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4121B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4121B
CN111684121B CN201880088608.0A CN201880088608A CN111684121B CN 111684121 B CN111684121 B CN 111684121B CN 201880088608 A CN201880088608 A CN 201880088608A CN 111684121 B CN111684121 B CN 111684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centric
vibration
hook
shaft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86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4121A (zh
Inventor
姜亨昰
金宰亨
张世旻
郑主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1685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989103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684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4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4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4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73/00Apparatus for smoothing or removing creases from garments or other textile articles by formers, cores, stretchers, or internal fram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or steam 
    • D06F73/02Apparatus for smoothing or removing creases from garments or other textile articles by formers, cores, stretchers, or internal fram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heat or steam  having one or more treatment chamb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 B06B1/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systems involving reciprocating masses
    • B06B1/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systems involving reciprocating masses the masses being elastically coupled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06F58/12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having conveying means for moving clothes, e.g. along an endless track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3Laundry 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69/00Iron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28Air properties
    • D06F2103/36Flow or veloc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框架;挂钩主体,以相对于所述框架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配置,衣物或者衣架挂在所述挂钩主体;振动主体,设置成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能够进行旋转,所述中心轴的针对所述框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第一偏心部,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规定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二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同或平行的、规定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挂钩主动部,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在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位置连接于所述挂钩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的针对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离心力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针对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离心力设置成,在产生以所述振动主体的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旋转力时彼此补强,在不产生所述旋转力时彼此形成为相反的方向。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衣物处理装置的衣物进行振动的结构。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是指,在家庭或者洗衣店等对衣物进行洗涤、烘干、去皱等的用于管理或处理衣物或的所有装置。例如,衣物处理装置包含:用于洗涤衣物的洗衣机;用于烘干衣物的烘干机;兼备洗衣功能和烘干功能的附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用于翻新衣物的翻新机(Refresher);用于去除衣物上的不必要褶皱的蒸汽机(Steamer)等。
翻新机是用于使衣物保持更舒适清新状态的装置,其执行烘干衣物、向衣物提供香味、防止衣物产生静电或去除衣物的褶皱等功能。蒸汽机是通常向衣物供应蒸汽而去除衣物褶皱的装置,其与普通的熨斗不同的是,热板不会直接与衣物接触,因此细微地去除衣物的褶皱。公知的衣物处理装置具有翻新机和蒸汽机的功能,由此能够利用蒸汽和热风来对收纳于内部的衣物执行去皱和去味等功能。
另外,公知的衣物处理装置使用于挂衣物的衣挂杆沿着规定方向进行振动运动(往复运动),从而发挥去除衣服褶皱的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525568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在使所述衣挂杆进行振动运动的过程中,存在有在所述振动运动方向以外的方向上也会发生不必要的振动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不必要的振动的发生最小化。
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在于,使不必要的振动的发生最小化,同时有效地提高施加于衣挂杆的所述振动运动方向上的激发力。
现有技术中,在变更所述衣挂杆的振动数(频率)的情况下,也保持振幅,由此存在有对产品施加过大的力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三课题在于解决这些问题,即使变更频率也能减少施加于产品的过大的力。
本发明的第四课题在于,当衣挂杆进行振动运动时,可以执行能够对各种振动数和振幅进行调节的振动运动动作(motion)。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框架;挂钩主体,其以相对于所述框架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配置,衣物或者衣架能够挂在所述挂钩主体;振动主体,其设置成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能够进行旋转,所述中心轴的针对所述框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第一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规定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二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同或平行的、规定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挂钩主动部,其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在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位置上连接于所述挂钩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离心力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离心力设置成,在产生以所述振动主体的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旋转力时彼此补强,在不产生所述旋转力时彼此形成为相反的方向。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框架;挂钩模块,其包括挂钩主体,所述挂钩主体以相对于所述框架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配置,衣物或者衣架能够挂在所述挂钩主体;以及振动模块,其用于产生振动。所述振动模块包括:振动主体,其设置成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能够进行旋转,所述中心轴的针对所述框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第一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规定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二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同或平行的、规定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挂钩主动部,其固定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在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位置上连接于所述挂钩主体。当所述第一偏心部的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朝向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中的任一方向D1发生偏心时,所述第二偏心部的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朝向所述任一方向D1发生偏心。当所述第一偏心部的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朝向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的离心方向Dr1和近心方向Dr2中的任一方向D2发生偏心时,所述第二偏心部的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朝向所述任一方向D2的相反方向发生偏心。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框架;挂钩模块,其包括挂钩主体,所述挂钩主体以相对于所述框架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配置,衣物或者衣架能够挂在所述挂钩主体;以及振动模块,其用于产生振动。所述振动模块包括:振动主体,其设置成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能够进行旋转,所述中心轴的针对所述框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第一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规定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二偏心轴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同或平行的、规定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挂钩主动部,其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在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位置上连接于所述挂钩主体。当所述第一偏心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沿着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中的任一方向D1产生离心力时,所述第二偏心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沿着所述任一方向D1产生离心力。当所述第一偏心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沿着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的离心方向Dr1和近心方向Dr2中的任一方向D2产生离心力时,所述第二偏心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沿着所述任一方向D2的相反方向产生离心力。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解决方案的衣物处理装置用振动模块包括:振动主体,其具备已设定的规定的中心轴;第一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已设定成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规定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其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二偏心部已设定成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同或平行的、规定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挂钩主动部,其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已设定成在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位置上连接于外部的挂钩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离心力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离心力设置成,在产生以所述振动主体的所述中心轴为中心的旋转力时彼此补强,在不产生所述旋转力时彼此形成为相反的方向。
所述第一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离心力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离心力设置成,在不产生所述旋转力时彼此完全抵消。
i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以及ii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成,彼此相同。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可以从所述中心轴朝向相同的方向或者相反的方向隔开。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可以从所述中心轴朝向相反的方向隔开。
i所述第一偏心部的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的角速率和ii所述第二偏心部的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的角速率,可以被设定成彼此相同。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马达,其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具备配置在所述中心轴上的马达轴;以及传递部,其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力分别传递到所述第一偏心部和所述第二偏心部。
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框架,其形成外观,在其内部形成用于容纳衣物的处理空间;挂钩模块,在所述处理空间的上部以相对于所述框架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配置,并且设置成衣物或者衣架能够挂在所述挂钩模块;振动模块,其支撑于所述框架,并且使所述挂钩模块产生振动。所述振动模块包括:马达,其以沿着上下方向而形成的中心轴为基准进行旋转;第一偏心部,其与所述马达连接而旋转,所述第一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所述中心轴平行地隔开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其与所述马达连接而旋转,所述第二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从所述中心轴沿着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反的方向平行地隔开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振动主体,其用于支撑所述马达,并且以所述第一偏心部和所述第二偏心部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分别支撑所述第一偏心部和所述第二偏心部,而且利用所述第一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离心力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离心力,来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沿着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以及挂钩主动部,其将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的所述振动主体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挂钩模块。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解决方案,用于引导所述振动主体的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的旋转的所述第一偏心部的离心力F1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离心力F2相互补强,由此将激发力Fo施加于所述挂钩主体,并且,不会对所述振动主体的旋转进行引导的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相互抵消,由此能够抑制由与激发力Fo的产生不相关的离心力所产生的振动(参照图2a至图3d)。
通过设置成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完全抵消”,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沿着与规定的振动方向+X、-X垂直的方向+Y、-Y发生的不必要的振动。
由于i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以及ii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可以设置成彼此相同,因此,使所述离心力F1和所述离心力F2对激发力Fo的产生贡献的比例形成为彼此相同,从而能够防止疲劳负载集中到用于支撑第一偏心部的部分和用于支撑第二偏心部的部分中的任意一个部分。
由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从中心轴朝向相同的方向或者相反的方向隔开,因此,可以有规则地重复实现所述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补强和抵消。
由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从所述中心轴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隔开,因此,能够防止所述振动主体因所述第一偏心部的重量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重量而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朝向一侧发生偏心。
通过具备配置在所述中心轴上的所述马达轴,来能够防止因所述马达的重量而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朝向一侧发生偏心的现象。
由于以i所述第一偏心部的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的角速率和以ii所述第二偏心部的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的角速率已被设定成彼此相同,因此,能够实现由所述第一偏心部的旋转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旋转所产生的周期性的所述离心力F1和所述离心力F2的补强和抵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的立体图。
图2a至图3d是表示图1的振动模块50的运转原理的概念图;图2a至图2d是表示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振动模块150、250的运转原理的示意图;图3a至图3d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振动模块350的运转原理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配置在图1的框架10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振动模块50、支撑构件70以及挂钩模块30的部分立体图,是表示除了外部框架11b以外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图4的框架10、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振动模块50、支撑构件70以及挂钩模块30的上侧立面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图4的振动模块50、支撑构件70以及挂钩模块30的立体图,是将挂钩主动部58和挂钩从动部31b沿着S1-S1'线水平切断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图6的振动模块50、弹性构件60以及支撑构件70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图8的振动模块50、弹性构件60以及支撑构件70被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图8的振动模块150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第一实施例的振动模块150、弹性构件60以及支撑构件70沿着图7的S2-S2'线垂直切断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从上侧观察图10中的传递部153、第一偏心部155以及第二偏心部156的立面图。
图12是表示将第二实施例的振动模块250、弹性构件60以及支撑构件70沿着图7的S2-S2'线垂直切断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从上侧观察图10中的传递部253、第一偏心部255以及第二偏心部256的立面图。
图14是表示配置在图1的框架10的第三实施例的振动模块350、支撑构件370以及挂钩模块30的部分立体图,是除了外部框架11b以外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框架10、第三实施例的振动模块350、支撑构件370以及挂钩模块30的上侧立面图。
图16是表示图14的第三实施例的振动模块350、支撑构件370以及挂钩模块30的立体图,是将挂钩主动部358和挂钩从动部31b沿着S4-S4'线水平切断的部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将第三实施例的振动模块350、弹性构件360以及支撑构件370沿着图15的S3-S3'线垂直切断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4中的振动模块350的配重壳体351b、马达352、传递部353、配重轴354、第一偏心部355以及第二偏心部356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在图14的部件被组装的状态下垂直切断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说明本发明,以由彼此直交的X轴,Y轴以及Z轴所形成的空间正交坐标系为基准进行说明。各个轴向(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是指,各个轴延伸的两侧方向。在各个轴向的前面添加“+”符号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是指,各个轴延伸的两个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即正方向。在各个轴向的前面添加“-”符号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是指,各个轴延伸的两个方向中的剩余的一个方向、即负方向。
以下提及的、称作“前(+Y)/后(-Y)/左(+X)/右(-X)/上(-Z)/下(-Z)”等方向的描述是根据XYZ坐标轴定义的,但是,这只是为了使本发明能够清楚地理解而进行说明的,当然,根据将基准放在哪里,也可以不同地定义各个方向。
使用以下提及的、在构成要素的前面添加“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的术语,仅仅是为了避免称作的构成要素的混淆,与多个构成要素之间的顺序、重要程度或者主从关系等并无相关。例如,在没有第一构成要素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只包括第二构成要素的发明。
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的描述,只要上下文中并未提示其他含义,包括多个含义。
参照图1、图4至图8,以及图14至图17,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框架10,其放置于外部的地面,或者固定于外部的墙体。框架10形成有用于容纳衣物的处理空间10s。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供应部20,其用于向衣物供应空气、蒸汽、芳香剂以及防静电剂中的至少一种。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挂钩(hanger)模块30,所述挂钩模块30设置成用于挂上衣物或者衣架。挂钩模块30支撑于框架10。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用于产生振动的振动模块50、150、250、350。振动模块50、150、250、350用于使挂钩模块30、330、430进行振动。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弹性构件60、360,所述弹性构件60、360设置成在挂钩模块30进行运动时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弹性复原。弹性构件60、360设置成,在振动模块50、150、250、350进行运动时发生弹性变形或者弹性复原。衣物处理装置1包括支撑构件70、370,所述支撑构件70、370用于支撑弹性构件60、360的一端。支撑构件70、370可以以使振动模块50、150、250、350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对振动模块50、150、250、350进行支撑。支撑构件70、370可以固定于框架10。衣物处理装置1可以包括控制部(未图示),所述控制部用于控制供应部20的动作。所述控制部可以对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动作与否和动作模式进行控制。衣物处理装置1还可以包括衣物识别传感器(未图示),所述衣物识别传感器用于感知容纳于处理空间10s内部的衣物。
框架10用于形成外观。在框架1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衣物的处理空间10s。框架10包括:顶框架11,其形成上侧面;侧框架12,其形成左右侧面;以及后框架(未图示),其形成后侧面。框架10包括用于形成底面的基座框架(未图示)。
框架10可以包括:内部框架11a,其形成内侧面;以及外部框架11b,其形成外侧面。内部框架11a的内侧面用于形成处理空间10s。在内部框架11a和外部框架11b之间,形成有配置空间11s。在配置空间11s的内部,可以配置有振动模块50、150、250、350。在配置空间11s的内部,可以配置有弹性构件60、360和支撑构件70、370。
处理空间10s是,对衣物施加空气(例如,热风)、蒸汽、芳香剂和/或防静电剂等,使得衣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进行处理的空间。例如,在处理空间10s,以对衣物施加热风而烘干衣物、或者利用蒸汽去除产生于衣物的褶皱、或者喷射芳香剂而在衣物上散发香气的处理、或者喷射防静电剂而防止衣物上产生静电等的各种方法执行衣物处理。
在处理空间10s的内部,配置有挂钩模块30的至少一部分。在处理空间10s的内部,配置有挂钩主体31。处理空间10s的一侧面呈开口,以能够使衣物出入,可以利用门15对开口了的面进行开闭。如果门15被关闭,则处理空间10s与外部隔离,如果门15被打开,则处理空间10s露出于外部。
供应部20可以向处理空间10s内供应空气。供应部20可以循环供应处理空间10s内的空气。具体地,供应部20可以吸入处理空间10s内的空气,并吐出到处理空间10s内。供应部20也可以将外部的空气供应到处理空间10s内。
供应部20可以向处理空间10s内供应经过规定处理过程的空气。例如,供应部20可以向处理空间10s内供应加热了的空气。供应部20也可以向处理空间10s内供应冷却了的空气。并且,供应部20还可以向处理空间10s内供应未进行额外处理的空气。此外,供应部20还可以将蒸汽、芳香剂或者防静电剂等添加到空气之后供应至处理空间10s的内部。
供应部20可以包括空气吸入口20a,所述空气吸入口20a用于吸入处理空间10s内部的空气。供应部20可以包括空气吐出口20b,所述空气吐出部20b用于向处理空间10s内部吐出空气。从空气吸入口20a吸入了的空气经过规定的处理,并可以经由空气吐出口20b吐出。供应部20可以包括蒸汽喷射口20c,所述蒸汽喷射口20c向处理空间10s的内部喷射蒸汽。供应部20可以包括加热器(未图示),所述加热器对被吸入的空气进行加热。供应部20可以包括过滤器(未图示),所述过滤器对被吸入的空气进行过滤。供应部20可以包括风扇(未图示),所述风扇对空气进行加压。
由供应部20所供应的空气和/或蒸汽施加于容纳在处理空间10s内的衣物上,从而影响衣物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例如,通过热风或蒸汽来使衣物的组织结构松弛,由此去除褶皱,并且,残留在衣物上的气味分子与蒸汽发生反应,从而可以去除不舒服的气味。另外,由供应部20所产生的热风和/或蒸汽可以对寄生在衣物上的细菌进行杀菌。
参照图1、图6、图16以及图17,挂钩模块30可以配置于处理空间10s的上部。挂钩模块30可以设置成,衣物或者衣架挂在所述挂钩模块30。挂钩模块30支撑于框架10。挂钩模块30设置成能够进行运动。挂钩模块30连接于振动模块50、150、250、350,并接收来自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振动。
挂钩模块30包括挂钩主体31,所述挂钩主体31设置成可以将衣物或者衣架挂在所述挂钩主体31。在本实施例中,挂钩主体31形成有用于挂上衣架的卡止槽31a,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挂钩主体31也可以设置有吊钩(未图示)等,以能够直接挂上衣服。
挂钩主体31支撑于框架10。挂钩主体31可以经由挂钩游动部33和挂钩支撑部35而与框架10连接。挂钩主体31配置成相对于框架10能够进行运动。挂钩主体31配置成,沿着规定的振动方向+X、-X能够进行振动。挂钩主体31可以沿着振动方向+X、-X相对于框架10进行振动。挂钩主体31通过振动模块50、150、250、350沿着振动方向+X、-X进行往复运动。挂钩模块30以悬挂于处理空间10s顶部的状态进行往复运动。
挂钩主体31可以沿着振动方向+X、-X较长地延伸而形成。在挂钩主体31的上侧表面配置有多个卡止槽31a,多个所述卡止槽31a可以沿着振动方向+X、-X彼此隔开设置。卡止槽31a可以沿着与振动方向+X、-X垂直的方向+Y、-Y延伸而形成。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包括挂钩主动部58、358,所述挂钩主动部58、358与挂钩模块30连接。挂钩主体31包括挂钩从动部31b,所述挂钩从动部31b与挂钩主动部58、358连接。挂钩主动部58、358和挂钩从动部31b中,任意一个形成有沿着横穿所述振动方向+X、-X的方向+Y、-Y延伸的狭缝(slit),而另一个形成有与后叙的中心轴Oc平行地凸出并插入到所述狭缝的凸起部。
在本实施例中,挂钩从动部31b形成有沿着所述方向+Y、-Y延伸的狭缝31bh,而挂钩主动部58、358包括凸起部58a、358a,所述凸起部58a、358a朝向下侧凸出并插入到狭缝31bh。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挂钩主动部58、358形成有沿着所述方向+Y、-Y延伸的狭缝,而所述挂钩从动部31b可以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朝向上侧凸出并插入到所述挂钩主动部31b的狭缝。
凸起部58a、358a与中心轴Oc平行地凸出。凸起部58a、358a沿着后叙的规定的连接轴Oh延伸。凸起部58a、358a配置在连接轴Oh上。
狭缝31bh沿着与挂钩模块30的振动方向+X、-X垂直的方向+Y、-Y较长地形成。凸起部58a、358a在插入于狭缝31bh之后以中心轴Oc为基准进行旋转时,凸起部58a、358a沿着所述垂直的方向+Y、-Y相对于狭缝31bh进行相对运动,从而挂钩主体31沿着振动方向+X、-X进行往复运动。在图6和图18的部分截面图中,用箭头示出了凸起部58a、358a插入于狭缝31bh之后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弧运动(旋转运动)的方向,据此,用虚线示出了挂钩从动部31b的沿着左右方向+X、-X进行振动的移动范围。
挂钩模块30包括挂钩游动部33,其以挂钩主体31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对挂钩主体31进行支撑。挂钩游动部33形成为沿着振动方向+X、-X能够进行游动。挂钩游动部33可以由柔性(flexible)材质形成,使得挂钩主体31能够进行运动。挂钩游动部33可以包括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在挂钩主体31进行运动时能够发生弹性变形。挂钩游动部33的上端固定于框架10,而其下端固定于挂钩主体31。挂钩游动部33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挂钩游动部33的上端安置于挂钩支撑部35。挂钩游动部33用于使挂钩支撑部35和挂钩主体31连接。挂钩游动部33上下贯通挂钩引导部37而配置。挂钩游动部33的水平截面的振动方向+X、-X上的长度形成为,小于与振动方向+X、-X垂直的方向+Y、-Y上的长度。
挂钩模块30包括挂钩支撑部35,其固定于框架10。挂钩支撑部35将挂钩游动部33固定于框架10。挂钩支撑部35可以固定于内部框架11a。挂钩游动部33的上端部可以被挂钩支撑部35卡止并悬挂。挂钩支撑部35形成为水平的板状,挂钩游动部33可以贯通挂钩支撑部35而配置。
挂钩模块30还可以包括挂钩引导部37,其对挂钩游动部33的位置进行引导。挂钩引导部37固定于框架10。挂钩引导部37的上侧面和挂钩游动部33之间可以被密封处理。挂钩引导部37的下侧部形成有朝向上侧凹陷而成的槽,挂钩游动部33可以在挂钩引导部37的朝向所述上侧凹陷而成的槽内沿着振动方向+X、-X进行游动。
参照图7、图8以及图14至图17,弹性构件60、360设置成在振动模块50、150、250、350以中心轴Oc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发生弹性变形或者弹性复原。弹性构件60、360设置成在振动主体51、351以中心轴Oc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发生弹性变形或者弹性复原。弹性构件60、360可以限制振动模块50、150、250、350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产生振动。弹性构件60、360的弹性力以及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的离心力被综合起来,从而可以决定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振动模式(振幅和振动数)
弹性构件60、360的一端固定于振动模块50、150、250、350,而其另一端固定于支撑构件70、370。弹性构件60、360可以包括弹簧或者发条等。支撑构件70、370可以包括张力弹簧、压缩弹簧或者扭转弹簧等。
参照图4至图8,以及图14至图17,支撑构件70、370固定于框架10。支撑构件70、370可以固定于内部框架11a。支撑构件70、370可以支撑弹性构件60、360。支撑构件70、370用于支撑振动模块50、150、250、350。支撑构件70、370以振动模块50、150、250、350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支撑振动模块50、150、250、350。支撑构件70、370将振动模块50、150、250、350支撑为能够进行旋转。支撑构件70、370将振动模块50、150、250、350支撑为以中心轴Oc为中心能够进行旋转。
参照图2a至图6以及图14至图16,简单说明振动模块50、150、250、350如下。振动模块50、150、250、3500使挂钩主体31进行运动(振动)。振动模块50、150、250、350连接于挂钩主体31,并且将传递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振动传递到挂钩主体31。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支撑于内部框架11a。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通过支撑构件70、370固定于框架10。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配置在内部框架11a和外部框架11b之间。上侧的内部构架11a朝向下侧凹陷而形成配置空间11s,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配置于配置空间11s。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位于处理空间10s的上侧。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配置于挂钩主体31的上侧。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包括振动主体51、351,所述振动主体51、351支撑于框架10。振动主体51、351可以通过支撑构件70、370连接于框架10。振动主体51、351形成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外形。
振动主体51、351已设定有规定的中心轴Oc。振动主体51、351以规定的中心轴Oc为中心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设置,所述中心轴Oc的针对框架10的相对位置已被固定。支撑构件70、370以振动主体51、351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振动主体51、351。振动主体51、351可以设置成,只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能够进行旋转。例如,框架10或者支撑构件70、370可以包括能够与振动主体51、351相接触的限制(limit)部分,以限制振动主体51、351的旋转范围。另举一例,弹性构件60、360的弹性力随着振动主体51、351的旋转而变大,因此,能够限制振动主体51、351的旋转范围。
振动主体51、351用于支撑马达52、352。振动主体51、351和挂钩主动部58、358彼此被固定。振动主体51、351用于支撑配重轴(weight shaft)54a、54b、354。振动主体51、351用于支撑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在振动主体51、351的内部,可以容纳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包括第一偏心部55、355,所述第一偏心部55、355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中心轴Oc隔开的规定的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偏心部55、255、355已被设定成,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以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进行旋转。振动模块50、150、250、350包括第二偏心部56、356,所述第二偏心部56、356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且以与中心轴Oc隔开的规定的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56、256、356已被设定成,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以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此,第一偏心部55统称为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偏心部155、255;第二偏心部56统称为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偏心部156、256。
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可以彼此相同,但也可以不同。第二旋转轴Ow2可以与第一旋转轴Ow1相同或者平行。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彼此平行。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彼此相同
第一偏心部55、355支撑于振动主体51、351。第一偏心部55、355可以被配重轴54a、354支撑为能够进行旋转,所述配重轴54a、354配置于振动主体51、351。第二偏心部56、356支撑于振动主体51、351。第二偏心部56、356可以被配重轴54b、354支撑为能够进行旋转,所述配重轴54b、354配置于振动主体51、351。
第一偏心部55、355包括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所述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与传递部153、253、353接触,并且以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接收来自传递部153、253、353的旋转力。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整体上可以形成为将第一旋转轴Ow1作为中心的圆筒形。
第一偏心部55、355包括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所述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固定于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与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一体地进行旋转。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由比重大于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的材质形成。
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配置于以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的一侧,并对第一偏心部55、355的重量偏心进行引导。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整体上可以形成为底面呈半圆形的柱形状。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在第一偏心部55、355的旋转中的任一时间点上,可以配置于以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的180度以内的角度范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在所述任一时间点上配置于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的180度的范围内。
第二偏心部56、356包括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所述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与传递部153、253、353接触并以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接收来自传递部153、253、353的旋转力。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整体上可以形成为将第二旋转轴Ow2作为中心的圆筒形。
第二偏心部56、356包括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所述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固定于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与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一体地进行旋转。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由比重大于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的材质形成。
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配置于以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的一侧,并对第二偏心部56、356的重量偏心进行引导。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整体上可以形成为底面呈半圆形的柱形状。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在第二偏心部56、356的旋转中的任一时间点上,可以配置于以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的180度以内的角度范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在所述任一时间点上配置于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的180度的范围内。
第一旋转部155b、255b、355b和第二旋转部156b、256b、356b可以形成为具有彼此相同的重量。第一配重构件55a、355a和第二配重构件56a、356a可以形成为彼此具有相同的重量。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包括挂钩主动部58、358,所述挂钩主动部58、358使振动主体51、351和挂钩主体31连接。挂钩主动部58、358配置于振动主体51、351。挂钩主动部58、358在与中心轴Oc隔开的位置上连接于挂钩主体。挂钩主动部58、358已被设定成,在与中心轴Oc隔开的位置上与外部的挂钩主体31连接。挂钩主动部58、358将振动主体51、351的振动传递到挂钩主体31。
挂钩主动部58、358在连接轴Oh上将来自振动主体51、351的振动传递到挂钩主体31。挂钩主动部58、358可以包括凸起部58a、358a,所述凸起部58a、358a沿着连接轴Oh凸出。凸起部58a、358a从挂钩主动部58、358朝向下侧凸出。凸起部58a、358a沿着连接轴Oh凸出。挂钩主动部58、358可以包括具备凸起部58a、358a的连接杆58a、58b、358a、358b。连接杆58a、58b、358a、358b可以由另行的构件构成。连接杆58a、58b、358a、358b的一端358a可以插入到挂钩从动部31b的狭缝31bh。连接杆58a、58b、358a、358b通过转换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旋转运动来使挂钩主体31进行左右往复运动。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包括马达52、352,所述马达52、352用于产生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的旋转力。马达52、352配置于振动主体51、351。马达52、352包括旋转的马达轴52a、352a。例如,马达52、352包括转动子(转子)和固定子(定子),马达轴52a、352a可以与所述转动子一体地进行旋转。马达轴52a、352a向传递部153、253、353传递旋转力。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包括传递部153、253、353,所述传递部153、253、353用于将马达52、352的旋转力分别传递到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传递部153、253、353可以包括齿轮、传动带和/或滑轮等。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可以包括配重轴54a、54b、354,所述配重轴54a、54b、354用于提供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的功能。配重轴54a、54b、354可以固定于振动主体51、351。配重轴54a、54b、354配置在第一旋转轴Ow1和/或第二旋转轴Ow2上。配重轴54a、54b、354可以贯通第一偏心部55、355和/或第二偏心部56、356而配置。
振动模块50、150、250、350包括弹性构件卡止部59、359,弹性构件60、360的一端卡止于所述弹性构件卡止部59、359。弹性构件卡止部59、359可以配置于振动主体51、351。当振动模块50、150、250、350进行运动时,弹性构件卡止部59、359可以对弹性构件60、360进行加压,或者从弹性构件60、360接收弹性力。
以下,参照图2a至图3d,说明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运转原理如下。
振动方向+X、-X是指,已设定成挂钩主体31进行往复运动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左右方向已设定为振动方向+X、-X。
在整个说明中提及到的“中心轴Oc、第一旋转轴Ow1、第二旋转轴Ow2以及连接轴Oh”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假想轴,并非称作装置的实际部件。
中心轴Oc是指,形成为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旋转中心的假想的直线。中心轴Oc是,保持相对于框架10固定了的位置的假想直线。中心轴Oc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为了提供中心轴Oc的功能,如第一实施例那样,在支撑构件70可以形成有沿着中心轴Oc凸出的中心轴部75、375,在振动主体51、351可以形成有用于使所述中心轴部75、375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啮合的中央槽51h或者孔。为了提供中心轴Oc的功能,作为其他实施例,在振动主体51、351形成有沿着中心轴Oc凸出的凸起,并且也可以在支撑构件70形成有用于使所述凸起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啮合的槽。
第一旋转轴Ow1是指,形成为第一偏心部55、355的旋转中心的假想的直线。第一旋转轴Ow1保持相对于振动主体51、351固定了的位置。即,即使振动主体51、351进行运动,第一旋转轴Ow1与振动主体51、351一体地进行运动,并且保持针对振动主体51、351的相对位置。第一旋转轴Ow1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为了提供作为第一旋转轴Ow1的功能,如本实施例中那样,可以设置有配置在第一旋转轴Ow1上的配重轴54a、354。为了提供作为第一旋转轴Ow1的功能,在作为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一偏心部55、355和振动主体51、351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形成有沿着第一旋转轴Ow1凸出的凸起,而在另一个可以形成有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凸起啮合的槽。
第二旋转轴Ow2是指,形成为第二偏心部56、356的旋转中心的假想的直线。第二旋转轴Ow2保持相对于振动主体51、351固定了的位置。即,即使振动主体51、351进行运动,第二旋转轴Ow2与振动主体51、351一体地进行运动,并且保持针对振动主体51、351的相对位置。第二旋转轴Ow2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为了提供作为第二旋转轴Ow2的功能,如本实施例那样,也可以设置有配置在第二旋转轴Ow2上的配重轴54b、354,但是,在作为其他实施例中,在第二偏心部56、356和振动主体51、351中的任意一个形成有沿着第二旋转轴Ow2凸出的凸起,而在另一个可以形成有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凸起啮合的槽。
连接轴Oh是指,与中心轴Oc隔开的假想的直线。连接轴Oh配置成与中心轴Oc平行。连接轴Oh保持相对于振动主体51、351固定了的位置。即,即使振动主体51、351进行运动,连接轴Oh与振动主体51、351一体地进行运动,并且保持针对振动主体51、351的相对位置。连接轴Oh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为了使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旋转往复运动转换为挂钩主体31的直线往复运动,在振动模块50、150、250、350和挂钩主体31的连接位置形成有沿着连接轴Oh凸出的部分58、a358a。
圆周方向D1是指,以中心轴Oc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包括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是,从中心轴Oc的延伸方向+Z、-Z中的任意一个方向+Z观察时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定义的。
当由第一偏心部55、355的旋转所产生的、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的离心力F1的方向形成为圆周方向D1时,所述离心力F1引导相对于振动主体51、351的中心轴Oc的旋转。此外,当由第二偏心部56、356的旋转所产生、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的离心力F2的方向形成为圆周方向D1时,所述离心力F2引导相对于振动主体51、351的中心轴Oc的旋转。
直径方向Dr是指横穿中心轴Oc的方向,包括离心方向Dr1和近心方向Dr2。离心方向Dr1是指远离中心轴Oc的方向,近心方向Dr2是指靠近中心轴Oc的方向。
当由第一偏心部55、355的旋转所产生的、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的离心力F1的方向形成为直径方向Dr时,所述离心力F1不会引导相对于振动主体51、351的中心轴Oc的旋转。并且,当由第二偏心部56、356的旋转所产生的、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的离心力F2的方向形成为直径方向Dr时,所述离心力F2不会引导相对于振动主体51、351的中心轴Oc的旋转。
在图2a至图3d中图示了:第一偏心部55、355的重心m1;第二偏心部56、356的重心m2;第一旋转轴Ow1的相对于重心m1的旋转半径r1;第二旋转轴Ow2的相对于重心m2的旋转半径r2;第一偏心部55、355的以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的角速率w;以及第二偏心部56、356的以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的角速率w;中心轴Oc和第一旋转轴Ow1之间的距离A1;中心轴Oc和第二旋转轴Ow2之间的距离A2;中心轴Oc和连接轴Oh之间的距离B。
另外,在图2a至图3d中图示了,第一偏心部55、355的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的离心力F1、以及第二偏心部56、356的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的离心力F2的方向。所述离心力F1和所述离心力F2的合力形成为振动主体51、351的旋转力。考虑到所述离心力F1和所述离心力F2的合力以及力矩臂长A1、A2、B,将激发力Fo表示为具有连接轴Oh上的作用点的外力。
所述离心力F1的大小为m1·r1·w2,所述离心力F2的大小为m2·r2·w2。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施加于振动主体51、351,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作用点分别是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上的位置。
参照图2a、图2c、图3a以及图3c,将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设置成,在产生以振动主体51、351的中心轴Oc为中心的旋转力时彼此补强。当第一偏心部55、355的重量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以中心轴Oc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D1发生偏心时,第二偏心部56、356的重量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任意一个方向D1发生偏心。当第一偏心部55、3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以中心轴Oc为基准的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D1产生离心力时,第二偏心部56、3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任意一个方向D1产生离心力。此时,由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所产生的力矩A1·F1+A2·F2与由激发力Fo所产生的力矩A1/B·F1+A2/B·F2等价,因此,Fo是A1/B·F1+A2/B·F2。
参照图2b、图2d、图3b以及图3d,在不产生以振动主体51、351的中心轴Oc为中心的旋转力时,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方向彼此形成为相反。当第一偏心部55、355的重量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以中心轴Oc为基准的离心方向Dr1和近心方向Dr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D2发生偏心时,第二偏心部56、356的重量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所述任意一个方向D2的相反方向发生偏心。当第一偏心部55、3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以中心轴Oc为基准的离心方向Dr1和近心方向Dr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D2产生离心力时,第二偏心部56、3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所述任意一个方向D2的相反方向产生离心力。
当不产生振动主体51、351的所述旋转力时,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可以彼此抵消。此时,由于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作用方向彼此相反,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合力的大小,与离心力F1大小和离心力F2的大小的差值相同。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中的至少一个被另一个抵消。
振动模块50、150、250、350通过进行旋转来使挂钩主体31进行运动,用于对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旋转进行引导的圆周方向D1上的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补强,从而产生沿着规定的振动方向+X、-X的振动力;不会对振动模块50、150、250、350的旋转进行引导的直径方向Dr上的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抵消,从而能够抑制挂钩主体31沿着与振动方向+X、-X垂直的方向+Y、-Y发生振动。
优选地,在不产生振动主体51、351的所述旋转力时,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可以设置成彼此“完全抵消”。在此,所述“完全抵消”是指,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合力形成为零的状态。因此,能够使在与规定的振动方向+X、-X垂直的方向+Y、-Y上发生的不必要的振动最小化。
为了使直径方向Dr上的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完全抵消,标量(scalarquantity)m1·r1和标量M2·r2可以形成为彼此相同。
i第一偏心部55、355的重心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的旋转半径r1和ⅱ第二偏心部56、356的重心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的旋转半径r2,可以设置成彼此相同(r1=r2)。第一偏心部55、355的重量m1和第二偏心部56、356的重量m2可以设置成彼此相同(m1=m2)。根据所述两种设定(r1=r2、m1=m2),所述直径方向Dr上的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可以彼此完全抵消。当然,即使旋转半径r1和旋转半径r2彼此不同,并且重量m1和重量m2彼此不同,通过将m1·r1和m2·r2设置成彼此相同,来也能将直径方向Dr上的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相互完全抵消。
i第一旋转轴Ow1和中心轴Oc之间的距离A1和ii第二旋转轴Ow2和中心轴Oc之间的距离A2,可以设置成彼此相同。由此,将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对激发力Fo的产生贡献的比例彼此相同,从而能够防止疲劳负载集中到用于支撑第一偏心部55、355的部分和用于支撑第二偏心部56、356的部分中的任意一个部分。
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彼此可以从中心轴Oc朝向彼此相同的方向、或彼此相反的方向隔开。中心轴Oc、第一旋转轴Ow1以及第二旋转轴Ow2配置成与一个假想的直线垂直交叉。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从中心轴Oc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隔开,而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从中心轴Oc朝向彼此相同的方向隔开。因此,能够实现直径方向Dr上的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抵消。
i第一偏心部55、355的以第一旋转轴Ow1为中心的角速率w和ii第二偏心部56、356的以第二旋转轴Ow2为中心的角速率w,可以已设定成彼此相同。由此,可以实现由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的旋转所产生的周期性的离心力F1、F2的补强和抵消。
在此,角速率(angular speed)是指,不具有旋转方向而只具有大小的标量(scalar),并且与作为具有旋转方向和大小的矢量(vector)的角速度(angular velocity)是存在有区别的。即,第一偏心部55、355的角速率w和第二偏心部56、356的角速率w彼此相同,并不包括旋转方向彼此相同的含义。例如,即使第一偏心部55、355的角速率w和第二偏心部56、356的角速率w彼此相同,如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参照图2a至图2d)那样,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可以沿着彼此相同的方向进行旋转,如第三实施例(参照图3a至图3d)那样,第一偏心部55、355和第二偏心部56、356可以沿着彼此相反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
以下,参照图2a至图2d,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振动模块150、250的运转原理如下。在此,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彼此不同。第一偏心部55的以第一旋转轴Ow1作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第二偏心部56的以第二旋转轴Ow2作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同。挂钩主动部58固定于振动主体51,并且与振动主体51一体地旋转运动。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从中心轴Oc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隔开。并且,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可以配置成以中心轴Oc为中心彼此呈对称。因此,能够防止振动主体51因第一偏心部55的重量m1和第二偏心部56的重量m2而以中心轴Oc为基准朝向一侧发生偏心。
参照图2b和图2d,当第一偏心部55的离心力F1和第二偏心部56的离心力F2彼此抵消时,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作用方向均为离心方向Dr1,或者均为近心方向Dr2。
图2a和图2d中示出了,以相同的角速率w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偏心部55和第二偏心部56分别以90度进行旋转的各个瞬间的状态。
参照图2a,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顺时针方向Dl1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顺时针方向Dl1产生离心力F2。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补强,从而产生振动主体51的顺时针方向Dl1上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31的激发力Fo,沿着顺时针方向Dl1起到作用。
参照图2b,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近心方向Dr2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近心方向Dr2产生离心力。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不会产生振动主体51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1的激发力Fo,形成为0。另外,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在相反的方向上起到作用而被抵消。
参照图2c,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逆时针方向Dl2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逆时针方向Dl2产生离心力F2。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补强,从而产生振动主体51的逆时针方向Dl2上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31的激发力Fo,沿着逆时针方向Dl2起到作用。
参照图2d,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离心方向Dr1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离心方向Dr1产生离心力。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不会产生振动主体51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1的激发力Fo,形成为0。另外,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在相反的方向上起到作用而被抵消。
以下,参照图3a至图3d,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振动模块350的运转原理如下。在此,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彼此相同。第一偏心部355的以第一旋转轴Ow1作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第二偏心部356的以第二旋转轴Ow2作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彼此相反。挂钩主动部358固定于振动主体351,并且与振动主体351一体地进行旋转运动。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从中心轴Oc朝向相同的方向隔开。
参照图3b和图3d,当第一偏心部55的离心力F1和第二偏心部56的离心力F2彼此抵消时,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的作用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是离心方向Dr1,而另一个是近心方向Dr2。
图3a至图3d中示出了,以相同的角速率w进行旋转运动的第一偏心部55和第二偏心部56分别以90度进行旋转的各个瞬间的状态。
参照图3a,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顺时针方向Dl1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顺时针方向Dl1产生离心力F2。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补强,从而产生振动主体51的顺时针方向Dl1上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1的激发力Fo,沿着顺时针方向Dl1起到作用。
参照图3b,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离心方向Dr1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近心方向Dr2产生离心力。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不会产生振动主体51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1的激发力Fo,形成为0。另外,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沿着相反的方向起到作用而被抵消。
参照图3c,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逆时针方向Dl2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逆时针方向Dl2产生离心力F2。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补强,从而产生振动主体51的逆时针方向Dl2上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1的激发力Fo,沿着逆时针方向Dl2起到作用。
参照图3d,当第一偏心部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Ow1沿着近心方向Dr2产生离心力F1时,第二偏心部56相对于第二旋转轴Ow2沿着离心方向Dr1产生离心力。因此,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不会产生振动主体51的旋转力。在连接轴Oh上传递到挂钩主体31的激发力Fo,形成为0。另外,离心力F1和离心力F2彼此沿着相反的方向起到作用而被抵消。
以下,参照图4至图13,更详细地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振动模块50、150、250、弹性构件60以及支撑构件70的构成如下。
振动主体51在其内部可以包括配重壳体(weight casing)51b,所述配重壳体51b用于容纳第一偏心部55和第二偏心部56。配重壳体51b可以形成振动模块50的上侧部的外形。配重轴54a、54b的上端部固定于配重壳体51b。配重壳体51b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1b1,其覆盖第一偏心部155、255的上部;以及第二部分51b2,其覆盖第二偏心部156、256的上部。第一配重轴54a的上端部固定于第一部分51b1。第二配重轴54b的上端部固定于第二部分51b2。
振动主体51可以包括基底壳体51d,所述基底壳体51d形成振动主体51的下侧部的外形。配重轴54a、54b的下端部固定于基底壳体51d。第一偏心部155、255和第二偏心部156、256配置在配重壳体51b和基底壳体51d之间。第一偏心部155、255配置在第一部分51b1和基底壳体51d之间。第二偏心部156、256配置在第二部分51b2和基底壳体51d之间。
振动主体51可以包括用于支撑马达52的马达支撑部51e。马达支撑部51e可以支撑马达52的下端。马达支撑部51e配置在第一部分51b1和第二部分51b2之间。马达轴52a可以贯通马达支撑部51e而配置。马达支撑部51e可以固定于配重壳体51b,并且与配重壳体51b可以形成为一体。
振动主体51可以包括弹性构件支架(mount)51c,弹性构件60a的一端卡止于所述弹性构件支架51c。弹性构件支架51c可以配置于振动主体51的上侧部。弹性构件支架51c可以固定于第一部分51b1和第二部分51b2的上端部。弹性构件支架51c可以以横穿中心轴Oc的方式配置。中心轴部75可以贯通弹性构件支架51c而配置。
在振动主体51可以形成有用于使中心轴部75插入的中央槽51h或孔。中央槽51h可以形成于振动主体51的上侧和/或下侧。在本实施例中,中央槽51h形成于弹性构件支架51c。在中央槽51h配置有轴承B1,从而可以将振动主体51支撑为相对于中心轴部75能够进行旋转。
马达52可以配置于中心轴Oc上。马达52配置于第一偏心部155、255和第二偏心部156、256之间。马达52设置有在中心轴Oc配置的马达轴52a。马达轴52a向下侧被凸出,并与传递部153、253连接。因此,可以防止因马达52的重量以中心轴Oc为中心向一侧发生偏心的现象。
传递部153、253包括中心传递部153c、253c,所述中心传递部153c、253c与马达轴52a一体地进行旋转。中心传递部153c、253c可以固定于马达轴52a。传递部153、253可以包括具备齿轮或传动带的第一传递部153a、253a,所述齿轮或传动带将中心传递部153c、253c的旋转转力传递到第一偏心部155、255。传递部153、253可以包括具备齿轮或传动带的第二传递部153b、253b,所述齿轮或传动带将中心传递部153c、253c的旋转力传递到第二偏心部156、256。
第一配重轴54a和第二配重轴54b由单独的构件形成。第一配重轴54a配置在第一旋转轴Ow1上。第二配重轴54b配置在第二旋转轴Ow2上。第一配重轴54a和第二配重轴54b以中心轴Oc为中心配置于彼此相反的方向。第一配重轴54a和第二配重轴54b以中心轴Oc为基准对称地配置。第一配重轴54a和第二配重轴54b固定于振动主体51。第一配重轴54a贯通第一旋转部155b、255b而配置。第二配重轴54b贯通第二旋转部156b、256b而配置。
第一偏心部155、255和第二偏心部156、256以中心轴Oc为中心配置于彼此相反的方向。第一偏心部155、255和第二偏心部156、256可以以水平面对的方式配置。在振动方向+X、-X中的一侧(+X)可以配置有第一偏心部155、255,而在另一侧(-X)可以配置有第二偏心部156、256。
第一偏心部155、255可以包括第一配重构件55a和第一旋转部155b、255b。第一旋转部155b、255b可以包括中心部55b1,所述中心部55b1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第一配重轴54a相接触。第一配重轴54a贯通中心部55b1而配置。中心部55b1沿着第一旋转轴Ow1延伸。中心部55b1形成有沿着第一旋转轴Ow1而成的中央孔。中心部55b1可以形成为管(pipe)状。
第一旋转部155b、255b可以包括周边部55b2,所述周边部55b2安置于中心部55b1。中心部55b1贯通周边部55b2而配置。周边部55b2整体上可以形成为沿着第一旋转轴Ow1延伸的圆筒形。在周边部55b2可以形成有用于安置第一配重构件55a的安置槽55b3。安置槽55b3可以形成为其上侧呈开口。以安置槽55b3的第一旋转轴Ow1为基准的离心方向上的侧面可以形成为被堵住。周边部55b2和第一配重构件55a一体地进行旋转。
第二偏心部156、256可以包括第二配重构件56a和第二旋转部156b、256b。第二旋转部156b、256b可以包括中心部55b1,所述中心部55b1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第二配重轴54a相接触。第二配重轴54a贯通中心部55b1而配置。中心部55b1沿着第二旋转轴Ow2延伸。中心部55b1形成有沿而第二旋转轴Ow2而成的中央孔。中心部55b1可以形成为管状。
第二旋转部156b、256b可以包括周边部56b2,所述周边部56b2安置于中心部56b1。中心部56b1贯通周边部56b2而配置。周边部56b2整体上可以形成为沿着第二旋转轴Ow2延伸的圆筒形。在周边部56b2可以形成有用于安置第二配重构件56a的安置槽56b3。安置槽56b3可以形成为其上侧呈开口。以安置槽56b3的第二旋转轴Ow2为基准的离心方向上的侧面可以形成为被堵住。周边部56b2和第二配重构件56a一体地进行旋转。
挂钩主动部58包括旋转凸起58c,所述旋转凸起58c固定于振动主体51。旋转凸起58c的上端部可以固定于振动主体51的下侧部。旋转凸起58c与振动主体51以一体的方式进行旋转。旋转凸起58c沿着中心轴Oc贯通下侧支撑部71而配置。轴承B2夹设在旋转凸起58c和下侧支撑部71之间,从而旋转凸起58c可以通过下侧支撑部71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撑。旋转凸起58c可以将振动主体51的旋转力传递到连接杆58a、58b。
挂钩主动部58包括连接杆58a、58b,所述连接杆58a、58b用于将振动模块50的旋转力传递到挂钩主体31。连接杆58a、58b固定于旋转凸起58c,并且与旋转凸起58c一体地进行旋转。在旋转凸起58c的下端可以固定有连接杆58a、58b。连接杆58a、58b包括离心延伸部58b,所述离心延伸部58b从旋转凸起58c沿着离心方向Dr1延伸。离心延伸部58b的近心方向Dr2的末端部固定于旋转凸起58c。连接杆58a、58b包括沿着连接轴Oh凸出的所述凸起部58a。所述凸起部58a可以从离心延伸部58b的离心方向Dr1上的末端部朝向下侧凸出。
振动模块50包括弹性构件卡止部59,弹性构件60的一端卡止于所述弹性构件卡止部59。当振动模块50以中心轴Oc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弹性构件60通过弹性构件卡止部59来发生弹性变形,或者弹性构件60的复原力传递到弹性构件卡止部59。弹性构件卡止部59可以固定配置于振动主体51。
弹性构件卡止部59可以包括第一卡止部59a,第一弹性构件60a的一端卡止于所述第一卡止部59a。第一卡止部59a可以形成于弹性构件支架51c的上侧。弹性构件卡止部59可以包括第二卡止部(未图示),第二弹性构件60b的一端卡止于所述第二卡止部。所述第二卡止部形成于基底壳体51d的下侧。弹性构件卡止部59可以包括第三卡止部(未图示),第三弹性构件60c的一端卡止于所述第三卡止部。所述第三卡止部可以形成于连接杆58a、58b。
弹性构件60可以配置在振动模块50和支撑构件70之间。弹性构件60的一端卡止于振动模块50,而另一端卡止于支撑构件70的弹性构件安置部77。弹性构件60可以包括扭转弹簧。
可以具备多个弹性构件60a、60b、60c。各个弹性构件60a、60b、60c可以设置成:在振动模块50沿着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时发生弹性变形;而在振动模块50沿着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时发生弹性复原。
第一弹性构件60a配置于振动模块50的上侧。第一弹性构件60a的一端可以卡止于第一卡止部59a,而其另一端可以卡止于支撑构件70的第一安置部77a。第一弹性构件60a可以包括配置于中心轴部75的周边的扭转弹簧。
第二弹性构件60b配置于振动模块50的下侧。第二弹性构件60b的一端可以卡止于振动模块50的所述第二卡止部,而其另一端可以卡止于支撑构件70的第二安置部77b。第二弹性构件60b可以包括配置于旋转凸起58c的周边的扭转弹簧。
第三弹性构件60c分配于下侧支撑部71的下侧。第三弹性构件60c可以配置在下侧支撑部71和连接杆58a、58b之间。第三弹性构件60c的一端可以卡止于振动模块50的所述第三卡止部,而其另一端可以卡止于支撑构件70的第三安置部(未图示)。
支撑构件70包括下侧支撑部71,所述下侧支撑部71配置于振动主体51的下侧。下侧支撑部71可以形成为水平的板状。下侧支撑部71在其中心轴Oc上形成有孔,旋转凸起58c贯通所述孔。轴承B2配置于下侧支撑部71的所述孔,从而旋转凸起58c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支撑构件70包括上侧支撑部72,所述上侧支撑部72配置于振动主体51的上侧。上侧支撑部72可以形成为水平的板状。支撑构件70包括中心轴部75,所述中心轴部75从上侧支撑部72沿着中心轴Oc凸出。中心轴部75可以从上侧支撑部72的下侧面朝向下侧凸出。中心轴部75的下端插入到振动主体51的中央槽51h。中心轴部75通过轴承B1以振动主体51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撑所述振动主体51。
支撑构件70包括上下延伸部73,所述上下延伸部73使下侧支撑部71和上侧支撑部72相连接并延伸。上下延伸部73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一对上下延伸部73可以配置于上侧支撑部72的两个端部。上侧支撑部72通过上下延伸部73可以固定于下侧支撑部71。
支撑构件70包括弹性构件安置部77,弹性构件60的一端卡止于所述弹性构件安置部77。所述第一安置部77a固定配置于上侧支撑部72的下侧表面。所述第二安置部77b固定配置于下侧支撑部71的上侧表面。所述第三安置部固定配置于所述下侧支撑部71的下侧表面。
振动模块50可以以模块化的形式制造。所制造的振动模块50可以与支撑构件70和弹性构件60一同进行组装。支撑构件70可以由下侧部分71和上侧部分72、73构成。
参照图8,说明模块化了的振动模块50和其他部件的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将弹性构件60b组装到配置于下侧部分71的上侧表面的安置部77b,将弹性构件60a组装到配置于振动模块50的上侧的弹性构件卡止部59a。此后,将上侧部分72、73和下侧部分71沿着振动模块50的上下侧配置,并且将上侧部分72、73和下侧部分71彼此紧固。此时,弹性构件60a与配置于上侧部分72、73的下侧表面的安置部77a一同组装,弹性构件60b组装到配置于振动模块50的下侧表面的弹性构件卡止部(未图示)。
以下,参照图9至图11,详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振动模块150如下。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传递部153包括齿轮形的中心传递部153c。中心传递部153c设置成中心轴Oc横向贯通其中心。中心传递部153c可以包括平齿轮。传递部153可以包括第一传递部153a,所述第一传递部153a与中心传递部153c啮合而进行旋转。第一传递部153a可以包括平齿轮。传递部153可以包括第二传递部153b,所述第二传递部153b与中心传递部153c啮合而进行旋转。第二传递部153b可以包括平齿轮。
传递部153包括第一传递轴153f,所述第一传递轴153f提供第一传递部153a的旋转轴的功能。第一传递轴153f可以固定于振动主体51。此外,传递部153包括第二传递轴153g,所述第二传递轴153g提供第二传递部153b的旋转轴的功能。第二传递轴153g可以固定于振动主体51。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偏心部155包括锯齿部155b4,所述锯齿部155b4与第一传递部153a啮合并接收旋转力。锯齿部155b4沿着周边部55b2的圆周而形成。马达轴52a的旋转力依次经过中心传递部153c和第一传递部153a而传递到锯齿部155b4。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偏心部156包括锯齿部156b4,所述锯齿部156b4与第二传递部153b啮合并接收旋转力。锯齿部156b4沿着周边部56b2的圆周而形成。马达轴52a的旋转力依次经过中心传递部153c和第二传递部153b而传递到锯齿部156b4。
以图11为例,当中心传递部153c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第一传递部153a和第二传递部153b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第一偏心部155和第二偏心部156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在图11中,示出了中心轴Oc、第一旋转转轴Ow1、第二旋转轴Ow2以及连接轴Oh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12和图13,以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振动模块250和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差异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如下。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传递部253包括滑轮(pulley)型的中心传递部253c。中心传递部253c可以设置成中心轴Oc横向贯通其中心。传递部253可以包括第一传递部253a,所述第一传递部253a缠绕于中心传递部253c而进行旋转。第一传递部253a可以包括传动带。传递部253可以包括第二传递部253b,所述第二传递部253b缠绕于中心传递部253c而进行旋转。第二传递部253b可以包括传动带。
中心传递部253c包括:第一滑轮部253c1,第一传递部253a缠绕于所述第一滑轮部253c1;以及第二滑轮部253c2,第二传递部253b缠绕于所述第二滑轮部253c2。第一滑轮部253c1和第二滑轮部253c2可以沿着上下方向排列。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偏心部255包括滑轮部255b5,第一传递部253a缠绕于所述滑轮部255b5而接收旋转力。滑轮部255b5沿着周边部55b2的圆周而形成。马达轴52a的旋转力,依次经过中心传递部253c和第一传递部253a而传递到滑轮部255b4。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偏心部256包括滑轮部256b5,第二传递部253a缠绕于所述滑轮部256b5而接收旋转力。滑轮部256b5沿着周边部56b2的圆周而形成。马达轴52a的旋转力,依次经过中心传递部253c和第二传递部253a而传递到滑轮部256b4。
以图13为例,当中心传递部253c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时,第一传递部253a和第二传递部253b缠绕于中心传递部253c并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第一偏心部255和第二偏心部256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在图13中,示出了中心轴Oc、第一旋转轴Ow1、第二旋转轴Ow2以及连接轴Oh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14至图19,详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振动模块350、弹性构件360以及支撑构件370的构成如下。
振动主体351可以包括配重壳体351b,所述配重壳体351b的内部用于容纳第一偏心部355和第二偏心部356。配重壳体351b配置于从重心轴Oc朝向离心方向Dr1隔开的位置。
配重壳体351b可以包括:用于形成其上侧部的第一部分351b2;以及其用于形成其下侧部第二部分351b1。第二部分351b1构成由下侧面和边缘面所形成的内部空间;第一部分351b2可以覆盖所述内部空间的上侧部。第一偏心部355和第二偏心部356可以上下配置于所述配重壳体351b的所述内部空间。配重壳体351b可以与马达352结合。在配重壳体351b的一侧面,可以形成有用于使马达轴352a插入的孔。
振动主体351可以包括基底壳体351d,所述基底壳体351d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中心轴部375。中心轴部375贯通基底壳体351d而配置。在中心轴部375和基底壳体351d之间夹设有轴承B。基底壳体351d配置在配重壳体351b和弹性构件支架351c之间。
振动主体351可以包括用于支撑马达352的马达支撑部351e。马达支撑部351e可以支撑马达52的下端。马达支撑部351e可以配置在配重壳体351b和基底壳体351d之间。
振动主体351可以包括弹性构件支架(mount)351c,弹性构件360的一端挂止于所述弹性构件支架351c。当振动模块350进行旋转振动运动时,弹性构件支架351c对弹性构件360进行加压,或者从弹性构件360接收复原力。
弹性构件支架351c可以配置于振动主体351的离心方向Dr1上的一端部。弹性构件支架351c可以使中心轴Oc和连接轴Oh之间相连接并延伸。弹性构件支架351c可以沿着离心方向Dr1延伸并形成末端。弹性构件支架351c以中心轴Oc为基准,配置于第一旋转轴Ow1和第二旋转轴Ow2的相反侧。弹性构件支架351c可以固定于基底壳体351d。弹性构件支架351c、基底壳体351d以及马达支撑部351e可以形成为一体。
马达352可以配置于与中心轴Oc隔开的位置。马达352可以配置于中心轴Oc和第一旋转轴Ow1及第二旋转轴Ow2之间。马达352具备马达轴52a,所述马达轴352a配置成与中心轴Oc垂直。马达轴352a可以从马达52朝向离心方向Dr1凸出。
传递部353包括锥齿轮353a,所述锥齿轮353a与马达轴352a一体地进行旋转。锥齿轮353a形成沿着马达轴352a的圆周方向排列的多个齿轮齿。假设,当沿着马达轴352a的旋转轴而配置的假想直线时,锥齿轮353a具备具有倾斜面的多个齿轮齿,所述倾斜面越朝向马达轴352a的凸出方向越靠近所述假想直线。锥齿轮353a配置于第一偏心部355和第二偏心部356之间。
传递部353可以包括传递轴353g,所述传递轴353g以锥齿轮353a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地支撑锥齿轮353a。传递轴353g的一端固定于配重轴354,而其另一端可以插入到锥齿轮353a的中心。传递轴353g可以固定于配重轴354的中央部。传递轴353g配置在第一偏心部355和第二偏心部356之间。
配重轴354提供第一旋转轴Ow1的功能和第二旋转轴Ow2的功能。配重轴354配置在旋转轴Ow1、Ow2上。配重轴354配置于从中心轴Oc朝向离心方向Dr1隔开的位置。配重轴354固定于振动主体351。配重轴354的上端和下端固定于配重壳体351b。配重轴354贯通第一旋转部355b和第二旋转部356b而配置。
第一偏心部355和第二偏心部356可以沿着旋转轴Ow1、Ow2彼此隔开而配置。第一偏心部355和第二偏心部356可以以上下面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偏心部355可以配置于第二偏心部356的上侧。
第一偏心部355可以包括第一配重构件355a和第一旋转部355b。第一旋转部355b可以包括中心部355b1,所述中心部355b1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配重轴354相接触。配重轴354贯通中心部355b1而配置。中心部355b1沿着旋转轴Ow1、Ow2延伸。中心部355b1形成有沿着旋转轴Ow1、Ow2而成的中央孔。中心部355b1可以形成为管状。
第一旋转部355b可以包括周边部355b2,所述周边部355b2安置于中心部355b1。中心部355b1贯通周边部355b2而配置。周边部355b2整体上可以形成为沿着旋转轴Ow1、Ow2延伸的圆筒形。在周边部355b2可以形成有用于安置第一配重构件355a的安置槽355b3。安置槽355b3可以形成为其上侧呈开口。安置槽355b3的以旋转轴Ow1、Ow2为中心的离心方向上的侧面可以形成为被堵住。周边部355b2和第一配重构件355a以一体的方式进行旋转。
第一偏心部355包括锯齿轮355b4,所述锯齿轮355b4与锥齿轮353a啮合而接收旋转力。锯齿轮355b4形成于周边部355b2的下侧面。锯齿轮355b4沿着以旋转轴Ow1、Ow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配置。锯齿轮355b4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越远离旋转轴Ow1、Ow2越靠近上侧。
第二偏心部356可以包括第二配重构件356a和第二旋转部356b。第二旋转部356b可以包括中心部356b1,所述中心部356b1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与配重轴354相接触。配重轴354贯通中心部356b1而配置。中心部356b1沿着旋转轴Ow1、Ow2延伸。中心部356b1形成有沿着旋转轴Ow1、Ow2而成的中央孔。中心部356b1可以形成为管状。
第二旋转部356b可以包括周边部356b2,所述周边部356b2安置于中心部356b1。中心部356b1贯通周边部356b2而配置。周边部356b2整体上可以形成为沿着旋转轴Ow1、Ow2延伸的圆筒形。在周边部356b2可以形成有用于安置第二配重构件356a的安置槽356b3。安置槽356b3可以形成为其下侧呈开口。安置槽356b3的以旋转轴Ow1、Ow2为中心的离心方向上的侧面可以形成为被堵住。周边部356b2与第二配重构件356a以一体的方式进行旋转。
第二偏心部356包括锯齿轮356b4,所述锯齿轮356b4与锥齿轮353a啮合并接收旋转力。锯齿部356b4形成于周边部356b2的上侧面。锯齿部356b4沿着以旋转轴Ow1、Ow2为中心的圆周方向配置。锯齿部356b4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越远离旋转轴Ow1、Ow2越靠近下侧。
以图19为例,当马达轴352a和锥齿轮353a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时,第一偏心部355沿着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第二偏心部356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第一偏心部355和第二偏心部356彼此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
挂钩主动部358包括固定于振动主体351的连接杆358a、358b。连接杆358a、358b的上端部可以固定于振动主体351。连接杆358a、358b与振动主体351一体地进行旋转。连接杆358a、358b可以配置在连接轴Oh上。连接杆358a、358b可以将振动主体351的旋转力传递到挂钩主体331。
连接杆358a、358b可以包括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延伸部358b。上下延伸部358b可以沿着连接轴Oh延伸。上下延伸部358b的上端可以固定于弹性构件支架351c。连接杆358a、358b包括所述凸起部358a,所述凸起部358a形成于上下延伸部358b的末端。凸起部358a配置于上下延伸部358b的下端。
振动模块350包括弹性构件卡止部359,弹性构件360的一端挂止于所述弹性构件卡止部359。当振动模块350以中心轴Oc为中心进行旋转时,弹性构件360通过弹性构件卡止部359发生弹性变形,或者弹性构件360的复原力传递到弹性构件卡止部359。弹性构件卡止部359配置于弹性构件支架351c。
弹性构件卡止部359可以包括第一卡止部359a,第一弹性构件360a的一端挂止于所述第一卡止部359a。第一卡止部359a可以形成于弹性构件支架351c的一侧(+X)。弹性构件卡止部359可以包括第二卡止部359b,第二弹性构件360b的一端挂止于所述第二卡止部359b。第二卡止部359b可以形成于弹性构件支架351c的另一侧(-X)。
弹性构件360可以配置在振动模块350和支撑构件370之间。弹性构件360的一端挂止于振动模块350,而其另一端挂止于支撑构件370的弹性构件安置部377。弹性构件360可以包括拉伸弹簧和/或压缩弹簧。一对弹性构件360a、360b可以配置于连接轴Oh的振动方向+X、-X上的两侧。弹性构件360可以配置于从中心轴Oc隔开的位置上。
可以设置有多个弹性构件360a、360b。各个弹性构件360a、360b可以设置成:当振动模块350沿着顺时针方向Dl1和逆时针方向Dl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时,发生弹性变形;当振动模块350沿着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时,发生弹性复原。各个弹性构件360a、360b可以设置成:当挂钩主体331沿着振动方向+X、-X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进行移动时,发生弹性变形;当挂钩主体331沿着另一个方向进行移动时,发生弹性复原。
第一弹性构件360a配置于振动主体351的一侧(+X)。第一弹性构件360a的一端挂止于第一卡止部359a,而其另一端挂止于支撑构件370的第一安置部377a。第一弹性构件360a可以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朝向振动方向+X、-X发生弹性变形以及弹性复原。
第二弹性构件360b配置于振动主体351的另一侧(-X)。弹性构件支架351c配置在第一弹性构件360a和第二弹性构件360b之间。第二弹性构件360b的一端可以挂止于第二卡止部359b,而其另一端可以挂止于支撑构件370的第二安置部377b。第二弹性构件360b可以包括弹簧,所述弹簧朝向振动方向+X、-X发生弹性变形以及弹性复原。
支撑构件370包括沿着中心轴Oc凸出的中心轴部375。中心轴部375可以从中心轴支撑部376朝向上侧凸出。中心轴部375插入到形成于振动主体351的孔。中心轴部375通过轴承B以振动主体351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振动主体351。
支撑构件370可以包括中心轴支撑部376,中心轴部375固定于所述中心轴支撑部376。中心轴支撑部376可以从振动主体351朝向下侧隔开而配置。中心轴支撑部376固定于框架10。
支撑构件370包括弹性构件安置部377,弹性构件36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弹性构件安置部377。弹性构件安置部377固定于框架10。弹性构件安置部377可以固定于内部框架11a。所述第一安置部377a和所述第二安置部377b以连接轴Oh为中心朝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隔开而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衣物处理装置 20:供应部
30:挂钩模块 31:挂钩主体
31b:挂钩从动部 50、150、250、350:振动模块
51、351:振动主体 52、352:马达
153、253、353:传递部 54a、54b、354:配重轴
55、155、255、355:第一偏心部 55a,355a:第一配重构件
155b、255b、355b:第一旋转部 56、156、256、356:第二偏心部
56a、356a:第二配重构件 156b、256b、356b:第二旋转部
58、358:挂钩主动部 58a、358a:凸起部
59、359:弹性构件卡止部 60、360:弹性构件
70、370:支撑构件
Ow1:第一旋转轴 Ow2:第二旋转轴
Oc:中心轴 Oh:连接轴
Dl:圆周方向 Dl1:顺时针方向
Dl2:逆时针方向 Dr:直径方向
Dr1:离心方向 Dr2:近心方向

Claims (17)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
框架;
挂钩主体,以相对于所述框架能够进行运动的方式沿着规定的振动方向(+X、-X)配置,衣物或者衣架挂在所述挂钩主体;
振动主体,设置成以规定的中心轴为中心能够进行旋转,所述中心轴的针对所述框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并且所述振动主体被配置成使所述挂钩主体进行往复运动;
第一偏心部,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一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规定的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第二偏心部,支撑于所述振动主体,所述第二偏心部以其重量发生偏心的方式以与所述中心轴隔开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轴相同或平行的、规定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挂钩主动部,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在与所述中心轴隔开的位置连接于所述挂钩主体,
其中,在所述第一偏心部和第二偏心部旋转期间,所述第一偏心部的偏心重量和第二偏心部的偏心重量被配置成,用所述第一偏心部的偏心重量和第二偏心部的偏心重量的旋转力在所述规定的振动方向(+X、-X)上补强所述振动主体的旋转力,并且所述第一偏心部的偏心重量和第二偏心部的偏心重量被配置成,用所述第一偏心部的偏心重量和第二偏心部的偏心重量的旋转力在横穿所述规定的振动方向(+X、-X)的方向(+Y、-Y)上减少所述振动主体的旋转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偏心部的针对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离心力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针对所述第二旋转轴的离心力设置成,在不产生所述旋转力时彼此抵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偏心部的重心针对所述第一旋转轴的旋转半径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重心针对所述第二旋转轴的旋转半径设置成彼此相同,
所述第一偏心部的偏心重量和所述第二偏心部的偏心重量设置成彼此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彼此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挂钩主动部在与所述中心轴平行的规定的连接轴上将激发力传递到所述挂钩主体,
所述连接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所述连接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旋转轴和所述中心轴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彼此从所述中心轴朝向相同的方向或相反的方向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
马达,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具备配置在所述中心轴上的马达轴;以及
传递部,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力分别传递到所述第一偏心部和所述第二偏心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轴和所述第二旋转轴配置成以所述中心轴为中心彼此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包括:
马达,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以及
传递部,配置于所述振动主体,并且将所述马达的旋转力分别传递到所述第一偏心部和所述第二偏心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部包括:
中心传递部,与所述马达的马达轴一体地进行旋转;
第一传递部,具备齿轮或传动带,所述齿轮或传动带将所述中心传递部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第一偏心部;以及
第二传递部,具备齿轮或传动带,所述齿轮或传动带将所述中心传递部的旋转力传递到所述第二偏心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偏心部包括:
第一旋转部,与所述传递部接触并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第一配重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旋转部,在任一时间点配置于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的180度以内的角度范围,
所述第二偏心部包括:
第二旋转部,与所述传递部接触并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第二配重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部,在任一时间点配置于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的180度以内的角度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挂钩主体包括挂钩从动部,所述挂钩从动部与所述挂钩主动部连接,所述挂钩主体设置成沿着所述规定的振动方向(+X、-X)产生振动,
所述挂钩主动部和所述挂钩从动部中的任意一个形成有狭缝,所述狭缝沿着横穿所述规定的振动方向(+X、-X)的方向(+Y、-Y)延伸,
所述挂钩主动部和所述挂钩从动部中的另一个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中心轴平行地凸出并插入于所述狭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还包括:
挂钩支撑部,固定于所述框架;以及
挂钩游动部,使所述挂钩支撑部和所述挂钩主体连接,并形成为沿着所述规定的振动方向(+X、-X)能够进行游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还包括:
支撑构件,固定于所述框架,并以所述振动主体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振动主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一偏心部的偏心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朝向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的离心方向(Dr1)和近心方向(Dr2)中的任一方向发生偏心时,所述第二偏心部的偏心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朝向所述任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发生偏心。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当所述第一偏心部的偏心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轴沿着以所述中心轴为基准的离心方向(Dr1)和近心方向(Dr2)中的任一方向产生离心力时,所述第二偏心部的偏心重量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轴沿着所述任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产生离心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挂钩主动部将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的所述振动主体的旋转力向挂钩模块传递。
CN201880088608.0A 2017-12-08 2018-12-07 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11684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52200 2017-12-08
KR10-2017-0168515 2017-12-08
KR1020170168515A KR101989103B1 (ko) 2017-12-08 2017-12-08 의류 처리 장치
KR1020180152200A KR102258445B1 (ko) 2017-12-08 2018-11-30 의류 처리 장치
PCT/KR2018/015557 WO2019112387A1 (ko) 2017-12-08 2018-12-07 의류 처리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4121A CN111684121A (zh) 2020-09-18
CN111684121B true CN111684121B (zh) 2023-01-13

Family

ID=66749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8608.0A Active CN111684121B (zh) 2017-12-08 2018-12-07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1486080B2 (zh)
EP (1) EP3722492A4 (zh)
KR (1) KR102258445B1 (zh)
CN (1) CN111684121B (zh)
AU (1) AU2018380777B2 (zh)
RU (2) RU2743073C1 (zh)
WO (1) WO20191123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58445B1 (ko) * 2017-12-08 2021-05-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처리 장치
KR102309301B1 (ko) * 2017-12-08 2021-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처리 장치
CN112176686A (zh) * 2019-07-02 2021-01-05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用于衣物护理设备的衣物抖动装置
CN111999234B (zh) * 2020-09-25 2021-05-07 安徽卡儿菲特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新材料的弹性服装面料透气性检测设备
CN213804502U (zh) * 2020-09-28 2021-07-27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衣物护理机
CN114318810B (zh) * 2020-09-28 2024-04-09 广州易家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衣物护理机
CN213925547U (zh) * 2020-09-28 2021-08-1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衣物护理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70027428A (ko) * 1995-11-07 1997-06-24 구자홍 저주파 진동 세탁기의 구동장치
KR20100066176A (ko) * 2008-12-09 2010-06-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110067864A (ko) * 2009-12-15 2011-06-22 박래연 의류세척장치
CN102301061A (zh) * 2008-12-09 2011-12-28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06386A (en) 1938-10-25 1940-07-02 Rudolf K Bernhard Testing apparatus
US3114919A (en) * 1961-01-06 1963-12-24 Whirlpool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king a garment and applying cleaning liquid and drying fluid thereto
SU1442582A1 (ru) 1987-04-24 1988-12-07 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Электр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г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Азерэлектромаш"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сушки текстильных изделий
US4903471A (en) * 1988-07-08 1990-02-27 Fmc Corporation Sha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masses between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positions while rotating
US4942776A (en) * 1989-04-17 1990-07-24 Renold, Inc. Non-metallic gear shaker
US5177386A (en) * 1990-08-30 1993-01-05 Kencho Kobe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or adjustable during operation
US5134893A (en) * 1991-05-07 1992-08-04 Sweco, Incorporated Adjustable counterweight assembly
JPH06339598A (ja) * 1992-08-07 1994-12-13 Nippon Enbairo Kogyo Kk 乾燥機および乾燥方法
US6516679B2 (en) * 2001-01-29 2003-02-11 Ingersoll-Rand Company Eccentric assembly with eccentric weights that have a speed dependent phased relationship
US7103996B2 (en) * 2002-05-15 2006-09-12 Ark-Les Corporation Agitator for removing wrinkles from clothing
US7137211B2 (en) 2004-08-18 2006-11-21 Maytag Corporation Drying cabinet shaker mechanism
EP1867402A1 (en) * 2006-06-15 2007-12-19 Visam S.r.l. Improved vibrator
US8539694B2 (en) * 2007-08-03 2013-09-24 Lg Electronics Inc. Clothes treatment apparatus
KR101155002B1 (ko) * 2009-01-15 2012-06-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처리 장치
CN101997357B (zh) * 2010-11-19 2013-01-16 西安理工大学 单电机单向非周期振动产生方法及单向非周期振动装置
EP2686941A4 (en) 2011-03-17 2014-12-03 Coactive Drive Corp ASYMMETRIC AND GENERAL VIBRATION WAVE SHAPES FROM MULTIPLE SYNCHRONIZED VIBRATION ACTUATORS
KR102105957B1 (ko) * 2013-02-28 2020-04-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CN103510357B (zh) 2013-09-23 2015-10-21 北京中家智铭设计有限公司 衣物震荡装置
KR101618944B1 (ko) * 2014-02-24 2016-05-10 곽준영 진폭제어 진동발생기 및 그 방법
KR200479972Y1 (ko) * 2014-04-30 2016-04-11 장규환 옷장 내부에 먼지떨이 기능을 갖는 옷걸이 봉을 갖는 옷장.
KR102606117B1 (ko) 2016-06-03 2023-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258445B1 (ko) * 2017-12-08 2021-05-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처리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70027428A (ko) * 1995-11-07 1997-06-24 구자홍 저주파 진동 세탁기의 구동장치
KR20100066176A (ko) * 2008-12-09 2010-06-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 처리 장치
CN102301061A (zh) * 2008-12-09 2011-12-28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CN103276571A (zh) * 2008-12-09 2013-09-04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KR20110067864A (ko) * 2009-12-15 2011-06-22 박래연 의류세척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43073C1 (ru) 2021-02-15
US20230007858A1 (en) 2023-01-12
AU2018380777B2 (en) 2022-03-10
KR20190068440A (ko) 2019-06-18
US20210372030A1 (en) 2021-12-02
KR102258445B1 (ko) 2021-05-31
US11946194B2 (en) 2024-04-02
EP3722492A4 (en) 2021-09-22
CN111684121A (zh) 2020-09-18
AU2018380777A1 (en) 2020-07-23
EP3722492A1 (en) 2020-10-14
US11486080B2 (en) 2022-11-01
RU2021101613A (ru) 2021-02-01
WO2019112387A1 (ko) 2019-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4121B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11684123B (zh) 衣物处理装置
US20230138542A1 (en) Clothes treatment apparatus
KR102439471B1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EP3964642A1 (en) Clothes treatment apparatus
KR101989103B1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KR101989104B1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EP3964641A1 (en) Clothes treatment apparatus
KR20230126032A (ko) 의류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