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9762A - 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69762A CN111669762A CN202010443828.XA CN202010443828A CN111669762A CN 111669762 A CN111669762 A CN 111669762A CN 202010443828 A CN202010443828 A CN 202010443828A CN 111669762 A CN111669762 A CN 1116697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ion
- distance
- height
- target terminal
- determ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800 disodium phos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新建基站如何计算站间距的问题。该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待建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站高和站轨距;其中,站轨距用于指示待建站间距的确定装置与列车轨道之间的距离;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站间距;其中,预设公式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种类的丰富和资费的降低,用户的无线通信需求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已有基站的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新建基站来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成为无线通信网络建设的主要手段。
目前,新建基站的站间距以人工配置为主,人工配置方案需要工程师根据个人经验对站间距进行配置,无法保证站间距的准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解决了新建基站如何计算站间距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预先确定出了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预设公式。当获取到待建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站高和站轨距时,可以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其中,站轨距用于指示待建接入网设备与列车轨道之间的距离。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由于预先确定出了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预设公式。因此,当待建接入网设备为待建基站,运营商在确定该待建基站的站高和站轨距时,可以根据预设公式、以及从待建基站获取的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出该待建基站的站间距,从而无需根据个人经验对站间距进行配置,解决了新建基站如何计算站间距的问题。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包括:获取单元和处理单元。
具体的,上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站轨距。其中,站轨距用于指示待建接入网设备与列车轨道之间的距离。
上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获取单元获取的站高和获取单元获取的站轨距,确定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其中,预设公式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站间距的确定装置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站间距的确定装置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
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的设计方式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存储在第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其中,第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与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处理器封装在一起的,也可以与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处理器单独封装,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中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以及第五方面的描述,可以参考第一方面的详细描述;并且,第二方面、第三方面、第四方面以及第五方面的描述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中,上述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名字对设备或功能模块本身不构成限定,在实际实现中,这些设备或功能模块可以以其他名称出现。只要各个设备或功能模块的功能和本发明类似,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应用的通信系统;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四;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中站间距、站高、站轨距、重叠覆盖距离和水平覆盖距离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中上行距离公式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五;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中下行距离公式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中相对距离、站轨距和覆盖距离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中覆盖距离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之间的拟合曲线;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系统架构的简化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可以包括: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的确定方法适用于具备如图1所示的基站和终端。其中,基站在发送(transport,TX)信息时,通过k个传输链路传输数据;第k条传输链路在传输信息时,首先根据承载在子基带(subband)k的符号(symbol)(这里符号是指基站需要传输的信息),然后按照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k进对该符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后得到信号k,进一步对信号k添加(add)循环冗余码(cyclic prefix,CP)k后,通过波束赋型滤波器(spectrum shapingfilter)对添加了CPk的信号k进行信号处理,从而得到第k条传输链路进行波束成型后的信号k。最后,将每条传输链路进行波束成型后的信号k进行波束整合,并通过天线将该波束整合后的信号发送至信号接收端,从而实现信息的传输。
终端通过天线接收(receive,RX)从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子基带k的符号时,首先通过赋型滤波器对该符号进行信号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信号,然后去除该信号的CP,然后对去除了CP的信号按照载波间隔k进行快速傅氏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然后对进行了FFT信号处理的信号的子基带i进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检测,从而将天线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子基带k的符号转换成终端可识别的信号。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可以是无线通信的基站或基站控制器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 B,NB),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基站(evolvedNode B,eNB),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或者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of things,NB-IoT)中的eNB,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基站,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终端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服务。所述终端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车辆用户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可选的,所述终端可以为各种具有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机,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例如,手持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车载设备可以是车载导航系统。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计算机可以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以及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
随着用户对业务需求的不断提升,业务的种类和边缘速率都在不同程度增多或提升,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时代的业务需求为例进行说明。
按照不同的边缘速率需求,可以分为以下3种业务类型。
第一类业务类型主要为一些常用的业务,包括即时通讯、网页游览、社交媒体、文件传输、远程桌面、在线游戏、高清视频等业务。其中,即时通讯、网页游览、社交媒体、文件传输、远程桌面、在线游戏、高清视频等业务对上行边缘速率和下行边缘速率的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第二类业务类型为4K、8K高清视频等上传或者下载类业务。其中,4K、8K高清视频等上传或者下载类业务对上行边缘速率的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第三类业务类型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8k)、高清地图下载等业务。其中,VR(8k)高清地图下载等业务对下行边缘速率的要求如表3所示。
表3
由上述可知,随着无线通信业务种类的丰富和资费的降低,用户的无线通信需求快速增长,通过新建基站来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时,依靠个人经验对站间距进行配置,无法保证站间距的准确度。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对如何计算站间距进行了详细介绍。
具体的,如图2所示,以待建接入网设备为待建基站,已建接入网设备为已建基站为例,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1和S12的内容:
S11、获取待建基站的站高和站轨距。其中,站轨距用于指示待建基站与列车轨道之间的距离。
具体的,为了计算方便,站轨距为待建基站与列车轨道之间的最短距离。
S12、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其中,预设公式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具体的,在实际的应用中预设公式包括上行距离公式和下行距离公式,运营商可以根据上行距离公式和下行距离公式,计算待建基站1的站间距。
具体的,结合图2,如图3所示,上述的步骤S12具体可以通过下述的S120~S123实现。
S120、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上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第一间距。
S121、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下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第二间距。
S122、确定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第二间距时,待建基站的站间距为第一间距。
S123、确定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时,待建基站的站间距为第二间距。
具体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为了区别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上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以及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下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此处用第一间距表示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上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用第二间距表示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下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
具体的,待建基站的站间距满足Dz(Hi,Dgi)表示待建基站的站间距,DzUP(i)表示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上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DzDown(i)表示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下行距离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通过收集已建基站的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可以确定出预设公式。因此,运营商仅需根据预设公式,以及从待建基站获取的站高和站轨距,就可以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结合图3,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还包括S13~S15。
S13、获取已建基站的第一配置参数以及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网络数据。其中,网络数据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目标终端位于已建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并且目标终端的移动速率大于预设速率。
具体的,为了保证实际得到的预设公式的精确度更高,此处需要大量采集不同站间距、站轨距和站高等参数下的至少一个已建基站中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目标终端采集的网络数据。
示例性的,以目标终端为5G终端为例,采集不同站间距、站轨距和站高等参数下的至少一个已建基站中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目标终端采集的网络数据的过程如下:
在高铁的过道侧放置5G终端,通过5G终端发起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protocol,UDP)上行业务并保持,路测软件记录相关数据(时间戳、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cell identifier,PCI)、5G终端的移动速率、5G终端的经度和纬度、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
同时,当UDP上行业务测试完成后,通过5G终端发起UDP下行业务并保持,路测软件记录相关数据(时间戳、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 cell identifier,PCI)、5G终端的移动速率、5G终端的经度和纬度、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
其中,如果5G终端发起的UDP上行业务掉线,5G终端需要在该测试点附近重新发起UDP上行业务,待速率稳定后,继续测试。
具体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中,按照移动速率对用户进行分类。因此,当预设速率为250km/h时,可以对移动速率大于250km/h的目标终端进行筛选,从而确定处于高铁列车上的目标终端采集到的网络数据。
具体的,为了保证预设公式的准确度,此处可以获取多个已建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目标终端采集到的网络数据,从而保证根据预设公式确定的站间距的准确度。
需要说明的是,当已建基站的数量一定,并且每个已建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目标终端的数量越多时,确定的预设公式更符合实际的分布,即运营商根据该预设公式可以准确地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
当每个已建基站的覆盖范围内的目标终端的数量一定,并且已建基站的数量越多时,确定的预设公式更符合实际的分布,即运营商根据该预设公式可以准确地确定待建基站的站间距。
示例性的,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以及每个目标终端采集的网络数据中的目标终端的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和终端高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具体的,运营商可以通过物理小区识别(physical cell identifier,PCI)区分每个已建基站。
示例性的,每个已建基站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站间距和站高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5所示。
表5
PCI | 第一位置信息 | 站轨距 | 站间距 | 站高 |
301 | 经度La=115.8°,纬度L0=39.6° | 40.5米 | 100米 | 20米 |
302 | 经度La=117.2°,纬度L0=41.2° | 58.5米 | 66米 | 20米 |
303 | 经度La=116.5°,纬度L0=40.1° | 33.9米 | 55米 | 20米 |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5G网络部署的基站的站间距低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4G)网络的基站的站间距。而目前获取的已建基站的站间距为4G网络的基站的站间距。因此,需要对实际获取的4G网络的基站的站间距进行优化,保证5G网络的基站按照优化后的站间距部署后,相邻的基站之间的覆盖信号连续。
S14、根据第一配置参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上行距离公式。
具体的,当第一配置参数包括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重叠覆盖距离和站高,第二配置参数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和终端高度时,结合图4,如图5所示,上述的步骤S14具体可以通过下述的S140~S142实现。
具体的,如图6所示,已建基站1的站高为a,已建基站1的站轨距为b,已建基站1的重叠覆盖距离为c,已建基站3的水平覆盖距离。其中,a表示已建基站1的顶点与已建基站1的最低点的连线的垂直长度,b表示已建基站1上的任一点到列车轨道的垂直距离,c表示已建基站1的中心点与已建基站2的中心点的连线在已建基站1与已建基站2重叠的覆盖范围上的总长度,d表示已建基站3的水平覆盖距离,e表示已建基站3的覆盖区域。
S140、根据已建基站的站高和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确定相对的站高。
具体的,测量已建基站的站高和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时,均以地平面为基准平面,从而可以确定已建基站相对于目标终端的相对的站高。其中,相对的站高H等于已建基站的站高减去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
S141、根据已建基站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已建基站的站间距。
S142、对相对的站高、站间距和已建基站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上行距离公式。其中,上行距离公式满足:DzUP(i)=f(Hi,Dji),DzUP(i)表示站间距,Hi表示相对的站高,Dji表示站轨距。
具体的,可以根据对数拟合或者多项式拟合对S140确定的相对的站高、S141确定的站间距和已建基站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上行距离公式。
示例性的,上行距离公式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
S15、根据第一配置参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下行距离公式。
具体的,当第一配置参数包括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重叠覆盖距离和站高,第二配置参数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和终端高度时,结合图4,如图8所示,上述的步骤S15具体可以通过下述的S150~S152实现。
S150、根据已建基站的站高和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确定相对的站高。
具体的,S150中确定相对的站高的过程与S140中确定相对的站高的过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151、根据已建基站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已建基站的站间距。
S152、对相对的站高、站间距和已建基站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下行距离公式。其中,下行距离公式满足:DzDown(i)=f(Hi,Dji),DzUP(i)表示站间距,Hi表示相对的站高,Dji表示站轨距。
具体的,可以根据对数拟合或者多项式拟合对S150确定的相对的站高、S151确定的站间距和已建基站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下行距离公式。
示例性的,下行距离公式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
具体的,当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均为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坐标时,根据已建基站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已建基站的站间距,或者,根据已建基站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已建基站的站间距,包括:
其中,Di表示目标终端i与已建基站的相对距离,LANR表示已建基站的经度,LONR表示已建基站的纬度,LAUEi表示目标终端i的经度,LOUEi表示表示目标终端i的纬度。
具体的,根据对数拟合或者多项式拟合对水平覆盖距离以及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进行拟合,并计算出每条拟合出的拟合曲线的曲线拟合度与均方根误差(root meansquared error,RMSE)。
示例性的,选取曲线拟合度最大,并且RMSE最小的拟合曲线作为第一拟合曲线,该第一拟合曲线中水平覆盖距离与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1所示。
示例性的,站间距、站高、站轨距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6所示。
表6
或者,
具体的,根据对数拟合或者多项式拟合对水平覆盖距离以及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进行拟合,并计算出每条拟合出的拟合曲线的曲线拟合度与RMSE。
示例性的,选取曲线拟合度最大,并且RMSE最小的拟合曲线作为第二拟合曲线。
示例性的,示例性的,站间距、站高、站轨距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7所示。
表7
PCI | 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 | 站轨距 | 站间距 | 站高 |
301 | 5Mbit/s | 40.5米 | 100米 | 20米 |
302 | 2Mbit/s | 58.5米 | 66米 | 20米 |
303 | 10Mbit/s | 33.9米 | 55米 | 20米 |
或者,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通过预先确定出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预设公式。从而当待建接入网设备为待建基站,运营商在确定该待建基站的站高和站轨距时,可以根据预设公式、以及从待建基站获取的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出该待建基站的站间距,从而无需根据个人经验对站间距进行配置,解决了新建基站如何计算站间距的问题。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发明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站间距的确定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用于当获取到待建站间距的确定装置的站高和站轨距时,可以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站高和站轨距,确定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101和处理单元102。
获取单元101,用于获取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站轨距。例如,结合图2,获取单元101可以用于执行S11。结合图4,获取单元101可以用于执行S13。
处理单元102,用于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获取单元101获取的站高和获取单元101获取的站轨距,确定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例如,结合图2,处理单元102可以用于执行S12。结合图3,处理单元102可以用于执行S120、S121、S122和S123。结合图4,处理单元102可以用于执行S14和S15。结合图5,处理单元102可以用于执行S140、S141和S142。结合图8,处理单元102可以用于执行S150、S151和S152。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其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模块,例如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103。存储单元103可以用于存储该写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的程序代码,还可以用于存储写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在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如写请求中的数据等。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1、存储器52、通信接口53和通信总线54。
下面结合图13对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其中,处理器51是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51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5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3中所示的CPU0和CPU1。且,作为一种实施例,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13中所示的处理器51和处理器5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5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52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总线54与处理器51相连接。存储器52也可以和处理器51集成在一起。
在具体的实现中,存储器52,用于存储本发明中的数据和执行本发明的软件程序。处理器5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52内的数据,执行空调器的各种功能。
通信接口5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终端、云端等。通信接口53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实现接收功能,以及发送单元实现发送功能。
通信总线5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作为一个示例,结合图12,站间距的确定装置10中的获取单元101实现的功能与图13中的通信接口53的功能相同,处理单元102实现的功能与图13中的处理器51的功能相同,存储单元103实现的功能与图13中的存储器52的功能相同。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示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方法可以实施为以机器可读格式被编码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或者被编码在其它非瞬时性介质或者制品上的计算机程序指令。
图14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概念性局部视图,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用于在计算设备上执行计算机进程的计算机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产品是使用信号承载介质410来提供的。所述信号承载介质4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指令,其当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运行时可以提供以上针对图2描述的功能或者部分功能。因此,例如,参考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S11和S12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可以由与信号承载介质410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来承担。此外,图13中的程序指令也描述示例指令。
在一些示例中,信号承载介质410可以包含计算机可读介质411,诸如但不限于,硬盘驱动器、紧密盘(CD)、数字视频光盘(DVD)、数字磁带、存储器、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承载介质410可以包含计算机可记录介质412,诸如但不限于,存储器、读/写(R/W)CD、R/W DVD、等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信号承载介质410可以包含通信介质413,诸如但不限于,数字和/或模拟通信介质(例如,光纤电缆、波导、有线通信链路、无线通信链路、等等)。
信号承载介质410可以由无线形式的通信介质413(例如,遵守IEEE802.41标准或者其它传输协议的无线通信介质)来传达。一个或多个程序指令可以是,例如,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或者逻辑实施指令。
在一些示例中,诸如针对图2描述的写数据装置可以被配置为,响应于通过计算机可读介质411、计算机可记录介质412、和/或通信介质413中的一个或多个程序指令,提供各种操作、功能、或者动作。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站轨距;其中,所述站轨距用于指示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与列车轨道之间的距离;
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所述站高和所述站轨距,确定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其中,所述预设公式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公式包括上行距离公式和下行距离公式;
所述站间距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获取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配置参数以及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网络数据;其中,所述网络数据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所述目标终端位于已建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并且所述目标终端的移动速率大于预设速率;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参数、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上行距离公式;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参数、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下行距离公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包括: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重叠覆盖距离和站高;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和终端高度;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参数、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上行距离公式,包括:
根据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确定相对的站高;
根据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
对所述相对的站高、所述站间距和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上行距离公式;其中,所述上行距离公式满足:DzUP(i)=f(Hi,Dji),DzUP(i)表示站间距,Hi表示相对的站高,Dji表示站轨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包括: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重叠覆盖距离和站高;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和终端高度;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配置参数、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下行距离公式,包括:
根据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确定相对的站高;
根据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
对所述相对的站高、所述站间距和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下行距离公式;其中,所述下行距离公式满足:DzDown(i)=f(Hi,Dji),DzUP(i)表示站间距,Hi表示相对的站高,Dji表示站轨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公式包括上行距离公式和下行距离公式;
所述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所述站高和所述站轨距,确定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包括:
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上行距离公式、所述站高和所述站轨距,确定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间距;
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下行距离公式、所述站高和所述站轨距,确定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二间距;
确定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为所述第一间距;
确定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为所述第二间距。
6.一种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站轨距;其中,所述站轨距用于指示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与列车轨道之间的距离;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预先确定出的预设公式、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站高和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站轨距,确定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其中,所述预设公式包括站高、站轨距和站间距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公式包括上行距离公式和下行距离公式;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配置参数以及至少一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网络数据;其中,所述网络数据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所述目标终端位于已建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并且所述目标终端的移动速率大于预设速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配置参数、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上行距离公式;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配置参数、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配置参数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下行距离公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包括: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重叠覆盖距离和站高;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和终端高度;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确定相对的站高;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上行边缘速率,确定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相对的站高、所述站间距和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上行距离公式;其中,所述上行距离公式满足:DzUP(i)=f(Hi,Dji),DzUP(i)表示站间距,Hi表示相对的站高,Dji表示站轨距。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置参数包括: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重叠覆盖距离和站高;所述第二配置参数包括:第二位置信息和终端高度;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高和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终端高度,确定相对的站高;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位置信息、站轨距和重叠覆盖距离,以及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至少一个目标终端中每个目标终端的第二位置信息和PDCP层的下行边缘速率,确定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相对的站高、所述站间距和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已建接入网设备的站轨距进行拟合,确定下行距离公式;其中,所述下行距离公式满足:DzDown(i)=f(Hi,Dji),DzUP(i)表示站间距,Hi表示相对的站高,Dji表示站轨距。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公式包括上行距离公式和下行距离公式;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上行距离公式、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站高和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站轨距,确定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一间距;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预先确定出的下行距离公式、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站高和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站轨距,确定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第二间距;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等于所述第一间距;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确定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时,所述待建接入网设备的站间距等于所述第二间距。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
12.一种站间距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存储器、总线;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连接;
当所述站间距的确定装置运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站间距的确定装置执行如上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站间距的确定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43828.XA CN111669762B (zh) | 2020-05-22 | 2020-05-22 | 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43828.XA CN111669762B (zh) | 2020-05-22 | 2020-05-22 | 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9762A true CN111669762A (zh) | 2020-09-15 |
CN111669762B CN111669762B (zh) | 2023-05-26 |
Family
ID=72384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43828.XA Active CN111669762B (zh) | 2020-05-22 | 2020-05-22 | 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69762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52081A (zh) * | 2012-12-20 | 2013-04-1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演进通信系统的网络覆盖规划方法和装置 |
CN109548034A (zh) * | 2019-01-11 | 2019-03-2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为高铁部署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
CN109548035A (zh) * | 2019-01-11 | 2019-03-2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基站规划方法及装置 |
-
2020
- 2020-05-22 CN CN202010443828.XA patent/CN11166976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52081A (zh) * | 2012-12-20 | 2013-04-17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演进通信系统的网络覆盖规划方法和装置 |
CN109548034A (zh) * | 2019-01-11 | 2019-03-2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为高铁部署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
CN109548035A (zh) * | 2019-01-11 | 2019-03-2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基站规划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6)
Title |
---|
刘峰等: "高铁沿线LTE FDD网络覆盖规划研究", 《数字通信世界》 * |
刘志禹等: "TD-LTE在高铁场景下的覆盖方案探讨", 《中国新通信》 * |
唐永川等: "5G无线网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研究",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 |
姚美菱等: "高铁沿线TD-LTE无线网络规划浅析", 《电信快报》 * |
李树磊等: "LTE高铁覆盖建设方案分析", 《邮电设计技术》 * |
罗晓明等: "高铁场景TD-LTE链路预算优化研究",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9762B (zh) | 2023-05-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69776B (zh) | 一种边缘速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US10362155B2 (en) |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for wireless link processing | |
WO2022017012A1 (zh) | 一种网络配置方法及装置 | |
CN112333753B (zh) | 一种可接入用户数的评估方法和装置 | |
CN111542082B (zh) | 一种下行边缘覆盖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EP3018923B1 (en) |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CN111565435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 |
CN112383936B (zh) | 一种可接入用户数的评估方法和装置 | |
CN111586733B (zh) | 一种边缘速率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 |
CN111669762B (zh) | 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1565437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 |
CN111669773B (zh) | 一种边缘速率的计算方法和装置 | |
CN111669264B (zh) | 一种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计算方法和装置 | |
CN111615114B (zh) | 一种边缘覆盖率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1614417B (zh) | 一种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1669763B (zh) | 一种站间距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
WO2022242475A1 (zh) | 一种无线信道多径信息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
CN113115218B (zh) | 一种覆盖能力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1565438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 |
CN112738815A (zh) | 一种可接入用户数的评估方法和装置 | |
US9560487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location tracking | |
CN112312448B (zh) | 一种rrc连接数的评估方法和装置 | |
CN111565434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 |
CN112367679B (zh) | 一种可接入用户数的评估方法和装置 | |
CN112584416B (zh) | 一种可接入用户数的评估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