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97242A -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97242A
CN111597242A CN202010400389.4A CN202010400389A CN111597242A CN 111597242 A CN111597242 A CN 111597242A CN 202010400389 A CN202010400389 A CN 202010400389A CN 111597242 A CN111597242 A CN 111597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calling
format
request
par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03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翔
顾德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Shanghai Motor System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Shanghai Motor System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Shanghai Motor System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Electrical Apparatus Research Institut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0038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9724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97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972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5Integrating or interfacing systems involvi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 G06F16/258Data format conversion from or to a databas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5Integrating or interfacing systems involving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
    • G06F16/254Extract, transform and load [ETL] procedures, e.g. ETL data flows in data warehou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3Workflow collaboration or project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rketing (AREA)
  • Economic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在一个实施例的方法可应用于对接系统,方法包括: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对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供被调用方根据第二调用请求得到调用结果,调用方和被调用方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数据系统;接收被调用方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结果;对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第四数据包格式向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其中,第一、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第二、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Description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供应链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为了对供应链进行管理,需要对供应链进行信息化建设。
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采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等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但是这些系统的使用范围受限于企业内部,难以和外部其他企业的软件系统进行互联,外部其他企业的软件系统不仅可能包括供应商企业内部的管理软件系统,也可能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等软件系统。
为了加强对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需要采取高效、准确的方式将企业内部的业务需求信息传达给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因此,需要将企业内部的各个软件系统与各个外部供应商的软件系统进行互联对接。
但是,由于需要与外部企业进行互联的系统可能有多个,需要对接的供应商也可能有多个,这种多对多模式会使得不同软件系统之间的接口数量多,且随着时间推移,接口协议可能发生变更、供应商可能发生变更,传统的软件接口开发方式在可扩展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性能较低,难以满足供应链的数据对接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难以将供应链上的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高效互联对接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应用于对接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
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供所述被调用方根据所述第二调用请求得到调用结果,所述调用方和所述被调用方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数据系统;
接收所述被调用方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结果;
对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所述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对接系统与所述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在上述方法中,将企业内部的各种软件系统视为调用方,将企业外部的各种软件系统视为被调用方,当调用方需要与被调用方进行数据交互时,通过对接系统向被调用方转达调用请求,且通过该对接系统向调用方转达调用结果。其中,对接系统与调用方之间采用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进行数据交互,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采用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进行数据交互,以此有利于将企业内部的数据和企业外部的数据进行有效区分,相较于复杂的多接口调用方式,上述方法中的调用方与被调用方在进行交互时通过对接系统采用专用的数据包实现,以此可以降低调用方、被调用方的接口数量要求,在多对多模式下将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因此,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供应链上的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高效互联对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包括:将所述第一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所述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向所述被调用方发送所述第二调用请求,所述第二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二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调用请求中包括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不仅可以对第一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进行转换,还可以在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对第一调用请求中的物资编码进行转换,以此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向其他企业的系统传达调用方的请求内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所述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包括:将所述第一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所述第一调用结果中包括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向所述调用方发送所述第二调用结果,所述第二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四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调用结果中包括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不仅可以对第一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进行转换,还可以在第一调用结果中包括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对第一调用结果中的物资编码进行转换,以此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将被调用方返回的调用结果反馈给调用方。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一数据包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格式;建立物资编码映射表,所述物资编码映射表用于反映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和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被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二数据包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格式。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对接系统可以在分别确定出专用于与调用方进行数据交互的数据包格式、专用于与被调用方进行数据交互的数据包格式后,承担调用方与被调用方之间的数据传达工作,即使被调用方发生变更,也不会影响对接系统与调用方之间的信息交互。在对接系统建立了物资编码映射表的情况下,即使调用方和被调用方在物资编码上存在差异,也可以将调用方和被调用方之间的物资进行高效匹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转换为所述第二调用请求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向所述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或,在将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转换为所述第二调用结果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向所述调用方和所述被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可以在对接系统未能成功对调用方的请求或被调用方的调用结果进行转换时,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以便于调用方及时得知此次调用的结果。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数据包格式下,所述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所述调用方的身份信息、业务标识码以及所述被调用方的身份信息,所述业务标识码用于指示当前请求调用的业务类型。
通过上述实现方式,有利于对接系统根据第一数据包格式解析确定出第一调用请求的内容,从而确定调用方的身份、被调用方的身份以及当前请求调用的业务类型,以此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将调用方请求调用的业务传达给被调用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应用于调用方,所述方法包括:
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一调用请求,以供所述对接系统在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后,以第二数据包格式向所述第一调用请求中的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及在接收到所述被调用方返回的第三数据包格式的第一调用结果后,将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转换为第四数据包格式的第二调用结果;
接收所述对接系统以所述第四数据包格式发送的所述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对接系统与所述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上述方法是一种可以应用于调用方的对接方法,调用方可以按照与对接系统约定的数据包格式进行交互,基于此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一调用请求,以供对接系统在根据该第一调用请求,按照专用于与被调用方交互的数据包格式与被调用方进行交互后,将被调用方返回的调用结果反馈给调用方。调用方与被调用方之间无需直接以复杂的接口进行交互,而是通过对接系统承担数据传达任务,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降低调用方的接口数量要求,在多对多的交互模式下将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有利于将供应链上的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高效互联对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供所述被调用方根据所述第二调用请求得到调用结果,所述调用方和所述被调用方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数据系统;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被调用方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结果;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所述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对接系统与所述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通过上述装置可以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当调用方需要与被调用方进行数据交互时,可以向被调用方转达调用请求,且可以向调用方转达调用结果。其中,对接系统与调用方之间采用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进行数据交互,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采用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进行数据交互,以此有利于将企业内部的数据和企业外部的数据进行有效区分,相较于复杂的多接口调用方式,上述实现方式中,在进行交互时采用专用的数据包实现,以此可以降低调用方的接口要求,在多对多模式下将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因此,通过上述装置可以将供应链上的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高效互联对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
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用方与被调用方之间的对接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用方、对接系统、被调用方之间的交互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资编码转换流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实例中的调用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装置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为了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软件系统可以进行高效互联对接,发明人提出以下实施例予以改善。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用方与被调用方之间的对接示意图。
其中,考虑到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通常存在多个内部管理软件需要与外部其他企业的软件进行互联。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各种系统之间的调用关系,对各个企业使用的软件系统进行划分,将企业内部使用的软件数据系统(企业管理软件)作为调用方,将企业外部的其他企业使用的软件数据系统(各个供应商企业的软件或电子商务平台的软件)作为被调用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考虑外部的其他企业软件调用企业内部管理软件的关系。
调用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库管理系统(WMS)等系统,被调用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一个供应商的ERP系统(例如图1中的供应商1、2、3的ERP系统)或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调用方的系统数量、被调用方的系统数量根据实际业务需求确定。
在按照调用关系将各个系统划分为调用方和被调用方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接系统,该对接系统用于承担调用方与被调用方之间的调用功能,可以将调用方发起的调用请求准确传达给被调用方,并将被调用方返回的调用结果传达给调用方。对接系统可以根据调用方和被调用方发送的内容,将企业内部信息与企业外部信息进行有效区分。通过该对接系统不仅可以在一对一的对接模式下进行数据对接,还可以在多对多的对接模式下进行数据对接,调用兼容性较好。当图1所示的架构应用于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时,可降低各个企业对于传统调用接口的维护难度,对接系统的可扩展性较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接系统与调用方之间的交互采用一种数据包进行,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的交互采用另一种数据包进行。这样的方式应用于在多对多的模式下,将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如果调用方或被调用方发生变动,仅需修改相应的数据包,而无需同时对调用方和被调用方进行接口维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接原理可以应用于各种行业的供应链数据对接场景,例如可以应用于电机行业的供应链管理。
电机本身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工业设备(电机拖动硬件系统的能耗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0%以上,占工业用电的80%以上)。电机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能制造装备(例如机器人、数控机床及专用加工装备等)、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医疗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电机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从拥有大而全、广而散的零部件制造,逐渐转变为向上游零部件企业的定制化采购。但大多数中小型电机制造企业对于供应链的管理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中小型电机的中心高小于或等于630毫米)。相较于航天、汽车、手机等先进制造业,电机企业在供应链的管理理念上、在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上有较大差距。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接原理可以加强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及时、准确地将电机企业内部的需求传达给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的调用流程包括步骤:S21-S27。
S21: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一调用请求。
其中,第一数据包的格式是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第一调用请求可以视为一种内部请求数据包。当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一调用请求时,调用开始。
S22:对接系统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
S23:对接系统对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
其中,调用方和被调用方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数据系统。第二数据包的格式是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第二调用请求可以视为一种外部请求数据包。对接系统在接收到第一调用请求后,可以对第一调用请求进行解析,解析得到该第一调用请求中的请求内容,然后将调用方的请求内容转换成预先与被调用方约定的数据包格式,从而得到第二调用请求。
由于不同系统采用的接口协议、数据格式可能存在差异,这导致多对多模式下的各个系统之间的接口数量很多,且随着系统的使用,接口协议可能发生变更、可能新增需要对接的供应商、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考虑到这些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来自调用方的第一调用请求进行了格式转换,并在转换成功的情况下,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即使在调用方、被调用方之间的接口未能统一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调用方的调用请求传达给被调用方,可以降低对于调用方和被调用方的接口维护难度。
S24:被调用方根据第二调用请求得到调用结果,并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一调用结果。
其中,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第一调用结果可以视为一种外部结果数据包。
当被调用方接收到第二调用请求后,可以根据第二调用请求的内容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调用方需要的调用结果,并将得到的调用结果以第三数据包格式进行发送,即,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三数据包格式的第一调用结果。
S25:对接系统接收被调用方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结果。
S26:对接系统对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第二调用结果可以视为一种内部结果数据包。
对接系统接收到第一调用结果后,再次进行格式转换,并格式转换成功的情况下,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即使在调用方、被调用方之间的接口未能统一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被调用方的调用结果经格式转换后反馈给调用方,可以降低对于调用方和被调用方的接口维护难度。
S27:调用方接收对接系统以第四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二调用结果。
在调用方接收到以第四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二调用结果时,可以视为本次调用结束。
在上述S21-S27中,对接系统与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内部数据包格式通常不需要更改。对接系统承担了接口调用功能,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和外部企业的软件之间的互联互通,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可以通过对接系统调用供应商企业的软件业务功能,调用的业务可以是但不限于:查询指定供应商的产品信息、查询指定供应商的库存量、向至少一个供应商发送采购需求、跟踪监控订单的进度信息等业务。
作为一种应用场景,当一个企业A在该企业A的ERP系统中发布月度采购计划时,需要将采购需求信息传达给两个供应商的系统,以使该两个供应商及时得知该企业A的采购需求。假设有三个系统(A1、B1、B2)需要进行对接,但该三个系统使用的接口协议各不相同,此时作为调用方的系统A1可以向对接系统发起包含采购需求信息的第一调用请求,对接系统根据该第一调用请求解析确定出需要向两个作为被调用方的系统B1、B2进行数据传达,因此根据第一调用请求中的请求内容和被调用方的身份进行了格式转换,得到两个第二调用请求,并将该两个第二调用请求分别发送给系统B1、B2,以供该两个系统B1、B2根据相应的调用请求返回调用结果,调用结果可以是针对系统A1的采购需求信息得到的确信消息或报价清单等。对接系统在接收到该两个系统B1、B2中的任一系统返回的第一调用结果后,对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将转换后得到的第二调用结果返回给系统A1。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对接系统不仅可以处理一对一的调用过程,还可以处理多对多的调用过程。调用方调用的业务可能是多样的,被调用方返回的调用结果的数据内容会根据具体被调用的业务发生变化。
在上述方法中,将企业内部的各种软件系统视为调用方,将企业外部的各种软件系统视为被调用方,当调用方需要与被调用方进行数据交互时,通过对接系统向被调用方转达调用请求,且通过该对接系统向调用方转达调用结果。其中,对接系统与调用方之间采用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进行数据交互,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采用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进行数据交互,以此有利于将企业内部的数据和企业外部的数据进行有效区分,相较于复杂的多接口调用方式,上述方法中的调用方、对接系统、被调用方在进行交互时通过对接系统采用专用的数据包实现,以此可以降低调用方、被调用方中的单个系统的接口数量要求,所有的接口调用功能集成在对接系统上,在需要调用新的系统或淘汰一些不再需要调用的系统时,无需对作为调用方的企业内部的每个子系统分别进行接口维护,在多对多模式下将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因此,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供应链上的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高效互联对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接系统与调用方、被调用方之间的交互均可以专用的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交互。按照调用过程,对接系统、调用方、被调用方之间进行交互时,采用内部数据包和外部数据包这两类数据包的形式实现,其中,对接系统和调用方之间的信息交互采用内部数据包,对接系统和被调用方之间的信息交互采用外部数据包。而按照功能分类,对接系统、调用方、被调用方之间在进行交互时,采用数据包采用请求数据包和结果数据包这两类数据包的形式实现,其中,调用方向被调用方发出调用请求时采用请求数据包的形式实现,被调用方将调用的结果数据返回给调用方时采用结果数据包的形式实现。
基于此原理,如图3所示,对接系统可根据来自调用方的内部请求数据包(第一调用请求),向被调用方发送外部请求数据包(第二调用请求),以及可以根据来自被调用方的外部结果数据包(第一调用结果)以及发起本次调用过程的调用方的身份,向调用方返回内部结果数据包(第二调用结果)。
可选地,上述S23可以包括子步骤S231-S232。
S231:对接系统将第一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第二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S232:对接系统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第二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为第二数据包格式,第二调用请求中包括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通过上述S231-S232实现方式,不仅可以对第一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进行转换,还可以在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对第一调用请求中的物资编码进行转换,以此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向其他企业的系统传达调用方的请求内容。
可选地,上述S26可以包括子步骤S261-S262。
S261:对接系统将第一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第四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第一调用结果中包括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S262:对接系统向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第二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为第四数据包格式,第二调用结果中包括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通过上述S261-S262的实现方式,不仅可以对第一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进行转换,还可以在第一调用结果中包括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对第一调用结果中的物资编码进行转换,以此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将被调用方返回的调用结果反馈给调用方。
其中,通过S231-S232的实现方式或者S261-S262的实现方式,使得对接系统具有统一物资编码的功能,可以改善因企业内部软件使用的物资编码与外部软件使用的物资编码不统一,而导致调用方的需求难以高效传达的问题。
作为对接系统进行物资编码转换的一种实施条件,在进行物资编码转换时,对接系统可以获取物资编码映射表。物资编码映射表用于反映调用方使用的物资编码与被调用方使用的物资编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物资编码映射表可以是对接系统预先建立并存储的,也可以是被上传到对接系统的。对接系统在得到物资编码映射表后,可以对该物资编码映射表进行持久化处理。当需要进行物资编码转换时,对接系统以获取到的物资编码映射表作为参照,将调用方的物资编码与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进行匹配、转换,当调用方发出请求时,对接系统根据物资编码映射表将第一调用请求中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在被调用方返回调用结果时,对接系统将第一调用结果中的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调用方的物资编码,以此改善调用方、被调用方之间的物资编码未统一所带来的对接问题。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对接系统中存储一份或多份物资编码映射表,以改善多个企业管理软件与多个外部软件之间的供应链物资对接难的问题。
在一个实例中,对接系统的物资编码转换流程可以参考图4。
如图4所示,当作为调用方的企业管理软件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一调用请求时,对接系统对接收到的第一调用请求进行解析,得到第一调用请求中的物资编码,并基于物资编码映射表查询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在指定时间内未得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向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以提示此次未找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在指定时间内匹配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基于确定出的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对第一调用请求中的物资编码进行转换,得到包含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的第二调用请求,并将第二调用请求发送给该被调用方。
可选地,在执行S22之前(例如执行S21之前),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101-S103。其中,S101、S102、S103可以是并列关系。S101、S103可以是对接系统执行的步骤,S102可以是对接系统执行的步骤,也可以是对接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执行的步骤。
S101:确定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第一数据包格式和第四数据包格式。
S102:建立物资编码映射表,物资编码映射表用于反映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和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S103:确定被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第二数据包格式和第三数据包格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先确定企业的业务需求,即,确定企业内的哪些管理系统需要与企业外部软件进行互联对接,确定需要调用哪些业务功能。
在确定调用方的业务需求后,可以确定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包括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第四数据包的格式),以此使得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可以固定的数据包格式进行信息交互。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存在合作关系的指定供应商,基于确定出的指定供应商确定需要与这些指定供应商的哪些软件系统进行交互。
在确定出指定供应商后,可以建立企业内部与各个供应商之间的物资编码映射表。物资编码映射表可以是人工建立并上传到对接系统的映射表,也可以是系统识别物资名称、属性后生成的映射表。通过对接系统可以对物资编码映射表进行维护。
在确定出指定供应商后,可以确定被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包括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第三数据包的格式),以此使得被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可以固定的数据包格式进行信息交互。
可选地,如果供应商企业的软件接口协议发生变更,可以重新确定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如果要更换合作的供应商,可以重新确定存在合作关系的指定供应商,并基于重新确定的指定供应商,重新确定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和物资编码映射表。
通过上述S101-S103实现方式,当对接系统执行S101-S103时,对接系统可以在分别确定出专用于与调用方进行数据交互的数据包格式、专用于与被调用方进行数据交互的数据包格式后,承担调用方与被调用方之间的数据传达工作,即使被调用方发生变更,也不会影响对接系统与调用方之间的信息交互。在对接系统建立了物资编码映射表的情况下,即使调用方和被调用方在物资编码上存在差异,也可以将调用方和被调用方之间的物资进行高效匹配。
可选地,在第一数据包格式下,第一调用请求中可包括调用方的身份信息、业务标识码以及被调用方的身份信息,业务标识码用于指示当前请求调用的业务类型。
以此有利于对接系统根据第一数据包格式解析确定出第一调用请求的内容,从而确定调用方的身份、被调用方的身份以及当前请求调用的业务类型,以此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将调用方请求调用的业务传达给被调用方。
其中,第一调用请求作为一种内部请求数据包(即第一数据包),第二调用请求作为一种内部结果数据包(即第四数据包),均可以包括文件头、文件内容。
表1示出了一个实例中的内部请求数据包和内部结果数据包的文件头结构。如表1所示,该内部请求数据包的文件头中可以包括每次调用时使用的唯一请求编码、发起请求的企业软件功能码、被调用方编码、业务标识码,以及被调用方的用户账号、密码等安全设置信息。而该内部请求数据包的文件内容可以是调用方法所使用的参数,文件内容的具体格式可以由对接系统和作为调用方的企业管理软件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约定。如表1所示,内部结果数据包的文件头较为简单,可以仅包含调用的请求数据包的唯一请求编码,而该内部结果数据包的文件内容可以是此次调用返回的调用结果数据,可以对接系统和作为调用方的企业管理软件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约定。
表1
Figure BDA0002489325400000191
Figure BDA0002489325400000201
其中,由于被调用方的多样性,作为被调用方的各个软件系统在接口协议上可能存在差异,如果需要更改其中一个被调用方的软件接口协议,或,需要与新的被调用方进行对接,则可以更改对接系统的接口处理方式,而不会影响被调用方自身的接口。
可选地,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将第一调用请求转换为第二调用请求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对接系统向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或,在将第一调用结果转换为第二调用结果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对接系统向调用方和被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
其中,转换失败的情况可包括数据包的格式转换失败和/或物资编码转换失败。
通过该实现方式,可以在对接系统未能成功对调用方的请求或被调用方的调用结果进行转换时,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以便于调用方及时得知此次调用的结果。
下面将结合图5所示的完整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5所示,整个调用流程可包括步骤100至步骤120。
步骤100:企业管理软件作为调用方,向对接系统发送内部请求数据包,调用开始。步骤101:对接系统接收调用方发送的内部请求数据包(即第一调用请求)。步骤102:对接系统转换数据包的格式,将内部请求数据包转换为外部请求数据包(即第二调用请求),包括将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步骤103:对接系统判断转换是否成功,若转换失败则执行步骤104,转换成功则执行步骤107。步骤104:如果转换外部数据包失败,则对接系统向调用方返回转换错误信息。步骤105:调用方接收到转换错误信息。步骤106:对接系统记录整个调用过程,调用结束。步骤107:如果转换外部数据包成功,对接系统向被调用方发送外部请求数据包(即第二调用请求)。步骤108:被调用方接收外部请求数据包。步骤109:被调用方根据外部请求数据包的请求内容进行数据处理。步骤110:被调用方在数据处理完毕后,向对接系统返回外部调用结果数据包(即第一调用结果)。步骤111:对接系统接收被调用方返回的外部结果数据包。步骤112:对接系统转换数据包的格式,将外部结果数据包转换为内部结果数据包(即第二调用结果),包括将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步骤113:对接系统判断转换是否成功,如果转换失败则执行步骤114,如果转换成功则执行步骤118。步骤114:如果转换内部数据包失败,对接系统向调用方和被调用方返回转换错误信息。步骤115:调用方接收转换错误信息。步骤116:被调用方接收到转换错误信息。步骤117:对接系统记录整个调用过程,调用结束。步骤118:如果转换内部数据包成功,对接系统向调用方发送内部结果数据包。步骤119:调用方接收调用结果数据(即第二调用结果)。步骤120:对接系统记录整个调用过程,调用结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装置200,该装置可靠用于执行前述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中由对接系统执行的步骤。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处理模块201、第二处理模块202。
第一处理模块201,用于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
第二处理模块202,用于对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供被调用方根据第二调用请求得到调用结果,调用方和被调用方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数据系统。
第二处理模块202还用于接收被调用方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结果。
第一处理模块201还用于对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对接系统与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上述实现方式中,在进行交互时采用专用的数据包实现,在多对多模式下将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维护性。通过上述装置可以将供应链上的多个系统的数据进行高效互联对接。
可选地,该第二处理模块202还可用于:将第一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第二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第二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为第二数据包格式,第二调用请求中包括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可选地,该第一处理模块201还可用于:将第一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第四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第一调用结果中包括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向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第二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为第四数据包格式,第二调用结果中包括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可选地,该装置还可以包括预处理模块,该预处理模块可用于:确定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第一数据包格式和第四数据包格式;建立物资编码映射表,物资编码映射表用于反映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和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被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第二数据包格式和第三数据包格式。
可选地,该装置还可以包括报错模块,用于在将第一调用请求转换为第二调用请求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向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或,在将第一调用结果转换为第二调用结果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向调用方和被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
关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应链数据对接装置200的其他细节,请参考前述方法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请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300,该电子设备300可以是计算机、服务器等具有运算处理能力的设备。该电子设备300上可以部署前述对接系统的应用程序,电子设备300中可以部署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电子设备300可以基于Java/C++/.Net等程序语言实现前述方法中由对接系统实现的方法。
如图7所示,该电子设备300包括:存储器301、处理器302、通信总线303。存储器301、处理器302、通信总线303之间直接或间接连接,以实现数据交互。通信总线303用于实现电子设备300的各个内部组件之间的通信连接。
存储器301是一种存储介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301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存储器301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302执行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处理器302具有运算处理能力,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通用处理器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搭建的专用处理器。处理器30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
其中,图7所示结构仅作为示意,在实际应用时,电子设备300可以有更多的组件或具有与图7所示结构所不同的配置。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前述方法中由对接系统实现的部分。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存储器、U盘、硬盘等各种可以存储代码的介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另外,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再者,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用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对接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
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供所述被调用方根据所述第二调用请求得到调用结果,所述调用方和所述被调用方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数据系统;
接收所述被调用方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结果;
对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所述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对接系统与所述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包括:
将所述第一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所述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向所述被调用方发送所述第二调用请求,所述第二调用请求的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二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调用请求中包括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所述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包括:
将所述第一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转换为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以及在所述第一调用结果中包括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时,将所述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转换为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向所述调用方发送所述第二调用结果,所述第二调用结果的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四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调用结果中包括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一数据包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格式;
建立物资编码映射表,所述物资编码映射表用于反映所述调用方的物资编码和被调用方的物资编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确定所述被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的交互数据包格式为所述第二数据包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格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将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转换为所述第二调用请求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向所述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
或,在将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转换为所述第二调用结果的过程中,出现转换失败情况时,向所述调用方和所述被调用方发送转换错误信息,并记录调用过程。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数据包格式下,所述第一调用请求中包括所述调用方的身份信息、业务标识码以及所述被调用方的身份信息,所述业务标识码用于指示当前请求调用的业务类型。
7.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调用方,所述方法包括:
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向对接系统发送第一调用请求,以供所述对接系统在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后,以第二数据包格式向所述第一调用请求中的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及在接收到所述被调用方返回的第三数据包格式的第一调用结果后,将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转换为第四数据包格式的第二调用结果;
接收所述对接系统以所述第四数据包格式发送的所述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调用方与所述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对接系统与所述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8.一种供应链数据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接收调用方以第一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请求;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调用请求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二数据包格式向被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请求,以供所述被调用方根据所述第二调用请求得到调用结果,所述调用方和所述被调用方是同一供应链上的数据系统;
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被调用方以第三数据包格式发送的第一调用结果;
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一调用结果进行格式转换,并以转换后的第四数据包格式向所述调用方发送第二调用结果;
其中,所述第一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四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调用方与对接系统之间约定的内部交互数据包格式,所述第二数据包的格式和所述第三数据包的格式是所述对接系统与所述被调用方之间约定的外部交互数据包格式。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
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400389.4A 2020-05-13 2020-05-13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5972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00389.4A CN111597242A (zh) 2020-05-13 2020-05-13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00389.4A CN111597242A (zh) 2020-05-13 2020-05-13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97242A true CN111597242A (zh) 2020-08-28

Family

ID=72183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00389.4A Pending CN111597242A (zh) 2020-05-13 2020-05-13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97242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6027A (zh) * 2006-10-10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创建、执行、映射系统及方法
US9986052B1 (en) * 2016-11-28 2018-05-29 Facebook,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notifying callee availability
CN108255905A (zh) * 2017-05-04 2018-07-0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接口调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08491281A (zh) * 2018-03-22 2018-09-04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在软件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方法、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087115A (zh) * 2018-08-22 2018-12-25 浪潮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子发票的商品质量追溯和质量保证方法
CN109697488A (zh) * 2018-12-21 2019-04-30 深圳市远望谷锐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的rfid物联网应用系统与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16027A (zh) * 2006-10-10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创建、执行、映射系统及方法
US9986052B1 (en) * 2016-11-28 2018-05-29 Facebook,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notifying callee availability
CN108255905A (zh) * 2017-05-04 2018-07-0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接口调用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08491281A (zh) * 2018-03-22 2018-09-04 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在软件系统之间进行交互的方法、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087115A (zh) * 2018-08-22 2018-12-25 浪潮软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电子发票的商品质量追溯和质量保证方法
CN109697488A (zh) * 2018-12-21 2019-04-30 深圳市远望谷锐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面向供应链管理的rfid物联网应用系统与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issi et al. E-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the next big step
CN101455060B (zh) 在高速、低等待时间数据通信环境中同步主动馈送适配器和备用馈送适配器的方法
US9098338B2 (en) Work flow command processing system
US20150026022A1 (en) Billing device and processing method
CN100574221C (zh) 一种多系统错误码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446335B (zh) 基于数据库的异构系统数据抽取及统一对外数据交换方法
CN107665237B (zh) 数据结构分类装置、非结构化数据的发布订阅系统及方法
CN101526906A (zh) 运行维护服务管理系统
CN113032166B (zh) 核间通信的方法、处理器、核间通信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754024A (zh)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软硬件集成方法及架构
CN105656947A (zh) 一种交易中间件与第三方系统交互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0596123C (zh) 一种网关系统及其消息业务处理方法
CN103701720A (zh) 与Socket服务器通信的方法、联机交易事务管理系统
CN111597242A (zh) 供应链数据对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186154A1 (zh) 数据传输系统以及方法
CN108632321A (zh) 基于大数据平台下资源调度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6089121A (zh) 一种数据共享交互平台及其应用方法
US20050080644A1 (en) Self-describing business document collaboration protocols
CN107392738A (zh) 一种互联网原创艺术品在线交易数据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10942372B (zh) 一种业务端与erp系统的对接方法及网关
EP1560137A1 (en) Technique for reliable message confirmation
CN116319860B (zh) 一种基于esb总线平台的采购管理方法
CN113269460B (zh) 多个管理系统的协同系统以及协同架构
US2005006338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order reexamination in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CN111478945B (zh) 一种抽水蓄能运检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