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1320A -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1320A
CN111661320A CN202010464775.XA CN202010464775A CN111661320A CN 111661320 A CN111661320 A CN 111661320A CN 202010464775 A CN202010464775 A CN 202010464775A CN 111661320 A CN111661320 A CN 111661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manned aerial
aerial vehicle
aircraft
impact
flying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647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61320B (zh
Inventor
李斌斌
马磊
王恩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46477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613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61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1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61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13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8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45/00Aircraft indicators or protec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 G05D1/08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05D1/0816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to ensure st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方法、控制装置及无人机。该方法为:无人机通过机载传感器的信息来估计无人机与不明飞行物的撞击强度及方位,计算出不明飞行物体的能量势场,然后飞行控制装置控制飞行器与不明飞行物沿相同的轨迹运动,同时产生一个与运动轨迹垂直的力来使得飞行器逐渐逃离不明飞行物。由此可知,无人机在沿着不明飞行物的轨迹飞行的机动动作,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不明飞行物的撞击能量。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得无人机逃离来自任何方向不明飞行物的撞击,在无人机上无须安装激光雷达、单目相机和双目相机等障碍物感知器件条件下,仍能有效提升飞行器在未知飞行环境中的生存率。

Description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方法、控制装置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多旋翼无人机已经广泛的应用在电力巡检、搜索救援、物流运输等领域。因此,无人机在工作时所处的非结构化环境对无人机的安全飞行带来极大的威胁,比如飞鸟撞击、高空坠物、以及其它飞行器的撞击等。
目前,多旋翼无人机开展生产作业任务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是低空作业。这个时候,天空中的飞行的鸟类很容易与无人机发生撞击。另外,在低空飞行的时候,来自地面的抛飞物体也有可能与飞行器发生撞击。同时,当飞行器在楼宇间飞行的时候,来自高空的坠物也有可能从上方砸中无人机。为了应对此类的威胁,保证飞行器的安全运行,现在普遍的做算是在无人机上安装激光雷达、单目相机、双目相机等传感器来提前感知障碍物或者不明飞行物。此类传感器的安装一方面增加了飞行器的载重,另一方面也对机载电脑的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所有的避障方案均没有考虑到来自高空坠物对飞行器安全飞行的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其上装配有矢量推力模块以及动态避障控制装置的过驱动四旋翼无人机,旨在不安装障碍感知器件情况下,无人机能够自动逃离来自任何方向不明飞行物的撞击。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过驱动四旋翼无人机,矢量推力模块组成为:直流无刷电机安装在基座中部,螺旋桨安装在直流无刷电机轴上,内框架伺服电机安装固定在基座一端上,内框架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外端固定在内框架上的第一固定座上,与内框架伺服电机同轴的第一轴固定在基座另一端上,第一轴外端安装在内框架上的第一轴承座上;安装在外框架上的外框架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经第二固定座固定在内框架上,与外框架伺服电机同轴的第二轴固定在外框架上,第二轴的内端安装在内框架上的第二轴承座上,上述内框架伺服电机的轴心线垂直于外框架伺服电机轴心线,且内、外框架伺服电机的轴心线分别经过圆环形状的内、外框架的圆心;机架由四根等长连杆按“十”字型构型或“×”字型构型布置组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矢量推力模块分别固定在机架的四根连杆外端上;
飞行器控制系统组成为:安装在机身上机体传感器集成有矢量推力模块传感器,指南针以及气压针,机体传感器通过通讯总线连接到主处理器,子处理器读取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的信息,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集成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用以反馈出矢量推力模块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姿态,主处理器和子处理器通过通讯总线连接;
上述子处理器和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固定在每一个矢量推力模块的基座上面;机体传感器和主处理器固定在机架上。
所述机架和四根连杆以等角度偏转连接;无人机的重心在四根连杆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一、第三矢量推力模块中的直流无刷电机顺时针旋转,第二、第四矢量推力模块中的直流无刷电机逆时针旋转。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控制方法,由一个或多个矢量推力模块组成无人机的基本单元,用于给飞行器提供一个方向和大小都可以控制的矢量推力,主处理器安装在无人机机身上面,子处理器以及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对应矢量推力模块上面,主处理器与子处理器之间通过通讯线双向连接或无线通讯连接,安装在机身的机体传感器集成有陀螺仪、加速度计、指南针以及气压计;机体传感器通过通信总线连接到主处理器,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501:通过机体传感器测得当前机体三轴角速度和三轴角加速度以及姿态角度数据作为当前姿态数据;
步骤502:将步骤501获取的当前姿态数据与历史时刻姿态数据作对比,估计是否有撞击发生,每个方向加速度的变化是带有方向的矢量值,将三个方向加速度的变化值进行矢量的相加,撞击发生的判断条件是飞行器三个方向加速度变化值超过了提前设置的加速度变化阈值,则表示无人机有撞击发生,接着进行步骤503,否则,执行其它流程;
步骤503:计算碰撞能量势场
根据加速度矢量的变化值来计算能量势场,能量势场选择用椭球函数来描述,椭球函数的长轴正比与加速度矢量的模长,椭球的体积正比于碰撞能量,也就是正比于不明飞行物的动能;能量势场计算的输入条件是飞行器加速度变化的矢量值;
步骤504:计算排斥力
能量势场看作是一个带排斥力的能量场,排斥力是包含方向和大小的矢量,根据所计算的能量势场来计算出不明飞行物对飞行器的排斥力,该排斥力也就是不明飞行物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突变力,排斥力的作用点位于不明飞行物与无人机的接触点,所述排斥力的大小正比于能量势场的长轴,所述排斥力的方向是不明飞行物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
步骤505:计算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虚拟力
对于无人机而言,需要给无人机添加一个虚拟力使得无人机来快速逃脱这个排斥力的作用,飞行控制装置根据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排斥力来计算帮助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的虚拟力,虚拟力是两个力的合力,第一个力的施加方向和能量势场的排斥力方向相同,大小取决于所述排斥力的大小,其作用是来逐渐抵消撞击能量,第二个力的施加方向垂直于排斥力,大小也取决于排斥力的大小,其作用是牵引无人机逐渐脱离不明飞行物,所施加的虚拟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无人机能够提供的最大力;
步骤506:计算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的期望位姿轨迹
上述位姿轨迹包含两层的含义:(1)飞行器的位置轨迹,用飞行器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描述p(x,y,z);(2)飞行器的姿态轨迹,用飞行器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欧拉角度表述η(φ,θ,ψ);
步骤507:依据“最小变化”原则,将无人机的期望位姿映射到每个执行器的输入
“最小”变化原则包含两层含义:(1)优先级原则;(2)致动器状态变化最小;“最小变化”的优先级原则可以排列为:直流无刷电机、伺服电机;也就是在达到无人机期望的位姿的时候,如果仅仅调节直流无刷电机转速就能实现目标,则伺服电机的角度则无需变化;
上述“最小变化”原则的“致动器状态变化最小”是指到达某个确定的期望位姿,保证每个致动器的变化量最小。
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控制方法,还具有以下步骤:
当飞行器逃离来自顶部不明飞行物撞击时,过驱动飞行器的顶部撞击逃离轨迹根据撞击能量来计算;
飞行器逃离高空坠物的过程分为:下降、侧倾、侧移、恢复四个阶段,飞行器在下降阶段是和高空坠物的下降方向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无人机的机体逐渐倾斜,到达第二阶段侧倾,在侧倾阶段,无人机的机体倾斜,并随着高空坠物继续下降,到达侧移阶段,在侧移阶段,无人机在下降的同时,沿着无人机倾斜方向的反方向运动,逐渐逃离高空坠物,当无人机完全逃离高空坠物之后,无人机开始逐渐恢复到原来撞击之前的姿态;
在侧移阶段,尤其是侧倾阶段,无人机的运动是向下运动和横向运动的合成,并且在所有阶段,螺旋桨一直是处于水平的,这样有利于独立控制无人机的姿态和位置,具体而言,无人机的姿态控制由无人机的矢量推力模块上的伺服电机来调节,而无人机的位置是通过控制矢量推力模块上的推力的差量来调节;
当飞行器逃离底部不明飞行物撞击时,过驱动飞行器计算出底部撞击逃离轨迹来逃离底部不明飞行物体的撞击,在这个机动动作中,依据“最小变化”原则,无人机机体的运动方向与姿态的倾斜方向一致,此时并没有独立控制矢量推力模块伺服电机的角度,通过减少调节致动器的数量来提高飞行器的响应时间,有助于提高飞行器快速逃离底部撞击的威胁;
当飞行器逃离横向不明飞行物撞击时,不明飞行物在与过驱动飞行器在同一水平高度飞行,横向撞击逃离轨迹是飞行器逃离不明飞行物撞击的逃离轨迹,依据“最小变化原则”,在所述的逃离轨迹中,无人机的X-Y方向的速度和偏航角度发生变化,并最终恢复到撞击前的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机避障、装置及无人机,通过对无人机自身姿态变化的估计来判断是否有不明飞行物体与无人机发生撞击,通过撞击能量的大小来控制无人机沿着不明飞行物的运动方向飞行的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无人机的机体姿态倾斜,并且输出一个与不明飞行物运动方向垂直的力,使得飞行器逃离不明飞行物的运动轨迹。最后,无人机恢复到稳定姿态,继续工作。本实施例所述的避障策略可以保证无人机可以应对从任何方向飞来的不明飞行物的撞击,包括顶部、底部以及飞行器的横向范围。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效提升飞行器在未知环境中飞行的生存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取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构成飞行器的矢量推力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矢量推力模块组成的过驱动四旋翼飞行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飞行器控制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避障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撞击轨迹规划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撞击能量构成的能量势场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逃离高空坠物的轨迹规划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底部撞击的轨迹规划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横向撞击的轨迹规划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外框架;101—内框架;102—基座;103—螺旋桨;104—直流无刷电机;105—外框架伺服电机;106—内框架伺服电机;201—矢量推力模块1;202—矢量推力模块2;203—矢量推力模块3;204—矢量推力模块4;205—飞行器机架;301—机体姿态传感器;302—主处理器;303—子处理器;304—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401—碰撞检测;402—无人机位姿轨迹规划;403—致动器控制分配;601—不明飞行物;602—不明飞行物能量势场;701—飞行器逃离高空坠物轨迹;801—飞行器逃离底部撞击轨迹;901—飞行器逃离横向撞击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动态避障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过驱动多旋翼飞行器,包括但不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多旋翼无人机机型。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避障方法示例2和示例3也适用于传统的多旋翼无人机。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组成过驱动多旋翼无人机的基本组成单元,矢量推力模块。所述矢量推力模块由外框架100、内框架101、基座102、螺旋桨103、直流无刷电机104、外框架伺服电机105、以及内框架伺服电机106组成。其中,固定在外框架100上的外框架伺服电机105可以控制外框架相对于内框架转动的角度。固定在基座102上的内框架伺服电机106可以控制基座与内框架101之间的相对角度。螺旋桨103固定在直流无刷电机104的外转子上面。直流无刷电机104固定在基座102上面。
图1所示的外框架伺服电机105和内框架伺服电机106是一种能够精确控制电机转轴位置的执行器,包括但不限于舵机、直流电机、永磁无刷电机等。特别的,所述的外框架伺服电机和内框架伺服电机是按照正交的角度安装固定的。
图2所示的是由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矢量推力模块组成的过驱动四旋翼无人机。一种过驱动四旋翼无人机,,矢量推力模块组成为:直流无刷电机104安装在基座102中部,螺旋桨103安装在直流无刷电机轴上,内框架伺服电机106安装固定在基座102一端上,内框架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外端固定在内框架101上的第一固定座上,与内框架伺服电机同轴的第一轴固定在基座102另一端上,第一轴外端安装在内框架上的第一轴承座上;安装在外框架100上的外框架伺服电机105的输出轴经第二固定座固定在内框架上,与外框架伺服电机同轴的第二轴固定在外框架上,第二轴的内端安装在内框架上的第二轴承座上,上述内框架伺服电机的轴心线垂直于外框架伺服电机轴心线,且内、外框架伺服电机106、105的轴心线分别经过圆环形状的内、外框架101、100的圆心;机架205由四根等长连杆按“十”字型构型或“×”字型构型布置组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矢量推力模块201、202、203、204分别固定在机架的四根连杆外端上;
飞行器控制系统组成为:安装在机身上机体传感器301集成有矢量推力模块传感器,指南针以及气压针,机体传感器301通过通讯总线连接到主处理器,子处理器303读取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304的信息,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集成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用以反馈出矢量推力模块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姿态,主处理器302和子处理器303通过通讯总线连接;
上述子处理器303和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304固定在每一个矢量推力模块的基座102上面;机体传感器301和主处理器固定在机架205上。矢量推力模块201和矢量推力模块203中的直流无刷电机顺时针旋转。矢量推力模块202和矢量推力模块204上的直流无刷电机逆时针旋转。机架205是由四根等长的连杆等角度偏转连接。四根连杆的连接点即是整个无人机的重心。如图所示,当四个矢量模块的伺服电机的角度均为零的时候,此时,该无人机可以看作是一个普通的四旋翼无人机。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了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控制方法,包括:
(1)碰撞检测:通过无人机自身姿态的突变来估计碰撞是否发生以及碰撞的强度,当撞击发生以后计算出不明飞行物与飞行器的撞击能量势场;
(2)路径规划:飞行器控制装置根据能量势场的排斥力来生成飞行器逃离不明飞行物的位姿轨迹。
(3)致动器控制分配:根据“最小变化”原则,控制分配策略将飞行器的期望位姿映射到每个致动器。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飞行器控制装置,包括传感器部分、一个主处理器和多个子处理器,用于协同工作,所述传感器部分用于:
(1)机体传感器获取飞行器机体的三轴角速度、三轴角加速度以及姿态信息;
(2)获取飞行器相对于大地坐标系的坐标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包括:
(1)矢量推力模块,所述模块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是组成无人机的基本单元,主要用于给飞行器提供一个方向和大小都可以控制的矢量推力;
(2)无人机机身,所述机身描述了所述矢量推力模块的数量以及在飞行器机架上面的安装位置。
(3)本发明第二部分提供的控制装置,安装在无人机机身上面,其中,子处理器分别安装在所述矢量推力模块上面。主处理器与子处理器之间通过通讯线双向连接。
图3所示的是由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飞行器控制装置示意图。所述飞行器控制装置是一种分层的控制架构。机体传感器301集成了陀螺仪、加速度计、指南针以及气压计等传感器。该机体传感器301通过通信总线连接到主处理器302上面。子处理器303读取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304的信息。所述矢量模块姿态传感器集成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可以反馈出矢量推力模块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姿态。主处理器302和子处理器303通过通讯总线连接。
图3所示的主处理器302是一种高性能的微控制单元。
图3所示的子处理器303和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304固定在矢量推力模块的基座102上面。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过驱动多旋翼无人机的位置控制和姿态控制可以独立分开控制。在后面的介绍中,我们假设所述无人机已经能够实现稳定的姿态控制。所述无人机除了可以实现升降运动、横滚运动、俯仰运动以及偏航运动外,还可以跟踪在三维空间中的任意一条位姿轨迹。区别于传统的多旋翼无人机,当所述过驱动多旋翼无人机的机体姿态倾斜的时候,可以控制无人机向机器姿态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位姿轨迹包含两层的含义:(1)飞行器的位置轨迹,用飞行器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描述p(x,y,z);(2)飞行器的姿态轨迹,用飞行器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欧拉角度表述η(φ,θ,ψ)。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与不明飞行物发生撞击之后,保护矢量推力模块上面的螺旋桨不被破坏,可以给无人机安装保护罩。
为了更好的阐述本发明所述的动态避障方法,下面就无人机悬停在空中的时候分别受到高空坠物撞击、底部不明飞行物撞击、以及横向不明飞行物撞击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无人机悬停状态是指,无人机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避障控制方法的实施例示意图。步骤401是指无人机根据机体传感器测得的当前机体加速度和姿态角度通过对比历史时刻无人机的姿态数据来估计无人机是否受到不明飞行物的撞击,以及当有撞击发生的时候,估计撞击的方位和强度。并且当有撞击发生以后,根据机体三轴角速度和三轴角加速度数据来生成撞击的能量函数。步骤402是指当出现不明飞行物撞击无人机的时候根据撞击能量势场的强度来计算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的位姿轨迹路线。步骤403是指飞行器的控制装置根据“最小变化”原则,将无人机的期望位姿映射到每个致动器上面。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撞击的轨迹规划示意图,具体的描述了每个阶段的实施步骤。本发明实施例502是通过无人机当前检测的机体姿态信息与历史机体姿态信息作对比,估计是否有撞击发生。
本实施例中,撞击发生的判断条件是飞行器三个方向加速度变化值超过了提前设置的加速度变化阈值。每个方向加速度的变化是带有方向的矢量值,将三个方向加速度的变化值进行矢量的相加。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503中,是根据所述矢量加速度的变化值来计算能量势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势场选择用椭球函数来描述。椭球函数的长轴正比与所述加速度矢量的模长。所述椭球的体积正比于碰撞能量,也就是正比与不明飞行物的动能。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能量势场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排斥力的能量场。并且所述的排斥力是包含方向和大小的矢量。对于无人机而言,需要给无人机添加一个虚拟力使得无人机来快速逃脱这个排斥力的作用。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504中,以及所计算的能量势场来计算出不明飞行物对飞行器的排斥力。所述排斥力也就是不明飞行物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突变力。所述排斥力的作用点位于不明飞行物与无人机的接触点。所述排斥力的大小正比于能量势场的长轴。所述排斥力的方向是不明不明飞行物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505中,飞行控制装置根据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排斥力来计算帮助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的虚拟力。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虚拟力是两个力的合力。第一个力的施加方向和所述的能量势场的排斥力方向相同,大小取决于所述排斥力的大小,其作用是来逐渐抵消撞击能量。第二个力的施加方向垂直于所述的排斥力,大小也取决于所述排斥力的大小,其作用是牵引无人机逐渐脱离不明飞行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致动器都受到物理约束。比如直流无刷电机的转速以及角加速度都是有上限的,每个伺服电机的角加速度也是有上限的。因此,在发明本实施例507中,所施加的虚拟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无人机能够提供的最大力。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控制分配507是依据“最小”变化原则,所述的最小变化包含两层含义:(1)优先级原则;(2)致动器状态变化最小。
所述“最小变化”的优先级原则可以排列为:直流无刷电机、伺服电机。也就是在达到无人机期望的位姿的时候,如果仅仅调节直流无刷电机转速就能实现目标,则伺服电机的角度则无需变化。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由于直流无刷电机的相应速度远远大于伺服电机的相应速度。
所述“最小变化”原则的“致动器变化最小”是指到达某个确定的期望位姿,保证每个致动器的变化量最小。
本发明实施例中,定义的“最小变化”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实现“能量最优”,但是可以保证无人机具备最快的响应速度。
图6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撞击能量构成的能量势场示意图。不明飞行物601代表一个有一定尺寸、有一定体积、有未知动能的飞行物体。阴影部分602代表能量势场。能量势场计算的输入条件是飞行器加速度变化的矢量值。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能量势场采用的是椭球函数。加速度突变的矢量值的模越大,意味着碰撞能量越强。碰撞能量强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不明飞行物的速度大,另一种可能性是不明飞行物的体积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不明飞行物601可以来自任意的方向,包括飞行器的顶部、底部以及横向范围。而且不明飞行物601的形状和动能也是未知。
图7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飞行器逃离来自顶部坠落的不明飞行物的示意图。不明飞行物601以一定的动能从高空往下落,撞击到过驱动飞行器200。所述过驱动飞行器200的逃离轨迹701是根据撞击能量来计算的。
如图7所示,飞行器逃离高空坠物的过程可以分为:下降、侧倾、侧移、恢复四个阶段。所述飞行器在下降阶段是和高空坠物的下降方向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无人机的机体逐渐倾斜,到达第二阶段侧倾。在侧倾阶段,无人机的机体倾斜,并随着高空坠物继续下降,到达侧移阶段。在侧移阶段,无人机在下降的同时,沿着无人机倾斜方向的反方向运动,逐渐逃离高空坠物。当无人机完全逃离高空坠物之后,无人机开始逐渐恢复到原来撞击之前的姿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侧移阶段,尤其是侧倾阶段,无人机的运动是向下运动和横向运动的合成。并且在所有阶段,螺旋桨一直是处于水平的,这样有利于独立控制无人机的姿态和位置。具体而言,无人机的姿态控制所构成无人机的矢量推力模块上的伺服电机来调节。而无人机的位置是通过控制矢量推力模块上的推力的差量来调节。
图8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飞行器逃离底部不明飞行物撞击的轨迹示意图。底部不明飞行物601以一定的速度向上运动,与悬停在控制的过驱动飞行器200发生撞击。所述过驱动飞行器计算出逃离轨迹801来逃离底部不明飞行物体的撞击。
可以注意到,在这个机动动作中,依据“最小变化”原则,无人机机体的运动方向与姿态的倾斜方向一致。此时并没有独立控制矢量推力模块伺服电机的角度。通过减少调节致动器的数量来提高飞行器的响应时间,有助于提高飞行器快速逃离底部撞击的威胁。
图9所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飞行器逃离横向不明飞行物撞击的轨迹示意图。不明飞行物601在与无人机200在同一水平高度飞行,轨迹901是飞行器逃离不明飞行物撞击的逃离轨迹。依据“最小变化原则”,在所述的逃离轨迹中,无人机的X-Y方向的速度和偏航角度发生变化。并最终恢复到撞击前的状态。
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当理解到,所描述的方法、装置和无人机结构,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控制方法仅仅是示意性的,仅仅是一种计算逻辑划分,实际实现可以有另外多种的描述划分方案。同样,控制装置的划分也是为了说明本发明所例举的一种划分方案,实际实现还存在另外的划分方式。再比如,所述过驱动四旋翼无人机的“十”字型构型也是其中一种分布方案,还可以“Ⅹ”字型布局。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连接方式,可以是有线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或者其它形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项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个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代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4)

1.一种过驱动四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矢量推力模块组成为:直流无刷电机(104)安装在基座(102)中部,螺旋桨(103)安装在直流无刷电机轴上,内框架伺服电机(106)安装固定在基座(102)一端上,内框架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外端固定在内框架(101)上的第一固定座上,与内框架伺服电机同轴的第一轴固定在基座(102)另一端上,第一轴外端安装在内框架上的第一轴承座上;安装在外框架(100)上的外框架伺服电机(105)的输出轴经第二固定座固定在内框架上,与外框架伺服电机同轴的第二轴固定在外框架上,第二轴的内端安装在内框架上的第二轴承座上,上述内框架伺服电机的轴心线垂直于外框架伺服电机轴心线,且内、外框架伺服电机(106、105)的轴心线分别经过圆环形状的内、外框架(101、100)的圆心;机架(205)由四根等长连杆按“十”字型构型或“×”字型构型布置组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矢量推力模块(201、202、203、204)分别固定在机架的四根连杆外端上;
飞行器控制系统组成为:安装在机身上机体传感器(301)集成有矢量推力模块传感器,指南针以及气压针,机体传感器(301)通过通讯总线连接到主处理器,子处理器(303)读取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304)的信息,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集成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用以反馈出矢量推力模块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姿态,主处理器(302)和子处理器(303)通过通讯总线连接;
上述子处理器(303)和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304)固定在每一个矢量推力模块的基座(102)上面;机体传感器(301)和主处理器固定在机架(20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驱动四旋翼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205)和四根连杆以等角度偏转连接;无人机的重心在四根连杆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一、第三矢量推力模块(201、203)中的直流无刷电机顺时针旋转,第二、第四矢量推力模块(202、204)中的直流无刷电机逆时针旋转。
3.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控制方法,由一个或多个矢量推力模块组成无人机的基本单元,用于给飞行器提供一个方向和大小都可以控制的矢量推力,主处理器安装在无人机机身上面,子处理器以及矢量推力模块姿态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对应矢量推力模块上面,主处理器与子处理器之间通过通讯线双向连接或无线通讯连接,安装在机身的机体传感器(301)集成有陀螺仪、加速度计、指南针以及气压计;机体传感器(301)通过通信总线连接到主处理器(302),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501:通过机体传感器测得当前机体三轴角速度和三轴角加速度以及姿态角度数据作为当前姿态数据;
步骤502:将步骤501获取的当前姿态数据与历史时刻姿态数据作对比,估计是否有撞击发生,每个方向加速度的变化是带有方向的矢量值,将三个方向加速度的变化值进行矢量的相加,撞击发生的判断条件是飞行器三个方向加速度变化值超过了提前设置的加速度变化阈值,则表示无人机有撞击发生,接着进行步骤503,否则,执行其它流程;
步骤503:计算碰撞能量势场
根据加速度矢量的变化值来计算能量势场,能量势场选择用椭球函数来描述,椭球函数的长轴正比与加速度矢量的模长,椭球的体积正比于碰撞能量,也就是正比于不明飞行物的动能;能量势场计算的输入条件是飞行器加速度变化的矢量值;
步骤504:计算排斥力
能量势场看作是一个带排斥力的能量场,排斥力是包含方向和大小的矢量,根据所计算的能量势场来计算出不明飞行物对飞行器的排斥力,该排斥力也就是不明飞行物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突变力,排斥力的作用点位于不明飞行物与无人机的接触点,所述排斥力的大小正比于能量势场的长轴,所述排斥力的方向是不明飞行物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
步骤505:计算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虚拟力
对于无人机而言,需要给无人机添加一个虚拟力使得无人机来快速逃脱这个排斥力的作用,飞行控制装置根据施加在无人机上面的排斥力来计算帮助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的虚拟力,虚拟力是两个力的合力,第一个力的施加方向和能量势场的排斥力方向相同,大小取决于所述排斥力的大小,其作用是来逐渐抵消撞击能量,第二个力的施加方向垂直于排斥力,大小也取决于排斥力的大小,其作用是牵引无人机逐渐脱离不明飞行物,所施加的虚拟力的大小不能超过无人机能够提供的最大力;
步骤506:计算无人机逃离不明飞行物的期望位姿轨迹
上述位姿轨迹包含两层的含义:(1)飞行器的位置轨迹,用飞行器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描述p(x,y,z);(2)飞行器的姿态轨迹,用飞行器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欧拉角度表述η(φ,θ,ψ);
步骤507:依据“最小变化”原则,将无人机的期望位姿映射到每个执行器的输入
“最小”变化原则包含两层含义:(1)优先级原则;(2)致动器状态变化最小;“最小变化”的优先级原则可以排列为:直流无刷电机、伺服电机;也就是在达到无人机期望的位姿的时候,如果仅仅调节直流无刷电机转速就能实现目标,则伺服电机的角度则无需变化;
上述“最小变化”原则的“致动器状态变化最小”是指到达某个确定的期望位姿,保证每个致动器的变化量最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人机动态避障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以下步骤:
当飞行器逃离来自顶部不明飞行物撞击时,过驱动飞行器的顶部撞击逃离轨迹(701)根据撞击能量来计算;
飞行器逃离高空坠物的过程分为:下降、侧倾、侧移、恢复四个阶段,飞行器在下降阶段是和高空坠物的下降方向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无人机的机体逐渐倾斜,到达第二阶段侧倾,在侧倾阶段,无人机的机体倾斜,并随着高空坠物继续下降,到达侧移阶段,在侧移阶段,无人机在下降的同时,沿着无人机倾斜方向的反方向运动,逐渐逃离高空坠物,当无人机完全逃离高空坠物之后,无人机开始逐渐恢复到原来撞击之前的姿态;
在侧移阶段,尤其是侧倾阶段,无人机的运动是向下运动和横向运动的合成,并且在所有阶段,螺旋桨一直是处于水平的,这样有利于独立控制无人机的姿态和位置,具体而言,无人机的姿态控制由无人机的矢量推力模块上的伺服电机来调节,而无人机的位置是通过控制矢量推力模块上的推力的差量来调节;
当飞行器逃离底部不明飞行物撞击时,过驱动飞行器计算出底部撞击逃离轨迹(801)来逃离底部不明飞行物体的撞击,在这个机动动作中,依据“最小变化”原则,无人机机体的运动方向与姿态的倾斜方向一致,此时并没有独立控制矢量推力模块伺服电机的角度,通过减少调节致动器的数量来提高飞行器的响应时间,有助于提高飞行器快速逃离底部撞击的威胁;
当飞行器逃离横向不明飞行物撞击时,不明飞行物在与过驱动飞行器在同一水平高度飞行,横向撞击逃离轨迹(901)是飞行器逃离不明飞行物撞击的逃离轨迹,依据“最小变化原则”,在所述的逃离轨迹中,无人机的X-Y方向的速度和偏航角度发生变化,并最终恢复到撞击前的状态。
CN202010464775.XA 2020-05-28 2020-05-28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Active CN111661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64775.XA CN111661320B (zh) 2020-05-28 2020-05-28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64775.XA CN111661320B (zh) 2020-05-28 2020-05-28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1320A true CN111661320A (zh) 2020-09-15
CN111661320B CN111661320B (zh) 2023-03-24

Family

ID=72385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64775.XA Active CN111661320B (zh) 2020-05-28 2020-05-28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6132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4292A (zh) * 2021-03-03 2021-05-25 河南可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空空气检测用采样装置
CN113895611A (zh) * 2021-11-18 2022-01-07 福州大学 全驱万向四旋翼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89103A (zh) * 2022-01-21 2022-05-13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耦合单轴云台的手机无人机及控制方法
TWI769585B (zh) * 2020-11-17 2022-07-01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無人機及其事件通報方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3526A (zh) * 2012-09-03 2013-03-13 张明明 一种摆线桨飞行器
US20160325829A1 (en) * 2015-05-08 2016-11-10 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ltirotor typ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vailable for adjusting direction of thrust
CN106741918A (zh) * 2017-01-14 2017-05-31 陕西捷恒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斜积矢量两轴飞行器控制结构
US20170313410A1 (en) * 2016-04-27 2017-11-02 Modular Integrated Robotics Inc. Aerial vehicle with uncoupled heading and orientation
US20180148169A1 (en) * 2016-11-28 2018-05-31 Advanc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ith Omnidirectional Thrust Vectoring
WO2019040008A1 (en) * 2017-08-24 2019-02-28 Intensa, S. R.O. TECHNOLOGICAL EQUIPMENT FOR WORKING AT HEIGHT
US20190166765A1 (en) * 2016-08-18 2019-06-06 Tevel Advanced Technologie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and building database for harvesting-dilution tasks using aerial drones
US10351234B1 (en) * 2015-05-27 2019-07-16 Jeremy Dennis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ehicle
US20190243385A1 (en) * 2016-10-18 2019-08-08 Deakin University Thrust vectored multicopters
US20200084540A1 (en) * 2018-07-18 2020-03-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Unmanned aircraf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3526A (zh) * 2012-09-03 2013-03-13 张明明 一种摆线桨飞行器
US20160325829A1 (en) * 2015-05-08 2016-11-10 Gwangju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ltirotor type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vailable for adjusting direction of thrust
CN106114851A (zh) * 2015-05-08 2016-11-16 光州科学技术院 多旋翼式无人飞行体
US10351234B1 (en) * 2015-05-27 2019-07-16 Jeremy Dennis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ehicle
US20170313410A1 (en) * 2016-04-27 2017-11-02 Modular Integrated Robotics Inc. Aerial vehicle with uncoupled heading and orientation
US20190166765A1 (en) * 2016-08-18 2019-06-06 Tevel Advanced Technologie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and building database for harvesting-dilution tasks using aerial drones
US20190243385A1 (en) * 2016-10-18 2019-08-08 Deakin University Thrust vectored multicopters
US20180148169A1 (en) * 2016-11-28 2018-05-31 Advanc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ith Omnidirectional Thrust Vectoring
CN108238244A (zh) * 2016-11-28 2018-07-03 张力骅 飞行器、具有全指向矢量推进系统的无人飞行器、其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6741918A (zh) * 2017-01-14 2017-05-31 陕西捷恒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斜积矢量两轴飞行器控制结构
WO2019040008A1 (en) * 2017-08-24 2019-02-28 Intensa, S. R.O. TECHNOLOGICAL EQUIPMENT FOR WORKING AT HEIGHT
US20200084540A1 (en) * 2018-07-18 2020-03-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Unmanned aircraf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彦伟等: "可倾转变形四旋翼飞行器建模与飞行仿真", 《机械科学与技术》 *
李斌斌等: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的设计及实验验证", 《机器人》 *
郭剑东等: "小型无人倾转旋翼机全模式飞行操纵控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9585B (zh) * 2020-11-17 2022-07-01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無人機及其事件通報方法
CN112834292A (zh) * 2021-03-03 2021-05-25 河南可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空空气检测用采样装置
CN113895611A (zh) * 2021-11-18 2022-01-07 福州大学 全驱万向四旋翼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89103A (zh) * 2022-01-21 2022-05-13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耦合单轴云台的手机无人机及控制方法
CN114489103B (zh) * 2022-01-21 2023-09-08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耦合单轴云台的手机无人机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1320B (zh)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1320B (zh) 无人机动态避障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EP2813428B1 (en) A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erial vehicle
US20200140075A1 (en) Maintaining attitude control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sing pivoting propulsion motors
Wang et al.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for quadrotor robot subject to payload variation and wind gust disturbance
CN110697035B (zh) 一种六自由度独立可控飞行器及其控制方法
Huang et al. Aerodynamics and control of autonomous quadrotor helicopters in aggressive maneuvering
NL2017971B1 (e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Matsumoto et al. A hovering control strategy for a tail-sitter VTOL UAV that increases stability against large disturbance
EP3927618B1 (e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ith collision tolerant propulsion and controller
US20200391863A1 (en) Flying vehicle and flying method therefor
JP2015024705A (ja) 小型電動ヘリコプタの自動離着陸制御方法
JPWO2011132291A1 (ja) 飛翔体の飛行状態制御装置
CN111880574A (zh) 一种无人机避撞方法及系统
JP2016135660A (ja) 飛行体
CN111976974A (zh) 一种飞行控制方法、无人机及存储介质
Kita et al. Transition between level flight and hovering of a tail-sitter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erial robot
WO2022044533A1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移動体装置
Tahar et al. Control of an under-actuated x4-flyer using integral backstepping controller
JP6993711B2 (ja) 飛行体及び飛行体の飛行方法
Alcan et al. Robust hovering control of a quadrotor using acceleration feedback
CN114063626B (zh) 基于重心检测的四旋翼货运无人机飞行姿态控制方法
CN108475066B (zh) 无人飞行器姿态计算方法、飞行控制器及无人飞行器
Chen et al. Model of UAV and downwash for multi-UAV path planning
EP3583028B1 (en) Maintaining attitude control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Yuan et al. Dynamic modelling and analysis of a vectored thrust aerial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