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80641B -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80641B
CN111680641B CN202010528429.3A CN202010528429A CN111680641B CN 111680641 B CN111680641 B CN 111680641B CN 202010528429 A CN202010528429 A CN 202010528429A CN 111680641 B CN111680641 B CN 111680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undary line
movable water
offshore area
water body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284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80641A (zh
Inventor
石洪华
路景钫
郑伟
王勇智
刘永志
王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filed Critical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NR
Priority to CN20201052842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806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80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0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80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80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10Terrestrial scenes
    • G06V20/13Satellite im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包括:选取目标近岸海域,建立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提取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得到不同类型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确定其空间位置;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解译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根据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目标近岸海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该方法实现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辨识和划分的矢量化分析,将为深入揭示围填海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Description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生态调查与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背景技术
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近岸海域受围填海工程影响严重,部分海域海岸线形态特别是可运动水体的边界线改变较大。科学界定及提取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是揭示围填海的生态效应、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基础。
目前来说,海岸线的空间摆动与属性变化可以反映海岸带侵蚀-淤积过程及人类开发利用岸线的动态过程,监测海岸线为矢量化描述围填海活动提供依据。但当前海岸线的界定方法不能满足研究围填海对近海海域关键生态和环境过程影响的需要,尚未形成矢量化分析围填海活动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辨识和划分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分析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时空演变过程中矢量化程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不同于传统海岸线为平均大潮高潮时水陆分界线,将水体自然交换能力和连通性作为界定原则,通过确定和提取不同时期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实现了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的矢量化分析,将为深入揭示围填海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包括:
S1:选取目标近岸海域,建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
S2:根据所述遥感影像库,提取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根据水体的自然交换能力和连通性,得到不同类型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确定其空间位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
S3:根据不同时期的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和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解译不同时期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S4:根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S1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不同时期且行列号相同的遥感影像;
对所述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得到不同时期预处理遥感影像;
根据所述不同时期预处理遥感影像,建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具体包括:影像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坐标转换、正射矫正、地形矫正、影像配准、影像融合以及影像剪裁。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包括: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和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色调、颜色、轮廓、图形、纹理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类型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包括:围塘堤坝边界线、防护堤坝边界线、工业与城镇边界线、港口码头及构筑物边界线;
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包括:基岩边界线、砂质边界线、粉砂淤泥质边界线、瀉湖边界线、红树林分布区边界线、河口边界线。
进一步地,确定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具体包括: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基岩边界线,以水陆直接相接的痕迹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砂质边界线,以沙滩或砾石滩上的平均大潮高潮位上的痕迹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粉砂淤泥质边界线,若为已开发或面积较小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以靠岸一侧的标志性地物与粉砂淤泥质海岸的边界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若为无人工开发且面积较大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平均大潮高潮位上的痕迹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瀉湖边界线,若潮汐通道存在实体坝或实体闸,以实体坝或实体闸的轮廓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若潮汐通道不存在实体坝或实体闸,或存在透水桥梁,以瀉湖靠岸一侧的轮廓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红树林分布区边界线,以靠岸的轮廓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河口边界线,以靠近海的第一条水闸、水坝或河口两侧转折点的连线或第一座桥梁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围塘堤坝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堤坝轮廓线作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防护堤坝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堤坝轮廓线作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工业与城镇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作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所述港口码头及构筑物边界线,若为港口码头或非透水构筑物,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进一步地,所述S3具体包括:根据不同时期的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和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采用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方法解译不同时期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进一步地,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不同时期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形成的封闭区域面积;
根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面积,计算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
根据所述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按如下计算方法得到:
式中:V12为第一时期到第二时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S12为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形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t1为第一时期的年份;t2为第二时期的年份;d为第一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长度与第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长度的均值。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建立了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并提取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并确定其空间位置,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解译不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根据不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该方法通过确定和提取不同时期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实现了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的矢量化分析,满足了研究围填海对近海海域关键生态和环境过程影响的需要,将为深入揭示围填海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流程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人工交互遥感解译方法提取第一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示意图一;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人工交互遥感解译方法提取第一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示意图二;
图2(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人工交互遥感解译方法提取第一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示意图三;
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人工交互遥感解译方法提取第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示意图一;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人工交互遥感解译方法提取第一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示意图二;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根据人工交互遥感解译方法提取第一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示意图三;
图4(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的结果示意图一;
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的结果示意图二;
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的结果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名词解释:
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指在陆地和海洋交汇区域,阻隔海水运动,破坏海水连通性的固体边界线,海水垂直于边界线的运动速度理论上为零。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分析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时空演变过程中矢量化程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将水体自然交换能力和连通性作为界定原则,通过确定和提取不同时期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实现了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的矢量化分析,将为深入揭示围填海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流程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包括:
S1:选取目标近岸海域,建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
S2:根据所述遥感影像库,提取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根据水体的自然交换能力和连通性,得到不同类型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确定其空间位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
S3:根据不同时期的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和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解译不同时期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S4:根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提取不同时期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实现了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的矢量化分析,满足了研究围填海对近海海域关键生态和环境过程影响的需要,将为深入揭示围填海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具体地说,参考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的方法,包括:
S1:选取目标近岸海域,建立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
S1具体包括:获取目标近岸海域的不同时期且行列号相同的遥感影像;
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得到不同时期预处理遥感影像;
根据不同时期预处理遥感影像,建立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
其中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具体包括:影像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坐标转换、正射校正、地形校正、影像配准、影像融合以及影像剪裁。借助于地形高程影像对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进行地形矫正,在ENVI5.0中对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进行影像配准,具体地说,以其中一个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为基准,匹配其余时期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并对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的影像进行RGB(红绿蓝)影像融合和影像裁剪。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时期是以年为单位,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即不同年份遥感影像,行列号相同指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遥感影像的空间位置相同,便于后期提取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以及分析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辨识和划分方法。
S2:根据遥感影像库,提取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根据水体的自然交换能力和连通性,得到不同类型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确定其空间位置,目标近岸海域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具体地说,确定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
其中,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色调、颜色、轮廓、图形、纹理和位置,根据遥感信息,为后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分类提供基础。
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类型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包括:围塘堤坝边界线、防护堤坝边界线、工业与城镇边界线、港口码头及构筑物边界线;
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包括:基岩边界线、砂质边界线、粉砂淤泥质边界线、瀉湖边界线、红树林分布区边界线、河口边界线。表1为不同类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及遥感信息辨识。
表1不同类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及遥感信息辨识
继续参考表1,确定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具体包括: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基岩边界线,以水陆直接相接的痕迹线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砂质边界线,以沙滩或砾石滩上的平均大潮高潮位上的痕迹线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粉砂淤泥质边界线,若为已开发或面积较小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以靠岸一侧的标志性地物(如植被、养殖池、道路等)与粉砂淤泥质海岸的边界线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若为无人工开发且面积较大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平均大潮高潮位上的痕迹线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瀉湖边界线,若潮汐通道存在实体坝或实体闸,以实体坝或实体闸的轮廓线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若潮汐通道不存在实体坝或实体闸,或存在透水桥梁,以瀉湖靠岸一侧的轮廓线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红树林分布区边界线,以靠岸的轮廓线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河口边界线,以靠近海的第一条水闸、水坝或河口两侧转折点的连线或第一座桥梁作为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围塘堤坝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堤坝轮廓线作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防护堤坝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堤坝轮廓线作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工业与城镇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作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港口码头及构筑物边界线,若为港口码头或非透水构筑物,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围塘堤坝边界线或防护堤坝边界线时,围塘堤坝边界线包括养殖池或其他封闭海域、盐田以及水库三种类型,防护堤坝包括围垦、填海造地以及线状坝三种类型,其均设置有堤坝,因堤坝高于高潮面,高潮时水体不能越过堤坝,堤坝开闸时水体自然交换的速率慢,闭闸时与水体隔绝,所以围塘堤坝边界线或防护堤坝边界线内部的水体属于非自然运动水体,以向海一侧的堤坝轮廓线作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对于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港口码头及构筑物边界线,若为港口码头或非透水性构筑物,其原理与围塘堤坝边界线或防护堤坝边界线相似,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作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若为透水构筑物类型时,虽然透水构筑物会影响水体交换能力,但影响较小,具有水体自然交换的能力,所以,以靠岸一侧的轮廓线作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对于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工业与城镇边界线,其原理与围塘堤坝边界线或防护堤坝边界线相似,其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作为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S3:根据不同时期的围填海近岸海域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解译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具体地说,根据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方法解译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其中,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常识。
S4:根据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目标近岸海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具体包括:
根据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不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形成的封闭区域面积;
根据目标近岸海域的面积,计算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
根据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按如下计算方法得到:
式中:V12为第一时期到第二时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S12为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形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t1为第一时期的年份;t2为第二时期的年份;d为第一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长度与第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长度的均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无具体含义,仅表示两个不同的时期。
本实施例提供的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的方法,通过确定和提取不同时期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实现了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的矢量化分析,满足了研究围填海对近海海域关键生态和环境过程影响的需要,将为深入揭示围填海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参考图2(a)~图4(c),作为一个示例,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分析两个不同时期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辨识和划分的过程,其中,两个不同时期分别为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其中第一时期早于第二时期,具体如下:
选取目标近岸海域,并建立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根据遥感影像库,提取多个时期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并结合水体的自然交换能力和连通性,得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类型以及空间位置,根据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的遥感信息,采用人工互式遥感解译方法解译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根据第一时期和第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由第一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和第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形成的封闭区域面积,根据面积,利用公式(1),计算第一时期到第二时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根据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选取目标近岸海域,建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
S2:根据所述遥感影像库,提取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根据水体的自然交换能力和连通性,得到不同类型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确定其空间位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
S3:根据不同时期的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和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解译不同时期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确定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空间位置,具体包括: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基岩边界线,以水陆直接相接的痕迹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砂质边界线,以沙滩或砾石滩上的平均大潮高潮位上的痕迹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粉砂淤泥质边界线,若为已开发或面积较小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以靠岸一侧的标志性地物与粉砂淤泥质海岸的边界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若为无人工开发且面积较大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平均大潮高潮位上的痕迹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潟湖边界线,若潮汐通道存在实体坝或实体闸,以实体坝或实体闸的轮廓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若潮汐通道不存在实体坝或实体闸,或存在透水桥梁,以潟湖靠岸一侧的轮廓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红树林分布区边界线,以靠岸的轮廓线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河口边界线,以靠近海的第一条水闸、水坝或河口两侧转折点的连线或第一座桥梁作为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围塘堤坝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堤坝轮廓线作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防护堤坝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堤坝轮廓线作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工业与城镇边界线,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作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当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为港口码头及构筑物边界线,若为港口码头或非透水构筑物,以向海一侧的轮廓线为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S4:根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计算不同时期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形成的封闭区域面积;
根据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面积,计算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
根据所述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分析围填海影响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时空演变特征;
所述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按如下计算方法得到:
式中:V12为第一时期到第二时期的年均围填海推进速率;S12为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形成的封闭区域的面积;t1为第一时期的年份;t2为第二时期的年份;d为第一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长度与第二时期的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长度的均值;
根据不同时期的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和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采用人机交互式遥感解译方法解译不同时期的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不同时期且行列号相同的遥感影像;
对所述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得到不同时期预处理遥感影像;
根据所述不同时期预处理遥感影像,建立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影像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具体包括:影像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坐标转换、正射矫正、地形矫正、影像配准、影像融合以及影像剪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近岸海域的遥感信息包括: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和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的色调、颜色、轮廓、图形、纹理和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的类型包括: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和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
所述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包括:围塘堤坝边界线、防护堤坝边界线、工业与城镇边界线、港口码头及构筑物边界线;
所述非围填海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包括:基岩边界线、砂质边界线、粉砂淤泥质边界线、潟湖边界线、红树林分布区边界线、河口边界线。
CN202010528429.3A 2020-06-11 2020-06-11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Active CN1116806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8429.3A CN111680641B (zh) 2020-06-11 2020-06-11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28429.3A CN111680641B (zh) 2020-06-11 2020-06-11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0641A CN111680641A (zh) 2020-09-18
CN111680641B true CN111680641B (zh) 2024-02-27

Family

ID=72454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28429.3A Active CN111680641B (zh) 2020-06-11 2020-06-11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806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47928A (zh) * 2020-11-06 2021-02-09 天津大学 一种利用卫星影像对围填海用地类型进行分类的方法
CN114241326B (zh) * 2022-02-24 2022-05-27 自然资源部第三地理信息制图院 一种渐进式遥感影像地物要素智能生产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0794A (zh) * 2016-01-27 2016-07-06 中国人民解放军92859部队 一种基于卫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与分类方法
CN109190538A (zh) * 2018-08-24 2019-01-1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基于遥感技术的多泥沙河流三角洲海岸带演化分析方法
CN110648347A (zh) * 2019-09-24 2020-01-03 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海岸线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10991393A (zh) * 2019-12-17 2020-04-10 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0794A (zh) * 2016-01-27 2016-07-06 中国人民解放军92859部队 一种基于卫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与分类方法
CN109190538A (zh) * 2018-08-24 2019-01-11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一种基于遥感技术的多泥沙河流三角洲海岸带演化分析方法
CN110648347A (zh) * 2019-09-24 2020-01-03 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的海岸线提取方法及装置
CN110991393A (zh) * 2019-12-17 2020-04-10 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海岸线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分布与动态演变";孙伟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基础科学辑)》;20130315(第3期);第A010-78页 *
"江苏省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孙伟红等;《现代测绘》;20180731;第41卷(第4期);第32-35页 *
"近30年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廖华军等;《地理科学进展》;20140930;第33卷(第9期);第1209-1217页 *
廖华军等."近30年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地理科学进展》.2014,第33卷(第9期),第1209-121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80641A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ian et al. Drivers, trends, and potential impacts of long-term coastal reclamation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10
CN111680641B (zh) 围填海影响下近岸海域可运动水体边界线辨识和划分方法
Wu et al. Increasing fragmentation and squeezing of coastal wetlands: Status, drivers, and sustainable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mote sensing
Li et al. Evolution of the Jiuduansha wetland and the impact of navigation work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China
Siddiqui et al. Monitoring of geomorphological changes for planning reclamation work in coastal area of Karachi, Pakistan
CN105740794A (zh) 一种基于卫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提取与分类方法
Han 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sea-level rise on China's coastal environment and cities: a national assessment
Singh et al. Distribution, diversity,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floodplain wetlands and wetland complexes in the Ganga plains of north Bihar, India
Howes et al. Physical shore-zone mapping system for British Columbia
CN110120050B (zh) 基于素描信息和超像素分割的光学遥感图像海陆分割方法
Beltrame et al. 3D survey and modelling of shipwrecks in different underwater environments
Alemi Safaval et 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coasts of the Caspian Sea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Li et al. Rapid morph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intensive coastal development in Longkou Bay, China
Li et 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Qinzhou Bay, southwest China
Han et 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lingding channel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over the last decades
Wu et al. Coastal reclamation shaped narrower and steeper tidal flats in Fujia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satellite data
Yin et al. Researching the method of coastline extracted by remote sensing image
Xu 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assessments for tidal flat erosion associated with urban expansion in the conterminous coastal United States from 1985 to 2015
Chandrasekar et al. Geospatial analysis of coastal geomorphological vulnerability along southern Tamil Nadu Coast
Behera et al. Decad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dynamics in east coast of india-case study on chilika lake
Yan et al. Analysis of recent coastline evolution due to marine reclamation projects in the Qinzhou Bay
Jia et al. Lingdingyang Bay,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hydrodynamics
Gao et al. Multiscale sea-land segmentation networks for weak boundaries
Palaparthi et al. Evaluating offshore sediment resources for non-traditional coastal restoration projects
Ayyappan et al. Numerical model study on stability of a micro-tidal inlet at Muttukadu along the east coast of Bay of Beng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