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82675B -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82675B
CN111582675B CN202010325210.3A CN202010325210A CN111582675B CN 111582675 B CN111582675 B CN 111582675B CN 202010325210 A CN202010325210 A CN 202010325210A CN 111582675 B CN111582675 B CN 111582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tech
event
module
analysis system
control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52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82675A (zh
Inventor
周玲
宿洁
闪淳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252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826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82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2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82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82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G06Q50/265Personal security, identity or safet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包括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温度感应模块、视屏采集模块、震动反馈模块、风速采集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模块、预警模块、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应急管理模块和指令输出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顶部一侧设置有温度感应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一侧中心处设置有视屏采集模块,该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采用计算机自动规划,将Natech事件发生的数据进行高度集成,通过Natech事件预警指标EWS算法进行预警,降低Natech事件发生的风险,智能化管理,有利于降低Natech事件管理混乱,强化抗灾能力。

Description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Natech事件技术领域,具体为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发,现阶段大量的人口与工业设施分布在自然灾害高发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自然灾害导致的Natech事件也越来越多的发生;传统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采用人工预测与规划,无法将Natech事件发生的数据进行高度集成进行预警,不利于降低Natech事件发生的风险,且不能智能化管理,不利于降低Natech事件管理混乱,降低抗灾能力;针对这些缺陷,设计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包括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温度感应模块、视屏采集模块、震动反馈模块、风速采集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模块、预警模块、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应急管理模块和指令输出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顶部一侧设置有温度感应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一侧中心处设置有视屏采集模块,且温度感应模块与视屏采集模块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一侧底部设置有震动反馈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中心处一侧底部设置有风速采集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中心处一侧设置有信息收集模块,且震动反馈模块、风速采集模块和信息收集模块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中心处一侧顶部设置有信息分析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中心处另一侧底部设置有预警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中心处另一侧设置有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且信息分析模块、预警模块与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中心处另一侧顶部设置有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另一侧底部设置有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且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与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另一侧中心处设置有应急管理模块,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另一侧顶部设置有指令输出模块,且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应急管理模块和指令输出模块通过信号连接。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的方法,包括步骤一,Natech事件监测;步骤二,Natech事件现状分析;步骤三,Natech事件模型建立;步骤四,Natech事件应急处理;步骤五,Natech事件后续维护;
其中上述步骤一中,Natech事件监测包括以下步骤:
1)人工通过温度感应模块(2)采集检测地区温度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2)人工通过视屏采集模块(3)采集检测地区表面动植物与设施变化情况,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3)人工通过震动反馈模块(4)采集检测地区表面地壳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4)人工通过风速采集模块(5)采集检测地区表面风速强度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其中上述步骤二中,Natech事件现状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1)连环事件:当检测的冲击波、超压、热辐射与抛射物等多种物理现象超过一定限定值后,即会导致相邻区域产生相同与不同的连环事件;
2)突发型事件:当检测的自然灾害超过一定强度,同时在几小时或几分钟发生,灾害的形成与结束比较迅速,则为突发型Natech事件;
3)渐进型事件:当检测的自然灾害在长期发展下形成的,逐渐表现出灾害现象,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则为渐进型Natech事;
其中上述步骤三中,Natech事件模型建立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对检测地区的Natech事件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通过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确定灾害的演变趋势与变量,建立贝叶斯模型;
2)根据贝叶斯模型与检测的数据,通过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推断Natech事件灾害链与演化路径,确定灾害程度与节点变量;
3)大数据对比网络近几年的Natech事件,记录对比的数据与预警处理措施;其中上述步骤四中,Natech事件应急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TWARN为Natech事件灾害作用到城市时间,TACT为应急行动人口疏散的时间,α表示Natech事件灾害的强度参数,则Natech事件预警指标EWS=α*(TWARN/TACT);
2)人工使用大数据技术预测Natech事件灾害再次发生概率,以及带来损失的大小,及时疏散与防范Natech事件灾害;
其中上述步骤五中,Natech事件后续维护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预测并记录Natech事件发生后数据,与Natech事件发生前数据进行对比,利用大数据对比后续诱发子危机事件个数,子危机事件个数累计越大则造成后果越严重;
2)人工快速做出反应加强对应Natech事件的设施建设,疏散人群,做出紧急预案并实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中绘制的折线图记录并存储在电脑中。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1)中对Natech事件数据绘制折线图对比。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五中连续检测Natech事件发生后数据一个星期,在综合比对评估结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该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采用计算机自动规划,将Natech事件发生的数据进行高度集成,通过Natech事件预警指标EWS算法进行预警,有利于降低Natech事件发生的风险,使其智能化管理,有利于降低Natech事件管理混乱,强化抗灾能力。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系统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中:1、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2、温度感应模块;3、视屏采集模块;4、震动反馈模块;5、风速采集模块;6、信息收集模块;7、信息分析模块;8、预警模块;9、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10、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1、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2、应急管理模块;13、指令输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包括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温度感应模块2、视屏采集模块3、震动反馈模块4、风速采集模块5、信息收集模块6、信息分析模块7、预警模块8、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应急管理模块12和指令输出模块13,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顶部一侧设置有温度感应模块2,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一侧中心处设置有视屏采集模块3,且温度感应模块2与视屏采集模块3通过信号连接,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一侧底部设置有震动反馈模块4,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一侧底部设置有风速采集模块5,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一侧设置有信息收集模块6,且震动反馈模块4、风速采集模块5和信息收集模块6通过信号连接,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一侧顶部设置有信息分析模块7,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另一侧底部设置有预警模块8,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另一侧设置有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且信息分析模块7、预警模块8与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通过信号连接,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另一侧顶部设置有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另一侧底部设置有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且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与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通过信号连接,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另一侧中心处设置有应急管理模块12,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另一侧顶部设置有指令输出模块13,且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应急管理模块12和指令输出模块13通过信号连接。
请参阅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的方法,包括步骤一,Natech事件监测;步骤二,Natech事件现状分析;步骤三,Natech事件模型建立;步骤四,Natech事件应急处理;步骤五,Natech事件后续维护;
其中上述步骤一中,Natech事件监测包括以下步骤:
1)人工通过温度感应模块2采集检测地区温度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温度变化情况,绘制的折线图记录并存储在电脑中;
2)人工通过视屏采集模块3采集检测地区表面动植物与设施变化情况,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3)人工通过震动反馈模块4采集检测地区表面地壳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4)人工通过风速采集模块5采集检测地区表面风速强度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其中上述步骤二中,Natech事件现状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1)连环事件:当检测的冲击波、超压、热辐射与抛射物等多种物理现象超过一定限定值后,即会导致相邻区域产生相同与不同的连环事件;
2)突发型事件:当检测的自然灾害超过一定强度,同时在几小时或几分钟发生,灾害的形成与结束比较迅速,则为突发型Natech事件;
3)渐进型事件:当检测的自然灾害在长期发展下形成的,逐渐表现出灾害现象,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则为渐进型Natech事;
其中上述步骤三中,Natech事件模型建立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对检测地区的Natech事件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通过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确定灾害的演变趋势与变量,建立贝叶斯模型;
2)根据贝叶斯模型与检测的数据,通过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推断Natech事件灾害链与演化路径,确定灾害程度与节点变量;
3)大数据对比网络近几年的Natech事件,记录对比的数据与预警处理措施;其中上述步骤四中,Natech事件应急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TWARN为Natech事件灾害作用到城市时间,TACT为应急行动人口疏散的时间,α表示Natech事件灾害的强度参数,则Natech事件预警指标EWS=α*(TWARN/TACT);
2)人工使用大数据技术预测Natech事件灾害再次发生概率,以及带来损失的大小,及时疏散与防范Natech事件灾害;
其中上述步骤五中,Natech事件后续维护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预测并记录Natech事件发生后数据,与Natech事件发生前数据进行对比,利用大数据对比后续诱发子危机事件个数,子危机事件个数累计越大则造成后果越严重;
2)人工快速做出反应加强对应Natech事件的设施建设,疏散人群,做出紧急预案并实施。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该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采用计算机自动规划,将Natech事件发生的数据进行高度集成,通过Natech事件预警指标EWS算法进行预警,有利于降低Natech事件发生的风险,使其智能化管理,有利于降低Natech事件管理混乱,强化抗灾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包括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温度感应模块(2)、视屏采集模块(3)、震动反馈模块(4)、风速采集模块(5)、信息收集模块(6)、信息分析模块(7)、预警模块(8)、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应急管理模块(12)和指令输出模块(13),其特征在于: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顶部一侧设置有温度感应模块(2),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一侧中心处设置有视屏采集模块(3),且温度感应模块(2)与视屏采集模块(3)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一侧底部设置有震动反馈模块(4),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一侧底部设置有风速采集模块(5),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一侧设置有信息收集模块(6),且震动反馈模块(4)、风速采集模块(5)和信息收集模块(6)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一侧顶部设置有信息分析模块(7),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另一侧底部设置有预警模块(8),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另一侧设置有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且信息分析模块(7)、预警模块(8)与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中心处另一侧顶部设置有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另一侧底部设置有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且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与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通过信号连接,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另一侧中心处设置有应急管理模块(12),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另一侧顶部设置有指令输出模块(13),且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应急管理模块(12)和指令输出模块(13)通过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Natech事件分析系统控制板(1)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
3.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步骤一,Natech事件监测;步骤二,Natech事件现状分析;步骤三,Natech事件模型建立;步骤四,Natech事件应急处理;步骤五,Natech事件后续维护;其特征在于:
其中上述步骤一中,Natech事件监测包括以下步骤:
1)人工通过温度感应模块(2)采集检测地区温度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温度变化情况;
2)人工通过视屏采集模块(3)采集检测地区表面动植物与设施变化情况,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3)人工通过震动反馈模块(4)采集检测地区表面地壳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4)人工通过风速采集模块(5)采集检测地区表面风速强度变化情况,绘制折线图,记录检测地区变化情况;
其中上述步骤二中,Natech事件现状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1)连环事件:当检测的冲击波、超压、热辐射与抛射物多种物理现象超过一定限定值后,即会导致相邻区域产生相同与不同的连环事件;
2)突发型事件:当检测的自然灾害超过一定强度,同时在几小时或几分钟发生,灾害的形成与结束比较迅速,则为突发型Natech事件;
3)渐进型事件:当检测的自然灾害在长期发展下形成的,逐渐表现出灾害现象,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则为渐进型Natech事;
其中上述步骤三中,Natech事件模型建立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对检测地区的Natech事件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通过Natech事件模型构画模块(10)确定灾害的演变趋势与变量,建立贝叶斯模型;
2)根据贝叶斯模型与检测的数据,通过Natech事件路径构画模块(9)推断Natech事件灾害链与演化路径,确定灾害程度与节点变量;
3)大数据对比网络近几年的Natech事件,记录对比的数据与预警处理措施;其中上述步骤四中,Natech事件应急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1)使用TWARN为Natech事件灾害作用到城市时间,TACT为应急行动人口疏散的时间,α表示Natech事件灾害的强度参数,则Natech事件预警指标EWS=α*(TWARN/TACT);
2)人工使用大数据技术预测Natech事件灾害再次发生概率,以及带来损失的大小,及时疏散与防范Natech事件灾害;
其中上述步骤五中,Natech事件后续维护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Natech事件后验概率模块(11)预测并记录Natech事件发生后数据,与Natech事件发生前数据进行对比,利用大数据对比后续诱发子危机事件个数,子危机事件个数累计越大则造成后果越严重;
2)人工快速做出反应加强对应Natech事件的设施建设,疏散人群,做出紧急预案并实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绘制的折线图记录并存储在电脑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1)中对Natech事件数据绘制折线图对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连续检测Natech事件发生后数据一个星期,在综合比对评估结果。
CN202010325210.3A 2020-04-22 2020-04-22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15826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5210.3A CN111582675B (zh) 2020-04-22 2020-04-22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5210.3A CN111582675B (zh) 2020-04-22 2020-04-22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2675A CN111582675A (zh) 2020-08-25
CN111582675B true CN111582675B (zh) 2024-02-20

Family

ID=72125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5210.3A Active CN111582675B (zh) 2020-04-22 2020-04-22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8267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5611A1 (fr) * 2006-09-19 2008-03-2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procédé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et programme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CN104574835A (zh) * 2015-01-30 2015-04-29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电网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和方法
CN105260603A (zh) * 2015-10-14 2016-01-20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气候事件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6991633A (zh) * 2017-03-31 2017-07-28 江苏远望神州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及仿真方法
CN107316441A (zh) * 2017-06-22 2017-11-03 安徽山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
CN210348788U (zh) * 2019-08-30 2020-04-17 南京亿儒科技有限公司 节能型高速公路护栏撞击事件监测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47187A1 (en) * 2010-08-17 2012-02-23 Daus Steven J System for multi-phase management of a natural disaster incide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5611A1 (fr) * 2006-09-19 2008-03-2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procédé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et programme de traitement de données
CN104574835A (zh) * 2015-01-30 2015-04-29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郑州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电网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和方法
CN105260603A (zh) * 2015-10-14 2016-01-20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气候事件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06991633A (zh) * 2017-03-31 2017-07-28 江苏远望神州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及仿真方法
CN107316441A (zh) * 2017-06-22 2017-11-03 安徽山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系统
CN210348788U (zh) * 2019-08-30 2020-04-17 南京亿儒科技有限公司 节能型高速公路护栏撞击事件监测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水旺 ; 田智慧 ; .基于GIS的公路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研究.测绘科学.2009,(第03期),全文. *
盖程程 ; 翁文国 ; 袁宏永 ; .Natech事件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灾害学.2011,(第02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82675A (zh) 2020-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25153A (zh) 水质多参数监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CN110736968B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雷达异常状态诊断方法
CN106452931A (zh) 监控指标及域值发现方法、域值调整方法及自动监控系统
CN115526422A (zh) 一种煤矿瓦斯爆炸风险预测方法
CN116383773A (zh) 基于自适应预测区间的数据中心能效异常检测方法、系统和介质
CN111582675B (zh) Natech事件的关键特征分析系统及方法
CN114967804A (zh) 配电房温度和湿度调控方法
CN116522156A (zh) 一种基于能源管理平台的设备状态数据分析系统及方法
CN115423301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力能源智能管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7077870B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水资源数字化管理方法
CN117033935B (zh) 基于贝叶斯融合的统计与监测下的场降雨特征的预测方法
CN110399537B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警情时空预测方法
CN116909339A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安全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4338351B (zh) 网络异常根因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397842B (zh) 电力监控网络安全智能巡检加固方法
CN116434466A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预警分级处理方法
CN116798198A (zh) 基于多元时序预测模型的传感器异常检测与预警方法
CN116910569B (zh) 一种车辆碳排放大数据监测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237072B (zh) 应用云控制技术的智能家居门锁一体化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7270412B (zh) 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110017567B (zh) 一种防凝露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7147966B (zh) 一种电磁频谱信号能量异常检测方法
CN117076850A (zh) 一种物联数据清洗方法和装置
US20230034061A1 (en) Method for managing proper operation of base station and system applying the method
CN117214571A (zh) 一种rru/aau健康状态的评估方法、装置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