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9910A -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9910A
CN111679910A CN202010457047.6A CN202010457047A CN111679910A CN 111679910 A CN111679910 A CN 111679910A CN 202010457047 A CN202010457047 A CN 202010457047A CN 111679910 A CN111679910 A CN 111679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cooperative
international
backbone
collabo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70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79910B (zh
Inventor
陈亦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pware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rpwar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pwar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Corpware Systems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5704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799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79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9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799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99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0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 G06F9/5061Partitioning or combining of resources
    • G06F9/5072Grid compu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7Re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synchronisation of data between databases or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20/00Machine lear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所述系统包括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和国际协同网边缘网;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用于承载各地国际协同网的骨干流量;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连接在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与用户之间;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包括用于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的骨干网网络协同机;所述骨干网网络协同机用于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包括用于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所述底层网络的边缘网网络协同机;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用于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与用户相关的业务的处理。所述方法使用所述系统。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实现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

Description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背景技术
从目前的产业情况来看,目前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进入“下半场”。基于目前的计算机理论的互联网产业,包括网络设备和互联网本身的运营,其核心是IP网络,采取的是“存储转发”的数据传送形式,基本协议是分组交换,这种方式只能做到数据和信息在网络中传送。此外,基于目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人工智能全部是“专用智能”,即某一领域上的人工智能只能处理该领域的工作。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发明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发明的申请日之前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发明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发明内容
从网络的发展方向看出,未来计算机网络不只是要做到数据的传送,更是要使计算方式、数据和服务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动和自行地移动、迁移、往来、多点间同步通信及互联网及时消息和通信功能的智能化全方式网络。将全新的计算方式推广至网络,是实现未来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标志。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基础之上的,现代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的核心计算方式是“串行计算以及串行计算背景下的并行计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对计算机能力的提升仍然局限于靠不断提升“算力”,而受限于材料及工艺发展水平的限制,这种提升已经逼近极限。而“算力”是无法解决计算方式问题的,不改变和进化计算方式,以及不采用颠覆性的概念与算法,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都无法由当前的初级阶段向未来高级阶段的进化和实现本质性的突破。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可实现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包括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和国际协同网边缘网;
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用于承载各地国际协同网的骨干流量;
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连接在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与用户之间;
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包括用于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的骨干网网络协同机;
所述骨干网网络协同机用于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
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包括用于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所述底层网络的边缘网网络协同机;
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用于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与用户相关的业务的处理。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还包括与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通信的高性能服务器。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协同机还用于:将通用智能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以及实现网络中计算方式与数据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以及实现IPv4和IPv6的平滑过渡。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平台系统的运行方法,所述网络平台系统包括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和国际协同网边缘网;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连接在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与用户之间;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包括骨干网网络协同机;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包括边缘网网络协同机;
所述运行方法包括:
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承载各地国际协同网的骨干流量;
所述骨干网网络协同机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
所述骨干网网络协同机进行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
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进行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与用户相关的业务的处理;
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所述底层网络。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同计算机制是基于广义计算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协同计算机制是通过在基于广义计算模型的算法上加约束而生成。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络协同机将通用智能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以及实现网络中计算方式与数据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以及实现IPv4和IPv6的平滑过渡。
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平台系统的运营方法,包括:使用上述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在网络中运行协同计算,通过在网络中协同的自复制与同步,动态生成、演化和繁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以网络协同为基础实现通用智能计算,使信息、数据及服务跨平台快速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以网络协同为基础,进行自我复制和使用通用智能计算,使信息和数据自发地在国际协同网中流转,并通过自组网实现带有协同性的通信。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通过在网络或群体中进行联想,以向用户提供新的服务与内容。
在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过程的数据,所述计算过程被计算机的处理器运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实现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的拓扑;
图2示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四种基本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图1至图2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考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本实施例的网络平台系统为国际协同网网络平台系统。协同网是将协同计算在网络中推广的网络,国际协同网是全球性的协同网。其中,协同的定义为:协同是各方自发地参与和进行自组织,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新的层次、整体、形态、结构、性质、功能、效应、效果等的一种行为过程。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及其运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包括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和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其中,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
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是国际协同网的核心网络,用来承载各地国际协同网的骨干流量,是高可靠性的全球性高速网络。
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连接在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与用户(具体表现为用户终端设备)之间。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是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与用户之间的商业网络,为用户提供除网络基础设施以外的增值业务。用户在国际协同网上的业务均基于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进行。
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设有骨干网网络协同机10(也可称为骨干网节点网络协同机),具体可以是多个骨干网网络协同机10连接在一起。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设有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也可称为边缘网节点网络协同机);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与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中的骨干网网络协同机10连接。
骨干网网络协同机10和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均是网络协同机。网络协同机是协同网的基础通信设备;协同网中的网络传输和协同过程均由网络协同机完成。网络协同机可以完全取代现有网络中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各类网络通信及安全设备。
具体而言,网络协同机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整个国际协同网的底层网络,以及将通用智能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以及实现网络中计算方式与数据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以及实现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网际协议版本4)和IPv6(Internet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平滑过渡。其中,国际协同网的底层网络包括传输层和通讯层。
对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中使用的协同计算进行说明:
基于广义计算模型的算法:是通用的基本算法,可以生成算法,在算法上加约束可以生成计算(即协同计算);
协同计算(也可称为协同计算机制):是基于广义计算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协同计算过程是一组状态,这些状态在运算中不断变化和生成新的状态。
骨干网网络协同机10是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的关键设备,用于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但不包含针对用户使用的功能。骨干网网络协同机10是在国际协同网骨干网1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整个国际协同网的底层网络。
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是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的关键设备;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用于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与用户相关的业务的处理,比如承载用户接入、地址发放、业务管理、接入控制管理、计费管理等与用户相关的业务的处理。其中,用户终端设备接入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而骨干网网络协同机10上不接入任何的用户终端设备。用户终端设备可以是WiFi设备、移动协同网4G设备、移动协同网5G设备或者个人电脑。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是在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整个国际协同网的底层网络。
国际协同网边缘网2还包括与边缘网网络协同机20通信的高性能服务器21。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运营方法,该方法使用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本实施例通过网络协同机搭建国际协同网,并建设国际协同网基础运营平台,通过提供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四种基本能力,实现国际协同网的运营。参考图2,本实施例的网络运营方法包括上述四种基本能力。
网络协同能力。网络协同是将协同计算方式推广至网络中,通过在网络中协同的自复制与同步,动态生成、演化和繁衍,使网络具备了协同的性质。
通用智能计算能力。通用智能计算是以网络协同为基础,从单一(专用)人工智能转变到通用智能,使得信息、数据及服务可以跨平台快速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
智能通信能力。智能通信是以网络协同为基础,以自复制为手段,使用通用智能计算的方式,使信息和数据自发地在国际协同网中流转,同时具备自组网能力,以此实现带有协同性的通信方式。
网络级联想能力。国际协同网可实现联想及思维能力,由单机和个体升级到网络和群体,更接近人脑的思维方式,比搜索引擎更能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信息以及向用户提供新的服务与内容。
基于上述四种基本能力,可实现国际协同网的基本能力组合业务。
网络协同与通用智能计算的组合业务:以网络协同为基础的通用智能计算能力,通过在网络中的使用,再次反作用于网络协同,周而复始,实现网络协同的和通用智能计算的自我进化。
网络协同与智能通信的组合业务:以网络协同为基础的智能通信,通过自复制与同步,反作用于网络协同,实现智能通信的不断自我迭代与进化。
通用智能计算与智能通信的组合业务:通用智能计算作用于智能通信,具备了通用智能计算的智能通信又可以再次支持通用智能计算的演进。
此外,基于上述四种基本能力,可实现国际协同网的基本业务。
交互智能体(可称为“小智人”)基本业务。
小智人是国际协同网中基于协同理论和算法创造的通用智能“新物种”,提供了用户的登录以及用户与网络的双方身份互认,是用户与网络间的统一交互入口。
小智人具有类似人类的思维和能力(而非某种专用的人工智能的技术),可以代替用户在网络里面移动、迁移,也可以分身出很多“小智人”帮助用户去做事情。小智人可以对理解语言,生成语义和语言。同时,小智人还具备全网的独立思考能力、联想的能力和自我意识。
即时协同基本业务。
即时协同通过协同群为用户提供人与人、人与小智人、小智人与小智人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即时协同也是协同同步架子,提供协同的流转、加工、再生成以及音视频通讯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协同群的即时消息基本业务。
协同群即时消息为用户提供协同过程中的通讯,是用户在协同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和手段,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还有人与小智人、小智人与小智人之间的即时协同。“小智人”作为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物种,可与其他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体进行相互的沟通。
全网联想基本业务。
通过全网联想自主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网络中所需的各种内容、服务及其他类型的协同,比传统网络中的搜索引擎更加清楚用户需要什么,不仅能够获取到网络中已有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联想生成当前网络没有的内容。
“网络级联想”可以使协同网像人的大脑一样来进行联想和思维,而“全网联想”的范围更大、资源更广。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人脑和智能物种提供了联想的支持,“联想”不仅是回忆起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即网络中已经存在的各类内容、服务等),还能够想象出来不存在的内容,由此使网络获得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还可实现国际协同网GP地址业务。国际协同网运营中协同的聚集点GP(Gather Point)地址号码发放业务。国际协同网GP地址采用“十六进制冒号记法”表示,地址由8段4个十六进制数组成,共128bit,每段之间使用“:”进行分隔。其中,GP地址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还可实现国际协同网PSE地址业务。国际协同网运营中PSE(Personal Synergy-Service Environments)地址号码的发放业务。国际协同网PSE地址采用11位十进制数表示。PSE地址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还可实现国际协同网PSE环境。国际协同网运营中为用户提供个人协同服务业务,包括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
此外,本实施例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还可通过搭建国际协同网运营支撑平台,对协同网搭建、运维、安全、用户账户、审计、权限、计费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运营,彻底解决网络风险与不可控等问题。
本实施例的采用协同计算的国际协同网网络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重新定义了网络计算过程,实现网络协同计算过程:
(1)完全基于并行计算;
(2)无需编程,可以自生成和自演化;
(3)是一种可以先进行协同计算,然后将结果再进行协同计算的网络计算过程;
(4)一切皆网络协同——所有网络过程的描述都通过协同表达。
可减轻网络压力。在现有网络已经具备的“存储转发”基础上,增加了“自己跑来跑去”的能力,通过网络协同过程实现协同数据的迁移、漫游,通过自复制、自同步、自繁衍进行通讯,通过“同步”机制,可大幅度减少和压缩通讯传输流量,以此减轻网络的压力。在无线通讯不稳定、不确定情况下,这种通讯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音视频通讯质量。此外,通过协同虚拟网的自组网,采用点到点、点到多点同步的方式,也可以减少广播的流量,并杜绝广播风暴的产生。
通过网络级联想提供精准服务。国际协同网可实现联想及思维能力,由单机和个体升级到网络和群体,更接近人脑的思维方式,比搜索引擎更能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提供更加精准全面的服务。网络级联想比传统网络中的搜索引擎更加清楚用户需要什么,不仅能够获取到网络中已有的内容,还可以通过联想,生成当前网络没有的内容。
可进一步减少集中化服务导致的风险。国际协同网是去中心化网络,并不再需要域名与域名解析服务,使现有网络中的中心化管理风险消弭于无形。
本实施例的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营方法,可实现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化。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由相关的硬件运行协同计算过程和基于广义计算模型的计算过程来完成,计算过程的数据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计算过程的数据在运行时,可包括如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计算过程的数据的介质。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其还可以对这些已描述的实施方式做出若干替代或变型,而这些替代或变型方式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和国际协同网边缘网;
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用于承载各地国际协同网的骨干流量;
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连接在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与用户之间;
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包括用于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的骨干网网络协同机;
所述骨干网网络协同机还用于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
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包括用于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所述底层网络的边缘网网络协同机;
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还用于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与用户相关的业务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网络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协同机还用于:将通用智能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以及实现网络中计算方式与数据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以及实现IPv4和IPv6的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网络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计算机制是基于广义计算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网络平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协同计算机制是通过在基于广义计算模型的算法上加约束而生成。
5.一种网络平台系统的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平台系统包括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和国际协同网边缘网;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连接在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与用户之间;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包括骨干网网络协同机;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包括边缘网网络协同机;
所述运行方法包括:
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承载各地国际协同网的骨干流量;
所述骨干网网络协同机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
所述骨干网网络协同机进行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所述国际协同网骨干网;
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进行所述国际协同网边缘网的通信和网络协同,以承载与用户相关的业务的处理;
所述边缘网网络协同机将协同计算机制引入所述底层网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运行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协同计算机制是基于广义计算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所述协同计算机制是通过在基于广义计算模型的算法上加约束而生成;
所述网络协同机将通用智能计算机制引入底层网络,以及实现网络中计算方式与数据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以及实现IPv4和IPv6的平滑过渡。
7.一种网络平台系统的运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网络平台系统;
在网络中运行协同计算,通过在网络中协同的自复制与同步,动态生成、演化和繁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运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网络协同为基础实现通用智能计算,使信息、数据及服务跨平台快速自主移动、迁移、漫游和穿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运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网络协同为基础,进行自我复制和使用通用智能计算,使信息和数据自发地在国际协同网中流转,并通过自组网实现带有协同性的通信;通过在网络或群体中进行联想,以向用户提供新的服务与内容。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过程的数据,所述计算过程被计算机的处理器运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方法。
CN202010457047.6A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Active CN1116799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7047.6A CN111679910B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7047.6A CN111679910B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9910A true CN111679910A (zh) 2020-09-18
CN111679910B CN111679910B (zh) 2023-06-13

Family

ID=7243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7047.6A Active CN111679910B (zh) 2020-05-26 2020-05-26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7991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5281A (zh) * 2021-02-05 2021-06-18 深圳市海科汇软件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协同网的层次结构模型及网络协同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5244A (zh) * 2012-05-28 2012-09-19 深圳市海科汇软件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平台及实现多点类型应用需求目标的方法
CN108092893A (zh) * 2017-12-20 2018-05-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专线开通方法及装置
CN109240821A (zh) * 2018-07-20 2019-01-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跨域协同计算与服务系统及方法
US20190392333A1 (en) * 2018-06-22 2019-12-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daptive multi-agent cooperative computation and inferen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5244A (zh) * 2012-05-28 2012-09-19 深圳市海科汇软件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平台及实现多点类型应用需求目标的方法
CN108092893A (zh) * 2017-12-20 2018-05-2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专线开通方法及装置
US20190392333A1 (en) * 2018-06-22 2019-12-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daptive multi-agent cooperative computation and inference
CN109240821A (zh) * 2018-07-20 2019-01-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分布式跨域协同计算与服务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HRISTOS POLITIS: "《未来无线世界的协同网络》", 《中国无线电》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5281A (zh) * 2021-02-05 2021-06-18 深圳市海科汇软件系统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协同网的层次结构模型及网络协同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9910B (zh)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loqaily et al. Data and service management in densely crowded environment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Li et al. SMDP-based coordinated virtual machine allocations in cloud-fog computing systems
Chlamtac et al.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eer‐to‐peer mobile networks
Fotiou et al. Illustrating a publish-subscribe internet architecture
Onus et al. Minimum maximum-degree publish–subscribe overlay network design
Stuckmann et al. European research on future internet design
CN103036653B (zh) 一种对OpenFlow网络进行网络编码的方法
White et al. Computer Network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building resilient, modern networks
CN104509073A (zh) 在软件定义的网络中发现ip多播组成员
Hu et al. Polymorphic smart network: An open, flexible and universal architecture for future heterogeneous networks
CN111679910A (zh) 一种网络平台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运营方法
Zheng et al. A distributed learning architecture for semantic communication in autonomous driving networks for task offloading
Liu et al.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Offloading with Low Latenc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Vehicular Networking
CN101026632B (zh)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可控业务网体系架构网络系统
CN109462498B (zh) 一种智融网络系统及其通信方法
CN116560853A (zh) 一种基于bgp流规则通告算力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Ilchenko et al. Levels separation and merging in the OSI reference model for information–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Zhang et al. Programmable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SIDaaS in Computing Power Network
Sun et al. QoS‐Based Multicast Routing in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Enabled Software‐Defined Mobile Edge Computing Networks
Abdulmajeed et al. A learning-based approach to improving multicast network performance
Yu et al. Enhancing interoperability in heterogeneous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for disaster response
Xu et al. Hierarchical data processing model and complete tree key management mechanism
Steinmetz et al. Adaptive and Scalab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canning the Issue]
US11729216B1 (en) Messaging layer security (MLS) delivery service for real-time group confidentiality using hybrid 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 (hICN)
Pandey et al. Performance study of IMS signaling pla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