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11259A -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11259A
CN111711259A CN202010642018.7A CN202010642018A CN111711259A CN 111711259 A CN111711259 A CN 111711259A CN 202010642018 A CN202010642018 A CN 202010642018A CN 111711259 A CN111711259 A CN 1117112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er capacitor
output
detection unit
energy storag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420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麦耀华
刘冲
朱树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64201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112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11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112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8Overvolta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50Charging of 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ultra-capacitors or double laye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02J2300/26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involvin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for photovoltaic 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其包括光伏电池、光能采集控制器以及用于为负载供电的储能模块,储能模块包括可充电电池、超级电容以及超级电容充电器;储能模块还包括第一输出检测单元,基于检测超级电容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光伏电池对可充电电池充电;第二输出检测单元,基于检测超级电容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二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光伏电池对超级电容充电;第三输出检测单元,基于检测超级电容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三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可充电电池对负载供电。本申请具有降低超级电容自放电造成的电能浪费的效果。

Description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复合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能源和环境问题的突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光伏发电输出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使得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严重影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为了平抑光伏输出功率的波动,人们研究并采用了光伏-储能系统,通过将光伏发电产生的能量储存在储能设备中,在太阳能不足的情况下为负载继续供能。
常用的储能设备主要以锂电池等化学类电池为代表的能量型储能器件以及以超级电容为代表的功率型储能器件。锂电池这类储能器件具有能量密度高,但是功率密度小,在大功率放电时,电容量会急速衰减,导致储能器件寿命缩短;而超级电容具有功率密度高、寿命长,但是其能量密度较低,单位体积下能够储能的能量很少。
为了使得系统同时具有较大的储能密度和功率输出的能力,已有部分系统采用锂电池和超级电容串联的方式进行复合储能供电。但是,超级电容的自放电率高,在遮光闲置状态下,超级电容与仍持续放电,当超级电容放完自身电量后,锂电池会给超级电容供电,使其继续放电,以此类推,直至锂电池和超级电容都放完电,造成电能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超级电容自放电造成的电能浪费,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包括光伏电池、光能采集控制器以及用于为负载供电的储能模块,所述储能模块包括可充电电池、超级电容以及超级电容充电器;所述储能模块还包括:
第一输出检测单元,基于检测超级电容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所述超级电容存在输出功率时,所述第一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光伏电池对可充电电池充电;
第二输出检测单元,基于检测超级电容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所述超级电容不存在输出功率时,所述第二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光伏电池对超级电容充电;
第三输出检测单元,基于检测超级电容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所述超级电容不存在输出功率时,所述第三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可充电电池对负载供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超级电容与可充电电池的混合储能,通过超级电容弥补了可充电电池输出功率低的缺点,可充电电池弥补了超级电容自放电率高的缺点,使得系统同时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以更好的满足供电使用需求,通过设置第一输出检测单元、第二输出检测单元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对可充电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充放电进行控制,以使得超级电容和可充电电池相互切换,且能够及时补充电量,同时在第一输出检测单元、第二输出检测单元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的协调控制下,当储能模块在长期遮光闲置时,即使超级电容放完电,而超级电容与可充电电池之间不相互获取电能,使得可充电电池内的电能不受超级电容的自放电影响能够较多的保留,在下次使用时,由于可充电电池内还有电能储存,因此储能模块仍能立刻对负载进行供电。
优选的,所述光伏电池采用室内光伏电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室内光伏电池可充分利用环境中微弱的光源进行发电,以提高光伏电池的发电量。
优选的,所述储能模块与光能采集控制器之间设有充电保护电路,所述充电保护电路设置有储能模块欠压阈值和储能模块过压阈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充电保护电路对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进行限流保护,防止过大的充放电电路造成可充电电池损坏。
优选的,所述储能模块输出端与负载之间设有稳压控制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压控制器用于稳定储能模块的输出电压,提高对负载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超级电容与稳压控制器之间设有防反冲电路,所述防反冲电路用于防止可充电电池的输出电流流向超级电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反冲电路对可充电电池的输出电流流向进行限制,防止可充电电池在对负载供电时对超级电容进行充电。
优选的,所述光能采集控制器包括MPPT单元和升压控制单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MPPT单元能够实时侦测光伏电池的发电电压,并追踪最高电压电流值,使得光伏电池以最大功率向储能模块供电;升压控制单元将低输入电压转换为高输出电压,从而实现将光伏电池输出电压转化为储能模块电压。
优选的,所述MPPT单元和升压控制单元集成于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采用BQ25504电源芯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控制芯片使得光能采集控制器更加集成化,从而减小光能采集控制器的体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的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并根据输出电压判断当前的光能采集功率大小;
根据当前光能采集功率大小设置超级电容的充电电压;
第一输出检测单元检测超级电容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光伏电池对可充电电池充电;
第二输出检测单元检测超级电容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二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光伏电池对超级电容充电;
第三输出检测单元检测超级电容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三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可充电电池对负载供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输出检测单元、第二输出检测单元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的协调控制下,可充电电池的充电与放电由超级电容是否存在输出功率进行控制,当储能模块在长期遮光闲置时,超级电容不存在输出功率,此时第三输出检测单元控制可充电电池放电,由于储能模块处于遮光闲置状态,因此可充电电池呈放电状态但负载不消耗可充电电池内的电量;超级电容的自放电率高,即使超级电容放完电,而超级电容与可充电电池之间不相互获取电能,使得可充电电池内的电能不受超级电容的自放电影响,而可充电电池的自放电率低,因此可充电电池内的电能能够较多的保留,在下次使用时,由于可充电电池内还有电能储存,因此储能模块仍能立刻对负载进行供电。
优选的,所述光能采集控制器控制超级电容优先对负载供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超级电容优先供电,以更好的满足无线传感节点传递实时信息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将可充电电池与超级电容分别独立对负载供电,使得在储能模块长期遮光闲置情况下,由于超级电容的高自放电率造成可充电电池内的电量不断被超级电容放完,降低可充电电池的电量损耗;
2.通过第一输出检测单元、第二输出检测单元和第三输出检测单元对超级电容和可充电电池的充放电进行控制,实现超级电容和可充电电池相互切换,使得超级电容和可充电电池都能够及时补充电量,以保证储能模块更好地供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2是本申请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的部分电路图,主要显示了光能采集控制器的电路结构;
图4是本申请的部分电路图,主要显示了稳压控制器的电路结构;
图5是本申请的部分电路图,主要显示了储能模块的电路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1、光伏电池;2、光能采集控制器;21、MPPT单元;22、升压控制单元;3、储能模块;31、可充电电池;32、超级电容;33、超级电容充电器;34、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5、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6、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7、防反冲电路;4、充电保护电路;5、稳压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中,无线传感网节点占据了物联网节点中的大部分,无线传感网节点具有传感、处理和通信功能,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传统无线传感节点的供电方法采用一次性电池,但由于节点体积有限,采用一次性电池供电无法为节点长期功能,而由于节点数量的庞大,且很多分布在人工更换不便的位置,因此近年来出现了采集环境能量收集技术来为无线传感节点功能的新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参照图1,微能源采集系统包括光伏电池1、光能采集控制器2以及用于为负载供电的储能模块3。储能模块3包括可充电电池31、超级电容32以及超级电容32充电器,超级电容32充电器将光能采集控制器2的输出电压转化为超级电容32电压从而为超级电容32充电。超级电容32与可充电电池31单独设置,在遮光闲置时,在自放电作用下,超级电容32放完自身电能后不会从可充电电池31中继续获取电能,从而造成可充电电池31内的电能浪费。本申请中超级电容32可采用双电层电容器,其具有体积小、容量大、输出功率高等的特点,也可以采用同等极性面积下储能更多的法拉第准电容。本申请中可充电电池31采用锂离子可充电电池31,且根据超级电容32具有放电快、输功率高等优点,光能采集控制器2控制超级电容32优先放电,以更好的满足无线传感节点传递实时信息的基本要求。
参照图1,储能模块3还包括:
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基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控制光伏电池1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
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基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控制光伏电池1对超级电容32充电;
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基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控制可充电电池31对负载供电。
参照图1和图2,具体地,微能源采集系统优先控制超级电容32对负载进行放电,同时设置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对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进行检测,即对超级电容32是否对负载供电进行检测。Y即代表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则代表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控制光伏电池1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控制可充电电池31与负载之间的充电回路断开,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控制光伏电池1与超级电容32之间的充电回路断开,即此时负载由超级电容32进行供电,光伏电池1仅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当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控制光伏电池1与可充电电池31之间的充电回路断开,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控制可充电电池31对负载供电,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控制超级电容32与负载之间的充电回路断开,即此时负载由可充电电池31进行供电,光伏电池1仅对超级电容32充电。
参照图1,根据无线传感网节点的普遍安装特性以及耗电性能,光伏电池1采用室内光伏电池,室内光伏电池可充分利用环境中微弱的光源进行发电,以提高光伏电池1的发电量。
参照图1和图3,光能采集控制器2包括MPPT单元21和升压控制单元22,MPPT单元21能够实时侦测光伏电池1的发电电压,并追踪最高电压电流值,使用开路电压比例系数法,使得光伏电池1以最大功率向储能模块3供电。升压控制单元22将低输入电压转换为高输出电压,从而实现将光伏电池1输出电压转化为储能模块3电压。本申请中,MPPT单元21和升压控制单元22集成于控制芯片U1,控制芯片U1采用BQ25504电源芯片,BQ25504电源芯片是一款面向毫微功率能量收集与管理应用的高效升压型充电器IC。
参照图3,控制芯片U1及其外围电路组成实现光能采集控制器2的功能,本申请中,通过周期性地禁用MPPT单元21来采样开路电压VIN_DC,使MPPT单元21周期性的获得一个新的参考电压。本申请中,光伏电池1最大功率跟踪电压VREF_SAMP与开路电压VIN_DC的比例为:
VREF_SAMP=VIN_DC*(ROC1/(ROC1+ROC2)),
其中ROC1和ROC2为控制芯片U1外围电路中串联于光伏电池1输出端和电源之间的第一电阻ROC1和第二电阻ROC2,第一电阻ROC1的经典电阻值为15.62MΩ,第二电阻ROC2的经典电阻值为4.42MΩ。其中第一电阻ROC1的一端与第二电阻ROC2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OC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OC2远离第一电阻ROC1的一端连接于光伏电池1输出端,第二电阻ROC1和第二电阻ROC2的连接节点与控制芯片U1的第三引脚连接。
参照图1和图3,为了防止储能模块3的元件损坏,储能模块3与光能采集控制器2之间设有充电保护电路4,充电保护电路4设置有储能模块3欠压阈值和储能模块3过压阈值,充电保护电路4包括并联设置的欠压保护电路和过压保护电路。充电保护电路4对可充电电池31的充放电进行限流保护,防止过大的充放电电路造成可充电电池31损坏。
参照图3,其中欠压保护电路包括串联于控制芯片U1第七引脚与地之间的第一欠压电阻RUV1和第二欠压电阻RUV2,第一欠压电阻RUV1的一端与第二欠压电阻RUV2的一端连接,第一欠压电阻RUV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欠压电阻RUV2远离第一欠压电阻RUV1的一端与控制芯片U1第七引脚连接,第一欠压电阻RUV1和第二欠压电阻RUV2的连接节点与控制芯片U1的第八引脚连接。储能模块3欠压阈值公式为:
VBAT_UV=VBIAS(1+RUV2/RUV1),
其中VBAT_UV为储能模块3欠压阈值,VBIAS为控制芯片U1内部基准电压。本申请中,第一欠压电阻RUV1与第二欠压电阻RUV2的电阻之和不高于10MΩ,其中第一欠压电阻RUV1的经典电阻值为5.6MΩ,第二欠压电阻RUV2的经典电阻值为4.42MΩ。
参照图3,过压保护电路包括串联于控制芯片U1第七引脚与地之间的第一过压电阻ROV1和第二过压电阻ROV2,第一过压电阻ROV1的一端与第二过压电阻ROV2的一端连接,第一过压电阻ROV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过压电阻ROV2远离第一过压电阻ROV1的一端与控制芯片U1第七引脚连接,第一过压电阻ROV1和第二过压电阻ROV2的连接节点与控制芯片U1的第六引脚连接。储能模块3过压阈值公式为:
VBAT_OV=1.5*VBIAS(1+ROV2/ROV1),
其中VBAT_OV为储能模块3欠压阈值,VBIAS为控制芯片U1内部基准电压。本申请中,第一过压电阻ROV1与第二过压电阻ROV2的电阻之和也不高于10 MΩ,其中第一过压电阻ROV1的经典电阻值为5.9MΩ,第二过压电阻ROV2的经典电阻值为4.02MΩ。
参照图1和图4,储能模块3的输出端与负载之间设有稳压控制器5,稳压控制器5用于稳定储能模块3的输出电压,本申请中,稳压控制器5采用AMS1117控制芯片及其外围电路集成,其中AMS1117控制芯片的外围电路元器件包括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ADJ、第三滤波电容C3、第一输出电阻R1以及第二输出电阻R2。第一滤波电容C1串联设置于AMS1117控制芯片输入端VIN与地之间,第二滤波电容设置于AMS1117控制芯片调节端ADJ与地之间,第三滤波电容串联于AMS1117控制芯片输出端VOUT与地之间,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ADJ以及第三滤波电容C3均为非极性电容,用于提高AMS1117控制芯片的输入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减少电压波纹。稳压控制器5可调输出电压固定有1.2V、1.5V、1.8V、2.5V、3.3V以及5V,稳压控制器5的输出电压VOUT公式为:
VOUT=VREF(1+R2/R1)+IADJ*R2;
其中VOUT为输出电压;VREF为AMS1117控制芯片的基准电压;R1为第一输出电阻;R2为第二输出电阻;IADJ为AMS1117控制芯片的可调管脚电流。第一输出电阻R1与第二输出电阻R2串联设置于AMS1117控制芯片输出端VOUT与地之间,其中第一输出电阻R1的一端与AMS1117控制芯片输出端VOUT连接,第一输出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输出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输出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设置,第一输出电阻R1与第二输出电阻R2的连接节点与AMS1117控制芯片的可调端ADJ连接。
参照图1,储能模块3设置于光能采集控制器2与稳压控制器5之间,为实现对储能模块3的可充电电池31与超级电容32实现充放电控制,本申请中设置了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以上三个输出检测单元均基于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进行可充电电池31与超级电容32的充放电控制,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的检测可以单独设置检测模块进行检测也可以由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各自进行检测。
参照图1和图5,本申请以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超级电容32以及可充电电池31串联组成储能模块3的充放电控制回路,其中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具备检测、控制双重功能。本申请为降低实现成本,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采用PMOS管、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采用NMOS管、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采用PMOS管,且以上PMOS管和NMOS管均采用耗尽型MOS管。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的漏极与可充电电池31连接,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的源极与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的源极连接,且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与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的连接处连接于光能采集控制器2输出端,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的栅极连接于超级电容32负极,用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的漏极与超级电容32的正极连接,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的栅极连接于超级电容32的负极,用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的源极连接于可充电电池31的负极,第三输检测单元的栅极连接于超级电容32的负极,用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的漏极也连接于超级电容32的负极,且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的漏极与超级电容32负极的连接处连接于稳压控制器5输入端。
参照图1和图5,当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检测到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与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也检测到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此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呈导通状态,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与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均呈截止状态,此时光能采集控制器2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超级电容32对负载供电。当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检测到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与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也检测到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此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呈截止状态,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与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均呈导通状态,此时光能采集控制器2对超级电容32充电,可充电电池31对负载供电。
参照图5,为防止可充电电池31在对负载供电时,可充电电池31的输出电流流向超级电容32,超级电容32与稳压控制器5之间设有防反冲电路37,本申请中,防反冲电路37为串联于超级电容32负极与稳压控制器5输入端之间的二极管D,二极管D的阳极连接于超级电容32的负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稳压控制器5的输入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的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参照图1和图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光伏电池1的输出电压并根据输出电压判断当前的光能采集功率大小;
根据当前光能采集功率大小设置超级电容32的充电电压;
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检测超级电容32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控制光伏电池1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
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检测超级电容32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控制光伏电池1对超级电容32充电;
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检测超级电容32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控制可充电电池31对负载供电。
参照图1,光能采集控制器2控制超级电容32优先对负载供电,当超级电容32充满电后,光能采集控制器2控制超级电容32放电,此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检测到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导通,光能采集控制器2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和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截止。当超级电容32内电能放完之后,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检测到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此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截止,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导通,光能采集控制器2对超级电容32充电,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导通,使得可充电电池31对负载供电,直至超级电容32再次充满电后,超级电容32与可充电电池31进行输出切换,使得超级电容32再次对负载充电。
参照图1,在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以及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的协调控制下,可充电电池31的充电与放电由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进行控制,当储能模块3在长期遮光闲置时,超级电容32的自放电率高,即使超级电容32放完电,而超级电容32与可充电电池31之间不相互获取电能,使得可充电电池31内的电能不受超级电容32的自放电影响,而可充电电池31的自放电率低,因此可充电电池31内的电能能够较多的保留,减少电能耗损的同时,在下次使用时,由于可充电电池31内还有部分电能储存,因此储能模块3仍能立刻对负载进行供电。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光伏电池(1)、光能采集控制器(2)以及用于为负载供电的储能模块(3),所述储能模块(3)包括可充电电池(31)、超级电容(32)以及超级电容(32)充电器;所述储能模块(3)还包括:
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基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所述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时,所述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控制光伏电池(1)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
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基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所述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所述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控制光伏电池(1)对超级电容(32)充电;
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基于检测超级电容(32)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所述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所述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控制可充电电池(31)对负载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电池(1)采用室内光伏电池(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块(3)与光能采集控制器(2)之间设有充电保护电路(4),所述充电保护电路(4)设置有储能模块(3)欠压阈值和储能模块(3)过压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块(3)输出端与负载之间设有稳压控制器(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级电容(32)与稳压控制器(5)之间设有防反冲电路(37),所述防反冲电路(37)用于防止可充电电池(31)的输出电流流向超级电容(3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能采集控制器(2)包括MPPT单元(21)和升压控制单元(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PPT单元(21)和升压控制单元(22)集成于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采用BQ25504电源芯片。
8.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的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光伏电池(1)的输出电压并根据输出电压判断当前的光能采集功率大小;
根据当前光能采集功率大小设置超级电容(32)的充电电压;
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检测超级电容(32)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一输出检测单元(34)控制光伏电池(1)对可充电电池(31)充电;
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检测超级电容(32)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二输出检测单元(35)控制光伏电池(1)对超级电容(32)充电;
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检测超级电容(32)输出端是否存在输出功率,当超级电容(32)不存在输出功率时,第三输出检测单元(36)控制可充电电池(31)对负载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的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能采集控制器(2)控制超级电容(32)优先对负载供电。
CN202010642018.7A 2020-07-06 2020-07-06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7112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2018.7A CN111711259A (zh) 2020-07-06 2020-07-06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2018.7A CN111711259A (zh) 2020-07-06 2020-07-06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11259A true CN111711259A (zh) 2020-09-25

Family

ID=72545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42018.7A Pending CN111711259A (zh) 2020-07-06 2020-07-06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1125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1746A (zh) * 2020-11-09 2021-02-26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SC-Li-SC混合储能的充放电控制与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3489126A (zh) * 2021-09-08 2021-10-0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高效毫瓦级光伏能量收集控制电路
CN114362322A (zh) * 2022-01-18 2022-04-15 成都飞英思特科技有限公司 微能量采集富余能量收集电路、装置、方法及供电方法
CN117239895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浙江爱客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供配电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0240A (zh) * 2011-12-19 2012-11-14 洛阳理工学院 储存太阳能的混合蓄电装置
CN104638750A (zh) * 2015-02-09 2015-05-20 深圳市爱科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微能量收集功能的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CN105634055A (zh) * 2015-12-30 2016-06-0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6160161A (zh) * 2016-07-07 2016-11-2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太阳能电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030081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清华大学 太阳能收集复合微能源系统及实现超级电容充电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0240A (zh) * 2011-12-19 2012-11-14 洛阳理工学院 储存太阳能的混合蓄电装置
CN104638750A (zh) * 2015-02-09 2015-05-20 深圳市爱科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微能量收集功能的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CN105634055A (zh) * 2015-12-30 2016-06-0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充电控制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6160161A (zh) * 2016-07-07 2016-11-2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太阳能电源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1030081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清华大学 太阳能收集复合微能源系统及实现超级电容充电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1746A (zh) * 2020-11-09 2021-02-26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SC-Li-SC混合储能的充放电控制与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3489126A (zh) * 2021-09-08 2021-10-0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高效毫瓦级光伏能量收集控制电路
CN114362322A (zh) * 2022-01-18 2022-04-15 成都飞英思特科技有限公司 微能量采集富余能量收集电路、装置、方法及供电方法
CN117239895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浙江爱客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供配电系统
CN117239895B (zh) * 2023-11-13 2024-02-23 浙江爱客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供配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11259A (zh) 光伏微能源采集系统及其混合储能自动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03139936B (zh) 能量自供给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US8350411B2 (en) Modular system for unattended energy generation and storage
CN106787114B (zh) 一种嵌入式可穿戴太阳能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hen et al. DuraCap: A supercapacitor-based, power-bootstrappin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energy-harvesting system
CN103733465B (zh) 充电装置
CN201041953Y (zh) 一种太阳能电源转换电路
CN105391157A (zh) 基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长效一体化的电源系统及充电方法
CN103368233A (zh) 多电池组太阳能供电系统
CN203589779U (zh) 一种太阳能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
CN111030081B (zh) 太阳能收集复合微能源系统及实现超级电容充电控制方法
CN102868193A (zh)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太阳能供电电路
CN111049250A (zh) 一种无线传感节点的“h”构型能量收集和储存系统
CN108233713B (zh) 一种非隔离三端口直流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212526U (zh) 基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长效一体化的电源系统
CN110138217B (zh) 一种三端口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829278U (zh) 一种弱光环境下的高效能量收集电路
Yu et al. An ultra-low input voltage power management circuit for indoor micro-light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Bourgoine Harvest energy from a single photovoltaic cell
CN201499006U (zh)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供电电源
Jayannada et al. Supercapacitor Assisted LED lighting (SCALED) for DC-micro grids
CN212726547U (zh) 基于一次电池与复合电容的太阳能补充供电系统
CN201174610Y (zh) 储能式充电器
CN207304131U (zh) 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电能设备
CN207251283U (zh) 一种多能源汇集的功率叠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