一u域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一多个比特和第二多个比特的第一传输向量;
传送所述第一多个比特;
接收对所述第一多个比特解码失败的指示;
响应于对解码失败的所述指示而进行以下操作:
生成具有所述多个数据比特的一部分的第二数据向量;
基于所述第一数据向量来生成掩码;
通过变换所述第二数据向量来生成第二u域向量,其中所述第二u域向量包括第二活跃比特和第二非活跃比特;
向所述第二u域向量应用掩码以生成中间向量;
使用所述极化编码器对所述中间向量进行编码,以生成具有第三多个比特和第四多个比特的第二传输向量;以及
传送所述第三多个比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活跃比特和所述第二非活跃比特包括冻结比特;并且
所述第一多个比特和所述第三多个比特相同。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活跃比特和所述第二非活跃比特包括冻结比特;并且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和所述第四多个比特不被传送。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活跃比特和所述第二非活跃比特包括冻结比特;并且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和所述第四多个比特是为零值的。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活跃比特包括冻结比特或零值比特;并且
所述第一多个比特和所述第三多个比特相同。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活跃比特包括冻结比特或零值比特;并且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和所述第四多个比特不被传送。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非活跃比特和所述第二非活跃比特包括冻结比特或零值比特;并且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和所述第四多个比特是为零值的。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向量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传输向量的长度相同。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向量的长度比所述第二传输向量的长度要长。
28.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向量的长度比所述第二传输向量的长度要短。
29.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和所述第四多个比特是为零值的;并且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的数目与所述第四多个比特的数目相同。
3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和所述第四多个比特是为零值的;并且
所述第二多个比特的数目比所述第四多个比特的数目要大。
CN201980012109.8A 2018-02-09 2019-02-06 经极化编码的harq-ir方案 Active CN111713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8/075950 2018-02-09
PCT/CN2018/075950 WO2019153232A1 (en) 2018-02-09 2018-02-09 Polar coded harq-ir scheme
PCT/CN2019/074728 WO2019154399A1 (en) 2018-02-09 2019-02-06 Polar coded harq-ir sche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3047A true CN111713047A (zh) 2020-09-25
CN111713047B CN111713047B (zh) 2023-05-09

Family

ID=67548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2109.8A Active CN111713047B (zh) 2018-02-09 2019-02-06 经极化编码的harq-ir方案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6823B2 (zh)
EP (1) EP3750264A4 (zh)
CN (1) CN111713047B (zh)
WO (2) WO20191532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74704B2 (en) * 2020-05-07 2022-06-28 Cisco Technology, Inc. Mapping bit positions using predicted error values
US11882558B2 (en) * 2021-06-14 2024-01-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ft methods for resource selection based on 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11671198B2 (en) * 2021-09-14 2023-06-06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Processing problematic signal modulation patterns as erasures us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4948A (zh) * 2009-10-27 2010-05-26 清华大学 一种多域的网包的分类方法和装置
CN107124188A (zh) * 2016-02-24 2017-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编码方法、译码方法、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
WO2017156773A1 (en) * 2016-03-18 2017-09-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US20170366199A1 (en) * 2016-06-17 2017-12-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rror detection coding
US20180019766A1 (en) * 2016-07-14 2018-0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pelining for polar code list decod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28217A (en) 1959-06-03 1962-04-03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Tricalcium diammonium pyrophosphate
WO2008054735A1 (en) * 2006-10-30 2008-05-08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 data
CN102916763B (zh) * 2011-08-02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解码方法、编码器及解码器
CN103281166B (zh) 2013-05-15 2016-05-2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US10231121B2 (en) * 2015-06-24 2019-03-12 Lg Electronics Inc. Security communication using polar code scheme
WO2018126378A1 (en) * 2017-01-05 2018-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polar codes using a mask sequence for frozen bits
CN108809506B (zh) * 2017-05-05 2020-09-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US10778370B2 (en) * 2017-06-26 2020-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involving polar codewords with reduced repetition
US11038624B2 (en) * 2017-11-17 2021-06-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specific scrambling for polar codes
WO2020069635A1 (en) * 2018-10-03 2020-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quivalent puncture sets for polar coded re-transmission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4948A (zh) * 2009-10-27 2010-05-26 清华大学 一种多域的网包的分类方法和装置
CN107124188A (zh) * 2016-02-24 2017-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编码方法、译码方法、编码设备和译码设备
WO2017156773A1 (en) * 2016-03-18 2017-09-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polar coded transmissions
US20170366199A1 (en) * 2016-06-17 2017-12-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rror detection coding
US20180019766A1 (en) * 2016-07-14 2018-0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pelining for polar code list decoding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UALCOMM INCORPORATED: ""R1-1718884 Consideration of UE ID scrambling for DCI"", 《3GPP TSG_RAN\WG1_RL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67269A1 (en) 2021-03-04
US11646823B2 (en) 2023-05-09
WO2019153232A1 (en) 2019-08-15
CN111713047B (zh) 2023-05-09
WO2019154399A1 (en) 2019-08-15
EP3750264A1 (en) 2020-12-16
EP3750264A4 (en) 2022-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86666B (zh) 用于增强型物联网中继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51507B (zh) 新无线电(nr)中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CN110352576B (zh) 用于自包含传输的上行链路多比特确收方法及装置
CN109804587B (zh) 用于高数据率的流线化的用户面报头
CN111713047B (zh) 经极化编码的harq-ir方案
CN110268661B (zh) 用于控制开销减少的无线通信方法、网络实体和ue
CN110546904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群确收和/或群否定确收的方法和装置
US11165538B2 (en) Codeblock concatenation for improved vulnerable symbol handling
WO2021016977A1 (en) Uplink preemption indication for full-duplex based iab
CN114145065A (zh) Iab网络中的扩展时隙聚合调度
CN111108770A (zh) 启用状态压缩时对数据分组进行优先排序
US11418294B2 (en) Single step in-place operation method for 5G NR de-interleaving, de-rate matching, and HARQ combination
CN115280693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提供自适应编码速率的技术
CN111194530B (zh) 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WO2021189242A1 (en) Techniques for providing an adaptive coding r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5336203A (zh) 用于确定用于在无线通信中进行里德马勒编码的译码表或错误状况的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