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49097B -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 Google Patents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49097B
CN111649097B CN202010591087.XA CN202010591087A CN111649097B CN 111649097 B CN111649097 B CN 111649097B CN 202010591087 A CN202010591087 A CN 202010591087A CN 111649097 B CN111649097 B CN 1116490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iral
mixed
ligaments
ligament
pitch cir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910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49097A (zh
Inventor
李昆塬
张勇
熊俊
赖雄鸣
黄文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qiao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aqiao University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qia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aqia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5910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490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49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9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49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9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混合手性单元具有旋转负泊松比结构,在承载过程中通过韧带将受力传导至节圆上,使得节圆具有旋转的趋势,同时会把韧带卷起,形成压缩截面缩小,拉伸截面增大的负泊松比状态。当韧带变形结束后,节圆与节圆进行挤压,此时进入第二个变形阶段,由于三个混合手性单元分别位于三维坐标中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且三个节圆均相交连接共形成六个连接点,使得该混合手性结构在受到撞击时三个节圆不容易错位或变形,整体结构稳定,使得其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较强。

Description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性能工程结构,具体涉及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混合手性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旋转负泊松比结构。
如图1所示,属于混合手性结构的其中一种,该混合手性结构由两个第一混合手性单元1’和两个第二混合手性单元2’连接而成。
但是,现有的混合手性结构,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仅通过两根韧带进行对接,受到外力时极容易错位或变形,结构稳定性较差,导致其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混合手性结构,它包括第一混合手性单元、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和第三混合手性单元,第一混合手性单元包括第一节圆和均与该第一节圆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一韧带,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包括第二节圆和均与该第一节圆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二韧带,第三混合手性单元包括第三节圆和均与该第三节圆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三韧带,第一混合手性单元位于XY平面内,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在XZ平面内且第一节圆与第二节圆相交连接并具有两个连接点,第三混合手性单元在YZ平面内且第三节圆与第一节圆、第二节圆均相交连接并具有四个连接点。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四条第一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手性韧带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反手性韧带,第一手性韧带与第一节圆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一反手性韧带与第一节圆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所述四条第二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手性韧带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反手性韧带,第二手性韧带与第二节圆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二反手性韧带与第二节圆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所述四条第三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三手性韧带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三反手性韧带,第三手性韧带与第三节圆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三反手性韧带与第三节圆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混合手性单元、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和第三混合手性单元均采用空心管制成。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二是:
缓冲吸能结构,其应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混合手性结构,包括上下依次间隔布置的四个隔板,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呈阵列布置的混合手性结构。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四个隔板厚度呈梯度变化。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同一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若干个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均相同,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均相同,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均相同,且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均相同;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均呈梯度变化;或和,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均呈梯度变化;或和,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均呈梯度变化;或和,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四个隔板均采用泡沫铝材质。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混合手性单元具有旋转负泊松比结构,在承载过程中通过韧带将受力传导至节圆上,使得节圆具有旋转的趋势,同时会把韧带卷起,形成压缩截面缩小,拉伸截面增大的负泊松比状态。当韧带变形结束后,节圆与节圆进行挤压,此时进入第二个变形阶段,由于三个混合手性单元分别位于三维坐标中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且三个节圆均相交连接共形成六个连接点,使得该混合手性结构在受到撞击时三个节圆不容易错位或变形,整体结构稳定,使得其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较强。
2.第一混合手性单元、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和第三混合手性单元均采用空心管制成,可减轻混合手性结构的整体重量,实现轻量化。
3.吸能缓冲结构采用上述的混合手性结构,可提高吸能性能及缓冲效果,该该吸能缓冲结构可应用在汽车、飞机等交通业上,甚至可应用于建筑结构中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和消声效果。
4.四个隔板厚度呈梯度变化,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特性,当冲击能量通过不同厚度的隔板时被层层吸收,减少冲击能量,具有更好的缓冲作用。
5.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可提高缓冲效果,进而提高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
6.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或,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或者,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可改善该吸能缓冲结构的初始峰值力,有利于提高碰撞时的缓冲效果。
7.四个隔板均采用泡沫铝材质,为轻质材料,具有高比强度和比模量,能提高整体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现有技术中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发明中的第一混合手性单元的正视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发明中的第一混合手性单元与第二混合手性单元的连接示意图。
图4绘示了本发明中的混合手性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绘示了本发明中的吸能缓冲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发明中的吸能缓冲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可拆卸的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请查阅图1至图4,混合手性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混合手性结构,它包括第一混合手性单元10、第二混合手性单元20和第三混合手性单元30。
第一混合手性单元10包括第一节圆11和均与该第一节圆11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一韧带,第二混合手性单元20包括第二节圆21和均与该第一节圆21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二韧带,第三混合手性单元30包括第三节圆31和均与该第三节圆31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三韧带,第一混合手性单元10位于XY平面内,第二混合手性单元20在XZ平面内且第一节圆11与第二节圆21相交连接并具有两个连接点,第三混合手性单元30在YZ平面内且第三节圆31与第一节圆11、第二节圆21均相交连接并具有四个连接点。
本实施例中,所述四条第一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手性韧带12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反手性韧带13,第一手性韧带12与第一节圆11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一反手性韧带13与第一节圆11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所述四条第二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手性韧带22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反手性韧带23,第二手性韧带22与第二节圆21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二反手性韧带23与第二节圆21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所述四条第三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三手性韧带32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三反手性韧带33,第三手性韧带32与第三节圆31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三反手性韧带33与第三节圆31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
为了便于说明,第一节圆11内直径、第二节圆21内直径和第三节圆31内直径分别定义为D1、D2、D3,第一手性韧带12长度、第二手性韧带22长度和第三手性韧带32长度分别定义为L1、L2、L3,第一反手性韧带13长度、第二反手性韧带23长度和第三反手性韧带33长度分别定义为S1、S2、S3;第一韧带厚度、第二韧带厚度和第三韧带厚度分别定义为t1、t2、t3,具体的:第一手性韧带12厚度、第二手性韧带22厚度和第三手性韧带32厚度为t1、t2、t3,同时,第一反手性韧带13厚度、第二反手性韧带23厚度和第三反手性韧带33厚度也为t1、t2、t3,也即,不管是手性韧带还是反手性韧带,同一个混合手性单元中二者的厚度始终设计为相同数值。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合手性单元10、第二混合手性单元20和第三混合手性单元30均采用空心管制成;且三个混合手性单元10、20、30的空心管尺寸均相同。如图4所示,该三个混合手性单元10、20、30均采用的是空心方管制成,其壁厚为0.1毫米。或者,根据需要,该三个混合手性单元10、20、30也可采用空心圆管制成,不以此为限。
混合手性单元具有旋转负泊松比结构,在承载过程中通过韧带将受力传导至节圆上,使得节圆具有旋转的趋势,同时会把韧带卷起,形成压缩截面缩小,拉伸截面增大的负泊松比状态。当韧带变形结束后,节圆与节圆进行挤压,此时进入第二个变形阶段,由于三个混合手性单元分别位于三维坐标中三个相互垂直的平面内,且三个节圆均相交连接共形成六个连接点,使得该混合手性结构在受到撞击时三个节圆不容易错位或变形,整体结构稳定,使得其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较强。
请查阅图5和图6,为缓冲吸能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其应用上述所述的混合手性结构,包括上下依次间隔布置的四个隔板40,相邻的两个隔板40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呈阵列布置的混合手性结构。如图5所示,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均相同,均采用四行四列的方阵并上下两层堆叠而成。为了使隔板与混合手性结构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和稳定,可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制成。
本实施例中,所述四个隔板40厚度T呈梯度变化。如,四个隔板40自上而下的厚度T可以为0.1毫米、0.2毫米、0.3毫米、0.4毫米;或者,四个隔板40自下而上的厚度T可以为0.1毫米、0.2毫米、0.3毫米、0.4毫米,也可采用其他的梯度变化值进行设置,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四个隔板40均采用泡沫铝材质,为轻质材料,具有高比强度和比模量,能提高整体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同一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若干个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均相同;且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如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位于最上方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均为6毫米,中间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均为7毫米,位于最下方的混合手性结构中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均为8毫米。或者,也可反向设计,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同一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若干个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均相同;且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如,位于最上方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均为10毫米,中间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均为15毫米,位于最下方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均为20毫米。或者,也可反向设计,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同一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若干个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均相同;且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如,位于最上方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均为10毫米,中间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均为15毫米,位于最下方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均为20毫米。或者,也可反向设计,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同一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若干个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均相同;且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在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呈梯度变化。如,位于最上方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均为1毫米,中间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均为1.5毫米,位于最下方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的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均为2毫米。或者,也可反向设计,不以此为限。
该吸能缓冲结构的各个参数值可单独进行梯度变化,也可同时进行梯度变化,比如: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仅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呈梯度变化,而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可以设置为相同值,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可以设置为相同值,以及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可以设置为相同值;或者,也可仅有两个参数值进行梯度变化,比如:三个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呈梯度变化,以及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也呈梯度变化,而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可以设置为相同值,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可以设置为相同值;或者,该吸能缓冲结构的所有参数值均可同时进行梯度变化,不以此为限,以实际需要为准。
该吸能缓冲结构可应用与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业,也可应用于建筑行业,不以此为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2)

1.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依次间隔布置的四个隔板,所述四个隔板均采用泡沫铝材质;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连接有若干个呈阵列布置的混合手性结构;
其中,混合手性结构包括第一混合手性单元、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和第三混合手性单元,第一混合手性单元包括第一节圆和均与该第一节圆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一韧带,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包括第二节圆和均与该第一节圆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二韧带,第三混合手性单元包括第三节圆和均与该第三节圆相切连接的四条第三韧带,第一混合手性单元位于XY平面内,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在XZ平面内且第一节圆与第二节圆相交连接并具有两个连接点,第三混合手性单元在YZ平面内且第三节圆与第一节圆、第二节圆均相交连接并具有四个连接点;所述四条第一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手性韧带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一反手性韧带,第一手性韧带与第一节圆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一反手性韧带与第一节圆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所述第一混合手性单元、第二混合手性单元和第三混合手性单元均采用空心管制成;
同一阵列的混合手性结构中,若干个混合手性单元的第一节圆直径D1、第二节圆直径D2、第三节圆直径D3均相同,第一手性韧带长度L1、第二手性韧带长度L2、第三手性韧带长度L3均相同,第一反手性韧带长度S1、第二反手性韧带长度S2、第三反手性韧带长度S3均相同,且第一韧带厚度t1、第二韧带厚度t2、第三韧带厚度t3均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四条第二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手性韧带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二反手性韧带,第二手性韧带与第二节圆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二反手性韧带与第二节圆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所述四条第三韧带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三手性韧带和两条相互平行的第三反手性韧带,第三手性韧带与第三节圆的水平中心线相交,第三反手性韧带与第三节圆的竖直中心线相平行。
CN202010591087.XA 2020-06-24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Active CN1116490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1087.XA CN111649097B (zh) 2020-06-24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91087.XA CN111649097B (zh) 2020-06-24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49097A CN111649097A (zh) 2020-09-11
CN111649097B true CN111649097B (zh) 2024-07-09

Family

I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0018A (zh) * 2020-06-24 2020-10-09 华侨大学 反手性结构及吸能缓冲结构、汽车车身
CN212455329U (zh) * 2020-06-24 2021-02-02 华侨大学 一种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CN212775299U (zh) * 2020-06-24 2021-03-23 华侨大学 一种反手性结构及吸能缓冲结构、汽车车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0018A (zh) * 2020-06-24 2020-10-09 华侨大学 反手性结构及吸能缓冲结构、汽车车身
CN212455329U (zh) * 2020-06-24 2021-02-02 华侨大学 一种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CN212775299U (zh) * 2020-06-24 2021-03-23 华侨大学 一种反手性结构及吸能缓冲结构、汽车车身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773720T3 (es) Estructura de absorción de energía para atenuar la energía transmitida por una fuente de energía
CN212775299U (zh) 一种反手性结构及吸能缓冲结构、汽车车身
CN110984416B (zh) 具有三维特性的负泊松比结构及其组合方法
CN110645298B (zh) 一种具有双重保护的双平台填充结构
CN110696760B (zh) 一种折纸肋板吸能结构的实现方法及结构
CN104589731B (zh) 四棱锥树脂基点阵夹芯泡沫复合材料平板及制造方法
CN111649097B (zh)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TWI739228B (zh) 一種消能結構
CN111750018B (zh) 反手性结构及吸能缓冲结构、汽车车身
CN112922995A (zh) 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复合吸能结构
CN112248956B (zh) 一种基于多工况的混合梯度笼式吸能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CN212455329U (zh) 一种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CN112658256B (zh) 三维增强型星型结构
CN106678221A (zh) 一种提高结构强度的蜂窝结构及设计方法
CN111649097A (zh) 混合手性结构及缓冲吸能结构
CN111750018A (zh) 反手性结构及吸能缓冲结构、汽车车身
CN110712861A (zh) 一种泡沫填充多边形瓦楞夹层管的缓冲吸能装置
CN112249509B (zh) 吸能结构及吸能缓冲装置
CN212667307U (zh) 一种反手性填充结构和汽车防撞梁
CN212447413U (zh) 手性结构、缓冲吸能结构、防撞吸能结构和汽车防撞梁
CN110758298B (zh) 一种折纸三重吸能结构的实现方法及结构
CN114000603A (zh) 一种建筑减震结构及其多维消能阻尼器
CN110873141A (zh) 一种折纸变形吸能结构的实现方法及结构
CN111660975A (zh) 手性结构、缓冲吸能结构、防撞吸能结构和汽车防撞梁
CN111660974B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和汽车防撞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